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函数 Sin nx 的三角展开法

正弦函数 Sin nx 的三角展开法

一、正弦函数Sin nx的三角形展开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雷[1](2021)在《短基线OBS投放定位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李自强[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校正大气湍流带来的波前畸变以及各种生物组织中的折射率不均匀引起的成像模糊,因此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自由空间光通信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波前传感器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和波前校正提供了畸变波前的相位信息,因此不仅决定了系统的校正精度,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其中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和基于干涉原理的波前传感器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最为常用的两种波前传感器,也同时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和光束质量诊断等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以人工神经网络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近年来突飞猛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为成功和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正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新电力”,深度学习技术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那样,正迅速在各个科学及工业领域普及和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和自适应光学的波前探测、波前控制等环节的结合也正被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本文围绕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以及基于干涉原理的波前传感器进行算法和结构上的改进,以期实现稳定性和探测精度的提升。全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波前传感器。详细分析了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和算法原理,指出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存在鲁棒性不足的问题,以及在高精度测量环境下存在对高频信息探测精度不足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干涉法中的相位提取算法,发现现有的移相干涉算法存在需要的干涉图数量过多以及对移相器精度依赖严重的问题。然后概述了深度学习中的常用技术,并详细梳理了深度学习在自适应光学波前探测以及波前控制中的应用现状。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波前传感具有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第二部分,首先建立了低信噪比以及干扰光环境下的子孔径高斯光斑模型,并分析了各类改进重心法在极端环境下的局限性。为了解决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质心探测失效而导致闭环紊乱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逻辑回归的变形镜闭环稳定性分类方法,能在自适应光学系统闭环异常的时候及时开环,避免系统设备遭受损失。为了进一步使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继续工作,详细分析了各类改进重心法的神经网络计算图表示形式,发现所有的改进重心法都是全连接单隐层神经网络的特例,因此提出了能找出子光斑质心所在像素点的分类神经网络SHNN,并仿真生成包含6万个数据的训练集对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对SHNN和传统算法在仿真和实际实验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发现,最优的SHNN复原相位的残差的均方根误差要比传统的阈值法复原相位的残差的均方根误差小近一个数量级。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四种只使用两幅干涉图并且不需要准确知道相移步长的双帧干涉测量算法,随后概述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有力工具U-Net的发展历程,并借鉴和改造了原始U-Net,构造了能从两幅干涉图恢复包裹相位的神经网络Phase U-Net。仔细选择参数生成仿真数据集,并对Phase U-Net进行了训练。随后对训练完成的Phase U-Net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分析,并探讨了神经网络计算包裹相位的原理和有效性。通过与四种传统算法的实验对比,证明了Phase U-Net算法的精度优势。第四部分,为了提高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对相位中高频信息的探测能力,提出了融合相位反演技术的离焦面高分辨率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充分利用子孔径的光斑形态信息,从而获取相位分布信息,一直是众多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然而如何从一幅光强图获得子孔径相位信息,以及如何将子孔径相位信息和传感器的斜率信息进行融合一直是提升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精度的两个难点。本文首先利用线性相位反演技术,仅需一幅离焦面哈特曼传感器的光强图,就能在小像差的前提下恢复出每个子孔径中的相位,然后构造神经网络LPR U-Net对线性相位反演的结果和模式法复原的相位进行融合。仿真表明,该方法对相位中高频信息的探测精度要优于经典夏克-哈特曼传感器的探测精度。本文针对不同应用环境下对波前传感器的具体需求,重点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的算法研究和实验验证,为进一步推动深度学习技术与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

白娇[3](2021)在《粗糙微通道层流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随着微机电技术(MEMS)的迅猛发展,微通道等微流体器件因其结构紧凑及换热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了目前解决电子器件散热问题的可靠技术。在微尺度中,壁面粗糙度成为了影响微流体器件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全面了解壁面粗糙度对流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可以为微流体器件的设计方案和性能改进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微通道壁面粗糙度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探究,分析了在壁面粗糙度影响下微通道中层流流体的流动换热规律。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构建了带有正弦粗糙元结构的圆形微通道模型。