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性使农村报告受欢迎

邻近性使农村报告受欢迎

一、贴近性使农村报道蠃得受众(论文文献综述)

宋晨绮[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领及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扶贫成果。我国扶贫任务主要是农村贫困问题,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扶贫工作的能否顺利开展也就至关重要。对国家和河南扶贫政策的报道、河南贫困人口和地区的关注是河南省大众媒介的职责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日报》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在新闻传播理论与报道实务中不断完善自身,为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与扶贫目标助力。本论文以《河南日报》1978年——2018年的扶贫报道为研究对象,以传播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省级主流报纸四十年来扶贫报道的传播模式及传播要素的变化。首先,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和河南省扶贫实践将扶贫报道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初期阶段、多方位发展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及完善阶段;然后分析不同阶段中传播模式及传播要素的演变,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省级主流媒体在扶贫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和理念转变。研究发现,《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大体上经历着在改革中形成、横向的报道信息发展、纵向的专业化发展、完善发展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扶贫报道的传播模式经历了单向信息传达到双向和互动信息模式到多元一体模式的阶段,表现在具体的传播要素上为:随着社会背景和新闻学术及业界的变化,传播者经历了政府政令传达、媒介主导到多元一体融合的过程;传播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和扶贫政策的变迁每个历史阶段的宏观主题及微观表现方式有不同。

肖璐欣[2](2018)在《人民网的农村传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寻找生存的机会,我国逐渐形成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大群体。由于城乡二元格局的存在,导致农民在各方面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党和政府急需将相关政策传递到农村地区,让我国广大的农民受益。因此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农村的作用凸显出来。本文围绕农村传播这一主题,以人民网为例,对人民网在农村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这对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以及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其他媒体在农村传播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人民网发展的历程,重点分析了当前人民网在农村信息传播中的现状,一方面人民网依托政府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人民网通过记者下乡采访自主宣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对人民网的农村传播工作发挥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农村传播的投入、改变涉农报道的内容,增强农民的话语权,提高农村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通讯员,深入基层,与农民加强联系等。

王雨苗[3](2017)在《埝墕村村民大众媒介使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十三?”计划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下,“三农”问题是关乎整个国家能否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之一,信息传播又是配合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渠道,二者的交集——整合媒介资源,利用媒介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当下政府、媒体乃至社会的首要任务。媒介与农村社会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媒介的发展需要植根农村,农村的基本情况制约着媒介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媒介又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起反作用,推动农村实现变革。本研究依据代表性和就近性原则,选择陕西省府谷县埝墕村村民为研究对象,调查报纸、广播、电视、手机和互联网五种大众媒介在该村的使用情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探索媒介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村民对媒介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发现该村大众媒介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弊端多、本地媒体缺位严重、信息传播与需求不协调和村民信息接收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改进媒体对农服务工作,提高村民媒介素养的对策,为解决农村信息化问题建言献策。

许俊杰[4](2016)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乡土味”解析》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在此过程中,渗透了大量的现代化、城市化气息,忽略了乡土文化和乡土气息的传承与发展。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而这笔财富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危机。与此同时,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媒介化生存,媒介则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扞卫区域文化的大义。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作为专业的电视对农频道,以河北省大量优秀的乡土文化为依托,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应该成为传承和承载中华民族乡土文化、乡土气息的重要载体。本文使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分析电视节目和典型案例,对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乡土味”进行深度解析。归纳出频道栏目内容对乡村氛围和乡土气息的整体呈现,反映农村生活状态和发展变迁;通过对节目主持人、节目叙事形式和拍摄镜头的具体分析,突出栏目在传达“乡土味”上的形式特点,以及频道在整体包装过程中独特的“乡土”特色设计。而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农民频道在传达“乡土味”的闪光点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乡土味”的策略。以更好地展现乡土气息,弘扬乡土文化,提升节目的贴近性,提高传播效果和表现力,并对其他电视专业对农频道如何更好地传达“乡土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崔媛媛[5](2016)在《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 ——基于2012-2014年《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的内容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地区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越来越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窗口,媒体如何建构地区形象,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地处中原,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河南,却由于上世纪末负面报道的集中“轰炸”,而形成“污名化”的河南形象。近些年,河南政府致力于重塑河南形象,注重媒体报道,积极宣传河南正能量事迹,以期提升河南形象。而主流媒体作为权威性的媒体代表,构建的河南形象对其他媒介起着风向标的导向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主流媒体是怎样建构河南形象、河南媒介形象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两大主流媒体,以2011年至2014年两报涉及河南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范围,获得273篇样本,运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样本的报道特点,结合spss20.0对获取类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了较全面的数据资料。