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一、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慧[1](2021)在《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诱发法制作胆囊胆固醇结石(Cholesterol stone,CS)小鼠模型,采用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进行干预,从胆囊动力学角度探讨疏肝理气法对CS小鼠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5周龄SPF级ICR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造模组24只。空白组以普通颗粒饲料喂养,模型组采用高胆固醇致石饲料制备CS小鼠模型,造模9周后,随机选取8只模型小鼠取材,观察胆囊结石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将成模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8只,连续等剂量灌胃4周(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组予柴胡疏肝散)。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的胆囊、肝脏形态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胆囊与肝脏的组织形态;用ELISA法检测胆汁TC、TBA与血清DAG、TG含量;分别采用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PKC和胆囊CAP、VIP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体重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体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HE染色观察结果:空白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索排列正常,细胞核居中,形态结构正常,胆囊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肿胀明显,排列松散,可见大量脂滴空泡,胆囊黏膜增厚,黏膜胶原纤维扩充增多;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情况明显改善,脂滴空泡明显减少,胆囊组织黏膜胶原纤维有一定程度恢复。3.血清DAG、TG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DAG、TG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血清DAG、TG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4.胆汁TC、TBA含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胆汁TC含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TB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胆汁TC含量显着降低(P<0.05),柴胡疏肝散组TBA含量显着升高(P<0.01)。5.肝脏PKC与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PKC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P<0.01),模型组小鼠胆囊CAP、VIP的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疏肝散组小鼠肝脏PKC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小鼠肝脏PKC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胆囊CA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小鼠胆囊VIPm 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1.疏肝理气法可以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帮助抑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示肝郁气滞是CS胆囊动力学异常的重要病理。2.疏肝理气法可以降低血清DAG、TG及胆汁TC水平并提高TBA含量,通过上调肝脏PKC与下调胆囊CAP、VIP蛋白的表达,改善胆囊动力,发挥利胆排石的作用。

王新[2](2021)在《基于肥大细胞调控肥胖和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白杨素干预高脂饮食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脂肪组织作为主要的储能器官,在维持体内能量稳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白色脂肪组织中不仅有典型的白色脂肪细胞,还零星分布着可以诱导产热的浅棕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组织基质血管相(stromal vascular faction,SVF)中的肥大细胞(MC)等免疫细胞、前脂肪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等,通过与脂肪细胞的互作而调控脂肪组织和机体的能量稳态。2009年,本团队报道了MC通过影响白色脂肪组织血管化,关键地控制了高胆固醇的西方饮食(Western diet,WD)所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此后,另一些研究团队报道,对于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所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MC没有明确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MC及其食品源稳定剂白杨素调控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和能量消耗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明确了MC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在WD、HFD和胆固醇补充的高脂饮食(High-fat Diet+cholesterol,HFD+Cho)喂养的小鼠中,我们分别探究了MC稳定剂色甘酸钠(disodium cromoglycate,DSCG)和酮替芬腹腔注射对DIO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在WD和HFD+Cho等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小鼠中,DSCG和酮替芬显着改善了小鼠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在HFD喂养的小鼠中,酮替芬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效果相对于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小鼠明显减弱,而DSCG则完全没有作用。DSCG和酮替芬处理,阻止了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血液组胺升高和脂肪组织MC脱颗粒,且血浆中组胺浓度与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呈显着正相关。LDL等处理显着激活MC,DSCG和酮替芬抑制了LDL所诱导的MC活化,而LDL受体缺失则抵消了DSCG或酮替芬对LDL所诱导MC活化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MC在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中发挥关键作用,而食品源胆固醇导致了相关的MC活化。2)揭示了MC调控机体脂肪组织棕色化和能量消耗的作用机制。既然MC在DIO的发生中起着固有的关键作用,我们有必要去揭示其对脂肪细胞棕色化和相关能量消耗的影响。因此,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MC功能失活后的能量消耗和脂肪组织棕色化水平的改变。MC的缺失和药物稳定显着增强了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能量代谢,提升了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的棕色化。在MC缺失的Kitw-sh/w-sh小鼠SAT中回复MC则可逆转这些变化。机制研究表明,MC失活促进SAT中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α阳性脂肪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和棕色分化。进一步,我们确定了MC是脂肪组织中5-羟色胺的主要来源,而MC分泌的5-羟色胺抑制了SAT的棕色化和系统能量消耗。总之,MC通过释放5-羟色胺,抑制了小鼠SAT的棕色化和系统的能量消耗。3)阐明了食品源MC稳定剂白杨素干预小鼠DIO和能量消耗作用机制。白杨素是一种食品源的MC强稳定剂。我们研究发现白杨素作为饮食补充剂,可改善HFD诱导的小鼠体重获得和脂肪组织重量增加,降低机体胰岛素抵抗。白杨素增加了系统能量消耗,提升了SAT棕色化及浅棕色前脂肪细胞数量和血管生成,升高了SAT中PDGFRα的表达、PDGFRα+脂肪细胞祖细胞的数量和棕色化水平。进一步,我们发现白杨素诱导了SAT的SVF细胞的棕色分化,而PDGFRα特异性抑制剂伊马替尼逆转了这一作用。最后,我们发现,饮食白杨素降低了小鼠SAT中抑制PDGFRα活化或脂肪细胞棕色化的micro RNA表达水平。综上,饮食白杨素通过调控PDGFRα活化及相关micro RNA表达,促进小鼠的SAT的棕色化和系统能量消耗,进而改善DIO和胰岛素抵抗。综上所述,本论文明确了MC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MC通过释放5-羟色胺抑制SAT棕色化和系统能量消耗的机制;阐明了食品源MC稳定剂白杨素可通过调控PDGFRα活化及相关micro RNA表达,启动小鼠的SAT的棕色化和系统能量消耗,进而改善DIO和胰岛素抵抗。

刘超[3](2020)在《MG53与胃泌素缓解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文中指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它起病急、发病率高且无特效治疗药物,具有很高的死亡风险,而其预后不良则可进展至慢性肾脏病,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近年来,由于心血管介入诊断治疗与碘造影剂的广泛运用,以及创伤、休克的发生和肾移植手术的开展,造影剂诱导的AKI(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以及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诱导的AKI成为两类比较常见的AKI。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之前发现其他器官如骨骼肌和胃肠道对肾脏有一定的“对话”作用。当发生AKI时,骨骼肌和胃肠道可能对损伤的肾脏有什么影响呢?因此,我们围绕这一思路,尝试了以下两个主要部分的探究:(1)肌肉因子MG53(Mitsugumin 53)缓解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2)胃肠激素胃泌素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第一部分MG53缓解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研究背景:MG53是一种新发现的由骨骼肌分泌的膜修复蛋白,通过其膜修复功能,MG53能缓解多种器官的损伤;CI-AKI是临床上由于碘造影剂(contrast media,CM)的使用而引起的常见肾脏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在CI-AKI中,碘造影剂对肾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由其对细胞膜的直接损伤而引发。因此,我们提出假设:MG53可能通过其细胞膜修复作用而缓解CI-AKI。目的:探究MG53对CI-AKI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及预防CI-AKI提供可能的新策略。方法:(1)建立大鼠CI-AKI模型,检测大鼠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含量,验证建模是否成功;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CI-AKI大鼠血浆和肾脏中MG53蛋白的含量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I-AKI大鼠肾脏内源性MG53的定位变化;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外源性荧光标记重组人源MG53蛋白(recombinant human MG53,rh MG53)能否在CI-AKI大鼠肾脏聚集。(2)通过检测SCr与BUN水平,并通过大鼠肾脏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明确rh MG53预处理对CI-AKI有无缓解作用。(3)通过TUNEL染色,探究CI-AKI后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的变化,并研究rh MG53预处理有无缓解凋亡的作用。(4)建立体外碘普罗胺诱导肾近端小管(renal proximal tubular,RPT)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采用TUNEL染色验证碘普罗胺对RPT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rh MG53预处理对其有无保护作用。(5)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rh MG53对碘普罗胺诱导的RPT细胞损伤有无缓解作用。(6)通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与FM1-43荧光染色检测碘普罗胺对RPT细胞膜的损伤作用,并研究rh MG53预处理对RPT细胞膜是否有保护作用。(7)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G53在RPT细胞中的定位分布。