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地层横向变化

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地层横向变化

一、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岩地层的横向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代晓娟[1](2021)在《火山地层界面、单元特征及其对地震相地质解译的约束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火山地层具有形成时间短、建造快和剥蚀时间长等特点,其形成及建造过程有别于沉积地层。前人对火山地层界面识别以及火山地层刻画,已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在盆地钻井中,缺少基本火山地层单元刻画,导致在地震火山地层解译中,对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刻画比较随机且多样。本文以松科2井(SK2)以及长岭断陷典型钻井为例,基于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基于盆内火山地层界面、火山地层单元的研究,对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不同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及其与储层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一些普适性的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盆内钻井中可识别出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以及喷发间断不整合3类火山地层界面。喷发整合界面和喷发不整合界面上下不存在长期的风化面或者沉积夹层等沉积间断产物,前者界面上下地层产状具有一致性,在岩心上易于识别,后者界面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在岩心及测井易于识别;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一般存在风化面或沉积夹层等间断面,在岩心、测井和地震剖面都比较容易识别。火山地层界面是识别火山地层、刻画地震相单元以及分解描述火山地层的基础。火山地层单元是指受地层界面限制,沿同一火山口喷发,具有一定外形特征和几何内部结构的火山地层,是火山地层中级别最小的单位,可分为简单熔岩流、辫状熔岩流、熔岩穹丘、热基浪、热碎屑流以及再搬运碎屑流六种基本单元。利用营城组火山岩顶面构造图分析火山岩顶面的坡度变化,统计各钻井所控制岩体局部凸起的平均坡度梯度,并对火山地层进行地震刻画,将火山地层划分为丘状、板状以及板状/丘状地震相单元。钻井揭示,不同地震相单元之间,其充填的火山地层单元不同。丘状地震相单元以熔岩流堆积为主,其中熔岩穹丘占比较高;板状地震相单元,也以熔岩流堆积为主,其中简单熔岩流占比较高;板状/丘状地震相单元中以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叠合为主,其中以辫状熔岩流和热基浪火山地层单元最多,热碎屑流次之。对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地质解译可知:地震相单元特征是火山作用和堆积方式的外在表现,与岩浆性质、火山喷发方式以及地形等因素有关。丘状地震相单元主要由熔岩穹丘构成,该类火山岩气孔发育较低,是由挥发分含量较低以及粘度较大的岩浆形成;板状地震相单元以简单熔岩流为主,其岩性多为低粘度、挥发分少的基性熔岩,其在产出过程中由于流动性较好,熔岩沿流动方向厚度变化较小,火山地层单元相互叠置易形成板状外形的地震相单元;板状/丘状地震相单元,主要是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叠合而成。储层分布受火山地层影响。火山地层顶界面控制风化储层,其储集空间类型可发育原生型和次生型;火山地层单元对火山内幕储层具有控制作用,多发育原生储集空间类型。不同火山地层单元,其有利储层分布存在差异。简单熔岩流和辫状熔岩流储层存在上部好下部差的特点,垂向上可分为上部气孔带、中部致密带以及下部管状气孔带;熔岩穹丘上部储层整体好于下部储层,但储层整体孔隙度偏低。整体来看,熔岩流储层分布与地层界面关系密切,表现在储层随着离地层界面距离的增加,其孔隙度有所减小。热基浪和热碎屑流火山地层单元储层发育受界面影响较小,有利储层可见火山地层单元的任何部位,受原生孔隙,特别是原生裂缝的影响更大。不同地震相单元,其储层分布规律不同:板状/丘状、丘状以及板状地震相单元有利储层概率依次减小,板状/丘状和丘状地震相单元其成藏效率较高。以长岭断陷前神字井洼槽为例,基于火山地层单元以及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在储层地质模式的约束下,利用相干体、地层倾角以及波形聚类分析属性对火山机构、火山地层单元以及地震相单元进行地震识别,使其可进行平面预测。最后综合多属性分析对有利储层进行预测,分析认为有利储层多集中在中南部,可作为下一步勘探重点。