采用理论方法摄动法建立了该模型中层流充分发展区流体的泊肃叶数(Poiseuille number,Po)与粗糙度ε、波数λ的定量关联式;数值结果表明,Po随相对粗糙度的增大呈近似二次幂增长,随波数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长,相对粗糙度及波数是影响流场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壁面粗糙度影响下流体的流动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全面地分析了粗糙元参数(相对粗糙度ε、波数λ)及雷诺数(Reynolds number,Re)对速度分布、压降、泊肃叶数Po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近壁面流体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沿流动方向流体的压降增大;在所研究的相对粗糙度及波数范围内,轴线速度随相对粗糙度及波数的增大而增大;流动阻力特性参数泊肃叶数Po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解结果较为吻合,粗糙微通道内流体输运特性受粗糙元影响较大,且相对粗糙度及波数越大,壁面形状的变化程度越剧烈,流体流动受到的阻碍越大,流动阻力越大,泊肃叶数Po越大;雷诺数Re对泊肃叶数Po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作用非常有限。针对壁面粗糙度影响下流体的换热特性,研究了恒热流及恒壁温两种边界条件下粗糙元参数(相对粗糙度ε、波数λ)及雷诺数Re对温度分布及努塞尔数(Nusselt number,Nu)的影响规律。微通道壁面粗糙度的存在可以强化流体的换热,相对粗糙度及波数增大,会增强对管内流体的扰动并增大散热面积,使传热性能增强。引入综合传热因子PEC对粗糙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评价,发现在两种热边界条件下,粗糙微通道的综合传热性能相比光滑微通道均得到了改善,该结论对于粗糙微通道散热器的功能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崔粲[4](2021)在《涡旋光束的衍射与散斑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涡旋光束因其相位特殊性及多维可控的矢量光场特性引起广泛关注。独特的螺旋相位结构,使涡旋光束在光通信、量子信息、光学操控、传感测量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然而,对涡旋光束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如其产生方案较复杂、传感领域中的应用较少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涡旋光束的衍射与散斑特性的相关研究,包括基于光纤和硅基波导的涡旋光束产生方法,涡旋光束经过光阑的衍射特性研究,以及涡旋光束经粗糙表面和湍流形成的散斑特性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创新研究成果如下:1.从波导模式理论和耦合模式理论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手征光纤的涡旋光束产生方案,通过引入手性耦合结构作为微扰,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模光纤结构的光轨道角动量调制器,并给出其对轨道角动量模式的调制规则,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得到了光纤结构尺寸参数对光束质量和模式损耗的影响。研究了基于环形腔和光栅的硅基波导涡旋光束产生器件,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涡旋光束模式转换效率及模式纯度的影响。2.利用衍射理论分析了Laguerre-Gaussian光束(LG光束)经不同光阑衍射后,拓扑荷数与衍射光场分布的关系。通过衍射公式推导得出涡旋光束经圆型光阑衍射后拓扑荷数的不变性。理论分析了LG光束径向变化的相位与菲涅尔波带片焦平面位置的关系,发现了LG光束经菲涅尔波带片聚焦后产生的焦点红移现象,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关结果,同时证明了聚焦特性与拓扑荷数的无关性。3.研究了涡旋光束经粗糙表面散射的散斑特性,并与高斯光束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在微小粗糙度下,LG光束的散斑变化比高斯光束更敏感这一结论。设计了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可调粗糙度表面,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通过散斑图的分析,得到了与理论一致的结果,验证了通过LG光束散斑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可行性和优势。4.利用LG光束研究了涡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散斑特性,分析了大气湍流对不同拓扑荷数和波长的LG光束影响。根据大气湍流产生理论,设计并制作了一款热风型湍流模拟装置,给出了该装置内部大气相干长度的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强度大气湍流条件下LG光束的散斑变化情况,与理论结果一致,证明了散斑平均尺寸和对比度随着大气湍流相干长度的变化规律,验证了LG光束测量大气湍流强度的可行性。

梁建莉[5](2021)在《关于几类非线性波方程的精确行波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动力系统方法和奇行波方程理论,研究了几类具有物理意义的非线性波方程的精确行波解.这些方程包括广义二分量peakon型对偶方程、旋转Camassa-Holm方程、一类非局域流体动力学方程以及分数阶mKdV方程.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些非线性波方程对应的行波系统的动力学性质,以及其随参数而改变的分支行为,并借助椭圆函数等工具,通过复杂计算获得了丰富的精确行波解.本文共分七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孤立子理论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非线性波方程的求解方法.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了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动力系统与微分方程,奇非线性波方程的动力系统方法.第三章研究了两个广义二分量peakon型对偶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其中一个方程包含了着名的二分量Camassa-Holm方程.利用动力系统方法和奇行波方程理论,将两个方程约化为同一个平面动力系统.通过对奇异行波系统进行定性分析,画出它的相图分支,并得到了尽可能多的精确行波解,包括孤立波解、孤立尖波解、伪孤立尖波解、周期尖波解、破缺波解等.经过综合对比和分析,发现这些行波解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第四章研究了旋转Camassa-Holm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旋转Camassa-Holm方程包含了着名的Camassa-Holm方程,是广义Camassa-Holm方程的一个特例.利用动力系统方法和奇行波方程理论,研究了具有五个参数的参数空间中,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相图分支问题.得到了光滑孤立波解、周期波解、孤立尖波解、周期尖波解以及破缺波解及其精确表示.另外,从每组相图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奇直线对相图的变化及分支的产生具有很大影响.第五章研究了一类非局域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通过动力系统方法和奇行波方程理论,获得了方程的各种精确行波解,包括光滑孤立波解、不可数无穷多孤立波解、伪孤立尖波解、周期尖波解、破缺波解、扭波和反扭波解等.其中不可数无穷多孤立波解、扭波和反扭波解是我们得到的新解.特别地,不可数无穷多孤立波解与一般光滑孤立波解不同.在高阶平衡点处出现的不可数无穷多同宿轨对应着不可数无穷多孤立波解,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第六章研究了具有conformable分数阶导数的mKdV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通过行波变换,将分数阶偏微分方程化为依赖于分数阶数α的常微分方程.然后利用动力系统方法分析相应行波系统的相图分支,得到了原系统的精确行波解,包括光滑孤立波解、周期波解、扭波与反扭波解.通过分析发现,分数阶mKdV方程的解具有一般mKdV方程解的基本形式,而且其波宽和波幅依赖于分数阶数α.