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展望

21世纪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展望

一、21世纪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哈卓[1](2020)在《PCV2和PCV3分子流行病学及二联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研究》文中提出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分为4种,猪圆环病毒1型(PCV1),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猪圆环病毒4型(PCV4)。PCV1对猪无致病性;PCV2是威胁世界养猪业重要病原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PCV3作为一种新发病毒,2016年在美国首次报道,被认为与猪的多种临床疾病相关,呈世界范围内流行;2019年PCV4首次在中国发现,其流行情况和致病性目前还不确定。我国是世界养猪业和猪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比例占世界一半以上。而我国猪群PCV2和PCV3感染广泛,且已造成危害。本研究旨在对我国猪群中PCV2和PCV3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明确目前PCV2和PCV3在猪群中的感染状况,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对流行毒株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同时,针对当前流行毒株开展PCV2和PCV3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对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对流行毒株的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估,为防控PCV2和PCV3的感染奠定基础。本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为明确PCV2在我国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针对2016-2019年间,我国9省份206个猪场的3201份猪临床样本进行PCV2检测。PCV2在猪群中总阳性率为39.6%(1269/3201),不同省份阳性率为18.6%-44.7%;在猪场水平阳性率为84.5%(174/206),表明PCV2在我国猪群中感染率很高。为进一步研究PCV2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对部分检测阳性的临床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和ORF2基因的扩增,共获得了64个PCV2的全基因序列和178个ORF2基因序列。全基因组序列、ORF1和ORF2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9.9%、96.6%-100%和86.8%-100%;氨基酸比对表明Rep蛋白主要存在12个氨基酸变异位点,Cap蛋白主要存在55个氨基酸变异位点,表明Cap蛋白具有很高的遗传变异特性。重组分析表明,不同的PCV2毒株在猪体内可以发生重组,产生新的毒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获得的PCV2毒株序列中,15个为PCV2a基因型,58个为PCV2b基因型,169个为PCV2d基因型,表明目前我国猪群流行的PCV2毒株以PCV2d基因型为主。(2)通过全球毒株序列分析,确定了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可视化的基因型漂移规律和氨基酸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导致氨基酸变异可能的原因和影响。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可视化的基因型漂移规律表明,世界范围内,2001年前,PCV2a为主要基因型,2001-2011年,PCV2b为主要基因型,2011年后,PCV2d为主要基因型;2006年后,PCV2d呈上升趋势,PCV2a和PCV2b呈下降趋势;PCV2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基因型漂移,2001年,PCV2a漂移至PCV2b,2012年,PCV2b漂移至PCV2d。在中国,2002年前,PCV2a为主要基因型,2002-2008年,PCV2b为主要基因型,2008年后,PCV2d为主要基因型;2004年后,PCV2d呈上升趋势,PCV2b呈下降趋势;PCV2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基因型漂移,2002年,PCV2a漂移至PCV2b,2009年,PCV2b漂移至PCV2d。在PCV2毒株的进化过程中,Cap蛋白上14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发生时间在2007年左右,PCV2商品化疫苗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时间为2006年,表明疫苗使用和免疫压力可能导致了氨基酸变异。由于2015年前使用的疫苗全部为PCV2a基因型,进一步分析PCV2a、PCV2b和PCV2d基因型的氨基酸组成,发现Cap蛋白氨基酸变异前主要由PCV2a和PCV2b基因型决定,变异后由PCV2d基因型决定,进一步说明疫苗的使用可能导致PCV2在进化过程发生氨基酸变异,而氨基酸变异则导致PCV2d基因型的出现和流行。(3)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猪群流行的PCV2毒株以PCV2d基因型为主。为进一步确定PCV2的流行株,对PCV2d Cap蛋白氨基酸进行比对,发现PCV2/JL/JL19毒株Cap蛋白序列保守,与其它毒株比较没有氨基酸变异,所以将其确定为PCV2优势流行株。为明确PCV2/JL/JL19流行株的致病性,对病毒进行分离,病毒滴度可达106.0 TCID50/m L。猪体攻毒试验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背毛粗糙,攻毒后28天体重明显下降;临床剖检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和出血,各组织器官中均可检测到高拷贝数PCV2 DNA,产生明显的病毒血症;组织病理学观察腹股沟淋巴结和肺脏产生明显病理变化,这些结果表明目前PCV2流行毒株对猪体有明显的致病性。(4)为了解PCV3在我国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2016-2019年间,我国10省份278个猪场的4199份猪临床样本进行PCV3检测。PCV3在猪群中总阳性率为29.4%(1235/4199),不同省份间阳性率为7.3%-37.3%;在猪场水平阳性率为74.8%(208/278),表明PCV3在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统计学分析表明PCV3可能增加PCV2和PRRSV感染率,并与猪的临床疾病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CV3的遗传变异和进化规律,对部分检测阳性的临床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共获得了70个PCV3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PCV3毒株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与其他圆环病毒有很大区别。通过对NCBI数据库中全部673个PCV3毒株序列分析表明,Cap蛋白主要氨基酸变异位点全部在预测的抗原表位上,并且在PCV3毒株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异。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CV3毒株主要分为两个基因型,PCV3a和PCV3b;在PCV3的进化过程中PCV3a逐渐减少,PCV3b逐渐增多。上述结果为理解PCV3的流行,发病机制,进化规律和将来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PCV3在猪群中具有很高的阳性率,除了猪之间的传播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潜在的传播途径,比如通过蚊等媒介生物传播。为了解PCV3在蚊子中的感染和基因组特征,对黑龙江,吉林和云南省的7个猪场的269份蚊子和80份猪血清样本进行PCV3检测。蚊子中PCV3的总阳性率为32.0%(86/269),同一猪场的蚊子中PCV3阳性率和猪中PCV3阳性率呈正相关性,表明蚊子可能作为PCV3的传播载体。为了解蚊子中PCV3的起源和基因组特性,从蚊子中获得了6个PCV3全基因组序列,从猪中获得了2个PCV3全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同一猪场的蚊子和猪中PCV3同源性为100%,表明蚊子中PCV3起源于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蚊子中PCV3分别属于PCV3a和PCV3b基因型。上述结果表明蚊子可能作为PCV3传播链中潜在的传播媒介。(6)对PCV2疫苗新兽药注册和临床试验分析表明,PCV2基因工程疫苗和以PCV2为基础的多联疫苗是PCV2疫苗的发展趋势。PCV3作为猪新发传染病,与PCV2同为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与猪的多种临床症状相关,给养猪业带来危害。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获得的PCV2流行株PCV2/JL/JL19和PCV3流行株PCV3/JL/JL32的Cap氨基酸为参考,针对猪物种进行密码子优化,以腺病毒为载体,获得了单独表达PCV2 Cap蛋白和PCV3 Cap蛋白的重组腺病毒r Ad5-PCV2-Cap和r Ad5-PCV3-Cap;和同时表达PCV2 Cap蛋白和PCV3Cap蛋白的重组腺病毒r Ad5-PCV2-Cap-PCV3-Cap。经过测序表明,基因正确,Western Blot和IFA鉴定蛋白获得表达,稳定性实验表明3株重组腺病毒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表明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7)小鼠免疫试验表明,重组腺病毒r Ad5-PCV2-Cap和r Ad5-PCV2-Cap-PCV3-Cap疫苗免疫后35天,PCV2特异性抗体效价可达1:2700和1:2100;中和抗体分别为1:43和1:52;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均为对照组PBS的1.37倍;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引起Th1和Th2型免疫应答。