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

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

一、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论文文献综述)

史珂[1](2021)在《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郑睿[2](2021)在《新世纪以来《格萨尔》批评文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宇超[3](2021)在《川剧影视化制作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

夏迎宾[4](2020)在《浅谈京剧在电视节目中适应性创新的可能》文中研究表明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文脉悠远又博大精深。如何让它借由电视表达,更广泛、深入地与当代受众产生审美共鸣?如何通过传承式创新让传统艺术精品在大众传播领域焕发新的生机?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美学语言的跨界融合、结构形态的创新设计、文脉传承的巧妙对接、运营思维的有效联动等角度,探讨京剧在电视节目中的创新路径。

王浚资[5](2020)在《城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泰山皮影戏研究》文中认为泰山皮影戏因起源于山东泰山文化圈而得名,最早可追溯到泰山之上的道教祭祀仪式用乐,在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流传进入民间并扎根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形成了皮影戏这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并服务于当地普通民众。不管是在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过去还是文化互联互通的今天,泰山皮影戏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与时俱进的传承样态活跃于城市舞台上,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许多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来说是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自2006年泰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特点、市场化经济特点以及观众需求特点,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诸多改革与转型,从艺术本体的流变到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无不促进着泰山皮影戏在新时代的发展,使泰山皮影戏成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文章从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借用“历时”与“共时”相接通的思维模式以及研究方法,从微观艺术改革、宏观发展道路等方面对泰山皮影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章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概述”,该部分对城市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做简要概述,依据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框架作为泰山皮影戏城市化研究的学科基础,由此明确了泰山皮影戏城市化研究的必要性,为本文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泰山皮影戏源流考”,该部分通过对中国皮影戏几种起源假说的梳理,找到与泰山皮影戏起源背景的交叉点,厘清泰山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并对泰山皮影戏当代可考发展史以及泰山皮影戏所依托的文化空间进行简要论述。第三部分为“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艺术流变”,该部分立足于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转变的微观层面,通过双窗口比较法将传统的泰山皮影戏艺术形态与改革后的泰山皮影戏艺术形态进行比较,做到与“历史接通”,对泰山皮影戏的“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有客观完整的认识。第四部分为“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发展道路”,该部分立足于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转变的宏观层面,对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三个阶段的发展道路进行逐层分析,着重对其产业化发展阶段所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梳理归纳。泰山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便一直没有主动脱离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对它的研究应在吸取传统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再加以结合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当代城市市民文化需求的特点,通过“历时”与“共时”的双重层面整体比较研究,以期得出泰山皮影戏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成功转型的理论经验。

柯琳[6](2020)在《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文中研究说明骆玉笙(1914.8.31—2002.5.5)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曲艺唱曲大师之一,也是“骆(玉笙)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她吸收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的艺术优长,发展形成了自身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抒情性强的唱曲风格,是业界公认的京韵大鼓一代宗师。在60多年的唱曲生涯中,骆玉笙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演出音像资料,为后人继续欣赏、学习、继承和研究她的京韵大鼓演唱艺术,提供了非常鲜活的音像文献。而对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则是学习总结并传承发展京韵大鼓艺术的基础性学术工作。本论文从骆玉笙一生演唱的京韵大鼓节目的总数统计入手,全面研究其音像资料的留存情况及其文献价值。首先,通过对骆玉笙表演过的有记载的节目进行编年式梳理,得知其一生演唱过的京韵大鼓节目,总共有110个,包括41个传统节目和69个新创节目,从而为查考其中有音像文献留存的节目情况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全地搜集所有已知留存的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的音像资料,并进行不同介质的目录与版本考述,得知其被录音留存下来的京韵大鼓节目,共有56个。在这56个留有音频资料的节目中,一些节目甚至不只留下一个录音版本,从而使得不同版本的音频资料总数,达到154个之多。且在这154个音频资料中,可以确定录制时间的版本,为134个,另有20个音频资料没有明确的录制时间记载。这些留存音频中,有59个在不同时期被制成不同介质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同时,得知骆玉笙演唱的110个京韵大鼓节目中,被录像留下视频资料的节目为45个。其中,一些节目还有不同时期录制的不同视频版本。更有一些节目,原属音频形态,后来由骆玉笙本人出镜,录制配成了视频影像即“音配像”。这使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的视频资料留存总数,计达72个;而在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方面,得知唱片共有16张,磁带(盒式录音带)有6个专辑共14盒,CD即录音光碟有15张,VCD即录像光碟有2个专辑共8张,亦即总共出版音像制品53种。接下去,对其最具代表性的音像节目的不同版本,进行概要分析和相关比较,指出其中一些较好的善本,为后人的鉴赏和研究提供了比要的参考;最后,对音像资料的文献学研究之于京韵大鼓传承与曲艺学发展的特殊价值及时代意义,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思考。本文通过对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资料的文献学考察,基本摸清了骆玉笙一生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及其音像资料的存留情况及其不同介质的出版传播,并初步梳理了不同的版本及其源流,比较分析了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代表性节目不同版本之间的各自特点及艺术特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曲艺文献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与方法路径,填补了曲艺音像文献研究的相关空白。