第七章对本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列出几个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田明睿[6](2021)在《基于液晶的相移正弦条纹投影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维测量技术是获取物体真实三维信息的重要测量方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方便快捷地获取物体三维形貌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这也促进非接触式的结构光投影三维测量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结构光投影法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条纹投影轮廓术,而获得高精度的小型化条纹投影方式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产生正弦条纹的小型化投影方式,利用显示特定图案的液晶器件,产生四步相移正弦条纹,该方式具有高精度、小型化、灵活性高等优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相位计算方法的比较条纹投影轮廓术中根据相位信息获得物体高度信息。为了获得高精度相位,同时保证条纹投影的速度,对几种常用的相位计算方法的进行分析比较,选择相移法和空间相位展开作为本研究的相位计算方法。2、相机标定方法的研究相机标定对于获取真实条纹信息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相机的两种成像模型,对传统相机标定方法的简要分类,考虑到标定方法的简便性、灵活性以及标定结果的精度等,选择经典的张正友标定法作为本研究中相机的主要标定方法。3、液晶条纹投影系统设计与搭建液晶器件作为本研究中的核心器件,其显示原理和制作工艺对投影系统十分关键。该系统以目前常用的TN型液晶显示器件的制作工艺设计电极图案,利用液晶光开关的工作原理显示不同相移图案。针对本研究中四步相移法所需要的正弦图案,本文分别设计了简易的电极图案和改进的电极图案,简易图案对工艺要求低,改进图案尺寸更小,实物制作对两种图案进行可行性验证,选择尺寸更小的改进图案用于本研究中。4、基于液晶条纹投影系统的实验研究对本文提出的液晶条纹投影系统所产生条纹进行分析,同时与数字条纹投影二进制离焦法进行比较,不需要通过离焦的方式,也可以产生效果良好的正弦条纹,同时具有小型化的优势和高帧率的潜力,未来有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中。

罗敏[7](2021)在《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场景也从室内环境拓展到了各种复杂环境,如野外、水下、空中甚至外太空等。目前,对于复杂环境的机器人系统仍存在许多尚待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环境全局信息已知、地面崎岖不平的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轮式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建立了崎岖地面的环境模型,针对曲面路径规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改进问题,提出了多尺度技术。针对曲面路径规划算法的精度改进问题,提出了曲面的二维等效展开技术。在已规划的崎岖地面最优路径的基础上进行了曲面轨迹跟踪控制研究,在基于力矩受限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基于梯度下降参数优化法的调节时间指标和最大力矩导数的优化改进方法。并对复杂环境下崎岖地面的不平性和机器人拐弯等产生的不确定性干扰影响进行了轨迹跟踪控制算法研究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曲面轮式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提出了减小路径规划算法时间复杂度的多尺度图法。常用路径规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会随着规划场景的节点规模增大呈指数性增长。对于复杂大规模场景的崎岖地面规划,运用这类路径规划算法时的时间成本代价太大。本文提出的多尺度法,通过在粗-细尺度图上求取最优路径,减小了节点数增多对时间复杂度增长的影响,从而减小了路径规划算法的时间成本。崎岖地面的节点规模越大,多尺度法在时间复杂度上的改善效果越好。本文还将多尺度法拓展应用到了多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上。其次,针对曲面轮式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提出了减小路径规划算法的路径长度误差的二维等效展开方法。由于传统路径规划算法通常基于节点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公式计算最优路径,将传统算法应用于曲面最优路径规划时,曲面上节点之间的距离和节点间的空间欧几里得距离之间存在误差。二维等效展开方法通过计算二维等效曲面上的路径长度,减小了路径规划算法的最优路径长度误差。崎岖地面的凹凸不平度越大或崎岖地面的节点规模越大,二维等效展开方法在计算曲面最优路径长度时的误差改善效果越好。本文将二维等效展开方法也拓展应用到了多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上。然后,针对曲面轮式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提出了具有力矩约束的调节时间优化方法。由于通常的轨迹跟踪控制算法设计得到的输入力矩常常超过实际应用中的最大饱和值,使得轨迹跟踪算法的实用性变差,所以在算法设计时应该控制输入力矩的峰值大小。减小力矩通常会牺牲系统调节时间指标,设计时不应因控制力矩使得调节时间过大而使算法无法实际应用。本文提出的具有力矩约束的调节时间优化法将输入力矩最大值控制在期望值上,同时得到尽可能小的调节时间,保证了算法的实用性。该优化方法通过将输入力矩最大值减小到理想的期望值上,节约了移动机器人运行时所需要的能源。输入力矩峰值的减小,也降低了机器人电机运行所需的功率,因而减小了电机等机械设备的物理尺寸。最后,针对曲面轮式机器人轨迹的跟踪,提出了具有力矩约束的力矩导数最大值优化方法。通常的轨迹跟踪算法设计得到的输入力矩在施加力的初始时刻会出现时间很短的突然变化很大的冲击负荷,这种冲击负荷对移动机器人的电力设备和机械结构都会产生危害,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力矩导数最大值优化方法在限制力矩最大值和系统调节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地减小系统的最大力矩变化率,让机器人启动的起步过程平滑,降低了启动过程中的冲击负荷,减小了对机器人的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的负荷要求和机械尺寸要求。对输入力矩导数的最大值的优化,使得需要的力矩输入很小,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

孙德刚[8](2021)在《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磁泄漏发射是信息安全领域破坏信息保密性的一种重要风险,而传导泄漏发射是电磁泄漏发射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对于自由空间辐射的泄漏发射,对传导泄漏发射的机理和传播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随着高速器件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设备的数字信号频率越来越高,泄漏发射的频率范围也越来越宽,测试设备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评估泄漏发射风险的需要,已有的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和手段还不能有效测试评估传导泄漏发射风险,特别是测量接收机的中频带宽难以满足测试要求,泄漏发射测试中的红黑信号识别也迫切需要提出新的测试方法,解决传导泄漏发射可测性问题,确定泄漏发射的风险。