重组腺病毒r Ad5-PCV3-Cap和r Ad5-PCV2-Cap-PCV3-Cap疫苗免疫猪体后35天,PCV3特异性抗体效价可达1:2100和1:1600;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均为对照组PBS的1.3倍;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引起Th1和Th2型免疫应答。上述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2-Cap和r Ad5-PCV3-Cap免疫小鼠后能够分别产生较好针对PCV2和PCV3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重组腺病毒r Ad5-PCV2-Cap-PCV3-Cap免疫小鼠后能够同时产生较好的针对PCV2和PCV3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8)猪体免疫试验表明,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2-Cap和r Ad5-PCV2-Cap-PCV3-Cap免疫后35天,PCV2特异性抗体效价均可达1:1300;中和抗体分别为1:85和1:81;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分别为对照组PBS的1.46倍和1.4倍;均能够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引起Th1和Th2型免疫应答。PCV2流行株PCV2/JL/JL19攻毒后,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2-Cap和r Ad5-PCV2-Cap-PCV3-Cap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临床症状,能够减少病毒血症猪数量,肺脏和腹股沟淋巴结无明显病理变化。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3-Cap和r Ad5-PCV2-Cap-PCV3-Cap免疫猪体后35天,PCV3特异性抗体效价可达分别为1:1600和1:1300;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均分别为对照组PBS的1.35倍和1.32倍;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引起Th1和Th2型免疫应答。PCV3组织毒攻毒后,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3-Cap和r Ad5-PCV2-Cap-PCV3-Cap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能够减少PCV3病毒血症,肺脏和腹股沟淋巴结无明显病理变化。这些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2-Cap和r Ad5-PCV3-Cap免疫猪体后能够分别产生较好针对PCV2和PCV3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分别抵抗PCV2和PCV3的攻击,为猪体提供很好的保护效果;重组腺病毒疫苗r Ad5-PCV2-Cap-PCV3-Cap免疫猪体后能够同时产生较好针对PCV2和PCV3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同时抵抗PCV2和PCV3的攻击,为猪体提供很好的保护效果。

吕文君[2](2020)在《不同灭活方法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免疫原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natipestifer)是导致鸭、鹅等鸟类发生以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为典型症状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菌。该菌主要感染1035日龄的雏鸭,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该病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养鸭场,鸭场一旦发生该病则很难彻底清除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的发展。目前,该病的控制主要依靠抗生素,但由于该菌不断增强的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食品安全的需要,R.anatipestifer疫苗得以广泛的应用。目前,实际生产上使用的R.anatipestifer疫苗存在着效果不理想以及副作用较强的问题,为提高R.anatipestifer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需要对此类疫苗进一步的研究突破。参考百日咳菌苗生产工艺发现该疫苗曾经也存在此类问题,但是通过改用了戊二醛灭活的方法后极大的改善了疫苗的刺激性和副作用的问题,此类举措为R.anatipestifer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方向。目前,绝大多数R.anatipestifer疫苗都是使用甲醛作为灭活剂,而甲醛虽是当下应用最广泛的灭活剂,但是其破坏免疫原性、刺激性和致癌性等弊端早已报道。故通过比较不同灭活方法对R.anatipestifer免疫原性的影响,对于R.anatipestifer疫苗的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R.anatipestifer灭活疫苗的传统灭活工艺是加入终浓度为0.10.38%的甲醛溶液在37℃环境下灭活24h以上。参照相关文献后,除甲醛灭活外,试验设置有热灭活、戊二醛灭活和聚维酮碘灭活四类方法反复进行灭活效果监测试验探索R.anatipestifer的灭活条件。试验从不同作用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和作用温度三个角度设计初步灭活方案后,再通过试验改进试验设计,重复试验进而筛选出四类能够完全灭活R.anatipestifer的灭活方案。最后得出能够完全灭活此次试验浓度范围内(A525=2.0±0.05)的R.anatipestifer菌液的灭活方法有:(1)56℃水浴30min;(2)52℃水浴75min;(3)终浓度为0.03%0.2%甲醛灭活(37℃,24h);(4)终浓度为0.1%0.2%戊二醛灭活(48℃,24h);(5)终浓度为0.74%聚维酮碘灭活(37℃,24h)。依据以上不同的灭活方法制备R.anatipestifer血清1型SC株灭活菌液,经灭活检验合格后制成对应组别的油乳剂灭活苗。先后选用了1日龄非免健康雏鸭49只和90只,饲养至4日龄接种免疫原,18日龄相同剂量(109CFU/mL,0.3mL/只)同源菌株(R.anatipestifer-SC)菌液攻毒进行了两次的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第一次试验结果表明:终浓度0.1%甲醛灭活组和终浓度0.2%戊二醛灭活组以及终浓度0.74%聚维酮碘灭活组保护效果最佳,其保护率均高达100%(7/7),56℃,30min灭活组和终浓度0.03%甲醛灭活组次之,保护率为85.7%。第二次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56℃水浴30min、52℃水浴75min、终浓度0.1%甲醛灭活组和终浓度0.2%戊二醛灭活组保护效果最佳,其保护率为66.6%(6/9),终浓度0.065%甲醛灭活组保护率为55.5%(5/9),而终浓度0.03%甲醛灭活组、0.1%戊二醛灭活组和终浓度0.74%聚维酮碘灭活组保护率只有44.4%(4/9)。两次试验结果表明:热灭活56℃,30min、52℃,75min、0.1%甲醛灭活和0.2%戊二醛灭活制备的疫苗较为理想,但0.74%聚维酮碘灭活制备的免疫原保护效力降低且不稳定。故热灭活和戊二醛灭活R.anatipestifer的方法在制备R.anatipestifer灭活疫苗方面有望替代传统甲醛灭活工艺,为R.anatipestifer灭活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依据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的结果,设置了56℃、52℃、0.1%甲醛、0.2%戊二醛和0.74%聚维酮碘五个试验组和一个健康未免疫组,每组设有5只试验鸭,使用第二次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制备的对应组疫苗接种(0.2mL/只),免疫后第14天后采血制备血清。此次试验先后有两批试验鸭,第一批于5日龄接种,第二批于26日龄接种。将制备的血清样品使用标化后的R.anatipestifer-SC染色抗原进行微量凝集试验,检测其血清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非免健康鸭的MAT背景值为01 log2;第一批5日龄免疫的试验鸭,56℃、52℃、0.1%甲醛、0.2%戊二醛和0.74%聚维酮碘组的MAT平均效价分别为2.90±1.34、2.35±0.65、3.40±1.29、2.50±0.71、3.35±1.31,各组的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5);第二批26日龄免疫的试验鸭,56℃、52℃、0.1%甲醛、0.2%戊二醛和0.74%聚维酮碘组的MAT平均效价分别为5.90±0.80、6.35±0.74、5.80±0.59、7.35±0.60、6.40±0.45,其中戊二醛组的效价在第一次试验中显着高于其它组别(P<0.05),另外四组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5日龄免疫时,使用56℃、52℃、0.1%甲醛、0.2%戊二醛和0.74%聚维酮碘的五种灭活方法的免疫原在诱导鸭产生抗体方面的效力并无太大的差异,但在26日龄免疫时,0.2%戊二醛灭活的免疫原在诱导鸭产生抗体方面效力会优于其它组灭活方法。

