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

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

一、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颖[1](2020)在《某款SUV加速工况车内声品质提升》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消费者对车辆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整车NVH性能越来越受到驾乘人员及汽车生产厂家的关注。而加速噪声作为整车NVH性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控制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前期子系统问题点识别、CAE仿真分析优化、后期试验调教验证的方法,对整车加速性能进行优化控制。首选通过对加速工况下主要问题采用“分别运转消去法”进行问题点确认,确定进排气系统、悬置系统、车身系统等存在的NVH问题。其次通过CAE仿真分析手段,对车身系统、进气系统、排气系统、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分析。车身系统主要针对白车身模态优化计算、关键接附点IPI优化计算及TB车身纵梁模态优化计算来降低其对加速过程NVH性能的影响。排气系统通过对其传递损失进行优化计算,得出相应的传递损失曲线,并对不达标的部件进行优化改进,得到效果较好的传递损失的设计。悬置系统主要对悬置支架进行计算,以避频为依据,进行悬置模态优化设计。然后在实车调教验证阶段,通过大量的整车试验,结合CAE仿真分析进行优化方案设计验证,对NVH问题点优化方案进行整车效果验证。进气系统采用1/4波长管进行消声处理;排气系统对前期CAE仿真方案进行验证,并对气流声进行优化;悬置系统对悬置模态进行提升控制;车身系统设计相应的动力吸振器进行优化。本文以某款SUV车型为研究对象,通过CAE仿真及实车试验的方法,结合理论及项目经验,对加速噪声进行优化控制,最终通过试验验证各优化方案效果,达到了整车加速过程NVH性能优化效果。

崔博君[2](2020)在《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优化检测作业流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机动车已经成为了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合物,成分复杂。不光对人体会造成不良影响,更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破环。引发的环境问题有:雾霾、酸雨、城市热岛效应等。随着城市能源结构的转化,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逐步成为部分城市中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污染物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对部分城市大气污染贡献率超过了50%,并还在持续增加。在2017年,全国范围内,机动车四项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总量初步统计约为4359.7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排放量占比最大,约占总体污染物排放量的76%。现有的机动车检测方法共有三种,分别是用于汽油车检测的稳态工况法和双怠速法,用于柴油车检测的自由加速法。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机动车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同检测方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如:稳态工况法中加强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最终结果的因素进行管控,减少外界环境因素、人为操作不规范、检测设备的使用和清洗不彻底等导致的最终检测结果偏差。双怠速法在车辆检测开始前需要对存在连接处的设备进行充分的气密性检查,减少由于气密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自由加速法在检测前需要到车辆和各检测设备进行充分预热,检测过程中需要对车辆进行充分的吹拂,减少积碳影响。配合机动车检测站对柴油车和汽油车的数据进行测试分析,结合汽车排放现状,分别对柴油车和汽油车的尾气排放进行研究。针对柴油车,首先分析了相同路况下不同类型柴油车的排气烟度和颗粒物。结果表明,在约定的道路条件下,得到了环境污染较小的车辆模型。然后选取部分柴油车在固定路径上进行PEMs测试,得到不同路况和时间对尾气排放的影响。结论如下:1.同一路况上尾气中碳颗粒物PM分析得出排气烟度值关系为:轻型仓栅式货车<轻型封闭货车<轻型普通货车<轻型厢式货车<货车。2.不同车辆在相同路况下,车辆类型、油耗对尾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有影响。不同时段中的气温、风向风速的变化也会影响污染物浓度。汽油车方面选取不同类型的汽油车,通过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值的情况,得到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特征。结合汽油车排放现状及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汽油车尾气排放不达标预警系统和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系统。实现检测实时同步进行数据采集、传输、监控、分析决策、管理服务等功能,实现尾气排放监测预警和净化处理,真正有效的满足汽车尾气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管理。

