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娇[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利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义利取向是解决道德生活基本问题的基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义利之辩”是中华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需要一定的义利观来为人们进行价值导航。同时,新时代也对大学生的义利观培育提供了新的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梦的践行者,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义利观培育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大连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义利观培育的实证研究。依据问卷数据,了解和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培育对策。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相关理论述要。其中包括对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相关概念的界定、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理论基础、意义、目标指向以及原则。第二部分,为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及义利观培育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义利观培育的内容零散、不充分,义利观培育的环境待优化、配合不足,义利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刻板。第三部分,为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因由,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传统义利观的转化不到位,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高校培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家庭对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重视度不够,大学生对自身义利观培育的自觉性不高。第四部分,为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优化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内容,优化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环境,创新大学生义利观培育方式。

李敏[2](2021)在《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儒家义利观有着很多丰富的内涵,在儒家的各种义利观中,最重要的内涵是,强调公利与私利的联系与不同。以现在的角度看,儒家的公利与私利,也就是现在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思想中强调重义轻利,主要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阶级对国家和人民的统治。封建统治者把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与统治阶级利益等同,从而来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高中生义利思想的形成,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占了一大部分,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学习优秀的儒家文化,尤其是谈到儒家义利观中的治国理政,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对高中生义利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的作用。整篇论文在广泛地查阅相关书籍以及着作,还有期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阅读儒家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以及中学义利观教育的相关着作以及文献,并结合一些论文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对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写儒家义利观及相关义利观研究概述,本部分主要写了儒家义利观的内涵,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高中义利观的主要内涵,表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写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的当代价值。第三部分写高中生义利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写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的影响及具体途径分析。本部分写了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具体方面,以及影响的具体途径。探索和研究儒家义利思想,能够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与此同时,这些也能够为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有效实施提供价值借鉴和方法指导,也是我们国家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部分,爱国主义精神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广大的高中学生,未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当然这也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任务,所以我们将从高中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义利观教育进行研究。儒家义利观和高中生义利观由社会主义义利观作为一个纽带进行连接。义利观的教育会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借鉴先秦儒家义利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形成义利相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的价值观点,能够促使高中生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

杨罗嫚[3](2021)在《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儒家义利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儒家义利观思想精华仍具强大生命力,特别是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融入义利观方面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系统、全面分析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将其思想精华合理的融入到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查阅现有着作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重点阅读儒家义利观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着作,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系统研究法,对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儒家传统义利观基本内容进行概述,以“义”与“利”的内涵以及“义”与“利”的关系为起点,对儒家义利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出先秦儒家义利观所蕴含的“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公利至上”等思想精华,为下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对儒家义利观的德育价值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既符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又能促进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第三部分则对大学义利观及其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部分则是探讨了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完善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以期能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以推动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王娜娜[4](2020)在《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得网络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空间作为对现实生活的拓展和延伸,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网络空间道德失范问题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效果。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而言,网络空间道德失范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不健全、或者网民个体道德社会化不彻底、网民在道德言行上出现偏离社会道德要求的现象,从而使网络社会陷入混乱或失序的状态。判定网络空间是否出现道德失范风险有三重标准:一是以道德内在理路为依据的前提性判定标准,根据网络空间道德的合价值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程度,判定网络空间道德价值的正当性、道德规范的事理性、道德目标的有益性是否受到挑战;二是以道德转化过程为依据的过程性判定标准,从认知、接受和践行三个转化阶段入手,判定网络空间道德认知的准确性、道德认同的有效性和道德践行的坚定性是否受到挑战;三是以道德践行结果为依据的结果性判定标准,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社会生活主要领域中行为的分析,判断网络空间是否存在与集体主义原则、诚实守信准则和优秀道德传统相背离的行为。如果网民的思想道德行为背离这三重标准,网络空间道德失范问题也就产生了,进而影响网民个体的健康发展、扰乱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损害我国国家声誉和形象。网络空间道德失范表现在道德本体、道德发展和道德结果三个层面,道德本体层面的失范具体表现为网络空间道德价值有所扭曲、网络空间道德逻辑有所解构、道德效力有所弱化;道德发展层面的失范具体表现为网络空间道德面临网民认知、认同和践行的三重困境;道德结果层面的失范具体表现为网络空间存在价值导向型、利益导向型和情感导向型失德行为。导致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网络空间道德基础不牢。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弊病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的客观存在,冲击着网络空间道德的物质基础;西方道德价值、封建主义道德残余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不良风气等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冲击网络空间道德的价值基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由性与去中心化等复杂特性助长了网民的侥幸心理、放纵心理与跟风盲从心理,冲击网络空间道德的心理基础。