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存活率

如何计算存活率

一、生存率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林艺兰,许连升,张金华,伍啸青[1](2021)在《应用现时分析法评估厦门市人群肺癌生存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厦门市肺癌患者最新生存率及变化趋势,为肺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8年厦门市肿瘤登记处肺癌患者资料。用现时法计算观察生存率(OS)、相对生存率(RS)和年龄标化调整相对生存率(ARS)进行评估。结果 2011-2018年,厦门市户籍人群肺癌5年OS、RS、ARS分别为11.94%(95%CI:11.03~12.89)、13.30%(95%CI:12.28~14.35)和12.84%(95%CI:10.45~15.79)。女性5年ARS18.38%(95%CI:16.39~20.61)大于男性10.87%(95%CI:9.23~12.81)。无论男女,2011-2014和2015-2018年两个时期生存率均无明显变化。肺癌RS随年龄增加而下降,≥75岁组5年RS仅6.52%(95%CI:5.06~8.24),约为45~54岁组的1/3。结论 2011-2018年厦门市肺癌生存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元楷,陈磊,李莹,席晓宇[2](2021)在《基于队列模型生存率数据的跨年度生存患者干预方案医保基金支出的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一种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跨年度生存患者干预方案医保基金支出的计算方法,为医保预算影响分析(BIA)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队列模型的生存率数据,以各年份中每个周期确诊的患者作为一个队列,计算各队列患者在研究年份内各状态下的人均生存周期数,即平均生存时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队列的人数和各状态下的周期人均费用计算研究年份内所有队列的患者产生的总费用。以某癌症的干预方案作为示例,按所构建的计算方法进行演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目前几种常见算法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所构建的算法在特殊情形下的拓展情况提出应用建议。结果与结论:所构建的算法相比目前几种常见算法,其计算过程更符合真实世界中药物干预方案相关医保基金支出的过程,且其能够灵活适应多种特殊情形下的计算需求。该算法可较为准确地计算特定年份下某一干预方案的医保基金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算法未充分考虑跨年度生存患者或计算过程简易、粗略而导致医保基金支出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可为我国医保BIA相关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方法选择。

蒋宇飞,李卓颖,袁蕙芸,项永兵[3](2021)在《全人群肿瘤登记资料生存率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全人群肿瘤生存率是肿瘤登记资料分析最常用的统计指标。该指标对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肿瘤防控策略有效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也是分析当地人群肿瘤疾病负担的重要指标之一。全文系统回顾了全人群肿瘤登记资料统计分析研究中所涉及的生存率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净生存率、观察生存率、期望生存率、相对生存率、标化相对生存率等;同时介绍了生存率分析时间窗选择或相对生存率统计模型等相关统计方法的进展,期望为肿瘤登记处开展生存资料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安卫超[4](2021)在《基于胃癌组织病理图像纹理特征的MSI预测和预后模型构建》文中认为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行肿瘤之一,由于癌症的异质性,胃癌的表型复杂多样,使得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而且由于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癌症晚期,预后较差。因此,针对胃癌异质性的研究和个性化预后模型的构建对于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延长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由DNA错配修复受损导致的一种特殊癌症表型,研究表明,MSI型胃癌患者拥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更容易从癌症免疫疗法中获益。MSI型胃癌患者通常具有良好的总体长期预后,与同期的非MSI型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生存率,且随着癌症的进展,MSI逐渐累积增加,因此,MSI检测对胃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筛查,辅助胃癌治疗的临床决策以及延长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MSI检测需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或者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需要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到每一个患者。而组织病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癌症的诊断和预后预测提供了新视野。近年来,基于病理图像的辅助诊断模型迅速发展,组织病理图像的纹理分析广泛用于癌症的分级,分类,预测和预后模型的构建。因此,本课题研究了基于胃癌患者组织病理图像进行胃癌患者MSI状态预测和预后预测模型构建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组织病理图像全切片纹理特征的MSI预测研究研究基于胃癌患者的组织病理图像全切片的ROI进行特征提取,使用Lasso回归进行特征选择,选出最佳λ对应的特征,并验证特征与标签的相关性,进而结合logistic回归构建分类模型,并使用查准率,查全率,F1分数和ROC评价模型的性能。