本文根据信息安全对电磁泄漏发射风险评测的实际需求,借鉴电磁兼容传导干扰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传导电磁泄漏发射涉及的辐射和耦合两类基本问题,研究分析信息技术设备数字信号的泄漏发射原理、传导泄漏发射风险和泄漏发射带宽选择与红黑信号识别等测试关键技术,希望从机制和模型角度洞察传导电磁泄漏发射的物理性质,利用现有检测手段,通过软件方法弥补硬件的不足,为系统解决泄漏发射风险可测性问题提供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传导泄漏发射机理、泄漏发射测试带宽和红黑信号识别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分析了准静态近似、线天线辐射、传输线理论以及增强传输线理论等物理模型,从传输线自身辐射和耦合到其它传输线两个方面给出了数字信号传导泄漏发射机理,提出了适合传输线电尺寸的传导泄漏发射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利用传输线结构的电尺寸选择分析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计算的复杂性,提高效率。对比分析了传输线共模与差模电流产生辐射的差异,给出共模和差模电流在传输线均匀性发生变化时引发辐射的原理分析。利用电磁场互易原理,研究分析了传输线辐射和耦合问题的转换计算方法,使得对传导泄漏发射原理的研究能够充分借鉴电磁兼容领域有关电磁干扰的研究成果。2.基于改进的传输线理论,对数字信号泄漏发射的时域和频域进行了仿真,验证了传导泄漏发射机理的研究结果。在时域上,结合传输线理论和高频传输线理论对简单传输线系统和广义多导体传输线系统耦合进行仿真,验证了对传输线辐射和耦合原理研究的结果。在频域上,给出传导泄漏发射频域衰减规律,对比分析了数字信号及其泄漏发射频谱包络衰减规律的差异,纠正了之前相关研究将数字信号谱作为辐射信号谱的错误认识,指出该错误认识将导致对泄漏发射频率范围做出乐观估计。3.针对泄漏发射测试难题,基于辐射脉冲理论分析了接收机带宽对接收数字泄漏发射信号的影响,提出了信噪比等效原理和窄带宽信噪比补偿方法,可实现利用窄带宽测量接收机测量宽带信号的最大信噪比,获得泄漏发射信噪比的近似结果。根据辐射和传导泄漏发射特征,提出数字信号“发射脉冲对”概念,研究分析并仿真验证了脉冲带宽、接收机分辨率带宽对泄漏发射脉冲对接收结果的影响,比较了方波与发射脉冲对最大信噪比输出不同,给出测试泄漏发射信噪比的上下界范围和窄带宽信噪比补偿方法,为解决宽带泄漏发射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4.针对检测中多个红黑信号混合的泄漏发射检测难题,提出了红黑信号识别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架构,为系统解决红黑信号识别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在红黑信号识别方法的逻辑架构中,引入独立分量分析(ICA-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和稀疏分量分析(SCA-Sparse Component Analysis)理论,通过对接收信号的白化处理和正交变换实现混合信号的独立分量分解和稀疏分量分解,针对不同情况,提出频谱特征判别、相关判别、统计独立性判别和稀疏表示判别四种红黑信号识别算法,解决红黑信号识别问题。

张旭[9](2020)在《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具有生物特征唯一性和终身不变性等特点,但目前常见的二维人脸识别技术忽略人脸深度信息,存在检测速度慢,误识率高等问题,三维人脸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人脸,被广泛地应用在支付验证、智慧交通等场景中。针对三维人脸重建过程中相位展开方法速度慢且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优化的Goldstein枝切法进行相位展开。该方法使用质量图导向法将包含三维人脸信息的包裹相位图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两个区域,高质量区域利用改进的Goldstein枝切法进行相位展开,低质量区域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位展开。针对二维人脸识别过程中识别速度慢且易受光照等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栅结构光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基于肤色和Adaboost算法进行人脸检测,对包含人脸信息的图片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采用基于形状指数的三维人脸特征定位方法对鼻尖点、眼角和耳朵定位,再选用六条人脸曲线作为特征曲线,利用分层弹性匹配方法和点距信息进行特征匹配,最后加权融合计算相似度来实现三维人脸识别。针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实现了三维人脸重建和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受自然光的影响较小,并且对于表情、姿态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宋孟天[10](2020)在《微流道斯托克斯流摄动-数值分析及粗糙度检测模型与方法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流控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整个系统可集成在厘米级甚至微米级尺度的芯片上,在这个尺度下,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是不可绕开的一个难题。由于加工精度的局限和工作过程中的沉积、磨损和腐蚀等原因,表面粗糙起伏得以形成。表面粗糙度一方面会对微流道内流体的流动特性产生影响,使其不再满足原有的性能要求;另一方面对部件的机械性能例如作用于其上的力和力矩有较大影响。因此,进行表面粗糙度检测,对判断设备是否需要更换或维修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设备失效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常用的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有原子力显微镜法、扫描隧道显微镜法、超声波法和光学测量方法等,虽然具有较高的精度,但所需设备昂贵,并且难以直接检测微流控设备中内部元件的表面粗糙度。因此,开发一种经济便宜的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但仍能获取表面粗糙度的总体或平均特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流体力学的角度,通过边界摄动法,对粗糙微流道中库埃特流动和泊肃叶流动问题进行系统求解。所考虑的表面粗糙度模型为两个余弦函数的乘积,它代表了最广泛的傅里叶波形的一个普遍成分。在检测表面粗糙度时,该模型包含三个待定参数:平均幅值ε,平均周向波数n,平均轴向波数α。通过数值方法验证解析解的准确性,并将结果进行延伸,以拓展拟建立的粗糙度检测方法的粗糙度幅值范围。基于该模型的研究结果构建一种新的轴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经济性好,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实用价值。具体工作为:1.采用余弦函数的乘积模拟表面粗糙度,建立由外光滑圆柱和内粗糙轴构成的微流道模型。以内轴的表面粗糙度平均幅值与其平均半径之比ε作为小参数,进行精确到二阶的摄动展开,分别对由外光滑圆柱旋转产生的库埃特流动和施加外压力差产生的泊肃叶流动进行解析求解。由于雷诺数很小,惯性项可忽略,因此流动可视为斯托克斯流动。得到库埃特流动中粗糙轴上的平均力矩M和泊肃叶流动中微流道内的流体总流率Q的ε二阶修正表达式。2.根据得到的解析解,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不同平均半径b下,轴的粗糙度无量纲平均幅值ε、周向波数n和轴向波数α对M和Q影响,并分析和解释了相关现象。结果表明,粗糙度对M的净效应总是正值,表现为力矩的增大,并且随着b的增大而增大;而对Q的净效应则更加复杂。对于给定的b值,在适当的(n,α)值组合下,M可以达到最小值,Q可以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给定Ac值,尽管b取值不同,M和Q总是在相同的(n,α)值时分别取得最小值和最大值。此外,由于摄动分析法的有效性限制,波数n和α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且非常依赖b的取值。3.为了验证摄动分析法的准确性,利用商业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结果显示,对于大部分的情况,当ε=0.01,0.025,0.05和0.1时,解析解和数值结果之间的误差较小,即摄动分析法的有效应用范围是ε≤0.1。进一步通过数值方法将结果延伸至ε=0.15,0.2,0.25,0.3和0.4,以拓展拟建立的粗糙度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由粗糙轴平均半径、粗糙度幅值、周向和轴向波数与平均力矩和总流率的关系,构建一种流体力学角度的轴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力矩和流率的组合测量,即可估算粗糙度平均幅值、平均周向波数和平均轴向波数参数,可克服传统粗糙度检测技术的应用困难,为实现微流控设备表面粗糙度的不拆卸快速检测打下基础。

