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诊断和分析降水

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诊断和分析降水

一、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对降水作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盈[1](2021)在《江西省近20年降水时空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降水能够直观地描述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自然资源。降水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人类生活、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的改变。结合区域内历年降水资料,研究降水的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与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准确地预测降水对江西省水文分析及其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降水量作为时间序列数据,其具有非线性分布和趋势波动不稳定等特点,受到许多外部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预测的难度也随之提高,如何处理降水数据和构建预测模型通常决定了降水预测的精度。根据江西省及周边97个气象站2000-2020年逐月降水数据资料,通过GIS空间插值方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江西省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挖掘研究,分析得到江西省近20年降水的变化规律、波动周期和空间分布,并分别利用一维ARIMA模型、二维ARIMA模型、优化二维ARIMA模型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江西省降水量进行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江西省的年均降水量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年际降水量差异也愈加明显并且周期波动性变化明显。随之增强的还有季节性之间的差异,四季降水地区分布不均。江西省强降水年份和低降水年份有相继出现的规律。极端强降水基本集中在六月份,月最大降水量呈现增强的趋势。江西省极端低值降水通常集中在冬季即10月到12月之间但基本不会持续超过两个月。(2)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20年降水量主要受尺度上4-8a和10-16a两类尺度上的周期波动影响,江西省降水演变存在第一主周期为8a的周期震荡。(3)江西省降水插值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协同克里金插值方法对于年均降水量插值方法中精度最高,插值结果能较好地描述江西省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降水量集中于北部偏东方向区域,南部降水量处于增长趋势,北部降水量则逐渐减少。(4)利用一维ARIMA模型、二维ARIMA模型和优化后的二维ARIMA模型对江西省降水进行预测。其次采用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江西省降水量进行预测拟合,分析预测误差发现优化后的二维ARIMA模型预测精度优于其它三种模型。

孙思远[2](2021)在《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级地面高密度站点的降水资料、CPC全球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逐日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和区域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其与欧亚大陆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降水与Rossby波活动的关系在多年平均和特殊年份中有所不同。在多年逐日气候场中,中纬度对流层上层300h Pa上经向风扰动和低频经向风的典型波数为4–6波,而高频经向风为7–9波,且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中仍可侦测到的移动性波列和Rossby波包。此时,高频波动有明显的下游频散,但南支波包与北支波包相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频降水的影响更为显着,而气候态与低频波动则呈现准定常性,说明低频的甚至准定常的强迫在逐日气候场中起到重要作用。当以2020年梅汛期为例时,中纬度对流层上层300h Pa上高频(2–14天)经向风的波数范围为5–7波,高频波动源自贝加尔湖附近,并沿高空西风急流带自西北向东南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下游地区带来异常强降水所需的扰动能量。(2)中国东部区域性(以江淮和黄淮地区为例)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波包活动关系密切。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对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进行筛选并加以分析,发现在江淮或黄淮地区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时,对流层上层300h Pa的波动大多起源于里海或黑海附近,传至下游地区需要大约4天的时间。江淮地区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期间,其上空的扰动涡度拟能于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前一日至当日在对流层上层迅速减弱的同时在低层增强,时间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平流输送项和扰动气流中的水平散度项是引起江淮地区上空扰动涡度拟能变化的贡献大项。黄淮地区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期间,其上空的涡动动能同样于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前一日至当日在对流层上层迅速减弱的同时在低层增强,引起涡动动能变化的主要是动能制造项、平流输送项和正压转换项。因此,与波包活动相关的扰动涡度拟能和涡动动能在区域上空的增强和维持对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以2016年7月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为例,可以发现本次降水事件发生期间,波扰动能量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呈经向传播而在对流层上层呈纬向传播,对流层低层的波扰动能量对华北地区的影响比上层更为明显。涡动动能在华北地区的增强和维持主要是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散度项、涡动有效位能和涡动动能的斜压转换项以及余差项的共同作用,此外,涡动热量通量变化支持了正压和斜压转换,涡动动量通量的变化有利于涡动动能的增强,且涡动动能和涡动通量的变化均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以上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成因的认识,并为极端降水的预报预测提供了线索。