二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滞后。传统道德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相对封闭、依赖课堂和侧重灌输的传统德育理念不适应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变化;道德教育话语的渗透、转换和传播不足,对网络空间的引领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减弱;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养和信息能力有待提升,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不足。三是网络空间道德监管困难。网络空间的隐匿性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趋势加大了道德监督的难度,网络舆论监督有陷入道德绑架、道德暴力等歧途的可能;对网络空间的信息、舆情与行为的管控不力进一步加剧了道德失范的程度;除此之外网络空间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漏洞与隐患,对网民行为的威慑性不足。预防和解决网络空间道德失范问题,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必须夯实网络空间道德基础,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与民生改善,增强网民的获得感、主体感和幸福感,打牢网络空间道德的物质基础;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义、以诚信负责和谐共赢为基本原则、以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为抓手的网络空间道德体系,筑牢网络空间道德的价值基础;调动各方积极性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培育网民正确的网络观,建牢网络空间道德的心理基础。必须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网络道德教育理念转变、加速网络道德教育话语创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提升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进而规范网络空间道德秩序。必须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完善网络空间监督与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以督律德”“以管固德”“以法促德”,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

张瑞娇[5](2020)在《当前我国农民财富伦理观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地区财富伦理问题频发,部分农民过分重视对财富的追求,忽视伦理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形成了不合理的财富伦理观。如果财富逻辑成为农民生活主导逻辑,农民的道德情感需求将被物质利益填充,财富就会由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异化为压抑农民的物质。鉴于此,厘清当前我国农民财富伦理观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从而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成为农村社会现实发展所需。关于农民财富伦理观问题的研究需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财富伦理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财富伦理思想及中国传统优秀财富伦理思想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当前我国农民财富伦理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需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农民财富伦理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国家政策设计与制度治理创新。本文将依据财富伦理的核心问题,即财富价值认知的科学性、财富获取的正当性和财富使用的合理性,在对农民财富伦理观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农民的财富伦理观,具体论述农民财富伦理观的引导路径,从而满足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王伞伞[6](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在这四十多年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青年价值观的演变。青年是当今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价值观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研究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以及其特征,对比不同时期青年的价值观世界,从而得到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启示,对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使青年价值观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而保证青年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始终是积极力量。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为主要内容,将青年价值观置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背景下。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为研究方法,将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复苏与困惑阶段、冲突与迷茫阶段、重建与发展阶段、整合与深化阶段,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其中涉及到青年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婚姻价值观的变化。文章认为青年价值观演变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探索出青年价值观演变过程与社会改革同步、价值观演变中分化与整合同在、变动与稳定并存、积极向上为主流的特征。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基础上得出启示,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浸润,离不开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预测未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趋势会呈现出主体化发展、多元融合发展、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契合的趋势。

张莹莹[7](2020)在《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利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们关于“义”、“利”以及“义利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义利之辨”,历久弥新,但不同历史时期对“义”、“利”的强调和侧重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义利观的研究仍具时代性和价值性。此外,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高校的未来休戚相关。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攻坚期和关键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成长于建设期,同时社会问题也到了矛盾频发的窗口期,社会转型、多元文化、网络催化等因素不断冲击着现实社会固着的道德传统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强化大学生的义利素养,笃实大学生的义利践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中国传统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义利观的理论基础,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依托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理论内核,重新解读现阶段义利观的义利内涵、义利关系、义利取向,尝试剖析义利观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为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特点,文章通过发放问卷对大学生的国家观、金钱观、求学观、择业观、择友观、处世观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义利观现状的原因。最后,文章从大学生义利观的培育方向、教育内容、培育环境和素养实践四方面提出培育对策,试图为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树立,提供正能量的航标和可信仰的力量。

毛娅楠[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研究》文中认为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发生机制的关键一环,是爱国精神具体化外在化的现实表现,其特指爱国主体基于对国家的客观认知及深厚情感,所采取的一种可见性的行为选择。大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群体和爱国行为的中坚力量,其爱国行为选择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既为大学生理性爱国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厚的精神资源,也提出了强烈的时代呼唤。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行为引导,不仅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厚植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保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爱国氛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系统工程具有丰厚理论支撑,其内在包涵对大学生爱国行为理论本质的深层阐释,及其对爱国行为引导理论渊源的全面梳理。一方面,基于爱国主义的理论特质及人类行为的本质特征,得出爱国行为是具有复杂构成的综合体系,包括爱国主体、爱国客体、爱国动机、爱国方式、爱国效果五大要素。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立场,以及西方行为科学理论和世界各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嬗变轨迹,可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呈现出崭新特质,理性有序已成为鲜明样态。然而,受到网络空间、事件驱动、意见领袖、群体导向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在爱国行为动机、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效果等方面,也仍然存在着不良倾向,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基于此,新时代应着力构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系统工程,从加强制度建设、净化文化生态、深化爱国教育、推进网络建设、重视主体作用等多维发力,努力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高度契合,从而养成其平和理性的爱国心态,积极有序的爱国行为,最终助推时代的发展。