李慧昕,刘胜旺[3](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从兽医学发展历史沿革,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国家对兽医科学研究的支持,兽医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控效果等方面,对我国兽医事业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总结和回顾,并对未来兽医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兽医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许建军[4](2019)在《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及安全免疫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SF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和脾脏梗死的典型症状。CSF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列为法定报告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大。疫苗接种是目前防控CSF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目前我国临床应用的CSF疫苗毒种均为C株疫苗毒制备,根据不同工艺可分为CSF活疫苗(脾淋源)、CSF活疫苗(乳兔源)、CSF活疫苗(细胞源)、CSF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其中CSF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被广泛应用。抗原生产是疫苗制造的关键环节,抗原含量及免疫原性是决定疫苗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生产疫苗抗原主要采用传统的转瓶工艺,但是该工艺生产中存在易污染、批间差异大的缺陷。建立以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将是动物疫苗生产的主流趋势。基于此,本研究对利用牛睾丸传代细胞(Bovine testicular passage cells,BT)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生产CSF活疫苗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利用该工艺生产的3批次实验制品的安全性、免疫效力的质量进行评价,为采用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生产安全、低成本、高效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奠定技术基础。1.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CSFV的增殖工艺研究本研究对微载体悬浮培养BT细胞的生长条件及CSFV的增殖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其关键参数为:细胞接种密度为1.5×105个/mg~2.0×105个/mg,搅拌转速为40~45 rpm(2L生物反应器)、45~50 rpm(10L生物反应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infection,MOI)为0.1~0.5,接种后第5d第一次收获病毒液并更换维持液,以后每隔4d收获病毒液并更换维持液,可连续收获8次,CSFV抗原平均含量达到107.2 FAID50/mL以上。2.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实验室制品的成品检验对利用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制备的3批次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试制品进行成品检验,结果显示,3个批次实验室制品的病毒含量分别为105.0、104.9、105.1 FAID50/头份,每头份剂量为7500兔体感染量(RID);性状检验、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外源病毒检验、鉴别检验、剩余水分检验和真空度检验结果均符合《猪瘟活疫苗制造及检验规程(Ⅱ)》质量标准要求。3.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实验室制品的安全性检验为评价采用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试制的3批次疫苗(批次分别为:CSFXF001、CSFXF002、CSFXF003),选择4-6周龄CSF抗体阴性健康仔猪,对15头单剂量接种(1头份/头)、对15头单剂量重复接种(2次接种间隔14 d),同时设阴性对照组;选择4~6周龄不同品种的CSF抗体阴性健康仔猪(长白、大白、杜洛克),对15头进行超剂量接种(30头份/头),设阴性对照组;选择2周龄CSF抗体阴性健康仔猪,对15头超剂量(30头份/头)接种,设阴性对照组;选择妊娠前期(妊娠20~30 d)、中期(妊娠50~70 d)、后期(妊娠80~95 d)的母猪各10头,分别5头超剂量(30头份/头)接种,5头做为阴性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室试制的3批次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对CSF抗体阴性健康仔猪单剂量单次接种、单剂量重复接种、对不同品种仔猪超剂量接种以及对2周龄日龄仔猪超剂量接种,免疫组和对照组仔猪的体温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动物精神状态及食欲良好,未见不良反应,疫苗注射部位未见红肿、化脓等症状。对妊娠前、中、后期母猪超剂量接种,免疫组和对照组母猪精神状态及食欲均良好,均未流产,未见临床不良反应,断奶后仔猪平均成活率达97%以上,免疫组仔猪与对照组仔猪从出生到断奶体重增重无差异。4.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实验室制品效力检验为评价采用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的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的免疫效力,本研究对试制的CSFXF001批产品,分别按105.0 FAID50/头、101.5 FAID50/头、100.5 FAID50/头免疫4-6周龄CSF抗体阴性健康仔猪,每组5头,设阴性对照组,免疫后14 d攻击检验用强毒CSFV石门系血毒1 mL,观察16 d,确定CSF活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将CSFXF002批产品与市售同类制品CSF活疫苗(转瓶工艺传代细胞源C株)产品,按101.5 FAID50/头免疫4-6周龄CSF抗体阴性健康仔猪,每组5头,设阴性对照,免疫后14 d攻击检验用强毒CSFV石门系血毒1 mL,观察16 d后对比两种工艺的产品免疫保护效果;将CSFXF003批产品,按1头份/头免疫4-6周龄CSF抗体阳性健康仔猪10头,同时设CSF母源抗体阳性对照组和CSF抗体阴性对照组,免疫后14 d攻击检验用强毒CSFV石门系血毒1 mL,观察16 d后统计各组保护情况,分析CSF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干扰。试验结果显示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的最小免疫剂量为100.5FAID50/头份;悬浮工艺与传统转瓶细胞传代工艺生产的CSF活疫苗免疫攻毒后,免疫组均5/5保护,对照组5/5死亡,说明两种工艺生产的CSF活疫苗免疫效果无差异;携带母源抗体的免疫组实验动物10/10保护,未免疫疫苗的CSF母源抗体阳性组5/10保护,CSF抗体阴性对照组实验动物5/5发病,5/5死亡,说明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可以突破母源抗体,对实验动物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批间稳定,抗原含量及免疫原性好,安全、有效,为后续的CSF活疫苗的悬浮工艺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韩冬青[5](2019)在《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以QLDB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禽流感”、“口蹄疫”等畜禽疾病,都会短时间内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因此,国家强制免疫实施,要求动物疫苗不断推新和升级,畜牧业畜禽养殖方式要向预防为主转化。基于这个国家政策及市场形势,兽用生物制品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市场需求在呈持续增加的态势。同时鉴于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在国家宏观政策、产品结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的变化,营销渠道的管理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兽用生物制品行业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对于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来说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需求增加和发展快速的利好背景下,兽用生物制品市场出现了生物制品企业规模无法达到市场要求,与国际品牌相比产品竞争力不足,兽用生物制品营销渠道管理不完善、渠道营销策略死板缺乏活力等困难。因此,本文以QLDB公司为例,研究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为QLDB公司的营销渠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本文以QLDB公司的销售渠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总结法和文献整理法,研究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营销渠道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内容;其次总结了营销渠道管理概述、营销渠道理论的发展、营销渠道的设计研究和营销渠道冲突研究等研究理论;随后对QLDB公司营销渠道环境进行分析。介绍了 QLDB公司的概况和发展历程,运用PEST分析QLDB公司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运用波特五要素分析其竞争环境,并对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状况和需求状况进行总结,为下文营销渠道优化提供依据;接着,分析了 QLDB公司目前的营销渠道现状,了解了公司目前的主要营销渠道模式,找出了该模式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经销商选择与渠道拓展之间的矛盾、渠道冲突与发展战略的不适应性、渠道激励缺乏导致渠道发展力不强、渠道维护与形象管理创新性不足;之后,根据问题及之前的分析,针对性地对QLDB公司的营销渠道进行优化,具有的措施有:一是渠道成员选择需要遵循提升渠道成员质量、减少分销渠道层次、相互信任和提升品牌形象原则。渠道成员进入需要达到销售能力、组织经营管理能力、财务能力和合作意愿四个主标准及以下的细分标准;二是渠道冲突解决遵循尽早发现渠道现有和潜在的冲突现象、客观评估渠道冲突的程度及后果、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步骤。并从完善内部与经销商的沟通机制、及时调整经销商管理制度、处理好与经销商的关系、重视对外关系建设四个方面建立渠道冲突协调机制;三是进行有效的渠道激励,渠道激励时优先考虑渠道成员定额完成率、综合营销能力和推广意愿、市场开发和维护情况、平均存货水平和送货时间等影响因素。可采取的直接激励措施有:过程返利、销售返利、新产品开发奖、服务年限奖、新客户开发奖等;间接激励措施有:帮助渠道成员建立客户档案,进行客户管理、协助培训经销商的销售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和人力资源规划等;四是进行渠道维护和形象管理。渠道维护主要是组织维护、技术保障、企业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形象管理主要针对QLDB公司目前存在问题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展开。

