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想

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想

一、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周星[1](2022)在《中国民族政治学八十年》文中认为本文是对中国民族政治学这一门学科学术史的综述。民族政治学在中国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形成了初具体系的学科体制与专业规范,还积累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对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边政学、初创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民族政治学,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术史梳理,阐明两者各自的时代大背景与基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课题意识;还进一步对21世纪初期中国民族政治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与成就展开了详细论述,对近20年以来中国民族政治学的主要成就作出必要归纳,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复数"的民族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以及它们各自在研究中国民族政治相关问题时所分别具有的学术性价值。

杨曾辉[2](2021)在《20世纪中后期生态民族学中国化历程考》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工业革命后,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与扩张,致使欧美发达国家及其殖民地的生态灾变频繁露头。长于人类文明史研究的民族学,转而关注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当代"问题,探究人类文明史过程中的文化与环境互动学理,最终促成20世纪中叶定名的生态民族学学科的诞生。然而,正当欧美生态民族学如火如荼的研究时,中国刚巧处于劫难的收尾时代,学术思想的除旧布新任重道远。受时局所迫,民族学被冠以"资产阶级学科"而沉寂数十年之久。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生态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才得以开展。这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过程所使然。只有揭开这个历史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将其置于"大历史"中去分析,那么我们才有可能透视生态民族学中国化历程及其背后的时代叙事。

宋佳昱[3](2021)在《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性项目,其发展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举足轻重,而武术服饰作为武术的外在表征,对武术内在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具有重要影响。2020年武术入选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无疑对武术国际化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国际化发展就要有国际性的语言。服饰自产生那天起,就天然的具有符号表征作用。因此,武术服饰就是武术运动员的第二层皮肤,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武术。如何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展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武术文化,并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则需要对武术服饰的文化表达进行新的解读。因此,对武术服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本文从服饰学、文化学角度撰写此文,不同于以往研究视角里只强调武术服饰的表演用途,此文从整个服装发展史、武术史及民族文化发展史出发,结合美学、传播学、服装学、色彩学、面料学等,在对武术服饰物象特征及审美意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结合东西方服饰演变发展特点对武术服饰文化表征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奥运服饰的发展趋势、中国舞服、戏衣的服饰文化特点以及当代“新中装”的设计理念对武术服饰进行再思考。本文撰写的视角及逻辑是,首先从武术里看服饰;其次从服饰里看文化、看武术、看体育;再次从文化里看服饰、看体育、看武术;最后通过把文化、服饰、体育、武术相互揉碎融合在一起之后,再一次从武术里看服饰。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与审美意蕴,发现:1.武术服饰在自身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双重驱使下,产生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物象特征。古代武术服饰具有等级分明、功能性强;繁复艳丽、宽松飘逸;多元融合、时尚前卫的物象特征。近代武术服饰具有从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转变及喜爱深沉素净颜色物象特征。现代武术服饰具有由规范化向标准化;范式稳定、装饰繁复;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的物象特征。2.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和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融入的特点。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突显在三个方面,即古今武术服饰之间、男女武术服饰之间、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之间的意蕴差异。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为创新性与继承性;第二个为阶级性与标志性。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主要表现在阳刚性和阴柔性、模糊性和代表性两个方面。套路服饰和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则主要表现在现代性和传统性、体育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3.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的发展可以学习现代奥运服饰的优点。积极运用及研发新型面料,提升武术服饰的科技范儿;充分运用色彩原理,提高武术比赛服饰的公平性及艺术性;优化设计理念,更新设计手段,提升武术服饰质感。武术舞台化发展过程中,表演服饰可以借鉴中国舞服和戏衣的长处。提高武术动作与武术服饰的整合性;提升武术服饰艺术表现张力;提高专业武术表演人员的艺术修养。武术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其服饰可以从新中装的设计理念中汲取灵感。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服装制作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武术服饰,助力传统武术走向大众;打破思维定式,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