梁海龙,陈志德[2](2021)在《利用高密度地震技术精细刻画叠置火山岩》文中研究表明安达地区位于徐家围子断陷,营三段火山岩存在2个大的喷发期次(yc32、yc33),每个喷发期次由多个次级喷发期次构成。由于火山岩埋深大、隐蔽性高、物源特殊、形成机制多变、岩相变化快,导致火山体内部结构复杂。安达地区常规地震资料的地震成像垂向分辨率和振幅保真度低,难以准确识别和刻画各喷发期次的地层展布。为此,在高密度地震数据基础上,采用近地表补偿和黏弹性介质稳相叠前时间偏移,大幅提高了成像结果的垂向分辨率和振幅保真度;应用相干分析、层拉平及波形精细对比等地震解释技术,精细描述了叠置火山岩;通过井震结合,精细划分了火山岩喷发期次,将yc32细分为3期(yc32-1、yc32-2、yc32-3),yc33细分为2期(yc33-1、yc33-2)。最终获得以下成果:(1)yc33发育酸性岩,主要为火山角砾岩;yc32发育中基性火山岩,上部以安山岩为主,下部以玄武岩为主。(2)识别了2个玄武岩体(面积分别为2和22km2)、3个安山岩体(面积分别为1.6、6.5、22.6km2)。上述成果为火山岩气藏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彭仁艳,徐振旺,刘文峰,余锋,董旭光[3](2021)在《一种动态匹配特征子波拾取地震同相轴的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的地震资料解释或速度分析等过程中,通常都是依靠人工识别与拾取,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效率非常低。因此,工业界开始使用各种算法来进行地震同相轴的自动识别与拾取,但是这些算法存在较多的缺陷,精度不高。地震剖面可视为由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构成,子波以及噪音的存在对剖面的自动拾取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地震子波进行特征抽取,并将地震剖面进行稀疏化表达,降低子波以及噪音对自动拾取的影响,同时减少数据采样点数,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引入矢量距离,并结合动态波形匹配算法计算特征化矢量数据的最小距离,从而实现同相轴的自动追踪。理论资料测试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抗噪能力,东部某探区实际资料自动拾取证明了论文方法的有效性。

王忠辉[4](2020)在《松南气田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评价》文中提出在整个松南气田中,东岭地区营城组的火山岩属于整个气田外围的火山岩,在该地区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且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状况相对较好。在另一方面,由于该地区的火山岩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且各个区块之间的差异性相对较大,造成研究区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所以目前对该地区火山岩的认识尚不明确,这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目标区块的优选工作,也对下一步的井位部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次研究首先对钻井、测井、地震以及相关实验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及分析,了解东岭地区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从而建立起火山岩储层的地层格架,通过使用岩心观察、氮气吸附、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对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明确该区域储层的形成机理,对东岭地区火山岩的机构以及岩相分布进行刻画,最后完成火山岩储层的半定量评价和定量评价工作。通过研究发现,东岭地区的火山岩岩性主要以中基性岩石为主,含有少量的酸性岩石,东岭地区可以分为三相六亚相。在东岭地区,火山岩基本都发育营城组中,可以分为四个喷发期次,其中,营一上中只有一个喷发期次,营一下中包含有三个喷发期次。东岭区域的火山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中心式陆上喷发类型、裂隙式陆上喷发类型、裂隙式水下喷发类型。东岭地区的储层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风化壳类型储层以及内幕型储层,其中,内幕型储层又可以分为板状熔岩流型、复合熔岩流型以及玻质碎屑岩型等三种类型。通过对东岭地区的火山岩储层进行半定量和定量评价后发现,火山岩的厚度、岩性以及裂缝的发育状况会对风化壳类型储层的储量产生严重影响,火山岩的岩相及火山机构会对内幕型储层的储量产生严重影响,评价结果显示,东岭地区风化壳类型的储层主要以Ⅰ、Ⅱ级为主,同时基本都处于主干断裂附近,东岭地区的内幕型储层主要以Ⅲ级储层为主,Ⅰ级储层的数量最少。本次研究明确了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半定量评价和定量评价,本次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为进一步做好东岭地区火山岩的油气资源挖潜工作奠定基础。