郑英[7](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王丽伟[8](2019)在《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中认为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贺梦茹[9](2019)在《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戏曲,戏曲进校园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中,弘扬戏曲从娃娃抓起早已成为业内共识。从少儿时代开始接触戏曲,接受中国式美学的熏陶,唤醒的是潜藏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基因,对儿童未来成长乃至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都大有裨益。少儿戏曲普及教育从受关注至今已经走过一段历程,有过成功的尝试,但也进入过误区。本文将以从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梳理现有的输出渠道,借鉴西方教育戏剧模式,讨论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教完之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

时晴[10](2019)在《融媒体语境下戏曲传播特征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快速变革使戏曲传播面临新的压力,多元文化冲击给受众带来更加多样、新奇的娱乐生活样态,而戏曲自身的缓慢节奏与大众快节奏的生活难以适应,戏曲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抓住融媒体时代下传播机遇,重新让戏曲恢复生机与活力,是戏曲传播急需解决的问题。戏曲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观念与精神内涵,历经口头传播、舞台传播、文本传播、广电传播、互联网传播五个阶段,其创作方式、表演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都经历了较大改变。现阶段,传播媒介的相互融合是大众传播媒介边界逐渐消融的必然趋势,而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打通媒介界限是实现传播一体化的关键。随着融媒体不断深入,传统媒体通过设立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方式打造融媒体矩阵,为戏曲传播拓展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方式与传播途径。融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其碎片化、数字化、交互化和个性化特征,剧烈改变了戏曲传播方式,同时也为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提供了契机,衍生出戏曲动画、戏曲APP与戏曲小程序等诸多传播新样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提出戏曲从单一的本位传播到多元的延伸传播,历经五种传播方式演变,其婉转的唱腔和缓慢的节奏与现代民众的审美习惯脱节,加之多元文化强烈冲击下戏曲受众日趋减少,共同成为戏曲传播转型内、外动因:第二章通过分析融媒体碎片化、数字化、个性化、互动化传播理念,从戏曲电视、戏曲电影、戏曲动画以及网络戏曲四个方面,探讨融媒体理念下戏曲传播所呈现出的具体媒介形态,受众地位也随着多元传播形态而变得愈发重要;第三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梨园春》、CCTV戏曲频道和青年京剧演员王佩瑜为例,从戏曲电视节目、戏曲频道和戏曲人物三个层面,分别论述其融媒体思维影响下传播方式变革。尽管融媒体思维为戏曲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但其目前仍面临内容创新力不足、传播渠道匹配度不高、媒介差异和低俗化等传播困境。第四章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索融媒体时代下戏曲传播应从思维和形式两方面创新传播手段。首先,思维层面要转变戏曲传播观念,充分认识戏曲受众的娱乐需求、互动需求和碎片化需求,利用时下流行的“短”、“微”戏曲形式进行传播,从受众审美趋向出发,注重戏曲本体内容与时代性相结合,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当下受众审美期待;其次,形式层面借助融媒体特征,建立戏曲网络数据库,发挥好电视媒体的戏曲传播作用,以及网络视频网站自制功能,并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等科技手段,多元立体式构建戏曲传播新格局。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借鉴,打破先前传播介质割裂的状态,产生出单一媒体无可比拟的传播效能,戏曲在融媒体趋势下传播形态更加多元,呈现出数字化、碎片化、个性化、交互化传播特征。现阶段,戏曲必须坚持理念和模式两方面创新传播策略,建立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智能化戏曲数据库,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戏曲资料,促进戏曲向着更加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扩大戏曲传播受众范围,引导创作者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气息的作品,有利于戏曲在稳定的空间中展现其独有的东方魅力。

