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应用逆变器时应注意的问题

安装应用逆变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安装应用变频器时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锋[1](2021)在《冶金企业设备中变频器的使用及维修故障判断》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的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电力的交流传动以及控制技术成为了电力学中的发展主攻方向。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开发出了电机交流变频技术,使工业上的用电损耗得到了大幅度的减小,其中该技术的核心所在就是变频器,它由半导体开关元件组成,内部包括逆变电路、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整体的构成非常的复杂,因此变频器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处理,本文简单介绍冶金企业如何正确地使用变频器以及变频器的常见故障和判断方法。

聂丹阳[2](2021)在《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排管系统适用于二层台,对于地面的一些辅助排管系统还不够成熟,且存在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不便运输等问题。动力猫道是应用较广的钻井设备,猫道排管架的一侧放置着管桥架,管桥架上铺满了钻具,需要用钻时,工人将钻具推移至排管架。这种方式效率较低,工作强度大,工人的安全得不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地面自动排管系统,使其结构简单,成本可控,便于运输和维护,实用性强,从而实现以自动化的方式将钻具排入或排出动力猫道,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也减少劳动力。本课题结合ZJ70钻机的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方案。在确定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结构功能后,对管桥架、举升装置和传送装置三部分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分析计算结构参数。通过对主要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其结构强度在安全范围内,运动过程无干涉。另外,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制定了电液集成化的控制方案,完成液压系统的设计。本系统采用PLC控制技术,以无线遥控的方式进行操作,通过数字量和模拟量的输出,电磁阀、比例阀和变频电机接收电信号,使得各机构运动。根据I/O点数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电气元件,系统使用MODBUS RTU的通讯方式,实现了无线遥控接收器与PLC之间的数据传输。最后,对整个电气系统进行电路设计,并使用STEP 7-Micro WIN SMART软件编写系统的控制程序。系统经过仿真分析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钻井效率,单周期工作时长小于45s,符合工作要求。

安素芹[3](2021)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电磁兼容带载测试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应用在汽车中的电力电子设备日益增多,汽车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问题在其研发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电驱动系统,因其具有高功率、大电流的特点是新能源汽车中的主要电磁干扰源,严重威胁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国内外EMC测试标准对电驱动系统提出更高要求,电驱动系统应在测功电机模拟负载的条件下进行EMC辐射发射、传导发射实验,但现有的EMC检测行业缺少完全符合标准要求的带载测试系统。国外的EMC检测企业已掌握相关技术但未共享研究成果,且研发的测试系统造价高昂,我国在此领域存在技术短板尚处于技术探索阶段,所以亟需开展对EMC带载测试系统的研发工作。此外,测功电机产生的轴电流通过穿墙轴进入暗室内部影响暗室底噪以及电驱动系统进行EMC测试的准确性,同时穿墙轴穿过暗室的屏蔽墙体引发严重的电磁泄露。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进行电磁学仿真研究并对测试系统进行整改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功电机在工作时产生的轴电流是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主要的电磁干扰来源,本文详细介绍了轴电流产生的原因及分类,对轴电流产生的路径进行了分析;针对屏蔽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的电磁泄露问题本文对电磁屏蔽的基本理论做了研究,从电场屏蔽、磁场屏蔽两个方面采取屏蔽措施解决电磁泄露问题,通过屏蔽效能数值的变化对屏蔽措施的好坏进行评价;(2)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础,本文以文字及积分公式的形式对麦克斯韦方程组及相关定律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相应的微分形式;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屏蔽效能进行仿真计算,以四顶点四面体网格为例对静电场、恒定磁场以及涡流场的电磁学问题进行了计算;(3)基于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提取测试系统的组成信息和结构参数搭建了试验台架及半电波暗室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建模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了结构简化和几何处理,导入到电磁学仿真软件得到测试系统的电磁学仿真模型。仿真时通过施加轴电流激励查看仿真后模型表面电流矢量图确定了低频及高频状态下轴电流的干扰路径;同时施加轴电流激励和平面波激励对系统的屏蔽效能进行研究,确定了圆形的穿墙孔相较于方形有更好的屏蔽效果,并得到了不同频段对应的合适的穿墙孔尺寸。通过电磁学仿真发现安装屏蔽护罩以及对测试系统进行接地处理可以提高测试系统的屏蔽效能;(4)根据GB/T 18655-2018对实际的带载测试系统进行底噪测试,分析了底噪超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磁仿真的结果对带载测试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通过安装屏蔽护罩、对半电波暗室内部联轴器做绝缘处理以及接地处理等优化措施降低半电波暗室的底噪,使得半电波暗室的底噪低于GB/T 18655-2018 5级限值35d BμV/m,验证了整改优化的有效性。