姜自然[5](2019)在《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断裂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和油气聚集成藏,地震资料上准确识别断裂是开展奥陶系断溶体油藏评价的基础。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火成岩影响了深层奥陶系断裂的准确识别。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强屏蔽和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导致中小尺度断裂不易准确识别,制约了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火成岩岩性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影响了地震资料速度场的精度,造成地震资料中可能出现大量地下并不存在的假性断裂,加大了断溶体油藏勘探风险。论文从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和假性断裂定量判别技术研究入手展开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的识别,基于奥陶系断裂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断裂分级分段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受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屏蔽及衰减,原始地震数据体的中、小尺度断裂剖面特征模糊且不易准确识别。本文通过断裂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正演模拟不同尺度断裂带在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为断裂的剖面解释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信号增强处理,并结合断裂敏感属性优选,清晰刻画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断裂的平面解释提供组合方案。通过断裂的平剖联合解释完成顺8北区块地震数据体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2)二叠系火山岩影响了偏移速度场的准确性,造成地震资料中产生假性断裂。准确的描述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相展布并建立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是开展工区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顺8北缺少二叠系火山岩段录井及测井资料,以相邻顺北1三维工区的录井及测井资料类比研究顺8北火成岩。首先,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分析不同岩性火成岩的电性特征,结合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对应的火成岩地震相。其次,以岩屑录井中的正常沉积岩,地震及测井资料中不整合波阻抗界面划分火成岩喷发期次。最后,对火成岩分期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结合各类火成岩的地震相特征精细刻画顺8北三维工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分期岩相展布特征。(3)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是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从建立顺8北三维工区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入手,利用正演模拟高速火成岩偏移速度误差、厚度变化及断裂空间位置三种情况对下伏地层断裂成像的影响,分析假性断裂与高速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经研究得出地震数据体中的假性断裂常形成于英安岩岩体边界正下方地层中及英安岩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处对应的下伏地层中。(4)以顺北1三维工区高速英安岩测井平均速度替换顺8北三维工区背景速度场中英安岩速度,并通过正演模拟研究高速英安岩厚度、偏移速度误差对目的层假性断距的影响,建立假性断裂垂直断距定量计算关系式,判断英安岩边界及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下方地层断裂真假,剔除经定量计算后为假性的断裂,完成顺8北三维工区奥陶系真实断裂的识别。(5)在奥陶系真实断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发育规模分级和断裂带力学特征分段,提出断裂带分级、分段的标准。分析顺北1井区不同级别断裂及断裂不同应力段导致的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差异。通过断裂特征、地震缝洞响应类比,实现顺8北工区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基于高速火成岩叠加厚度判断假性断裂分布位置的技术。从建立研究区火成岩分布地质模型入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奥陶系假性断裂形成原因。研究可知假性断裂平面展布形态与二叠系英安岩叠加厚度的边界及等值线密集分布区域具有相似的形态。本技术可以在奥陶系目的层众多断裂中快速判断假性断裂位置并且筛选出不受火成岩影响的真实断裂。(2)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发明专利)。