史松卓[3](2020)在《基于滑模与预测控制的EPS路面激励抑制及操纵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设计制造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Electric-Power-Steering System)已经成为汽车转向系统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安全零部件,其工作性能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和车内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车辆实际行驶路况复杂,路面起伏激励会通过转向系统传递至转向盘进而造成转向盘力矩波动,同时也会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路面激励在转向系统中力特性的传递方式,降低路面激励对EPS系统性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EPS系统产品的回正性能,并确定EPS系统硬件热保护控制策略,当EPS系统控制器温度升高时,使EPS系统的助力电流能够平稳下降,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EPS系统控制器硬件的工作可靠性是目前EPS系统技术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EPS系统及整车操纵稳定性这一主题,以提升EPS系统在不平路面激励下的实时响应为出发点,对EPS系统助力电机控制模式和整车操纵稳定性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EPS系统整车的滑模—预测控制算法,设计了 EPS系统控制器,并研究了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EPS系统硬件元件布置的热优化控制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从车辆机械转向动力学角度入手,研究EPS系统对车辆转向系统操纵力矩特性和汽车驾驶平稳性的影响,考虑动力学建模中EPS系统的摩擦因素,在EPS系统控制模式中加入摩擦补偿,以适应各速度段下系统的回正稳定性为目标,设计了回正控制策略以提升系统的适应性能;针对EPS系统在路面激励条件下转向系统力矩波动的路径传递问题,以ARX模型为基础设计转向系统辨识算法,建立以路面激励为系统输入变量转向盘扭矩为系统输出变量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辨识算法的正确性,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摩擦补偿策略和回正控制策略的可靠性。(2)为研究路面激励对EPS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针对路面激励引起转向盘抖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快速Terminal滑模控制算法的EPS系统电机消抖控制策略,旨在解决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中在系统趋近滑模面时存在的抖动,导致系统稳定性降低的问题,为了削弱滑模算法中的抖动,设计一种新的滑模控制趋近律算法,同时为了不降低系统的鲁棒性,设计滑模观测器观测EPS系统的干扰并对系统鲁棒性进行补偿,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系统对路面激励不良影响的抑制效果。(3)为评测人为操纵对EPS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车辆理想横摆角速度为依据,采用基于状态方程的预测控制算法,建立了安装EPS系统的整车非线性离散模型,以整车横摆角速度为优化对象将系统的最优解转化为二次型规划求解,通过限制助力电机输出电流和实时调整车辆横摆角速度,分析不同理想横摆角速度工况下,预测控制模型中预测时域及控制时域对助力电流及整车横摆角速度的影响,设计系统参数在线整定算法,提升驾驶员对转向盘把持的稳定性。(4)为保证大电流工况下EPS系统助力电流的平稳性和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提出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硬件元器件布局优化算法和控制器热保护控制策略。通过建立ECU控制器主要功率元件的功率热阻消耗模型,得到温度场的温度流状态方程;通过设计禁忌搜索算法的禁忌条件来优化ECU控制器的元器件布局,并以汽车级电子元件的最高工作温度120℃为上限设计控制器热保护控制策略。最后应用Flotherm系统级电子系统散热仿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ECU控制器进行热分析,应用微控制芯片内部自带的温度传感器对EPS系统主要热元件的实时温度进行监测,通过实验对比评价电子元件位置优化前后的温度效果。

冯小平,冯金可[4](2020)在《汽车检测项目不合格成因探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机动车总量超过2亿,交通安全事故越来越多,2亿机动车向空中排放数千万吨尾气污染物,导致空气严重污染,两大因素导致国家对机动车检测的标准越来越高。本文介绍了汽车检测标准近年来升级的趋势,通过收集浙江省某检测公司2017-2019年海量检测数据,分析安检、环保不合格项的背后成因,并从某些品牌和年限的不同导致合格率差异分析中,发现一些比较有趣的规律。本文最后根据分析数据,提出一些提高车检效率的可行办法。

陈华林[5](2019)在《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本文通过对公司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系统的历史问题统计,阐述了传动系统优化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提出了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从发动机振动、中间支撑和传动轴三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系统的振动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发动机振动及隔振措施对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分析。研究表明,发动机振动是汽车传动系统振动的重要来源,对某车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测试表明,优化发动机悬置结构可以有效隔振,从而降低传动系统的振动。(2)传动轴的布置、安装和选型对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6桥大型全地面起重机的传动轴布置方法,并对其传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计算,样机试验表明,该布置方法合理可靠。