花卉品质等级评价标准

花卉品质等级评价标准

一、花卉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郭贵香[1](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花境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地公园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公园绿地景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公园因辐射面积大,服务的人群也更多,植物景观类型多样,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对外窗口,故较高水平的植物景观对公园景观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花境作为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植物造景形式,具有较高的美学特性,是植物景观的主角,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在各地公园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当前公园里面花境景观建设大多存在注重短期效果,公园景观存在趋同性、缺乏地域性特征、观赏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花境景观的观赏价值,很多花境毫无美感可言,降低了公园植物景观质量水平。因此,如何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公园花境植物景观建设的探讨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综合公园花境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园林美学、园林植物学、审美心理学等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调研实际,选取25个花境样地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花境景观植物特性、观赏形式、类型、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之上选取影响花境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特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花境景观美学评价体系,对现状景观质量水平进行评估分析、花境景观类型质量水平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样本影响因子得分进行分析比较,基于评价和现状调查结果,提出公园花境景观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园花境景观质量提升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境植物特性方面:调查公园花境使用植物种类共148种,隶属66科,129属,其中以菊科(14种)、禾本科(10种)、百合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马鞭草科(各6种)应用为主。多年生草花和花灌木类植物占比最高,观赏草和其他类型植物的使用明显不足,植物生活型不够丰富,植物观赏特征以观花为主,观叶、观果为辅,常绿和落叶相结合,常绿植物在花境中的应用较多,季相变化不明显,同一公园里面花境的植物使用较为单一,缺乏独特性。植物适生效果较好,运用乡土性的植物还有很大开发空间。(2)花境景观形式特征方面:花境的植物组合美、色彩和谐美、艺术构图美、景观空间层次美、景观季相美、疏密感、整洁度、感知美、与环境协调性等都是影响花境美学表现的重要因素,调研总结可知公园花境观赏形式上存在的问题是整体色彩运用不足,景观季相变化不丰富,景观的层次较为缺乏,部分花境地域特色性较差,可识别性不强,缺乏创意表达。公园花境的类型依道路空间、林缘草坪空间、节点景观空间、建筑空间、水体空间等进行划分,配置模式以多年生草花+花灌木类、一二年草花+多年生草花+花灌木类+观赏草、多年生草花+花灌木类+乔木运用较多。偏好调查中发现公园游人对花境的视觉美感最为偏爱,喜花色、叶色鲜艳的花境植物。(3)本文主要以花境的美学质量为探讨,构建了以植物特性美、景观形式美、主观感知美为准则层,以物质多样性、植物组合的观赏性等15项指标为指标层的花境景观美学评价体系,并制定专家指标赋权问卷,对各层因子权重进行打分,结合各赋值结果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最终指标的权重值,在准则层权重值中景观形式美>植物特性美>主观感知美;在指标层中,权重值靠前的指标有景观的组合观赏性、植物色彩运用、植物的适生性、景观整体艺术性、物种多样性、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度,这几项是花境景观美感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4)设定花境综合质量分级评价等级,通过各指标得分计算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公园花境等级为I级的样本点有5个,等级评价为II级的有16个,等级为III级的有4个,说明重庆市综合公园里面的花境景观整体水平处于中上等,但优秀的花境景观数量不多,部分花境还需进行改善提升,根据调研实际及评价结果提出优化策略:在植物特性层面,合理增加植物物种,丰富植物类型组成;加强乡土植物的挖掘和使用,并进行了使用植物推荐。在景观形式美层面,加强色彩原理的运用,丰富景观色彩变化;丰富花境景观季相变化,合理构建景观空间;强化艺术构图手法,增强景观形式美感;合理配置植物,彰显自然灵动。在主观感知层面,在花境景观周围创造停留空间;打造特色标志景观。针对性的提出花境优化设计遵循原则,结合各层级指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选取在评价中得分较低的各类样地进行景观的优化设计,最大化结合实际,为深入公园花境景观研究做参考。

廖堂贵[2](2021)在《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园林苗木是环境绿化、景观打造、居室美化的重要材料,其产业化生产,对当地经济、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资料收集、数据整合分析,深入分析了2017~2018年南宁市的苗圃持有量和规模,苗木种数、数量、质量、类型,2018年的苗木价格,2009年以来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科研成果,对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发展趋势进行论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截至2018年底,南宁市园林苗圃共有806家,71%的苗圃集中在兴宁区,58%的苗圃为小、中型苗圃(面积<20 hm2),与2017年相比,苗圃总数量和大型苗圃数量均有增加。(2)2018年南宁市培育的绿化苗木628种,其中乔木、灌木、地被为主要类型,分别占33.28%、28.66%、25.00%,乔木、灌木、地被苗木数量分别为51.6、146.8、403.6万株,与2017年相比,2018年乔木、灌木、地被苗分别售出70%、33%和50%的库存。(3)2018年南宁市苗木质量不高,70%以上的苗木品质一般,优质苗木仅有0.32~0.70%,小苗多,大苗少,地径5 cm以上的苗木占比仅为1%~11%,与2017年相比,质量等级为良的乔木、灌木、地被苗木数量增加了14~25%。(4)2018年南宁市苗木以容器苗为主,50.79%的乔木苗为容器苗,97%以上的灌木和地被苗木均为容器苗。与2017年相比,乔木容器苗占比增加。容器育苗方法推广效果好,容器苗占苗木总量比例稳步上升。(5)南宁市园林苗木报价低于广东。(6)导致南宁市园林苗圃规模和数量变化、苗木数量变化的原因分别为:南宁市“十里花卉长廊”建设已现成效,带动苗圃数量增长,苗圃生产“小、杂、乱”的经营模式得到改善;南宁市开展了两大市政项目:南宁市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建设,带动2018年各类苗木的库存售出。(7)南宁市苗木生产存在以下问题:小、中型苗圃居多,难以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苗木种类多而杂乱、质量低;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科研发展滞后。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促进苗木生产集约化、提升育苗技术、制定行业标准、改进销售方式、加强科研投入与建设、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加强苗木数字化方面改善园林苗木生产存在的问题;(8)预测南宁市乡土树种、秋叶植物、彩叶植物、观花植物、棕榈科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攀援藤本苗木需求量将会增大;技术上来说,园林废弃物作为园林土壤改良剂的技术将会是南宁市育苗技术攻关的热点之一。

伍小翠[3](2020)在《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系统调查研究该公园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以期为其全面提升和改造奠定科学基础,本研究在调查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资源及其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园内的植物群落景观进行评价,结果如下:1、宝安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公园植物共130科317属424种,乔:灌:草:藤本比例为1:1.06:0.65:0.18,灌木最多,藤本植物最少,常绿与落叶之比4.72:1。优势科为大戟科、豆科、菊科和禾本科,榕属、木槿属和蓼属为优势属;乡土树种94种,外来植物330种;公园植物中观叶植物占58.73%,观花植物占83.73%,观果植物占19.10%,观姿植物66.75%,观干植物占12.26%;公园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有乔-灌-草类、乔-灌类、乔-草类、灌-草类和水岸或湿地类五种,其中乔-灌-草类为优势植物群落。公园植物景观元素与地形、园路、水体、景观小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最受市民喜欢的综合性公园之一。2、宝安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通过对6景区52个典型的植物群落样地多样性调研结果表明,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标总体趋势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从52个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曲线走势来看,同一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指数所反映出的基本趋势相同,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的群落,则其多样性指数也高;从各景区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兰香幽谷景区,该区域植物群落层次明显,物种丰富,均匀度高。从群落整体值来看,全园多样性指数偏低于深圳市级、区级综合性公园;均匀度指数低于深圳市级公园,稍高于区级综合性公园。3、宝安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应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景观评价体系,在确定4个准则层22个因子层的基础上,对52个植物群落样地景观综合评价得出:52个植物群落样地景观综合评价得出Ⅰ、Ⅱ、Ⅲ、Ⅳ级景观样地分别有3个、18个、26个和5个,分别占5.76%、34.62%、50%和9.62%。从整体来说,CEI等级大于50%以上的共41个,占78.85%,说明宝安公园植物景观在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公园景观效果良好,植物多样性指数高的景区其景观质量评分也较高。通过对不同景观质量等级典型样地分析表明:评定为Ⅰ、Ⅱ级的优质植物景观具有以下特点:(1)植物种类丰富,整体长势良好;(2)观赏特征多样,观赏价值高;(3)群落结构层次丰富,生态价值高;(4)群落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赏、休息等需求;(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较高。综上,宝安公园植物景观较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植物群落景观质量良莠掺杂,景点之间差异明显;部分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及营建形式具有局限性;山景植物群落特性不太明显,缺乏规划和管养;部分滨水景观冰冷生硬,缺乏生命活力。建议宝安公园在今后的建设中,加强优质景观的建设,丰富植物层次,注重滨水景观和山体景观营造。