(2)基于组织病理图像小切片纹理特征的MSI预测研究为了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胃癌患者的MSI检测,研究基于容易获得的胃癌患者的组织病理图像提取定量图像特征,通过特征选择技术,筛选出与胃癌患者MSI状态最相关的特征,基于得到的特征,在切片水平训练了五种机器学习分类模型,使用硬投票的方法基于切片水平的预测结果实现个体水平的MSI状态预测,针对硬投票方法的局限性加以改进,提出一种加权投票算法用于个体水平的MSI状态预测,并分别在切片水平和个体水平上通过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ROC等指标对比分析分类模型的性能。(3)基于MSI预测的胃癌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为了构建胃癌患者个性化的预后预测模型,改善传统预后模型的性能,研究基于胃癌患者的MSI预测结果,为每位胃癌患者构建MSI风险评分,基于MSI风险评分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分析绘制胃癌患者的生存曲线,结合Log-Rank检验对比了高低风险组胃癌患者的生存概率的差异,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探究了MSI风险评分、TNM分期和临床信息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构建了五种基于不同预后因素的预后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对比它们的预后预测性能。本研究通过提取胃癌患者组织病理图像的定量特征,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结合研究提出的加权投票算法实现了MSI状态预测,进一步,基于MSI状态预测为每位患者构建MSI风险评分,分析了MSI风险评分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基于MSI风险评分构建预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胃癌患者的MSI预测,结合MSI风险评分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与传统的预后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预后性能,能够为胃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和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好的参考。

王颖[5](2021)在《诱导肺部Th17应答的重组双亚单位铜绿假单胞菌疫苗设计、构建及其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战创伤感染、院内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为应对PA感染高发和高度耐药的问题,在研发新型抗生素的同时,研发PA疫苗亦迫在眉睫。迄今为止虽有多个PA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但仍没有PA疫苗获批上市。综合分析,现阶段PA疫苗主要依赖血清特异性抗体发挥保护效果,而无法在感染入侵的第一线发挥作用。此外,PA基因组的高度多样性也可能是现阶段疫苗研发失败的原因。因此高效诱导广谱的粘膜保护应答是成功研制PA疫苗的关键。疫苗诱导的Th17(T helper cell 17)应答在抵抗肺部病原体感染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Th17应答不依赖血清特异性抗体,而主要通过募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途径发挥广谱保护效果。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issue resident memory T cell,TRM)长期存在于非淋巴器官,在局部粘膜组织(如皮肤、呼吸道等)发挥免疫监察和快速应对病原体感染的作用。PA感染后细胞因子IL-17A显着升高,抗体中和IL-17A后PA感染症状显着加重。减毒PA疫苗能够通过诱导Th17应答发挥抵御多种血清型PA感染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推测鉴定可诱导粘膜Th17应答的保护性抗原,将是成功研制PA疫苗的关键。研究目的:1.基于重组PA蛋白抗原库筛选高效诱导肺部Th17应答的保护性抗原。2.明确保护性抗原中诱导Th17应答的优势表位,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和构建亚单位疫苗,并研究其保护效果和机制。3.探索TRM细胞在PA疫苗介导的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制备10个纯度高、稳定性好的可溶PA抗原并经滴鼻免疫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部Th17(CD3+CD4+IL-17A+)细胞的比例和数量,评价候选抗原诱导肺部Th17应答水平的能力;采用致死剂量PA攻毒免疫后小鼠,评价候选抗原的保护效果。2.通过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过继实验、IL-17A KO小鼠及IL-17A中和实验明确新抗原re Pcr V和re Amp C的免疫保护效果与Th17应答的关系。3.将抗原re Pcr V分别滴鼻免疫和肌注免疫小鼠,攻毒后从生存率、肺组织病理改变、细菌定植以及促炎细胞因子浓度方面比较两种免疫方式的保护效果;检测免疫后血清中anti-re Pcr V抗体效价及其OPK活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部re Pcr V特异性Th17比例和数量。4.利用ELISpots鉴定re Pcr V和re Amp C中诱导Th17应答的优势表位,再构建并制备双亚单位抗原PVAC;将PVAC滴鼻免疫小鼠,检测其抗体效价和肺部Th17应答水平;用四株不同血清型PA临床菌株评价PVAC的广谱保护效果。5.将re Pcr V滴鼻免疫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肺部IL-17A+CD4+TRM(CD44highCD4+CD69+CD62L-IL-17A+)的数量和比例;利用FTY720清除循环淋巴细胞后,攻毒后观察小鼠生存率、感染症状等指标变化,评价IL-17A+CD4+TRM的保护效果;亚致死剂量PA攻毒免疫后小鼠,检测感染后IL-17A+CD4+TRM比例及数量变化,抗体中和IL-17A和IFN-γ实验研究IL-17A+CD4+TRM的保护机制。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铜绿假单胞菌诱导Th17应答的保护性抗原筛选1.诱导Th17应答水平排名前三的抗原是re Opr L、re Amp C和re Pcr V,其免疫后小鼠生存率分别为50%、50%和100%,其余候选抗原组小鼠生存率与对照组比均无显着差异。