本文从报道数量、篇幅、版面、报道倾向性等多个方面建构研究类目,研究发现:两报报道总体高于中部其他五省(山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报道版面覆盖面广且集中;报道选题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相对客观;新闻议题涉及政治、经济、三农、科教文卫等十类新闻议题,较全面的展现了河南的整体形象。总体而言,《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报相对全面客观的建构了河南的整体形象,肯定了河南的发展成绩,突出了近几年来河南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展现了河南建设郑州航空港、“陆路丝绸之路”通车等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对河南好人好事的报道,为重塑河南形象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但是,主流媒体也未摆脱河南“农业大省”的传统形象,重视农村、农民问题,报道地域呈现不均衡的情况,乡村报道明显高于城镇,对城市形象、发展、建设等报道较少。因此,河南城市的发展形象、河南市民的形象十分模糊,而农村各项发展报道详尽,质朴、勤劳的农民形象十分突出。此外,河南的教育形象负面报道集中,问题突出。本文希望从新闻报道的视角,探究河南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建构问题,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呈现当下媒体建构的河南媒介形象,为迅速发展中的河南提供重塑和提升河南形象贡献一份力量。

金璐[6](2014)在《中国对农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为例》文中提出由于媒介规制的限制,我国并没有商业广播电视和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分野,因此,我国的电视媒介,除了要在市场竞争中保全自己之外,还需要承载-定的公共服务职能,然而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市场竞争的压力、媒介权贵化和精英主义的作怪下,我国的许多广播电视媒体却都放弃了农村市场、丧失了社会责任,对农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弱化。本文基于公共服务的理论视角,以对农电视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的十年发展为研究案例,发现我国对农电视存在“三种”公共服务模式,并且在公共服务理念和电视人的身份定位方面均表现出中国特色。第一种是单向式的公共服务模式,这是在《垄上行》2002年初创时,为了满足农民信息需求、弥补中国对农电视资源紧缺而提出的一种服务模式;第二种是多元式的公共服务模式,这是2005年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垄上行》栏目提出的一种服务模式;第三种是全方位式的公共服务模式。2009年的1月8日,《垄上》频道诞生了。《垄上》频道一方面延续了《垄上行》栏目大力拓宽服务渠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并力求突破电视频道的局限,开始在频道线上传播外,利用“垄上行”品牌发展相关产业链,打造出一种由传播链、服务链、产业链共同组成的全方位式的对农公共服务模式事实上,在《垄上行》栏目和《垄上》频道多年的对农公共服务实践中,从业者们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着自己。从一开始的“五谷不分”,到成为“农家百事通”,从高高在上的“媒体精英”,到晒得黝黑的“泥腿子”,随着和农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不再满足于自己是农民的信息员、代表、服务员或者邻居,而是力求把自己变成农民。有鉴于此,中国对农电视在践行公共服务理念的过程中,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帮助农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电视人也从农民那里受益匪浅,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电视对农公共服务过程,是电视人与农民相互促进,共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三个模式层层递进,每一个模式的推进和深化,都是以前一个模式为基础的。深度贴近农民、提供紧贴需求的信息服务是对农电视的最为基本的一项公共服务职能;随着农民的需求不断继续扩大,对农电视对农民的关注也从最基本的生产转向农村生活,服务取向变得多元化和丰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农民的主人翁精神、互动需求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的前提下,农民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农村的主人,自己是对农电视的主体,从而愿意与频道进行良好的互动。简言之,《垄上行》栏目和《垄上》频道的公共服务模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深化而不断变迁的。从满足最基本信息需求的单向式服务模式,到从“生产+生活”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再到产业链、服务链和信息链共同打造出的全方位式服务模式。三个模式层层递进,根据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变化,服务一直在不断向深、向广的方面发展。与此同时,对农电视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因为服务模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即从对农电视人主动而农民被动,转变为对农电视人与农民互动;或者说由对农电视人是行为主体、农民是行为客体,转变为二者互为行为主体。

李均德[7](2014)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三农”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与数字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波澜壮阔和影响深远的时代图景。其间所产生的“三农”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既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表征之一,又是决定着这一转型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十一年锁定“三农”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但是,近些年来,尽管“三农”工作如此重要,国内传媒的“三农”报道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还是存在量少质劣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改进与优化“三农”报道,为全社会重视、关注“三农”工作提供舆论引导与营造舆论氛围,已成为媒体及其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新闻传播学界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基于此,本文立足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从分析新华社“三农”报道这一案例入手,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新华社新时期的“三农”报道实践及其传媒镜像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旨在试图找出“三农”报道中的存在问题与产生原因,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和优化“三农”报道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则对社会转型的概念、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其对传媒的影响、“三农”问题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我国社会转型与“三农”问题、“三农”报道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同时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三农”报道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具体阐述和说明。第三部分主要是案例分析,通过对新华社通稿线路随机抽取的1000多篇“三农”报道样本进行统计,并从“三农”报道比重、报道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四个方面做出详细分析,梳理归纳新华社“三农”报道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剖析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本文认为,农民话语权缺失、报道模式化倾向与舆论监督乏力等现象,是当前我国“三农”报道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其症结既缘自我国社会转型对传媒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我国传媒应对社会转型自身创新不足的结果。第五部分是对策研究。本文最后试图对改进“三农”报道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首先是要从“三农”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建构两个方面大力优化“三农”报道的外部环境,其次是要从观念创新、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等几方面创新传媒的“三农”报道。