首先定量建立不同偏移速度误差下的断裂假性断距值与上覆二叠系英安岩厚度的拟合关系式,其次引入邻区溢流相高速火成岩速度计算研究工区地震资料处理时二叠系火山岩段偏移速度误差范围,并带入高速英安岩边界厚度计算地震资料处理时奥陶系断裂的最大假性断距值。当目标断裂在原始地震资料断距值大于假性断距最大值即可该判断是真实断裂。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提高火成岩岩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及检测多尺度断裂的地球物理技术组合,并提出了一套即使在缺少测井资料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速度情况下,仍能有效判别火成岩下伏地层中假性断裂的技术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顺8北工区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及断控油气富集评价研究。本研究形成的技术可为顺北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气勘探目标的选定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

杨波[6](2019)在《井震结合火山岩储层评价 ——以红车断裂带南段油气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钻探等资料,以红车断裂带南段车47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为研究背景,利用多种地质、测井及物探方法,对研究区火山机构、岩性岩相、物性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火山岩有利储层进行了评价及预测,基本满足了研究要求,对有利井位的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区火山岩有利储层的预测主要是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与波形指示反演分析技术。单一属性分析可能由于多解性的存在而出现偏差,通过对相干、振幅、频率等多属性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将测井与地震中纵横向的高分辨率相结合,提高了薄层预测精度。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石炭系火山机构顶面构造特征为中部、北部为近南北向展布的长轴背斜,南部整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带有鼻状形态的单斜构造,向北火山机构尖灭缺少。区内主要发育两组断裂体系:一组为近南北向的逆断裂体系;另一组为近东西向的正断裂体系,其切割南北向逆断裂,形成4个断块、断鼻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车471井区储层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储层孔隙主要为溶蚀孔隙、裂缝和气孔。安山-玄武岩及火山角砾岩油层孔隙度普遍偏低,渗透性较差,属中孔、特低渗透储层。火山岩储层受构造运动影响裂缝发育,整体表现为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储层。车471井区火山岩自下而上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以爆发相为主,主要发育火山角砾岩;第二期以溢流相为主,主要发育玄武岩、安山岩,中部发育有少量凝灰质砂砾岩。研究区火山岩岩相总体呈近南北向分布,以西、北部火山机构不发育,岩相以火山沉积相为主,火山爆发相及溢流相向北发生尖灭,变为砂泥岩层。车471井区有利储层分布于4个区域。Ⅰ区对应车471井地层-断块圈闭,Ⅱ区对应车478井断块圈闭,Ⅲ区对应车476井断块圈闭,Ⅳ区对应车541井断块圈闭。各个圈闭闭合度较高,圈闭面积较大,有利于油气聚集。

齐东岩[7](2018)在《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北部的徐家围子火山岩气田在2002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提交了三千亿方的地质储量,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石油工作者在松辽盆地火山岩地层中找气的信心。但随着松辽盆地南部的火山岩油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发现火山岩地层中面临的多期次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火山机构识别及内幕刻画、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等复杂的地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勘探取得进一步突破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从地层划分对比入手,在火山喷发期次框架内进行火山机构研究,从火山机构的类型、识别方法、分布规律、喷发模式、内幕特征和控制因素等几个方面刻画火山机构,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火山机构建立对应的地层框架模型,并采用分频反演的方法进行储层预测。