二、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论文提纲范文)

(4)浅谈京剧在电视节目中适应性创新的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京剧表演电视化复刻的难点
    (一)时空错位导致的艺术效果减损
    (二)京剧与电视审美特性的差异
    (三)京剧的审美需要基础
二、京剧电视作品的创新实践
    (一)精巧和谐的结构设计,铺陈亮点、制造惊喜
    (二)完美契合的名段名句,融通古今、谨慎改编
三、京剧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借力有影响的明星嘉宾
    (二)构建年轻的对话语态
    (三)巧用IP联动的运营思维

(5)城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泰山皮影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中国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类
        0.2.2 皮影戏研究类
        0.2.3 泰山皮影戏研究类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综述法
        0.3.2 田野考察法
        0.3.3 比较研究法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概述
    1.1 城市民族音乐学学科历程
    1.2 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泰山皮影戏源流考
    2.1 皮影戏的起源
    2.2 泰山皮影戏可考发展史
        2.2.1 历史记忆
        2.2.2 范氏家族
    2.3 泰山皮影戏的文化空间
        2.3.1 泰山皮影戏与宗教文化
        2.3.2 泰山皮影戏与市民文化
        2.3.3 泰山皮影戏与地域文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艺术流变
    3.1 演出环境流变
        3.1.1 传统演出环境
        3.1.2 现代演出环境
    3.2 演出剧目流变
        3.2.1 传统演出剧目
        3.2.2 现代演出剧目
    3.3 演出方式流变
        3.3.1 传统演出方式
        3.3.2 现代演出方式
    3.4 演出唱腔流变
        3.4.1 传统演出唱腔
        3.4.2 现代演出唱腔
    3.5 伴奏音乐流变
        3.5.1 传统伴奏音乐
        3.5.2 现代伴奏音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发展道路
    4.1 初级阶段——政府主导
    4.2 发展阶段——产业化转型
        4.2.1 互联网+皮影
        4.2.2 文化+双创
        4.2.3 文化+旅游
    4.3 成熟阶段——融合发展
    4.4 本章小结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泰山皮影戏大事记
附录2 :口述史(1)
附录3 :口述史(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第一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及其音像资料考述
    第一节 骆玉笙一生演唱京韵大鼓节目编年考
    第二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资料留存状况考
        一、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频资料留存状况
        二、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视频资料留存状况
第二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传播情况考察
    第一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出版发行情况
    第二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资料的公共馆藏情况
    第三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节目的网络传播情况
第三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代表性节目音像版本考辨
    第一节 《剑阁闻铃》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第二节 《光荣的航行》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第三节 《红梅阁》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余论音像文献研究之于京韵大鼓传承及曲艺学发展的特殊价值与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附录二 首都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附录三 天津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附录四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部分音像制品图鉴
附录五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光荣的航行》唱词的4个不同版本
致谢