杨长秀[9](2020)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至今,义利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中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与利益冲突日益频繁,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现象与日俱增。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对自然界进行了毫无限度的掠夺性开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人们大量的开垦土地以提高短期内粮食的产量、大量捕捞海洋生物以获取收益、大量砍伐森林以获取木材,人们扭曲的义利观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长远角度看,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扭曲的义利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应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具备正确的义利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的价值观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义利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直接表现,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求加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义利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在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水平,来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在以后的生态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对于全社会公民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有助于加快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分析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提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生义利观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有效对策。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等,并以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中的义利观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且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及文献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大学生当前呈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义利内涵认知清醒、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积极情况,大学生存在重义轻利、义利兼顾、重利轻义、义利虚无等多种义利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义利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义利观教育存在教育体系尚需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和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影响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义利观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因素这四个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对传统义利观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和家长言传身教不到位;学校教育的影响包括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忽视道德修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缺乏实践精神等。第四部分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有效对策。主要从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原则、完善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及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五个方面展开。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对当前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义利观教育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也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集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更好更健康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郑元凯[10](2019)在《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功能。大学生正处于个人道德水平发展与价值观生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公正价值取向逐渐成为道德判断的主要方面。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公正观缺失与行为失范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成为社会的问题聚焦。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给予足够重视,既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探究,也缺乏实践层面的深度探索。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借鉴中西方公正思想的精华部分,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观价值体系,提出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路径,以此回应大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现实困惑,消解社会转型与文化激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困境。对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进行系统性研究,应坚持学理性、政治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原则,沿着理论溯源、现状审视、归因分析与实践探索这条逻辑主线层层深入。在理论溯源方面,文章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中国化创新实践与中西方经典公正思想,从伦理准则、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三重维度阐述公正的多重意蕴;在现状审视方面,文章对省内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公正认知、公正情感、公正意识、公正行为与公正感受五个维度直击大学生公正观的现实状况,聚焦大学生公正观的偏差与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在归因分析方面,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高校内部环境以及学生成长环境三个层面的全面审视,深入洞察引发大学生公正观消极表现的问题起源与现实逻辑;在实践探索方面,文章依托价值观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厘定了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引导、内容选择与主体职能。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应当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围绕深化公正认知、培养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养成公正行为、改进公正评价四个目标有序推进;在公正观教育的核心内容选择上,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将公正伦理观与社会活动领域的公正观与之有机结合,还必须依托我国具体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进行阐述。在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之中,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依托课程、组织、文化、网络、实践、心理等育人平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正观教育的实效性;政府应当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提供政策支撑;家庭应当发挥亲缘优势,积极转变教养方式、端正家风,凝练家训,为大学生公正观生成持续注入养料。

二、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3.不足之处
一、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相关问题述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相关概念界定
        1.义利观的含义
        2.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
        3.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内涵
    (二)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1.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2.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意义
    (三)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原则
        1.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目标指向
        2.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调研实施
    (二)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存在的问题
        1.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知行存在偏差,行动滞后于意识