根据地层界面的岩心、测井以及地震特征的识别标志,将王府断陷火石岭组地层划分为3个喷发旋回和8个喷发期次,其中旋回一地层主要分布在断陷的中西部地区,各期次地层分布较为分散,厚度变化剧烈;旋回二火山岩地层主要分布在断陷中部地区,各期次地层分布集中,厚度相对均匀,旋回二的沉积岩地层主要分布在断陷的中西部洼陷区,西厚东薄逐渐上超于火山岩地层之上;旋回三地层呈薄层片状广泛分布于断陷的中西部地区。在期次框架约束下,总结了研究区内火山机构的4种类型,并依据岩心和测井的标定,总结了6种典型地震相特征和对应的机构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刻画了旋回一和旋回二的火山机构分布规律;针对旋回三火山机构地层厚度薄、上覆地层干扰严重的情况,采用精细标定解释层位的相位,以提取精细的地层地震属性,并优选敏感属性融合的方法,综合刻画火山机构展布范围,结果表明:旋回一共发育11个火山机构,旋回二共发育16个火山机构,旋回三发育2个火山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火山机构,以单井的岩性、岩相刻画为基础,通过对松辽盆地周边古火山机构的野外露头解剖,建立了盾状溢流型火山机构、单锥层火山型火山机构、多锥层火山型火山机构和火山碎屑锥型火山机构的4种岩相模式,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剖面地震相综合刻画火山机构内幕特征。通过对火山机构系统的分析,总结了王府断陷火山机构的控制因素:岩浆性质和喷发模式控制着火山机构的规模和类型;基底断裂控制着火山机构分布的边界及火山通道的发育位置,基底断裂交叉位置控制着火山机构的喷发中心位置;古地形影响着火山机构的分布范围。以火山机构作为基本的地层框架模型,采用分频反演方法,将目标反演体按频率划分为四部分,分别采用测井约束插值、地震谱模拟反演、波形相控指示反演的方法获得低频、中频和高频数据,进行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预测的分辨率和准确率。根据以上方法对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进行了储层反演预测,以火山喷发旋回为单元提取了储层厚度平面图,将预测的储层区域划分为4类:I类储层为可以形成高产的油气层;Ⅱ类储层为储集性能较好的含气层;Ⅲ类储层为储集性能一般,需要进行增产措施以达到良好的工业气层效果,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的储层;Ⅳ类储层为薄层储层或非储层。其中,I类储层和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火山机构中心部位,特别是王府断陷中部基底断裂交叉位置,纵向上多期火山机构互相叠加,更易形成有利储层。

解鑫[8](2018)在《多点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桥梁动力机理研究及随机振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大跨或多跨桥梁极易发生破坏,目前的桥梁抗震研究中一般认为桥梁在地震时受到的激励为一致激励,即每个支座受到的地震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假设往往会错估地震作用对桥梁的破坏机制和状态。实际由于真实地震动的随机性和不同场地效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到达桥梁各个支座上的地震作用是不一样的,即桥梁在地震作用时受到的激励为非一致激励,此时大跨或多跨桥梁的动力响应可能与一致激励时的结果有明显的不同。随着桥梁工程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探讨非一致激励下桥梁的力学机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受震源机制、场地效应、地震动传播途径和频散效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某点受到的地震动作用均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目前关于地震动基本特征三要素的表征方法也相对的宏观和粗略,有鉴于此,本文通过进一步探究动态时间规整算法的特性,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提出一种能综合评价不同地震波的波形变化和特性演变规律的指标,系统的考虑了时间差、幅值强度、噪信比和时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得到各个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动态时间规整距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作为人工生成地震的是否合理和标准的评判标准。本文通过对非一致激励下桥梁结构动力方程及其响应的解析解进行分析,得到广义振型参与系数的通用形式,针对不同荷载作用形式下的不同结构形式,得到振型参与系数不同的具体形式。从而得知振型参与系数不仅是与结构形式有关,还与荷载作用形式有关,即振型参与系数的取值是由结构形式和作用的外部荷载作用共同影响的。针对目前桥梁抗震分析中关于非一致激励下的桥梁响应规律研究较少的这一现状,本文分别以三跨和五跨连续梁桥为例,先后以桥梁受横向地震动作用和桥梁受竖向地震动作用,开展了非一致地震激励下桥梁动力响应机理的研究。通过对非一致激励下桥梁动力方程及其响应解析解的推理剖析,得到影响桥梁动力响应的各个因素,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研究将其分为桥梁本身影响的内因和外部作用荷载影响的外因两大类型,其中外因以支座输入的加速度组合和位移组合的分布方式及幅值为主,内因则以跨度比、弹性模量和截面惯性矩的变化为主。