蔡聪[3](2019)在《两类ENSO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10-20d低频振荡特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961-2016年中国160站逐月及756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Hadley全球海温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ENSO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环流特征,使用小波分析和功率谱确定降水的低频周期并用Lanczos滤波器进行带通滤波,并通过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10-20d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东部10-20d低频降水过程的联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两类ENSO事件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有以下的特点:中部型(CP型)El Ni?o(La Ni?a)事件次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由北至南呈现为正负(负正)的偶极型反相分布;东部型(EP型)El Ni?o(La Ni?a)事件次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由北至南呈现为正负正(负正负)的三极型反相分布;El Ni?o事件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南亚高压均偏强,而La Ni?a事件次年夏季,副高及南亚高压强度偏弱。CP型ENSO冷暖事件及EP型ENSO冷暖事件次年夏季中国东部关键区内降水均存在显着的10-20d低频振荡周期,低频降水发生前后,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纬向位置先相近后相离,低空西南气流及垂直上升运动也由强转弱。(2)CP型ENSO次年夏季低频降水期间大气低频环流场的特征如下:1)对流层高层:低频环流系统与低频散度场匹配较好,低频气旋(反气旋)总伴随着辐合(辐散)。CP型El Ni?o(La Ni?a)低频波列的维持时间较长(短),低频降水最强时,黄淮江淮以低频辐散为主,受低频高度正(负)异常控制,有较强(弱)的西北-东南向的WAF波作用通量的输送。2)对流层中层:CP型El Ni?o和La Ni?a次年夏季西太副高的范围、强度有显着差异,西太平洋低频高度场影响了东亚沿海高压脊、东亚低槽以及西太副高的位置及强弱,从而进一步影响低频降水过程。3)对流层低层:影响CP型El Ni?o夏季低频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为中国东部的低频气旋,而影响CP型La Ni?a夏季低频降水的则是中国北方的低频气旋及中国南海低频反气旋,这些低频系统对黄淮江淮的低空低频辐合辐散状况产生影响,从而对该区域的低频降水产生影响。4)低层低频水汽及低频垂直运动:CP型El Ni?o次年夏季影响低频降水的低频水汽环流系统比CP型La Ni?a更强,低频暖湿水汽更充足;并且CP型El Ni?o低频降水过程对应的低频垂直运动与CP型La Ni?a相比,强度更强、范围更广,因此同位相的低频降水也更强。(3)EP型ENSO年夏季低频降水期间大气低频环流场的特征如下:1)对流层高层:影响EP型El Ni?o低频降水的高空低频系统为黑龙江下游的低频气旋和中国南方的低频反气旋,使得长江中游地区处于较强的高空低频辐散气流中,长江中游受低频高度负异常控制,有较强的西南向(偏西)的WAF波作用通量输送;而EP型La Ni?a次年夏季影响长江中游夏季低频季降水的主要系统为中国河套地区的低频气旋,长江中游高空低频辐散相对较弱,并为低频高度负异常控制,有较弱的西南向(偏西)的WAF能量输送。2)对流层中层:低频高度场影响了西太副高和贝加尔湖高压脊的演变。EP型El Ni?o东亚低槽的加深主要得益于东亚沿岸低频高度负异常的加强,而EP型La Ni?a东亚低槽的加深则主要是由于中国中西部弱低频高度负异常的发展。3)对流层低层:影响EP型El Ni?o夏季低频降水的环流系统主要为黑龙江附近低频反气旋和中国东部的低频气旋,使得长江中游地区低空以低频辐合气流主导;而EP型La Ni?a夏季低频降水的产生和停止则是在中国南方的低频气旋、日本岛附近低频反气旋以及中国南海的低频反气旋的共同作用。4)低层低频水汽和低频垂直运动:EP型El Ni?o次年夏季低频水汽比EP型La Ni?a更为充足,由此产生的低频水汽辐合更强,EP型El Ni?o低频降水过程对应的低频垂直运动与EP型La Ni?a相比,强度更强、范围更广,其演变与低频降水过程的演变更为一致,因此同位相的低频降水也更强。

田翠[4](2017)在《黄河径流演变特征与预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支撑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河川径流作为水资源重要来源之一,主导着水资源系统的变化。由于受流域气候、自然地理、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其变化呈现一个非线性、非平稳的动态系统。本论文选用黄河上中下游3个典型代表水文站73年、876个月的水文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黄河径流的演变特性及规律,并通过构建预报模型对未来黄河径流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对黄河径流资料基本统计特性、年内分配特征及年际变化规律等分析,可得出黄河年径流呈正偏分布,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变化幅度较大,黄河年径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个微弱的增加趋势,而80年代以后上中下游均开始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2)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法对黄河上中下游3个代表水文站年径流资料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整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3)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径流的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中下游径流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的特征,较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着较小尺度的周期变化,三站都具有1030年和716年尺度的周期变化,而10年以下较小尺度的周期变化3站略有不同;黄河上中下游都具有32年的第1主周期和22年的第2主周期变化,但次周期表现3站有所不同。(4)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滑动T检验法对黄河干流年径流序列的突变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年径流最明显的变异点发生在1934、1936、1941和1965年。(5)采用基于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WANN)对黄河干流年、月径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构造的WANN模型在数据预测方面是有效的,基本能满足实用需求,该模型可用于黄河干流年、月径流预报。(6)采用3阶Volterra自适应滤波器预报模型对黄河干流三个站点的年、月径流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黄河干流年、月径流预报;通过与第5章WANN预报模型预测结果相比较可知,使用3阶Volterra自适应滤波器预报模型对黄河干流年、月径流有较好的逼近能力,吻合度更高,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宋小园[5](2016)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锡林河流域水文过程响应研究》文中提出草地畜牧业是中国经济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些伙年来,在气候的背景色下,内蒙古草原地区干旱灾害频发,山于人类大量的开采地卜水、过放牧等原因,异致流域水资源短缺、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爪威胁。要解决内蒙古草地一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应从流域尺度对其水资源系统的驱动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探求气候变化过程中有序的人类适应模式。本文以锡林河流城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 2010年主要气象站水文站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锡林河流域主要气候要素和径流的趋势变化、突变情况和周期变化,探讨变化环境下流域的气象水文特性,通过相关、偏相关、通径分析识别影响锡林河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及其年内分配变化的影响,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数字滤波技术对流城径流、基流进行了水文模拟,通过小波变化和小波相干等探讨了基流对降水和径流的滞后效应。应用最新气候模式CMIP5中的10种气候模式,基于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评估了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结合10种气候模式集成生成的流域气候情景预测结果和已构建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耦合完成对流域未来径流的模拟预测。