        2.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取向功利,求利手段不正当
    (三)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利观培育的内容零散、不充分
        2.义利观培育的环境待优化、配合不足
        3.义利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刻板、有限
三、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因由
    (一)传统义利观的转化不到位
        1.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局限性
        2.传统义利观未能与时俱进
    (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1.功利主义的不利影响
        2.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培育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1.偏重智育轻德育
        2.教师素质待提高
    (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重视度不足
        1.优良家风带动不足
        2.家庭教育的重利轻义倾向
    (五)大学生对自身义利观培育的自觉性不高
        1.大学生给予义利的自我省思不够
        2.大学生学习中的重利取向
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的对策
    (一)优化大学生义利观培育内容
        1.厘清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利观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3.借鉴西方关于义利的有益成果
    (二)优化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环境
        1.营造弘扬正能量的社会环境
        2.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3.打造见利思义家庭教育环境
    (三)创新大学生义利观培育方式
        1.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多途径的实践养成方式
        3.多样化的典型示范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2)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及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儒家义利观及相关义利观研究概述
    第一节 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涵
        一、孔子的义利观:重义轻利,义然后取
        二、孟子的义利观:舍生取义,去利怀义
        三、荀子的义利观:先义后利,义利并举
    第二节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一、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促进高中生义利观的培养
        二、注重公利的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继承和弘扬"重义轻利"思想,促进人际和谐与利益协调
    第三节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
        一、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一种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第四节 高中生义利观的主要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义利观
第二章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坚持古为今用,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节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分地融合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氛围
第三章 高中生义利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对儒家义利观认知的积极表现
        一、对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认知到位
        二、认同主流儒家义利观的积极成分
        三、对待社会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来解释
        四、学校认识到高中生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高中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奉献与索取的观念的冲突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
        三、义利观念与义利行为的脱节
第四章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的影响及具体途径分析
    第一节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具体方面
        一、学习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中生的精神力量
        二、以史为鉴激发高中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合思想政治学科对高中生进行义利观教育
    第二节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具体途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的调查
致谢

(3)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儒家义利观基本内容概述
    2.1 儒家义利观的科学内涵
        2.1.1 儒家对“义”的阐述
        2.1.2 儒家对“利”的阐述
        2.1.3 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观点
        2.1.4 儒家义利观的历程流变
    2.2 儒家义利观的思想精髓
        2.2.1 义利并存的认知判断
        2.2.2 见利思义的道德理念
        2.2.3 公利为先的价值导向
    2.3 儒家义利观的重要价值
    2.4 中国共产党人对儒家义利观的扬弃
第3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3.1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1.1 明确科学义利关系
        3.1.2 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3.1.3 铸就集体主义精神
        3.1.4 培育良好个人品质
    3.2 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3.2.1 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
        3.2.2 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想资源
        3.2.3 扩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策略
第4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问题及成因
    4.1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问题
        4.1.1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不足
        4.1.2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较少
        4.1.3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4.2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
        4.2.1 社会环境中存在抑制因素
        4.2.2 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4.2.3 大学生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第5章 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5.1 以儒家义利观促使大学生自我提升
        5.1.1 帮助大学生认识儒家义利观
        5.1.2 促使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
    5.2 以儒家义利观完善大学生德育体系
        5.2.1 结合儒家义利观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导向
        5.2.2 利用儒家义利观充实大学生道德教育思想资源
        5.2.3 参照儒家义利观扩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5.2.4 运用儒家义利观打造大学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5.3 以儒家义利观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5.3.1 以儒家义利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3.2 以儒家义利观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5.3.3 以儒家义利观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5.3.4 以儒家义利观塑造健康纯净的网络阵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内涵、判定及危害
    一、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内涵把握
    二、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判定标准
        (一)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前提性判定
        (二)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过程性判定
        (三)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结果性判定
    三、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
        (一)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扰乱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
        (三)损害我国国家声誉和形象
第二章 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现实表现
    一、道德本体层面
        (一)网络空间道德价值有所扭曲
        (二)网络空间道德逻辑有所解构
        (三)道德效力有所弱化
    二、道德发展层面
        (一)网络空间道德面临网民认知困境
        (二)网络空间道德面临网民认同困境
        (三)网络空间道德面临网民践行困境
    三、道德结果层面
        (一)网络空间存在价值导向型失德行为
        (二)网络空间存在利益导向型失德行为
        (三)网络空间存在情感导向型失德行为