张福强,董茂林[4](2021)在《学术救国: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的取向与实践》文中认为强调知识服务国家建设,通过学术救国,这在民国时期民族学家的知识生产中根深蒂固,是民族学本土化的重要特征,在学科属性定位、学术范式出现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均有体现。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应用性格的生成,有文化传统等结构性外因,也有民族国家建构的场景性影响,是多重因素作用下学者的一种应变之道。学术的应用性要求民族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它以探寻社会规律为目标,通过呈现社会事实求得问题解决之道。民国时期的民族学家大力宣扬民族学的科学属性,在科学化转型过程中,民族学讲求阐释和意义的人文属性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属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持续影响着中国民族学发展,亦成为今天民族学中国学派构建面临的重要问题。

张继焦,吴玥[5](2021)在《中国民族研究的重大转变:从借用国外理论到建构中国学派》文中提出从影响中国民族研究的四因素:苏维埃民族学派、古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中国本土经验(政府政策与学者探索)出发,基于国外理论与国内发展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中国民族研究出现了本土理论转变趋向,不同时期的民族研究特点和理论探索在变化中发展,其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研究领域不断扩张,研究内容日益多元,每个阶段的国外理论引介与本土理论创新,表现出我国逐渐探索适合本国民族发展实情的理论研究历程。按照不同时期的国外影响与本土构建,中国民族研究理论的发展与重大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国外理论引介与本土恢复重建(1978—1990年),本土问题导向与国外理论验证(1990—2000年),创建中国学派与国际影响增强(2000年至今)。

李如东[6](2021)在《论谷苞的民族研究:从社会类型比较到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解释》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谷苞先生在学术生涯早期参与的魁阁研究为起点,追踪其学术研究的流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西北民族研究的问题意识、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内在理路。谷先生的民族研究在继承魁阁研究的问题意识与学术方法的同时又对其扬弃,形成了一种综合社会调查、经济类型学与文化史研究的民族学。这一风格的民族学基于谷先生之西北民族研究经验与中国民族学的整体观照发展而来,并在其对多民族统一之中国的阐释中得到集中体现。谷先生的民族学对于理解西北民族研究与中国民族学的历史和现状仍有价值。

耿子琦[7](2020)在《清末新政影响下的中国西南地区 ——英国记者丁格尔《徒步穿越中国》(1911)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1881—1972)的《徒步穿越中国》(Across China on Foot,1911)是西方人二十世纪有关中国西南地区众多游记中的一部,但囿于丁格尔的较低知名度,游记并未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简要介绍丁格尔其人其书的基础上,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丁格尔西南游记中的清末中国形象,并关注丁格尔的中国观及其成因。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文首先分析丁格尔作为旅行者所见的中国形象,涉及西南地区的自然景色、道路交通、旅店、丁格尔与中国人的交往等部分,从总体上把握丁格尔塑造的比较表层的西南中国形象:在自然环境、城市面貌、国民性格等方面都是异于西方的“他者”。其次,讨论丁格尔作为记者笔下的中国形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方国家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关注,阐述清末西南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形象特点,重点关注丁格尔对清末变革和中国发展的态度及其成因,对比二十世纪初其他西方作者的中国文明观并指出其异同。该部分试图展示作者所塑较深层次的中国形象和他较为理性的中国观。最后,探讨丁格尔作为少数民族观察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结合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进化论、民族学等新知识的出现与发展,探讨丁格尔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志书写,分析二十世纪初丁格尔的民族观及其成因。本文概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版的其他几本西南游记的中国形象与中国观及其流变,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揭示《徒步穿越中国》的独特性:丁格尔塑造了清末不断变化的西南中国形象,表达了反对简单进化论的平等种族观,推动着二十世纪初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海来阿合[8](2020)在《彝族学者沙马拉毅口述史研究》文中提出沙马拉毅,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录取的第一批凉山彝族大学生,其学术历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彝学发展时代。他的研究虽然涉及民族学、彝学、计算机、民间文学、美术等众多学科,但有两条共通的主线:一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彝学研究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创新。本文通过对沙马拉毅在民间文学、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民族学与彝学等三大研究领域的主题访谈,记录、获取了详实的口述材料。既最大限度发挥口述史学优势,同时以民族学理论思维对材料加以妥善应用。本文将沙马拉毅的学术历程,嵌入彝学发展的大背景,结合民族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特点,通过记录、分析沙马拉毅口述文本,审视民族学与彝学发展边界。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三章,是对沙马拉毅的口述访谈文本,中间夹杂部分的背景介绍与分析评述;第二部分为后两章,以民族学视角分析评述沙马拉毅的口述文本。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介绍沙马拉毅的民间文学研究。首先,以彝族民歌收集与孟获文化研究等话题为切入点,展现了沙马拉毅以学术回馈家乡,回报民族的赤子情怀;其次谈论了沙马拉毅部分文学作品的创作经历以及他对于彝族文学的理解与研究;最后简要谈及了沙马拉毅的熊猫画与彝画创作中的经历和特色。第二章介绍沙马拉毅的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研究。这是沙马拉毅学术历程的重心,也是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部分,核心就是形成了“沙马拉毅输入法”。围绕着如何走上彝文信息处理研究的道路以及彝文输入法国家标准的制订、国际标准的申请等部分,阐述了研制过程中的国际国内阻力。第三章是沙马拉毅的民族学与彝学研究。沙马拉毅向笔者介绍了自己参与通用规范彝文的普及推广经历,同时谈论了国际国内的彝学研究概况以及当下彝族地区社会问题的思考。第四章,笔者通过对沙马拉毅学术研究的总结,分析了其学术研究的特点及彝学研究的贡献。特点主要表现在责任感、开拓者、现实性、差异度四方面;而学术贡献主要从彝族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发明沙马拉毅输入法、助力通用规范彝文、推动学科发展四个层面进行阐述。第五章,从专门民族学问的缺陷,本民族研究本民族的缺陷等方面反思沙马拉毅的学术研究;进而思考彝族内部认同差异、彝学研究者结构与彝族文化建构、民族学边界等相关问题。结合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学科定位与分类现状做出理解。