(8)通过q PCR与WB分别检测MG53的m RNA及蛋白水平变化。(9)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G53与Annexin V(一种在凋亡细胞外膜上标记磷脂酰丝氨酸的敏感且特异的探针)的共定位情况。结果:(1)大鼠CI-AKI模型被成功建立,其血浆MG53蛋白含量减少而肾脏MG53蛋白增多,提示MG53从血浆向肾脏富集;MG53在大鼠肾小管细胞中存在表达,而CI-AKI后MG53向肾小管管腔侧聚集;外源性荧光标记rh MG53在CI-AKI大鼠肾脏聚集。(2)SCr、BUN水平以及H&E染色分别表明rh MG53预处理能够缓解CI-AKI的肾功能损伤及肾脏病理损伤。(3)CI-AKI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显着增加,rh MG53预处理可减少其中的细胞凋亡。(4)碘普罗胺可导致培养的RPT细胞凋亡,rh MG53预处理可缓解碘普罗胺诱导的RPT细胞凋亡。(5)碘普罗胺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导致RPT细胞损伤,而rh MG53预处理可缓解该损伤。(6)碘普罗胺导致RPT细胞膜损伤,而rh MG53以浓度依赖性方式缓解碘普罗胺诱导的膜损伤。(7)MG53在RPT细胞膜与胞浆均有分布,但碘普罗胺处理后,MG53向RPT细胞膜聚集。(8)碘普罗胺处理后RPT细胞MG53的m 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但碘普罗胺损伤的RPT细胞可大量摄取rh MG53蛋白。(9)MG53与Annexin V存在共定位,提示MG53通过与磷脂酰丝氨酸结合发挥其膜修复作用。结论:肌肉因子MG53可以通过修复细胞膜损伤及减少细胞凋亡来缓解CI-AKI,MG53可能成为治疗或预防CI-AKI的有效药物。第二部分胃泌素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研究背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另一类主要原因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胃肠道与肾脏之间存在密切的调节联系,“胃肾轴”是近年来被提出的新颖概念,有文献报道,胃肠激素胃泌素参与了对肾脏排钠功能的调节并进一步参与血压调控。然而,胃泌素是否也能在I/R损伤的肾脏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我们提出假设:胃泌素可能对肾脏I/R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探究胃泌素对肾脏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肾脏I/R损伤提供新的可能的方法。方法:(1)构建肾脏I/R损伤的小鼠模型,分别通过q PCR、WB及IHC检测肾脏I/R后胃泌素受体(也称胆囊收缩素B型受体,cholecystokinin B receptor,CCKBR)的表达及定位有无改变。(2)小鼠肾脏I/R前给予胃泌素,通过检测肾功能指标SCr与BUN、肾脏切片H&E与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以及小管损伤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的表达,判断胃泌素预处理能否缓解肾脏I/R损伤。(3)通过TUNEL染色及caspase-3活性测定,探究胃泌素对I/R诱导的细胞凋亡有无影响,并通过WB检测胃泌素对凋亡上游分子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4)建立体外HK-2(human kidney-2)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模型,CCK-8及LDH检测胃泌素对H/R处理的HK-2细胞活力的影响。(5)通过WB检测体外H/R处理后HK-2细胞CCKBR蛋白的表达变化。(6)通过TUNEL染色及caspase-3活性测定,探究胃泌素对H/R处理的HK-2细胞凋亡的影响。(7)通过二氢乙锭(dihydroethidium,DHE)染色、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测定,探究胃泌素对H/R处理的HK-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8)通过WB检测胃泌素对HK-2细胞PI3K、Akt及Bad磷酸化的影响。(9)通过CCK-8检测渥曼青霉素(PI3K抑制剂)及Akt抑制剂VIII能否阻断胃泌素介导的HK-2细胞活力保护作用。结果:(1)小鼠肾脏I/R损伤后,CCKBR的m RNA及蛋白水平均显着上调,CCKBR在肾小管细胞膜及胞浆均有分布。(2)小鼠肾脏I/R前给予胃泌素,缓解了I/R导致的SCr及BUN的升高幅度,缓解了肾小管病理损伤,减少了小管损伤标志物KIM-1的增高幅度。(3)胃泌素预处理缓解了I/R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且胃泌素促进肾组织Akt的磷酸化水平。(4)胃泌素在常氧条件下对HK-2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但以浓度依赖性方式缓解H/R导致的HK-2细胞活力损伤,且该保护作用能被胃泌素特异性拮抗剂CI-988阻断。(5)H/R处理后,HK-2细胞CCKBR蛋白的表达显着上调。(6)胃泌素缓解H/R诱导的HK-2细胞凋亡及细胞氧化应激。(7)胃泌素预处理H/R损伤的HK-2细胞后,PI3K、Akt及Bad磷酸化水平增加。(8)渥曼青霉素(PI3K抑制剂)与Akt抑制剂VIII可阻断胃泌素对HK-2细胞活力的保护作用。结论:胃肠激素胃泌素可通过PI3K/Akt/Bad通路缓解I/R诱导的肾小管细胞凋亡,从而缓解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胃泌素可能成为临床预防或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潜在药物。研究背景:肾损伤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R)被认为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靶点。分选蛋白(sorting nexins,SNXs)是一组以含有PX(phox homology)结构域为特征的胞内物流系统蛋白,它们在蛋白质分选和运输的调控中起关键作用。有文献报道分选蛋白1(sorting nexin 1,SNX1)参与肾脏多巴胺D5受体的分选和运输,而血管紧张素和多巴胺是血压调节中相互拮抗的系统,SNX1是否也参与了AT1R的分选和运输仍不清楚。因此,我们提出假设:SNX1缺失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中AT1R的分选及运输障碍,从而导致AT1R含量增多、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及高血压。目的:探究SNX1是否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AT1R的分选和运输,为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基于C57BL/6背景的SNX1基因敲除(Snx1-/-)小鼠,分别从DNA、m RNA及蛋白水平层面验证小鼠的基因型。(2)采用尾套法测量Snx1-/-小鼠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水平。(3)通过肠系膜血管环实验,检测Snx1-/-小鼠肠系膜动脉对苯肾上腺素、硝普钠及血管紧张素II的反应性变化。(4)通过WB检测Snx1-/-小鼠动脉组织中AT1R、AT2R及D5R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分析探究野生型小鼠动脉组织中AT1R与SNX1有无共定位。(5)在A10细胞中敲低SNX1后,检测AT1R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下游Ca2+信号变化;通过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检测A10细胞中AT1R与SNX1的有无结合。(6)在A10细胞中敲低SNX1后,检测AT1R的m RNA水平变化;用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抑制新蛋白从头合成后,检测SNX1是否影响AT1R蛋白的衰减。(7)用CHX抑制新蛋白从头合成后,再分别抑制溶酶体及蛋白酶体途径,探究AT1R蛋白的降解途径。结果:(1)Snx1-/-小鼠被成功构建,其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较其同窝野生型小鼠均显着增高。(3)Snx1-/-小鼠肠系膜动脉对苯肾上腺素、硝普钠的反应性未发生显着改变,但其对血管紧张素II的反应性显着增强。(4)Snx1-/-小鼠主动脉组织中AT2R与D5R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但其AT1R的表达显着增加,且WT小鼠主动脉中AT1R与SNX1存在共定位。(5)在A10细胞中敲低SNX1后,AT1R蛋白含量显着增加,且其下游Ca2+信号增强,且A10细胞中AT1R与SNX1存在结合。(6)在A10细胞中敲低SNX1后,AT1R的m RNA水平无明显变化,而用CHX进一步抑制新蛋白从头合成后,在SNX1敲低的A10细胞中,AT1R蛋白衰减显着减慢。(7)用CHX抑制新蛋白从头合成,并用clasto-乳胞素β-内酯(clasto-lactacystinβ-lactone,CLBL)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途径,AT1R蛋白的降解进一步被抑制。结论:SNX1缺失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中AT1R的分选和运输异常、AT1R在蛋白酶体系统中的降解减少,进而导致AT1R含量增加及血管收缩性增强,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张雪[4](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胃泌素-17与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道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主要与肠道微生物及肠道激素的分泌模式有关,胃肠道环境调节GLP-1、胃泌素、生长抑素等激素的分泌,对糖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胃泌素与糖尿病的关系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胎儿中胃泌素的表达是发育中的胰岛而不是胃,且胃泌素表达期与胰腺发育期相吻合,其表达随着胚胎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并且,国内外学者发现胃泌素-17(GAS-17)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累及胃肠道、心血管以及肾脏有密切关系,GAS-17参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发展。但当糖尿病合并外周自主神经病变时血清GAS-17水平是否受到影响仍无相关报道,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GAS-17水平与外周自主神经病变(PAN)有无相关性进行探索,旨在为糖尿病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预防以及病情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电导分析仪SUDOSCAN测得的电化学皮肤导电值(ESC,electrical skin conductivity)作为检测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程度的指标,根据双手平均电化学皮肤电导率(HESC)、双足平均电化学皮肤电导率(FESC)的差异分为三组:HESC和FESC均>60μS为外周自主神经正常组(NPAN,normal peripheral autonomic nerve)共114例,其中男75例,女39例;40μS<HESC或FESC≤60μS为中度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组(MPAN,moderate peripheral autonomic neuropathy)共92例,其中男51例,女41例;HESC或FESC≤40μS为重度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组(SPAN,severe peripheral autonomic neuropathy)共81例,其中男48例,女33例。比较三组的GAS-17水平、临床生化指标及SUDOSCAN检测的相关结果。结果(1)三组的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肌酐、空腹血糖、空腹C肽、Hb A1c、TG、TC、HDL-C、LDL-C、V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自主神经功能正常组(NPAN组)相比,中度自主神经病变组(MPAN组)和重度自主神经病变组(SPAN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尿酸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N组的血清GAS-17水平高于MPAN组和NP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GAS-17水平在三组分别为2.32(1.38,5.27)pmol/L、2.86(1.50,5.09)pmol/L、6.21(2.59,10.93)pmol/L(t=29.401,P<0.01)。SPAN组的GAS-17的临界升高率、升高率皆高于MPAN组和NPAN组,而MPAN组的GAS-17的升高率高于NP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1,P=0.021)。低龄组与高龄组的GAS-17水平以及GAS-17的升高率、临界升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ESC、HESC均与病程、年龄、GAS-17呈负相关,且FESC与尿酸、收缩压呈负相关(P<0.05)。FASYM与年龄、GAS-17、收缩压呈正相关,HASYM与病程、GAS-17呈正相关(P<0.05)。总之,GAS-17水平与FESC、HES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261、-0.309),与FASYM、HASYM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193、0.140)(P<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GAS-17是FESC、HESC的共同影响因素,收缩压、尿酸是FESC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的血清GAS-17在合并外周自主神经病变时有升高趋势。但在中度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组升高不明显,只在重度神经病变组显着升高,故对早期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价值有限。(2)血清GAS-17在糖尿病合并重度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组显着升高,可作为重度神经病变的筛选方法之一。同样,糖尿病合并重度外周自主神经病变时GAS-17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上需警惕胃肠激素的紊乱和胃肠道功能的障碍。(3)血清GAS-17水平的异常升高可能参与糖尿病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需及时处理。

