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2例低血糖体会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2例低血糖体会

一、糖尿病肾病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2例低血糖反应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威[1](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陈为霞[2](2020)在《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迅猛增加,我国终末期糖尿病血透病人的比例亦将日益增高。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糖尿病病人较非糖尿病病人血糖变化幅度大,血糖波动不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旨在获取糖尿病病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糖数据,分析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化规律。研究方法于2018年08月至2019年01月在江苏省两个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糖尿病病人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的监测。经患者透析动脉端监测患者透析前、透1h、透2h、透3h、透析结束共五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共连续检测三次透析过程中的血糖值。分析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高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透析前、透1h、透2h、透3h、透析结束时的血糖水平;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异性指标(SDBG、LAGE、CV);以及GA、HbA1c与透析期间平均血糖水平(MBG)的相关性。收集的数据纳入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随着透析的进行,病人血糖水平均逐渐下降,透析第1个小时下降幅度最大,透2h至透析结束期间血糖变化幅度小,趋于平稳;2三次透析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血糖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单次透析比较结果显示<0.001,说明不同时间点血糖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连续三次透析期间血糖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0.05),时间和透析次数无交互作用(>0.05);总体血糖变异性指标分别为:LAGE为5.94±3.43,SDBG为2.40±1.39,CV为0.24±0.10,LAGE与SDBG均大于正常参考值范围;3在三次透析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8.6%(5人),6.9%(4人),10.3%(6人),低血糖中以无症状性低血糖居多(占66.7%);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32.8%(19人),39.7%(23人),29.3%(17人),高血糖中以透前高血糖居多(占58.6%);4低血糖组患者与非低血糖组患者各时间点血糖值和血糖变异性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低血糖组患者透析前、透1h、透2h、透3h、透析结束五个时间点血糖水平以及MBG均低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血糖变异性指标方面,CV高于非低血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LAGE和SDBG不具有统计学差异(>0.05);5 GA、HbA1c和平均血糖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0.05),两者比较: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之间相关性弱且明显低于GA与平均血糖水平的相关性(=0.291VS=0.641);GA与透析期间五个时间点的平均血糖值均呈正相关性(<0.001),HbA1c仅与透前、透2h、透析结束时存在正相关性(<0.05),但相关系数较低,其他两点并未发现相关性;6血糖控制良好组(GA<21.705%)和血糖控制不良组(GA>21.705%)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年)、透析龄(月)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血糖数据(GA、HbA1c、MBG、LAGE、SDBG)比较:血糖控制不良组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结论1糖尿病病人在透析第1小时血糖下降速度最快,透2h至透析结束血糖变化趋于平缓;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变异性较正常水平大;2透析期间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高,低血糖中以无症状性低血糖居多,高血糖中以透前高血糖居多;3与HbA1c相比较,GA与平均血糖水平相关性更佳,更适用于评估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何超成[3](2019)在《耳穴贴压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瘙痒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耳穴贴压对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临床疗效,为改善患者皮肤瘙痒寻求有效途径。方法:首先,通过皮肤瘙痒症状问卷及瘙痒VAS评分了解广东省中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情况,并收集血液透析患者原发病、年龄、透龄及各项生化指标等基础临床信息和资料,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状况。其次,筛选符合纳入标准,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且同意耳穴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2例,随机分成耳穴干预组和非耳穴对照组,两组各36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耳穴干预组根据皮肤瘙痒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和中医的临床经验选取耳部穴位肺、风溪、肾上腺、内分泌、神门,共治疗4周。其中2例患者因心脑血管病变退出,1例转院,耳穴干预组34例、对照组35例完成治疗。通过皮肤瘙痒症状问卷及瘙痒VAS评分评定耳穴治疗前后的皮肤瘙痒的严重程度,进一步评估耳穴治疗的效果。结果:1.耳穴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分布、原发病、血液透析持续时间;瘙痒症状指标如:瘙痒程度、瘙痒分布范围、夜间因瘙痒苏醒次数、夜间抓挠次数、瘙痒总分、瘙痒VAS评分;实验室指标如: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肌酐、尿素KT/V,两组基线对比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4周,皮肤瘙痒症状前后指标的比较。(1)耳穴组瘙痒程度、瘙痒分布范围、夜间因瘙痒苏醒次数、夜间抓挠次数、瘙痒总分、VAS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后,对照组瘙痒程度、夜间因瘙痒苏醒次数、夜间抓挠次数、瘙痒总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瘙痒分布范围、VAS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 (3)将两组治疗4周后的皮肤瘙痒症状差值(两组皮肤瘙痒症状的差值=终点时点的各项皮肤瘙痒指标-基线时点的各项皮肤瘙痒指标)进行对比,瘙痒程度、瘙痒分布范围、夜间因瘙痒苏醒次数、夜间抓挠次数、瘙痒总分、瘙痒VAS评分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董阳[5](2006)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的死因。因此,良好的血压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但在绝大多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高血压却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目前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中医机理以及治疗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的证候学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病例的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一、文献研究 查阅有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中西医文献,对其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发现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透析超滤治疗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性。现代医学对维持性透析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关于维持性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中医机理以及治疗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的证候学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因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证候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是开展中医药临床干预措施研究的基础。 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医证候研究、辨证治疗研究、基本方治疗研究(以方测证)三个方面,对国内有关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以及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尿毒症最常见的正虚证候是脾肾阳虚证,其他常见的正虚证候是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常见的邪实证候为湿浊证、水停证、血瘀证、湿热证。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正虚证候是脾肾气虚证,其他常见的正虚证候是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常见的邪实证候为湿浊证、血瘀证、湿热证、水停证。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中医证候是阴虚阳亢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和痰湿壅盛证,另外还可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最常见的兼证为血瘀证。 二、临床研究 本研究采用朱文锋教授“症状计量辨证”方法对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病例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其中医证候规律。 本研究中男女患病率之比为1:1.1;发病年龄最小为26岁,最大为84岁,发病年龄在30~80岁之间者较集中,占93.33%,平均年龄为57.89±13.78岁:导致肾衰的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首,其次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高血压分级以3级高血压和2级高血压为主,占84.76%;透析龄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6年,平均3.41±0.36年;透析频率每周透析3次的占50.48%,每周透析2次的占39.05%,每周透析1次的占10.48%。