冯杰[6](2018)在《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疫病是导致养羊业损失的重要因素,研究养羊业存在疫病隐患及威胁、找出其流行传播途径,为兽医防疫部门实施源头控制、精准有效免疫提供依据和措施,这对推动高原山地种草养羊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防止动物疫病所致公共卫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采用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方法,对贵州规模养羊场山羊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蓝舌病、羔羊口疮、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等疫病进行抽样检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0.66%(115/227只份)、蓝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38.69%(53/137只份)、O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49.44%(133/269只份)、亚洲I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7.47%(47/269只份)、A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77只份)、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平均阳性率0%(0/155只份)、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5.91%(67/421只份)、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23.28%(98/421只份)、山羊痘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7.62%(189/328)、布鲁氏杆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4只份)、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75.00%(3/4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羊小反刍兽疫病原平均阳性率50.00%(4/8只份)、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平均阳性率28.57%(2/7只份)、蓝舌病病原平均阳性率14.82%(4/27只份)、魏氏梭菌病原阳性率100.00%(1/1只份)、附红细胞体病原阳性率100.00%(2/2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说明贵州山羊存在小反刍兽疫病毒、魏氏梭菌、支原体、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感染。由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可判定贵州省山羊产业存在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等疫病威胁。因此,在深入做好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防控基础上,将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山羊痘作为贵州山羊重点防制疫病净化目标,制定免疫程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程序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以规模养羊场或以乡镇为单位,推行疫病净化工作,逐只进行病原检测,清除带毒、带病羊只,进而减少养羊业的养殖风险。

陆蓉,胡肄农,黄小国,谭业平,陆昌华[7](2018)在《智能化畜禽养殖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回顾国内外学者应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和模式识别等技术,在畜牧生产管理、动物疾病监测、屠宰机器人、机器视觉与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肉品生产销售预测、及畜禽产品交易平台等方面取得的诸多研究成果。借鉴畜牧业发达国家经验,展望我国智能化畜禽养殖场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产业需求、发展前景,提出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建议:提高养殖设施和工艺水平,打好畜牧业工业化基础;加强养殖过程中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能力,打好畜牧业信息化基础;集成创新养殖场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畜禽健康监测系统、养殖机器人、畜产品收割加工机器人、自动化粪污处理系统等高端技术产品,实现智慧畜牧跨越发展目标。

路伟[8](2019)在《猪流感病毒H1N1和H3N2亚型分离鉴定及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猪流感(Swineinfluenza,SI)是由SI病毒(SI virus,SIV)引起的不同日龄猪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和阵发性咳嗽。SIV可损害呼吸道上皮细胞,使患病猪继发多种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并在“禽—猪—人”的种间传播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给养殖业造成损失,而且对公共卫生造成危害。SI已成为世界性发生和流行的疾病,我国主要以H1N1亚型和H3N2亚型SIV流行为主。本研究2006年和2007年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疑似SI发病场采集鼻拭子样品进行SIV分离,经过系统鉴定获得H1N1亚型和H3N2亚型SIV各一株,以两分离株作为毒种研制了 SI二价灭活疫苗,为SIV研究和疫苗研发奠定基础。1.H1N1和H3N2亚型SIV的分离鉴定将辽宁省和黑龙江省采集的样品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利用微量血凝试验、EID50测定、RT-PCR扩增HA和NA基因、测序和序列比对、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动物回归试验,最后利用两分离株分别制备疫苗进行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显示,两分离株的血凝价均达1:128,病毒含量均达106.5EID50/mL。LN株扩增出H1(668 bp)和N1(615 bp)基因片段,为H1N1亚型SIV。HLJ株扩增出H3(668 bp)和N2(246 bp)基因片段,为H3N2亚型SIV。两分离株均无细菌和霉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污染,均使健康易感猪100%(5/5)发病,且两分离株分别制成的疫苗免疫猪对两分离毒的攻毒保护率均能达到100%(5/5)。结果表明,两株分离毒均符合原始毒种的要求。2.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1N1 LN株和H3N2 HLJ株)生产工艺优化采用犬肾上皮细胞系(MDCK)培养工艺生产抗原,用甲醛和BEI进行灭活抗原对比试验,然后用国产白油和进口 ISA206佐剂进行乳化工艺对比试验,最后进行健康易感猪的疫苗接种和攻毒保护试验评价。结果显示,BEI因对病毒血凝价影响小、无残留、灭活检验方法易观察和判定,确定为抗原灭活剂。ISA206佐剂因乳化工艺简单,疫苗剂型为水包油包水型、黏度低、易注射,确定为SI疫苗佐剂。ISA206佐剂疫苗接种猪在SIV-H1N1 LN株和SIV-H3N2 HLJ株强毒攻毒后保护率均达100%(5/5),试验证明SI二价疫苗具有较好的保护效力。3.疫苗安全性试验为评价SI二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采用颈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单剂量接种、单剂量重复接种、超剂量接种和非使用日龄猪的超剂量接种安全性试验,疫苗接种猪体温均正常,精神状态及食欲良好,注射部位及全身未见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批疫苗对猪均安全。4.疫苗最小免疫剂量试验分别以0.25 mL/头、0.5 mL/头、1 mL/头、2 mL/头的剂量颈部肌肉接种各组健康易感猪10头,首次免疫14日后各组猪以相同剂量进行二免,并设立不免疫对照组,二免后14日,各组随机抽取5头猪用SIV-H1N1 LN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各组余下猪用SIV-H3N2 HLJ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攻毒剂量均为4mL/头。结果显示,对照组攻毒后发病率均达100%(5/5),0.25 mL剂量免疫猪攻毒后保护率为0,0.5 mL剂量免疫猪攻毒后保护率均达80%(4/5),1 mL和2 mL剂量免疫猪攻毒后保护率均达100%(5/5),攻毒结果同时证明HI抗体效价不低于1:160时均能对强毒攻击提供较好的保护。为保证疫苗在整个保存期内均有较好的效力,将疫苗使用剂量定为2mL/头。5.3批疫苗效力试验分别将3批疫苗接种健康易感猪10头,每头猪经颈部肌肉注射2 mL疫苗,首次免疫14日后各组猪以相同剂量进行二免,并设立不免疫对照组,二免后14日,各组随机抽取5头猪用SIV-HIN1 LN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各组余下猪用SIV-H3N2 HLJ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攻毒剂量均为4 mL/头。结果显示,3批疫苗免疫猪对SIV-H1N1 LN株的攻毒保护率为100%(5/5)、80%(4/5)、100%(5/5);3批疫苗免疫猪对SIV-H3N2 HLJ株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5/5)。结果表明,3批疫苗均有较好的保护效力。6.疫苗免疫对国内H1N1和H3N2亚型流行毒株攻毒交叉保护试验将疫苗接种4周龄健康易感猪10头,每头猪经颈部肌肉注射2 mL疫苗,首次免疫14日后以相同剂量进行二免,并设立不免疫对照组,二免后14日,各组随机抽取5头猪采用国内流行的H1N1亚型病毒SD731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各组余下猪用国内流行的H3N2亚型病毒JS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攻毒剂量均为4 mL/头。结果显示,疫苗接种猪对流行毒株SD731和JS株的攻毒保护率为80%(4/5)和100%(5/5)。结果表明,SI二价灭活疫苗接种对国内流行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SIV攻毒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力。7.疫苗免疫持续期试验将疫苗接种4周龄健康易感猪20头,每头猪经颈部肌肉注射2 mL疫苗,首次免疫14日后以相同剂量进行二免,并设立不免疫对照组,每个月采血至6个月,利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HI抗体效价水平。免疫后3个月,各组随机抽取5头猪采用SIV-H1N1 LN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各组随机抽取5头猪用SIV-H3N2 HLJ株(病毒含量106.5EID50/mL)进行攻毒,攻毒剂量均为4 mL/头。结果显示,免疫猪保护率为100%(5/5),对照组在SIV-H3N2 HLJ株攻毒后发病率仅60%(3/5),因此,免疫后6个月的攻毒试验未开展。免疫后6个月80%(8/10)免疫猪H1N1和H3N2 HI抗体效价不低于1:160,依据HI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的关系,制定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