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锡林河流域1960 2010年平均气温升高率为0.426℃/10a,冬季增温对流域气温升高贡献最大,气温在1987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后比突变前平均气温上升01.36℃,在20~32a的时间尺度上出现了冷—暖交替的准两次震荡。年蒸发升高率为39.524mm/10a,在1989年出现突变,突变前后燕发量增加了133.33mm,年周期在20~23a上出现了1次震荡。降水减少率为2.5mm/10a,夏季降水的减小,是导致年降水整体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其在20~32a的时间尺度上出现了湿—干交替的准两次震荡。径流减少率为13.902mm/10a,在28a出现第一个主周期,在10a出现第二个主周期。(2)通径分析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蒸发量、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活动积温这些气象因子中对径流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降水量、蒸发量和有效积温。在季时间尺度上,春季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有效积温,夏季和秋季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是降水量。(3)锡林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型”,2000s的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明显高于60~90s的。锡林河流域径流年内分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完个调节系数均在1998年发生突变。人类活动时期T1(19801989年)、T2(1990-1997年)、T3(1998-2011年)阶段对径流数值的影响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的贡献率分别为11.48%、88.52%和9.35%、90.65%。人类活动是影响锡林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4)Lyme-Hollick.Chapman.Chapman-Maxwell.Boughton-Chapman四种滤波法分割的基流量均随着滤波次数的增加而减少,滤波参数相比于滤波次数对基流的影响要小,在基流分割时应先确定滤波次数,再调节滤波参数。对于锡林河流域,Chapman和Chapman-Maxwell分割结果偏低,Lyne-Hollick法分割效果较好,最优分割参数为n=3,f=0.8,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974,平均相对误差为3.95%.Boughton-Chapman滤波法n=4,f=0.95时分割效果最好,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为0.975,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3%。(5)通过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分析发现流域的基流和降水在年时间尺度上以45°、135°和-45°位相居多,反映了基流对降水的滞后响应。降水对基流大多数情况下为正影响,少数情况下出现负影响。基流对降水在年尺度上存在0~1.5个月的滞后响应。在日时间尺度上,春汛期,流域最大基流量相对最大径流量滞后1~16d,夏汛期,最大基流量相对最大径流量滞后1~11d,春汛、夏汛最大基流量相对最大径流量滞后时间相差较大。(6)基于锡林河流域的DEM、土壤、土地利用、气象水文等数据建立了流域的SWAT模型,模拟了流域以年为时间步长的径流和基流,结果显示:径流模拟效果的评价指标Ens、R2和Re分别在0.7~0.77、0.71~0.79和4.6%~5.9%之间,模拟结果较好。基流模拟效果的评价指标Ens、R2和R。分别在0.574-0.586、0.63·~0.64和17.6%~18.9%之间。由于基流对降水和子流域的划分相对径流不敏感,另外以数字滤波分割的基流对SWAT模拟的基流进行评估,其评估值与实际观测资料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基流模拟效果偏低。(7)通过10种CMIP5气候模式的集成预测了锡林河流域未来气温、降水、径流在两种RCP情景下的变化情形。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最高气温在21世纪中叶前增温较为显着,其中RCP8.5高于RCP4.5,在RCP4.5情景下,最高最低气温在21世纪中叶后均表现出变暖减缓现象。总体来看,未来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增加趋势。

潘鑫,刘元波[6](2016)在《1983~2012年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变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统计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Rodionov时间序列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1983年7月至2012年9月长江流域SRB和CERES地表净辐射月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拟合后遥感产品比气象辐射站点观测值整体高15.8%,平均误差为15.31 W/m2,均方根误差为21.58 W/m2。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多年均值为78.0 W/m2,整体呈下降趋势,于1996年突降,存在16年和10年周期;季相上,呈夏>春>秋>冬。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19962012年相较19831995年净辐射整体下降,其中上游流域降幅大于中下游;净辐射降低主要出现在57月,降幅较大地区主要是长江上游流域部分地区和长江中游流域纬度较低地区。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的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先超,王晓峰,康丽玮,王莎[7](2016)在《陕西秦岭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线性趋势法、降水距平百分率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基于1967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对秦岭地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秦岭暴雨季节性变化显着,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且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是暴雨多发期;该区暴雨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具有7年和20年左右的准周期;近年来该区暴雨呈增长趋势。

惠英[8](2016)在《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的天气气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室整编的1951-2012年台站降水资料、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全球陆地格点逐日降水数据、陕西省气象局提供的19612012年陕西气象站逐日、逐时降水资料,NCEP/NCAR气象要素再分析资料、NCEP/DOE AMIP-II再分析日平均资料及高分辨率的NCEP GFS气象预报场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小波变换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及多项式拟合分析方法等,分析了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及大气环流的气候学特征、雨季的起讫与持续、降水异常年份和时段合成的环流特征及典型个例。本文所研究的华西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西南地区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和华中地区西部(26oN–37oN,93oN–111oE)。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时受到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降水年循环呈双峰型,但却不同于华西南的云南和海南地区的双峰型降水,使其比东亚东部夏季风降水更为复杂。