朱晓晓[9](2020)在《“人”“物”并行:吴泽霖的学术与人生》文中认为吴泽霖先生(1898—1990)是江苏常熟人。他是我国着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他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2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旋即经欧洲回国,先后任大夏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后分别就职于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和中南民族学院,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被南开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学校聘为兼职教授,还是中国社会学会、中国民族学会、中国人类学会、中国民俗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顾问。学术界对吴泽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涉及了多个学科,如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对这位前辈所留下的学术富矿的整理和挖掘工作至今仍未结束。在近些年陆续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广泛涉及到了学术思想与理论、学术思想历程等等方面,为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吴泽霖及其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每年都有对吴泽霖先生的纪念性文章出现,但是从数量上来看并不乐观,并且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吴先生的学生和同事,且研究成果单一,缺乏综合性。总体来看,目前对吴泽霖先生在社会学、民族学界做出的突出贡献挖掘不够,并且也没有真正找到吴泽霖先生在民族学发展中应有的位置与高度。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过去这些对吴泽霖的相关研究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以往的研究内容上向纵深发展的还不够。二是关于吴先生民族学方面研究的分类问题。时至今日,对吴泽霖先生的研究无论是规模还是深度上都不理想,虽然研究角度渐趋多样化,但是研究内容上向纵深发展的还不够。前辈学者对吴先生的解读还是停留在历史学的脉络上进行史料去伪存真的工作,并没有对吴泽霖先生的思想进行挖掘和总结。结合以往对吴泽霖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吴泽霖学术着作的仔细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在吴泽霖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中贯穿着一条线索,即追求民族平等与团结。二是以往学者往往将吴泽霖的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与民族学博物馆思想研究割裂开分别进行论述,甚至仔细体味会发现学者们默认吴先生的“民族学博物馆思想”是从他的“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脱胎出来的。这一方面,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吴泽霖的民族学研究不但不应简单且轻易的进行划分,而且应该着重强调吴先生的民族学博物馆思想建设。因此笔者在论述这一部分时,将打破已有的论述视角,以“物”的研究来为吴先生找到他在学术史中应有的位置。