以桥梁位移响应为例,得到使得桥梁动力响应出现最不利工况和有利工况时对应的最不利组合和有利组合的分布情况。然后通过程序分析推断出各个不同因素对桥梁动力响应变化规律的影响。对桥梁主梁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从时域上验证组合效应分布的合理性。最后计算各组合对应DTW距分布关系,得出DTW距分布规律。本文通过编程分析得到最不利工况和有利工况对应的最不利和有利的加速度和位移组合分布情况以后,对桥梁主梁模型进行随机振动分析,从频域上验证了最不利组合、一致激励和有利组合分布情况下桥梁位移响应值的大小关系,从而验证了组合分布效应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本文针对目前传统均匀调制地震动模型不能充分表征时频两域的分平稳性,并影响桥梁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精准度这一现状,建立由多峰平滑包络和非平稳噪声信号点乘而成的非均匀调制地震动模型,该模型能够在时域上充分反映地震动的波动和衰减特性,同时其频谱特征也与真实信号的相接近。在此基础上,建立同时以时间和频率为变量的非平稳地震动演变谱随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模型在时域和频域的合成精度上均优于均匀调制模型。并通过对真实地震动数据统计得到具有一般共性的统计转换功率谱以及统计转换功率谱加白噪声,通过谱分析对三跨连续梁桥进行竖向激励分析,与传统功率谱激励下的结果对比发现传统功率谱在低阶频率时会放大结构响应,而在高频阶段会低估结构响应。

蒋飞[9](2017)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文中认为合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理解储层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基础,是对储层进行合理预测的保障。本文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种方法,对火山岩地层、火山岩储层和火山岩气藏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火石岭组火山地层格架,然后在地层格架内开展岩性、岩相、储层发育机理、储层预测的研究,最后探讨本区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通过此次研究,总结了一套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以及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的方法流程。经过论文的详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成果和认识:1.火山层序划分与对比将火山地层层序由大到小划分为火山旋回、冷却单元组、冷却单元。提出冷却单元是火山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沉积体系或砂组,包括熔岩型、碎屑岩型和碎屑岩+熔岩型3种基本类型。冷却单元组是冷却单元的叠置,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冷却单元组在地震上可以有效识别,可作为地震火山地层的基本单元。火山旋回为冷却单元组的叠置,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三级层序。通过建立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包括地质、测井、地震),单井层序划分,井震联合地层划分对比,形成了一套类似于砂岩储层中砂组研究效果的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实现了火山地层的对比与编图。据此,在王府断陷火石岭组识别出2个火山旋回和1个火山-沉积旋回,13个冷却单元组和若干个冷却单元。2.岩性岩相特征王府断陷火石岭组为中性岩和酸性岩,发育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4类,通过岩心和岩屑识别出包括安山岩、粗安岩、流纹岩、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等在内的24种基本岩石类型,其中粗安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火山角砾岩。研究区发育火山口相、火山斜坡相和盆地相,进一步识别出13种亚相和25种微相。通过火山作用与冷却单元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溢流作用、空落作用、基浪-热碎屑流作用、侵出作用形成的冷却单元的基本岩性-岩相模式。利用井震资料结合,实现了火山口相、火山斜坡相和盆地相的地震有效识别,并以单元组为单元实现了地震-火山岩相的平面编图。3.火山岩储层基本特征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集空间可以概括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包括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且以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为主。主要发育气孔、粒间孔、晶间孔、冷凝收缩缝、爆炸裂缝、溶蚀孔、构造裂缝和构造-溶蚀缝。储层主要为中孔-较高孔、特低渗-低渗型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10%之间,渗透率以小于0.1×10-3μm2为主。