郭咏嘉[4](2020)在《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文中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发生,用乡村吸引物来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怀旧需要的旅游活动。现阶段正是我国乡村旅游行业转型与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布局形成机制,对于整合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乡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释问题提出的背景、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总体框架。第二章侧重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等。第三章梳理归纳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等。基于三生理论对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然后确立指标对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得出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情况及冷热点布局。第四章选取200个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样本点,对样本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确定样本点时间尺度、类型归属和空间尺度选择依据的基础上,对于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总结出其数量历时性、类型历时性、空间重心特征和空间热点特征。最后引入空间尺度,用最临近距离、崔王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等指标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用地理学的视角表现出来;同时归纳总结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第五章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入相关指标,分析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5项基础影响因子和4项助力影响因子。第六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嵌入其中,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利用网络舆情做参考,选取长春市奢爱良疏果蔬农场、红旗朝鲜族民俗村、缘山湖农业园三个实证案例,基于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检验,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剖析各种尺度乡村旅游地布局优化路径。第七章简要梳理主要结论,展望新时期乡村旅游地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宏观政策制定和乡村旅游地理微观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在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客观分析时利用三生理论将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3大类、11亚类、43小类。进一步测算出吉林省乡村性指数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庸的特征,区域总体差异显着,局部差异不大,乡村性水平最高的地区属于汪清县,最弱的地区是乾安县,总体乡村性水平不高,乡村性指数平均值为0.25。(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根据论文选取样本的分析,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分为4个阶段:1990年之前为原始阶段;2000-2008年为启蒙阶段;2009-2013年为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爆发阶段。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变中1990年之前的原始阶段,涉及到的1个乡村旅游地属于乡村生态类;2000-2008年的启蒙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8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2个;2009-2013年的发展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有36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19个;2014年至今的爆发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25个,乡村生活类的20个,乡村生态类的67个。(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1)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带状集聚特征。(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中程度。辽源市和松原市乡村旅游地的集聚程度呈高度集中的状态,地理集中指数在吉林省各地市州中居于首位和第二位;其他7个市州的乡村旅游地都是分散状态。(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均衡程度。利用基尼系数对吉林省及其下辖8市1州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进行测定,最终得出辽源市的基尼系数属于尚且均衡状态,其余市州基尼系数均属于极高等级。(4)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进行测算发现,生产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通化市和白山市,生活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5)通过重心模型测算,得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重心演变轨迹经历了远离地理中心-靠近地理中心-远离地理中心的过程,且总体呈向南、向东趋势。(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分为基础影响因子和助力影响因子。基础影响因子按照单项指标得出乡村性指数较弱或者中等、低海拔、水系密度高、公路密度高、4A级以上旅游景区周边的条件更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形成和发展,将影响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出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低+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高+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不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助力影响因子中得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当地旅游业情况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引导规划三者共同影响才形成了吉林省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5)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行动者确认为:人类行动者包括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商、专家学者;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环境、扶持政策、主体产品、规划开发等共8项。将200个示范点的网络舆情作为基础考量,将各类型乡村旅游地中平均评论数最多的作为实证样本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出长春奢爱良疏果蔬农场、万宝镇红旗村朝鲜族民俗村、吉林省缘山湖农业园的演化机制。最后得出三个层次的优化路径:宏观层面从吉林省政府监管出发,引导市场介入,通过正式制度创新和市州政策差异化等方面优化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中观层面以长春市为例,首先以传统旅游产业为基础对其进行转型升级,确定中观尺度地域的客源地核心,进而选择扇形辐射,由近及远进行圈层布局。微观层面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首先环绕初始旅游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地进行布局支撑,注重当地精英对引导乡村旅游者消费模式的作用,同时布局方式向类型集中化转型。

黄永娟[5](2020)在《荷兰式拍卖在国内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农产品流通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仍是以传统的对手交易为主,该交易方式存在交易的透明高度不高、交易效率低下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流通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产品拍卖是以竞价的方式转让产权的交易方式,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国外有较多的实践,但在我国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较少。同样是引入农产品拍卖的交易方式,为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究其原因是交易模式的选择,存在着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影响因素,在对这些条件和因素缺乏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大力推行农产品拍卖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当然,从部分失败的案例就认为在农产品交易中不适合采用拍卖的交易方式,也会扼杀我国构建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机遇。因此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评价荷兰式拍卖在我国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现实背景出发,在现有的农产品拍卖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运用荷兰式拍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影响荷兰式拍卖在国内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影响因素,建立一套荷兰式拍卖在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评价体系。通过对荷兰式拍卖在我国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研究,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应性评价模型,为荷兰式拍卖在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罗艳娟[6](2019)在《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森林公园(forest park)是以森林为主体建设的公园,具有良好和舒适的自然环境,已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游憩、放松身心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丰富,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对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进行分析研究,能更好地保护公园风景资源、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合理开发建设森林公园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定量评价、专家评价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综合评价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最后提出公园开发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查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现状,结合专家评价意见定性评价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结果表明,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丰富多样、类型齐全,可分为地文、水文、生物、天象、人文等5大类型,具有13种基本类型以及23个风景资源单体,呈现出“山岭壮丽、形象生奇,树木茂盛、千姿百态,自然秀美、人文并具”的特征,有湖水与森林相融合的水域景观,但风景资源单体数量还是偏少、资源单体等级较低、内部旅游设施有待提升。(2)按照《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 18005-1999)》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的评价方法,对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评分为15.7分(占满分的52.5%)、区域环境质量评分为7.5分(占满分的75%)、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分为8分(占满分的80%);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综合评价分值为31.2分,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属于二级(自治区级),风景资源质量总体较好,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但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单体等级较低,78%为二级以下,优良级旅游资源数量少,资源品位不够突出,这是制约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析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园开发建议:创新科学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开发,做好森林公园的顶层设计;挖掘景观资源特色,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加快公园景观资源升级改造;加大公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体系管理,培养人才队伍;融入环绿城南宁旅游圈,扩大客源群体。