谢秋妮[10](2019)在《民国时期学人对广西瑶族调查的研究(1924-1945)》文中指出民国初兴,内忧外患,伴随着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势力的入侵和渗透,西南边疆形势一度紧张复杂,民族问题日益凸显,广西特种部族问题备受关注。随着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起,社会调查、民族调查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各地政府、社会群体、学术团体出于认识社会和改良社会的目的开展对广西瑶族的调查。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人开始走进瑶区从事调查工作。尽管学界对广西瑶族的调查开展较早,但由于广西瑶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学人开展调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和调查目的的差异,对于实地考察的理论和方法难以一致,调查成果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抗战时期,学人对广西瑶族的调查研究进入一个繁盛阶段,唐兆民、徐益棠、费孝通、王同惠、杨成志、黄现璠等一批名家接踵而至。此时调查人员多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人员素质、调查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调查团队和研究刊物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1945年之后,内战渐起,百业萧条,学人缺乏一个良好的调查研究环境,这一时期学界对广西瑶族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民国时期学人对广西瑶族开展的调查活动,调查团队类型和调查次数较多,调查内容和研究成果全面而丰富,是对民国广西特种部族的真实记录。学人以广西瑶族调查为契机,建构民族学研究体系,推动了民国时期少数民族调查的热潮,不仅促进了民族学的发展,也培养了大批专研民族研究的学术栋梁。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传播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进步,推动了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的进程,使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西瑶族调查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态。

二、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族政治学八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应运顺势的边政学
三、从政治民族学到民族政治学
四、民族政治学学科的确立和成长
五、民族政治学的核心课题
六、讨论:“复数”的民族政治学

(2)20世纪中后期生态民族学中国化历程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艰难的抉择:理论与方法的译介过程
二、从消化理论到创建学科
三、“形格势禁”:不可规避的社会性曲折
    (一)政治环境的左右
    (二)职能部门相互掣肘
    (三)学科自身的影响
    (四)生态灾变是生态民族学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预期与展望

(3)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
        3.1.1 文化
        3.1.2 服饰
        3.1.3 服饰文化
    3.2 武术服饰发展现状研究
        3.2.1 服饰文化研究
        3.2.2 服饰美学研究
        3.2.3 武术服饰研究
    3.3 综述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比较分析法
        4.2.3 录像观察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2.5 访谈法
5 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1 古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1.1 等级分明、功能性强
        5.1.2 繁复艳丽、宽松飘逸
        5.1.3 多元融合、时尚前卫
    5.2 近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2.1 传统宽衣向西式窄衣的转变
        5.2.2 弃明、艳择深、素的颜色偏好
    5.3 现代武术服饰的物象特征
        5.3.1 规范化向标准化的转变
        5.3.2 范式稳定、装饰繁复
        5.3.3 性别模糊、设计感不足
6 武术服饰的审美意蕴
    6.1 武术服饰的审美风尚
        6.1.1 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继承
        6.1.2 西方现代服饰审美观念的融入
    6.2 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1 古今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2 男女武术服饰的意蕴差异
        6.2.3 套路服饰与散打服饰的意蕴差异
7 武术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1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1.1 奥运服饰对武术竞技比赛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1.2 武术竞技比赛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7.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2.1 中国舞服、戏衣对武术表演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2.2 武术舞台表演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7.3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再思考
        7.3.1 “新中装”对武术传统健身服饰设计理念上的启发
        7.3.2 武术传统健身服饰未来发展的建议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图片引用详细信息表

(4)学术救国: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的取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分子的救国情怀:应用性格的学科表现
二、知识生产的外在决定性:应用性格生成的四重逻辑
三、探求知识的确定性与规律性:民族学的科学取向
四、结语

(5)中国民族研究的重大转变:从借用国外理论到建构中国学派(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与本文分析框架
    (一)中国民族研究相关综述
    (二)分析框架
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族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族研究
    (一)国外理论引介与本土恢复重建时期(1978—1990年)
        1.国外理论引介
        2.本土理论的恢复重建
    (二)本土问题导向与国外理论验证时期(1990—2000年)
        1.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的影响
        2.中国民族研究本土问题导向突出
        3.“历史民族学”概念的提出
        4.汉族研究得到发展
        5.中国民族研究的城市学派兴起
    (三)创建中国学派与国际影响增强时期(2000年至今)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
        2.田野调整的开展与应用
        3.中国民族研究理论的创新
        4.中国民族研究国际影响力增强
四、从借用国外理论到建构中国学派的民族研究