同时,对不同型号的传动轴及其安装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数据对今后大型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轴的安装及选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中间支撑的位置、安装形式对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通过结构分析可知,中间支撑的安装位置决定了传动轴的当量夹角,而传动轴当量夹角直接影响到传动轴的振动幅值。计算与实验表明,传动轴当量夹角小于3°时,传动系统的振动大幅降低,系统可靠性明显提升。同时,研究发现中间支撑刚度也对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中,建立了300吨全地面汽车起重机整车的传动系统模型,应用NASTRAN软件对不同刚度的中间支撑进行了振动对比分析,分析表明,适当降低传动轴中间支撑的刚度可以大幅减小传动轴的高频振动的幅值,对改善全地面起重机的高速行驶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涂超[6](2019)在《客车空调系统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T/T 216《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是国内唯一一个适用于客车的整车空调系统检测类标准,规定了8m以上客车空调制冷系统、采暖系统、除霜系统、通风换气装置和空气净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测试方法。由于上一版本发布距今12年之久,不能满足当下客车空调系统技术的发展形势。因此,交通运输部把《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修订任务列入2016年的交通运输标准化制修订计划中,项目编号JT/T 2016-121。首先,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汽车空调产品及标准现状,掌握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少部分地方标准中对客车空调的要求,包括空调整个系统标准、制冷采暖系统标准、除霜系统标准、空气净化系统标准和压缩机标准。根据标准修订需求,课题组通过试验采集到某些客车空调制冷、采暖、保温、除霜和车内噪声等试验数据,为标准修订奠定试验基础。其次,把营运客车和公共汽车都分为A、B、C三个等级,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值、课题组采集和收集的试验数据,结合标准的先进性、统一性和可行性对空调系统的制冷量、采暖量、送风量、强制通风换气量、车厢内温度及温度分布、车内噪声等指标值作了重新确定。在测试方法确定时重点把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的测点布置方式考虑入内,把车内空气洁净度指标进行了更全面的规定,并把除霜面积确定方法依据EEC标准重新定义。最后,课题组选取某9m客车作为样车对空调系统进行了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可知本标准规定的指标值和试验方法合理可行,可以指导技术发展和产品测试。2018年12月11日客车标准化委员会在北京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查,目前已经审核通过,达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朱庆功[8](2014)在《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同时也带来了石油资源短缺、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面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现状,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煤炭产业升级转型的政策导向为新型清洁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将煤炭清洁转化大力发展煤基甲醇燃料,是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实选择。为了全面科学的评价甲醇燃料汽车的技术现状,积累甲醇汽车的运行经验,工信部决定在陕西省开展高比例甲醇汽车试点。本文作为甲醇汽车试点项目的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从甲醇汽车应用经验、甲醇燃料基础条件、甲醇汽车产业基础、相应的支持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五个不同角度分析了陕西省开展甲醇汽车试点的优势条件。其次,结合陕西省的优势条件制定了甲醇汽车试点运行方案。该方案明确了试点运行车辆类型以及试点车辆运行方式、运行地域;建立了甲醇汽车试点管理体系,全面组织协调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建立了甲醇汽车燃料加注体系,明确了燃料供给企业以及燃料加注站点;建立了试点运行期间健康体检保障体系;完成了试点运行期间技术数据采集方案,包括车辆性能检测数据、排放检测数据以及燃料检测数据等。试点期间数据采集量大,因此运用Access建立了试点运行数据采集数据库,对采集到的运行基础数据以及试验数据进行存储,为全面评价甲醇汽车技术状况提供数据基础。根据试点方案中技术数据采集要求,本文制定了试点车辆的技术数据采集试验与处理方案。试验项目主要有加速性能试验、燃料消耗量试验、排放试验以及润滑油换油检测试验等,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试验方法以及试验设备,制定了数据处理方案,通过各性能指标随试点车辆行驶里程的关系来评价甲醇汽车。最后,为了评价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润滑油的影响,本文还对两辆燃用甲醇汽油的车辆进行路试,期间对所更换的润滑油进行试验,试验项目分别为粘度、酸度和水分,根据试验结果评价了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润滑油的影响。

傅国泰[9](2011)在《长安微型车综合故障的排除》文中研究表明故障现象:1辆2005年产长安SC6372微型车到我厂维修,司机描述该车油耗较高,加速无力。接车后试车,起动发动机观察其工作状态,当水温达到正常值后,发现其怠速偏高、加速发闷,偶尔游车,尾气有较浓重的汽油味。