以111°E为界,以东的华东地区每年仅有一个降水峰值,而以西的华西地区每年通常会出现夏雨和秋雨两个明显的降水峰值,华西的雨期较华东的雨季长一个月左右。华西雨季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将降水按照1mm/d、2mm/d(标志雨季开始和结束)、4mm/d(区分雨季峰值时期和中断时期)的阈值分为7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雨季酝酿期(3月30日—4月30日),第二阶段为雨季初期(5月1日—6月17日),第三阶段为夏雨峰值时期(6月18日—7月26日),第四阶段为雨季中断期(7月27日—8月13日),第五阶段为秋雨峰值时期(8月14日—9月16日),第六个阶段为雨季末期(9月17日—10月13日),第七阶段为雨季结束期(10月14日—10月28日)。从气候平均看,华西雨季开始于5月1日,撤退于10月13日,期间包括夏雨和秋雨两个峰值时期,分别对应于上述的第三和第五阶段。夏雨峰值期的日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6日,多年平均日降水量为5.4mm/d,秋雨峰值期的日降水峰值出现在8月31日,多年平均日降水量为4.4mm/d,而多年平均季风中断时间出现在8月4日,夏季干旱常常发生于季风中断前后。夏季风气候中断现象将季风降水分隔为两部分,分别为夏季降水和秋季降水。与上述华西雨季的阶段性特征相对应,大气环流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形势和配置。第一阶段,低层印度洋赤道两侧对称地存在两个气旋性环流;中层副高呈带状分布,脊线处于20on以南,华西地区受西风带环流的影响,降水较少。第二阶段,越赤道气流建立,副高脊线在印度洋上空断裂,华西雨量增加;第三阶段,越赤道气流明显增强且向北推进,印度西南季风带来的西南水汽通量为华西带来大量水汽,副高强度增强,脊线北抬大约5o左右,西风带也在华西上方活动,各天气系统在华西上空辐合,华西地区处于夏雨峰值时段。第四阶段,低层越赤道气流偏西分量增强,由经向转成纬向,呈直角汇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北跳、东退,强度偏弱,脊线正好位于华西地区上空,西风带位置偏北,华西地区环流系统呈辐散形势,使得华西出现了雨季的中断;第五阶段,低层开始有弱冷空气活动,副热带高压明显南退西伸,西脊点到达110oe以西,越赤道气流汇入副高南侧形成增强的东南水汽通量给华西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高层西风带再次南退至华西地区,华西上空呈辐合形势,华西降水产生再次增强,成为秋雨峰值时段;第六阶段,低层越赤道气流主体已南退至海上,通过季风槽间接向华西输送水汽,中国大陆上冷高压形成,华西处于高压后侧偏南气流中,中层副高南退至中国南部沿海至海南一带,但是西脊点继续西伸到100oe,有利于华西降水。第七阶段,大陆冷高压开始迅速发展,东亚夏季风转成冬季风形势,雨季结束。可见,在夏雨(秋雨)峰值时期,正好对应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南退),高空西风急流稳定在华西地区所在纬度,低层的越赤道气流汇入副高南侧东南气流从而给华西带来水汽,最终导致华西地区集中降水。双峰型降水期间的不同阶段,各种温度和湿度物理量均有独特的特征与之对应。从假相当位温和垂直上升速度分析得到华西地区于5月初进入夏季风时期,10月上、中旬夏季风结束。华西温、湿度特征说明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使相对湿度增加,水汽凝结,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降水效率,另一方面冷空气活动引起的锋面也是降水产生的触发条件之一。从水汽输送的角度来看,华西夏雨峰值时段的水汽供应主要来自西南暖湿气流,主要的影响系统是越赤道气流。秋雨峰值时段的水汽供应主要来自副高外围的东南风水汽输送。从副高强度指数来看,副高是影响华西地区降水的最重要的天气系统,是调制华西双峰型降水的主要原因。华西秋雨存在着显着的年际变化。合成分析显示,多雨年与少雨年之间环流差异明显。多雨年亚洲大陆850hpa温度距平场为“?”型分布,而“?”两侧的负距平区则是来自北方的东路和西路冷空气,形成锢囚锋,给华西造成强降水,而少雨年北方冷空气范围小,活动弱,中低纬度地区能量也偏小,环流呈纬向分布,降水偏少。中高层多雨年热源面积明显大于少雨年,在青藏高原下游的中纬度地区为明显的正温度距平区,有利于华西上空能量的堆积,这种异常随着高度的增高而更加显着,而少雨年则为显着的负温度距平区。多雨年850hpa距平风场上的异常表现在沿青藏高原东侧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加强,同时印度洋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也显着加强,而少雨年则为弱的北风距平;500hpa距平风场上巴尔喀什湖地区的低槽加深和副高偏强、偏西是多雨年异常的两个主要特征,少雨年反之。100hpa高空急流轴在多(少)雨年面积上增加(减少),强度上比较强(弱)。副高在第3、4、5、7阶段对华西降水有影响,且显着不同。夏雨峰值时期雨量偏多年份副高较常年明显西伸。雨季中断期,华西地区降水偏多年、正常年和偏少年对应的副高位置依次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并且面积减小,既有东西差异又有南北差异,造成雨季中断。秋雨峰值时期副高在降水偏多时西脊点在100°e左右,降水偏少时西脊点在120°e左右。雨季结束期,副高脊线南退至20°n以南,此时副高几乎呈带状分布,与夏雨和秋雨峰值时期不同的是副高越西伸对水汽的阻挡作用越强,降水越偏少,在降水异常偏少时,副高甚至出现了断裂现象。此外,周期分析发现,华西秋雨存在6-8a的显着周期。华西秋雨的典型个例分析可以具体地说明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与降水强弱的对应关系。2011年9月的强降水天气是典型的华西秋雨,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等的影响,关中秋季具有非常有利于降水的大气环流形势,包括对流层500hpa强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中高纬度地面冷空气的形成和堆积、华北反气旋、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东海以东的台风、越赤道气流等,均为关中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和抬升触发条件。与夏季降水不同的是关中秋季东边界的水汽输入与降水的开始、结束和强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江淮地区较强的偏东风或东风急流可以作为关中秋季强降水发生的一个指标。秋季台风的发生、移动路径和强度对关中降水有重要影响,当台风路径偏东偏北,台风强度偏弱,关中降水量偏少。而当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在其南侧的东风引导下,台风路径偏西数量明显偏多,强度偏强,关中地区降水量偏多,暴雨频发。

李红,马媛媛,杨毅[9](2015)在《基于激光雷达资料的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的方法》文中认为利用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时,不同小波母函数的选取可能得到不同的边界层高度。因此,对构造的白天及夜间激光雷达后向散射信号理想廓线进行Haar小波协方差变换,并对后向散射信号梯度廓线进行Morlet与Mexican Hat小波变换反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宜采用Haar函数与Mexican Hat函数作为小波母函数,其中Haar函数准确性优于Mexican Hat函数,而Mexican Hat函数更易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3种小波变换法的反演结果对小波振幅的敏感性,通过改变小波母函数的小波振幅,发现无论是理想廓线还是叠加扰动的廓线,较大的小波振幅易得到比较稳定准确的白天边界层高度与夜间混合层高度。