曾拓[7](2019)在《基于AHP法与SBE法的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校园规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学校校区建设热潮的兴起,而大部分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环境的营造,湖南大学同样的面临了这样的问题,植物景观的优劣则是影响校园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校园植物景观的设计以及如何评价校园植物景观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湖南大学校园内绿地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校园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评价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校园植物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对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进行了全面、微观、科学的景观评价工作。首先系统分析了校园内植物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结构、植物使用频率、生态结构,对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进行了定量综合调研与分析;再针对不同类型的评价人员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邀请了64名非专业人员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法)评价法,得出了SBE法评价结果,并对18块样地进行了SBE值排序和具体样地植物群落实例评析;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评价,综合专家意见、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构建了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体系:以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为目标层A,下设3大准则层B和11个因子层C,再综合多名专家对各评价因子利用比较矩阵赋值的数据,得出各准则层和因子层的权重值,构建了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模型,邀请了23名专业人员进行打分,得出AHP法评价结果,并对各块样地进行景观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质量仅处在及格水平,整体植物景观质量不高。两种评价方法结束后,将AHP法与SBE法评价结果进行W协和系数检验并对其评价趋势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综合2种评价结果最后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其评价结果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在大体趋势上基本相同,两种方法对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是有效且合理的,具有较好的评价作用;同时对2种评价方法评价趋势与差异进行分析,表明AHP法基于专业人员角度,更倾向于对各方较全面的植物景观,SBE法则基于使用者角度,更偏向于视觉美学突出的植物景观。最后,根据实地调研与两种评价方法评价分析结果,结合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现状与特点,宏观层面从景观生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景观行为心理功能三个层面上提出了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优化途径与建议,微观层面对具体评价样地提出了针对性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姚新涛[8](2019)在《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家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生态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实践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产生了概念泛化、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位于我国自然环境较好,生态敏感性较强,且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地。因此,在实践中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构建基于环境、资源和景观等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为山地生态旅游规划实践,提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从而解决规划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和景观破坏等问题,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4个部分。基础和理论研究对应第1、2、3章,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系统和内容等进行研究,并将资源、环境和景观的量化评价作为构建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的基础,基本确定其概念体系、系统要素、研究方法和规划层次;实证研究对应第4、5章,通过AHP、PCA和SOM等量化评价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空间结构和环境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以确定宏观区域级别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时序、空间竞合策略和生态红线划定视野下的环境管控措施;应用研究对应第6、7章,运用RS、GIS等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共生理论,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湘西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格局和景观视觉评价,以确定山地生态旅游的功能分区和旅游设施的空间选址规划,并以此作为山地生态旅游游览设施、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性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使其既包含感性的艺术创造,又具有理性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湘西地区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景观的评价结果:生态旅游资源质量总体等级很高,但分布不均,集中在湘西南北两端,且交通连接度低;生态旅游的环境适宜性可分为高、中、低和不适宜4个类型;八大公山的景观格局中,斑块密度小、破碎度较高、廊道连接性差。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及所提出的规划应对策略,可得到如下结论:宏观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应建立在资源、环境评价的基础之上,并根据评价结果,从开发时序、竞合策略和生态红线管控等方面提出空间响应策略;中观景区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需要以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旅游功能分区的基础,并结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综合确定各旅游设施的存量规划;微观景点生态旅游设施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山地景观视觉评价,综合确定设施的空间选址,并通过文化共生理论,构建反映本土文脉的设计策略。

吴超[9](201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文中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视觉享受和温馨生活环境的追求,人们对花卉的需求越来越大,花卉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玫瑰鲜切花作为最受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其产量在逐年上升的同时,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花农、鲜切花生产企业以及鲜切花拍卖市场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鲜切花质量分级标准的基础上,以玫瑰鲜切花质量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视觉的方法提取各项指标,然后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模型,对玫瑰鲜切花的等级进行预测。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三部分:(1)玫瑰鲜切花相关评价指标检测。本研究首先搭建玫瑰鲜切花图像采集系统,然后对采集的玫瑰鲜切花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包括了图像去噪、图像分割、灰度化处理、二值化处理以及数学形态学处理,最终得到边界清晰的二值图像,并且通过边缘检测得到图像的边缘以及图像的最小外接矩形和最小外接圆,最终得到17个特征指标值;(2)评价指标和专家数据的确定。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玫瑰鲜切花的1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然后通过提出的公共因子计算玫瑰鲜切花样本的综合得分,从而通过综合得分对样本进行分类,构成专家样本;(3)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构建质量分级评价模型,并且通过网格搜索算法进行参数寻优。最终模型的测试集测试准确率达到了87%,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和其他分类算法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型效果更佳,表明所用理论和模型在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模型建立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冯子楠[10](2018)在《广东云南月季切花检测评价及广东生产体系调查》文中指出广东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切花月季产地之一,面临缺乏质量检测体系约束监督以及标准化生产体系指导生产的问题。云南作为后起之秀,尽管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水平起步很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广东、云南的切花月季进行检测分级,掌握广东云南地区的切花月季质量情况。同时以应用为目的,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切花月季品种观赏评价体系,将性状表现量化得出评价结果。此外对广州的大型月季切花生产基地进行栽培模式调研,归纳出一套适用于广州地区的切花月季栽培规程。结果如下:从总体批次合格率来看,云南月季整体质量比广东月季更胜一筹。广东、云南均不存在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切花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在各检测项目中,广东月季和云南月季的最优项均为粗细均匀度,最差项均为单枝等级。两者的花型、花色、挺直度、叶及病虫害缺损的合格率均位于排序中部,且花、花茎的检测结果优于叶、病虫害检测结果。广东月季整体效果略优于云南月季,其它检测项目则是云南月季领先。从不同来源分析,广东切花月季质量按大型生产企业、花卉市场昆明产品、花卉市场本地产品产品的顺序逐渐降低,云南月季质量按合作社、大型生产企业、农户、中型生产企业和花卉市场的顺序递减。从不同色系分析,白色月季的整体表现在6种色系中表现最好,其它色系品种则在广东、云南两地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广东、云南切花月季抽检结果为基础建立了评价体系,对不同品种的观赏性状进行权重计算,按照各品种综合得分把27个品种划分为四个等级:Ⅰ级(≥1.8):“皇冠”、“糖果雪山”、“爱莎”、“粉蝴蝶”、“红拂”、“红妆”,共计6个品种观赏价值高;Ⅱ级(1.2≤Ⅱ≤1.8):“粉红雪山”、“红袖”、“雪山”、“金辉”、“泰姬”、“粉佳人”、“芬德拉”、“黑魔术师”共8个品种观赏价值较高;Ⅲ级(0.6≤Ⅱ≤1.2):苏醒”、“宝石”、“蜜桃雪山”、“坦尼克”、“水蜜桃”、“冷美人”、“花边”、“红衣主教”、“戴安娜”、“香槟”共10个品种观赏价值一般;Ⅳ级(0≤Ⅳ≤0.6):“香格里拉”、“影星”和“卡罗拉”观赏表现较差。对所抽查月季的相应生产基地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掌握了广州地区切花月季的种苗生产、幼苗管理、定植、修剪管理、田间管理和包装运输等栽培流程,其中切花月季的嫁接和修剪环节对月季生产具有关键作用;并整理出产花周期表和作型表。