re Amp C和re Pcr V为本研究首次发现可诱导Th17应答的保护性抗原。2.Re Pcr V滴鼻免疫组(I.n)小鼠生存率显着高于肌注免疫组(I.m)。与I.m组相比,I.n组肺部炎症较轻、细菌定植量和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较低,表明re Pcr V滴鼻免疫保护效果优于肌注免疫。虽然I.n组血清anti-re Pcr V Ig G效价显着低于I.m组,但两种免疫血清的OPK活性无显着差异;I.n组诱导肺部re Pcr V特异性Th17细胞的比例及数量显着高于I.m组。第二部分:re Pcr V和re Amp C保护效果依赖于Th17应答1.过继re Pcr V或re Amp C滴鼻免疫小鼠来源的CD4+T细胞给naive小鼠,攻毒后发现其肺部细菌定植量、肺部炎症改变和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经re Pcr V或re Amp C免疫的IL-17A KO小鼠,攻毒后生存率分别为30%和10%,显着低于野生型小鼠;经re Pcr V或re Amp C免疫小鼠使用抗体中和IL-17A后,攻毒后的生存率分别降低至30%和0%,显着低于对照组。2.Re Amp C滴鼻免疫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无显着OPK活性。第三部分:诱导Th17应答的表位筛选及融合疫苗构建和保护效果评价1.Re Pcr V中诱导Th17应答的优势表位分别为Pcr V8-25、Pcr V29-46、Pcr V43-60、Pcr V57-74、Pcr V64-81、Pcr V78-95、Pcr V92-109、Pcr V106-123、Pcr V197-214、Pcr V218-235;Re Amp C中诱导Th17应答的优势表位为Amp C64-81、Amp C78-95、Amp C99-116、Amp C155-172、Amp C169-186、Amp C183-200、Amp C204-221、Amp C281-298。2.成功构建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多表位融合疫苗抗原PVAC(取re Pcr V N端[27Glu-126Gly]用GSGGSG Linker连接至re Amp C全长),经纯化后获得纯度为87.6%的PVAC蛋白;PVAC免疫后血清抗体效价及肺部Th17应答水平均显着高于未免疫组;PVAC免疫小鼠后分别使用致死剂量的临床菌株PA 464、PA XN-1、PA ZNJ004和PA 451(血清型分别为F、I、J和A型)攻毒,小鼠生存率分别为70%、60%、100%和50%,均显着高于未免疫组。第四部分:TRM在re Pcr V滴鼻免疫增强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1.Re Pcr V滴鼻免疫后肺CD4+IL-17A+TRM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未免疫组,但CD4+IFN-γ+TRM细胞的比例无显着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e Pcr V免疫组小鼠肺CD69+IL-17A+细胞较未免疫组明显增多;RT-PCR结果表明,re Pcr V免疫后肺CD4+T细胞Hobit、Blimp-1和RORγt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未免疫组,而T-bet的m RNA水平与未免疫组相比无显着差异。2.FTY720耗竭循环淋巴细胞后致死剂量PA攻毒小鼠,结果显示re Pcr V免疫组小鼠生存率为50%,显着高于未免疫组;亚致死剂量攻毒后免疫组小鼠的疾病评分、体重变化、肺部细菌定植量及炎症病理评分均显着低于未免疫组;re Pcr V免疫组小鼠肺部CD4+IL-17A+TRM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未免疫组,免疫荧光观察发现re Pcr V滴鼻免疫组小鼠肺部CD69+IL-17A+细胞相较未免疫组明显增多;抗体中和IL-17A后re Pcr V免疫组小鼠生存率为0%,显着低于非特异性抗体处理组,而抗体中和IFN-γ后re Pcr V免疫组小鼠生存率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及意义:1.首次发现滴鼻免疫re Pcr V和re Amp C能够诱导小鼠肺部保护性Th17应答。2.与肌注免疫相比,re Pcr V滴鼻免疫可增强免疫保护效果,与其诱导的肺部Th17应答相关。3.鉴定出re Pcr V和re Amp C中诱导Th17应答的优势表位,以此为基础成功构建并制备双亚单位融合抗原PVAC,并证明其可抵御四种不同血清型PA菌株的肺部感染。4.Re Pcr V滴鼻免疫可诱导小鼠肺部IL-17A+CD4+TRM细胞产生并在抗PA感染中发挥作用。5.PVAC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PA疫苗很难诱导粘膜应答和基因组高度变异的难题,为下一步成功研发PA疫苗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及其它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李卓颖,蒋宇飞,谭玉婷,项永兵[6](2021)在《现时法统计模型在全人群肿瘤登记生存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介绍现时法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全人群肿瘤登记生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首先介绍常规的现时法,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时法统计模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在R软件中应用现时法统计模型进行相对生存率的计算和趋势检验。结果利用上海市区男、女性胃癌1972—1986年生存随访数据作为实例,分别采用队列法、完全法、现时法和现时法统计模型估计1977—1981年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并对相对生存率在1978—1980年、1981—1983年和1984—1986年3个观察时期间的趋势变化进行统计学检验。生存率估计结果显示,4种方法估计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男性12.77%、13.76%、14.27%和16.41%;女性11.51%、12.04%、12.35%和14.74%。现时法统计模型估算的结果与后来实际观测到的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男性:16.46%,女性:14.23%)较接近。趋势检验结果提示,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在3个观察时期间的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时法统计模型可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提高生存率估计的时效性,还可用于评估相关协变量对生存率的影响。国内肿瘤登记处在分析全人群肿瘤生存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和验证。