黄珊珊[10](2010)在《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面向节能减排的I/M制度实施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能源短缺和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污染物,更是被称为头号“汽车公害”。针对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问题,主要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制定排放法规,不断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二是各大汽车生产厂商通过提高发动机技术水平与研制排放控制装置,配合使用品质不断改善的燃油,来满足不同时期的排放标准。根据国外多年的经验: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是控制在用车排放最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现状,重点对I/M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国内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介绍我国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的基础上,将我国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与I/M制度的相关性主要是关系和区别进行了论述;接下来分析了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通过调研陕西省营运车辆的检测现状,表明陕西省实施I/M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借鉴国内外成功实施I/M制度的经验,根据陕西省的现状,制定出适合陕西省的I/M制度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实施I/M制度的技术规范、检测项目及方法、技术保障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管理体系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在陕西省实施I/M制度,使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真正有效的做到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的效果发挥至最佳水平。

二、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某款SUV加速工况车内声品质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NVH性能介绍
    1.2 汽车NVH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加速NVH性能开发及噪声源分析
    2.1 整车NVH性能开发介绍
    2.2 整车加速工况噪声分析
    2.3 试验软硬件介绍
        2.3.1 数据采集仪
        2.3.2 振动噪声传感器
        2.3.3 冲击力锤
        2.3.4 CAE分析软件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速NVH性能试验分析及问题排查
    3.1 加速车内噪声影响因素分析
    3.2 车内噪声问题点识别
        3.2.1 进气系统问题点确认
        3.2.2 排气系统问题点确认
        3.2.3 悬置系统问题点确认
        3.2.4 车身系统问题点确认
        3.2.5 轮胎问题点确认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速NVH性能CAE仿真分析优化
    4.1 进气系统CAE分析优化
        4.1.1 进气系统噪声产生机理
        4.1.2 进气系统CAE仿真
    4.2 排气系统CAE分析优化
    4.3 悬置系统CAE分析优化
    4.4 车身系统CAE分析优化
        4.4.1 白车身CAE分析优化
        4.4.2 TB车身CAE分析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速NVH性能方案验证
    5.1 进气系统
    5.2 排气系统
    5.3 悬置系统
        5.3.1 右悬置支架方案验证
        5.3.2 后悬置问题排查与方案验证
    5.4 车身系统
        5.4.1 车身CAE模态计算结果
        5.4.2 车身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5.4.3 动力吸振器设计
        5.4.4 模态问题优化
    5.5 轮胎系统
    5.6 优化效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优化检测作业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2 汽油车尾气排放特征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貌及气候特征
        2.1.2 区域空气质量现状
    2.2 研究方法
    2.3 汽油车尾气检测情况分析
    2.4 汽油车尾气排放特征分析
        2.4.1 稳态工况法
        2.4.2 双怠速法
    2.5 本章小结
3 柴油车尾气排放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柴油车尾气检测情况
    3.3 柴油车尾气排气烟度及颗粒物分析
    3.4 不同路况柴油机动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排放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机动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优化
    4.1 柴油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优化
        4.1.1 柴油车特点
        4.1.2 柴油车尾气检测方法
        4.1.3 自由加速法存在的问题
        4.1.4 自由加速法的质控与优化建议
    4.2 汽油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优化