罗兆荣[4](2021)在《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电动执行机构在电厂、石化、市政、核电、冶金、水利和煤化工等行业的过程控制中应用广泛,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动执行机构是工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执行单元,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位移或旋转角度的部件,工作过程为:接受来自远程或就地的控制指令(开关量、模拟量或数字量),通过对指令的解析,按照指令驱动电动机从而带动机械部件实现位移或角度变化,以达到工业控制系统对电动执行机构操作或自动调节的目的。随着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电动执行机构的的智能性、节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发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对抢占国内高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电动执行机构机械部分的特点,设计完成了一种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系统阀门电动机使用SPWM调制技术的变频器驱动,主控制器由意法半导体32位ARM进行总体调度。系统采用变频驱动技术,实现阀门的缓开缓闭以避免锤击效应。采用在线检测技术对转矩、行程进行实时检测,实现阀门的精确控制和保护。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对运行过程进行故障诊断和预警。采用SPI总线接口加总线板模式,实现多种总线通讯。应用静态FLASH堆栈技术,实现在线程序重载(IAP)。系统使用多圈绝对位置编码器对电动执行机构行程进行在线检测,通过ns级主循环和阀位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高转速时的精确位置控制和断电阀位不丢失。采用拉压传感器进行阀门转矩的全行程精密测量,通过OLED显示转矩百分比。设计了 SPI软硬件通讯接口,可实现ModBus、Hart、ProfiBus、FF等多种现场总线通信。设计大数据存储模型,将电动执行机构生命周期数据记录于板载RAM。通过Bootloader程序和用户应用程序,实现远程在线程序重载。系统还设置了重力传感器、USB接口、以太网接口等智能化接口,满足物联网需求。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完成后,进行了功能模块测试;通过基本性能、EMC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验证了系统的整机功能和性能。

周祥月[5](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杨永攀[6](2020)在《黄骅港翻车机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蓬勃发展,变频器及PLC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频器及PLC在服役十几年后出现严重老化现象故障问题频出,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对变频器及PLC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但由于管理、技术、环境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限制,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经常面临大量的风险,可能会使项目产生很大程度的损失,因此,如何有效的对改造项目实施科学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对黄骅港翻车机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做了如下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技术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介绍了常用研究工具,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经过现场调查研究识别出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存在的风险,形成以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为一级风险因子的三层级风险辨识清单。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风险矩阵分析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风险指标的权重、风险值、风险等级。最后,研究分析风险评价结果,找出风险发生的原因,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进而提高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

金慧[7](2020)在《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是20世纪以来推动时代变革最直接最强大的力量,教育领域不可避免被信息技术影响,信息化教学方式逐渐作用于传统课堂。将基于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面授方式相融合,施展教学方式混合的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发关注,尤其是近5年混合学习连续出现《地平线报告》在中,指出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应用与日俱增将是未来1-2年的短期趋势之一。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不仅仅是在线和线下优势的两种叠加。因此,对混合教学设计和应用的研究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知识前后衔接紧密系统性强,课程内容面向生产一线实践性强,课程中知识目标与技能要求是国家和企业对中级电工能力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获得中级电工技能证书有指导意义。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学习需求。本研究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上提供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丰富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资源。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混合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在中职应用情况做出相关综述,再利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教育实验法等分析方法,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教学现状探究混合式教学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相融合的策略与优势,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型,在教学前期、课中研讨、教学后期三个环节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职学校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最后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变频器调速系统章节的变频器安装与调试教学内容为例,在实验班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并验证其教学效果,总结混合式教学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实施效果,探索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提供混合式教学方案。