二、花卉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花境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畴界定
        1.2.1 中心城区
        1.2.2 综合公园
        1.2.3 花境
        1.2.4 景观美学评价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花境的研究与实践
        1.3.2 植物景观美学评价研究进展
        1.3.3 重庆地区花境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景观评价相关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园林美学理论
        2.1.2 植物造景的群落理论
        2.1.3 景观三元论
        2.1.4 审美心理学
    2.2 景观美学评价理论学派和评价方法
        2.2.1 景观美学评价理论学派
        2.2.2 景观美学评价方法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4 层次分析法用于花境景观美学评价的合理性
        2.4.1 层次分析法选取依据及优势
        2.4.2 层次分析法与花境景观美学评价的关联性分析
        2.4.3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园花境实地调研分析
    3.1 调研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重庆花境发展基本情况概况
    3.2 调研方案
        3.2.1 调研对象与评价主体的选择
        3.2.2 调研内容
        3.2.3 调研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境植物特征分析
        3.3.2 花境景观组合美分析
        3.3.3 花境景观色彩美分析
        3.3.4 花境景观构图艺术性分析
        3.3.5 花境景观空间层次美分析
        3.3.6 花境景观季相美分析
        3.3.7 花境景观管护分析
        3.3.8 花境景观感知美分析
        3.3.9 花境景观类型分析
        3.3.10 花境景观偏好调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境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 花境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指标权重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4.2.1 构造判断矩阵
        4.2.2 因子权重值计算步骤
        4.2.3 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4.2.5 权重结果与分析
    4.3 综合景观评价计算
        4.3.1 评价指标赋值计算
        4.3.2 综合评价计算
    4.4 综合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花境样本点景观质量分析
        4.4.2 花境景观类型质量分析
        4.4.3 景观评价因子各样本比较分析
        4.4.4 景观美学评价得分较优样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公园绿地花境景观优化策略
    5.1 综合公园花境景观存在的问题
        5.1.1 物种组成特性方面
        5.1.2 植物色彩的搭配
        5.1.3 花境的层次结构
        5.1.4 花境的季相景观
        5.1.5 景观的特色性和创新性
        5.1.6 花境景观的管理养护
    5.2 公园花境景观的优化原则和策略
        5.2.1 优化原则
        5.2.2 优化策略
        5.2.3 公园花境景观的养护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5.3 花境景观优化设计
        5.3.1 主景花境优化
        5.3.2 庭院花境优化
        5.3.3 林缘花境优化
        5.3.4 路缘花境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花境植物名录表
    附录2:花境植物运用频率统计表
    附录3:花境问卷调研表
    附录4: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5:各样地指标得分结果汇总
    附录6:花境景观美学评价样地照片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特点及其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1.1.1 园林绿化苗木行业特点
        1.1.2 园林绿化苗木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1.2 国内外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2.1 国外园林苗木生产现状
        1.2.2 中国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3 广西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现状
    1.4 园林苗木行业发展机遇与苗木需求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归纳法
        2.3.2 资料收集法
        2.3.2.1 园林苗木生产数据收集与调查方法
        2.3.2.2 市政工程信息收集
        2.3.2.3 园林苗木生产科研相关资料收集
        2.3.2.4 专家意见收集
        2.3.2.5 南宁市公园园林植物信息收集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南宁市苗圃持有量与结构分析
        3.1.2 南宁市园林绿化苗木结构分析
        3.1.2.1 南宁市主要园林苗木种类
        3.1.2.2 南宁市主要园林苗木数量与质量结构
        3.1.3 南宁市园林苗木价格分析
    3.2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变化原因分析
        3.2.1 苗圃数量与规模变化原因分析
        3.2.2 苗木量与种数变化原因分析
    3.3 南宁市近年园林苗木生产科研成果分析
    3.4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小、中型苗圃居多,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
        3.4.2 苗木种多而质量低,管理缺乏长期规划
        3.4.3 科研发展滞后
    3.5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策略分析
        3.5.1 促进苗木集约化生产
        3.5.2 提升育苗技术
        3.5.3 制定苗木生产相关标准
        3.5.4 改进销售方式,提升市场优势
        3.5.5 加强科研建设与人才培养
        3.5.6 健全行业管理体系
        3.5.7 加快苗木数字化建设
        3.5.8 积极引导本土绿化植物应用
        3.5.9 合理规划市政工程,带动苗木销售与生产
    3.6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方向
        3.6.1 南宁市园林苗木需求趋势
        3.6.2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技术发展热点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
        4.1.2 2018 年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变化原因
        4.1.3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4.1.4 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发展趋势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公园
        1.3.2 植物景观
        1.3.3 植物群落
        1.3.4 层次分析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植物群落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
        1.4.3 国外植物群落的研究现状
        1.4.4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宝安公园概况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深圳宝安公园基本概况
        2.1.1 宝安区地理概况
        2.1.2 宝安公园概况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宝安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公园植物种类与组成
    3.2 公园植物生活型
    3.3 公园植物优势科属分析
    3.4 公园植物来源
        3.4.1 乡土植物
        3.4.2 外来植物
    3.5 公园植物观赏特性
    3.6 植物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3.6.1 植物与地形
        3.6.2 植物与园路
        3.6.3 植物与水体
        3.6.4 植物与景观小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宝安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1 植物群落的选取
        4.1.1 样地选取原则
        4.1.2 样地调查方法
    4.2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计算方法
        4.2.1 群落重要值的计算
        4.2.2 群落物种多样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3.2 频度、盖度和显着度分析
        4.3.3 重要值分析
        4.3.4 丰富度指数分析
        4.3.5 多样性指数分析
        4.3.6 均匀度指数分析
    4.4 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4.4.1 植物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比较分析
        4.4.2 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4.4.3 不同位置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4.4.4 各景区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HP法的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5.1 样地的选取原则与方法