代汝伟[5](2019)在《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动力障碍发病率明显增高。胃的运动功能即胃排空是消化系统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正常的胃排空不仅能够传送食糜,而且推动胃内细菌及其产物的排出,对消化系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作用。新近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女性较同龄男性更易胃排空延迟,而在整个生理周期里,黄体期(高浓度雌激素水平),胃排空时间延长最明显。临床上雌激素替代治疗,造成血清雌激素浓度高于生理水平,患者也会表现出早饱、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排空抑制症状。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其中,胃平滑肌收缩是影响胃排空的直接环节,而Rho/Rock2信号通路具有调控细胞收缩的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可通过平滑肌上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或机体雌激素代谢产物等非受体途径干预信号通路。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理论指导,诊疗胃排空延迟,经验丰富、副作用小,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五指毛桃、无花果、北沙参、补骨脂以及四数九里香等健脾益胃的中药里均含有少量拟雌激素药物成分-补骨脂素,其化学结构与雌二醇(17 β-Estradiol,E2)类似,都具有杂环酚羟基,还能够与ER进行分子拟合,具有雌激素样生物功能,是干预胃排空的潜能中药单体,当补骨脂素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能会造成胃排空延迟。因此本课题将在生理状态和E2替代造成的病理状态下,展开E2及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的浓度和机制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剂量参考和实验依据。目的: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为ER介导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平滑肌收缩,在此基础上,研究E2替代造成胃排空抑制,这一病理状态下的E2浓度相关性,以及雌激素代谢对Rho/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对比外源性E2,明确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时间及对雌激素代谢的影响效应。方法:1.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采用亚甲蓝染色制备阴道上皮涂片,鉴定SD(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和间情期,选取生理周期规律的大鼠,用于后续实验,并随机分组(n=10)。因间情期与动情期,雌性大鼠体内血清E2水平差异最大,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动情期和间情期大鼠血清的E2水平值。分别对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灌胃0.6g固体营养糊,4小时后依照公式胃排空率(%)=1-(胃全重-胃净重)/胃内容物原重X 100%计算出胃排空率。2.体外细胞实验,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靶标是否为其平滑肌细胞。取SD乳鼠提取并分离出胃的原代平滑肌细胞,进行鉴定,体外培养3-4代胃平滑肌细胞,分组如下:1)空白组、2)ACH 组(Acetylcholinesterase)、3)ACH+E2 组、4)ACH+E2+ATM(Tamoxifen)组。各组细胞都培养在无酚红的培养基中,按实验方案分别给予ACH,E2,ATM,培养1h后加入2.5%戊二醛细胞固定液,应用电子显微镜(10×40倍)中的测微尺,随机观察并记录50个完整的胃平滑肌细胞长度,按照细胞长度测算公式,计算出各组细胞的平均长度。3.生理状态下,验证E2干预胃平滑肌收缩是否由ER介导调控Rho/Rock2信号通路。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荧光等技术,首先测定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平滑肌的雌激素受体(ER α/ER β)和收缩蛋白Rock2的表达情况,并具体到胃底、胃体和胃窦等不同部位,接着测定通路下游收缩效应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的表达变化;最后应用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和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反向验证。4.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及其对雌激素代谢及胃平滑肌Rho/Rock2信号通路的干预研究。对成年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Ovariectomy,0VX),连续5天腹腔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并继续恢复一周,辅以阴道上皮角化实验判定去势的成功与否,建立不同浓度E2干预组(0.05mg/kg、0.2mg/kg、0.8mg/kg),以去势大鼠为参比,检测血清E2、胃排空率、ER以及Rock2蛋白表达等指标。考虑到E2代谢产物的影响,进一步应用雌激素代谢酶P450阻断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检测外源E2干预后大鼠的ROS、MDA含量,以及ER与Rock2蛋白的表达。5.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和时间效应研究。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分别灌胃0.8mg/kg的E2和不同剂量补骨脂素(P-H:8mg/kg;P-M:4mg/kg;P-L:2mg/kg),按照给药一周、两周、三周、四周,观察血清E2水平、胃排空率,ROS及MDA的含量,Rock2表达量,并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1.阴道上皮角化实验成功地辨别了雌性SD大鼠的生理周期。动情前期阴道涂片中可见大量收缩成椭圆形的有核上皮细胞,白细胞和角质化上皮细胞很少;动情期,镜下大量无核的不规则片状角化上皮细胞占绝对数量;发情后期,片状角质化上皮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和白细胞3种细胞均可见,并且比例无明显差异;而间情期则表现为大量的白细胞,极少量的有核上皮细胞。间情期E2水平较动情期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4h后,间情期大鼠胃排空率达79.70±12.47(n=8),而动情期的胃排空率是49.33±11.24(n=7),间情期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动情期,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并鉴定了大鼠胃平滑肌细胞,以10-8M ACH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作为阳性对照组,探索不同浓度(10-4/10-3/10-2/10-1M)E2对平滑肌细胞的长度改变,其中10-2/10-1浓度E2能够明显抑制ACH诱导的细胞收缩(P<0.05),而且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TAM所阻止(P<0.05)。3.检测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部ER的表达,发现胃部平滑肌以雌激素受体α为主要亚型表达,且动情期ERα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进一步具体到胃窦部ER α与Rock2表达呈负相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显示间情期Visculin在细胞内呈聚集表达,而动情期则相对弥散。进行图像重合后,间情期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Visculin及F-actin聚集明显,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平滑肌条索样细胞形态和走向,而动情期则比较模糊,不见平滑肌细胞条索形态。4.与动情期组结果一致,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可以降低大鼠收缩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相关蛋白的表达,但对ER α无影响。当给予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干预后,能够明显抑制ER α表达、增加Rock2以及F-actin的表达量(P<0.05)),并使Visculin具有上升的表达趋势。5.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E2,其中E20.05组与OVX组大鼠血清E2水平无统计差异,而E2 0.2组、E2 0.8组的血清E2水平显着高于OVX组(P<0.05);此时,E2 0.2组、E2 0.8组胃排空率较OVX组降低(P<0.05);E2 0.2 组、E2 0.8 组的 ER α 表达较 OVX 组高(P<0.05),然而其 Rock2表达却比OVX组减少,并伴随高含量的ROS以及MDA(P<0.05),而这种ROS及MDA的高分泌可被雌激素代谢酶广谱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所抑制(P<0.05)。与外源性E2干预组比较,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均能抑制各剂量E2干预组ER α的表达(P<0.05),ABT虽然轻度降低了 ER α的表达,但组间差异无影响;而ABT却能使E2 0.2组、E2 0.8组抑制的Rock2反弹性高表达(P<0.05),而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却对E2 0.2组、E2 0.8组造成的Rock2的低表达无统计学影响。6.补骨脂素给药干预一周后,与OVX组比较,0.8mg/kg E2组胃排空受到明显抑制(P<0.05),而补骨脂素各剂量组与OVX组比较没有统计差异;给药第二周时,与OVX组比较,0.8mg/kg E2及8mg/kg补骨脂素组,胃排空抑制明显(P<0.05),而此时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组仍未表现出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第三周:趋势同第二周,与OVX 比较,8mg/kg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P<0.05),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对胃排空无影响;第四周:OVX组胃排空率较第一周有下降趋势;E2以及8mg/kg补骨脂素组仍表现为抑制胃排空效应(P<0.05)。然而,相对于0.8mg/kg剂量的E2,补骨脂素组ROS、MDA含量低,不会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胃排空与体重有一定相关性,胃排空抑制可影响体重的增加。结论:1.生理状态下,高浓度E2(动情期)有抑制大鼠胃排空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由ER α介导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窦平滑肌收缩。2.当给予OVX大鼠高剂量(0.2mg/kg、0.8mg/kg)E2时,血清E2浓度超过生理水平,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体内ROS及MDA累积,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这是病理状态下抑制胃排空的机制。3.补骨脂素作为拟雌激素的中药单体,具有调节胃排空的作用,8mg/kg补骨脂素在给药2周后开始出现抑制胃排空的作用,但不会造成机体雌激素的代谢压力。

