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图

浅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图

一、谈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真[1](2021)在《“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装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装材料、结构及装潢设计构成了包装设计体系。本论文针对组合材料缓冲结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简单实用的包装设计方法。为企业及设计师提供可选择包装设计方案的有效工具,主要功能包括: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和包装装潢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分析组合材料的包装设计案例,对组合材料和缓冲衬垫结构的概念进行详述,分析传统缓冲包装理论,并基于传统缓冲包装六步法,为“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方法奠定理论基础。(2)对通用性缓冲衬垫的设计进行探讨,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结构进行仿真分析,以组合材料包装的装潢设计为出发点,对包装的装潢设计中所涉及的图案、文字、色彩方面展开分析。(3)梳理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设计原则、要素及标准模块,通过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包装设计指标因子进行提炼及重要度排序,然后对包装制作工艺展开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内容构建“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方法。(4)以VB6.0语言为载体,开发“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辅助设计系统。并以豫园梨膏糖品牌的包装为例,运用系统完成其包装结构、材料、装潢等方面设计。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以科学的分析而非设计者的主观想法进行包装设计,并为其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史鹏飞[3](2020)在《艺技相参 冀道永传 ——周嘉胄《装潢志》研究》文中认为周嘉胄《装潢志》作为中国第一本总结归纳古书画修复原则及步骤的系统性论着,以其丰富的鉴赏知识及长久的装裱实践经验,确保了该书所记载工艺步骤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设计文献的刊行在晚明时期蔚然成风,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的深厚积累,手工业的多样化发展,在明代中后期进入到异常繁荣多样的阶段,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各类手工技艺的精进与钻研,为社会财富的积累提供来源;另外,明代中期思想的解放潮流,以及明晚期西风东渐的历史变化,刺激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而朝代的更迭,终止了这种思想解放潮流的进一步发展,江山易主,思想重建,文人思想的敏感性促使其着文写作的文化担当感;丧乱年代之文化载体的非命,引发文人的着书刊行的文化道义感。除了文化担当意识之外,面对当时受士绅阶层的审美趣味及要求而深刻影响的物质文化形态,周嘉胄的《装潢志》不仅仅是一种延续书画性命的手段,而是一种变革背景下,文化遗存恐难延续的焦虑状态下,试图通过手工技艺的技术总结,为文化传承提供技术保障的创新与突破。技艺是手工艺人的技艺,趣味是赏玩者的趣味。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改变趣味,但是趣味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技艺,甚至亦可成为技艺的主导。然而,一人若兼具赏玩者的趣味及手工艺人的技艺,再能够敏感于世事变迁及社会动荡导致的文化败落现象,而反思技艺在辅助文化传承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着文志之,或可成为一种经典。

庞梦宇[4](2019)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为切入点,以三大构成引入为线索,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现和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育变革的历程。通过梳理和比较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呈现的三种面貌:革新、融合和传统。通过分析三大构成的源流,阐释了三大构成并非源于包豪斯,认为三大构成是对抽象形态多种可能性造型的研究;研究点线面组织规律,和图案讲求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定相似之处。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设计基础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舒芳[5](2018)在《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与权益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1月4日修订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的表述修订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其中,“知名商品”改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删除“特有”二字。这一修订是对受《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标识在名称上的重大调整,也更契合社会公众对该项权益的认知。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主要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但由于该项权益与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以及美术作品着作权均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受到《商标法》、《专利法》与《着作权法》的保护。本文拟在过往大量对“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与权益保护进行进一步深入探析。本文共有五个章节,重点部分集中在第三、四、五章,该三章也是针对第二章我国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在法律保护上不足所展开的分析。其中,第三章介绍了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分别从认定条件与认定机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在认定条件中,对于“有一定影响的商品”的认定,提出需要根据个案,结合时间、地域、影响力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对于包装装潢的认定,提出应符合“特有性”要求,从包装装潢的首创性、非通用性以及强显着性上加以认定。在认定机构上,提出应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在具体的案件中加以认定。第四章首先通过对比商标权提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并非权利,而是一项权益,介绍了该权益的主要内容在于禁止使用;其次,通过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红罐之争”这一经典案例分析了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归属的认定三原则。在第五章内容中,笔者分别提出在立法上以及司法上完善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标准,其中司法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具体的标准,包括:参考驰名商标的规定设置出认定有一定影响的商品的数值参考;结合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列举多样化的证据形式;重视混淆可能性以及引入类似于驰名商标的反淡化原则。