    5.2 评价体系的构建
        5.2.1 景观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5.2.2 景观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5.2.3 景观评价指标筛选
        5.2.4 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5.2.5 相对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5.2.6 权重确定
    5.3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5.3.1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
        5.3.2 评价因子赋分标准
        5.3.3 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各因子总权重
        5.4.2 景观评价分析
        5.4.3 各景区景观质量评分值与其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5 不同景观质量等级样地实例评价分析
        5.5.1 不同景观质量等级样地实例分析
        5.5.2 不同景观质量等级样地景观质量总体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讨论
    6.3 问题与建议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52个植物群落平面图及对应实拍照片
附录2:宝安公园植物资源名录
附录3:问卷调查表
致谢

(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比较
        四、国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
        二、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地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体验经济理论
        二、支撑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理论
        三、布局理论——核心边缘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三章 基于三生视角的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乡村性评价
    第一节 基本概况
        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三、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
        五、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
        六、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 三生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一、乡村生产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二、乡村生活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三、乡村生态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第三节 三生视角下市县域乡村性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与格局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计量方法与依据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历时性演化过程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基础数据
        二、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
        三、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化
        四、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中心点演化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
        一、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及重心演变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一、水平时序呈渐次上升态势且增长趋势分为四个阶段
        二、空间分布呈东西分散中部集中格局且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三、不同功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极差化分布
        四、空间形态上各市州属于“团状”、“带状”和“点状”并存的格局
        五、区域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
        六、空间重心演变遵循先远离又靠近再远离地理中心的轨迹
第五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因子选取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因子选取原则
        二、乡村旅游地演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基础影响因子
        一、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乡村性指数的关系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水系河流的关系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公路密度的关系
        五、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关系
        六、基础影响因子组合定量评价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助力影响因子
        一、国家休假制度变革
        二、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情况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与规划
第六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渊源
        二、关键概念
    第二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一、行动者初选与发展目标确立
        二、角色转换与利益联盟
        三、网络构建
        四、异议
    第三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实证检验
        一、生产类乡村旅游地——长春奢爱良疏有机果蔬农场
        二、生活类乡村旅游地——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
        三、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缘山湖农业园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一、优化原则与目标
        二、优化路径选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荷兰式拍卖在国内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拍卖理论研究综述
        1.3.2 农产品拍卖适应性评价研究综述
        1.3.3 农产品拍卖适应性影响因素综述研究
        1.3.4 农产品拍卖的作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农产品拍卖的含义及特征
        2.1.1 农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2.1.2 农产品拍卖的概念及特征
    2.2 荷兰式拍卖的起源、运作模式及在流通中的意义
        2.2.1 荷兰式拍卖的起源及运作模式
        2.2.2 荷兰式拍卖在流通中的意义
    2.3 我国农产品拍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2.3.1 我国农产品拍卖市场的发展现状
        2.3.2 我国农产品拍卖市场的特征
    2.4 荷兰式拍卖在国内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评价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荷兰式拍卖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3.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 指标因素的选取
    3.4 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影响因素识别
        3.4.2 影响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基于AHP方法荷兰式拍卖适应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结构模型
    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 AHP计算权重结果分析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某花卉拍卖中心为例
    5.1 某花卉拍卖中心简介
    5.2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5.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4 建议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问卷

(6)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有关概念
        1.2.1 森林公园
        1.2.2 风景资源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交通条件
        2.1.4 社会经济
        2.1.5 历史沿革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
    3.1 公园风景资源现状
        3.1.1 地文资源
        3.1.2 水文资源
        3.1.3 生物资源
        3.1.4 天象资源
        3.1.5 人文资源
    3.2 可借景观资源
    3.3 风景资源特征
    3.4 评价结果
        3.4.1 定性评价
        3.4.2 定量评价
第四章 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分析
    4.1 公园发展条件分析
        4.1.1 公园发展优势
        4.1.2 公园发展劣势
        4.1.3 公园发展的机遇
        4.1.4 公园面临的挑战
    4.2 公园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4.2.2 资金投入不足
        4.2.3 资源品位不突出
        4.2.4 基础设施不完善
        4.2.5 开发建设慢、宣传不足
    4.3 开发原则
        4.3.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留有余地
        4.3.2 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4.3.3 因地制宜、凸显特色
        4.3.4 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4.3.5 稳步发展、适度超前
    4.4 开发对策
        4.4.1 创新科学发展理念,做好森林公园的顶层设计
        4.4.2 挖掘景观资源特色,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4.4.3 利用特有森林资源,加快公园景观资源升级改造
        4.4.4 加大公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公园基层设施建设
        4.4.5 加强公园管理体系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4.4.6 融入环绿城南宁旅游圈,不断扩大客源群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1 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专家评分卷