方迎艳[6](2018)在《青年去势大鼠脑损伤的蛋白组基础及大黄素的脑保护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雌激素是体内重要的甾体类激素,主要由卵巢产生,与脑功能存在密切联系。大量研究证明雌激素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应激作用、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保护线粒体免受损伤等从而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和突触结构的形成等,雌激素缺乏将导致脑功能损伤。更年期女性机体以雌激素缺乏为主要特征,更易患认知功能障碍和更严重的临床痴呆,如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经双侧卵巢切除术的青年女性患认知障碍或痴呆、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风险性明显增加。啮齿类动物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又称去势,是一种被广泛用作研究人类更年期或卵巢功能丧失的疾病建模方法。OVX实验动物以雌激素缺乏为主要特征,出现显着的认知功能减退。更年期不同脑区神经细胞的影响是否一致、分别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尚无系统研究。同时,如何改善更年期脑损伤引起的认知障碍,是一个医学难题。由于雌激素的靶器官多、雌激素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等,使雌激素和雌激素替代等疗法在临床应用受限。中国传统医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大黄,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经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的君药,上述经方能通过“通腑气”而显着改善临床认知及精神障碍。大黄素是大黄主要的单体,研究其是否具有改善OVX动物认知障碍的作用,以及相应的作用环节,对相关方剂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目的:1.分析青年OVX大鼠不同脑区抑郁和痴呆相关的蛋白组基础。2.研究大黄素对青年OVX大鼠脑功能(抑郁、学习记忆和摄食等行为)的影响,并从“脑-肠轴”角度解析其中的机制。方法:1.模型复制及处理12周龄青年雌性SD大鼠(体重230280g)分为2组:假手术(SHAM,n=18)组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n=18)组。为了观察大黄素治疗青年OVX大鼠的效果,将12周龄雌性SD大鼠分成4组:SHAM组(n=16)、OVX组(n=16)、OVX+大黄素组(Emodin组,n=16)和OVX+17β-雌二醇组(Estradiol组,n=16)。2.行为学检测每周进行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检测大鼠自发活动,术后第7周检测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OFT评价大鼠的行为学状态,术后第8周Mirros水迷宫实验(Mirror water maze test,MWMT)检测大鼠的认知能力。3.蛋白组学分析MWMT检测结束取SHAM组和OVX组大鼠4个脑区的组织: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海马(Hippocampus,HIP)、下丘脑(Hypothalamus,HYP)和杏仁核(Amygdala,AMY),利用基于i TRAQ标记,Orbitrap Q-Exactive质谱仪通过串联质谱(LC-MS/MS)偶联的液相色谱分析,Max Quant(v.1.4.1.2)搜索分析LC-MS/MS数据得到差异表达蛋白,Uniprotrat数据库搜索,鉴定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学信息;Uni Prot-GOA数据库(Http://www.ebi.ac.uk/GOA/)搜索差异表达蛋白的基因本论(Gene Ontology,GO)注释。4.肠道收缩和舒张功能检测采用Powerlab生理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测定离体SD大鼠和OVX大鼠十二指肠、回肠和结肠始段的肠道收缩功能,并分别观察17-β雌二醇和大黄素对肠道收缩功能的影响。5.ELISA及电化学ELISA ELISA检测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分析测定血浆活性形式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GLP-1(7-36)酰胺和GLP-1(7-37)]水平。6.Micro-CT扫描小动物活体Micro-CT成像技术测定大鼠腹部脂肪。7.尼氏染色及Golgi染色术后8周处死大鼠,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数量,Golgi染色检测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蘑菇形树突棘比例。8.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分析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ERα、ERβ、GLP-1R、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应激相关蛋白、突触相关蛋白及骨架蛋白、基质相互作用分子2(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STIM2)、经典瞬时受体电位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TRPC1)、钙调蛋白激酶Ⅱα(Calcium/calmodulin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α,Ca MKⅡα)等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水平,以及ERα、GLP-1R及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的水平。结果:1.OVX大鼠出现抑郁行为和认知障碍在旷场实验中:从术后第4周,与SHAM大鼠比较,OVX大鼠上肢上抬次数、移动时间、移动距离和穿越格子明显降低。OVX大鼠糖水消耗百分比明显低于SHAM大鼠。强迫游泳实验:OVX大鼠在5分钟内的不动时间明显长于SHAM大鼠。以上结果表明OVX大鼠出现抑郁行为。Mirros水迷宫实验:在学习阶段,OVX大鼠比SHAM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在记忆测试阶段,大鼠首次穿越平台环形区域的时间OVX组比SHAM组明显延长,OVX组60s内穿越平台环形区域的次数比SHAM组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OVX大鼠认知障碍。2.OVX大鼠脑内神经元丢失及相应的蛋白组基础设定i TRAQ比值(OVX/SHAM)>1.3并且p<0.05为上调,<0.77并且p<0.05为下调。与SAHM大鼠相比,我们鉴定到的OVX大鼠差异表达蛋白在PFC有20个(5个上调和15个下调),在HIP有41个(30个上调和11个下调),在HYP有17个(11个上调和6个下调)和在AMY有79个(43个上调和36个下调)。OVX大鼠前额叶皮层下调的蛋白主要与信号转导和突触可塑性有关,上调的蛋白主要轴突髓鞘有关;OVX大鼠海马下调的蛋白与Ras信号转导、神经元发育、突触可塑性和Ca2+介导的信号转导有关,上调的蛋白主要与氧化应激、内质网相关的泛素依赖性蛋白分解代谢过程、自噬、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等相关。OVX大鼠下丘脑下调的蛋白主要与Ca2+介导的信号转导、树突棘形态发育、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Ras/ERK1/ERK2和MAPK等有关,上调的蛋白主要与长时程突触性抑制、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OVX大鼠杏仁核下调的蛋白主要与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转运,神经发育和信号转导有关,上调的蛋白主要与轴突髓鞘、氧化应激反应、自噬、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等有关。OVX大鼠四个脑区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来自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SHAM大鼠比较,OVX大鼠小胶质细胞(Iba1识别)在HIP和AMY分别明显增加29.49%和23.15%;星形胶质细胞(GFAP识别)在PFC、HYP和AMY分别明显增加12.35%、19.79%和21.82%。在OVX大鼠的PFC、HIP、HYP和AMY四个脑区都出现神经元丢失,这可能是细胞凋亡的结果,腺苷酸激酶2(Adenylate kinase 2,AK2)、Bax、切割的caspase-3和caspase-3以及磷酸化p53的增加,Huntingtin相互作用蛋白K(Huntingtin interacting protein K,HYPK)、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和磷酸化的Bcl-2降低。在海马和杏仁核中观察到ER应激激活(GRP78、切割的caspase-12、磷酸化的PERK、IRE-1和ATF6增加)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色素c增加及SFXN1和NDFA11的降低)。某些自噬相关标志物/调节物的变化表明OVX大鼠脑内自噬失调,包括:在PFC和HIP中ATG7水平增加,在PFC和AMY中GABARAPL2水平增加,在HIP中ORP1增加和SCAMP5水平降低,在HIP和AMY中HSPA1A水平降低,在PFC和AMY中的HYPK水平降低,在HIP和AMY中,LC3II/I,ATG5和Beclin1水平明显增加。3.OVX大鼠突触损伤及相应的蛋白组基础检测到OVX大鼠突触损伤,特别是谷氨酸突触功能障碍。与SHAM大鼠比较,OVX大鼠HIP中,SH3结构域的ArfGAP,ANK重复序列和含有PH结构域的蛋白质1(Arf-GAP with SH3 domain,ANK repeat and PH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ASAP1)和Septin-8(SEPT8)上调、脑酸溶蛋白1(Brain acid-soluble protein 1,BASP1)下调。钙依赖性分泌激活因子1(Calcium-dependent secretion activator 1,CAPS1)在OVX大鼠PFC、HIP和AMY下调。在HIP和AMY中,OVX大鼠的突触后密度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突触后标记),突触蛋白1(Synapsin1,突触前标记)都显着降低,在AMY中突触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在神经递质释放中突触前的钙感受器)降低。可能涉及Ca2+相关信号的失调、Ras/Ra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MEK)/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Ras/Raf1/MEK/ERK)和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4.OVX大鼠骨架蛋白损伤及相应的蛋白组基础在OVX大鼠的脑内观察到细胞骨架异常,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MAP)在HIP下调,在HYP和AMY上调;微管蛋白α-1A链(Tubulinα-1A chain,Tuba1a)在HIP上调,在HYP和AMY下调;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2,Grb2)是在OVX大鼠的HIP下调;HSPA1A在OVX大鼠的HYP和AMY中明显降低;伴随着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活化的tau高度磷酸化。5.OVX大鼠杏仁核特异的差异蛋白AMY在调节情绪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OVX大鼠的AMY中,GABA1-B2明显减少而GAT明显增加;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 T1)和p-NR2B(Y1472)明显降低;Fyn(这是一种重要的激酶,可提高含N2B的NMDARs的活性)下调;SHANK3(SH3,and multiple ankyrin repeat domains 3,一种富含兴奋性突触密度的突触后支架蛋白)下调,表明OVX大鼠AMY中兴奋和抑制之间失衡。在AMY中Calretinin增加和Calbindin减少,提示OVX后GABA能传递的调节。6.大黄素改善青年OVX大鼠抑郁行为和认知障碍术后第7周,大鼠糖水消耗百分比,OVX组为60.62%明显低于SHAM组(77.25%);Emodin组(75.28%)和Estradiol组(72.46%)明显高于OVX组。旷场实验:移动总距离OVX组为2087.30cm,明显低于SHAM组(3027.60cm);Emodin组(2637.00cm)和Estradiol组(2912.50cm)明显高于OVX组。5min内穿越的格子数,OVX组为56.94明显低于SHAM组(82.19);Emodin组(76.44)和Estradiol组(91.75)明显高于OVX组。强迫游泳实验:大鼠在水中5min不动时间,OVX组为158.25s较SHAM组(86.49s)明显延长;Emodin组(55.28s)和Estradiol组(69.44s)比OVX组明显缩短。以上结果表明,大黄素或雌激素均可改善OVX大鼠的抑郁行为。Morris水迷宫检测:在学习阶段,大鼠第一次找到平台的时间,OVX组比SHAM组明显延长;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比OVX组明显缩短;在记忆检测阶段,大鼠首次穿越原平台环形区的时间,OVX组比SHAM组明显延长,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比OVX组明显缩短。60s内穿越原平台的环形区的次数,OVX组比SHAM组明显减少,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比OVX组明显增多。以上结果提示:大黄素或雌激素明显改善OVX大鼠认知障碍。大黄素增加OVX大鼠脑区神经元数量、神经元树突棘数量及相关蛋白水平。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大鼠海马CA1区、CA3区、下丘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数量,OVX组比SHAM组分别明显减少10.23%、12.03%、9.49%、5.53%和8.70%;与OVX组相比,Emodin组分别明显增加14.13%、26.17%、9.53%、10.64%和10.26%;Estradiol组分别增加17.12%、17.58%、12.84%、10.94%和9.42%。以上结果表明,大黄素或雌激素都可以改善OVX大鼠海马、下丘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数量的减少。Golgi染色结果显示: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和杏仁核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OVX组比SHAM组分别明显减少25.76%、53.06%、45.10%和31.75%。与OVX组比较,Emodin组分别增加40.82%、91.31%、75.00%和55.81%;Estradiol组分别明显增加53.06%、108.70%、89.28%和6.51%。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下丘脑和杏仁核神经元蘑菇形树突棘所占比例,OVX组比SHAM组分别明显降低37%、56%、42%和43%;与OVX组比较,Emodin组分别增加61%、104%、80%和78%,Estradiol组分别增加65%、106%、63%和68%。