齐婉婉[7](2021)在《乳腺癌化疗相对剂量强度(RDI)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标准包括乳腺癌手术、局部放疗、全身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化疗对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作用已被证实。但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从而造成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致使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降低。相对剂量强度(RDI)是衡量和监测化疗质量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是指实际化疗剂量强度与标准(参考)剂量强度的比值。一些临床试验也研究了化疗相对剂量强度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大多数研究支持在辅助化疗中维持全剂量强度的重要性,而另一些研究发现,在某些方案中标准RDI和降低RDI具有相同的临床生存获益,而降低RDI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目前这个话题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Ⅰ-Ⅲ期乳腺癌患者经TEC(表柔比星+多西他赛+环磷酰胺)方案化疗的相对剂量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及毒性反应的影响,并探索临床获益最大化的RDI分界点,为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降低化疗相关毒副反应提供指导,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帮助。方法对2011年间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电话随访、门诊等方式进行收集,纳入2011年确诊为Ⅰ-Ⅲ期接受TEC方案治疗、具有完整临床信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预先取三个RDI分界点:90%,85%,80%对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评估。存活时间计算自手术日至死亡日或至2018年12月。毒副反应包括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分类变量分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比较生存差异。结果在293例接受TEC方案的患者中,无论HR状态,RDI大于80%时,RDI水平越高,总生存率越好。在169个HR(+)的乳腺癌患者中,DFS(HR=2.44;95%CI 1.07-5.55;p=0.03)和OS(HR=2.48;95%CI1.13-5.45;p=0.02)的分界点均为85%。在105个HR(-)患者中,DFS(HR=3.03;95%CI 1.03-8.93;p=0.045)和OS(HR=2.72;95%CI1.01-7.33;p=0.048)的分界点均为80%。同时,我们发现在293例患者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与RDI的增大显着相关。结论化疗的RDI水平越高,生存结局越好,但引起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也越大。为了优化生存效益,HR(+)患者的RDI应维持≥85%,HR(-)患者的RDI应维持≥80%。

毛凯娜[8](2020)在《基于笔形束核的快速剂量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射治疗技术是目前恶性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治疗。精准快速的剂量计算过程是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具有可行性的必要条件。针对传统笔形束核剂量计算过程复杂,速度较慢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一种减少算法复杂度的快速剂量计算方法,并对该方法中比较复杂的等效深度计算和剂量叠加部分进行GPU加速。在计算精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加快了剂量计算的速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笔形束核的剂量计算新方法研究。传统的笔形束核剂量算法以能量沉积点为中心来计算剂量分布,大量的时间用来计算不同射束的能量核轴线与体素的相交情况,计算过程复杂,速度较慢。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算法,即在球壳坐标系下,利用射束在不同球壳层的碰撞点处轴线与体素相交情况的相似性,以碰撞点为中心计算剂量分布。首先利用模体和能谱信息得到笔形束核深度分量和侧向分量的相关参数,同时提前计算射野范围内每条射束在初始球壳层碰撞点处不同方向轴线与体素的相交情况。其次将初始球壳层深度与其它球壳层深度的比值作为校正因子得到其他层碰撞点处轴线与体素的相交情况。最后在球壳坐标系中计算不同射束在碰撞点处的剂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笔形束核剂量算法比较,改进算法在精度不变的情况下,计算速度有很大的提升。(2)GPU加速新算法。鉴于目前GPU的并行计算的优势及其在科学及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本文提出的新算法的基础上,利用GPU对算法中比较复杂的部分进行加速。首先将Matlab程序转换成C语言程序,利用CUDA C对射束进入模体后的等效深度及剂量叠加两个部分的循环做并行运算,使得数据处理更加快速,从而减少整体剂量计算的时间。实验结果说明,与CPU程序相比,GPU确实可以提高剂量计算的速度,而且数据量增多的情况下,加速比更明显。同时剂量计算的精度并没有明显降低。因此,可以利用GPU对基于笔形束核的剂量计算进行加速。