        4.2.1 汽车尾气检测物质及其危害
        4.2.2 汽油车尾气检测作业流程
        4.2.3 优化与建议
    4.3 本章小结
5 汽油车尾气排放不达标预警系统和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系统
    5.1 尾气排放不达标预警系统
    5.2 排放量自动检测分析系统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
    6.2 某市现用机动车检验作业流程的优化措施
    6.3 基于某市汽油车尾气排放特征下的系统开发
    6.4 研究方向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3)基于滑模与预测控制的EPS路面激励抑制及操纵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汽车转向技术发展现状
        1.2.1 汽车EPS系统发展概况
        1.2.2 汽车EPS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汽车EPS系统及整车建模仿真研究现状
        1.3.1 车辆系统建模对EPS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1.3.2 EPS控制系统与整车动力学集成建模及仿真研究现状
    1.4 汽车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1 EPS系统控制策略国外研究现状
        1.4.2 EPS系统控制策略国内研究现状
        1.4.3 EPS系统振动响应研究现状
        1.4.4 EPS系统回正控制研究
        1.4.5 EPS系统控制器热分析研究
    1.5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课题的技术研究路线
2 EPS系统控制策略及系统辨识
    2.1 EPS系统状态方程模型
    2.2 基于Stribeck模型的EPS系统摩擦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2.2.1 Stribeck摩擦模型
        2.2.2 EPS系统摩擦补偿策略
        2.2.3 实验验证
    2.3 基于转向盘力矩估计的EPS系统回正控制策略研究
        2.3.1 转向系统回正力矩计算
        2.3.2 回正控制策略
        2.3.3 回正性能分析
    2.4 基于ARX模型的转向系统辨识
        2.4.1 路面激励数学模型
        2.4.2 转向系统辨识算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快速Terminal滑模算法的EPS控制算法
    3.1 EPS系统鲁棒观测器设计
        3.1.1 EPS系统助力特性设计
        3.1.2 鲁棒观测器设计
        3.1.3 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3.1.4 观测器仿真结果分析
    3.2 滑模控制器设计
        3.2.1 滑模面设计
        3.2.2 快速Terminal滑模控制器设计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预测控制的EPS系统操纵稳定性
    4.1 车辆操纵稳定性概述
    4.2 整车和EPS系统状态方程建立
        4.2.1 二自由度整车EPS系统模型建立
        4.2.2 系统模型线性化
        4.2.3 系统模型离散化
    4.3 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
        4.3.1 预测方程建立
        4.3.2 参考轨迹确定及系统优化求解
        4.3.3 预测参数调整规则
    4.4 结果验证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EPS系统设计及温度保护热分析研究
    5.1 EPS系统设计
        5.1.1 EPS系统硬件设计
        5.1.2 EPS系统软件设计
    5.2 热传导模型建立
        5.2.1 热传导理论研究
        5.2.2 元件热阻模型研究
    5.3 ECU热分析建模
        5.3.1 ECU发热电路分析
        5.3.2 电子元件热阻提取方法
    5.4 ECU热保护策略
        5.4.1 ECU温度保护控制策略
        5.4.2 热积分参数设计
    5.5 ECU元件位置优化
        5.5.1 禁忌搜索算法
        5.5.2 节点温度平衡方程
    5.6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交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意见修改说明
交通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意见修改说明

(4)汽车检测项目不合格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车辆安检数据分析
    1.1 安检检测方法
    1.2 安检制动力和灯光数据
        1.2.1 灯光合格率分析
        1.2.2 制动率数据分析
    1.3 外观和底盘合格率
2 车辆环保数据分析
    2.1 检测方法
    2.2 不同车型的尾气合格率数据分析
    2.3 不同检测项目的尾气合格率数据分析
    2.4 不同年限和车辆品牌的尾气合格率数据分析
3 提升检测合格率、减少等候时间的可行办法
4 结语

(5)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原因分析
    2.1 传动系概述
    2.2 线性振动基本理论和隔振原理
        2.2.1 单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
        2.2.2 多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
        2.2.3 隔振基本原理
    2.3 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地面汽车起重机发动机振动及隔振分析
    3.1 发动机安装要求
        3.1.1 礴刚性支承
        3.1.2 安装位置
        3.1.3 安装形式