粗安岩段储层物性相对最好,流纹岩段其次,火山碎屑岩段的最差。各类岩石中火山碎屑熔岩的物性最好,其次为火山熔岩,沉火山碎屑岩的物性最差。4.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按地层演化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包含3个阶段。(1)冷却单元阶段,受火山作用和喷发环境等原生作用控制,主要形成气孔、冷凝收缩缝和炸裂缝,集中发育于冷却界面附近,是火山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单元组和火山旋回阶段,受坍塌作用、断裂作用和风化作用控制,发育准同生和次生孔缝,主要发育于火山口附近,且集中在风化壳,是火山岩储层的有效发展。(3)埋藏阶段,受成岩作用和断裂作用控制,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构造裂缝集中在断裂带附近发育,对火山岩储层起决定作用。5.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综合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从岩相、储层发育机理、裂缝、地震属性分析、储层反演、储层孔渗饱分布等多方面对火山岩储层进行了定性-半定量的地质-地震综合预测。将预测的储层区划分为四类:Ⅰ类储层区为较高孔-高孔、中渗-高渗或高含气区;Ⅱ类储层区为中孔、低渗或中等含气区;Ⅲ类储层为潜在储层区;Ⅳ类为可能非储层。在冷却单元组13中圈定7个Ⅰ类储层区、5个Ⅱ类储层区和3个Ⅲ类储层区。6.火山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对于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气藏,冷却单元是基本的成储单元,且熔岩型和碎屑岩+熔岩型冷却单元有利于形成储层;冷却单元组是基本的成藏单元,且以火山机构为成藏中心;火山旋回是天然气成藏系统,整个火石岭组发育下部和上部两套含气层系,下部含气层系分布在火山旋回1的顶部,上部含气层系主要分布在火山旋回3。流纹岩最有利于天然气成藏,而粗安岩是天然气成藏的主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火山口相,其次是火山斜坡相。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气藏具有“断控-层控-体控”复合的天然气聚集规律。山东屯构造带是天然气主要富集区,而且火山隆起带上主要发育下部含气层系,其边缘至凹地区则发育上部和下部2套含气层系。火山岩气藏在南北方向表现出分区性,包括三个主要成藏区,即北部成藏区、中部成藏区和南部成藏区。整体发育反转背斜-地层成藏,断块成藏,岩性-断块成藏和断块-反转背斜-地层复合成藏4种成藏模式,且以断块成藏和岩性-断块成藏为主。

冯玉辉[10](2016)在《辽河盆地中基性火山岩:从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文中指出本文基于钻井、物性测试、油气地球化学测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利用火山地质学、地震火山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火山岩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火山岩相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及火山岩成藏4部分。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依据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本区火山岩岩性、火山岩相、火山岩相-测井相、火山岩相-地震相发育特征及识别标志进行研究;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依据火山地层界面,建立火山地层格架,在地层格架限定下,利用中基性火山岩钻井约束地震岩相刻画方法,对本区火山岩体进行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并总结火山岩体内部火山岩相空间展布规律;火山岩相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在岩性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岩相/亚相内的岩性组合规律研究,建立了不同岩相-亚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火山岩成藏规律:“生、储、盖”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凹陷和区块两个尺度,对受走滑改造的多层系的中基性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要素进行分析,即“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地层产状及侧向封挡类型等,进而总结了东部凹陷火山岩油气藏成藏规律。1.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通过岩心描述及薄片观察,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主要发育的4类11亚类火山岩岩性以及5相14亚相火山岩的矿物、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总结了各类岩性、岩相、亚相的地质识别标志。