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注意猪流感

夏季注意猪流感

一、夏季谨防猪流行性感冒(论文文献综述)

耿梦杰,任翔,彭质斌,常昭瑞,陈秋兰,李昱,牟笛,刘凤凤,李超,李静欣,谢怡然,王大燕,李建东,魏建春,姜海,王赢,王丽萍,张彦平[1](2021)在《2021年我国夏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2021年全国夏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为进一步做好夏季重点传染病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根据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流感专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测数据,在对2021年1—5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以及2017—2020年同期疫情形势进行分析基础上,采用专家会商法,研判我国2021年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疫情形势。结果 2021年截至5月23日,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7万例,较2020年同期(260万例)下降5%;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后,报告发病数较2019年同期(426万例)下降42%,较2017—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324万例)下降24%;死亡7 162例,较2020年同期(11 671例)下降39%,较2017—2019年同期平均(7 639例)下降6%。布鲁氏菌病报告病例数(2.7万)较2020年同期上升73%,较2017—2019年同期平均上升70%,内蒙古布鲁氏菌病发病率自2017年开始迅猛上升,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自2018年呈上升趋势。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43万例)和重症数(433例)较2020年同期分别上升985%和1 070%。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5例,较2020年同期(110例)下降86%。报告炭疽病例59例,较2020年同期(47例)略有增加。流行性感冒报告病例数(10.7万例)较2020年同期下降90%。2021年我国内地共报告11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较往年略有增加,均为散发。结论 2021年1—5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总体低于往年同期平均水平,夏季仍将继续维持总体平稳态势。预计夏季布鲁氏菌病、手足口病、登革热、炭疽的发病水平将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这些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

杜毅蓉[2](2021)在《中医药公众养生适宜方法素养专项测评量表条目研制》文中指出

汪利霞[3](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识别模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医院临床病历数据资料,以某三甲综合医院住院的KD患儿为例探讨西北地区K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探索IVIG不敏感KD的影响因素,构建适合西北地区的IVIG不敏感KD预测模型,旨在早期识别IVIG不敏感的患儿,以便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20年7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甘肃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KD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随访结果,分析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将KD患儿分为IVIG敏感组和IVIG不敏感组,利用Lasso-Logistic回归和GBDT决策树机器学习的方法探索IVIG不敏感K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下的面积、正确度、敏感性、特异性以及SHAP值来评估每个模型的性能,最后与国内外的预测模型相比较,遴选最优的早期识别模型。结果(1)共有603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00例,女性203例,男女比例为1.97:1;中位发病年龄25个月(范围15~40月),主要集中在0~5岁(占90.55%),1~3岁年龄组分布人数最多(占48.75%);季节分布来看:春季(160例,占26.53%)、夏季(190例,占31.51%)、秋季(116例,占19.24%)和冬天(137例,占22.72%)。(2)从2015年到2020年间,KD患儿的例数总体呈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136.00%;CAL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47%);IVIGR发生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29%)。(3)KD并发CAL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左冠状动脉,高达224频次(42.83%),其次分别为前降支(190频次,36.23%)、右冠状动脉(80频次,15.30%)、左回旋支(29频次,5.54%)。并发CAL的类型主要以冠状动脉扩张和小型冠状动脉瘤为主。(4)对入院时没有发生CAL的325例KD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在186例拥有完整心脏彩超的患儿中24例(12.90%)并发了CAL,发生CAL平均中位时间为3周(1~6周),最短发生时间1周,最长为10周。对入院时已经发生CAL的278例患者进行心脏彩超随访观察,扩张、小中型冠脉瘤中有49例患儿因研究结束日期仍未到达随访终点(18例)或失访(31例)被排除,剩余的扩张、小中型冠脉瘤均发生转归,其中冠状动脉扩张转归时间中位数3周(6~10周),最快转归仅需1周,最慢转归需33周;小型冠状动脉瘤转归时间中位数为7个月(4~13个月),最快转归仅需2个月,最慢转归为27个月;中型冠状动脉瘤转归时间中位数为37.5个月(32.5~44个月),最快转归为28个月,最慢转归为59个月;截止到研究终点,7例大型冠脉瘤均没有发生转归,其中4例发生血栓。(5)KD并发CAL与IVIG敏感性进行关联性分析时发现:IVIG不敏感组中CAL的构成比高于IVIG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P<0.01)。各类型的CAL在IVIG不敏感组和IVIG敏感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1),IVIG不敏感组中各类型CAL的发生率均高于IVIG敏感组。(6)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当λ=0.0155时,Lasso回归取得最优解,筛除变量2个,筛出变量12个,将Lasso筛选出变量纳入到Logistics回归中构建Lasso-Logistics回归模型发现,发热时间长,高水平的CRP、血清P、TBIL、LDL;低水平的PLT、血清Na、ALB以及CHO为IVIG不敏感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的AUC为0.75,灵敏度为65.48%,特异度为75.66%,正确率为41.13%。(7)GBDT模型:利用80%的数据集作为测试集构建GBDT模型,利用20%的数据集作为验证集调整GBDT学习中的超参数,当超参数树深度为5时,GBDT模型表现最佳,基于最佳参数利用全部数据集构建GBDT模型,其AUC为0.87(95CI:0.85~0.90),灵敏度为72.62%,特异度为89.04%,正确率为61.65%,利用SHAP值评价各特征值对模型的贡献程度时发现:GBDT决策树模型中最重要的特征依次为TBIL、ALB、CRP、发热时间、血清Na。结论KD主要集中1~3岁的男孩,12月份高发;从2015-2020年KD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CAL的构成比和IVIGR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KD并发CAL主要好发于左冠状动脉,以冠脉扩张和小型冠状动脉瘤为主;KD患儿出院后应严格进行随访,谨防不良事件的发生;IVIG不敏感KD患儿发生CAL的可能性更高;在本地区GBDT模型是IVIG不敏感KD并发CAL的最优识别模型。