张文华[6](2018)在《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食品安全等级不断提高的国际趋势下,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总是脱离不了食品的安全问题。当代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追本溯源,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保护层,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包装的安全性也最直接地影响着食品的安全;食品包装具有特殊性,它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包装面向消费者,引入宏观策划与系统化工程需要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层次及消费需求。本文就系统化设计方法对食品包装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性设计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文章先介绍了食品包装及包装安全设计的相关概念,运用文献研究等方法指出了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因素及问题,通过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分析食品包装安全链的各环节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以及从包装材料、印刷工艺、结构、装潢方面来分析食品包装中的安全问题同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包装设计师作为食品与厂家、市场间的桥梁,在设计初始就应全方位地考虑整个包装各环节中所存在的安全因素,文章探析了本体安全设计方法和间接安全设计方法,其中,本体安全设计从包装材料、印刷、结构三个方面考虑包装设计对食品安全链的影响;间接安全设计从信息提示性和外部防御性的安全设计出发,探讨包装使用过程中对食品和人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设计从警示提示、智能提示等方面研究包装对食品安全的提示性设计,进而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本文以理性角度对食品包装安全进行研究,提出了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探讨“B+I”集成式设计理念实施流程,形成相对完善的设计思路,丰富了食品包装安全链系统化设计的理论体系;依据上述理论体系,包装设计师根据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和潜在需求,设计出相对安全的食品包装,进而达到食品、人的生理与心理、环境之间的安全和谐。

高彦桥[7](2018)在《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品的特有装潢具有功能性与美观性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品市场中,商品特有装潢的作用已经随之扩展并已经具备区别商品来源的作用。由此看来,商品特有装潢的功能逐渐扩张,具有商誉承担和商品质量保证的作用。利益驱使之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商品装潢便会存在竞争关系甚至侵权行为。知识产权战略在商品市场上的体现之一即品牌战略,商品特有装潢作为首先进入消费者视野的外观印象软实力,商家在特有装潢上往往投入成本较高的人力及财力。作为极具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的知名商品特有装潢,其地位和意义十分重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相似的纠纷案件,已经提醒我们特有装潢在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在协调好市场自由的前提下,对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保护是对知识产权利益的尊重。现行相关法律虽然对判定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方法和原则有相关规定,但是远不及商标保护完善具体。以基础装潢为主线的各种装潢组成的一系列特有装潢群,在判断它们相同或近似时,应当采取怎样的判定方法呢。现有的判定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应当怎样去弥补。相同或相似的判定只存在于相似或相同种类之间是否会引起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另一种利益危机。本文对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概念和认定进行了总结,并对特有装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现今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法律规范的分析,对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判定过程中的一些概念因素作了范围上的划分和概念细化,期望在判定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公正。通过典型案例和现行规范总结出实践中使用的判定装潢相同或近似的方法和原则,并进行讨论。结合实际,对灵活市场上频繁更换的一系列特有装潢的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分析商标有关规定能够运用于特有装潢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利用反淡化理论,建议对不同种类商品装潢上产生联想效应现象的受侵权商家进行保护。本文借鉴了商标保护中的各种方法和判定方式,以期完善对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保护。