周佩苏,张帆[6](2003)在《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个体化血液透析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 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个体化血液透析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 ,详细介绍了透析方法、透析量、透析超滤、透析抗凝个体化的内容 ,强调加强饮食管理、内瘘护理和病情观察同等重要。通过 1年的个体化血液透析管理 ,5例患者透析中并发症明显减少 ,未出现因心血管、感染及血糖等问题而再入院者。

林成锦[7](2021)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CRF患者睡眠质量,探讨其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影响CRF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及中医病机。方法:调查2020年03月01日~2020年11月30日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部治疗的CRF患者进行基本信息的收集,采集实验室指标,使用PSQI评定睡眠质量,运用慢性肾衰病辨证信息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应用SPSS 22.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高睡眠质量组(PSQI≤7分):59人,占45.4%;低睡眠质量组(PSQI>7分):71人,占54.6%。2.CRF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脾肾气虚证56例(43.1%)、脾肾阳虚证48例(36.9%)、气阴两虚证11例(8.5%)、肝肾阴虚证15例(11.5%)。3.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中的CRF患者发生睡眠质量下降的人数居多,占比较高。4.脾肾气虚证中CRF患者的PSQI评分相较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高(P<0.05)。5.高、低睡眠质量两组比较中,发现低睡眠质量组的年龄较高、CRF病程较长、拥有婚姻伴侣的比例较高(P<0.05)。6.高、低睡眠质量两组比较中,发现低睡眠质量组的HGB、ALB、eGFR较低,Scr较高(P<0.05)。7.中医证型与Scr的比较中,脾肾气虚证Scr水平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高(P<0.05);中医证型与eGFR的比较中,脾肾气虚证eGFR水平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低(P<0.05)。结论:1.CRF患者易发生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2.脾肾气虚证的CRF患者不仅易发生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且下降程度更为严重。3.随着年龄增长、缺少婚姻伴侣陪伴、贫血加重、低蛋白血症、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上因素都将增加CRF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的风险。4.CRF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5.CRF患者中医证型与Scr、eGFR存在一定关联。