以上结果表明:大黄素或雌激素明显增加OVX大鼠树突棘的密度和蘑菇形树突棘的数量。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黄素或雌激素改善OVX大鼠抑郁行为和认知能力以及树突棘丢失的机制,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大黄素或雌激素可以明显上调OVX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p-NR2B和p-Glu R1水平,同时上调Ca2+介导的信号通路相关蛋白STIM2、p-Ca MKⅡα和TRPC1水平。另外也观察到OVX大鼠ERK通路的抑制被大黄素或雌激素改善。7.大黄素改善OVX大鼠体重大黄素降低OVX大鼠的摄食量和体重。术后第2周大鼠摄食量和术后2周累积摄食总量OVX组、Emodin组和Estradiol组都比SHAM组明显增加。术后第3周开始给药治疗一直持续6周,术后第8周大鼠摄食量和8周累积摄食总量OVX组分别比SHAM组明显增加,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比OVX组明显降低。术后第14天,大鼠体重OVX组、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比SHAM组明显增加;术后第56天大鼠体重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比OVX组明显降低。术后第8周,大鼠腹围OVX组比SHAM组明显升高,Emodin组和Estradiol组较OVX组明显降低。Micro-CT结果显示:腹部脂肪体积与目标区域总体积(Object volume/total volume)之比,SHAM组、OVX组、Emodin组和Estraddiol组分别为15.77%、30.50%、14.97%、16.19%;OVX组比SHAM组明显增加;与OVX组比较,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OVX大鼠腹部脂肪比SHAM组明显增加,大黄素或雌激素明显减少OVX大鼠腹部脂肪。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大鼠下丘脑POMC(由ACTH识别)水平,OVX组比SHAM组明显降低49%;与OVX组相比,Emodin组和Estradiol组分别明显增加82%和79%。以上结果表明:OVX大鼠POMC水平降低,下丘脑抑制食欲的活性降低,促进大鼠摄食,雌激素和大黄素均可增加POMC水平,抑制食欲。8.大黄素对OVX大鼠雌激素、GLP-1及受体的影响术后第8周大鼠PFC、HIP、HYP和AMY四个脑区ERα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海马CA1,CA3,DG区、下丘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ERα水平,OVX组和Emodin组比SHAM组和Estradiol组均明显下调。大鼠血浆17β-雌二醇浓度,OVX组和Emodin组均比SHAM组和Estradiol组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OVX大鼠大鼠血浆雌激素水平和4个脑区的ERα水平均明显降低,给予雌激素治疗后明显改善,但大黄素治疗后没有改善。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分析检测大鼠血浆活性GLP-1[GLP-1(7-36)酰胺和GLP-1(7-37)]水平,结果显示:血浆活性GLP-1浓度,OVX组比SHAM组明显降低;与OVX组比较,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明显增高,表明大黄素或雌激素可以逆转OVX大鼠血浆活性GLP-1水平。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到OVX组大鼠海马GLP-1R水平比SHAM组分别明显减少,Emodin组和Estradiol组较OVX组明显增加;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到:OVX组海马CA3区GLP-1R水平比SHAM组降低23%;与OVX组相比,Emodin组和Estradiol组海马CA3区GLP-1R水平分别明显增加43%和48%。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到,在下丘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中,GLP-1R水平OVX组比SHAM组明显降低;与OVX组比较,Emodin组和Estradiol组分别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表明:OVX大鼠前额叶皮层、海马CA3、下丘脑和杏仁核GLP-1R下调,大黄素或雌激素可以逆转GLP-1R的下调。9.大黄素对OVX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离体灌流测定肠道收缩和舒张功能,在Kreb’s灌流液中分别给予5μM和10μM 17β-雌二醇,给药前后肠道收缩幅度比较,可观察到雌激素降低NC组大鼠肠道收缩幅度,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从肠近端到远端,抑制收缩的程度逐渐增强,同时OVX大鼠肠道对雌激素抑制作用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在Kreb’s灌流液中分别给予1μM、5μM、10μM、20μM和50μM大黄素,可观察到大黄素降低NC组大鼠肠道收缩幅度,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同时抑制收缩幅度从肠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强。与NC组大鼠比较,大黄素对OVX大鼠回肠和结肠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回肠和结肠始端ERβ水平明显降低41.97%和51.71%;TRPC1水平明显降低54.38%和74.72%。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OVX复制了雌激素缺乏的手术绝经大鼠模型,术后7周OVX大鼠出现抑郁和痴呆行为。在OVX大鼠的HIP和AMY中小胶质细胞数量及在PFC、HYP和AMY中星形胶质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多,PFC、HIP、HYP和AMY均出现神经元丢失。通过质谱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支持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触发细胞凋亡涉及OVX诱导的神经元丢失。OVX大鼠也出现突触损伤、细胞骨架异常和髓鞘损伤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在AMY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失调可能是导致OVX诱导的抑郁行为的原因。总之,我们的研究提出了OVX后不同脑区抑郁和痴呆相关的变异性,这有助于了解绝经期相关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早期干预靶点。大黄素明显改善OVX大鼠抑郁行为、认知障碍和体重。大黄素上调OVX大鼠血浆GLP-1水平,上调OVX大鼠4个脑区GLP-1R水平,经GLP-1-GLP-1R途径上调OVX大鼠海马STIM2-TRPC1-Ca MKIIα通路,改善OVX海马神经元和树突棘数量的减少以及突触损伤。大黄素治疗明显增加OVX大鼠下丘脑POMC水平,抑制摄食,减少腹部脂肪,改善OVX大鼠体重增加。大黄素抑制OVX大鼠肠道收缩,可能促进肠道分泌GLP-1增多。

申正杰[7](2018)在《某猪场保育猪腹泻发病调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抗炎作用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肠道性疾病问题一直是集约化养殖中的棘手问题,它是许多疾病发生时所共有的临床症状,也是保育猪在饲养过程中最容易遭受的疾病。ACE2-Ang1-7-Mas受体轴在许多研究中表明有抗炎作用,同时ACE2可以促进中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在肠道中的表达。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某猪场保育猪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实践调查,结合实验室研究,为保育猪的防控及RAS系统在猪方面的研究资料作出一些补充。研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江苏某猪场保育猪腹泻发病调查及病理学分析实验选取600头49日龄保育猪进行为期10天的观察统计,统计猪舍温度和腹泻率、死亡率情况。选取其中发生腹泻和正常健康保育猪各4头,心脏采血,屠宰取组织样品,进行如下实验:1)测定血液中葡萄糖(GLU)、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2)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组织学病理变化;3)ELISA法检测胃肠道食糜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等消化道酶活性和胆囊收缩素含量。结果:1)为期10天猪舍中午温度基本维持在28.99℃,夜晚温度平均为27.14℃,保育猪腹泻率6.92%,死亡率0.24%,腹泻率较高;2)腹泻猪血液相关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变,球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含量显着上调(37.37±3.99 vs 22.18±1.02,144.75±17.44 vs 44.33±4.81,1476.33±319.81 vs 535.33±11.84,P<0.05),血糖和碱性磷酸酶显着下调(4.74±0.63 vs 6.67±0.13,8.5±3.62 vs 44.25±11.53,P<0.05);3)病理学观察发现:腹泻猪胃组织上皮损伤脱落;十二指肠肠粘膜脱落、肠腺细胞大量增生、肠隐窝增厚;空肠肠绒毛坏死,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腺上皮细胞增生;回肠、结肠肠腺细胞均明显增生;肺脏、淋巴结、肝脏出现显着性病理变化;4)腹泻猪胃肠食糜中胃蛋白酶活力(P<0.05),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胰蛋白酶活力(P<0.01)、淀粉酶活力(P<0.05)等消化酶活性等均显着降低,胆囊收缩素含量极显着下调(P<0.01)。结果推测:该试验猪肠腹泻猪肠道均发生明显增生性炎症。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在保育猪肠道增生性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实验以49日龄慢性增生性肠炎保育猪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1)检测保育猪十二指肠、回肠组织中RAS系统:ACE2、Mas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AngⅡ、Ang1-7的含量;2)比较分析十二指肠、回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10 mRNA的表达情况;3)比较分析十二指肠、回肠组织中B0AT1、SGLT-1、GLUT-2、PEPT-1转运载体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1)腹泻组与对照组猪相比,十二指肠中RAS系统相关成员:ACE2、Mas受体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5),Ang1-7含量显着下降(714.91±15.41 vs 814.83±48.43,P<0.05),其相关转运载体:B0AT1、SGLT-1、GLUT-2、PEPT-1的mRNA表达也显着下调(P<0.05),但是十二指肠组织中Ang Ⅱ的含量显着升高(292.14±10.02 vs 240.28±2.89,P<0.05),并且其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也显着上调(P<0.05);2)腹泻组与对照组猪相比,回肠中RAS系统相关成员Mas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但ACE2、Ang1-7和Ang Ⅱ含量变化不明显;组织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IL-1β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但IL-10表达显着下调(P<0.05);回肠组织中转运相关载体:B0AT1、SGLT-1、GLUT-2、PEPT-1的mRNA表达均出现显着性下调(P<0.05);结论:十二指肠中炎症的发展伴随着Ang Ⅱ水平的升高,ACE2轴的表达整体处于劣势,促炎因子表达显着升高,IL-10 mRNA表达受到显着抑制,物质转运吸收受到影响。回肠中炎症在发展过程中,ACE2 水平升高,下游Ang1-7-Mas受体整体处于劣势,促炎因子表达显着升高,但是IL-10 mRNA表达有升高,物质吸收转运受到严重影响。