黄馨[4](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施新[5](2020)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流感发病相关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流感发病相关性,溯源肾精亏虚为流感等温病发病之本,并以此指导临床防治。方法:1.查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肾藏精”的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2.查阅温病学相关文献;3.查阅流感的相关文献;4.探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含义及与流感等温病发病的相关性;5.溯源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本的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支持;6.总结对当今临床的防治启发。结果:1.“冬不藏精”通过春无奉生、邪热相引、子累母行、虚处留邪、气运为病影响春季温病发生。2.肾精是化生元阴、元阳之本,久耗阴阳必损及肾精。“冬伤于寒”易伤人体阳气进而损耗肾精引发温病;“冬不藏精”则人体易感受寒邪产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病理变化,关键点均在于肾精亏虚。3.战国至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至现代分别为理论萌芽、发展、完善、提高的四个阶段。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提出维生素D与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现代研究支持。4.治疗方面,护肾保阴为相应治疗原则;咸味药及部分功可治肾、补肾的苦、甘、酸味药为常用药味;甘苦合化、咸寒甘润、咸寒苦甘、酸苦泻热、酸甘化阴、酸甘咸为常用药味配伍。5.在预防方面,个人注意房事有节、志闲少欲、不妄作劳、合理膳食;医家谨防误补;社会提高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可行方式。结论:1.“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流感发病具有相关性,肾精亏虚为流感等温病发病之本;2.顾护肾精可作为临床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高凌云[6](2018)在《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探讨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如皋市传染病疫情年报资料,数据以病例发病日期统计,报告的病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共39种传染病。人口资料来源于如皋市统计局提供的2010-2017年统计年鉴。采用Excel 2003、SPSS16.0、ArcGISDesktop1 0.2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汇总分析及图表制作工作,定性变量采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时间、地区、性别的人群常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流行概况:2010-2017年如皋市共报告传染病25种25 358例,死亡40例,年均发病率为221.9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5/10万。其中,男性15 317例,平均发病率为268.61/10万,女性10 041例,平均发病率为175.38/10万。发病年龄以0~4岁组为主,占50.35%。病例中散居儿童9 939例,占39.19%;农民7 779例,占30.68%;幼托儿童3 757例,占14.82%;学生1 581例,占6.23%。2.流行病学特征: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人数每年1、2月逐渐上升,5、6月为发病高峰(5 563例),8、9月为发病次低点,11、12月出现发病次高峰(4 694例)。全市14个镇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排名前5位的乡镇分别为如城街道(345.33/10万)、城北街道(316.57/10万)、城南街道(287.73/10万)、长江镇(248.22/10万)和搬经镇(196.67/10万)。3.传染病发病情况: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12 427例)、肺结核(4909例)、梅毒(2 396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466例)、病毒性肝炎(1 367例),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88.99%,手足口病发病率8年中均居全市传染病首位。4.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分析:报告病例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59.91%,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26.15%。肠道传染病年发病率为92.53/10万~165.0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32.93/10万。呼吸道传染病年发病率为46.30/10万~79.79/10万,年均发病率为58.03/10万。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近年发病率呈上下波动态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总病例数的13.39%,年发病率波动于18.39/10万~49.45/10万,年均发病率为29.71/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近6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76,P<0.001)。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年发病率为0.28/10万~0.98/10万,年均发病率为0.53/10万。另外,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分别报告80例、1例。5.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呼吸道传染病居前5位的为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麻疹;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居前5位的为梅毒、淋病、乙肝、艾滋病、丙肝。结论:1.2010-2017年,如皋市传染病发病率呈现上下波动态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呈上下波动态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总体呈上升态势。2.在将手足口病、肺结核、梅毒、流行性感冒等作为防治重点的同时,长抓新发传染病和罕见传染病的防控,加强监测、干预、宣教、治疗工作,防止暴发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全民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断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