张鑫[8](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冯阳[9](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刘花弟[10](2016)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二、谈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1)“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发展
        1.2.2 包装设计发展的研究现状
        1.2.3 包装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2 “组合材料+缓冲结构”包装的基本理论
    2.1 组合材料的包装案例研究
    2.2 常用缓冲材料性能
    2.3 缓冲衬垫结构
    2.4 基于“六步法”等组合缓冲包装的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分析
    3.1 通用性缓冲衬垫结构设计
    3.2 结构有限元分析
    3.3 组合材料包装的装潢设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方法构建
    4.1 设计原则、要素及标准模块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要素
        4.1.3 标准模块
    4.2 设计方法的分析
        4.2.1 包装设计因子
        4.2.2 专家调查法
        4.2.3 层次分析法
    4.3 包装制作工艺分析
    4.4 “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语言的选择
    5.2 系统设计与开发
        5.2.1 系统框架
        5.2.2 系统各界面设计
    5.3 各功能模块的开发
    5.4 本章小结
6 应用实践
    6.1 目标品牌产品调研
        6.1.1 品牌故事
        6.1.2 现状及问题
        6.1.3 设计需求及定位
    6.2 包装设计因子分析
        6.2.1 设计分析
        6.2.2 包装盒型方案
    6.3 包装效果展示
        6.3.1 设计草图及说明
        6.3.2 最终方案选择及展示
        6.3.3 设计总结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建立包装设计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问卷(一)
附录2 建立包装设计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问卷(二)
附录3 建立包装设计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问卷(三)
附录4 建立包装设计评价指标的专家调查问卷(四)
附录5 包装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附录6 层次分析模型中各层级权重值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艺技相参 冀道永传 ——周嘉胄《装潢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晚明的变革与新知
    二、《装潢志》研究现状
第一章 《装潢志》前的“装潢”论
    第一节 “装潢”之变
    第二节 装潢的文献记录
    第三节 字画装潢从业人员
第二章 周嘉胄及其交游
    第一节 周嘉胄成长的时代
        一、何心隐之死
        二、书院复建与文人结社
    第二节 周嘉胄及其交往
        一、鉴古工书富收藏
        二、交往官员
        三、好睡嗜香,意于遁世
第三章 《装潢志》成书考
    第一节 装潢技艺的广泛需求与应用
        一、装潢与字画收藏
        二、多重身份的装潢艺人
    第二节 周嘉胄的忧虑与写作
        一、国变后的焦虑
        二、紧迫的写作
第四章 《装潢志》的写作特点与开创性
    第一节 明代装潢文献分析
        一、抄袭
        二、考证纠谬
    第二节 周嘉胄新创《装潢志》
        一、定装潢原则——书画之司命
        二、装潢步骤的分析总结
        三、对装裱品式的初步归纳
第五章 《装潢志》价值论
    第一节 清代装潢文献
        一、周二学《赏延素心录》
        二、典籍中的“装潢”
        三、笔记小说中的“装潢”
    第二节 近代装潢文献
        一、拯冬《装潢杂谈》
        二、蒋吟秋《书画与装潢》
    第三节 现当代字画修复技艺与研究
        一、装潢匠师身份之变
        二、博物馆与字画修复
        三、民间艺术机构中的字画修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经典装潢文献辑注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研究现状
        2、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设计教育史的梳理及研究
        (2)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
    (三)研究路径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艺术教育变革的因素
    (一)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背景
        1、经济环境
        2、教育环境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构成教学的引进
        1、构成作为造型规律——中国的构成
        2、构成作为基础造型——日本的构成
        3、构成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
三、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思想交锋
    (一)理清概念、重视图案——第一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二)深挖教学方法、构建图案理论——第二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三)重申图案和构成地位,反思图案教学——第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四、百舸争流——各代表院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试验
    (一)秉承革新观——以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1、突破传统、敢为人先——广州美术学院
        2、别具一格、艺术为重——中央美术学院
    (二)秉持融合观——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例
        1、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教学时期
        2、图案与构成融合时期
    (三)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
        1、坚守传统,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南京艺术学院
        2、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美术、染织美术与陶瓷美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变化整理
    附录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基础课部分授课内容
    附录三:采访记录
        采访一:冯罗铮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二:陈淞贤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三:宋浩霖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四:宋建明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五:孙恒俊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六:孙晴义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七:王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八:王善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九:王雪青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吴德隆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一:谭平老师采访记录
致谢