王平[8](2014)在《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和法治建设的成败。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种种因素,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发展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薄弱和缓慢,日益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焦点”和“难点”所在,而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则是中国农村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和文化基础。因此,加强农村普法和涉农法制传播,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普法宣传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中国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的进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条件的日益改善和普法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农村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电视媒介越来越成为农村普法传播的主渠道。关于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不容忽视。那么,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究竟有多大影响作用?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如何运用电视法制信息传播更有效地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这既是本研究之难点,也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本选题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个案,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农民具有的法律意识水平状况、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动机、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态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尚处于低水平状况,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有一定的成效,但因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其培育作用却是很有限的。虽然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与关注度并不低,对传播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评价也给予充分肯定,但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实效性、舆论监督等功能的发挥评价相对偏低。从电视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容上看,电视有关农村立法、执法、司法及基层民主与自治等方面的报道普遍存在数量偏少、题材偏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法理性缺乏、深度不够、多元化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因而,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在农民法律意识培育方面所发挥的实际效能不够强。当然,影响电视涉农法制传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媒介自身方面因素、受众方面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如何提升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效果?本文认为,首先应提升电视从业人员的主体意识、素质和责任感,加强电视涉农法制传播内容、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其次,应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及素养;再次,作为国家法制信息的实质传播者和普法决策者的政府,应与时俱进,更新普法“治理”理念,加强电视等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构建电视等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等。总之,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当前农村普法传播主渠道的电视媒介的职责和作用亟待加强。

李霞[9](2012)在《惠农政策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省星子县白鹿镇农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农民大众接触媒体先是了解政策信息,其次是了解农业技术信息,最后是娱乐。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解释惠农政策的相关报道太少,媒体内容与农民大众的现实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农村政策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传播效果不理想。农民对政策不了解,不理解,成为农民合理运用惠农政策致富的瓶颈。鉴于此,本论文以星子白鹿镇惠农政策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阐述惠农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惠农政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惠农政策传播存在的问题:惠农政策传播机制不健全,没有民间话语平台;惠农政策传播模式单一,没有形成整体互动的传播渠道;传播理念没有以农民受众为中心,没有紧紧抓住农民所需;惠农政策传播没有建立反馈机制;农村专业传播人才匮乏;惠农政策传播者重视度不够,没有浓厚的宣传氛围;惠农政策传播没有配套设备;惠农政策传播受众整体文化程度低,缺乏足够认识能力;惠农政策传播不够深入,农民对惠农政策知晓度不高。惠农政策传播的对策及建议:(1)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传播机制。(2)健全媒体运行机制,培育民间话语平台。(3)多方资源介入与引导,增强农民媒介素养培养。(4)加强整体联动传播机制,提高农民惠农政策知晓率。(5)树立农民需求传播理念,提高惠农政策引导作用。(6)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保护群众基本话语权。(7)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视和扶持政策传播。(8)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宣传,提高惠农政策传播辐射力。

陈娟[10](2012)在《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图景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追问中国传媒业中这一独特报种“弱质”的根源何在;农村类报纸有没有可能通过转型实现“中兴”;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语境中和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框架内,农村类报纸怎么转型,如何实施。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思考脉络和研究目标所在。本文通过聚焦《南方农村报》的市场化生存个案,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并对其转型的方向进行了理论探讨。本研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1)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类报纸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的生存方式、转型路径、经营理念等,及其对农村报业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运作规律是什么?(3)在融媒时代,农村类报纸的市场模式、盈利模式如何突破?研究方法上,本文总体上采用案例研究法,即针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总体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选取其中典型的、对同类报纸具有启示性的市场化转型案例“南方农村报”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嵌入多个次级分析单位,包括新闻业务转型、报社的经营转型、数字化转型等,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中,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考察其转型的理念、运作方式,并对其转型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为了增强本研究的外在效度,遵从案例研究方法的复现逻辑(replication logic),本研究在次级分析单位中增加了复现案例,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部分验证。