赵永旭[9](2017)在《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干扰素具有重要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目前已应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生物治疗药物之一。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αvirus,PEDV)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一种重要病原,属于冠状病毒,2011年出现新型变异毒株,并迅速呈现全国性大流行,造成我国哺乳仔猪大量死亡,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经典株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养猪生产中急切需要探索有效的防控技术,以解临床防控的当务之急。猪α-干扰素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具有较好抗病毒效果。本研究以重组猪α-干扰素(rPoIFN-α)产业化为目标,对产业化发酵工艺生产、产品冻干保护剂、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rPoIFN-α在体内外PEDV感染有较好抗病毒效果,并优化了临床上产品使用方案,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研究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毕赤酵母表达rPoIFN-α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为了建立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GS115/pPIK9K-PoIFN-α产业化的发酵工艺,我们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应用100L的发酵罐摸索了分批发酵和补料发酵(以溶氧为信号进行控制)的生产工艺,研究比对了不同发酵工艺对工程菌生长以及重组蛋白分泌表达的影响。结果为:分批发酵方式下培养16h,蛋白表达量达到高峰为1.15mg/mL,蛋白活性8.69×106U/mL,之后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在补料发酵方式下培养20h,蛋白表达量达高峰1.89mg/mL,蛋白活性5.29×107U/mL。补料发酵方式能够显着提高菌体密度及蛋白表达量,缩短发酵周期且蛋白活性优于分批发酵,具有很好应用价值。2.rPoIFN-α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本试验通过对冻干保护剂配方、配苗比例及冻干曲线的对比研究,摸索rPoIFN-α冻干制剂的最佳的冻干工艺。结果显示,两种保护剂按照1:1的配苗比例分装,冻干曲线设定-40℃预冻5h,-40℃~-10℃升华10h,-10℃~2℃二次升华5 h,2℃~26℃解析干燥6 h,均可获得冻型稳定且剩余水分、真空度理想的rPoIFN-α冻干制剂。在冻干前后rPoIFN-α含量损失率方面,抗原活力稳定剂组冻干后含量降低0.13~0.89%,牛奶蔗糖保护剂组含量降低1.34~2.91%,显示在冻干过程中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此外通过对各试验组rPoIFN-α在2~8℃和37℃条件下进行保存期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牛奶蔗糖保护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分别下降3~6%和2.5%~6%,蛋白活性平均下降约1~2个滴度;而抗原活力稳定剂各试验组在2~8℃条件保存24个月或37℃条件保存10d,蛋白含量下降小于1%,蛋白活性无变化。因此抗原活力稳定剂对rPoIFN-α的保存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牛奶蔗糖保护剂。因此,选定抗原活力稳定剂作为该产品的冻干保护剂。3.rPoIFN-α冻干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作用本研究制备3批rPoIFN-α冻干制品,采用牛肾细胞(MDBK)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测定rPoIFN-此生物学活性为1×107U/mL。该产品冻干后性状、剩余水分、真空度、纯粹性、安全性检验均符合《中国兽药典》相关制品质量检验要求。采用rPoIFN-α制品,测定其体外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株活性效果,采用2015012批次rPoIFN-α制品,测定其对PEDV的体外抑制效果,表明:(1)该批次rPoIFN-α在细胞上感作24h,对EBVAC15的阻断作用最明显,1个活性单位(107稀释)即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如果感作1h,则100个活性单位(105稀释)才可完全抑制病毒增殖。(2)rPoIFN-α和EBVAC15预混1 h后共感染细胞,1000个活性单位(104稀释)才可以完全抑制病毒增殖。(3)PEDV先感染细胞1h后,rPoIFN-α对病毒几乎无抑制作用。4.rPoIFN-α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本研究选择猪流行性腹泻发病猪场,应用rPoIFN-α开展初生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rPoIFN-α对初生仔猪PED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存活率可达50%~70%,比未处理病猪提高20%~40%。通过临床应用跟踪,对rPoIFN-α使用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为:(1)rPoIFN-α用于发病早期紧急预防及治疗PEDV效果理想;(2)肌肉注射与口服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肌肉注射方式较口服便捷;(3)母猪和仔猪联用(母猪产前10 d和3d分别注射2.5头份rPoIFN-α,仔猪出生当天及第二天口服/注射1头份rPoIFN-α)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母猪/仔猪单独使用;(4)PED发病中晚期时使用rPoIFN-α治疗效果不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仔猪发生PED中后期肠道已严重损伤,持续的腹泻引起机体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仅用rPoIFN-α难以缓解脱水和酸中毒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rPoIFN-α产业化生产工艺及体外效力检验方法,临床应用结果证明其对仔猪PED有较好治疗效果,并制定了本产品的猪场应用方案,为临床防治流行性腹泻提供了 一种新方法。

王薇[10](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21世纪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PCV2和PCV3分子流行病学及二联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猪圆环病毒特性
        1.1.1 猪圆环病毒2型
        1.1.2 猪圆环病毒3型
    1.2 猪圆环病毒的流行病学
        1.2.1 猪圆环病毒2型的流行病学
        1.2.2 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病学
    1.3 猪圆环病毒的致病机制
        1.3.1 猪圆环病毒2型的致病机制
        1.3.2 猪圆环病毒3型的致病机制
    1.4 猪圆环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4.1 PCV2疫苗的种类
        1.4.2 PCV2疫苗临床试验
        1.4.3 PCV2疫苗的展望
        1.4.4 PCV3疫苗的研究进展
    1.5 腺病毒载体疫苗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和载体
        2.1.2 细胞和毒株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2.2 PCV2全球毒株的进化规律分析
        2.2.3 PCV2流行株的分离及致病性研究
        2.2.4 猪圆环病毒3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2.5 PCV3潜在的传播途径监测
        2.2.6 PCV3 Ca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2.7 PCV2 Cap和 PCV3 Cap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构建及鉴定
        2.2.8 PCV2 Cap和 PCV3 Cap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小鼠试验
        2.2.9 PCV2 Cap和 PCV3 Cap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猪体免疫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1.1 PCV2在中国9省份的流行状况