二、正弦函数Sin nx的三角形展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弦函数Sin nx的三角形展开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自适应光学与波前传感
        1.1.1 自适应光学概述
        1.1.2 常见的波前传感器
    1.2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
        1.2.1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组成
        1.2.2 不同应用环境中的需求与现有测量机制的缺陷
    1.3 基于干涉原理的波前传感器
        1.3.1 激光干涉与波前传感
        1.3.2 相位提取算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2章 深度学习在自适应光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引言
    2.2 深度学习中的常用技术
        2.2.1 激活函数
        2.2.2 损失函数及正则化
        2.2.3 反向传播与梯度下降
        2.2.4 卷积和池化
    2.3 深度学习用于波前测量
        2.3.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相位反演波前传感器
        2.3.2 哈特曼传感器质心计算和多传感器融合
    2.4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
        2.4.1 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
        2.4.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控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质心探测失效时的闭环稳定性分类
    3.1 引言
    3.2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子孔径模型
        3.2.1 子孔径的高斯光斑模型
        3.2.2 子孔径中的噪声与干扰
    3.3 光斑质心定位算法
        3.3.1 重心法计算质心坐标
        3.3.2 各类改进重心法的局限
    3.4 基于逻辑回归的变形镜闭环稳定性分类
        3.4.1 波前探测失效导致变形镜异常
        3.4.2 基于逻辑回归的自动开闭环
        3.4.3 验证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干扰环境下基于神经网络的的哈特曼波前传感器质心探测
    4.1 引言
    4.2 哈特曼传感器质心探测的神经网络表示
        4.2.1 神经网络的基本运算过程
        4.2.2 重心法及其改进算法的神经网络计算表示
    4.3 质心探测神经网络的结构与训练
        4.3.1 转化为分类问题的质心探测神经网络
        4.3.2 SHNN的训练及质心定位后处理
        4.3.3 神经网络的质心探测能力分析
    4.4 仿真分析与实验对比
        4.4.1 仿真分析
        4.4.2 真实干扰光环境下的实验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U-Net的双帧相移干涉波前测量
    5.1 引言
    5.2 激光干涉法复原波前的原理
        5.2.1 四步相移和三步相移法
        5.2.2 单帧激光干涉法及其不足
        5.2.3 双帧相移干涉法解决相位模糊问题
    5.3 经典的双帧相移干涉法
        5.3.1 Kreis算法
        5.3.2 光流法
        5.3.3 Gram–Schmidt正交化算法
        5.3.4 求解四次方程法
    5.4 Phase U-Net的结构与训练
        5.4.1 像素级处理网络:从FCN到 U-Net
        5.4.2 仿真数据集的制作
        5.4.3 Phase U-Net训练及后处理
    5.5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5.5.1 仿真对比
        5.5.2 神经网络计算包裹相位的有效性分析
        5.5.3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合相位反演技术的离焦面高分辨率哈特曼波前传感器
    6.1 引言
    6.2 基于衍射传输理论的哈特曼波前传感器仿真
        6.2.1 角谱传输理论与透镜的相位变换作用
        6.2.2 大气湍流相位屏的仿真
        6.2.3 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数值仿真
    6.3 小像差线性相位反演技术
        6.3.1 小像差条件下的相位差反演
        6.3.2 基于奇偶分解的线性相位反演
        6.3.3 基于Zernike多项式的线性相位反演
    6.4 基于深度学习的离焦面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波前重构
        6.4.1 Zernike模式波前复原算法
        6.4.2 子孔径高阶信息探测
        6.4.3 模式法与子孔径高阶信息的融合
        6.4.4 LPR U-Net的结构与训练
        6.4.5 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粗糙微通道层流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通道内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2.2 微通道内换热特性研究现状
        1.2.3 粗糙微通道内流动特性研究现状
        1.2.4 粗糙微通道内换热特性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理论分析
    2.1 微尺度理论介绍
        2.1.1 微尺度效应
        2.1.2 微通道的划分
    2.2 层流流动基本理论
        2.2.1 层流流动状态
        2.2.2 平均速度
        2.2.3 流动充分发展区速度分布
        2.2.4 流动充分发展区压降、摩擦因子及泊肃叶数
    2.3 层流换热基本理论
        2.3.1 层流换热状态
        2.3.2 平均温度及牛顿冷却定律
        2.3.3 热充分发展状态
        2.3.4 热充分发展区努塞尔数
    2.4 本章小结
3 粗糙微通道层流流动的摄动分析
    3.1 摄动解析解法
        3.1.1 量阶符号
        3.1.2 摄动级数展开法
        3.1.3 正则摄动
    3.2 粗糙微通道摄动理论分析
        3.2.1 模型建立
        3.2.2 摄动法求解泊肃叶数Po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流动充分发展段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网格划分
    4.2 网格独立性与有效性验证
        4.2.1 网格独立性检验
        4.2.2 有效性验证
    4.3 流动模拟结果分析
        4.3.1 速度分布
        4.3.2 压力分布
        4.3.3 相对粗糙度及波数对Po的影响
        4.3.4 雷诺数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热充分发展段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及有效性验证
        5.1.1 模型网格划分、边界条件
        5.1.2 有效性验证
    5.2 恒热流边界条件换热模拟结果分析
        5.2.1 无量纲温度分布情况
        5.2.2 相对粗糙度及波数对Nu的影响