本文总体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本研究重在“发现规律”)——总结概括、理论提升的逻辑思路展开,总体框架及各章节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提出“农村类报纸面临转型”的问题(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提出“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凸显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梳理和理论概括,第三章对农村类报纸的生存空间进行横向考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结论:中国农村类报纸正面临着转型的历史机遇——必须转型而且能够转型。第二部分,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三步走”的规律(第四章至第八章)。这部分重在从媒体经营管理的角度,找到农村类报纸由弱转强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推导。其中,第四章论证了“南方农村报”是在新的媒体生存环境中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第五、六、七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回答了“南方农村报”是怎样转型的、内在规律是什么等问题。第五章论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第一步,是由“综合纸”转型为注重市场细分的“专业纸”,同时考察其品牌战略转型问题;第六章论述转型的第二步,是由“专业纸”进一步转型为具备多元经营格局的“专业涉农媒体企业”;第七章在上两章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推导出其转型的第三步,即由涉农媒体企业转型为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多平台联合的全媒体“涉农大平台”。第八章考察了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其核心动力是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持续动力是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第三部分,总结概括与理论提升(第九章),并对转型方向进行理论探讨。第九章提炼出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几个核心话语,以这种形式对本研究的核心成果进行总结。这几个核心话语分别是:1.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即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从而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先者;2.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即通过与其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的品牌营销,将报纸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行业优势,行业优势进而转化为影响力优势,以此促进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的构建;3.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这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方向,能使其彻底突破发展瓶颈,完成由“农村类报纸”到包括报纸平台在内的“涉农大平台”的身份转型。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涉农媒体是中国传媒产业大家族中的弱势群体,学界对它的研究也甚少,本文对涉农媒体的典型代表——农村类报纸的市场化转型做系统研究,拓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的研究领域。2.在选题和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选取了“市场化转型”这一对于整个农村类报纸发展来说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进行研究,既新颖独到,也没有掣肘于我国农村类报纸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总体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目前农村类报纸中市场化运作最为成功的“南方农村报”为重点研究对象,辅以历史研究法、实地研究与定性访谈法、抽样调查法等对该案例的多个次级单位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打开视野,综合考察其他同类报纸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异中求同,发现规律,增强了本研究的普适意义。3、在资料方面。本文在梳理中国农村类报纸历史演进和现状方面,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后“农”字号报刊的史料,以及对目前农村类报纸情况的详细统计等。此外,本研究对《南方农村报》的转型情况从各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是本文资料方面的创新。4、本研究创新之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观点的创新。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七点:(1)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梳理出“两条发展脉络”,指出目前的农村类报纸是其中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的发展结果。(2)对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类报纸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勾勒出其从“革命报刊”到“组织媒介”,再到改革开放之后历经80年代的整体“兴盛”、90年代的整体“衰落”、直到新世纪的“分化”的过程。(3)提出中国“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4)发现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的“三步走”规律,并进行了理论概括。(5)提出“涉农媒体跨行业营销体系再造”的概念及其模型。(6)提出“涉农媒体双边市场二次成长”理论:涉农媒体通过营销体系创新将媒体平台一方的“读者”市场下沉到“农民”群体,同时,将平台另一方的“广告商”市场下沉到“农资企业”,以此完成农村报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市场的成长意味着媒体平台生存空间的扩大。(7)提出“涉农媒体多平台联合”的概念及其模型。单一平台指的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平台”;多平台联合指的是成长后的媒体平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平台,还包括网络技术催生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并指出这是涉农媒体市场化转型的方向。

二、贴近性使农村报道蠃得受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贴近性使农村报道蠃得受众(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社会背景
        二、实践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使用方法
        二、编码与信度检测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扶贫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扶贫报道的研究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点
第一章 《河南日报》扶贫报道历史梳理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扶贫政策与扶贫对象
        一、涉农扶贫的定义
        二、扶贫政策阶段划分
    第二节 《河南日报》扶贫报道现状
        一、《河南日报》是河南扶贫新闻报道主力军
        二、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发展阶段
        三、《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状况
第二章 1978-1993 年《河南日报》扶贫报道改革初期阶段
    第一节 转型中的新闻媒介
        一、新闻本位的回归
        二、政策信息的传达
    第二节 传播者:政府主导议题
        一、政府议程设置
        二、扶贫议程的单向传递为主
    第三节 传播内容:国家政策与“先富经验”
        一、政策宣传的宏观主题
        二、指令性较强的报道方式
    第四节 单向传播模式下的传播效果与受众
        一、反馈环节缺位
        二、传播偏差的形成:“被忽视的”扶贫对象
        三、作为宣传对象的受众
第三章 1994—2000 年《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多方位发展阶段
    第一节 重新认定新闻媒介性质
        一、双重属性下的市场化转型
        二、扶贫信息的传递功能
    第二节 媒介议程的互动性
        一、媒介议程的互动
        二、扶贫话题的传播新流向
    第三节 传播内容:扶贫“精英”与主题扶贫
        一、扶贫举措的报道主题
        二、专业视角的报道方式
    第四节 双向传播模式下的传播效果与受众
        一、双向传播模式下的反馈环节
        二、传播偏差的加剧:“过度关怀”的扶贫对象
        三、作为信息消费者的受众
第四章 2001—2010 年《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专业化发展阶段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下的媒介发展