第三章 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三维归因
    一、网络空间道德基础不牢
        (一)社会改革的不彻底冲击网络空间道德的物质基础
        (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网络空间道德的价值基础
        (三)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冲击网络空间道德的心理基础
    二、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滞后
        (一)未能及时更新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理念
        (二)未能适时创新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
        (三)未能有效建新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
    三、网络空间道德监管困难
        (一)网络空间的舆论监督不易
        (二)网络空间的社会管控不力
        (三)网络空间的法治建设不够
第四章 维护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网络道德基础推进道德建设
        (一)夯实网络空间道德的物质基础
        (二)筑牢网络空间道德的价值基础
        (三)打牢网络空间道德的心理基础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网络德育质量
        (一)加快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理念转变
        (二)加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革新
        (三)加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三、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规范道德行为
        (一)完善网络空间监督机制实现“以督律德”
        (二)构建网络空间管理机制实现“以管固德”
        (三)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以法促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5)当前我国农民财富伦理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架构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民财富伦理观的理论概述
    2.1 财富的内涵及其伦理意蕴
        2.1.1 财富的内涵
        2.1.2 财富的伦理意蕴
    2.2 农民财富伦理观的内涵
        2.2.1 财富伦理的内涵
        2.2.2 农民财富伦理观的内涵
    2.3 农民财富伦理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财富伦理思想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财富伦理思想
        2.3.3 中国传统优秀财富伦理思想
        2.3.4 西方财富伦理思想
第三章 农民财富伦理观的现状与问题梳理
    3.1 农民财富伦理观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3.1.1 调查样本的选择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3.1.3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3.2 农民财富伦理观现状
        3.2.1 农民看重财富,对财富渴求度高
        3.2.2 注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
        3.2.3 农民致富源泉认知多元化,致富渠道多样化
        3.2.4 农民家庭以节约型消费为主,消费范围集中
    3.3 农民财富伦理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财富价值认知和行为选择利益化倾向突出
        3.3.2 勤劳致富信念动摇
        3.3.3 消费观念守旧且缺乏规划
第四章 农民财富伦理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4.1.1 农民之间贫富差距扩大使其产生“羡慕嫉妒恨”心理
        4.1.2 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其失衡心理
        4.1.3 农民经济压力大使其产生负担心理
    4.2 乡村伦理共同体式微
        4.2.1 公共生活空间退化
        4.2.2 人际信任格局变化
        4.2.3 道德舆论机制弱化
    4.3 财富伦理思想宣传缺位
        4.3.1 财富价值认知引导不到位
        4.3.2 集体主义价值观引领不到位
        4.3.3 适度消费观引导不到位
    4.4 农民“文化-思维-能力”短板的限制
        4.4.1 文化程度较低
        4.4.2 思维守旧固化
        4.4.3 就业能力不足
第五章 农民财富伦理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5.1 夯实经济基础,拓展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1.1 深化制度改革,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5.1.2 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5.1.3 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生成社会环境
        5.2.1 构建财富伦理,消解错误观念
        5.2.2 完善制度伦理,维护公平正义
        5.2.3 倡导责任伦理,强化使命担当
    5.3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5.3.1 增强认同感,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激情
        5.3.2 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与实施村规民约
        5.3.3 延续乡村德治功能,以道德重建实现乡村善治
    5.4 加强财富伦理思想宣传,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5.4.1 组建专职宣传干部队伍,提高宣传工作实效性
        5.4.2 完善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
        5.4.3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农村舆情方向
    5.5 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农民优秀财富品质
        5.5.1 夯实教育基础,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升
        5.5.2 深化财富认识,改变农民狭隘财富观念
        5.5.3 提升个人素养,培养农民优秀财富品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 青年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2.1 青年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2.1.1 价值观
        2.1.2 青年价值观
    2.2 青年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2.2.1 青年价值观的类型
        2.2.2 青年价值观的构成
        2.2.3 青年价值观的特征
    2.3 青年价值观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理论
        2.3.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论述
        2.3.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2.4 青年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2.4.1 有利于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
        2.4.2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4.3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阶段及表现
    3.1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历史阶段
        3.1.1 价值观的复苏与困惑阶段
        3.1.2 价值观的冲突与迷茫阶段
        3.1.3 价值观的重建与发展阶段
        3.1.4 价值观的整合与深化阶段
    3.2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具体表现
        3.2.1 价值选择由服务社会转向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3.2.2 价值取向从单一向多样转化
        3.2.3 价值目标由功利转向理性务实
        3.2.4 价值评价由刻板向包容转化
4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原因及特征
    4.1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原因
        4.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推进
        4.1.2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4.1.3 文化环境的变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
        4.1.4 社会转型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4.2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特征
        4.2.1 价值观演变过程与社会改革同步
        4.2.2 价值观演变中分化与整合同在
        4.2.3 价值观演变中变动与稳定并存
        4.2.4 价值观演变中积极向上为主流
5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启示与趋势
    5.1 青年价值观演变的启示
        5.1.1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5.1.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价值观
        5.1.3 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浸润青年价值观
        5.1.4 发挥社会舆论正面宣传作用
    5.2 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趋势
        5.2.1 青年价值观呈现主体化发展
        5.2.2 青年价值观呈现多元融合发展
        5.2.3 青年价值观呈现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契合
结语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态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义利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义利观
        2.1.2 社会主义义利观
        2.1.3 大学生义利观
        2.1.4 义利观教育
    2.2 主要理论概述