陈佳丽[7](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研究表明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陈继珍[8](2018)在《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流感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2011年卫计委颁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为参照,通过随机对照原则进行中成药小儿牛黄清心散与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使用治疗小儿流感的临床疗效观察,同时监测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为小儿流感的临床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取2016年冬季12月-2017年3月及2017年冬季11月-2018年1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疑似病例患儿,进行咽拭子及血清流感快速抗原检测,检测结果阳性的患儿确诊为流感病例,结合中医辩证分型,将符合热毒袭肺型的流感病例纳入研究,余排除。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均在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原则下进行诊疗观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小儿牛黄清心散+奥司他韦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奥司他韦治疗,治疗期为5天,详细记录每个患儿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流感接触史、疫苗接种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动态监测基本生命体征及症状变化情况;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淋巴细胞分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一次;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采用积分制量化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情况。用Excel录入所有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本资料:该研究一共收集到确诊流感患儿病例157例,符合中医热毒袭肺型最终纳入研究的77例,其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2例,因疾病进展最后终止试验方案治疗1例,最终实验组36例,对照组38例。平均年龄6.7±3.2岁,最小2岁,最大12岁,男45例,女29例,完成疫苗接种史18人,明确有流感患者接触史43人。2.症状缓解方面:在发热、咳嗽咳痰、鼻塞、咽痛等症状缓解情况上,实验组病程显着短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期间实验组无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对照组共3例发生高热惊厥,发生率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显着。3.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前两组在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积分显着下降(P均<0.01),实验组积分下降更显着。治疗前后各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显着;实验组愈显率为91.67%,对照组为71.05%,经分析0.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有效率分别为100%、97.37%,无显着差异。4.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前后两组WBC无显着变化,治疗前两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显着降低,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后L%均恢复正常,组间比较存在差异;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心肌酶谱、淋巴细胞分型均存在异常,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基本恢复正常,其中实验组在肝功能、T细胞亚群情况改善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心肌酶谱改善情况比较无差异;治疗后实验组35例病毒复检转阴,实验组34例转阴,两组转阴率比较0.01<P<0.05,有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方面:实验组共有2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5.56%,其中2例分别为恶心呕吐和头晕;对照组有3例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89%,其中2例为恶心呕吐,1例为肝功能损害。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两种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奥司他韦治疗小儿热毒袭肺型流感临床疗效优于奥司他韦单独使用,具体表现为二种药物联合使用在退热时间和呼吸道症状缓解时间都优于奥司他韦单独使用;二者联合时用有更高的痊愈率和显效率;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奥司他韦还对流感患儿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T细胞亚群对流感早期鉴别具有临床意义,可纳入常规检查对流感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安全性方面两种治疗方案没有明显差异。对于热毒袭肺型小儿流感推荐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奥司他韦治疗,疗效显着,明显缩短病程,且安全性高。