        3.1.2 PCV2 全基因组序列和ORF2 基因的扩增
        3.1.3 同源性分析
        3.1.4 氨基酸比对
        3.1.5 重组分析
        3.1.6 遗传进化分析
        3.1.7 PCV2流行毒株的选择
    3.2 全球PCV2毒株的进化规律分析
        3.2.1 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基因型漂移
        3.2.2 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在中国的基因型漂移
        3.2.3 全球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氨基酸变异
        3.2.4 中国的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氨基酸变异
        3.2.5 PCV2毒株进化过程中氨基酸变异产生的可能原因
    3.3 PCV2流行株的分离及致病性研究
        3.3.1 PCV2的分离与鉴定
        3.3.2 PCV2分离株的纯净性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
        3.3.3 PCV2分离株的滴度测定
        3.3.4 PCV2流行株攻毒试验
    3.4 猪圆环病毒3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4.1 PCV3在中国10个省份的流行状况
        3.4.2 PCV3与猪临床疾病潜在的相关性
        3.4.3 PCV3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3.4.4 同源性分析
        3.4.5 PCV3的遗传变异
        3.4.6 全基因组序列的比对
        3.4.7 遗传进化分析
        3.4.8 PCV3基因型的进化规律
        3.4.9 PCV3流行毒株的选择
    3.5 PCV3潜在的传播途径
        3.5.1 PCV3在蚊子和猪场中的检测
        3.5.2 PCV3可能的传播圈
        3.5.3 蚊子中PCV3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3.5.4 氨基酸比对
        3.5.5 蚊子中PCV3的起源
        3.5.6 蚊PCV3遗传进化分析
    3.6 PCV3 Ca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3.6.1 PCV3 Cap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6.2 PCV3 Cap蛋白原核表达与鉴定
        3.6.3 PCV3 Cap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3.6.4 PCV3 Cap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3.7 PCV2 Cap和 PCV3 Cap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构建及鉴定
        3.7.1 PCV2 ORF2和PCV3 ORF2 基因的优化
        3.7.2 PCV2 Cap和 PCV3 Cap二联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
        3.7.3 包装重组腺病毒
        3.7.4 重组腺病毒IFA鉴定
        3.7.5 重组腺病毒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
        3.7.6 稳定性鉴定
    3.8 PCV2 Cap和 PCV3 Cap单独及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小鼠试验结果
        3.8.1 特异性抗体检测
        3.8.2 PCV2中和抗体检测
        3.8.3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3.8.4 细胞因子检测
        3.8.5 PCV2攻毒保护试验
    3.9 PCV2 Cap和 PCV3 Cap单独及二联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猪体试验
        3.9.1 特异性抗体检测
        3.9.2 PCV2中和抗体检测
        3.9.3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3.9.4 细胞因子检测
        3.9.5 PCV2攻毒保护试验
        3.9.6 PCV3攻毒保护试验
4 讨论
    4.1 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2 通过全球毒株序列分析PCV2的进化规律
    4.3 PCV3在中国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4 PCV3潜在的传播途径
    4.5 重组腺病毒疫苗的设计和构建
    4.6 重组腺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的评价
    4.7 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后攻毒保护试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不同灭活方法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免疫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疫苗灭活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鸭疫里默氏菌疫苗研究进展
    1.3 问题与展望
第2章 引言
第3章 不同方法对R.anatipestifer的灭活效果影响
    3.1 主要试验材料及器材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不同灭活方法对R.anatipestifer诱导鸭抗体效价的影响
    4.1 主要试验材料及器材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不同灭活方法对R.anatipestifer的免疫保护效力的影响
    5.1 主要试验材料及器材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各时期国家对兽医事业的规划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兽医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
    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兽医科学的项目资助
    2.2 其他重要国家科技计划对兽医科学的项目资助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展
4 我国新发和再发动物传染病
    4.1影响中国养猪业的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4.2 影响中国养禽业的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
5 兽医科学基础研究
    5.1 兽医科学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5.2 在兽医学领域代表性主流国际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6 兽医科学应用研究进展
    6.1 动物用生物制品的研制
    6.2 兽医领域制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
    6.3 兽医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6.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兽医科技平台的建设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兽医科学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7.1 兽医科学领域20世纪“四大科技成就”
    7.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兽医科学获得的其他重要成果
8 我国兽医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9 未来兽医工作重点及展望

(4)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及安全免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CSFV特性
    2 CSF的传播与流行
    3 CSF疫苗研究进展
    4 悬浮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5 牛睾丸细胞的特性及在大规模细胞培养方面的应用
    6 悬浮生产工艺在CSF活疫苗工艺研究方面的展望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悬浮培养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实验室试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悬浮培养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悬浮培养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免疫效力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表
致谢

(5)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以QLD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综述
    2.1 营销渠道管理的概述
    2.2 营销渠道相关理论综述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PEST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
3 QLDB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现状
    3.1 QLDB公司的概况
        3.1.1 QLDB公司的简介
        3.1.2 QLDB公司的发展历程
    3.2 QLDB公司营销渠道的现状
        3.2.1 QLDB公司营销渠道模式演变
        3.2.2 QLDB公司营销渠道现有模式