        5.2.3 雷诺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5.2.4 恒热流边界条件综合性能评价
        5.2.5 粗糙微通道各参数与传热努塞尔数的关系拟合
    5.3 恒壁温边界条件换热模拟结果分析
        5.3.1 无量纲温度分布情况
        5.3.2 相对粗糙度及波数对Nu的影响
        5.3.3 雷诺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5.3.4 恒壁温边界条件综合性能评价
        5.3.5 粗糙微通道各参数与传热努塞尔数的关系拟合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涡旋光束的衍射与散斑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涡旋光束和轨道角动量
    1.3 几种典型的涡旋光束
        1.3.1 Laguerre-Gaussian光束
        1.3.2 Bessel光束
        1.3.3 完美涡旋光束
    1.4 涡旋光束OAM模式的正交性和螺旋谱分解
    1.5 涡旋光束的应用
        1.5.1 基于涡旋光束的光通信
        1.5.2 基于涡旋光束的传感测量
        1.5.3 其他应用
    1.6 本论文的工作及创新点
    1.7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2 涡旋光束的产生
    2.1 引言
    2.2 基于手征光纤的OAM模式产生方法
        2.2.1 光纤中的OAM模式
        2.2.2 手征光纤结构和相位匹配条件
        2.2.3 光纤结构对OAM模式的影响
    2.3 基于硅基环形波导的OAM模式产生方法
        2.3.1 平板波导中的OAM模式
        2.3.2 波导结构分析
        2.3.3 环形腔结构参量对转换效率的影响
        2.3.4 光栅结构参量对转换效率的影响
    2.4 涡旋光束的空间光调制器产生方法和拓扑荷数检测
    2.5 本章小结
3 LG光束的衍射特性
    3.1 引言
    3.2 LG光束的衍射理论
        3.2.1 衍射积分
        3.2.2 LG光束的衍射
    3.3 LG光束经多边光阑的衍射和OAM的弥散
        3.3.1 狭缝光阑
        3.3.2 多边形光阑
    3.4 LG光束经圆形光阑的衍射
    3.5 LG光束经菲涅尔波带片的聚焦特性
        3.5.1 LG光束的主焦距红移
        3.5.2 基于FZP的聚焦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LG光束与粗糙表面的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散斑基础理论
        4.2.1 散斑对比度
        4.2.2 自相关法散斑尺寸
    4.3 LG光束经高斯粗糙表面形成的散斑特性
        4.3.1 高斯随机粗糙表面的模拟
        4.3.2 LG光束的散斑特性和相位特性
    4.4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模拟的随机表面散斑特性分析
        4.4.1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可调随机粗糙表面模拟
        4.4.2 模拟表面散斑分析的实验系统
        4.4.3 散斑特征值统计及分析
        4.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散斑特征值统计
    4.5 本章小结
5 LG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5.1 引言
    5.2 Kolmogorov湍流理论
        5.2.1 大气湍流功率谱
        5.2.2 大气湍流的相位屏模拟
        5.2.3 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5.3 LG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特性
        5.3.1 LG光束在大气湍流传输的螺旋谱特性
        5.3.2 LG光束在大气湍流传输的散斑特性
    5.4 LG光束在热风型湍流模拟装置传输的散斑特性
        5.4.1 热风型大气湍流装置构造及实验平台
        5.4.2 湍流大气相干长度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4.4 大气湍流强度测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关于几类非线性波方程的精确行波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孤立子理论的发展历史
    1.2 非线性波方程的求解方法简介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2.2 行波解的几种类型
    2.3 奇非线性波方程的动力系统方法
第三章 广义二分量peakon型对偶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
    3.1 引言
    3.2 系统(3.21)的相图分支
        3.2.1 g_1=0的情形
0的情形'>3.2.2 g_1>0的情形
    3.3 系统(3.21)的行波解分类及其精确表达式
        3.3.1 系统(3.21)的光滑孤立波解和伪孤立尖波解
        3.3.2 系统(3.21)的孤立尖波解和反孤立尖波解
        3.3.3 系统(3.21)的周期尖波解
        3.3.4 系统(3.21)的破缺波解
        3.3.5 系统(3.21)的光滑周期波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Camassa-Holm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
    4.1 引言
    4.2 系统(4.7)的相图分支
        4.2.1 f(Φ)有一个单根的情形
        4.2.2 f(Φ)有一个重根的情形
        4.2.3 f(Φ)有三个单根的情形
        4.2.4 特殊情形a_0=0
    4.3 系统(4.7)的行波解分类及其精确表达式
        4.3.1 系统(4.7)的光滑周期波解和周期尖波解
        4.3.2 系统(4.7)的孤立波解、周期尖波解和孤立尖波解
        4.3.3 系统(4.7)的光滑孤立波解和破缺波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局域流体动力学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
    5.1 引言
    5.2 系统(5.4)的相图分支
        5.2.1 系统(5.4a)的相图分支
        5.2.2 系统(5.4b)的相图分支
    5.3 系统(5.4)的行波解分类及其精确表达式
        5.3.1 系统(5.4)的光滑孤立波解和周期波解
        5.3.2 系统(5.4)的周期尖波解和伪孤立尖波解
        5.3.3 系统(5.4)的破缺波解
        5.3.4 系统(5.4)的不可数无穷多孤立波解、扭波和反扭波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数阶mKdV方程的分支和精确行波解
    6.1 引言
    6.2 系统(6.7)的相图分支
    6.3 系统(6.7)的行波解分类及其精确表达式
        6.3.1 系统(6.7)的光滑周期波解
        6.3.2 系统(6.7)的扭波和反扭波解
        6.3.3 系统(6.7)的孤立波解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液晶的相移正弦条纹投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三维测量的方法
    1.3 结构光投影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条纹投影轮廓术中相位的计算方法
    2.1 包裹相位的计算
        2.1.1 相移法
        2.1.2 傅里叶变换法
    2.2 相位展开方法
        2.2.1 空间相位展开方法
        2.2.1.1 空间相位展开方法的原理
        2.2.1.2 枝切法