        一、党报的面临压力与权威重树
        二、舆论监督的媒介角色
    第二节 受众的互动性增强
        一、公众议程的提升
        二、从受众到公众
    第三节 传播内容:扶贫困境与贫困本身
        一、扶贫困境的报道主题
        二、百姓视角的报道方式
    第四节 中心互动模式下的传播效果及受众
        一、传播要素的互动
        二、传播偏差的调整:对贫困群体的人文关怀
        三、受众能动性增强
第五章 2011—2018《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全面完善阶段
    第一节 党报媒介责任回归
        一、融媒体时代党报角色
        二、作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媒介
    第二节 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多向互动
    第三节 传播内容:全民参与扶贫
        一、全民扶贫的报道议题
        二、全方位视角的报道方式
    第四节 多元一体传播模式下的传播效果及受众
        一、网格模式下的全民关注
        二、传播偏差的消除:从关怀到共情
        三、多元的受众角色
第六章 《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的变迁
        一、媒介角色的转化
        二、传播内容的演变
        三、传播主体:政府议程、媒介议程、公众议程的互动过程
        四、传播效果及受众的演变
    第二节 《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的坚守
        一、始终紧跟社会发展,明确党报定位
        二、始终坚持队伍建设,提高竞争意识
        三、始终坚持受众本位,强化服务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2)人民网的农村传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人民网在农村传播的概况
    (一) 人民网简介
    (二) 人民网在我国农村传播渠道
    (三) 人民网在我国农村传播的方式
    (四) 人民网在我国对农传播的有关内容
    (五) 人民网在我国农村传播的效果
二、人民网在农村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一) 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观念
    (二) 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
    (三) 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四)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媒介素养
    (五) 推动了农业经济社会发展
三、人民网在农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 媒介接触率低
    (二) 农村受众媒介需求不足
    (三) 农民缺乏话语权
    (四) 传播内容与农村受众的实际需求不吻合
    (五) 传播队伍建设滞后
四、人民网在农村传播的发展策略
    (一) 增加农村传播的投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二) 传播内容应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
    (三) 保证受众参与权,提高参与积极性
    (四) 提高传播者的素质和能力
    (五) 走进农民身边进行宣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埝墕村村民大众媒介使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假设
        1.3.4 理论依据
        1.3.5 特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埝墕村概况
    2.1 环境概况
        2.1.1 自然历史
        2.1.2 经济条件
        2.1.3 文化背景
    2.2 村民结构分析
第三章 埝墕村村民大众媒介使用情况
    3.1 大众媒介历史沿革
    3.2 大众媒介使用现状
        3.2.1 大众媒介接触的时间特征
        3.2.2 大众媒介设备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 埝墕村大众媒介生活景观
    4.1 大众媒介与埝墕村的经济生活
        4.1.1 对农服务类信息接收效率不理想
        4.1.2 村民在媒介推动下实现双重转变
        4.1.3 村民对对农服务类信息褒贬不一
    4.2 大众媒介与埝墕村的政治生活
        4.2.1 时政类信息的接收渠道呈单一化
        4.2.2 村民的政治素养得到多维度培养
        4.2.3 时政类信息需求与满足的不协调
    4.3 大众媒介与埝嫣村的文化生活
        4.3.1 在多样性与灵活性间接触的文化
        4.3.2 传统乡村文娱生活的消逝与重建
        4.3.3 在现代传媒文化中呼唤百姓之声
第五章 埝墕村大众媒介使用存在的问题
    5.1 媒介资源分布不均匀
    5.2 基础设施工程弊端多
    5.3 本地媒体多角度缺位
    5.4 信息提供与需求错位
    5.5 受众信息接收效率低
第六章 埝墕村大众媒介使用的未来径路
    6.1 政府层面
        6.1.1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
        6.1.2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
    6.2 媒介层面
        6.2.1 增强对农服务意识
        6.2.2 改进对农传播工作
    6.3 受众层面
        6.3.1 着重媒介素养教育
        6.3.2 发挥文化反哺效用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乡土味”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传达“乡土味”的必要性
    1.1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产生及发展
        1.1.1 政治环境和媒介环境的推动
        1.1.2 频道栏目发展的丰富性
    1.2“乡土味”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3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展现“乡土味”的必要性
        1.3.1 外部大环境的推动
        1.3.2 河北农村文化发展的需求
        1.3.3 频道设置的完善
第2章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栏目的“乡土味”特点分析
    2.1 河北省乡土文化概览
    2.2 频道栏目乡村氛围整体呈现
        2.2.1 聚焦农民生活问题揭露农村生活状态
        2.2.2 透析农村多样矛盾反映农村生活伦理
        2.2.3 专注农业技术服务体现农业生产变革
        2.2.4 关注农民信息需求揭示农村热点变迁
        2.2.5 展现戏曲艺术魅力传承民间传统文化
    2.3 频道栏目传达“乡土味”的形式特点
        2.3.1 节目主持人身份的平民化
        2.3.2 节目形式的民间故事化
        2.3.3 节目镜头的乡“土”化
    2.4 频道包装“乡土味”的特色设计
        2.4.1 频道台标的乡土设计
        2.4.2 频道宣传片的人文精神
第3章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乡土味”的不足及优化策略
    3.1 频道传达“乡土味”的不足
        3.1.1 节目设置的局限性
        3.1.2 娱乐节目在传递乡土文化中地位的缺失
        3.1.3 栏目包装乡土元素的欠缺
        3.1.4 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忽视
    3.2 频道优化“乡土味”的策略
        3.2.1 丰富栏目类型多元化
        3.2.2 强调娱乐形式乡土化
        3.2.3 突出栏目包装本土化
        3.2.4 增强地域文化多样性
        3.2.5 实现区域的媒介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 ——基于2012-2014年《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的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河南形象令人担忧
    二 媒介建构社会现实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二 地区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三 河南形象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支撑
        一 框架理论
        二 刻板印象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报纸概况
        二 选择《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报的原因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文本分析法
        四 spss统计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采集
        二 类目建构
        三 信度检验
第三章 两报涉豫报道分析
    第一节 报道特点分析
        一 报道数量分析
        二 报道版次分析
        三 报道篇幅和报道体裁分析
        四 选题性质和报道倾向性分析
        五 新闻源
        六 新闻议题
    第二节 文本分析和内容建构