    3.3 QLDB公司营销渠道的问题分析
        3.3.1 经销商选择与渠道拓展之间的矛盾
        3.3.2 渠道激励缺乏导致渠道发展力不强
        3.3.3 渠道维护与形象管理创新性不足
        3.3.4 渠道管理体系与发展战略的不适应
4 QLDB公司营销渠道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需求环境分析
        4.2.1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4.2.2 市场需求分析
    4.3 竞争环境分析
        4.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3.2 供应商的议价还价能力
        4.3.3 买方的议价还价能力
        4.3.4 替代品的威胁
        4.3.5 现有的竞争者
5 QLDB公司营销渠道管理优化
    5.1 营销渠道管理优化思路和目的
        5.1.1 营销渠道管理优化的思路
        5.1.2 营销渠道管理优化的目的
    5.2 严格渠道成员的选择
        5.2.1 严格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流程
        5.2.2 建立渠道成员选择标准体系
    5.3 制定渠道管理的激励措施
        5.3.1 评估渠道激励的影响因素
        5.3.2 渠道激励的类型和方法
    5.4 完善渠道的维护与形象管理
        5.4.1 完善渠道的维护环节
        5.4.2 提升渠道的形象管理
    5.5 提升渠道冲突的控制与管理
        5.5.1 构建渠道冲突的解决步骤与方法
        5.5.2 完善渠道冲突协调机制
        5.5.3 制定渠道管控规约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6)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贵州省山羊产业现状及其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1.1.1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自然资源
        1.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山羊品种资源
    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举措及成就
        1.2.1 主要举措
        1.2.2 主要成就
    1.3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1.3.1 企业带动能力弱
        1.3.2 肉羊育种目标尚未明确
        1.3.3 草料供应不平衡,季节草料不足现象十分突出
        1.3.4 日粮搭配不科学,营养不足现象十分普遍
        1.3.5 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销售难
        1.3.6 产业服务方式单一,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1.3.7 防疫能力不够,重大疫病威胁依然存在
    1.4 当前威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
        1.4.1 小反刍兽疫
        1.4.2 蓝舌病
        1.4.3 口蹄疫
        1.4.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1.4.5 羊痘
        1.4.6 羊传染性脓疱病
        1.4.7 梭菌性疾病
        1.4.8 羊弓形虫病
        1.4.9 羊附红细胞体病
第二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血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羊血液样本的采集
        2.1.1.2 检测试剂
        2.1.2 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小反刍兽疫血清学检测结果
        2.2.2 蓝舌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3 口蹄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4 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5 山羊痘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6 弓形体并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2.7 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2.3 分析与讨论
        2.3.1 小反刍兽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2.3.2 蓝舌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2.3.3 口蹄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2.3.4 传染性胸膜肺炎风险分析与讨论
        2.3.5 山羊痘风险分析与讨论
        2.3.6 羊弓形虫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2.3.7 布鲁氏杆菌风险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病原学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检测结果
        3.2.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3.2.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
        3.2.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
        3.2.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
        3.2.5 山羊蓝舌病病原检测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3.5 山羊蓝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病原学检测结论
第四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防制措施及对策
    4.1 整体防制措施及对策建议
        4.1.1 加强组织领导
        4.1.2 建立种羊和羊只准入制度
        4.1.3 科学合理使用优质疫苗
        4.1.4 全面推进程序免疫
        4.1.5 全面推进免疫效果监测
        4.1.6 建立动物疫病控制大数据信息平台
        4.1.7 实施疫病净化行动计划
    4.2 主要疫病防制技术措施
        4.2.1 山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4.2.2 山羊口蹄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4.2.3 山羊痘防治措施
        4.2.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4.2.5 羔羊口疮的防治技术措施
        4.2.6 山羊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4.2.7 养殖场户春季羔羊痢疾防治措施
        4.2.8 母羊流产的综合防治措施
        4.2.9 山羊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4.2.10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全文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智能化畜禽养殖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2 人工智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2.1 专家系统
    2.2 机器视觉
    2.3 畜牧机器人
    2.4 人工神经网络
    2.5 可穿戴智能设备
    2.6 虚拟现实
3 展望
    3.1 产业需求和发展前景
    3.2 发展建议
        3.2.1 养殖设施与工艺创新
        3.2.3 集成创新畜牧养殖智能化系统

(8)猪流感病毒H1N1和H3N2亚型分离鉴定及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猪流感的研究进展
        1.1 流感的流行历史和分类
        1.2 SIV的形态、结构
        1.3 SIV蛋白结构和功能
        1.4 猪流感的流行情况
        1.5 猪流感的诊断方法
        1.6 猪流感的预防措施
    2 猪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2.1 常规疫苗
        2.2 重组全病毒灭活苗
        2.3 减毒疫苗
        2.4 亚单位疫苗
        2.5 DNA疫苗
        2.6 活载体疫苗
        2.7 广谱疫苗
        2.8 新型高保护率疫苗
        2.9 展望
    3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猪流感灭活疫苗候选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动物
        1.4 引物
        1.5 病毒分离
        1.6 血凝价测定
        1.7 鸡胚半数感染量测定
        1.8 RT-PCR
        1.9 测序和序列比对
        1.10 全基因8个节段的进化树分析
        1.11 纯净性检验
        1.12 分离株对猪回归试验
        1.13 分离株的免疫原性试验
        1.14 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毒种的鉴定
        2 结果
        2.1 血凝价测定结果
        2.2 分离株的EID_(50)测定结果
        2.3 分离株HA和NA的RT-PCR检测结果
        2.4 分离株HA和NA序列比对结果
        2.5 分离株的全基因8个节段的进化树分析
        2.6 纯净性检验结果
        2.7 分离株回归试验结果