王思月,富路[8](2017)在《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胆囊收缩素参与了体内广泛的生理调节过程,包括消化、满足感、焦虑、疼痛和脊柱前弯症。此外,胆囊收缩素还参与心血管方面功能调节。现对胆囊收缩素在中枢和外周部位的活性研究以及胆囊收缩素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姚冬冬,舒娈,杨蕾,贾晓斌[9](2014)在《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口服西药为主,疗效迅速,但临床中多有不良反应以及未能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报道,不适于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中医理论所述的消渴症,历史悠久。近年来,不少学者以中药提取物或分离的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期开发出治疗、预防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因此,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中药栀子及其环烯醚萜类活性成分栀子苷有着显着的降糖效果,并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该文就栀子及栀子苷防治糖尿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吴丽红[10](2014)在《外源性瘦素或瘦素受体对大鼠代谢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肥胖不仅是体重超标,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同时又是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危诱发因素。减肥、瘦身和纤体成为当今社会健康保健和临床医学、美容的时髦话题。研究发现瘦素和瘦素受体基因的异常、功能发挥受阻和瘦素抵抗现象与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不孕不育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关系密切。瘦素通过激活位于细胞表面的瘦素受体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机体减少摄食、增加能量释放和发挥抑制脂肪沉积的生物学作用。瘦素及瘦素受体功能异常可导致糖、脂肪、激素等代谢的异常。理想的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的基础。口前,代谢性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有很多,如电解法、物理损伤法、化学药物诱导法等是以损伤下丘脑造成过量摄食建立的肥胖症模型,这些方法不仅刺激性太大,而且与人类肥胖的发生过程相距甚远。高脂高糖饮食法是常用的代谢性疾病造模方法,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很多人控制高脂高糖饮食后仍然发生肥胖、II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说明高糖高脂饮食法造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示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代谢紊乱。近年来在畜牧业上利用瘦素或其受体重组融合蛋白免疫法调控畜禽生产育肥、脂肪沉积和增加瘦肉率已取得很好效果,但尚未见该法建立代谢性疾病模型、预防控制代谢性疾病的报道。我们预测该法在代谢疾病(特别是肥胖)模型制作和代谢性疾病防治领域应用将会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本项目利用瘦素或其受体功能片段融合蛋白主动免疫SD大鼠,对脂肪沉积、胰岛功能及调控基因、瘦素信号通路等进行深入研究,不但对以肥胖症为标志相关代谢性疾病(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新型动物模型制作和疾病防治新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也为临床代谢性疾病发生、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瘦素或瘦素受体蛋白表达、纯化和浓缩确定瘦素或瘦素受体表达菌的准确性后,大量培养瘦素或瘦素受体重组融合蛋白表达菌,收集菌泥,加入Buffer B裂解并超声破碎,使菌充分裂解,收集上清液,即为融合蛋白裂解液。随后,利用带有His-tag的50%Ni-NTA凝胶层析融合蛋白裂解上清,收集层析液。层析液即为纯化的蛋白。将装有纯化蛋白的透析袋放置在透析液复性。最后利用聚乙二醇20000浓缩目的蛋白,-20℃保存用于制备免疫原。(2)免疫原的制备油乳剂免疫原分水相和油相两部分:油相含4%吐温80,2%吐温85,94%10号矿物油,2g硬脂酸铝,并高压灭菌;水相含4%灭菌后的吐温80,96%重组蛋白。其中油相和水相比例(V/V)是2:1。先将含4%(V/N)吐温80的水相加入匀浆机,3,000r/min混合1Omin,将其倒出;再将油相加入匀浆机,然后边搅拌边逐滴加入水相,待水相全部加完后,3,000r/min混合20min,获得的白色的油乳剂即为重组蛋白油乳剂免疫原。按照本实验要求,所制成的油乳剂瘦素(Lep,leptin)或瘦素受体(LepR,leptin receptor)免疫原含重组蛋白的浓度为2mg/mL,对照组为钥孔血蓝蛋白(KLH,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的免疫原,浓度也为2mg/mL,免疫原于4C保存备用。(3)动物实验方法①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挑选48只体重均匀、健康的4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KLH组15只,LepR组17只,Lep组16只;每单笼饲养,预饲5天后进行正式实验。供试SD大鼠在整个实验期间饲养在屏障设施中,给予灭菌鼠料和灭菌水,自由采食、饮水。②动物免疫计划与免疫剂量实验全期按免疫次数分成3个阶段:以第一次免疫前一天记为第0天,于第1天进行第一次免疫,第21天、42天加强免疫。免疫采用腿肌两侧两点注射方法,实验组每只每次免疫1mg LepR或Lep重组融合蛋白,对照组免疫1mg KLH蛋白。③数据采集血样采集:在实验的第0、7、14、21、28、35、42、49、52天,在麻醉(盐酸赛拉嗪,0.13 mg/kg)状态下,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丛采血,每只大鼠采血1~2mL,分离血清用于性激素、代谢相关激素、血生化检测等。24小时采食量、体重、体长测定和Lee’s指数(大鼠肥胖指数)计算:分别在实验的第0、7、14、21、28、35、42、49、52天对大鼠的24小时采食量、体重和体长进行测定。根据体重和体长值计算大鼠Lee’s指数。安乐死:在第52天时将所有大鼠安乐死(0.13 mg/kg盐酸赛拉嗪麻醉状态下,腹主动脉放血法),分离腹脂、肝脏并称重,计算腹脂率和肝脏指数。组织样品采集:采集腹部脂肪、下丘脑、腿部肌肉、肝脏各1~3g,保存在-80℃冰箱中;另外,采集胰腺、皮下脂肪浸泡于4%福尔马林中。(4)血清抗体水平测定通过交叉连续稀释法确定ELISA中显色剂和抗原包被剂的最佳浓度。随后利用ELASA方法检测血清中抗体滴度。(5)耐糖量测试分别在实验第0、28、50天(耐糖量测试前禁食6小时),大鼠腹腔注射葡萄糖2g/kg,分别在0、15、30、60、120分钟用雅培freestyle FREEDOM血糖仪测定血糖含量。(6)血液(血清)生化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糖、血清钙(calcium,Ca)和磷(phosphorus,Pi);血清性激素,包括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催乳素(prolactin,PRL)、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相关代谢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皮质醇、瘦素、胰岛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高血糖素(glucagon,GC)、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Index,FT4)。(7)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测定根据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组织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①肝脏组织裂解;②肝脏组织裂解的处理;③甘油三酯的含量测定。(8)组织病理学检测:①肝脏冰冻切片制备和油红O染色;②皮下、腹部脂肪组织的石蜡切片与HE染色;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胰腺中胰岛素(7)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检测Trizol法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经过PCR鉴定和反应条件摸索后用于RT-PCR法检测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解偶联蛋白 3(Uncoupling protein 3,UCP3)、Lep、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nRHR)、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u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y)基因表达量,记录各个基因扩增的的ct值。β-actin作为内参。定量PCR体系:上下游引物(20μmol/L)各 0.2μL、反转录产物 1μL、ddH20 8.56μL,SYBRgreen-Taq 10μL,50×ROX 0.04μL。定量循环条件:50℃ 2min,95℃ 2min,[95℃ 15s,60℃(β-actin)或 63℃(POMC)或 57℃(NPY)或 62℃(GnRH)或 68℃(GnRHR)或 54℃(Lep)或 57℃(UCP3)或 55℃(SREBP-1)30s]40 个循环。(8)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肝脏瘦素受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体组织蛋白的提取并进行蛋白含量的测定,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转膜并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反应,随后进行化学发光、胶片显影、定影,最后将胶片进行扫描或拍照,用凝胶图象处理系统分析目的条带的灰度值。(9)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软件:SPSS13.0和Original 8.0;数据表示方式:平均数±标准差;统计方法:抗体水平、体重、采食量、体长、Lee’s指数、血脂四项、血生化检测、激素检测和耐糖量测试数据采用two-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其余数据采用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显着;P<0.001表示差异极显着;图片编辑与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 6.0 和 ImageJ2X。结果(1)血清抗体水平测定在第一次免疫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比较低。第一次免疫后第7天,免疫瘦素受体组和免疫瘦素组大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迅速上升,随后,免疫瘦素受体组和免疫瘦素组分别在实验第42天和28天,抗体水平进入高峰阶段,直到实验结束均维持在OD450为0.8~1的水平。以上结果证明免疫瘦素受体或瘦素后,能成功激活SD大鼠体内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并产生抗体。(2)采食量、体重、体长、Lee’s指数、腹脂率和肝脏指数随着日龄的增长,实验组与对照组体长、体重和采食量均增加。第一次免疫后第7天免疫瘦素组和免疫瘦受体组采食量均随着抗体水平的升高而快速上升。在实验第52天(实验结束),免疫瘦素组和免疫瘦素受体组采食量分别要比对照组(20.07±1.62g)多约9%和8%,实验组采食量增多幅度更大;免疫瘦素组的体重要比对照组(231.87±10.3g)重15%;而整个实验期间免疫瘦素受体组与对照组体重组间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实验期间无论是免疫瘦素受体组还是免疫瘦素组都与对照组体长组间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三组SD大鼠的生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从实验的第21天开始至52天(实验结束),免疫瘦素组SD大鼠Lee’s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瘦素受体组只在实验的第35、42天,Lee’s指数比对照组低,且组间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免疫瘦素组的腹部脂肪重量和腹脂率与对照组(4.18± 1.54g)相比较,分别高约42%和24%,且腹部脂肪重量和腹脂率组间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瘦素受体组平均腹脂重量和腹脂率与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8.18±0.89g)相比较,免疫瘦素组肝脏重量高约1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脏指数对照组(3.53±0.38%)却比免疫瘦素组稍高,但这两组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瘦素受体组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都稍低,但两组组间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生化检测和激素检测血脂四项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瘦素组总胆固醇高25%、低密度脂蛋白高28%、甘油三酯高54%,这三项指标组间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提示免疫瘦素组出现高脂血症。而免疫瘦素受体后,只有甘油三酯的含量比对照组(0.99±0.32mmol/L)低13%左右,且组间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血脂四项的其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检测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免疫瘦素受体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组间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免疫瘦素组血糖从实验第21天开始至52天(实验结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免疫瘦素组比对照组(4.87±0.53mmol/L)血糖高 18%。耐糖量测试结果表明,在第一次免疫前(实验第0天),KLH对照组、免疫瘦素受体组和免疫瘦素组耐糖量正常。实验的第28天和50天,对照组和免疫瘦素受体组耐糖量正常;而免疫瘦素组在实验第28天、50天的空腹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升高了 30%左右,120min时血糖仍然没有下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血清Ca和Pi检测结果显示,在实验结束时(实验的第52天),免疫瘦素组血清Ca含量(0.8±0.06 mmol/L)只有KLH对照组的三分之一,组间差异十分显着(P<0.0001);血清钙磷比例(Ca/Pi)和钙磷乘积(CaXPi)均相应的减少。