何鸣宇[8](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学特点》文中提出目的:我国血液透析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均存在不同程度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症状,且最终发展为痴呆的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增加了社会和家庭负担,故本课题旨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学特点,为进一步探索其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增加患者社会参与度,减轻国家、社会及家庭负担的目的。方法: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血液透析中心患者,前期经详查病史、临床资料收集及运用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疾病,共计2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sessment,Mo CA)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根据Mo CA量表得分情况,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Mo CA>26分)157人,认知功能损害组(Mo CA≤26分)132人,将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基本数据:共入组300例MHD(Maintenance hemodialysis)患者,因不配合、化验检查指标不完善脱落病例共11例,最终入组患者为289例,根据MOCA量表得分情况分为两组:认知功能正常组(Mo CA>26分)157人,认知功能损害组(Mo CA≤26分)132人。1.性别:289例MHD(Maintenance hemodialysis)患者男性150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65例,发病率为43.3%;女性139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67例,发病率为48.2%,289例MHD患者整体发病率为45.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卡方检验结果卡方检验结果P=0.406>0.05,差异不显着。2.年龄:根据最新版中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以65岁为界限,其中大于65岁共88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72例,发病率为81.8%;45至65岁之间共124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50例,发病率为40.3%;小于45岁共77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10例,发病率13.0%。认知功能损害组年龄(65.24±11.928)大于认知功能正常组(48.43±12.131),P值为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受教育时间:以6年和12为界,大于12年共52例,8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发病率为15.4%;6至12之间共214例,106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发病率为49.5%;小于6年共23人,18例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发病率为78.3%。认知功能损害组受教育年限明显小于认知功能正常组,P值为0.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透析龄:认知功能正常组(1.66±0.591)小于认知功能损害组(1.86±0.547),P值为0.00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白蛋白水平:认知功能正常组(39.73±3.661)大于认知功能损害组(37.57±4.756),P值为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Kt/v值:此数值越大代表充分性越高,认知功能正常组(1.18±0.224)大于认知功能损害组(1.12±0.216),P值为0.02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学特点:1.中医本证:认知功能正常组以脾肾阳虚证多见占(43.9%),其次分别是阴阳两虚(20.4%),脾肾气阴两虚(15.3%),肝肾阴虚(14.0%),脾肾气虚(6.4%);认知功能损害组以阴阳两虚多见占(38.6%),其次分别是脾肾气阴两虚(30.3%),脾肾阳虚(12.1%),肝肾阴虚(11.4%),脾肾气虚(7.6%)。2.中医兼证:认知功能正常组以湿浊证多见占(38.2%),其次分别是血瘀证(24.2%),热毒证(12.1%),湿热证(10.8%),风动证(8.9%),水气证(5.7%);认知功能损害组以湿热证多见占(38.6%),其次分别是血瘀证(23.6%),热毒证(11.4%),湿浊证(9.8%),风动证(9.1%),水气证(7.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率较高,且女性要高于男性。年龄、受教育程度、白蛋白、透析龄、kt/v值是影响认知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年龄、受教育程度、透析龄值、白蛋白是影响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和白蛋白具有保护性作用。2.中医证型方面,年龄越大的MHD患者更容易患阴阳两虚证,而年龄越小的患者则更容易发生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不容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而阴阳两虚证患者则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年龄、透析龄主要影响到中医的辨证分型,而受教育程度、白蛋白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系。

齐芮[9](2021)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让临床运用有据可循。方法:用计算机检索的中外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资源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日期为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手工检索学位论文,《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检索有关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两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如发生分歧由导师进行判断。并将筛选出的文章应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与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文献中的实验指标:血钙浓度、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浓度、血钙磷乘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KT/V、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中,共观察患者1683名,其中服用尿毒清颗粒结合西医治疗的试验组842名,未使用尿毒清颗粒的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841名。其中有19篇研究对象为血透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腹膜透析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慢性肾衰3-4期非血透患者,故先分为3个亚组进行试验数据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透组:研究血透患者血钙浓度变化的有17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钙浓度的MD=0.22,95%CI(0.13,0.31),Z=4.81(P<0.00001),试验组在升高血钙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钙浓度;研究对血磷浓度的影响有18篇文献,结果显示试验组降低患者血磷浓度MD=-0.29,95%CI(-0.34,-0.23),Z=10.7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磷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磷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甲状旁腺素浓度变化的17篇,试验组降低血甲状旁腺素浓度SMD=-1.58,95%CI(-1.9,-1.27),Z=9.8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抑制血透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血透患者血钙磷乘积变化的有3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钙磷乘积的M D=-0.35,95%CI(-1.08,-0.37),Z=0.95(P=0.3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浓度变化的有8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肌酐浓度的[MD=-36.09,95%CI(-45.41,-26.76),Z=7.59(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尿素氮浓度变化的有7项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 D=-5.69,95%CI(-6.46,-4.92),Z=14.51(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尿素氮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尿素氮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有2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肌酐清除率MD=2.34,95%CI(1.1,3.58),Z=3.69(P=0.0002),试验组在提高血肌酐清除率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清除率;(2)腹膜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试验组对于提高血钙浓度[MD=0.30,95%CI(0.17,0.43),Z=4.26(P<0.0001)]、降低血磷浓度MD=-0.49,95%CI(-0.66,-0.33),Z=5.75(P<0.00001)、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MD=-2.63,95%CI(-4.2,-1.06),Z=3.29(P=0.001)]、提高白蛋白浓度[MD=6.06,95%CI(2.07,10.05),Z=2.98(P=0.003)],结果显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在对于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提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甲状旁腺素、提高白蛋白上有明显疗效;(3)CKD3-4期非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其中试验组对于降低血磷浓度的[MD=-1.61,95%CI(-2.89,-0.33),Z=2.46(P=0.01<0.05)]、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D=-1.98,95%CI(-2.58,-1.38),Z=6.49(P<0.00001)、提高肾小球滤过率MD=3.47,95%CI(0.82,6.12),Z=2.57(P=0.01<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KD3-4期非透析组降低血钙浓度、降低尿素氮浓度、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有明显疗效;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服用方便,适合临床应用;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存在偏倚风险。