刘时易[8](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王仲衡[9](2020)在《伞状张力结构施工力学分析及索网协同牵引控制系统研发》文中提出伞状张力结构是索结构的一种,由于其传力路径清晰,自重轻等特点,在中小跨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施工过程存在诸多力学问题。目前,国内索结构施工大多采用人工操作高压油泵控制千斤顶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动化施工技术,可降低人工费用,提高施工效率。本文以南昌市民中心屋盖为背景工程,旨在对伞状张力结构的受力特性、施工成型技术、施工误差控制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针对背景工程的施工需求,兼顾工程通用性,对索网施工液压控制系统进行研发。本文首先介绍南昌市民中心屋盖的总体设计,使用ANSYS建立屋盖的有限元模型。采用迭代法对模型进行了找力分析,在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后,对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考察结构在典型荷载下的内力和位移变化规律。同时,进行了不同荷载组合下的结构分析,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根据结构特点及现场的布置条件,设计了该工程的施工方案:使用5根承重索作为提升索,3根谷索作为提升过程中的稳定索。为获得系统运行所需的必备参数,设置了多个关键工况,使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NDFEM法)对结构进行了施工过程分析,探究了施工过程中拉索的受力变化趋势,确定了不同工况下的工装索牵引长度和相应的结构响应。对伞状张力结构的施工误差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分别针对张拉力控制方案和索长控制方案进行了独立误差分析和耦合误差分析,确定了不同方案的误差控制指标并进行了方案对比。介绍了系统累积行程误差产生的原因,分别研究了均匀分布和正态分布的累积行程误差在张拉过程中对结构的影响,为张拉过程中的张拉力监测值取值提供了依据。为满足背景工程的施工需求,同时兼顾系统的通用性,确定了以模块化的泵站为核心的液压控制系统整体方案。对泵站中的关键元件进行了选型,包括PLC、液压泵、千斤顶、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介绍了常见的牵引工装设计并为背景工程选择了合适的施工液压千斤顶。对索网施工自动化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功能分解,根据功能分解结果进行了设备I/O点分配。基于索网的柔性特点,提出了千斤顶的行程位移控制方法和伸缸速度控制方法,据此进行了泵站PLC和总控PLC的下位机程序编写。根据索结构施工工况需求,确立了三种基本工况:牵引长度控制工况、牵引长度调整工况和张拉力控制工况,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算法,对影响张拉完成后结构响应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当前算法的可行性和不足。同时,为满足系统通用性,提出了上位机的数据输入方式,并结合工况控制需求、监控需求、数据记录需求进行了上位机程序编写。设计了索网协同牵引控制系统的操作界面并介绍了相应的操作方法。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可改进的地方。

淮朝磊[10](2020)在《反应釜温度控制参数优化研究与PLC控制系统》文中提出间歇反应釜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化学反应器,因其造价低、热交换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食品、制药等生产过程中。在间歇反应釜的生产过程中温度是影响反应结果最重要的因素,其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因反应釜本身具有较强滞后性、时变性和非线性等特点,使得对其展开温度控制难度较大,近年来针对间歇反应釜的温度控制一直是现代化工业过程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制药生产控制系统项目中的间歇反应釜为被控研究对象,并针对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将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引入变论域思想解决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在温度控制过程中体现出的自适应能力差、控温精度低等问题。在变论域模糊PID的基础上加入预测控制有效解决控制对象的时滞性问题,设计出变论域模糊预测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与模糊PID控制方式相比,变论域模糊预测控制具有超调小、抗干扰能力强、鲁棒性好等特点。最后,为了提高反应釜自动化工业控制水平,本文设计了一套由上位机、可编程控制器(PLC)、通讯端口的硬件组成的间歇式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可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基础过程控制级,其向下直接面对工业控制对象,主要装置包括现场控制站、可编程控制器和其他测控装置。第二级是集中操作监控级,主要面对现场操作人员和系统工程师,主要实现操作管理、实时过程监控和控制参数的实时在线优化。两级之间通过现场总线Profibus DP进行数据通讯,搭建了以MATLAB、WINCC、PLC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先进控制算法在工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可靠性高、控制效果良好,对其他工业温度控制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安装应用变频器时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装应用变频器时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冶金企业设备中变频器的使用及维修故障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变频器的发展、组成
    (1)变频装置大容量化。
    (2)主开关器件的自关断化。
    (3)变频装置高性能化。
2 变频器的使用
    2.1 变频器的使用原理
    2.2 变频器的使用
        2.2.1 变频器的选择
        2.2.2 变频器的安装
3 变频器的维护故障判断
    3.1 参数设置类故障
        3.1.1 参数设置
        3.1.2 参数设置类的故障处理
    3.2 过压故障
        3.2.1 输入交流电源
        3.2.2 发电类过电压
    3.3 过载故障
    3.4 欠张力
    3.5 过热
    3.6 生产不平衡
    3.7 联轴器损坏电源
    3.8 SC错误
    3.9 GF土壤缺陷
    3.10 当前限制性操作
4 用变频器的维护方法
    4.1附注
    4.2 例行检查
    4.3 定期维护
    4.4 备用交换机
        4.4.1 冷却风扇
        4.4.2 过滤能力
5 结语