(6)论谷苞的民族研究:从社会类型比较到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作为理解谷先生民族学研究起点的魁阁研究
三、谷先生的西北民族研究及其范式
    (一)对农牧区社会形态的调查与研究
    (二)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解释
        1. 以文化史解释民族关系
        2. 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解释
        3. 以经济类型学解释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社会机制
        4. 以社会阶段论解释中国的现代转型
四、回到魁阁研究看谷先生的民族学研究(兼结语)

(7)清末新政影响下的中国西南地区 ——英国记者丁格尔《徒步穿越中国》(1911)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先行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丁格尔与《徒步穿越中国》
    第一节 丁格尔生平
    第二节 《徒步穿越中国》及其中译本
    第三节 时代背景
第二章 作为游客的丁格尔所塑西南中国形象
    第一节 西南中国的自然景色
        一、长江江景:惊心动魄的雄奇峡谷
        二、西南风光:引人入胜的天然美景
        三、异于西方的“世外桃源”
    第二节 困难重重的徒步旅行
        一、糟糕的道路
        二、破旧的旅店
    第三节 丁格尔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一、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二、旅途所遇中国人
        三、丁格尔对中国人的态度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记者的丁格尔对清末中国西南地区的观察与记录
    第一节 英国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觊觎
    第二节 西南的经济与贸易
    第三节 清末中国大变局影响下的西南
    第四节 丁格尔的中国观与中国态度
    小结
第四章 作为业余民族学者的丁格尔与西南少数民族调查
    第一节 西方民族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英国与西南少数民族
    第三节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一、丁格尔对少数民族的观察与记录
        二、丁格尔的少数民族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彝族学者沙马拉毅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民族学口述史研究的“理论”
        (二)民族学口述史研究的“实践”
        (三)有关沙马拉毅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三种声音)
    五、本文的写作方式说明
第一章 民间文学与彝画艺术
    第一节 家乡与学术
        一、背景
        二、两个故乡
        三、七请孟获
        四、民歌收集与文学创作
        五、小结
    第二节 彝族文学述评
        一、背景
        二、77级彝语言文学与彝族青年寄语
        三、彝族文学史的撰写与范畴界定
        四、小结
    第三节 彝画艺术
        一、背景
        二、熊猫画
        三、彝画
        四、小结
第二章 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开端
        一、背景
        二、彝族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三、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
        四、小结
    第二节 国家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标准的申请
        一、背景
        二、来自彝族内部的阻力
        三、国际舞台上的彝人风采
        四、小结
第三章 民族学与彝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定位
        一、背景
        二、学科认识
        三、彝文化研究春天
        四、小结
    第二节 通用规范彝文
        一、背景
        二、“三老会”
        三、电影《大姐和她的父亲》
        四、西南民大彝学研究
        五、跨国彝学
        六、学科与数据库的建设
        七、小结
    第三节 当下彝族地区社会热点问题反思
        一、背景
        二、彝族音乐
        三、婚嫁钱
        四、毒品、艾滋与流动
        五、彝族年节的统一
        六、小结
第四章 沙马拉毅的学术研究总结
    第一节 沙马拉毅学术研究的特点与贡献
        一、特点
        二、学术贡献
    第二节 沙马拉毅跨学科研究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沙马拉毅学术人生的现实关怀
        一、沙马拉毅学术思想中的现实关怀理念
        二、沙马拉毅学术人生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 从沙马拉毅的学术历程看中国民族研究
    第一节 彝族内部认同差异
    第二节 彝学研究者结构与彝族文化建构
        一、彝学研究者结构
        二、彝族文化建构
    第三节 中国特色民族研究的边界与弹性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者
        二、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历程与特点
        三、民族学边界定位的模糊
    第四节 沙马拉毅学术历程的反思
        一、民族情感与学术研究
        二、缺乏更为广阔的比较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人”“物”并行:吴泽霖的学术与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吴泽霖研究
