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城乡社会保障防控体系

着力构建城乡社会保障防控体系

一、努力构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洛宁县公安局[1](2021)在《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文中提出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努力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一个极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洛宁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明显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存在误区,保障上落实不到位,缺乏"一体化"的联动体制,舆论导向有偏差。要搞好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顺机构,实现部门联动;必须加大投入,改善防拉手段,着眼长远,努力构建人防为主,物防为辅,技防配合的防控体系;必须严格考评,达标管理。

广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4月20日

南平市人民政府[3](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宋晓娟[4](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于海燕[5](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党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对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社会背景,在体制、方式方法以及目标原则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社会治理思想。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本部分对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与国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相关概念、创新之处与不足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资源及现实依据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第五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凝练;第六部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论述;结语部分对全文作出了概括总结,指明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刘兰夫[6](2021)在《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原有的社会格局、社会阶层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逐渐出现分化,资本洗牌、文化冲突和价值震荡引发了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因而城市的治安状况呈现出动态化趋势。针对新时期社会治安防控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治安防控和国家安全,要求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也为公安机关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巡逻防控工作作为公安机关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与管控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公共安全和打击违法犯罪的最有力手段,对维护社会平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多元化、信息化时代,犯罪更加具有流动性、突发性、暴力性,面对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只有深入研究巡逻防控工作的运行机制,发现不足与漏洞,才能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巡逻防控水平,进而提高防范控制犯罪的整体效能。本文以警察巡逻防控工作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明确了A市加强巡逻防控的重要意义,通过研究A市巡逻防控工作现状,分析在巡逻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在巡逻防控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A市巡逻防控工作思路办法和对策建议,从队伍管理机制、职能改革、勤务模式、战略实施四个方面改进城镇巡逻防控体系建设,以期为基层公安工作提供可行性借鉴和现实意义,推进A市社会治安巡控工作有序开展。