刘亚雄[9](2017)在《《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应常不应卒”理论以及历代医家对其理论的源流进行整理,探讨《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对人体防病养生、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为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并结合文字学、哲学、逻辑学等方法,以理论思想研究作为主线,以中医预防养生、中医疾病治疗作为支线,通过收集整体历代医家对于“应常不应卒”理论认识的相关资料,结合参考文字学工具书,力求对其理论作出系统化深层次的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人体养生与治病的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内容:1.历代医家及学者对“应常不应卒”的理论认识的相关资料研究。2.详细梳理“应常不应卒”理论的源流及历代医家的认识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系统归纳与整理。3.层次解析“应常不应卒”的理论内涵与运用范围。4.探讨“应常不应卒”理论对于指导防病养生方面与疾病治疗方面的重要价值。结论:1.《黄帝内经》中提出“应常不应卒”不仅只针对于五运六气学说,还可延展看作一种特殊的发病模式:指外界环境诸因素的影响超越人体自身“常变”的适应能力,人体自身调节作用难以适应外周环境的卒然变化,即发生“卒变”产生相对应的疾病。这极大的扩展了其理论的运用范围,对于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2.“应常不应卒”理论中的“常变”到“卒变”的特点,指导防病养生需要保持机体的“阴平阳秘”,防治“阴阳失和”,切勿以不良的生活习惯作为常态,并且凭借外界的药物等来维持此种常态,这是护卫着人类偏离了自然的轨道,容易导致“卒变”发而为病。从该理论看来养生应当:保养提升人体正气,增加机体的适应能力;由“常态”向“异态”宜缓,即“小剂量”的逐步适应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3.“应常不应卒”理论思想揭示了现代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特点,诸如“空调病”、“高原病”、“水土不服”、“时差病”等,以及现代临床多见的过敏反应,其机理是由于接触的物质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病机总属阴阳失和,均是由于外周环境不经平缓变化而致人体不应的病理状态,治疗总则为平调阴阳。从该理论看来治疗应当:首先,该类疾病以“平调阴阳”为其治疗总则,并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其次,在该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同时要兼顾避免诱发或加重“卒变“的任何诱因,保持引导机体能够恢复“常态”的嗜好、习惯等。

马蕾[10](2013)在《试论节气灸方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用阳历(太阳历)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等诸方面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夏季谨防猪流行性感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季谨防猪流行性感冒(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我国夏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方法与依据
2 评估结果
    2.1 总体疫情
    2.2 布鲁氏菌病
    2.3 登革热
    2.4 手足口病
    2.5 炭疽
    2.6 鼠疫
    2.7人感染禽流感
    2.8流感
    2.9 诺如病毒胃肠炎
3 讨论