        一 政治议题分析
        二 经济议题分析
        三 “三农问题”分析
        四 社会民生议题分析
        五 法制、科教文卫与交通议题分析
第四章 媒介建构的河南形象分析
    第一节 河南形象分析
        一 河南实力形象
        二 河南发展形象
        三 群体形象
        四 外观形象
第五章 对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的综合评析
    第一节 建构河南形象是否全面客观
        一 关于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解释
        二 主流媒体塑造了相对客观全面的河南形象
    第二节 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大省”的刻板印象存在
        二 报道方式存在“模式化”
    第三节 主流媒体建构河南形象的启示
        一 重视报道技巧,用事实说话
        二 融合新媒体,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三 增强创新意识,减少模式化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对农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公共服务理论
        二、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研究
        三、国内对农电视公共服务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释义
        一、公共服务
        二、对农电视
        三、对农电视公共服务
    第四节 研究样本选择
        一、《垄上行》栏目与《垄上》频道发展简介
        二、样本选择的原因
    第五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精英”的退场与单向式的公共服务模式
    第一节 单一化的公共服务:传递基本农业信息
        一、栏目设置注重“针对性”
        二、传播方式注重“普遍性”
    第二节 单一型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是为农民提供信息
        一、重要却被忽略:农村信息需求悖论
        二、满足信息需求是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
    第三节 单纯的身份定位:我是农民的信息员
        一、“精英”情结导致身份错位
        二、用深度体验消解“精英”主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多元式公共服务模式
    第一节 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信息多样化和活动平台化
        一、信息种类的多样化
        二、大型活动的平台化
    第二节 多元化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是为农民搭建平台
        一、农村民生在“民生”新闻中的缺位
        二、搭建丰富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双重的身份定位:信息员+服务员
        一、拒绝公共服务“条块化”
        二、从听取“专家意见”向重视“常识”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型塑“新型农民”与全方位的公共服务模式
    第一节 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
        一、用《垄上》频道完善公共信息传播链
        二、频道活动联袂公益行动:服务链的巩固
        三、“两条腿走路”:产业和频道的共同发力
    第二节 双向度的服务理念:公共服务是帮助农民完善自我
        一、农民公共文化的缺失和公共服务选择能力的缺乏
        二、型塑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
    第三节 整体的身份定位:我就是农民
        一、把“我们”变成“他们”
        二、与农民共同完善自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垄上行》和《垄上》频道不同时期服务模式的变迁
    二、《垄上行》和《垄上》频道公共服务模式的借鉴意义
    三、本研究的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垄上行》和《垄上》频道历年获奖、获领导嘉许和各级媒体报道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被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四: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7)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三农”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社会转型研究综述
        1.2.2 “三农”报道研究综述
        1.2.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我国社会转型与“三农“报道
    2.1 社会转型及其对传媒的影响
        2.1.1 社会转型的含义
        2.1.2 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2.1.3 社会转型的表现
        2.1.4 社会转型的特点
        2.1.5 社会转型对传媒的影响
    2.2 “三农”问题与“三农”报道
        2.2.1 “三农”问题的内涵
        2.2.2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地位
        2.2.3 “三农”报道的历史演进
    2.3 社会转型与“三农”报道的关系
        2.3.1 社会转型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3.2 社会转型与“三农”报道的关系
3 新华社“三农”报道案例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样本采集与分类
        3.2.1 样本选取范围
        3.2.2 样本分类
    3.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3.1 “三农”报道比重分析
        3.3.2 “三农”报道来源分析
        3.3.3 “三农”报道基调分析
        3.3.4 “三农”报道主题分析
    3.4 新华社“三农”报道的特点
        3.4.1 报道议题设置上注重政治性
        3.4.2 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
        3.4.3 报道手法上强调“接地气”
        3.4.4 报道策略上偏重服务功能
4 社会转型期我国“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三农”报道存在的问题
        4.1.1 农民话语权缺失
        4.1.2 报道模式单一
        4.1.3 舆论监督乏力
        4.1.4 报道题材比例失衡
        4.1.5 新媒体覆盖率不高
    4.2 “三农”报道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中国社会转型对传媒外部环境的影响
        4.2.2 中国社会转型对传媒内部环境的影响
5 社会转型期我国“三农”报道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5.1 优化“三农”报道的外部环境
        5.1.1 “三农”制度安排
        5.1.2 “三农”文化建构
    5.2 创新“三农”报道的建议
        5.2.1 以农民为本的观念创新
        5.2.2 以农村发展为导向的内容创新
        5.2.3 结合新媒体的形式创新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8)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本选题研究现状
    四、本选题的主要概念
    五、研究内容、目标与假设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与动因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轨迹
        二、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动因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当前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农民的电视媒介接触及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地点的选取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的人口统计结构
    第二节 农民对电视媒介的接触状况
        一、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为电视
        二、对电视传播的参与度很低
        三、对新闻类节目较为关注
        四、电视媒介是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农民具有的法律意识水平状况
        一、法律知识甚为缺乏
        二、对法律的认同程度不高
        三、缺乏亲近法律的情感
        四、对法律的价值作用评价较低
        五、立法主体意识和法律要求意识淡薄
第三章 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概况及动机
    第一节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状况