(2)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 课题来源和创新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面自动排管装置方案设计
    2.1 技术参数及设计要求
        2.1.1 主要技术参数
        2.1.2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设计要求
    2.2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方案设计
        2.2.1 排管方式的提出
        2.2.2 方案的对比与选择
    2.3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布局设计
    2.4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功能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结构设计
    3.1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工作原理
        3.1.1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整体结构
        3.1.2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定位
        3.1.3 系统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
    3.2 管桥架的设计
        3.2.1 管桥架的结构
        3.2.2 管桥架的运动过程
        3.2.3 管桥架的设计计算
    3.3 举升装置的设计
        3.3.1 举升装置的结构
        3.3.2 举升装置的运动过程与结构参数设计
        3.3.3 举升装置的力学分析
    3.4 传送装置的设计
        3.4.1 传送装置的结构
        3.4.2 传送装置的设计计算
        3.4.3 变频电机与减速器的计算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的仿真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法与ANSYS软件介绍
    4.2 静力学仿真
        4.2.1 举升装置的静力学仿真
        4.2.2 横梁的静力学仿真
    4.3 Solid Works动力学仿真
        4.3.1 管桥架运动仿真
        4.3.2 举升装置运动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自动排管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控制系统的设计
        5.1.1 控制方法
        5.1.2 控制系统的逻辑框图
        5.1.3 控制系统的原理
        5.1.4 控制规律
    5.2 液压系统的设计
        5.2.1 液压系统的负载分析
        5.2.2 液压系统原理图
        5.2.3 液压缸的主要参数
        5.2.4 液压站主要元件的计算选型
    5.3 PLC的硬件系统
        5.3.1 PLC的硬件选型
        5.3.2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和I/O点数分配
    5.4 变频器的选型
        5.4.1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5.4.2 变频器选型及参数设置
        5.4.3 变频器的配线
    5.5 系统的通讯协议
        5.5.1 MODBUS通讯协议简介
        5.5.2 MODBUS通信库指令
    5.6 无线遥控器
        5.6.1 遥控主要参数
        5.6.2 遥控器操作说明
    5.7 系统电路原理图的设计
        5.7.1 强电柜主电路图
        5.7.2 PLC控制柜电路设计图
    5.8 控制系统的编程软件
        5.8.1 编程软件的介绍
        5.8.2 编程软件的使用过程
        5.8.3 程序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电磁兼容带载测试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现状总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轴电流及电磁场的基本理论与建模仿真基础
    2.1 轴电流基本理论
        2.1.1 轴电流的定义
        2.1.2 轴电流的分类
    2.2 电磁屏蔽基本理论
        2.2.1 电磁屏蔽原理
        2.2.2 电磁屏蔽的分类
        2.2.3 屏蔽效能
    2.3 基于ANSYS-HFSS软件的建模仿真基础
        2.3.1 电磁场问题求解理论基础
        2.3.2 有限元仿真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电磁场建模仿真方法
    3.1 电磁学建模仿真过程
    3.2 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模型建立
        3.2.1 构建几何模型
        3.2.2 几何模型简化
    3.3 基于ANSYS-HFSS的电磁学仿真设置
        3.3.1 材料属性设置
        3.3.2 边界条件设置
        3.3.3 激励类型设置
        3.3.4 网格剖分设置
        3.3.5 分析求解设置
    3.4 本章小结
4 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的仿真研究
    4.1 EMC带载测试系统轴电流的仿真研究
        4.1.1 带载测试系统中轴电流路径的仿真分析
        4.1.2 穿墙轴不同材料对轴电流影响的仿真分析
    4.2 EMC带载测试系统屏蔽效能的仿真研究
        4.2.1 穿墙孔不同形状对屏蔽效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4.2.2 穿墙孔大小对屏蔽效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4.2.3 安装屏蔽罩、接地处理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电驱动 EMC 带载测试系统整改优化
    5.1 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介绍
    5.2 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底噪测试及干扰源分析
        5.2.1 全频段RE法环境底噪测试及干扰源分析
        5.2.2 全频段CE法环境底噪测试及干扰源分析
    5.3 电驱动EMC带载测试系统整改措施
        5.3.1 安装屏蔽护罩
        5.3.2 增加电抗器
        5.3.3 接地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6.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执行机构的技术状态
        1.2.1 国内电动执行机构技术状态
        1.2.2 国外电动执行机构技术状态
    1.3 电动执行机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总体设计
    2.1 电动执行机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系统总体要求