而免疫瘦素受体组血清Ca、Ca/Pi和Ca×Pi与对照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激素六项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瘦素组FSH、LH、E2减少(P<0.05),而T则增高(P<0.05);而免疫瘦素受体则FSH的增高(P<0.05),其他项目组间两两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代谢相关激素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免疫瘦素受体组血清中GH、IGF-1分别升高52%、18%(P<0.05);而免疫瘦素组血清中皮质醇、瘦素分别升高1.41和3.1倍(P<0.05),IGF-1和胰岛素则降低27%和66%(P<0.05)。无论免疫瘦素受体组还是免疫瘦素组血清中CCK 比对照组相比少了 62%和25%(P<0.05)。(4)组织病理学检测肝脏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免疫瘦素受体组与KLH对照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脂肪细胞面积、肝细胞脂变率比较,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免疫瘦素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比KLH对照组高43%。免疫瘦素组肝脏脂肪细胞覆盖的面积和肝细胞脂肪变率分别约是对照组的8倍和3.3倍。提示免疫瘦素后SD大鼠出现脂肪肝病症。皮下和腹部脂肪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免疫瘦素受体组单个皮下脂肪细胞和单个腹部脂肪细胞面积分别比KLH对照组小22%和32%(P<0.05);而单个视野皮下脂肪细胞数量和单个视野腹部脂肪细胞数量则分别比KLH对照组多23%和20%(P<0.05)。另外,免疫瘦素组单个皮下脂肪细胞和单个腹部脂肪细胞面积分别比KLH对照组大80%和40%(P<0.05);而单个视野皮下脂肪细胞数量和单个视野腹部脂肪细胞数量则分别比KLH对照组少31%和22%(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胰腺胰岛中胰岛素结果显示,免疫瘦素受体SD大鼠β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多(P<0.05);而免疫瘦素组SD大鼠单个胰岛出现萎缩的现象,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量减少(P<0.05)。(5)荧光定量 PCR 检测下丘脑 POMC、NPY、PPAYγ、GnRH、GnRHR 和腿部肌肉UCP3、腹部脂肪Lep和肝脏SREBP-1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无论免疫瘦素受体组还是免疫瘦素组下丘脑POMC/NPY 比值均减少,分别只有对照组的72%和76%,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KLH对照组比较,免疫瘦素受体或瘦素后,PPAYγ的表达量增加了将近50%(P<0.05)。免疫瘦素组下丘脑中GnRH mRNA表达量要比对照组少一倍(P<0.05)。免疫瘦素受体组下丘脑中GnRHR mRNA表达量比对照组显着高约24%(P<0.05);其它基因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免疫瘦素受体组肝脏SREBP-1表达量减少近一倍,而免疫瘦素组增加40%(P<0.05)。(6)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肝脏中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 5(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5,Stat5)、和磷脂酰肌醇 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表达量结果显示,除了 p-Stat3和p-PI3K蛋白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外,其它两种蛋白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免疫瘦素受体后SD大鼠下丘脑中p-STat3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4.1倍;而与下丘脑p-STat3蛋白表达情况不同,无论免疫瘦素受体还是免疫瘦素后,SD大鼠肝脏中p-STat3蛋白表达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免疫瘦素后,p-PI3K蛋白在SD大鼠下丘脑中的表达量只有对照组的十一分之一(P<0.0001);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减少了 42%(P<0.05);而免疫瘦素受体后变化不显着(P>0.05)。结论(1)免疫瘦素受体后,激活了 SD大鼠瘦素受体Jak2/Stat3信号通路并上调PPARy、GnRHR基因mRNA表达以及下调SREBP-1基因mRNA表达,从而刺激FSH、GH和IGF-1的分泌,起到降低TG和抑制脂肪在腹部、皮下、肝脏沉积的作用;POMC/NPY 比例及血清CCK降低,导致食欲增加,但体重维持正常。免疫瘦素受体也许会给肥胖防治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2)本研究首次利用瘦素免疫法制备大鼠代谢综合症模型,很好的模拟了人类以肥胖为标志的代谢性疾病病症,发现免疫瘦素后,SD大鼠出现瘦素抵抗现象,体内高水平的瘦素破坏了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使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削弱了由瘦素-胰岛素所介导Stat3、PI3K信号转导功能,造成耐糖量受损;GnRH基因mRNA表达下调,导致FSH、LH、E2、IGF-1分泌减少和皮质醇、T分泌的增多;SREBP-1基因mRNA表达上调,肝脏沉积的增加;POMC/NPY 比例及血清CCK降低,导致食欲、体重增加和脂肪在血液、腹部、皮下脂肪沉积增加。

二、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饲养及分组
        2.2 小鼠灌胃方法
        2.3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4 小鼠取材
        2.5 血清TG、DAG含量测定
        2.6 胆汁TC、TBA含量测定
        2.7 肝脏与胆囊形态组织检测
        2.8 PKC、CAP、VIP的mRNA表达水平检测
        2.9 PKC、CAP、VIP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小鼠一般情况
    2 小鼠结石情况
    3 肝、胆囊组织形态学变化
        3.1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3.2 胆囊组织HE染色结果
    4 血清、胆汁相关指标
        4.1 血清DAG、TG含量
        4.2 胆汁TC、TBA含量
    5 小鼠PKC、CAP、VIP的mRNA表达
        5.1 肝脏组织PKC的mRNA表达量
        5.2 胆囊组织CAP、VIP的mRNA表达量
    6 小鼠PKC、CAP、VIP的蛋白表达
        6.1 肝脏组织PKC的蛋白表达量
        6.2 胆囊组织CAP、VIP的蛋白表达量
讨论
    1 中医对胆石症的认识
        1.1 胆石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 疏肝理气是治疗胆石症的主要治法
    2 CS胆囊动力学机制
        2.1 胆囊收缩功能正常抑石
        2.2 胆囊收缩功能障碍致石
    3 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3.1 模型动物选择
        3.2 造模方法确立
        3.3 模型动物一般情况评价
    4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肝脏、胆囊组织形态
        4.1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肝脏组织结构
        4.2 疏肝理气法改善CS胆囊组织结构
    5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脂质水平
        5.1 胆囊收缩与血清DAG、TG的关系
        5.2 疏肝理气法改善血清DAG、TG水平
        5.3 胆囊收缩与胆汁TC、TBA的关系
        5.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汁TC、TBA水平
    6 疏肝理气法改善CS小鼠胆囊收缩
        6.1 胆囊收缩与肝脏PKC的关系
        6.2 疏肝理气法改善肝脏PKC的表达
        6.3 胆囊收缩与胆囊CAP、VIP的关系
        6.4 疏肝理气法改善胆囊CAP、VIP的表达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肥大细胞调控肥胖和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白杨素干预高脂饮食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肥胖、能量代谢和营养摄入
        1.1.1 肥胖的定义、流行和危害
        1.1.2 能量代谢
        1.1.3 营养摄入
    1.2 能量代谢与脂肪组织棕色化
        1.2.1 脂肪细胞类型和分布
        1.2.2 脂肪细胞的发育起源
        1.2.3 促进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因素
    1.3 免疫细胞与能量代谢以及肥胖的关系
        1.3.1 免疫细胞与脂肪组织炎性
        1.3.2 免疫细胞与脂肪组织产热
    1.4 MC研究进展
        1.4.1 MC简介
        1.4.2 MC的激活
        1.4.3 MC分泌的介质
        1.4.4 MC参与多种代谢性疾病
    1.5 MC稳定剂及其生物活性
        1.5.1 人工合成的MC稳定剂
        1.5.2 天然MC稳定剂
        1.5.3 食品源MC稳定剂白杨素研究进展
    1.6 研究背景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1 研究背景
        1.6.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饲料配制
        2.3.2 小鼠饲养和饮食
        2.3.3 细胞培养
        2.3.4 小鼠葡萄糖耐受(GTT)以及胰岛素耐受(ITT)试验
        2.3.5 血浆脂蛋白以及脂肪组织中脂质的检测
        2.3.6 组胺和β-己糖胺酶检测
        2.3.7 组织脱水包埋切片
        2.3.8 甲苯胺蓝染色
        2.3.9 HE染色
        2.3.10 UCP1免疫组化染色
        2.3.11 UCP1与PDGFRα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
        2.3.12 小鼠能量代谢检测
        2.3.13 小鼠体温的检测
        2.3.14 组织和细胞的总RNA提取及逆转录
        2.3.15 定量PCR(Real-time PCR)
        2.3.16 组织总蛋白提取
        2.3.17 Western blot
        2.3.18 脂肪组织中5-羟色胺的提取和检测
        2.3.19 流式细胞仪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MC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
        3.1.1 MC稳定剂DSCG不减少普通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3.1.2 MC稳定剂DSCG和酮替芬能减少高胆固醇西方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3.1.3 MC稳定剂DSCG和酮替芬能够减轻高胆固醇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3.1.4 饮食中摄入的Cho影响MC的激活
        3.1.5 MC稳定剂会抑制LDL诱导的MC脱颗粒
    3.2 MC调控机体脂肪组织棕色化和能量消耗的作用机制
        3.2.1 MC失功能会增强小鼠能量消耗
        3.2.2 Kit~(w-sh/w-sh)小鼠SAT中回复MC会抑制能量消耗降低产热
        3.2.3 MC直接抑制脂肪细胞产热和棕色分化
        3.2.4 MC通过分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调节SAT棕色化和产热
    3.3 食品源MC稳定剂白杨素干预小鼠DIO和能量消耗作用机制
        3.3.1 白杨素改善HFD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3.3.2 白杨素减少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体内脂肪过多
        3.3.3 白杨素增强HFD喂养的小鼠能量消耗激活产热基因的表达
        3.3.4 白杨素通过激活PDGFRα表达促进SAT浅棕色脂肪组织分化
        3.3.5 白杨素激活SAT中PDGFRα的表达
        3.3.6 白杨素影响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极化
        3.3.7 白杨素通过miR调节SAT棕色化
        3.3.8 结论
第四章 讨论、展望与创新点
    4.1 讨论与展望
        4.1.1 MC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
        4.1.2 MC调控机体脂肪组织棕色化和能量消耗的作用机制
        4.1.3 食品源MC稳定剂白杨素干预小鼠饮食诱导肥胖和能量消耗的作用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MG53与胃泌素缓解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MG53缓解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MG53缓解造影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MG53 缓解大鼠CI-AKI
        2.2.2 MG53减少碘普罗胺诱导的RPT细胞凋亡