        2.2.1 中国传统义利观
        2.2.2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
        2.2.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义利观
3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3.1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主流向好
    3.2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存在的问题
4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社会转型对义利观的冲击
    4.2 多元文化对义利观的冲击
    4.3 互联网的催化对义利观的冲击
    4.4 家庭环境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4.5 学校教育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4.6 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对义利观教育的影响
5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路径
    5.1 把握义利观的培育方向
        5.1.1 从人的本质角度把握观念冲突的方向
        5.1.2 从社会转型的客观角度疏导认知冲突的理性
    5.2 完善义利观的教育内容
        5.2.1 加强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
        5.2.2 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5.2.3 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5.2.4 加强马克思唯物主义物质利益观教育
    5.3 优化正能量的培育环境
        5.3.1 健全法律制度,扞卫公正信仰
        5.3.2 整合教育环境,塑造教育合力
    5.4 强化大学生的义利素养
        5.4.1 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全面素质
        5.4.2 利用思政教学,强化培育实效
        5.4.3 重视学生实践,笃实道德践行
        5.4.4 提升自我管理,培养自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义利观现状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爱国行为概述
        (一)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科学内涵
        (二)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发生机制
        (三)大学生爱国行为的类别划分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新时代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新时代为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四)新时代对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提出了迫切的使命呼唤
    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行为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有利于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厚植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可靠保障
        (四)有利于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理论溯源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溯源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及观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行为引导的历史溯源
        (一)崇礼重仁的伦理观念
        (二)民为邦本的精神品质
        (三)爱国爱家的品行要求
        (四)知行合一的主导趋向
        (五)贵和尚中的包容意识
        (六)国家一统的理想目标
    三、国外有关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
        (二)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借鉴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表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嬗变轨迹
        (一)1949至1978年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二)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三)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四)21世纪初期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倾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新表现
        (一)网络空间: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场域生态
        (二)事件驱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主要诱因
        (三)意见领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重要导向
        (四)群体行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行动倾向
        (五)包容自信: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选择的国际视野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的严峻考验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认知的失范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动机的失范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方式的失范
        (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效果的失范
        (五)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的不良效应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国际国内环境的多元复杂
        (一)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二)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
    二、网络生态的现实不足
        (一)网络工具的自身缺陷
        (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尚未健全
        (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辐射不强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资源亟待优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素养亟待提升
    四、大学生主体特征的复杂多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征
        (三)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能力特征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目标指向
        (一)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的有效合一
        (二)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的高度契合
        (三)民族情怀与世界立场的有机结合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具体原则
        (一)党管青年的根本原则
        (二)立德树人的核心原则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原则
        (四)培育世界公民的理想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爱国行为引导的顶层设计
        (二)净化文化生态,涵养爱国行为引导的社会环境
        (三)深化爱国教育,营造爱国行为引导的教育氛围
        (四)推进网络建设,优化爱国行为引导的舆论导向
        (五)重视主体作用,激活爱国行为引导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
        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蕴含的义利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中的义利观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有利于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积极表现
        1.对义利的基本内涵认知到位
        2.主流认同社会主义义利观
        3.对待生态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4.高校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体系尚需完善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3.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3.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4.网络环境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1.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3.缺乏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1.对传统义利观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2.家长言传身教不到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部分大学生忽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部分大学生缺乏“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目标
        1.在生态问题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2.符合正确义利观的生态实践行为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系统优化原则
    (三)完善和丰富教育内容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教育
        2.加强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
        3.加强生态义利观教育