        一、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接触度总体上不低
        二、更喜欢以案说法、涉案剧等类节目
        三、有着长期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历史
        四、更看重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制信息
        五、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制“信息沟”
    第二节 农民接触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动机分析
        一、关注法制信息有着较强的实用性特点
        二、接触涉案信息的主要动机是消遣娱乐
        三、不少农民的接触动机较为含糊被动
        四、主动学习动机有待调动或激发
第四章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态度调查分析
    第一节 态度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第二节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意义及形式的评价
        一、充分肯定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
        二、传播形式要达到农民满意程度尚有差距
    第三节 农民对电视法制信息可信度和实效性的评价
        一、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信任度不高
        二、对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实效性的评价较低
    第四节 农民对电视涉农法制舆论监督功能的评价
        一、对涉农法制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满意度低
        二、现实法治环境、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态度评价
第五章 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各因子水平的影响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法律知识因子影响较大
        二、接触程度、动机、态度等对法律意识各因子影响明显
        三、亲身经历等对法律意识各因子有更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整体分析
        一、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影响是长期的、累积的和潜移默化的
        二、不同类型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各异
        三、内容相关性强的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影响力也较强
        四、电视法制信息传播的效能发挥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因素综合分析
        一、性别、文化程度等个体因素影响法律意识水平
        二、现实法治环境对法律意识水平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三、薄弱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影响法律意识生成
        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或不完善
        五、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第六章 从传受双方探析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缺失
    第一节 电视媒体:涉农法制传播目标、内容等的不足
        一、涉农法制传播目标导向的模糊不清
        二、针对农村选题总量欠缺,为农服务倾向不足
        三、传播内容缺乏“法理性”、“实效性”及深度
        四、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等不强
        五、涉农法制传播者主体意识及素质的欠缺
    第二节 农民: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的不足
        一、法律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缺乏
        二、权利主体意识及精神淡薄
        三、自救型主体人格不足
        四、媒介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较低
    第三节 政府:保障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机制缺失
        一、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及制度保障机制缺乏
        二、涉农舆论监督功能发挥尚缺乏法制性保障
        三、涉农法制传播的人才生成、培养与激励机制不足
        四、推动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不强
第七章 从传受双方探析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策略
    第一节 电视媒体:明确培育目标,提升传播效能
        一、明确对农培育目标,转变对农普法理念
        二、在栏目设置或改版等上体现出为农服务倾向
        三、提升传播内容的“法理性”、“实效性”及深度
        四、针对农民接受特点,注重传播形式的“民生化”
        五、提升从业者对农普法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及素质
    第二节 激发农民自身潜能,培育主体意识及素养
        一、突出法对农民的权利价值和作用
        二、培养农民理想法信仰和法律怀疑精神
        三、注重对农民自救型主体人格的培育
        四、培养农民媒介接受主体意识及素养
    第三节 政府:加强媒介涉农法制传播的机制建设
        一、与时俱进,更新普法“治理”理念
        二、加强涉农法制传播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
        三、加强涉农法制传播的人才生成、培养与激励机制
        四、构建涉农法制传播的内外部协作机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电视法制信息传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2: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3:睢宁县办理媒体反映事项问责暂行办法
后记

(9)惠农政策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省星子县白鹿镇农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政策传播相关研究评述
        1.2.1 农村传播的概况研究
        1.2.2 大众传媒体与“三农”
        1.2.3 大众传媒涉农传播相关研究的评价
        1.2.4 涉农传播中问题及相应对策与发展前景探究
        1.2.5 惠农政策知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国外政策传播的经验
    1.3 本研究的概念范围界定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概念范围界定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政策传播基础理论
    2.1 政策传播的系统要素解析
        2.1.1 传播者
        2.1.2 传播内容
        2.1.3 传播渠道
        2.1.4 传播受众
        2.1.5 传播效果
    2.2 信息对称理论
    2.3 政策传播机理
    2.4 政策传播模式
        2.4.1 线性传播模式
        2.4.2 互动循环模式
        2.4.3 整体互动模式
        2.4.4 系统传播模式
    2.5 政策传播媒介
        2.5.1 政策传播媒介特点
        2.5.2 媒介对惠农政策传播效果现状评析
        2.5.3 大众媒体在惠农政策传播过程中对农民的影响
3 惠农政策传播现状分析
    3.1 调查地概况
    3.2 调查对象与方法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方法
    3.3 问卷设计与收集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收集
    3.4 数据分析
        3.4.1 惠农政策传播受众分析
        3.4.2 惠农政策传播内容分析
        3.4.3 惠农政策传播效果分析
        3.4.4 惠农政策传播渠道分析
4 惠农政策传播存在的问题
    4.1 传播机制不健全,没有民间话语平台
    4.2 惠农政策传播渠道没有形成整体互动
    4.3 传播理念没有紧紧抓住农民的所需
    4.4 惠农政策传播没有建立反馈机制
    4.5 专业传播人才匮乏
    4.6 政府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浓厚传播氛围
    4.7 惠农政策传播没有配套设备
    4.8 受众整体文化程度低,认识能力不足
    4.9 惠农政策传播不够深入
5 对策建议
    5.1 惠农政策传播的发展对策
        5.1.1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传播机制
        5.1.2 健全媒体运行机制,培育民间话语平台
        5.1.3 多方资源介入与引导,增强农民媒介素养培养
        5.1.4 加强整体联动传播机制,提高农民惠农政策知晓率
        5.1.5 树立农民需求传播理念,提高惠农政策引导作用