孙伟焜[7](2021)在《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社会治安关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稳和谐,尤其是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其社会的治安防控和治理尤为关键和必要。伴随着苏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治安问题频发。因此,在当前时期加大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力度,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是社会提出的重要需求。本文从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治安治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社会治理理论指导,针对当前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苏州市农村的长治久安。这将有助于充实和丰富基层农村治理理论,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的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总体保持稳定、治理主体能够实现多元化、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相关政府部门对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但仍然存在许多治安治理难题,如暴力犯罪和诈骗犯罪时有发生、防治“黄赌毒”形势严峻、治安事故频发、黑恶势力危害社会、非法组织等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认为这些治安治理难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苏州市农村社会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贫富差距大,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中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治安管理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缺乏专门的外来人员管理体系、乡村道德建设缺失、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为解决当前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存在的问题,本文参考湛江市、高安市、上海市金山区等国内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先进地区,借鉴其经验,针对苏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拓“互联网+”的新型农村治安治理模式、加大外来人员管理力度、健全教育机制,树立文明乡风、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大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预防力度等对策,这对于苏州市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邹俊[8](2021)在《县域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以J省X县为例》文中提出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J省X县公安局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明晰了县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比较普遍的问题与不足。为此,应当完善顶层设计,构筑区域协作防控机制;变革思想,强化大数据思维,大力提升民警运用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完善县域治安防控圈,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水平;织密县域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以构建县域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9](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贺志云[10](2021)在《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一些治安违法犯罪事件也随之增多。农村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治安阵地,应积极思考新时代农村社会治安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意在强调要依托现代化手段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治安可视化。“雪亮工程”作为农村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农村治安防控工作作出的重大创新,是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查漏补缺的有效举措,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极大的降低了犯罪频次,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本文以农村社区中“雪亮工程”的建设和运用为例,分析临泽县在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较“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情况,结合治理理论和环境预防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详细了解“雪亮工程”建设运行情况,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思想认识不清、宣传不到位、基础保障工作跟不上、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临泽县农村社会治安中“雪亮工程”运用优化方案设计,要强化认识,准确把握“雪亮工程”建设实质;强化基础保障,激发基层活力;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营造群防群治氛围;整合资源,强化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等对策建议,为新形势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雪亮工程”的有效实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二、努力构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构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4)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管理内涵解析
        2.社会治理内涵解析
        3.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资源及现实依据
    (一)理论资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
        2.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社会治理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理念
        4.发达国家先进的社会治理理论
    (二)现实依据
        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社会治理结构的动态调整
        3.公共服务供给的严峻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治理思想的探索与提出
        1.十八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4.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二)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1.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
        1.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2.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3.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人民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2.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
        3.树立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发挥法治和德治在社会治理中作用
        1.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2.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和德治思维能力
        3.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1.不断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五)积极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
        2.健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3.加强社区治理的创新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
    (一)治理理念的人民性
    (二)不忘初心的继承性
    (三)顺应时势的时代性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2.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为国际社会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警察巡逻防控工作的概念
        一、警察巡逻防控工作的内涵
        二、警察巡逻防控工作的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无增长改善论
第三章 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现状
        一、人员结构
        二、业务职能
        三、勤务模式
        四、防控手段
        五、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巡逻队伍交流不畅,年龄结构老化
        二、巡逻工作职能单一,滋生轻视心理
        三、勤务模式传统固化,存在较大漏洞
        四、应急联动机制不强,信息共享迟滞
    第三节 A市巡逻防控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公安队伍管理机制不科学
        二、巡防系统机构改革不到位
        三、警力布局规划缺乏创新性
        四、现代化防控手段运用不足
第四章 A市巡逻防控工作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完善科学的队伍管理机制
        一、优化警力补充机制
        二、落实岗位交流机制
        三、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四、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第二节 深化巡逻防控职能改革
        一、深化执法业务融合
        二、深化巡逻处置衔接
        三、深化巡防力量整合
        四、深化队伍教育建设
    第三节 创新巡逻防控勤务模式
        一、防控网格化模式
        二、快速处置圈模式
        三、街面警务站模式
    第四节 推进科技强警战略实施
        一、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应用
        二、加强“智慧街面”巡防体系建设
        三、加强“互联网”群防力量参与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概念界定
        2.1.1 农村的内涵与特征
        2.1.2 社会治安概念
        2.1.3 农村社会治安治理
    2.2 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理论基础
        2.2.1 社会矛盾冲突理论
        2.2.2 地方政府治理理论
第三章 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现状
    3.1 社会治安总体保持稳定
    3.2 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化
    3.3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3.4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3.5 治理成效逐步显现
第四章 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难点和原因剖析
    4.1 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难点
        4.1.1 暴力犯罪和诈骗犯罪时有发生
        4.1.2 防治“黄赌毒”形势严峻
        4.1.3 治安事故隐患重重
        4.1.4 扫黑除恶难度大
        4.1.5 非法组织等群体性事件频发
    4.2 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难点问题原因剖析
        4.2.1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贫富差距大
        4.2.2 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不强
        4.2.3 治安治理管理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4.2.4 缺乏专门的外来人员管理体系
        4.2.5 乡村道德建设不足
        4.2.6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第五章 国内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5.1 湛江市农村治安治理实践
    5.2 高安市农村治安治理实践
    5.3 上海市金山区农村治安治理实践
    5.4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农村治安治理实践
    5.5 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5.5.1 缩小贫富差距
        5.5.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5.5.3 重视宣传教育
        5.5.4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5.5.5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第六章 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对策
    6.1 推进农村经济平衡发展
    6.2 加强基层政府组织建设
    6.3 开拓“互联网+”的新型农村治安治理模式
    6.4 构建外来人员管理体系
    6.5 健全教育机制,树立文明乡风
    6.6 加强制度建设
    6.7 加大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预防力度
    6.8 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县域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以J省X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内涵
二、J省X县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运用大数据思维,不断提升警务信息化水平
    (二)依托智慧小区建设,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信息化
    (三)以信息情报为主导,进行精准打击防控
    (四)依托社会资源,开展联防联动
三、J省X县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覆盖面不全
    (二)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三)民警运用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不高
    (四)域内治安联动联控常态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四、县域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筑区域协作防控机制
    (二)变革思想,强化大数据思维,大力提升民警运用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三)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县域治安防控圈,提升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水平
    (五)织密县域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

(10)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国外研究综述
        1.2.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国内研究综述
        1.2.3 雪亮工程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雪亮工程”
        2.1.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1.3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评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环境预防理论
        2.2.3 社会控制理论
第三章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临泽县基本情况及“雪亮工程”建设现状
        3.1.1 临泽县基本情况
        3.1.2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建设现状
    3.2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概述
        3.2.1 治安案件情况概述
        3.2.2 盗窃案情况概述
        3.2.3 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排查调处情况概述
        3.2.4 视频监控资源覆盖情况概述
        3.2.5 公众的感知情况概述
    3.3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中存在的问题
        3.3.1 “雪亮工程”认识不清
        3.3.2 群众宣传不到位
        3.3.3 基础保障工作不足
        3.3.4 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滞后
第四章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评价方法、原则和指标
    4.1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评价方法
    4.2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评价原则
    4.3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设计
第五章 临泽县鸭暖镇“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案例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5.2 调查结果分析
        5.2.1 基本情况分析
        5.2.2 农村社区治安及满意度分析
        5.2.3 临泽县鸭暖镇“雪亮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分析
    5.3 问卷调查结论
    5.4 临泽县鸭暖镇“雪亮工程”执行效果评价
第六章 优化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6.1 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建设实质
    6.2 强化基础保障,激发基层活力
    6.3 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
    6.4 整合视频资源,强化监控联网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临泽县鸭暖镇农村社会治安中“雪亮工程”执行效果与存在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努力构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A]. 洛宁县公安局. 第十四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上), 2021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3]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4]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研究[D]. 于海燕.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A市警察巡逻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兰夫.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7]苏州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问题研究[D]. 孙伟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8]县域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以J省X县为例[J]. 邹俊.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1(02)
  • [9]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10]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研究[D]. 贺志云.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着力构建城乡社会保障防控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