        3.1.4 结构布置形式
    3.2 某全地面起重机发动机振动试验及安装结构改进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3.2.4 整改及效果验证
        3.2.5 其他产品振动试验情况
        3.2.6 实验结果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动轴的布置、安装和实验
    4.1 300 吨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布置计算
    4.2 单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分析
    4.3 空间多万向节传动的当量夹角与各轴角加速度幅值
    4.4 安装位置精度对空间夹角的影响
    4.5 安装位置精度引起的动不平衡
    4.6 基于当量夹角控制的传动系统优化—更换分动箱
    4.7 分动箱的结构及安装改进
        4.7.1 故障及问题分析
        4.7.2 结构改进方案设计
    4.8传动轴实验
        4.8.1 传动轴振动理论分析
        4.8.2 振动测试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4.8.3 振动测点的选择
        4.8.4 传动系统的振动试验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动轴中间支撑的影响分析
    5.1 传动轴中间支撑减震性能对振动的影响
    5.2 中间支撑刚度影响分析
        5.2.1 中间支撑刚度影响仿真计算
    5.3 采用空多孔式橡胶垫环改善中间支撑刚度特性
        5.3.1 传动轴中间支承刚度测量
    5.4 传动系关键零部件的位置精度控制改善
        5.4.1 传动轴自动找正调整方法。
    5.5 本章小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客车空调系统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任务来源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3 汽车空调概述
    1.4 原标准的不足
    1.5 标准的修订过程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汽车空调标准研究
    2.1 汽车空调系统标准
    2.2 汽车空调压缩机标准
    2.3 车内污染标准
    2.4 汽车空调制冷、采暖标准
    2.5 汽车空调除霜(雾)系统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冷系统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3.2 制冷量与降温性能
    3.3 送风量
    3.4 出风口风向风速
    3.5 制冷系统噪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暖系统性能指标及测试方法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采暖量与采暖能力试验
    4.3 车内温度及温度分布
    4.4 采暖系统车内噪声
    4.5 除霜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风换气与空气净化系统
    5.1 通风换气系统
    5.2 空气净化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样机试验
    6.1 试验条件及测试设备
    6.2 制冷系统试验
    6.3 采暖系统试验
    6.4 除霜系统试验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8)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醇汽油应用研究现状
        1.2.1 甲醇的理化性质
        1.2.2 国外甲醇汽车应用研究现状
        1.2.3 国内甲醇汽车应用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甲醇汽车应用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实施方案
    2.1 开展甲醇汽车试点的条件分析
        2.1.1 政策规划条件
        2.1.2 甲醇汽车产业基础
        2.1.3 甲醇燃料的生产基础条件
        2.1.4 运行经验
        2.1.5 社会经济效益
    2.2 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2.1 总体思路
        2.2.2 目标任务
        2.2.3 运行指标
    2.3 实施计划
        2.3.1 准备阶段
        2.3.2 组织实施阶段
        2.3.3 验收总结阶段
    2.4 试点组织管理体系
        2.4.1 组织领导
        2.4.2 职责分工
    2.5 甲醇汽车运营体系
        2.5.1 运行区域与方式
        2.5.2 试点用甲醇汽车
    2.6 甲醇燃料生产、调配及加注体系
        2.6.1 甲醇生产
        2.6.2 甲醇燃料调配
        2.6.3 甲醇燃料加注体系
    2.7 车辆维护保养服务体系
    2.8 健康体检保障体系
        2.8.1 涉醇人员健康检查
        2.8.2 涉醇人员培训
        2.8.3 公众甲醇知识宣传普及
    2.9 安全运行保障方案
    2.10 技术数据采集方案
        2.10.1 数据采集中心
        2.10.2 试点运行基础数据库
        2.10.3 整车数据采集
        2.10.4 发动机数据采集
        2.10.5 常规及非常规排放检测
        2.10.6 运行车辆润滑油性能检测
        2.10.7 环境监测数据
        2.10.8 甲醇燃料及添加剂数据
        2.10.9 甲醇燃料加注站购销数据
        2.10.10 甲醇燃料加注站日加注数据
        2.10.11 甲醇汽车燃料加注数据
        2.10.12 甲醇汽车参试人员健康数据
        2.10.13 甲醇汽车故障维修数据
    2.11 开展甲醇汽车试点的配套政策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运行数据采集系统