(7)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8)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9)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国家对戏曲的重视
        二、教育改革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概述
    第一节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定义
    第二节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的意义
        一、唤醒中华文化基因
        二、美育和德育价值
        三、培育未来观众群体
        四、促进儿童大脑发育
        五、刺激家庭消费
第二章 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
    第一节 政策支持
        一、政策落实情况
        (一)组织学生观看戏曲作品
        (二)在美育课程建设中予以加强
        (三)强化戏曲师资力量
        二、因地制宜新措施
    第二节 政府主导—以中国戏曲学院戏曲“高参小”为例
        一、背景
        二、现状
        (一)服务内容
        (二)制度规范和课程设计
        (三)戏曲韵律操
    第三节 社会参与—以京娱万象京剧培训机构为例
        一、公司概况
        二、现状
        (一)进校园
        (一)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合作
        三、课程设计
第三章 少儿戏曲普及教育后的输出渠道
    第一节 比赛
    第二节 电视节目
        一、戏曲频道
        三、现场演出
        四、其他
第四章 教育戏剧对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教育戏剧概述
    第二节 教育戏剧与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的比较
        一、对老师的要求
        二、教学策略
        三、戏剧教材
    第三节 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未来发展道路探究
        一、拆分课程,突出戏曲美学
        二、改变观念,重在兴趣培养
        三、开拓渠道,打破空间限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融媒体语境下戏曲传播特征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戏曲传播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戏曲传播方式流变
        一、口头传播:口口相传的民间传播
        二、舞台传播:关于艺术欣赏的民间聚会
        三、文本传播:纸质与文学时代的梦幻
        四、广电传播:声音与影像的戏曲奇观
        五、互联网传播:乱花渐欲迷人眼
    第二节 戏曲传播融媒体转型动因
        一、戏曲内在传播需求
        二、戏曲受到多元艺术样式冲击
第二章 融媒体中戏曲传播新样态
    第一节 融媒体传播呈现方式
        一、传播内容碎片化
        二、内容存储数字化
        三、传播媒介交互化
        四、分众传播个性化
    第二节 融媒体中戏曲传播媒介类型
        一、戏曲电视普及艺术内容
        二、戏曲电影丰富传播样式
        三、戏曲动画拓展受众范围
        四、网络传播增强用户参与
第三章 融媒体思维下传播案例探讨
    第一节 《梨园春》——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路径启示
        一、竞技综艺稳定收视
        二、微博、微信互动点播
        三、深度融合互联网客户端
    第二节 CCTV戏曲频道——融媒体思维建设全戏曲频道尝试
        一、全戏曲频道凸显专业性
        二、央视戏曲网整合节目资源
        三、频道微博助力话题预热
        四、微信公众号实现弹幕直播
        五、戏曲APP打造戏迷擂台
    第三节 “瑜音社”——融媒体方式传承戏曲创新
        一、跨界综艺融入戏曲元素
        二、微信平台专注戏曲传承
        三、微博平台互动交流
        四、社交短视频拓展新受众
第四章 融媒体语境下戏曲传播困境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戏曲面临传播瓶颈
        一、戏曲艺术内容缺乏创新力
        二、网络低俗化削弱戏曲底蕴
        三、媒介差异影响戏曲表现力
        四、传播渠道匹配度有待提高
    第二节 戏曲传播策略研究
        一、增强传播内容时代特征
        二、创新戏曲外在表现形式美
        三、注重受众审美心理需求
        四、多元开发构建立体传播网络
        五、虚拟现实促进艺术形态融合
        六、网络数据库建设势在必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D]. 史珂.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新世纪以来《格萨尔》批评文本研究[D]. 郑睿.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川剧影视化制作与传播研究[D]. 刘宇超. 四川音乐学院, 2021
  • [4]浅谈京剧在电视节目中适应性创新的可能[J]. 夏迎宾. 视听, 2020(07)
  • [5]城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泰山皮影戏研究[D]. 王浚资. 山西大学, 2020(01)
  • [6]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D]. 柯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7]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D]. 王丽伟. 吉林大学, 2019(06)
  • [9]当前我国少儿戏曲普及教育现状研究[D]. 贺梦茹. 中国戏曲学院, 2019(02)
  • [10]融媒体语境下戏曲传播特征及策略研究[D]. 时晴. 山东艺术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电视节目结构与“韵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