李西[9](2020)在《钇-90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生存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评估和对比使用MESIAH及mHAP-Ⅱ评分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治疗后总生存期的准确性一、研究目的评价和比较MESIAH和mHAP-Ⅱ评分预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初次接受钇-90放射栓塞治疗后总生存期的准确性。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佛罗里达州梅奥诊所(Mayo Clinic Florida)接受放射栓塞治疗的HCC患者。HCC的诊断基于组织病理学结果或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提出的影像诊断标准。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实验室指标、肿瘤特征、治疗信息、以及随访数据。使用收集的患者信息建立数据库。患者纳入标准为HCC为患者唯一患有的恶性肿瘤。使用基线数据计算MESIAH(Model to Estimate Survival in Ambulato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和 mHAP-Ⅱ(Hepatoma arterial-embolization prognostic-II)评分。使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种评分对患者进行生存分层的能力。使用Cox回归模型评估两种评分与HCC患者初次TARE治疗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依据术后6及12个月的评分预测生存率和实际生存率行校准分析,绘制校准曲线。按照各种可能影响生存的临床参数对患者分组,并并对各个亚组进行校准分析。三、结果在四年期间共有180名肝细胞肝癌患者接受了放射栓塞治疗,男性139例(77%),女性44例(23%),平均年龄67.5±8.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3.08±8.22个月,有43例患者(24%)在研究期间死亡。MESIAH和mHAP-Ⅱ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6±1.3和1.5±1。根据MESIAH评分的四分位数和mHAP-Ⅱ评分分期将患者分为四组。总体生存曲线显示两个评分都能够较好的分层患者(P<0.001)。单变量Cox回归模型显示,MESIAH(风险比 2.315;95%置信区间 1.847-2.900)和 mHAP-Ⅱ(风险比 2.367;95%置信区间1.709-3.277)评分均与TARE术后总生存期相关(P<0.0001)。MESIAH和mHAP-Ⅱ评分的C指数分别为0.81和0.74。患者6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的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8.2%和72.1%,MESIAH评分平均预测生存率分别为70±2%和60±32%,校准图中大多点落在参考线的左上方表明MESIAH评分普遍低估患者的生存率。在各亚组中,血管浸润和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低估现象更为明显。四、结论MESIAH和mHAP-Ⅱ评分在预测HCC患者初次放射栓塞治疗后的总体生存期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相比下,MESIAH评分预后表现更佳。MESIAH评分倾向于低估所有患者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并且在血管侵犯和免疫治疗的患者亚组中更为明显。第二部分联合使用钇-90放射栓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性研究一、研究目的探索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钇-90放射栓塞治疗HCC的有效性。二、研究方法使用此前建立的放射栓塞治疗HCC患者数据库筛选所有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 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为C期的患者。提取这些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肝功能、实验室指标、肿瘤特征、术后肿瘤应答情况、以及初次放射栓塞术后接受全身治疗的种类(免疫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全身化疗)和时间。将BCLC-C期患者中依据放射栓塞后是否接受免疫治疗和有无肿瘤血管浸润/肝外转移分组。分析比较组间的总体生存期、肿瘤进展期,以及术后3个月肿瘤应答情况。肿瘤应答的评价依据mRECIST 标准(modified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三、结果共有79名BCLC-C期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男性59例(74.7%),女性20例(25.3%),平均年龄67.5±9.5岁。其中共有38名患者在TARE术后接受了全身治疗,包括25例免疫治疗,33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1名例全身化疗,这些患者中有21名患者接受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两种治疗。术后接受了免疫治疗的25名患者与未接受任何全身性治疗的41名患者比较时,总体生存期和肿瘤进展时间在组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共有40名患者有肿瘤血管浸润和/或肝外转移,其中分别有23名和17名患者在术后接受了免疫治疗以及未接受任何全身性治疗,两组的总体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1),肿瘤进展时间、总体和靶肿瘤的客观应答率及疾病控制率在组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结论在血管侵犯和/或肝外转移的晚期HCC患者中经过联合治疗的患者比单独使用放射栓塞治疗的患者有更长的总体生存期。第三部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一、研究目的分析和比较术前 NLR(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术后 NLR 和 Δ NLR(NLR变化)与HCC患者初次钇-90放射栓塞术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数据库患者信息,剔除缺失术前(一周内)或术后(一个月)全血细胞计数的患者,其余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从数据库中提取患者的基线临床参数、实验室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肿瘤特征、以及放射栓塞治疗参数。