    3.1 Access 数据库简介
    3.2 系统设计
        3.2.1 需求分析
        3.2.2 结构设计
    3.3 试点运行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逻辑设计
        3.3.2 数据表设计
        3.3.3 窗体设计
    3.4 数据库模块设计
        3.4.1 登录窗体设计
        3.4.2 主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醇汽车技术数据采集试验方案
    4.1 车辆加速性能试验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
        4.2.1 试验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车辆污染物排放试验
        4.3.1 常规排放污染物测试方法
        4.3.2 非常规排放甲醛测试方法
        4.3.3 甲醇载重车烟度测试方法
    4.4 润滑油换油检测试验
        4.4.1 粘度试验
        4.4.2 酸度试验
        4.4.3 水分试验
    4.5 大气环境中甲醇含量试验
        4.5.1 试验仪器
        4.5.2 实验过程
        4.5.3 数据处理
    4.6 燃料加注量数据处理
        4.6.1 影响燃料消耗量准确性的因素
        4.6.2 平均燃料消耗量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醇汽油对润滑油的性能影响研究
    5.1 试验设备
    5.2 润滑油粘度试验结果分析
    5.3 润滑油酸值试验结果分析
    5.4 润滑油水分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面向节能减排的I/M制度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现状
        1.1.1 汽车排放法规与标准
        1.1.2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I/M制度分析
    2.1 I/M制度简介
    2.2 国外现行I/M制度
        2.2.1 美国的I/M制度
        2.2.2 加拿大的I/M制度
        2.2.3 日本的I/M制度
        2.2.4 欧洲的I/M制度
    2.3 国内实施I/M制度进展情况
    2.4 实施I/M制度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
    3.1 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
        3.1.1 二级维护制度介绍
        3.1.2 二级维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3.2 现行营运车辆维护现状
    3.3 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与I/M制度的相关性
        3.3.1 I/M制度与二级维护制度的关系
        3.3.2 I/M制度与二级维护制度的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4.1 陕西省环境质量现状及汽车保有量
        4.1.1 陕西省环境质量现状
        4.1.2 陕西省汽车保有量现状
    4.2 陕西省营运车技术管理及检测现状
        4.2.1 陕西省营运车技术管理现状
        4.2.2 陕西省营运车检测制度执行现状
    4.3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实行I/M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4.3.1 营运车检测数据分析
        4.3.2 实行I/M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I/M制度的实施方案
    5.1 实施I/M制度的技术规范
    5.2 实施I/M制度的检测项目
    5.3 实施I/M制度的检测方法
    5.4 实施I/M制度的技术保障体系即法律制度、管理机构及分工
    5.5 实施I/M制度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5.6 实施I/M制度的信息管理体系
    5.7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结论
    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款SUV加速工况车内声品质提升[D]. 孙健颖. 吉林大学, 2020(03)
  • [2]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优化检测作业流程[D]. 崔博君.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4)
  • [3]基于滑模与预测控制的EPS路面激励抑制及操纵稳定性研究[D]. 史松卓.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汽车检测项目不合格成因探析[J]. 冯小平,冯金可. 科技通报, 2020(05)
  • [5]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D]. 陈华林. 湖南大学, 2019(07)
  • [6]客车空调系统标准研究[D]. 涂超. 长安大学, 2019(01)
  • [7]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8]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试验研究[D]. 朱庆功. 长安大学, 2014(03)
  • [9]长安微型车综合故障的排除[J]. 傅国泰. 汽车维修, 2011(07)
  • [10]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面向节能减排的I/M制度实施方案研究[D]. 黄珊珊.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  

长安微型车怠速综合故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