        二、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个案访谈
第二章 吴泽霖人生史
    第一节 民族平等面临挑战的旧社会
    第二节 吴泽霖的成长历程
    第三节 清华生活与留美岁月
    第四节 博厄斯的启发
    第五节 大夏岁月
    第六节 民族学博物馆事业
    第七节 在中南民族学院的最后时光
第三章 “人”的研究
    第一节 种族歧视与民族不平等肆虐的二十世纪
        一、种族歧视与民族不平等肆虐的二十世纪
        二、种族问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吴泽霖种族问题研究作品及其社会和学术影响
        一、《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
        二、《现代种族》与《种族与种族歧视》
    第三节 走向大包容:民族平等与团结
        一、海外民族学研究的中国先驱
        二、走向大包容:民族平等与团结
第四章 “物”的研究
    第一节 民族学博物馆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海外留学的影响
        二、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研究
        三、新中国时的民族学思想研究
    第二节 民族文物收集的民族学解释
        一、少数民族文物收集思想在中国的转变
        二、民族博物馆和民族学博物馆
    第三节 吴泽霖民族学博物馆思想的实践
    第四节 对于民族学博物馆所做的贡献
        一、建立了民族学博物馆思想
        二、实现了民族学博物馆的类别的多元化
    第五节 民族平等与团结思想的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民国时期学人对广西瑶族调查的研究(1924-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文献回顾
        (一)西南边疆研究
        (二)民族调查研究
        (三)瑶族研究
第一章 民国学人对广西瑶族调查研究的缘起
    一、广西瑶区的概况
        (一)广西瑶区的范围
        (二)广西瑶山的地理环境
        (三)广西特种部族地位的转变
    二、学人对广西瑶族调查研究兴起的条件
        (一)民族学相关学科的兴起
        (二)抗战时期文化重心的西迁
        (三)中央与地方的治边政策
    小结
第二章 危机中的初兴:1924-1933 年广西瑶区的开拓调查
    一、刘介对桂北瑶山苗岭的调查
        (一)徒步考察的拓荒者
        (二)《苗荒小纪》与《岭表纪蛮》
    二、中山大学的瑶山调查尝试
        (一)顾颉刚与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二)辛树帜对广西瑶山调查的推动
        (三)生物系瑶山采集队四入瑶山
        (四)采集队的新纪录
    三、广西科学调查团对凌云瑶族的调查
        (一)民族学组的初次调查
        (二)《广西凌云瑶人调查报告》
    小结
第三章 抗战中的繁盛:1934-1945 年广西瑶族的持续调查
    一、唐兆民对金秀瑶山的调查
        (一)落脚瑶山
        (二)《徭山散记》
    二、徐益棠对广西象平间的瑶族调查
        (一)民族学理论的践行者
        (二)《广西象平间瑶民调查》
    三、费孝通、王同惠对大瑶山的调查
        (一)瑶山不了情
        (二)《花篮瑶社会组织》
    四、杨成志对桂北瑶族的调查
        (一)桂北科学考察团
        (二)继承传统的继续推进
    五、黄现璠对黔桂边区的民族调查
        (一)苦难中的文化忧思
        (二)边民研究的深远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广西瑶族调查的影响与意义
    一、加速了瑶区现代化的进程
    二、促进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
    三、为新桂系政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参考
    四、为广西社会历史调查与民族识别积累资料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分布图
附录二:民国时期广西瑶山瑶民分布图
附录三:民国时期民族学调查大事记(1924-1945)
附录四:民国时期学人入桂调查瑶族的相关研究着述一览(1924-1945)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族政治学八十年[J]. 周星. 西北民族研究, 2022(01)
  • [2]20世纪中后期生态民族学中国化历程考[J]. 杨曾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1(05)
  • [3]服饰文化视角下武术服饰的研究[D]. 宋佳昱.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学术救国:民国时期民族学本土化的取向与实践[J]. 张福强,董茂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03)
  • [5]中国民族研究的重大转变:从借用国外理论到建构中国学派[J]. 张继焦,吴玥.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论谷苞的民族研究:从社会类型比较到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解释[J]. 李如东. 西北民族研究, 2021(01)
  • [7]清末新政影响下的中国西南地区 ——英国记者丁格尔《徒步穿越中国》(1911)研究[D]. 耿子琦.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8]彝族学者沙马拉毅口述史研究[D]. 海来阿合. 西南大学, 2020(04)
  • [9]“人”“物”并行:吴泽霖的学术与人生[D]. 朱晓晓.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民国时期学人对广西瑶族调查的研究(1924-1945)[D]. 谢秋妮.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21世纪中国民族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