米热古力·艾尼瓦尔[10](2014)在《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水位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湖泊是干旱半干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是该地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同时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的重要信息载体。因此,它的形成与消失、扩张与收缩一直以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湖泊变化包括湖泊面积的变化、湖泊水位的变化、湖泊矿化度的变化。其中,湖泊水位变化更为明显,也更容易观测。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分别处于天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间盆地,在同一个纬度上,而且所在流域气候特征具有相似性,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年温差大。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湖泊水位以及湖泊所在流域气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主要以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湖泊水位、两湖流域气候要素以及湖泊水位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内容。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如下:(1)19612012年期间,博斯腾湖年平均水位整体呈显着地下降趋势,而且在19731977年左右发生了由上升转下降的突变,年平均水位存在18a的主周期。对博斯腾湖水位未来20a的变化趋势预测显示,2013年以后湖泊水位可能继续下降,到2023年左右发生偏低转为偏高的突变,开始逐渐上升。博斯腾湖流域代表站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比年平均降水量更为显着。各站年平均降水量突变发生在19811986年期间,年平均气温突变发生在19881989年和19961997年左右。周期变化情况表明,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存在存在4a的主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67a的主周期。湖泊水位和气候要素之间的多时间尺度关系显示,博斯腾湖湖泊水位与年平均降水量及气温山区以正相关为主,而在平原区以负相关为主。(2)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19612012年期间呈显着地下降趋势,但没有发生突变变化,存在22a的主周期。从年平均水位未来趋势预测来看,20132028年期间伊赛克湖湖泊水位可能继续上升,之后逐渐下降。伊塞克湖流域各代表站年平均降水量和气温都呈显着地上升趋势。周期变化分析来看,伊塞克湖流域各代表站年平均降水量存在9a的主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45a主周期。湖泊水位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关系显示,湖泊水位与年平均降水量以正相关为主,平均气温山区主要以正相关为主,而平原区存在显着地负相关关系。(3)19612012年间,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总体呈显着的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两湖水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平稳下降;20世纪90年代之后,博斯腾湖水位变化波动比伊塞克湖更为频繁,经历了迅速上升和下降过程,而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变化比博斯腾湖较稳定。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年平均水位变化分别存在18a和22a的主周期。两湖年平均水位主周期的差异,与湖泊所在区域自然、气候、水文、人类以及湖泊本身特征有关。从水位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来看,博斯腾湖水位将来一段时间继续下降,伊塞克湖水位则继续上升。(4)伊塞克湖山区和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博斯腾湖,而年平均气温低于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流域各站点年平均降水量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速率大于伊塞克湖各站点。博斯腾湖与伊塞克湖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没发生显着地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气温都呈显着地上升趋势。这表明,两湖所在流域降水量,近50年来都没有发生显着地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气候要素周期变化特征显示,伊塞克湖流域各站年平均降水量主周期大于博斯腾湖,而年平均气温主周期都在47a之间。从交叉小波谱检验来看,近50a来博斯腾湖湖泊水位与降水量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山区主要以正相关,其他区域以负相关为主,这反映了山区降水量的变化对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率比平原地区高。伊塞克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主要以正相关为主。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与湖泊水位存在显着地负相关关系,而山区存在显着地正相关关系。

二、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对降水作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对降水作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近20年降水时空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时空分析
        1.2.2 极端降水时空分析
        1.2.3 降水预测模型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 降水的时间变化分析方法
        2.1.1 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
        2.1.2 Morlet小波分析
    2.2 降水的空间插值方法
        2.2.1 反距离权重法
        2.2.2 普通克里金法
        2.2.3 协同克里金法
    2.3 极端降水分析方法
        2.3.1 干湿年份划分
        2.3.2 极端降水指标
    2.4 降水预测方法
        2.4.1 一维ARIMA模型
        2.4.2 二维ARIMA模型优化
        2.4.3 LSTM神经网络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 降水时间特征分析
        3.2.1 M-K检验分析
        3.2.2 Morlet小波分析
    3.3 降水空间特征分析
        3.3.1 空间趋势分析
        3.3.2 插值结果分析
        3.3.3 降水演变分析
    3.4 极端降水分析
        3.4.1 干湿年份划分
        3.4.2 连续三月最大降水量
        3.4.3 极端降水月份
        3.4.4 极端低值降水月份
        3.4.5 极端降水时间序列分析
        3.4.6 极端降水年份
    3.5 本章小结
4 降水预测模型研究
    4.1 ARIMA预测模型
        4.1.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4.1.2 模型参数估计
        4.1.3 残差检验
        4.1.4 预测结果分析
    4.2 优化二维ARIMA预测模型
        4.2.1 二维预测模型建模
        4.2.2 预测误差分析
    4.3 LSTM神经网络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
        2.2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因子
    3 问题的提出和拟解决问题
    4 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2.1 一点超前滞后相关/回归
        2.2 Hilbert变换
        2.3 波作用通量
        2.4 Lanczos滤波器和有效自由度
        2.5 功率谱分析
        2.6 Morlet小波分析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降水与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梅汛期逐日降水和环流异常场的气候变化及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特征
        3.1 降水和环流异常场的气候特征
        3.2 斜压波包活动的气候特征
    4 梅汛期逐日高频降水和高频环流场的气候变化及高频波包活动特征