        2.8 分离株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2.9 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毒种的鉴定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种及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动物
        1.4 MDCK细胞传代
        1.5 制苗用病毒液制备
        1.6 血凝价测定
        1.7 灭活剂对比
        1.8 佐剂和乳化工艺对比
        2 结果
        2.1 血凝价测定结果
        2.2 灭活剂对比结果
        2.3 佐剂对比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安全性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
        1.2 试验动物
        1.3 安全性试验
        1.4 免疫后观察指标及处理
        2 结果
        2.1 单剂量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2.2 单剂量重复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2.3 推荐日龄猪超剂量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2.4 非使用日龄猪超剂量接种安全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效力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疫苗
        1.2 攻击用病毒
        1.3 试验动物
        1.4 最小免疫剂量试验
        1.5 3批疫苗效力试验
        1.6 疫苗接种对国内流行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SIV的交叉保护试验
        1.7 免疫持续期试验
        1.8 疫苗接种后HI抗体监测
        1.9 攻毒方法
        1.10 攻毒后监测
        1.11 发病猪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
        2.2 3批疫苗效力试验结果
        2.3 疫苗接种对国内流行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SIV的交叉保护试验结果
        2.4 疫苗免疫持续期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一 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毒种的鉴定报告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9)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干扰素特性与应用概述
        1 干扰素的分类
        1.1 Ⅰ型干扰素
        1.2 Ⅱ 型干扰素
        2 生物学活性
        2.1 抗病毒活性
        2.2 抗肿瘤活性
        2.3 免疫调节作用
        2.4 基因工程表达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3 干扰素的应用
        3.1 干扰素在人医上的应用
        3.2 干扰素在临床兽医上的应用
        4 PoIFN-A研究进展
        4.1 PoIFN-α分子结构
        4.2 PoIFN-α作用机制
        4.3 PoIFN-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5 干扰素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冷冻干燥保护剂应用概述
        1 冷冻干燥对蛋白质的损伤
        1.1 低温
        1.2 pH值
        1.3 失水
        1.4 冷冻干燥保护剂
        2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分类
        2.1 小分子物质
        2.2 大分子物质
        2.3 其他类型保护剂
        3 冻干保护剂的保护机理
        3.1 冷冻保护机理
        3.2 干燥中的保护机理
        4 冻干保护剂的制备
        4.1 配制
        4.2 灭菌
        5 应用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述
        1 病原学特征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4 诊断方法
        4.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4.2 实验室诊断
        5 预防与控制
        5.1 灭活疫苗
        5.2 弱毒活疫苗
        5.3 基因工程疫苗
        5.4 返饲
        6 PEDV变异毒株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毕赤酵母表达RPOIFN-A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补料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生长密度情况
        2.2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体密度生长情况
        2.3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蛋白动态监测情况
        2.4 诱导培养阶段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PoIFN-α蛋白浓度及活性情况
        2.5 PoIFN-α浓缩工艺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POIFN-A新型冻干保护剂及冻干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2.1 rPoIFN-α冻干品制备
        2.2 rPoIFN-α冻干品检测
        2.3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试验
        3 结果
        3.1 rPoIFN-α冻干品检测结果
        3.2 rPoIFN-α冻干品保存期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POIFN-A冻干制剂体外抗病毒活性测定
        1 试剂与材料
        1.1 试剂
        1.2 材料
        2 方法
        2.1 物理性状
        2.2 剩余水分测定
        2.3 真空度测定
        2.4 纯粹性检验
        2.5 安全性检验
        2.6 干扰素活性测定
        2.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3 结果
        3.1 物理性状
        3.2 剩余水分
        3.3 真空度
        3.4 纯粹性检验
        3.5 安全性检验
        3.6 干扰素活性测定
        3.7 干扰素抗PEDV效果测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RPOIFN-A冻干制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猪场PED诊断结果
        2.2 1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2.3 2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2.4 3号试验猪场治疗效果
        2.5 rPoIFN-α防治仔猪PED临床使用方案优化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附录一
附录二

(10)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21世纪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PCV2和PCV3分子流行病学及二联重组腺病毒候选疫苗研究[D]. 哈卓.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不同灭活方法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免疫原性的影响[D]. 吕文君. 西南大学, 2020(01)
  • [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兽医科学研究进展[J]. 李慧昕,刘胜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4]BT细胞微载体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C株)及安全免疫性能研究[D]. 许建军. 扬州大学, 2019(06)
  • [5]兽用生物制品企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以QLDB公司为例[D]. 韩冬青.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6]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D]. 冯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 [7]智能化畜禽养殖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 陆蓉,胡肄农,黄小国,谭业平,陆昌华. 天津农业科学, 2018(07)
  • [8]猪流感病毒H1N1和H3N2亚型分离鉴定及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D]. 路伟. 扬州大学, 2019(06)
  • [9]重组猪α-干扰素生产工艺及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效果观察[D]. 赵永旭.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10]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21世纪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