(3)基于机器学习的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识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定义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KD 患儿的基线信息分析
    3.2 KD患儿的彩超随访信息
    3.3 川崎病患儿并发CAL与 IVIG敏感性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3.4 单因素分析
    3.5 Lasso-Logistic模型
    3.6 GBDT 决策树模型
    3.7 与既往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KD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升高,需引起儿科医生的高度关注
        4.1.1 KD 主要集中 1~3 岁的男孩,春夏季高发
        4.1.2 KD 并发 CAL 主要好发于左冠状动脉,以冠脉扩张和小型冠状动脉瘤为主
        4.1.3 2015-2020 年期间KD并发CAL的构成比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
        4.1.4 2015-2020 年期间KD患儿IVIGR的发生率相对稳定,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4.2 KD患儿的预后时间长,不确定性高,需定期进行彩超随访
        4.2.1 入院时未并发CAL 的 KD患儿应在出院后定期随访,谨防CAL 的发生
        4.2.2 入院时并发大型冠脉瘤的KD患儿转归时间长,不良反应严重,应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4.3 IVIG不敏感KD患儿更容易发生CAL,预测模型的构建迫在眉睫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2.1.1 理论基础
        2.1.2 样本选择
    2.2 文本框架构建
        2.2.1 框架构建
        2.2.2 编码与信度
        2.2.3 统计结果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3.3 研究结论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4.1 角色承担局限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4.2 对策建议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流感发病相关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探讨
    1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蕴义
        1.1 出处考
        1.2 “藏精”解
        1.2.1 精的内涵
        1.2.2 肾藏精的生理意义
        1.3 “春必病温”解
        1.3.1 逆于冬气,春无奉生
        1.3.2 肾精亏虚,邪热相引
        1.3.3 金水相生,子累母行
        1.3.4 虚处留邪
        1.3.5 气运为病
    2 “冬不藏精”与“冬伤于寒”
第二部分 肾精亏虚为发病之本理论研究
    1 中医文献源流
        1.1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
        1.2 宋金元时期——发展
        1.3 明清时期——完善
        1.3.1 明代时期
        1.3.2 清代时期
        1.4 民国至现代——提高
    2 现代研究支持
        2.1 维生素D为物质基础
        2.2 间充质干细胞为分子体现
        2.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治疗启发
        1.1 护肾保阴
        1.2 药用举隅
        1.2.1 药味应用内涵
        1.2.2 常用药味配伍
    2 病案举隅
        2.1 古代医案
        2.2 现代报道
    3 预防启发
        3.1 顾护肾精
        3.1.1 房室有节
        3.1.2 志闲少欲
        3.1.3 不妄作劳
        3.1.4 合理膳食
        3.2 谨防误补
        3.3 社会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6)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2.1 流行概况
    2.2 流行病学特征
    2.3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分析
    2.4 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三、讨论
    3.1 如皋市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3.2 如皋市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3.3 如皋市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7)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媒介与知识
        1.1.2 理解媒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限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视角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2.3 小结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3.1 本章概说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3.4 小结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4.1 本章概说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4.2.1 报刊之新景象
        4.2.2 报刊中的卫生
        4.2.3 知识之新呈现
    4.3 小结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5.1 本章概说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5.5 小结
6 结论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8)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流感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概述
        1.5.2 基本资料
        1.5.3 观察指标
        1.5.4 疗效判定
        1.5.5 安全性判定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参考文献
    2.流感诊断标准