        4.1 高频降水和高频环流场的气候特征
        4.2 高频波包活动的气候特征
    5 梅汛期逐日低频降水和低频环流场的气候变化及低频波包活动特征
        5.1 低频降水和低频环流场的气候特征
        5.2 低频波动传播的气候特征
    6 2020年梅汛期强降水特征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关系
        6.1 2020年梅汛期降水时空特征和环流背景特征
        6.2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强降水相关的Rossby波活动特征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特征
        3.1 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定义和降水分布
        3.2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环流异常
        3.3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扰动涡度拟能变化
    4 与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相关的波包活动特征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特征
    4 与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相关的波包活动特征
    5 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与能量变化
        5.1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涡动动能变化
        5.2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涡动通量
    6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六章 华北地区“16.7”极端强降水事件之环流及扰动能量变化特征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华北地区“16.7”极端强降水与环流特征
    4 华北极端强降水事件期间的能量变化
        4.1 涡动动能变化
        4.2 涡动通量变化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两类ENSO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10-20d低频振荡特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ENSO事件分类的研究进展
        1.2.2 不同分布型ENSO事件对全球及中国降水异常的影响
        1.2.3 不同ENSO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
        1.2.4 大气低频振荡与低频降水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方法说明
第三章 两类ENSO关键区夏季降水的低频特征
    3.1 ENSO事件的分型及研究区域的选取
    3.2 研究区域内夏季降水的低频特征
    3.3 低频降水的大气环流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P型 ENSO中国东部夏季降水10-20d低频振荡特征的对比研究
    4.1 对流层高层低频环流场及波作用通量影响的对比
        4.1.1 对流层高层散度场,流函数场的低频特征
        4.1.2 对流层高层低频高度场及波作用通量的输送特征
    4.2 对流层中层低频高度场影响的对比
    4.3 对流层低层低频风场及低频散度场影响的对比
    4.4 低频水气输送及低频垂直运动影响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P型 ENSO中国东部夏季降水10-20d低频振荡特征的对比研究
    5.1 对流层高层低频环流场及波作用通量影响的对比
        5.1.1 对流层高层散度场,流函数场的低频特征
        5.1.2 对流层高层低频高度场及波作用通量的输送特征
    5.2 对流层中层低频高度场影响的对比
    5.3 对流层低层低频风场及低频散度场影响的对比
    5.4 低频水气输送及低频垂直运动影响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工作简介

(4)黄河径流演变特征与预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向及进展
        1.2.1 径流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1.2.2 径流预报方法研究现状
    1.3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发展前景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结构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流域概况及基本资料
    2.1 黄河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少沙多
    2.2 资料审查
        2.2.1 资料可靠性审查
        2.2.2 资料一致性审查
        2.2.3 资料代表性审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径流统计特征分析
    3.1 年径流基本统计特征
    3.2 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
        3.2.1 年内分配百分比
        3.2.2 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
        3.2.3 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
        3.2.4 年内分配的变化幅度
    3.3 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3.3.1 径流年际变化的总体特征
        3.3.2 径流年际变化的距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河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4.1 趋势分析
        4.1.1 Spearman秩相关检验法
        4.1.2 实例应用
        4.1.3 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
        4.1.4 实例应用
    4.2 周期分析
        4.2.1 小波分析法
        4.2.2 实例应用
        4.2.3 小波分析检验
    4.3 突变分析
        4.3.1 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
        4.3.2 实例应用
        4.3.3 滑动T检验法
        4.3.4 实例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年月径流预报模型研究
    5.1 理论介绍
        5.1.1 WANN模型理论
        5.1.2 WANN模型建立步骤
    5.2 黄河径流预测
        5.2.1 花园口站径流预测
        5.2.2 三门峡站径流预测
        5.2.3 兰州站径流预测
    5.3 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Volterra自适应滤波器的年月径流预报模型研究
    6.1 Volterra自适应滤波器预测原理
        6.1.1 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6.1.2 C-C法选择重构空间参数
        6.1.3 基于Volterra滤波器自适应预测模型建立
    6.2 黄河径流预测
        6.2.1 花园口站径流预测
        6.2.2 三门峡站径流预测
        6.2.3 兰州站径流预测
    6.3 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锡林河流域水文过程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循环变化的检测与归因方面
        1.2.2 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方面
        1.2.3 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方面