附录2 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航拍图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AHP法与SBE法的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层次分析法(AHP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1.4.4 美景度评判法(SBE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1.4.5 统计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景观
        2.1.2 校园植物景观
        2.1.3 植物景观评价
    2.2 国内外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2.1 国外校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2.2.2 国内校园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3.1 国外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3.2 国内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4 景观评价各学派研究综述
        2.4.1 专家学派
        2.4.2 心理物理学派
        2.4.3 认知学派
        2.4.4 经验学派
    2.5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5.1 层次分析法(AHP)
        2.5.2 美景度评价法(SBE)
        2.5.3 审美评判量法(BIB-LCJ)
        2.5.4 语义分析法(SD)
        2.5.5 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法(PPI)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校园植物景观营造的理论依据
    3.1 植物景观造景类型
        3.1.1 规整式
        3.1.2 自然式
        3.1.3 混合式
    3.2 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
        3.2.1 园林植物的形态
        3.2.2 园林植物的色彩
        3.2.3 园林植物的芳香
        3.2.4 园林植物的质地
        3.2.5 园林植物的意境与文化
    3.3 校园植物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
        3.3.1 经济性原则
        3.3.2 实用性原则
        3.3.3 美学艺术性原则
        3.3.4 文化性原则
        3.3.5 可持续性原则
    3.4 校园植物景观营造的基本方法
        3.4.1 各类植物造景
        3.4.2 景观视线引导
        3.4.3 背景衬托
        3.4.4 空间塑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4.1 评价样地的选择与获取
        4.1.1 评价样地的选取
        4.1.2 评价样地资料的获取
    4.2 植物基本调查结果与分析
        4.2.1 植物群落区系组成
        4.2.2 校园景观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4.3 校园植物群落生态结构分析
        4.3.1 校园植物生活型组成
        4.3.2 校园各生活型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5.1 景观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SBE美景度评价法
        5.2.1 美景度评价法评价原则
        5.2.2 美景度评价法评价流程与步骤
        5.2.3 数据结果与分析
        5.2.4 基于SBE法的典型植物景观实例评析
    5.3 层次分析法与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
        5.3.1 层次分析法用于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的合理性与评价原则
        5.3.2 评价因子的选择
        5.3.3 评价指标权重值计算步骤
        5.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5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值计算
        5.3.6 评价方程的建立与植物景观质量分级
        5.3.7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8 基于AHP法的典型植物群落实例评析
    5.4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质量综合排序
        5.4.1 Kendal's W检验与综合排序步骤
        5.4.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3 SBE法与AHP法评价趋势与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6.1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优化途径
        6.1.1 景观生态功能层面的优化
        6.1.2 景观美学功能层面的优化
        6.1.3 景观行为心理学功能层面的优化
    6.2 评价样地针对性优化策略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论文所做的工作
        7.2.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7.2.3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植物群落数据调查统计表
附录B SBE与AHP标准化说明
附录C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表
附录D 植物景观评价样地
附录E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AHP法定性因子评分表
附录F 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评价因子权重专家打分表
致谢

(8)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湘西地区
        1.2.2 山地生态旅游
        1.2.3 生态旅游规划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1.4.1.1 文献分析法
        1.4.1.2 演绎法
        1.4.1.3 层次分析法(AHP)和神经网络模型(SOM)
        1.4.1.4 问卷调查法
        1.4.1.5 基于ARCGIS10.2 软件平台的空间数据统计和分析
        1.4.1.6 基于RS技术遥感影像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1.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辨析
        2.1.1.2 生态旅游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2.1.1.3 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进展
        2.1.2 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2.1 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
        2.1.2.2 国内生态旅游的概念
        2.1.2.3 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进展
        2.1.3 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1.3.1 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问题总结
        2.1.3.2 基于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2.2.1 国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研究
        2.2.1.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发展
        2.2.1.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2.2.1.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进展
        2.2.2 国内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研究
        2.2.2.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发展
        2.2.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进展
        2.2.2.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2.3.1 国内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相关研究的问题总结
        2.2.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发展趋势
    2.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1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2.3.1.2 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
        2.3.1.3 景观生态学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2 文化生态学理论
        2.3.2.1 文化生态学的原理
        2.3.2.2 文化生态学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2.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3.3.3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4 资源环境科学理论
        2.3.4.1 资源环境学概念及起源
        2.3.4.2 资源环境学在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构建
    3.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
        3.1.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3.1.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的构架
    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关系
        3.2.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组成
        3.2.1.1 客源系统中游客体验的相关概述
        3.2.1.2 支撑系统中的生态旅游策划
        3.2.1.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目的地系统和特殊系统
        3.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结构
    3.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3.3.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
        3.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3.4 基于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要素
        3.4.1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3.4.1.1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3.4.1.2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量化评价的类型
        3.4.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综合评价
        3.4.2.1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3.4.2.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适宜性评价及其主体功能区划
        3.4.2.3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评
        3.4.3 基于景观格局及视觉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设施规划和设计