    2.3 系统技术路线与设计原则
        2.3.1 系统技术路线
        2.3.2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2.4 系统总体方案
        2.4.1 主控制模块
        2.4.2 变频和电源模块
        2.4.3 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模块
        2.4.4 开关量反馈和输入模块
        2.4.5 模拟量反馈和输入模块
        2.4.6 人机接口模块
        2.4.7 总线接口模块
        2.4.8 数据存储及其他接口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变频设计
    3.1 阀门电动机特性及驱动需求
    3.2 变频器控制模型与技术方案研究
        3.2.1 变频器控制模型研究
        3.2.2 变频器技术方案研究
    3.3 变频器与系统控制器接口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要求及设计
        4.1.1 硬件总体要求
        4.1.2 硬件总体设计
    4.2 主控制模块设计
    4.3 电源接口设计
    4.4 阀位在线检测模块设计
        4.4.1 阀位精确控制方法
        4.4.2 增量式绝对位置编码器结构及原理
        4.4.3 阀位自适应控制
    4.5 转矩在线检测模块设计
        4.5.1 转矩传感器测量原理
        4.5.2 电动执行机构转矩控制及阀门保护
    4.6 开关量反馈和输入模块设计
        4.6.1 开关量反馈部分
        4.6.2 开关量输入部分
    4.7 模拟量反馈和输入模块设计
        4.7.1 模拟量反馈部分
        4.7.2 模拟量输入部分
    4.8 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4.8.1 就地按键输入部分电路
        4.8.2 OLED显示屏控制部分电路
        4.8.3 遥控器指令接收与发送部分电路
    4.9 SPI总线通讯接口模块设计
        4.9.1 SPI总线通讯接口数据交换过程及模型
        4.9.2 Profibus总线模块硬件设计
        4.9.3 SPI总线通讯接口设计
    4.10 其他接口模块设计
        4.10.1 调试参数及运行记录参数存储部分
        4.10.2 对外接口与扩展接口部分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要求及设计
        5.1.1 软件总体要求
        5.1.2 软件总体设计
    5.2 软件详细要求及设计
        5.2.1 显示部分软件
        5.2.2 电源检测部分软件
        5.2.3 主控制部分软件
    5.3 故障诊断技术工作流程及应用
        5.3.1 故障诊断工作流程
        5.3.2 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
    5.4 SPI总线接口软件及设计
        5.4.1 主控制器SPI总线接口软件设计
        5.4.2 ProfiBus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5.5 程序重载原理及软件设计
        5.5.1 程序重载原理
        5.5.2 程序重载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调试及验证
    6.1 系统总体验证方案
    6.2 系统功能模块调试
    6.3 系统整机验证
        6.3.1 基本性能
        6.3.2 EMC试验
        6.3.3 长期运行稳定性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致谢

(5)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1.2.1 压力机分类
        1.2.2 发展概况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1.4.2 本文结构思路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2.1.3 工艺流程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2.3 系统设计原则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2.4.1 横梁部件
        2.4.2 滑块部件
        2.4.3 移动工作台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3.2.1 PLC控制器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3.3.1 立柱操作站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3.3.3 横梁分站
        3.3.4 地坑分站
        3.3.5 左工作台分站
        3.3.6 滑块分站模块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5.1.1 设计原理
        5.1.2 设计重点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5.3.2 机床状态画面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6.3.2 基本功能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6.3.5 行程运行控制
    6.4 故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黄骅港翻车机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
        2.1.1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项目风险特征
        2.1.3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
    2.2 风险评估方法
        2.2.1 风险矩阵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概况与施工风险识别
    3.1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背景
        3.1.1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流程
        3.1.2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内容及步骤
    3.2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辨识与分析
        3.2.1 管理风险识别与分析
        3.2.2 环境风险识别与分析
        3.2.3 技术风险识别与分析
    3.3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识别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评估
    4.1 风险指标权重评估过程
        4.1.1 划分风险评价指标层级
        4.1.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4.2 风险值评估过程