    (四)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1.立足课堂,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2.开拓实践,提高教育实效性
        3.借助网络,充分开拓教育新平台
    (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1.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2.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构建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4.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公正观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正思想
        一、以规范君主执政理念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二、以构建良好社会制度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三、以实现个人高尚品德为中心的公正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正思想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二、对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立论依据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价值旨归
        四、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的题中之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公正的生动实践
        三、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创新解读
    第四节 国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公正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应得”公正论
        二、罗尔斯的制度公正论
        三、现代社群主义者的“共同体”公正论
        四、阿马蒂亚·森的具体公正论
第二章 公正与公正观的应有之义
    第一节 公正的多重意蕴
        一、公正是一定社会形态下具有正当性的伦理准则
        二、公正是评价社会制度的基本依据
        三、公正是个人美德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公正观的内涵与呈现
        一、公正观的内涵
        二、公正观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开展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审视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其基本特征
        三、调查的统计方法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调查的数据统计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调查结果统计
        二、大学生公正情感调查结果统计
        三、大学生公正意识调查结果统计
        四、大学生公正行为调查结果统计
        五、大学生公正感受调查结果统计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积极表现
        一、大学生公正认知水平总体稳定
        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正义感
        三、大部分大学生针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立场端正
        四、大部分大学生公正行为表现积极向上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问题聚焦
        一、部分大学生对公正的认知有所偏差
        二、部分大学生公正观受到逐利意识的影响
        三、部分大学生的公正意识与公正行为存在情境差异
        四、部分大学生维护社会公正的行为缺乏理性
        五、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公正状况的评价较为偏激
        六、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正态度冷漠
第四章 引发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主要诱因
    第一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二、经济主体行为失范
        三、社会逐利意识增强
    第二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政治因素
        一、官员违法违纪现象偶有发生
        二、司法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三、公民政治参与度略显不足
    第三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生存压力攀升引致心态失衡
        二、社会阶层固化形成身份差异
        三、舆论引导失当激化非理性行为
    第四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窠臼残存
        二、错误社会思潮侵袭
        三、劣质文化产品供给
    第五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高校教育因素
        一、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定位不清
        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主体不明
        三、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四、高校自身公正环境缺场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第六节 引发大学生公正观偏差的个体因素
        一、对网络高度依赖致使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
        二、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导致大学生欠缺奋斗精神
        三、家庭环境缺乏公正理念影响大学生公正观初始养成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原则解析
        一、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传授与实践感悟相统一
        三、坚持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四、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家庭教养相统一
    第二节 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目标导引
        一、端正公正认知
        二、培育公正情感与公正意识
        三、养成公正行为
        四、改进公正感受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一、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二、正确理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第二节 道德指引:公正伦理观
        一、平等观教育
        二、义利观教育
        三、“应得”观教育
    第三节 国情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之维
        一、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所向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对社会公正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现实延伸:具体场域下的公正观
        一、经济公正观教育
        二、政治公正观教育
        三、法治公正观教育
        四、网络公正观教育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指向
    第一节 搭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夯实认知基础,建设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情感认同,推动公正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之中
        三、紧贴生活场域,打造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网络阵地
        四、倡导知行合一,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实践感悟
        五、平复失调心态,加强大学生消极公正观的心理调试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以知识讲授巩固公正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以思想灌输提升公正观教育的话语公信
        三、以隐性教育推动公正观教育的资源整合
        四、以情境构建强化公正观教育的情感体验
    第三节 强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文化附着
        一、打造具有公正价值导向的文化载体
        二、开展具有“仪式感”的主题文化活动
        三、树立公道正派的先进典型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二、营造共享共创的民生环境
        三、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
        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第五节 增强大学生公正观教育的家庭熏陶
        一、转变基本教养方式
        二、树立良好家风家训
        三、提升父母教育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义利观培育研究[D]. 王玉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儒家义利观对高中生义利观影响研究[D]. 李敏. 喀什大学, 2021(07)
  • [3]儒家义利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杨罗嫚.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研究[D]. 王娜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5]当前我国农民财富伦理观研究[D]. 张瑞娇. 山西大学, 2020(01)
  • [6]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演变研究[D]. 王伞伞.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义利观研究[D]. 张莹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大学生爱国行为引导研究[D]. 毛娅楠. 兰州大学, 2020(10)
  • [9]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研究[D]. 杨长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及其教育研究[D]. 郑元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当代大学生义利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