        3.4.3.1 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3.4.3.2 景观格局及视觉评价在山地生态旅游设施规划选址的应用
        3.4.3.3 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转型升级
    3.5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和环境解说规划
        3.5.1 社区参与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阶段
        3.5.2 社区参与到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保障性措施
        3.5.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环境解说规划
        3.5.3.1 环境解说规划的概念及必要性
        3.5.3.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解说规划系统要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规划响应
    4.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4.1.1 湘西区位及资源统计
        4.1.1.1 湘西区位简介
        4.1.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统计
        4.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1.2.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的内容
        4.1.2.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4.1.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和特征
        4.1.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4.1.3.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4.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评价
        4.2.1 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
        4.2.1.1 评价原则
        4.2.1.2 评价内容
        4.2.2 评价方法
        4.2.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及评价标准
        4.2.3.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4.2.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4 本节小结
    4.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评价研究
        4.3.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4.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3.2.1 数据来源
        4.3.2.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分析
        4.3.3.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类型特征
        4.3.3.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均衡特征
        4.3.3.3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密度特征
        4.3.3.4 生态旅游资源交通结构特征
        4.3.4 相关结论
    4.4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响应和保护策略
        4.4.1 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4.4.1.1 生态旅游概念不清晰导致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4.4.1.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互补性弱,开发同质性强
        4.4.1.3 无序无度盲目开发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4.4.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规划响应
        4.4.2.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开发时序规划
        4.4.2.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竞合策略
        4.4.2.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之间的交通优化措施
        4.4.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协调机制
        4.4.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与政策协调
        4.4.3.2 制定严格明确的法律和管理体系
        4.4.3.3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资源保护的成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量化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
    5.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分类及现状
        5.1.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分类
        5.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内部环境现状
        5.1.2.1 湘西自然生态旅游环境
        5.1.2.2 湘西人文生态旅游环境
        5.1.2.3 湘西经济生态旅游环境
        5.1.2.4 湘西地区社会生态环境
        5.1.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环境现状
        5.1.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政治环境
        5.1.3.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经济环境
        5.1.3.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社会环境
    5.2 基于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红线划定
        5.2.1 生态旅游环境适应性评价的概念和原则
        5.2.1.1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5.2.1.2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5.2.2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5.2.2.1 评价方法
        5.2.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指标选取及量化统计
        5.2.3.1 指标选取
        5.2.3.2 指标量化统计
        5.2.4 数据分析
        5.2.4.1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5.2.4.2 山地生态旅游气候环境舒适性评价
        5.2.4.3 山地生态旅游NDVI分析
        5.2.5 评价结果
        5.2.5.1 不适宜区域
        5.2.5.2 低适宜区域
        5.2.5.3 中适宜区域
        5.2.5.4 高适宜区域
        5.2.6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红线划定
        5.2.6.1 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划定之间的关系
        5.2.6.2 湘西山地主体功能区及亚体旅游景观划分
        5.2.6.3 生态红线划定视角下的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5.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及调控策略研究
        5.3.1 区位简介及数据来源
        5.3.1.1 研究区域
        5.3.1.2 数据来源
        5.3.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
        5.3.2.1 评价指标选取
        5.3.2.2 评价方法
        5.3.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与分析
        5.3.3.1 旅游空间容量
        5.3.3.2 旅游生态容量
        5.3.3.3 旅游心理容量
        5.3.3.4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5.3.4 基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策略
        5.3.4.1 外部宏观调控
        5.3.4.2 内部管理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规划布局及具体设计研究
    6.1 景观格局评价视角下的山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及景观规划
        6.1.1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6.1.1.1 社会经济环境
        6.1.1.2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6.1.1.3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6.1.2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1.2.1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6.1.2.2 研究方法及数据提取
        6.1.3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6.1.3.1 景观要素构成
        6.1.3.2 景观异质性特征
        6.1.3.3 景观多样性特征
        6.1.4 存在问题及调整优化
        6.1.4.1 存在问题
        6.1.4.2 调整优化
        6.1.5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6.1.5.1 生态旅游景观斑块布局
        6.1.5.2 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布局
        6.1.5.3 生态旅游景观空间结构及功能划分
    6.2 基于景观视觉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游览设施规划设计
        6.2.1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6.2.2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空间选址研究
        6.2.2.1 游览设施空间选址的研究方法
        6.2.2.2 研究区域游览设施现状及备选样地的确定
        6.2.2.3 备选地址的景观视觉评价
        6.2.2.4 游览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
        6.2.3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材料选择
        6.2.4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外观设计
        6.2.4.1 游步道设计
        6.2.4.2 休息亭设计
        6.2.4.3 水榭设计
        6.2.4.4 观景台设计
    6.3 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保护区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1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核心观点