使用使用单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NLR相关参数在所有患者及不同BCLC分期人群中与放射栓塞术后总体生存提的相关性。将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纳入多变量分析,以确定独立预测指标。三、结果共162名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男性124例(76.5%),女性38例(23.5%),平均年龄67.5±8.3岁。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1.5±7.9个月;38例患者在研究期间死亡。1年和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0%和54.9%。中位OS为27.9个月。术后中性粒细胞(HR,1.237;95%CI,1.017-1.505;P=0.033)、术后 NLR(HR,1.063;95%CI,1.010-1.119,P=0.019)和ΔNLR(HR,1.610;95%CI,1.105-2.348;P=0.013)与 BCLC C 期患者(n=74)的术后总体生存期显着相关。其中只有ΔNLR是独立预测指标(P<0.05)。治疗的肝组织体积、治疗剂量、治疗活性与ΔNLR显着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187、和-0.177。四、结论结果表明只有ΔNLR为BCLC-C期患者放射栓塞治疗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指标,临床参数中患者治疗的肝脏体积与ΔNLR相关性最强。

张霞[10](2020)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比较多种肝硬化预后模型在评估患者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择2018年10月20日至2019年7月20日入住我院肝胆胰内科的54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期间剔除63例出现肝癌、进行肝移植以及失访的患者,共纳入482例,分别记录上述患者入院后的一般资料、病史、及首次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电话随访或住院病历随访的方法追踪患者,直至患者发生终点事件或研究结束(研究结束时间为2020年3月1日),随访结束后统计不同情况下患者的生存率。将随访超过12个月的292例患者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进行统计学处理,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将上述有意义的结果引入Logistic进行进一步分析,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患者资料,计算多种肝硬化预后模型评分,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预测价值。结果:1、至随访结束,住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1%(439/482)、87.8%(423/482)、83.5%(333/399)、76.4%(223/292)。2、各种病因中,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最低,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的生存率为61.1%。对不同病因合并感染、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这三种并发症的生存率进行分析,HBV相关性失代偿期肝硬化中合并腹水的患者生存率较低,而在病因为酒精的患者中感染对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最大,但合并这三种并发症其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3、48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以感染(54.77%)、腹水(51.04%)、上消化道出血(29.08%)这三种发病率最高。患者合并一种并发症中,合并肝肾综合征时出院后的的生存率最低(41.7%),其次为肝性脑病、ACLF;合并两种并发症时,同时合并肝肾综合征和腹水时的生存率最低。同时合并HE(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ACLF、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这7种并发症中任意2种或2种以下的患者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存率为95.5%;同时合并任意2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中,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存率为68.4%。4、经过单因素分析,AST、ALT、Alb、TBil、Na、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LMR、NLR、INR、PTA、胆固醇、HDL-C、LDL-C、病因、HE、感染、肝肾综合征、腹水、ACLF、脾脏切除史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指标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生存结局相关。5、经过二元logistic分析,大量腹水、中量腹水、感染、不明原因所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预后的影响因素。6、NLR联合iMELD评分在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后方面比ALBI、NLR、CTP、CrCTP、mCTP、MELD、MESO、MELD-Na、iMELD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1、各种病因中,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院后的生存率最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合并并发症的数量越多,出院后的生存率越低。2、经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大量腹水、中量腹水、感染、不明原因所致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是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预后的影响因素。3、NLR联合iMELD评分在评价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后方面比ALBI、NLR、CTP、CrCTP、mCTP、MELD、MESO、MELD-Na、iMELD评分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二、生存率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存率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现时分析法评估厦门市人群肺癌生存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和随访