(5)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与权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域内外法律保护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国外法律保护现状
        一、单行法保护模式
        二、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国内法律保护现状
        一、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与未注册商标的关联关系
        二、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与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关联关系
        三、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与美术作品着作权的关联关系
        四、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国内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有一定影响的商品”认定条件不具体
        二、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归属不明确
        三、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保护范围被动扩大
第三章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
    第一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的认定条件
        一、时间要求
        二、地域要求
        三、影响力程度要求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条件
        一、首创性要求
        二、非通用性要求
        三、强显着性要求
    第三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机构
        一、人民法院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认定
        二、认定机构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第四章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内容及归属
    第一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内容
        一、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法律属性
        二、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的归属
        一、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归属的理论基础
        二、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归属的认定原则
第五章 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完善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
        一、增加配套解释
        二、扩大商标权保护客体
        三、加强专利、着作权辅助保护
    第二节 完善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司法认定标准
        一、设置具体数值参考
        二、采用多样化证据形式
        三、重视混淆可能性
        四、引入反淡化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国内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食品包装安全链概述
    2.1 食品包装安全的内涵
        2.1.1 食品包装定义、分类和功能
        2.1.2 食品包装安全设计的概念与内容
        2.1.3 影响食品包装安全的因素
    2.2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构成
        2.2.1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构成环节
        2.2.2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构成因素
        2.2.3 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 食品包装中的安全问题
    3.1 食品包装材料及其安全问题
    3.2 食品包装印刷及其安全问题
    3.3 食品包装造型结构设计及其安全问题
        3.3.1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安全问题
        3.3.2 包装容器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
    3.4 包装装潢设计的安全问题
第四章 食品包装的本体安全设计方法
    4.1 食品包装本体安全的概念与设计内容
    4.2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设计方法
        4.2.1 食品包装材料的分类及性能
        4.2.2 影响食品包装材料选用的原则
        4.2.3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要求
        4.2.4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设计
    4.3 食品包装结构造型的安全设计方法
        4.3.1 食品包装结构分类类型
        4.3.2 缓冲包装结构设计
        4.3.3 减量化设计方法
        4.3.4 密封瓶盖结构设计
        4.3.5 便携式设计
    4.4 食品包装装潢印刷的安全设计方法
        4.4.1 食品包装印刷工艺的种类及特征
        4.4.2 食品包装安全对印刷材料的使用要求
        4.4.3 食品包装印刷的防伪技术
        4.4.4 环境协调型包装印刷新技术
第五章 食品包装的间接安全设计方法
    5.1 食品包装间接安全的概念与设计内容
    5.2 包装技术工艺安全设计方法
        5.2.1 防潮包装技术
        5.2.2 防伪智能包装技术
    5.3 信息提示性安全设计方法
        5.3.1 警示提示
        5.3.2 防伪提示
        5.3.3 智能提示
        5.3.4 情感性提示
    5.4 外部防御性安全设计方法
        5.4.1 防护物的安全设计
        5.4.2 附加物的安全设计
第六章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的系统化设计思路
    6.1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概述
    6.2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
        6.2.1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思路
        6.2.2 食品包装安全链“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方法
    6.3 “B+I”集成式系统化设计理念实施流程
        6.3.1 生产加工环节的安全设计
        6.3.2 储运环节的安全设计
        6.3.3 销售环节的安全设计
        6.3.4 使用环节的安全设计
        6.3.5 废弃物回收处理环节的安全设计
第七章 基于食品包装安全链的水果趣味性组合包装
    7.1 水果包装的问题分析
    7.2 水果瓦楞纸包装安全性设计方案
        7.2.1 设计来源
        7.2.2 设计定位
        7.2.3 设计实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概念及认定
    第一节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概念与认定
        一、知名商品的概念与认定
        二、特有装潢的概念与认定
    第二节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法益属性
第二章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保护的依据和意义
    第一节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受到保护的依据
        一、知识产权客体的基本概念和属性与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联系
        二、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扩张功能
    第二节 商业标记中的知名商品特有装潢
        一、商业标记的价值
        二、法律保护作为商业标记的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意义
第三章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方法和标准
    第一节 判定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一般方法
        一、司法实践中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一般判定方法
        二、一致的整体外观的新思考
    第二节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原则和方法
        一、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原则
        二、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方法
        三、商标法相关规定使用合理性分析
第四章 完善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判定的建议
    第一节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判定中的概念细化
        一、相关公众的细化
        二、销售地域的细化
        三、商品性质的细化
        四、主观因素的考量
    第二节 对同类或相似商品的范围有新的认识
        一、在判定相同或近似时考虑对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淡化
        二、淡化行为对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损害类型
    第三节 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的系列性保护
        一、系列性装潢的概念
        二、系列性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10)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
        二、字体设计课程
        三、版式设计课程
        四、书籍设计课程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
        三、插画设计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组合材料+缓冲结构”的包装设计方法研究[D]. 刘梦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艺技相参 冀道永传 ——周嘉胄《装潢志》研究[D]. 史鹏飞.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4]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D]. 庞梦宇.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包装装潢的认定与权益保护[D]. 舒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食品包装安全链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研究[D]. 张文华. 湖南工业大学, 2018(02)
  • [7]知名商品特有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判定研究[D]. 高彦桥. 兰州大学, 2018(11)
  • [8]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10]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浅谈包装装潢的文字设计与构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