        1.2.4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的演变趋势方面
        1.2.5 基流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2.1 流域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1.2 流域植被和土壤
        2.1.3 流域气象
        2.1.4 流域水文
    2.2 流域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2.2.1 DEM数据
        2.2.2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2.2.3 土壤数据
        2.2.4 气象数据
3 流域气象水文历史演变规律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介绍
        3.2.1 趋势分析
        3.2.2 突变分析
        3.2.3 周期分析
        3.2.4 相关、偏相关、通径分析
    3.3 锡林河流域气象水文动态变化分析
        3.3.1 气温和蒸发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3.3.2 降水和径流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3.4 锡林河流域气象水文变化突变分析
        3.4.1 气温和蒸发量的M-K检验
        3.4.2 降水和径流的M-K检验
    3.5 锡林河流域气象水文周期变化分析
        3.5.1 气温变化周期分析
        3.5.2 蒸发变化周期分析
        3.5.3 降水变化周期分析
        3.5.4 径流变化周期分析
    3.6 气象水文要素变化原因分析
        3.6.1 气象要素变化的原因分析
        3.6.2 水文要素变化的原因分析
    3.7 小结
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及其年内分配变化贡献的量化分解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介绍
        4.2.1 基流年内分配指标
        4.2.2 累积距平法
        4.2.3 双累积曲线法
        4.2.4 SCRAQ法
    4.3 径流年内分配变化情况
        4.3.1 径流多年日平均变化情况
        4.3.2 径流各月分配变化情况
        4.3.3 径流各季及汛期分配变化情况
        4.3.4 径流年内分配统计特征
    4.4 定量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
        4.4.1 研究阶段的划分
        4.4.2 径流、降水、蒸发的累积斜率变化
        4.4.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
    4.5 定量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变化的贡献率
        4.5.1 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年内分配完全调节系数变异点的诊断
        4.5.2 径流年内分配研究阶段划分
        4.5.3 径流、降水、蒸发的年内分配特征值的累积斜率变化
        4.5.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年内分配特征的贡献率
    4.6 小结
5 数字滤波法在流域基流分割中的适用性及基流对降水径流的响应
    5.1 基流的定义
    5.2 数据来源
    5.3 研究方法介绍
        5.3.1 数字滤波法
        5.3.2 平滑最小值法
        5.3.3 HYSEP法
        5.3.4 小波变换
    5.4. 数字滤波分割结果
        5.4.1 滤波次数对基流分割过程的影响
        5.4.2 滤波参数变化对分割结果的影响
        5.4.3 基流分割次数的筛选
        5.4.4 基流分割参数的筛选
        5.4.5 基流分割的有效性检验
    5.5 基流变化及其对降水、径流的响应
        5.5.1 日变化趋势分析
        5.5.2 基流与降水的小波变化
        5.5.3 基流与降水的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
        5.5.4 基流对径流的滞后效应分析
    5.6 小结
6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径流、基流模拟
    6.1 模型简介
        6.1.1 模型原理与结构
        6.1.2 模型主要应用方程
    6.2 资料与方法
        6.2.1 流域数据来源
        6.2.2 研究方法
    6.3 锡林河流域建模过程
    6.4 参数敏感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方法介绍
        6.4.2 敏感性分析结果
    6.5 模型参数率定
        6.5.1 率定过程
        6.5.2 率定结果
    6.6 径流、基流模拟结果及评价
        6.6.1 评价标准
        6.6.2 模拟结果分析
    6.7 小结
7 基于CMIP5未来情景模式的流域径流预测
    7.1 CMIP模式介绍
        7.1.1 CMIP模式的发展演变
        7.1.2 未来排放情景
    7.2 数据来源
    7.3 研究方法
        7.3.1 大气环流模式
        7.3.2 降尺度方法
        7.3.3 泰勒图
    7.4 数据的处理
    7.5 模式评估
        7.5.1 锡林河流域历史时期降水评估
        7.5.2 锡林河流域历史时期气温评估
    7.6 不同模式下未来气候水文变化情景分析
        7.6.1 锡林河流域未来气温变化
        7.6.2 锡林河流域未来降水变化分析
        7.6.3 锡林河流域未来径流变化情景
    7.7 多模式集成下未来气候水文变化情景的不确定性分析
        7.7.1 多模式集成下未来气温的变化
        7.7.2 多模式集成下未来降水、径流的变化
    7.8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陕西秦岭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2.1.1降水距平百分率
        2.1.2 Morlet小波分析法
    2.2数据资料及其来源
3 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3.1暴雨统计标准
    3.2暴雨的时间分布特征
        3.2.1暴雨年际及年内变化
        3.2.2暴雨周期分析
        3.2.3暴雨频率分析
    3.3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4 结论和讨论
    4.1结论
    4.2讨论

(8)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的天气气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亚洲夏季风及雨季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1.1.1 中国的雨季及与东亚其他雨季的联系
    1.1.2 东亚雨季起止日期的确定
    1.1.3 东亚雨季的中断
1.2 华西地区降水的双峰型特征及华西秋雨研究意义
1.3 华西秋雨的研究进展
    1.3.1 华西秋雨现象和雨季起止日期的确定
    1.3.2 华西秋雨的地理范围
    1.3.3 华西秋雨的个例研究
    1.3.4 华西秋雨的周期性
    1.3.5 华西秋雨的年代际变化
    1.3.6 华西秋雨的主要影响因子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
1.5 本文的研究计划和结构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本文所用资料的介绍
    2.1.1 降水资料
    2.1.2 环流资料
    2.1.3 台风数据
2.2 本文所用方法的介绍
    2.2.1 K-means聚类分析
    2.2.2 东南、西南方向水汽通量的计算
    2.2.3 比湿的计算方法
    2.2.4 归一化降水指数的计算
    2.2.5 小波变换
    2.2.6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2.7 多项式拟合 第三章 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的基本特征