        1.2.2 指标计算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肺癌总体生存情况
    2.3 不同性别人群肺癌生存情况
    2.4 不同时期肺癌生存情况
    2.5 不同年龄组的肺癌生存情况
3 讨论

(2)基于队列模型生存率数据的跨年度生存患者干预方案医保基金支出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均生存时间计算原理
2 平均生存时间和医保基金支出的计算方法
    2.1 定义基本信息和参数
    2.2 计算某周期确诊患者在研究年份内的平均生存周期数
    2.3 计算某年份确诊患者在研究年份内的平均生存周期数
    2.4 计算干预方案全部使用人群在研究年份内的总生存周期数和年医保基金总支出
3 本研究算法的实例演算及与目前常见算法的比较
4 讨论
    4.1 本算法关键问题的解释
    4.2 本算法的使用条件和关键设置
    4.3 特殊情形下本算法的拓展
        4.3.1 新药上市或适应证获批时间晚于理论上的ymax
        4.3.2 治疗过程中仅接受干预方案的一次性治疗
        4.3.3 实际用药时长与理论时长有差异
        4.3.4 年份内各周期确诊人数存在明显差异
        4.3.5 新确诊患者和跨年度生存患者的费用结构存在差异
    4.4 局限性
5 结语

(3)全人群肿瘤登记资料生存率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净生存率
2 相对生存率
    2.1 观察生存率
    2.2 期望生存率
    2.3 Pohar Perme法净生存率
3 生存率分析的观察时间窗选择
4 年龄调整相对生存率
5 实例说明
6 总结

(4)基于胃癌组织病理图像纹理特征的MSI预测和预后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组织病理图像上的应用
        1.2.2 基于病理图像特征的癌症分类研究现状
        1.2.3 胃癌预后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介绍
    2.1 特征提取
        2.1.1 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
        2.1.2 灰度大小区域矩阵(Gray Level Size Zone Matrix,GLSZM)
        2.1.3 灰度游程长度矩阵(Gray Level Run Length Matrix,GLRLM)
        2.1.4 相邻灰度色调差异矩阵(NeighbouringGrayTone Difference Matrix,NGTDM)
        2.1.5 灰度依赖矩阵(Gray Level Dependence Matrix,GLDM)
    2.2 特征选择
        2.2.1 特征选择的一般过程
        2.2.2 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
    2.3 生存分析方法概述
        2.3.1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
        2.3.2 生存函数和风险函数
        2.3.3 生存概率分析
        2.3.4 列线图分析
    2.4 分类方法概述
        2.4.1 K最近邻
        2.4.2 logistic回归
        2.4.3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织病理图像全切片的MSI预测模型构建
    3.1 数据集介绍
    3.2 数据准备
    3.3 特征提取
    3.4 特征选择与建模
    3.5 模型评价
    3.6 实验结果分析
        3.6.1 特征选择结果
        3.6.2 分类模型构建和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织病理图像小切片的MSI预测模型构建
    4.1 图像分割
    4.2 数据集划分
    4.3 特征提取
    4.4 特征选择
    4.5 分类模型构建
    4.6 实验结果分析
        4.6.1 特征选择结果
        4.6.2 切片水平模型性能对比
        4.6.3 基于硬投票方法的个体水平预测结果
        4.6.4 基于新投票方法的个体水平预测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SI风险评分的胃癌预后模型构建
    5.1 MSI风险评分构建
    5.2 Kaplan-Meier分析与Cox分析
    5.3 预后模型构建与评价
    5.4 实验结果分析
        5.4.1 Kaplan-Meier分析结果
        5.4.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5.4.3 预后模型构建
        5.4.4 预后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诱导肺部Th17应答的重组双亚单位铜绿假单胞菌疫苗设计、构建及其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特点及其防治手段
    1.2 PA疫苗研究进展
    1.3 肺粘膜免疫特点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诱导Th17 应答的保护性抗原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Th17 应答在rePcrV和 reAmpC介导的保护效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诱导Th17 应答的表位筛选及多表位融合疫苗构建和保护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TRM在 rePcrV滴鼻免疫增强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吸入性疫苗递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7)乳腺癌化疗相对剂量强度(RDI)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化疗相对剂量强度与乳腺癌患者疗效和毒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笔形束核的快速剂量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射治疗