易茗[10](2021)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健脾益肾活血降浊的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探究使用中医药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由2名互不交涉的研究人员,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评估,最后通过Revman5.4软件对研究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纳入研究分析的共有1418例受试者,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分别进行分析。13篇文献描述了临床有效率,RR=1.31,95%CI=[1.22,1.41],Z=7.7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纳入的文献中17篇报告了血肌酐,MD=-38.83,95%CI=[-50.61,-27.05],Z=6.46,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降低血肌酐上优于对照组。15篇报告了尿素氮,MD=-3.09,95%CI=[-4.02,-2.17],Z=6.58,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7篇报告了内生肌酐清除率,MD=4.20,95%CI=[1.95,6.44],Z=3.66,P=0.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7篇报告了血红蛋白MD=8.67,95%CI=[5.88,11.46],Z=6.09,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篇文献描述了不良反应,RR=0.99,95%CI=[0.37,2.62],Z=0.03,P=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明显差异。临床有效率、血肌酐、尿素氮的漏斗图没有呈现出对称倒置漏斗的形状,显示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的中药,在临床有效率,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红蛋白,改善内生肌酐清除率、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比单纯西药治疗更优。

二、糖尿病肾病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2例低血糖反应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肾病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2例低血糖反应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前言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1 检索范围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4 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二、研究结果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特征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5. 次要结局指标
        5.1 实验室指标
        5.2 人体测量
        5.3 量表
        6. 不良反应
        7. 讨论
        7.1 原始研究评价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7.3 本次研究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个人简历

(2)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概述
    1.2 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期间血糖情况
    1.3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监测方法和频率
    1.4 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状况评估指标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假设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分析指标:主要分析指标和次要分析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
    3.2 研究对象连续三次透析期间血糖变化
    3.3 透析期间低血糖及高血糖发生情况
    3.4 低血糖组患者与非低血糖组患者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3.5 低血糖与非低血糖组患者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及血糖变异性指标比较
    3.6 GA、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3.7 GA、HbA1c与透析中各时间点平均血糖的相关性
    3.8 GA二分位法分组后两组患者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4.2 透析期间总体血糖水平和血糖变异性分析
    4.3 低血糖组病人与非低血糖组病人比较
    4.4 透析期间高血糖发生情况
    4.5 GA、HbA1c与透析期间平均血糖水平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不足
    5.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基线资料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作者简介

(3)耳穴贴压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瘙痒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尿毒症瘙痒的认识
        一、尿毒症瘙痒的临床表现
        二、尿毒症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尿毒症瘙痒的西医治疗
    第三节 中医学对尿毒症瘙痒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治疗
    第四节 耳穴贴压
        一、耳穴贴压的理论基础
        二、取穴原则
        三、耳穴贴压在尿毒症瘙痒中的应用
        四、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退出标准
    五、样本量计算
    六、分组方法
    七、治疗方案
    八、观察指标
    九、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一、研究总体人群的社会人口学资料描述
        二、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三、耳穴组和对照组瘙痒症状评分、VAS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等基线资料的比较
    第二节 耳穴贴压前后瘙痒症状及VAS评分的比较
        一、耳穴组干预前后瘙痒症状和VAS评分指标的比较
        二、对照组干预前后瘙痒症状和VAS评分指标的比较
        三、耳穴贴压治疗后两组瘙痒症状指标和VAS评分的比较
    第三节 不安全及不良事件报告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血液透析患者的瘙痒状态
    第二节 耳穴贴压治疗瘙痒的机制
    第三节 耳穴贴压治疗瘙痒的疗效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相关因素研究
        3. 病理机制研究
        4. 治疗研究
        5. 中医药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研究进展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尿毒症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系统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系统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四、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系统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证候的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证候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发病的一般情况分析
        3.2 主要临床症状分析
        3.3 证候特点分析
    4. 讨论
        4.1 基本证候特征
        4.2 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与尿毒症血液透析前后患者的证候比较
        4.3 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候比较
        4.4 中医辨治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的思路探讨
        4.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临床观察表
附录二 症状计量辨证表
附录三 临床研究病例基本情况表