        4.2.1 确定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各指标风险值
        4.2.2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应对措施与监控
    5.1 风险应对措施
        5.1.1 系统整体风险应对措施
        5.1.2 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5.1.3 环境风险应对措施
        5.1.4 技术风险应对措施
    5.2 风险监控
        5.2.1 监控已发现的风险
        5.2.2 识别新出现的风险
        5.2.3 执行风险应对计划
        5.2.4 评估计划执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
        1.1.2 与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结合的思路
        1.1.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混合式教学及其应用现状
    2.1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2.2 混合式教学的历史发展
        2.2.1 国内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2.2.2 国外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2.3 混合式教学在中职应用现状
第3章 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教学现状分析
    3.1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分析
        3.1.1 培养面向市场
        3.1.2 课证深度融合
        3.1.3 “赛学教”融合
    3.2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现状
        3.2.1 专业定位
        3.2.2 培养规格
        3.2.3 课程设置
        3.2.4 课程特点
    3.3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优势
        3.3.1 学生学习需要方面
        3.3.2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方面
        3.3.3 评价考核方式方面
第4章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教学设计
    4.1 混合式教学模型的构建
        4.1.1 教学前期
        4.1.2 课堂教学
        4.1.3 教学后期
    4.2 混合式教学分析的具体内容
        4.2.1 教学目标分析
        4.2.2 教学环境
        4.2.3 教学媒介
第5章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教学实践
    5.1 教学实践对象
    5.2 前期准备
        5.2.1 课前调研工作
        5.2.2 教学内容选取
    5.3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教学内容分析
        5.3.1 教学目标
        5.3.2 任务/情景描述
        5.3.3 教学重难点
        5.3.4 教学策略
        5.3.5 资源准备
        5.3.6 安全要求
    5.4 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以变频器安装与调试为例
        5.4.1 课前学习
        5.4.2 课堂学习
        5.4.3 课后复习
    5.5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教学效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附录 II
附录 III

(8)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2.1 引言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2.6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3.1 引言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插入损耗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5.1 引言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伞状张力结构施工力学分析及索网协同牵引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张力结构形式和施工方式简介
        1.2.1 张力结构形式
        1.2.2 张力结构施工方法
    1.3 工程施工液压控制系统简介和应用现状
        1.3.1 工程施工液压控制系统简介
        1.3.2 工程施工液压控制系统应用现状
    1.4 索网牵引系统特点及功能需求
        1.4.1 系统特点
        1.4.2 系统功能需求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伞状张力结构找力与静力分析
    2.1 引言
    2.2 背景工程介绍
    2.3 结构拉索及膜材简介
    2.4 结构分析模型建立
        2.4.1 ANSYS和 APDL简介
        2.4.2 索结构常用单元简介
        2.4.3 结构分析模型
        2.4.4 荷载条件
        2.4.5 荷载组合工况
    2.5 结构找力分析
        2.5.1 迭代法找力理论
        2.5.2 南昌市民中心屋盖找力分析
    2.6 荷载作用影响分析
        2.6.1 均布荷载
        2.6.2 风吸作用
        2.6.3 温度作用
    2.7 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2.8 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
        2.8.1 拉索内力
        2.8.2 关键节点强度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伞状张力结构施工方案与施工过程分析
    3.1 引言
    3.2 施工方案介绍
    3.3 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找形简介
    3.4 施工工况设置及找形分析
    3.5 施工过程结构响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伞状张力结构施工误差分析
    4.1 引言
    4.2 分析理论与方法
        4.2.1 研究现状
        4.2.2 分析理论
        4.2.3 分析方法
        4.2.4 误差分布模式
    4.3 施工误差分析及对比
        4.3.1 样本生成及响应统计
        4.3.2 误差组合介绍
        4.3.3 误差组合1
        4.3.4 误差组合2
        4.3.5 误差组合3
        4.3.6 误差组合4
        4.3.7 误差组合5