        6.3.1.1 文化生态学的诞生及定义
        6.3.1.2 文化生态学的内在结构及表现形式
        6.3.2 本土文化景观要素的整理和分析
        6.3.2.1 文化生态景观要素整理
        6.3.2.2 聚落景观的空间分析
        6.3.3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旅游服务设施设计原则及方法
        6.3.3.1 设计原则
        6.3.3.2 设计方法
        6.3.4 保护区内部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4.1 游客中心设计
        6.3.4.2 生态旅馆
        6.3.4.3 环保厕所
        6.3.4.4 餐饮设施规划
        6.3.4.5 购物设施
        6.3.4.6 景观标识设施
        6.3.5 保护区外部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5.1 酉水简介
        6.3.5.2 演绎多元文化共生导向下的景观空间结构
        6.3.5.3 再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节点
    6.4 八大公山保护区内部的基础设施规划
        6.4.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6.4.2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及现状
        6.4.2.1 八大公山基础设施现状
        6.4.3 八大公山交通设施规划
        6.4.3.1 八大公山外部交通规划
        6.4.3.2 八大公山景区内部交通规划
        6.4.3.3 景区内部交通设施设计
        6.4.4 八大公山给水排水规划
        6.4.4.1 八大公山给水预测及水源
        6.4.4.2 八大公山排水预测及处理方案
    6.5 保护区环境教育导向下的解说设施规划设计
        6.5.1 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设施现状及问题
        6.5.2 基于SMRM模型的解说设施规划系统
        6.5.2.1. 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环境解说——“为什么解说”
        6.5.2.2 解说受众分析——“为谁解说”
        6.5.2.3 解说内容分析——“解说什么”
        6.5.2.4 解说设施的选择——“如何解说”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评估
    7.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概述
        7.1.1 概念辨析
        7.1.1.1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7.1.1.2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
        7.1.1.3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关系
        7.1.2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容
    7.2 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管理
        7.2.1 生态旅游规划编制管理
        7.2.1.1 规划编制组织
        7.2.1.2 规划编制程序
        7.2.1.3 规划评审
        7.2.2 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7.2.2.1 组织管理
        7.2.2.2 人才建设
        7.2.2.3 法律法规
        7.2.3 生态旅游规划监督管理
        7.2.3.1 制定全面严格的监督机制
    7.3 山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以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7.3.1 生态旅游规划社区参与概述
        7.3.1.1 社区参与的缘起及概念
        7.3.1.2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意义
        7.3.1.3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及方式
        7.3.2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现状
        7.3.2.1 八大公山社区参与的问题
        7.3.2.2 八大公山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
        7.3.3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对策研究
        7.3.3.1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决策
        7.3.3.2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
        7.3.3.3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7.3.3.4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7.3.4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保障机制
        7.3.4.1 教育培训保障
        7.3.4.2 组织制度保障
        7.3.4.3 法律法规保障
    7.4 基于一致性和绩效相结合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评估策略研究
        7.4.1 传统旅游规划评估所存在的问题
        7.4.2 生态旅游规划的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7.4.3 基于一致性和绩效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3.1 规划评估内容
        7.4.3.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的结果、结论和展望
    8.1 论文结果与结论
    8.2 局限性及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键理论及方法
    2.1 玫瑰鲜切花相关介绍
    2.2 计算机视觉介绍
        2.2.1 人类视觉
        2.2.2 计算机视觉
    2.3 因子分析方法
    2.4 模型构建的应用方法
        2.4.1 主成分分析法
        2.4.2 支持向量机
        2.4.3 网格搜索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处理
    3.1 颜色模型
    3.2 图像去噪
    3.3 图像分割
    3.4 彩色图像灰度化处理
    3.5 图像二值化
    3.6 数学形态学处理
    3.7 图像边缘检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指标参数研究
    4.1 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标准
    4.2 实验材料与图像获取
        4.2.1 实验材料
        4.2.2 图像采集系统
        4.2.3 原始图像获取
    4.3 玫瑰鲜切花图像特征提取
        4.3.1 形状特征参数
        4.3.2 颜色特征参数
    4.4 基于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
        4.4.1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4.4.2 确定公因子数量
        4.4.3 因子得分与多指标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质量分级评价模型
        5.1.1 支持向量机模型
        5.1.2 基于网格搜索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
    5.2 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模型的验证
        5.2.1 实验数据预处理
        5.2.2 模型构建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实验结果
        5.3.2 支持向量机模型与其他分类模型进行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关键代码(Python)

(10)广东云南月季切花检测评价及广东生产体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切花月季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2.1 月季生长习性和栽培类型
        1.2.2 繁殖方法
        1.2.3 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1.3 植物品种综合评价标准方法研究现状
        1.3.1 百分制记分法
        1.3.2 模糊数学法
        1.3.3 层次分析法
        1.3.4 灰色系统理论
    1.4 云南广东切花月季生产概况
    1.5 花卉质量检测概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广东云南切花月季品质检测与观赏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1.2 调查材料
        2.1.3 切花月季观赏性状的测定方法
        2.1.4 切花月季品质观赏性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观赏性状检测结果分析
        2.2.2 观赏性状评价结果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切花月季观赏性检测
        2.3.2 切花月季观赏性评价
3 广东切花月季生产体系调研
    3.1 调查时间、地点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栽培基础设施
        3.2.2 广州栽植品种情况
        3.2.3 种苗生产与幼苗管理
        3.2.4 定植
        3.2.5 修剪管理
        3.2.6 采收管理
        3.2.7 田间管理
        3.2.8 包装运输
        3.2.9 产花周期与作型表
    3.3 讨论与结论
4 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广东切花月季产业的主要问题
    4.2 广东切花月季品质与生产建议
        4.2.1 政府角度的建议
        4.2.2 行业角度的建议
        4.2.3 生产者角度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花卉质量等级评价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花境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研究[D]. 郭贵香. 西南大学, 2021(01)
  • [2]南宁市园林苗木生产现状与发展研究[D]. 廖堂贵. 广西大学, 2021(12)
  • [3]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D]. 伍小翠. 广西大学, 2020(02)
  • [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D]. 郭咏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荷兰式拍卖在国内农产品交易中的适应性评价研究[D]. 黄永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广西金鸡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罗艳娟. 广西大学, 2019(06)
  • [7]基于AHP法与SBE法的湖南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 曾拓. 湖南大学, 2019(07)
  • [8]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D]. 姚新涛. 天津大学, 2019(06)
  • [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玫瑰鲜切花质量分级评价[D]. 吴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广东云南月季切花检测评价及广东生产体系调查[D]. 冯子楠.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花卉品质等级评价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