(6)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个体化血液透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个体化透析管理
    2.1 透析方法个体化:
    2.2 透析量个体化:
    2.3 透析超滤个体化:
    2.4 透析抗凝个体化:
    2.5 饮食管理:
    2.6 病情观察:
    2.7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3 讨 论

(7)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观察内容与方法
        5.1 一般资料采集
        5.2 睡眠质量评分
        5.3 实验室指标收集
        5.4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病例入组情况
        1.2 一般资料情况
        1.3 原发病情况
        1.4 CRF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1.5 CRF患者睡眠质量分组情况
    2 CRF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2.1 高、低睡眠质量组间CRF中医证型分布
        2.2 CRF患者PSQI评分与中医证型分布比较
        2.3 低睡眠质量组内CRF中医证型与PSQI评分比较
    3 CRF患者睡眠质量一般影响因素的比较
        3.1 性别
        3.2 年龄
        3.3 婚姻状况
        3.4 CRF病程
        3.5 有无服用安眠药
        3.6 其他一般资料比较
    4 高、低睡眠质量组间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5 CRF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背景
        1.1 西医研究背景
        1.2 中医研究背景
    2 高、低睡眠质量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分析
    3 低睡眠质量组内CRF中医证型与PSQ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 CRF患者睡眠质量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4.1 发病率
        4.2 年龄
        4.3 婚姻状况
        4.4 CRF病程
        4.5 原发病
    5 CRF患者睡眠质量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6 CRF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7.1 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7.2 本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西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附录

(9)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研究指标
    2.排除标准
    3.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方式
        3.1 检索范围
        3.2 检索方式
    4.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提取
    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结果:
    1.文献筛选结果
    2.纳入研究的特征
    3.文献质量评价
    4.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5 Meta分析结果
        5.1 对于血透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5.2 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5.3 对于CKD3-4 期非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5.4 不良反应
    6.发表偏倚评价
讨论
    1.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探究
        1.4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2.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2.1、病名
        2.2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中医各家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3.尿毒清颗粒
        3.1 尿毒清颗粒的药理研究
        3.2 尿毒清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
    4、对于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的研究
        1.1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并发症的研究:
        1.2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
    附录二: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的研究
        2.1 病名渊源
        2.2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
        2.3 中医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三: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策略
        1.1.2 数据库
        1.1.3 检索词
        1.1.4 检索时间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3.1 文献筛选
        1.3.2 提取数据
    1.4 质量评价与风险评估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
        2.2.1 一般特征
        2.2.2 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
        2.2.3 干预措施、结局指标及疗程
        2.2.4 脱落及不良反应
    2.3 文献风险评估、质量评价
    2.4 结局指标
        2.4.1 血肌酐
        2.4.2 尿素氮
        2.4.3 内生肌酐清除率
        2.4.4 血红蛋白
        2.4.5 临床有效率
        2.4.6 不良反应
    2.5 使用中药频次分析
3.病案分析
4.讨论
    4.1 西医学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4.1.1 慢性肾衰竭概述
        4.1.2 慢性肾衰竭诊疗研究进展
        4.1.3 慢性肾衰竭预防
    4.2 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CRF的依据
        4.2.1 CRF的中医认识
        4.2.2 现代各医家对CRF的病因病机认识
        4.2.3 CRF脾肾亏虚与瘀浊证的病机分析
    4.3 纳入文献的方药分析
    4.4 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4.5 异质性来源的分析
    4.6 本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7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Jadad评分量表细则
    附录2 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糖尿病肾病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2例低血糖反应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糖尿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糖水平分析[D]. 陈为霞. 东南大学, 2020(01)
  • [3]耳穴贴压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瘙痒症的疗效观察[D]. 何超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研究[D]. 董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6]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个体化血液透析管理[J]. 周佩苏,张帆. 中华护理杂志, 2003(11)
  • [7]慢性肾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林成锦.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学特点[D]. 何鸣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D]. 齐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meta分析[D]. 易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2例低血糖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