        2.2.3 MG53减轻碘普罗胺诱导的RPT细胞膜损伤
        2.2.4 MG53转位至胞膜并结合PS以介导膜保护作用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二部分 胃泌素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胃泌素缓解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小鼠肾脏I/R损伤后CCKBR的表达增加
        2.2.2 胃泌素缓解I/R损伤后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害
        2.2.3 胃泌素减少I/R诱导的肾小管细胞凋亡
        2.2.4 胃泌素缓解H/R诱导的HK-2细胞活力抑制
        2.2.5 胃泌素减少H/R诱导的HK-2 细胞凋亡和ROS生成
        2.2.6 PI3K/Akt/Bad途径参与了胃泌素的保护作用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部分 SNX1 调控AT1R参与血压调节的初步拓展探究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NX1 调控AT1R参与血压调节的初步拓展探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SNX1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和鉴定
        2.2.2 Snx1-/-小鼠血压升高、肠系膜动脉对Ang II的反应性增强
        2.2.3 Snx1-/-小鼠动脉中AT1R的表达增加
        2.2.4 SNX1 敲低的A10 细胞中AT1R的表达增加
        2.2.5 蛋白酶体途径参与A10 细胞中SNX1 介导AT1R降解
        2.3 讨论
        2.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肾损伤中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胃泌素-17与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胃泌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雌激素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二、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三、雌激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四、雌激素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五、雌激素的代谢
        六、雌激素与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七、植物雌激素
    第二节 胃排空的机制
        一、神经系统对胃排空的调控
        二、胃排空的动力学
        三、平滑肌收缩与Rho/Rock2信号通路
    第三节 雌激素对胃排空的影响
    第四节 中医药对胃排空的研究进展
        一、胃排空的中医理论
        二、胃动力中药研究
        三、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生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补骨脂素抑制大鼠胃排空的效应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青年去势大鼠脑损伤的蛋白组基础及大黄素的脑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青年去势(OVX)大鼠抑郁和痴呆行为相关的脑蛋白组基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OVX大鼠出现抑郁行为和认知障碍
        二、OVX大鼠脑内神经元丢失及相应的蛋白组基础
        三、OVX大鼠突触损伤及相应的蛋白组基础
        四、OVX大鼠骨架蛋白损伤及相应的蛋白组基础
        五、OVX大鼠杏仁核特异的差异蛋白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黄素改善青年OVX大鼠认知障碍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大黄素改善OVX大鼠抑郁和痴呆行为
        二、大黄素改善OVX大鼠体重增加
        三、大黄素对OVX大鼠雌激素、GLP-1及受体的影响
        四、大黄素对OVX大鼠肠道功能的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计划
综述 雌激素在中枢中调节能量平衡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博士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
附录二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或撰写情况
附录三 博士期间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附录四 博士期间参与学术活动
附录五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某猪场保育猪腹泻发病调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抗炎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场养殖的现状和常见疾病概况
        1 我国生猪养猪现状
        2 规模化养殖容易受到疾病的威胁
        2.1 规模化养殖常见的疾病
        2.2 猪腹泻
        3 猪场养殖过程中的其他环节要求
        3.1 仔猪断奶的饲养管理
        3.2 适宜的温度
        3.3 疾病防控
    第二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 2)在胃肠道中的作用研究
        1 RAS经典ACE-AngⅡ-AT1/AT2通路
        1.1 ACE-AngⅡ-AT1/AT2通路概述
        1.2 ACE-AngⅡ-AT1/AT2的在组织及消化道损伤中的作用
        2 RAS新的ACE2-Ang1-7-Mas受体通路
        2.1 ACE2概述
        2.2 ACE2介导ACE2-Ang1-7-Mas通路的保护作用
        2.3 ACE2介导ACE2-Ang1-7-Mas通路在消化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江苏某猪场保育猪腹泻发病调查及病理学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分组
        2 方法
        2.1 保育东舍猪舍温度变化统计
        2.2 保育东舍保育猪腹泻及死亡情况统计
        2.3 血液样品采集
        2.4 组织样品采集
        2.5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2.6 肠道组织病理组织学切片制作
        2.7 胃肠道消化道酶及胆囊收缩素测定
        2.8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保育东舍猪舍温度变化统计
        3.2 保育东舍保育猪腹泻死亡情况
        3.3 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3.4 腹泻保育猪大体解剖结果
        3.5 组织病理变化
        3.6 胃肠道消化相关酶测定结果
        3.7 血液胆囊收缩素含量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ACE2)在保育猪肠道增生性炎症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
        2.1 样品
        2.2 十二指肠和回肠中炎性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qRT-PCR
        2.3 十二指肠和回肠转运相关载体基因表达的qRT-PCR
        2.4 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中ACE2和Mas受体基因表达的qRT-PCR
        2.5 Real-time PCR检测
        2.6 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中Ang Ⅱ和Ang1-7含量的测定
        2.7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十二指肠和回肠中ACE2和Mas受体mRNA表达结果
        3.2 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Ang Ⅱ和Ang1-7的含量测定结果
        3.3 十二指肠和回肠相关炎性因子qRT-PCR测定结果
        3.4 十二指肠和回肠中转运相关载体的qRT-PCR测定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8)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CK的生物学特性
2 CCK的心血管调节作用
    2.1 CCK对外周血管的调节作用
    2.2 CCK激活迷走神经引起的反射
    2.3 CCK诱发血管活性激素的释放
3 CCK在中枢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3.1 CCK在脑细胞
    3.2 血脑屏障通透性CCK肽
    3.3 CCK介导惊恐发作作用
4 CCK在临床上的应用
5 小结

(9)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的中西药防治
    1.1口服降糖西药与糖尿病
    1.2中药与糖尿病
2 栀子及其栀子苷防治糖尿病的机制
    2.1拟胆囊收缩素作用
    2.2对胰腺β细胞的保护作用
    2.3激活PPARγ受体作用
    2.4抑制胰岛β细胞UCP2的作用
    2.5胰高血糖样肽-1受体信号通路
    2.6其他
3 结语与展望

(10)外源性瘦素或瘦素受体对大鼠代谢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蛋白表达质粒及表达菌
    1.3 实验试剂与耗材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表达菌的制备与鉴定
    2.2 蛋白的表达、纯化、浓缩
    2.3 动物免疫试验
    2.4 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2.5 耐糖量测试(GTT)
    2.6 血液生化检测、血清性激素和相关代谢激素检测
    2.7 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测定
    2.8 组织病理学检测
    2.9 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检测
    2.10 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瘦素受体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2.1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3.2 采食量、体重、体长、Lee's指数和腹脂率、肝脏指数
    3.3 血生化检测和激素检测
    3.4 组织病理学检测
    3.5 代谢相关基因的在下丘脑、皮下脂肪和肌肉定量检测
    3.6 Westen-blotting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肝脏瘦素受体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4.1 抗体水平
    4.2 免疫瘦素或瘦素受体后,血清CCK和POMC/NPY比例降低引起食欲增强
    4.3 免疫瘦素受体或瘦素对代谢综合征影响或治疗作用
    4.4 免疫瘦素受体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腑以通为用”从DAG-PKC通路调控胆囊动力的胆固醇结石机制研究[D]. 周智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肥大细胞调控肥胖和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白杨素干预高脂饮食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作用[D]. 王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MG53与胃泌素缓解急性肾损伤的研究[D]. 刘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胃泌素-17与外周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D]. 代汝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6]青年去势大鼠脑损伤的蛋白组基础及大黄素的脑保护机制[D]. 方迎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7]某猪场保育猪腹泻发病调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抗炎作用的初步探讨[D]. 申正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8]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J]. 王思月,富路.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7(04)
  • [9]栀子及其活性成分栀子苷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姚冬冬,舒娈,杨蕾,贾晓斌. 中国中药杂志, 2014(08)
  • [10]外源性瘦素或瘦素受体对大鼠代谢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 吴丽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胆囊收缩素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