        2.2.1.3 质量图导向法
        2.2.2 时间相位展开方法
        2.2.2.1 时间相位展开原理
        2.2.2.2 三频相位展开
        2.2.2.3 三频外差相位展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机标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相机模型
        3.1.1 线性模型
        3.1.2 非线性模型
    3.2 传统的相机标定方法
    3.3 张正友标定法
    3.4 基于双目视觉的结构光标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晶条纹投影的原理与系统设计
    4.1 条纹投影系统的理论模型
    4.2 液晶光开关的原理与特性
    4.3 TN-LCD的制作工艺
    4.4 液晶电极图案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液晶条纹投影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液晶电极图案的验证实验
    5.2 基于投影仪的三维测量实验
    5.3 基于液晶的三维测量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2.1 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研究现状
        1.2.2 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机器人的曲面路径规划时间复杂度控制研究
    2.1 复杂环境三维建模
    2.2 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推导
    2.3 路径规划时间复杂度控制改进研究
        2.3.1 传统的BNN算法原理
        2.3.2 改进时间复杂度的多尺度图法原理
    2.4 曲面路径规划时间的复杂度控制仿真对比研究
    2.5 曲面多机器人多尺度图法时间复杂度改进的仿真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机器人的曲面路径规划长度精度控制研究
    3.1 机器人的曲面路径规划算法的路径长度精度推导
    3.2 曲面路径规划路径二维等效展开法长度精度控制改进研究
    3.3 曲面路径规划长度精度控制仿真的对比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力矩约束的曲面轨迹跟踪的调节时间参数优化设计
    4.1 机器人轨迹曲面跟踪的运动模型
    4.2 具有速度约束模型控制的机器人轨迹的跟踪
    4.3 具有力矩约束的曲面轨迹跟踪的控制调节时间最优化方法推导
    4.4 轨迹跟踪控制仿真实验研究
        4.4.1 圆轨迹跟踪控制仿真实验研究
        4.4.2 曲面轨迹的跟踪控制仿真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力矩约束的曲面轨迹跟踪的力矩导数参数优化设计
    5.1 具有力矩约束的轨迹跟踪控制力矩导数最优化设计
    5.2 具有力矩约束的圆轨迹跟踪力矩导数优化仿真实验研究
    5.3 具有力矩约束的曲面轨迹跟踪力矩导数优化仿真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移动机器人曲面轨迹跟踪控制
    6.1 考虑曲面不平性的曲面轨迹跟踪控制仿真研究
    6.2 考虑机器人拐弯干扰的曲面轨迹的跟踪控制仿真研究
    6.3 考虑机器人不确定性混合干扰的曲面轨迹的跟踪控制仿真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泄漏发射风险
        1.1.2 传导泄漏发射风险
        1.1.3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的意义
    1.2 问题描述
        1.2.1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
        1.2.2 泄漏发射测试带宽
        1.2.3 红黑信号识别方法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成果
    1.4 论文基本结构
2 传导泄漏发射的研究现状
    2.1 泄漏发射机理研究现状
        2.1.1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的学术研究
        2.1.2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发射机制
        2.1.3 高频辐射效应的研究
    2.2 传导发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2.2.1 测试技术研究
        2.2.2 传导发射测试设备
        2.2.3 测试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3 红黑信号识别技术现状
        2.3.1 系统红信号的组成与分类
        2.3.2 红黑信号识别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
    3.1 电尺寸与研究分析方法
        3.1.1 电小尺寸
        3.1.2 可参考的研究方法
    3.2 传导泄漏发射准静态近似方法建模
        3.2.1 双端口网络模拟电磁泄漏发射的方法
        3.2.2 低频泄漏发射的双端口网络
    3.3 传导泄漏发射的线天线辐射模型
        3.3.1 偶极子模型及其泄漏发射特性
        3.3.2 线天线模型
    3.4 传导泄漏发射的传输线模型
        3.4.1 传输线的泄漏模式
        3.4.2 共模和差模对传导泄漏发射的影响
        3.4.3 互易原理在传导泄漏发射的应用
        3.4.4 多导线传输线耦合
        3.4.5 泄漏发射的高频分析
    3.5 传导泄漏发射仿真分析
        3.5.1 传导耦合的时域分析
        3.5.2 传导泄漏发射的频域分析
        3.5.3 实际数字信号情况
    3.6 本章小结
4 泄漏发射测试带宽
    4.1 中频带宽对信号的影响
        4.1.1 信噪比评估方法
        4.1.2 理想接收机带宽对发射脉冲对接收的影响
        4.1.3 理想矩形滤波器截止频率对分辨发射脉冲对的影响
    4.2 脉冲带宽及其对接收信号影响
        4.2.1 脉冲带宽及其上下界
        4.2.2 脉冲带宽与接收机响应
        4.2.3 接收机中频带宽
    4.3 最大信噪比条件下的中频带宽选择
        4.3.1 发射脉冲对的最大信噪比
        4.3.2 理想带通滤波器对接收方波信号信噪比的影响
        4.3.3 发射脉冲对在接收机中频带宽约束下的信噪比下界
    4.4 窄带测试信噪比补偿方法
        4.4.1 信噪比等效原理
        4.4.2 任意带宽测试信噪比的补偿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红黑信号识别技术
    5.1 红黑信号识别的一般方法
        5.1.1 红信号的分类
        5.1.2 系统泄漏发射检测参考模型
        5.1.3 发射信号的独立分量分析
        5.1.4 发射信号的稀疏分量分析
        5.1.5 识别算法
    5.2 频谱特征判别法
        5.2.1 脉宽改变的频谱特征
        5.2.2 周期和占空比变化的频谱特征
    5.3 相关判别方法
        5.3.1 红黑信号之间的统计依赖性
        5.3.2 红黑信号之间的协方差
    5.4 统计独立性判别法
        5.4.1 KL散度与JS散度
        5.4.2 Wasserstein距离
        5.4.3 负熵
        5.4.4 概率密度函数的级数展开
    5.5 基于稀疏表示的红黑信号判别法
        5.5.1 信号表示
        5.5.2 目标函数
        5.5.3 混合矩阵A与系数C的估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导体耦合方程推导
附录B 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的全时域仿真方法
附录C 术语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三维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行时间法