    3.药物用法用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应常不应卒”的理论概述
    1.“应常不应卒”理论源流及认识
        1.1 .“应常不应卒”理论源流
        1.2 .“应常不应卒”理论认识
        1.2.1 .经文本义
        1.2.2 .“气交”的涵义
        1.2.3 .“气交变”的涵义
    2.“应常不应卒”理论解析
        2.1 .“常”作为“常变”的哲学意义
        2.1.1 .“常”字的含义
        2.1.2 .“常”代表“常变”
        2.1.3 .“奉常处变”作为“常态”的标准
        2.1.4 .“常变”作为中医学的稳态
        2.2 .“卒”作为“异变”的特殊类型
        2.2.1 .“卒”字的含义
        2.2.2 .“卒变”为特殊的“异变”
        2.2.3 .“卒变”作为中医学的失稳态
    3.“应常不应卒”理论思想的适应范围
        3.1 .“应常不应卒”的发病机制
        3.2 .防病养生观
        3.3 .疾病治疗观
第二部分 “应常不应卒”的防病养生观
    1.“奉常处变”的养生准则
        1.1 .“天人合一”为基础
        1.1.1 .人应天时
        1.1.2 .人应地理
        1.1.3 .天地人共通
        1.2 .“因人施养”为揆度
        1.2.1 .性别
        1.2.3 .体质
    2.养生之常
        2.1 .应节律之常
        2.1.1 .饮食顺时
        2.1.2 .情志顺时
        2.1.3 .起居顺时
        2.2 .应气候之常
        2.3 .应地域之常
        2.4 .应饮食之常
        2.4.1 .饮食定量
        2.4.2 .饮食定时
        2.4.3 .五味调和
        2.4.4 .寒温适度
        2.5 .应起居之常
        2.6 .应情志之常
        2.7 .应劳逸之常
    3.防病之卒
        3.1 .防节律之卒
        3.2 .防气候之卒
        3.3 .防地域之卒
        3.4 .防饮食之卒
        3.5 .防情志之卒
        3.6 .防劳逸之卒
        3.6.1 .不妄形劳
        3.6.2 .不妄心劳
        3.6.3 .不妄房劳
        3.7 .特禀体质防卒
        3.8 .戒除危险因素
第三部分 “应常不应卒”的疾病治疗观
    1.“应常不应卒”发病类型的影响因素
    2.气候因素“卒变”类疾病
        2.1 .时行感冒(流感病)
        2.1.1 .时行感冒的发病因素
        2.1.2 .时行感冒的预防
        2.1.3 .时行感冒的治疗
        2.2 .空调病
        2.2.1 .空调病的发病因素
        2.2.2 .空调病的预防
        2.2.3 .空调病的治疗
        2.3 .雾霾病
        2.3.1 .雾霾病的发病因素
        2.3.2 .雾霾病的预防
        2.3.3 .雾霾病的治疗
    3.时空因素“卒变”类疾病
        3.1 .时差病
        3.1.1 .时差病的发病因素
        3.1.2 .时差病的预防
        3.1.3 .时差病的治疗
        3.2 .急性高原病
        3.2.1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因素
        3.2.2 .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3.2.3 .急性高原病的治疗
        3.3 .水土不服
        3.3.1 .水土不服的发病因素
        3.3.2 .水土不服的预防
        3.3.3 .水土不服的治疗
    4.饮食因素“卒变”类疾病
        4.1 .饮食量“卒变”类疾病
        4.2 .饮食味“卒变”类疾病
        4.3 .饮食寒温“卒变”类疾病
    5.情志因素“卒变”类疾病
        5.1 .卒怒
        5.2 .卒喜
        5.3 .卒悲
        5.4 .卒忧
        5.5 .卒恐
        5.6 .卒惊
    6.体质因素“卒变”类疾病
    7.“应常不应卒”发病类型的治疗观
        7.1 .平调阴阳的治疗总则
        7.2 .治疗过程避免不良因素
结语及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文献综述:《内经》“应常不应卒”的理论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试论节气灸方穴(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2 节气保健养生
3 节气灸
    3.1 立春
    3.2 雨水
    3.3 惊蛰
    3.4 春分
    3.5 清明
    3.6 谷雨
    3.7 立夏
    3.8 小满
    3.9 芒种
    3.10 夏至
    3.11 小暑
    3.12 大暑
    3.13 立秋
    3.14 处暑
    3.15 白露
    3.16 秋分
    3.17 寒露
    3.18 霜降
    3.19 立冬
    3.20 小雪
        3.21 大雪
        3.22 冬至
        3.23 小寒
        3.24 大寒
4 结 语

四、夏季谨防猪流行性感冒(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我国夏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J]. 耿梦杰,任翔,彭质斌,常昭瑞,陈秋兰,李昱,牟笛,刘凤凤,李超,李静欣,谢怡然,王大燕,李建东,魏建春,姜海,王赢,王丽萍,张彦平. 疾病监测, 2021
  • [2]中医药公众养生适宜方法素养专项测评量表条目研制[D]. 杜毅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机器学习的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影响因素及早期识别模型研究[D]. 汪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
  • [5]“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流感发病相关性理论研究[D]. 施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江苏省如皋市2010-2017年常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D]. 高凌云. 苏州大学, 2018(04)
  • [7]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8]小儿牛黄清心散联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对流感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继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亚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10]试论节气灸方穴[J]. 马蕾. 四川中医, 2013(07)

标签:;  ;  ;  ;  ;  

夏季注意猪流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