        4.3.8 误差组合6
        4.3.9 分析小结
    4.4 累积行程误差对张拉过程影响分析
        4.4.1 行程误差的产生
        4.4.2 行程误差分布
        4.4.3 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基本架构和硬件选型
    5.1 引言
    5.2 索网协同牵引控制系统组成
    5.3 单个泵站的硬件选型
        5.3.1 电气控制模块
        5.3.2 液压控制模块
        5.3.3 液压执行模块
        5.3.4 监控模块
    5.4 索网牵引控制系统的组装
    5.5 液压回路及其工作原理
        5.5.1 液压回路介绍
        5.5.2 调速回路
        5.5.3 保压回路
        5.5.4 卸荷回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下位机设计
    6.1 引言
    6.2 编程软件简介
    6.3 下位机程序功能需求
    6.4 I/O点分配与接线图
    6.5 PLC程序简介
        6.5.1 下位机程序总览
        6.5.2 传感器数据采集
        6.5.3 逻辑控制
        6.5.4 动作控制
        6.5.5 数据监控
    6.6 通信方式
        6.6.1 主控 PLC与分控 PLC通讯
        6.6.2 下位机与上位机通讯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上位机设计
    7.1 引言
    7.2 Lab VIEW简介
    7.3 上位机程序总览
    7.4 初始化数据模块
    7.5 监控报警模块
        7.5.1 监控部分
        7.5.2 报警部分
    7.6 牵引长度控制/调整工况
    7.7 张拉力控制工况
        7.7.1 张拉力控制算法
        7.7.2 控制策略简介
        7.7.3 策略A
        7.7.4 策略B
        7.7.5 策略C
        7.7.6 小结
    7.8 系统主界面设计与操作方式
    7.9 数据记录模块
    7.10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反应釜温度控制参数优化研究与PLC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反应釜温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应釜温控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反应釜温度控制的难点分析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间歇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分析及模型建立
    2.1 一般制药工艺生产流程概述
    2.2 制药工艺流程中反应釜特性分析
        2.2.1 反应釜结构
        2.2.2 反应釜的过程参数
        2.2.3 反应釜的工作特性
    2.3 温度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2.4 设计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歇反应釜温度控制算法设计及仿真
    3.1 PID控制算法
    3.2 模糊PID控制算法
        3.2.1 模糊控制器组成
        3.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3.3 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
        3.3.1 变论域模糊控制器的必要性
        3.3.2 变论域原理
        3.3.3 变论域调整机构
    3.4 预测控制算法
        3.4.1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
        3.4.2 DMC参数设计及仿真
    3.5 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釜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4.1 PLC控制系统概述
        4.1.1 PLC系统组成
        4.1.2 PLC工作原理
    4.2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I/O数量统计
        4.2.2 PLC硬件选型
        4.2.3 现场仪表
        4.2.4 硬件电路设计
    4.3 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3.1 项目创建
        4.3.2 硬件组态
        4.3.3 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4 反应釜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4.4.1 工艺界面
        4.4.2 操作记录界面
        4.4.3 报警界面
        4.4.4 实时曲线界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OPC的控制平台搭建
    5.1 OPC协议
    5.2 WINCC组态软件
    5.3 控制平台数据通讯的实现
        5.3.1 WINCC与 MATLAB数据通讯
        5.3.2 PLC与上位机数据通讯
        5.3.3 PLC与模块设备数据通讯
    5.4 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安装应用变频器时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冶金企业设备中变频器的使用及维修故障判断[J]. 陈一锋. 中国金属通报, 2021(12)
  • [2]地面自动排管系统研究[D]. 聂丹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电磁兼容带载测试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安素芹.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4]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与设计[D]. 罗兆荣. 扬州大学, 2021(08)
  • [5]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黄骅港翻车机变频器及PLC改造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杨永攀. 燕山大学, 2020(01)
  • [7]混合式教学在中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金慧.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8]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伞状张力结构施工力学分析及索网协同牵引控制系统研发[D]. 王仲衡. 东南大学, 2020(01)
  • [10]反应釜温度控制参数优化研究与PLC控制系统[D]. 淮朝磊.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安装应用逆变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