        1.2.2 激光三角法
        1.2.3 结构光法
        1.2.4 双目视觉法
    1.3 三维人脸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整体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1.3.2 基于局部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1.3.3 基于特征融合的三维人脸识别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四步相移法的相位解调方法
    2.1 三维人脸测量实验方案
    2.2 光栅投影法的测量原理
        2.2.1 平行光轴系统a
        2.2.2 平行光轴系统b
        2.2.3 交叉光轴系统c
        2.2.4 交叉光轴系统d
    2.3 常见的三维测量方法
        2.3.1 莫尔条纹法
        2.3.2 傅里叶变换轮廓术
        2.3.3 卷积解调法
        2.3.4 相位测量轮廓术
    2.4 四步相移法的仿真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优化的Goldstein枝切法的相位展开方法
    3.1 相位展开方法
        3.1.1 时间相位展开方法
        3.1.2 空间相位展开法
    3.2 常见的空间相位展开算法
        3.2.1 Iton一维相位展开法
        3.2.2 Goldstein枝切法
        3.2.3 质量图导向法
        3.2.4 最小二乘法
    3.3 基于优化的Goldstein枝切法的相位展开算法
        3.3.1 改进的Goldstein枝切法
        3.3.2 三种算法的组合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特征曲线和点距信息的三维人脸识别过程
    4.1 基于肤色和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
        4.1.1 人脸检测常见算法
        4.1.2 基于特征和统计的算法
        4.1.3 人脸检测实验
    4.2 基于形状指数的三维人脸特征定位方法
        4.2.1 基于曲率的形状指数算法
        4.2.2 鼻尖、眼角和耳朵的定位实验
    4.3 基于分层匹配的特征曲线匹配算法
        4.3.1 三维特征曲线的提取
        4.3.2 形状树的建立
        4.3.3 分层弹性匹配算法
        4.3.4 融合点距信息
    4.4 总相似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与实现
    5.1 实验装置
    5.2 光栅条纹数量的选取
    5.3 实验过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微流道斯托克斯流摄动-数值分析及粗糙度检测模型与方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表面粗糙度模型研究现状
    1.3 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表面粗糙度对微流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4.1 微流道库埃特流动研究现状
        1.4.2 微流道泊肃叶流动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物理问题与数学方法
    2.1 引言
    2.2 物理问题
    2.3 流场控制方程
    2.4 无量纲化分析
        2.4.1 库埃特流动
        2.4.2 泊肃叶流动
    2.5 模型有效性论述
        2.5.1 库埃特流动
        2.5.2 泊肃叶流动
    2.6 边界摄动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圆柱旋转的库埃特流摄动-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3.3 问题求解
        3.3.1 零阶求解
        3.3.2 一阶求解
        3.3.3 二阶求解
        3.3.4 摩擦力矩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净效应η和平均力矩M变化范围
        3.4.2 粗糙度密度的影响
        3.4.3 n= 0 或α = 0 的极限情况
        3.4.4 速度剖面
    3.5 数值验证与结果拓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粗糙轴和光滑圆柱间泊肃叶流动摄动-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与数学模型
    4.3 问题求解
        4.3.1 零阶求解
        4.3.2 一阶求解
        4.3.3 二阶求解与总流率Q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净效应χ和总流率Q的变化范围
        4.4.2 粗糙度密度的影响
        4.4.3 n= 0 或α = 0 的极限情况
        4.4.4 速度剖面
    4.5 数值验证与结果拓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构建
    5.1 引言
    5.2 数学模型
    5.3 基于摄动分析法的轴表面粗糙度的反推估算
    5.4 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的数值拓展
    5.5 拟采取的实验研究方案
        5.5.1 库埃特流实验
        5.5.2 泊肃叶流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第三章部分公式的推导
        A1.系数A_1、B_1、C_1、D_1、E_1、F_1的求解过程
    附录 B第四章部分公式的推导
        B1.系数A_5、B_5、C_5、D_5、E_5、F_5的求解过程
        B2.系数A_6、B_6、C_6、D_6、E_6、F_6的求解过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正弦函数Sin nx的三角形展开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短基线OBS投放定位系统设计[D]. 王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D]. 李自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
  • [3]粗糙微通道层流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D]. 白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涡旋光束的衍射与散斑特性的研究[D]. 崔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关于几类非线性波方程的精确行波解研究[D]. 梁建莉.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液晶的相移正弦条纹投影技术研究[D]. 田明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复杂环境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研究[D]. 罗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D]. 孙德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9]基于光栅投影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与实现[D]. 张旭.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10]微流道斯托克斯流摄动-数值分析及粗糙度检测模型与方法的构建[D]. 宋孟天.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  

正弦函数 Sin nx 的三角展开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