        5.1.6 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保护群众基本话语权
        5.1.7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视和扶持政策传播
        5.1.8 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宣传,提高惠农政策传播辐射力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一 惠农政策传播现状调查表

(10)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发展的涉农媒体才能担当服务“三农”的责任
        二、 农村类报纸转型就有出路
        三、 重新崛起的《南方农村报》成为农村传媒业亮点
    第二节 理论假设与概念厘定
        一、 理论假设和中心论点
        二、 概念厘定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路径设计
        二、 总体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设计
        四、 研究方法叙述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一、 文献综述
        二、 相关理论支撑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字号刊物发展脉络
        一、 第一条脉络:远离政治意识形态
        二、 第二条脉络: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通俗报纸
    第二节 对不同时期农村类报纸发展阶段的理论概括
        一、 1949 年之前:革命报刊
        二、 1949 年至 1978 年:组织媒介
        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类报纸发展的“三阶段”概括
    第三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角色演进
        一、 1949 年至 1978 年:动员与整合农村社会的宣传工具
        二、 1978 年至 1988 年:突显“信息传播角色”的角色丛
        三、 1988 年至 2002 年:被边缘化的“鸡肋”
        四、 2002 年至今:角色分化
    第四节 中国农村类报纸的制度演进
        一、 党报的附属机构
        二、 经营管理制度层面有所突破
        三、 制度变迁呈现历史后向依赖
        四、 探索现代媒体企业制度
第三章 对中国农村类报纸生存空间的宏观分析
    第一节 潜在市场日益扩大
        一、 农村受教育人口数量不断扩大
        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
    第二节 潜在市场需求迫切——读者亟需但农村“报荒”
        一、 农村“报荒”现象普遍
        二、 报纸是农村居民获取实用信息的首选媒介
    第三节 现实市场分区域旺盛上升空间大
        一、 《南方农村报》的崛起
        二、 《南方农村报》广告收入的突破性增长
第四章 转型的典型样本——南方农村报
    第一节 对“转型”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一、 转型
        二、 社会转型
        三、 媒体转型
    第二节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一、 “媒体”与“媒体企业”
        二、 “转型媒体企业”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南方农村报”是农村类报纸转型的典型样本
        一、 “南方农村报”概况及转型动因
        二、 “南方农村报”转型路线及表现
第五章 转型第一步:由“综合纸”到“专业纸”
    第一节 “专门为农民说话”——持续而理性的舆论监督报道
        一、 涉农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界定
        二、 《南方农村报》的舆论监督报道:持续、理性、建设性
        三、 为农民说话的专业理念和技巧
    第二节 “专业为农业服务”——“大农财”新闻及《农财宝典》
        一、 “大农财”新闻:对农村财富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面”的观照
        二、 《农财宝典》:对农村财富增长的机遇与威胁进行“点”的开掘
    第三节 构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平台——“南农评论”
        一、 自己的声音——务求独到而扎实
        二、 关注“三农”的知识分子的声音——但求犀利而有建设性
        三、 农民的声音——引导其主张权利、理性发声
        四、 网络的声音——撷“微”言议热点以理性砭时弊
    第四节 后“专业”时代的品牌战略构想
        一、 由涉农新闻产品品牌到涉农媒体企业品牌
        二、 由单一品牌格局到多品牌格局
        三、 突破传媒品牌内涵成就大“三农”领域的品牌
第六章 转型第二步:由“专业纸”到专业涉农媒体企业
    第一节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媒体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二、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活动
        三、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活动营销与媒体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南方农村报”媒体企业多元经营格局构建
        一、 平衡策略推进基础业务
        二、 纵深策略开掘增值业务
        三、 专业策略拓展相关多元业务
        四、 “全媒体”业务探索
    第三节 复现案例:《河北农民报》的经营创新
        一、 “报友俱乐部”——实现报纸与读者的双向服务与共赢
        二、 经营“报农”肥料——依托报纸品牌优势的相关多元业务
    第四节 涉农媒体的经营创新
        一、 “创新”理论及创新性评估维度
        二、 “嵌入”农资行业——涉农媒体营销体系跨行业再造
第七章 转型第三步:由以“纸”为核到“涉农大平台”
    第一节 “双边市场”与媒体的“平台”属性
        一、 “双边市场”
        二、 媒体本身就是“平台”
    第二节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一、 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一次成长”
        二、 涉农媒体平台双边市场的“二次成长”
    第三节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的多平台联合
        一、 涉农媒体具备构建涉农交易平台的优势
        二、 “报纸平台+全媒体服务平台”构想
第八章 转型实现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核心动力:坚守“边关”、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一、 “草根”媒体的“边关文化”
        二、 “边缘”媒体的“主流化生存”
    第二节 持续动力:以“整体转制”为契机的体制变革
        一、 对农村类报纸“走市场”的历时考察
        二、 “整体转制”推动农村类报纸持续转型
第九章 总结:农村类报纸转型的核心话语
    第一节 把握“利基”差异做“专”涉农市场
    第二节 优势转化、品牌营销与“共赢”
    第三节 突破以“纸”为核重构涉农媒体平台
附录:现有农村类报纸一览表(2012 年)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四、贴近性使农村报道蠃得受众(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日报》涉农扶贫报道演变研究[D]. 宋晨绮.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2]人民网的农村传播问题研究[D]. 肖璐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3]埝墕村村民大众媒介使用调查研究[D]. 王雨苗. 西北大学, 2017(02)
  • [4]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乡土味”解析[D]. 许俊杰. 河北大学, 2016(03)
  • [5]主流媒体对河南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 ——基于2012-2014年《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的内容分析[D]. 崔媛媛. 郑州大学, 2016(02)
  • [6]中国对农电视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及《垄上》频道为例[D]. 金璐. 武汉大学, 2014(06)
  • [7]社会转型背景下“三农”报道研究 ——以新华社“三农”报道为例[D]. 李均德. 武汉大学, 2014(06)
  • [8]电视法制信息传播与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研究 ——以江苏睢宁农村为例[D]. 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9]惠农政策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省星子县白鹿镇农户调查[D]. 李霞.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5)
  • [10]中国农村类报纸市场化转型研究 ——以“南方农村报”为例[D]. 陈娟. 暨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邻近性使农村报告受欢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