3.1 中国季风区降水区划及华西双峰型降水区的确定
3.2 华西与华东地区汛期降水时间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
3.3 华西降水季节进程的阶段性
3.4 华西雨季逐年及气候平均各特征日期的确定
    3.4.1 华西雨季开始日期的确定
    3.4.2 华西秋季降水开始日期的确定
    3.4.3 华西雨季结束日期的确定
    3.4.4 华西雨季夏雨和秋雨峰值日期的确定
3.5 华西雨季各时间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西雨季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
4.1 华西雨季各特征时段的大气环流特征
4.2 东亚水汽输送和雨带阶段性演变特征
4.3 双峰型降水期间的各种温度和湿度物理量统计特征
    4.3.1 假相当位温
    4.3.2 温度与湿度
    4.3.3 水汽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
4.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华西雨季降水的关系
    4.4.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与华西降水的阶段性
    4.4.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位置与华西降水
    4.4.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与华西降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西秋雨的年际变化及环流差异
5.1 华西秋雨的年际变化
    5.1.1 华西秋雨各参量的年际变化
    5.1.2 华西秋雨异常年份的选取
5.2 华西秋雨多雨年与少雨年大气环流异常的对比分析
    5.2.1 温度场
    5.2.2 高空西风急流轴
    5.2.3 对流层低层风场
    5.2.4 对流层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5.2.5 华西降水峰值期的环流异常
5.3 华西秋雨的周期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次强华西秋雨过程天气学分析
6.1 基本情况
6.2 秋季强降水与副热带高压
    6.2.1 气候背景
    6.2.2 秋季强降水与副热带高压
6.3 秋季强降水与台风的关系
6.4 水汽输送及收支分析
    6.4.1 2011年9月 3~10日降水过程
    6.4.2 2011年9月 15~19日降水过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的基本特征
    7.1.2 华西雨季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
    7.1.3 华西秋雨的年际变化及环流差异
    7.1.4 一次强华西秋雨过程天气学分析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文章及参加学术活动

(9)基于激光雷达资料的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方法介绍
    1. 1 Haar 小波母函数
    1. 2 Morlet 小波母函数
    1. 3 Mexican Hat 小波母函数
2 个例研究
    2. 1 理想数据
        2. 1. 1 白天对流边界层
        2. 1. 2 夜间边界层
    2. 2对 zm= 2 000 m 的白天边界层理想廓线加入高斯扰动
3 结 论

(10)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水位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变化研究现状
        1.2.2 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湖泊水位变化对比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资料选取
    2.3 数据处理
        2.3.1 线性倾向率
        2.3.2 Mann-Kendall 趋势检验与突变检验
        2.3.3 累计距平法
        2.3.4 小波分析
        2.3.5 交叉小波分析
第三章 博斯腾湖水位与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3.1 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
        3.1.1 水位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
        3.1.2 水位突变检验
        3.1.3 水位周期变化
        3.1.4 博斯腾湖水位未来趋势预测
    3.2 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3.2.2 降水量、气温变化趋势
        3.2.3 降水量、气温突变分析
        3.2.4 降水量、气温周期变化
    3.3 博斯腾湖流域气候要素与水位变化的多尺度相关分析
第四章 伊塞克湖水位与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4.1 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特征
        4.1.1 水位年际变化特征
        4.1.2 水位变化趋势
        4.1.3 年平均水位突变检测
        4.1.4 年平均水位周期变化
        4.1.5 伊塞克湖水位未来趋势预测
    4.2 伊塞克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4.2.1 降水量、气温年际变化特征
        4.2.2 降水量、气温周期变化
    4.3 伊塞克湖流域气候要素与水位变化的多尺度相关分析
第五章 博斯腾湖与伊塞克湖水位、气候变化对比
    5.1 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对比
    5.2 水位变化特征对比
    5.3 气候特征对比
    5.4 水位变化与气候变化特征关系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对降水作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近20年降水时空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D]. 胡盈.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D]. 孙思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两类ENSO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10-20d低频振荡特征的对比研究[D]. 蔡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4]黄河径流演变特征与预报模型研究[D]. 田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 [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锡林河流域水文过程响应研究[D]. 宋小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6]1983~2012年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变化特征[J]. 潘鑫,刘元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3)
  • [7]陕西秦岭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黄先超,王晓峰,康丽玮,王莎. 江西农业学报, 2016(03)
  • [8]华西地区双峰型降水的天气气候学研究[D]. 惠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16(02)
  • [9]基于激光雷达资料的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的方法[J]. 李红,马媛媛,杨毅. 干旱气象, 2015(01)
  • [10]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水位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比研究[D]. 米热古力·艾尼瓦尔. 新疆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用一维Morlet小波变换诊断和分析降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