        1.2.2 剂量计算
        1.2.3 GPU在放疗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放射治疗基础理论介绍
    2.1 放射治疗背景
    2.2 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2.3 剂量计算方法介绍
        2.3.1 能量沉积物理过程
        2.3.2 剂量计算算法分类
        2.3.3 基于核模型的剂量计算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剂量计算新方法
    3.1 笔形束剂量计算
    3.2 基于笔形束核的剂量计算新方法
        3.2.1 获取核函数
        3.2.2 剂量计算
        3.2.3 改进算法
    3.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实验材料
        3.3.2 水模体结果
        3.3.3 肺阻块模体和骨阻块模体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U加速新算法
    4.1 GPU在剂量计算中的应用
    4.2 GPU加速在本文算法中的应用
        4.2.1 GPU加速新算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钇-90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生存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评估和对比MESIAH及mHAP-Ⅱ评分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治疗后总体生存期的准确性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联合使用钇-90放射栓塞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肝细胞肝癌患者放射栓塞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相关性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综述 放射栓塞治疗在原发及继发性肝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定义及分期
    2.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病因
    2.3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2.4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并发症情况
    2.5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
        2.5.1 病因治疗
        2.5.2 对症支持治疗
    2.6 广泛应用的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评分模型
        2.6.1 CTP(Child-Turcotte-Pugh)评分及其衍生评分
        2.6.2 MELD评分及其延伸和发展
    2.7 主要用于肝硬化伴ACLF患者的预后评分模型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计算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不同性别的患者中生存率
    4.3 不同病因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4.4 伴有不同并发症、并发症数量患者的生存率
    4.5 预后与各项指标的关系
        4.5.1 单因素分析
        4.5.2 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的建立
    4.6 预后评分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生存率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现时分析法评估厦门市人群肺癌生存率[J]. 林艺兰,许连升,张金华,伍啸青. 预防医学论坛, 2021(12)
  • [2]基于队列模型生存率数据的跨年度生存患者干预方案医保基金支出的计算方法[J]. 黄元楷,陈磊,李莹,席晓宇. 中国药房, 2021(17)
  • [3]全人群肿瘤登记资料生存率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 蒋宇飞,李卓颖,袁蕙芸,项永兵. 中国肿瘤, 2021(10)
  • [4]基于胃癌组织病理图像纹理特征的MSI预测和预后模型构建[D]. 安卫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诱导肺部Th17应答的重组双亚单位铜绿假单胞菌疫苗设计、构建及其保护机制研究[D]. 王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现时法统计模型在全人群肿瘤登记生存分析中的应用[J]. 李卓颖,蒋宇飞,谭玉婷,项永兵.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7]乳腺癌化疗相对剂量强度(RDI)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 齐婉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基于笔形束核的快速剂量计算方法研究[D]. 毛凯娜. 中北大学, 2020(09)
  • [9]钇-90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生存预后研究[D]. 李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评估[D]. 张霞.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如何计算存活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