通过岩心标定常规测井曲线,总结岩相/亚相-测井相识别标志,共识别出火山通道和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的测井相特征,其中复合熔岩流亚相、板状熔岩流亚相、玻质碎屑岩亚相可进一步识别到亚相。①爆发相整体以箱形或微齿化-近平直曲线的低RLLD、低-中CNL、低-中DEN、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底接触关系多为突变接触;②复合熔岩流亚相整体以中-高振幅齿化的RLLD、CNL、 DEN、DT为典型特征;③板状熔岩流亚相整体以钟形中-高RLLD、低-中CNL、高DEN、低-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部多为渐变接触,底部多为突变接触;④玻质碎屑岩亚相以箱形或微齿化-近平直曲线的低RLLD、高CNL、低-中DEN、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底接触关系多为突变接触,厚度通常较厚;⑤侵出相整体以钟形中-高RLLD、低CNL、中DEN、低-中DT为典型特征,其顶部多为渐变接触,底部多为突变接触。以测井曲线为桥梁,利用钻井标定地震,识别出地震反射特征较为明显的5种火山岩相,其中,火山颈亚相、次火山岩亚相、玻质碎屑岩亚相和板状/复合熔岩流亚相可识别到亚相。①火山颈亚相:轮廓多呈团块状、管状(纵横比中等-高),内部多呈杂乱反射结构,并以中-弱振幅,中-弱频,连续性中-差等为特征;②次火山岩亚相:轮廓多呈板状、透镜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中等为特征;③侵出相:轮廓多呈透镜状、丘状(纵横比中等),内部多呈波状、杂乱反射结构,并以中-低频,中-弱振幅,连续性中-差等为特征。④爆发相:轮廓多呈板状、席状、楔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等为特征;⑤玻质碎屑岩亚相:轮廓多呈充填状(纵横比低-中等),内部多呈杂乱、波状反射结构,并以中-弱振幅,中-低频,连续性中-差等为特征;⑥板状/复合熔岩流亚相:轮廓多呈席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等为特征。⑦火山沉积相:轮廓多呈席状(纵横比低),内部多呈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并以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中等为特征。上述地震反射特征是火山堆积物的岩性组合及其叠置方式的综合响应。2.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通过火山地层界面,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界火山地层划分为4旋回15期,底部旋回一和顶部旋回四为玄武岩,显示火山喷发以基性岩开始,又以基性岩结束;中部的旋回二和三均为玄武岩→粗面岩→玄武岩的岩性序列,构成本区火山地层的主体。火山岩受北东向主干断裂控制,最大厚度位于断裂带附近;总体来看东部凹陷中南段新生界火山岩分布范围呈现早期(期次1-2)全区分布,后期(期次3-15)由北向南的迁移特征,而火山岩厚度中心呈早期(期次1-7)由南北两端向中心迁移,后期(期次7-15)由中心向南迁移。东部凹陷中南段新生界火山岩分布范围呈现早期(期次1-2)全区分布,末期(期次15)分布局限,中期(期次3-14)表现为喷发中心由北向南依次迁移特征后期,而火山岩厚度中心呈早期(期次1-7)由南北两端向中心迁移,后期(期次7-15)由中心向南迁移。通过单井和连井的地质、测井、地震综合研究,识别中基性火山岩三级火山地层界面(期次→机构→岩相),揭示有利勘探相带。期次内划分火山机构-地震相单元,火山机构内划分火山岩相-地震相单元。以单井点为基础,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刻画火山机构-岩相分布模式,以期次为单元提取相干属性识别火山岩体(叠置火山机构),提取波形分类属性识别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相,建立点-线-面火山岩相-地震相单元关系。火山岩相地震识别方法和流程可概括为以下5步:①单井火山地层界面(期次、岩相)识别;②单井火山地层界面(期次、岩相)合成记录标定,建立井震联系;③地质连井剖面火山地层界面(期次、岩相)对比;④地震连井剖面三级火山地层界面(期次→机构→岩相)识别,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火山机构-岩相分布模式;⑤在单井、地震连井火山岩相解释标定下,以期次为单元提取相干属性识别火山岩体(叠置火山机构),提取波形属性识别火山机构及火山岩相,单井、连井、平面三者相互约束和印证,实现火山岩相平面展布刻画。基于红星-小龙湾火山岩体内火山岩相地震刻画结果,分析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断陷期火山岩相空间展布规律,断陷期沙三段主要发育S3q1、S3q2、S3q3、S3q4、 S3q5火山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规律:S3q1、S3q5主要受驾掌寺断裂控制,S3q2、S3q3、S3q4主要受驾掌寺和驾东断裂共同控制;S3q1、S3q5主要以裂隙式喷发为主,S3q3以中心式喷发为主,S3q4中心式和裂隙式喷发均有;S3q2发育最厚,厚度达上千米,S3q3、S3q4、S3q5厚度中等,S3q1厚度最小;S3q1、 S3q5相序主要为火山通道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S3q2、S3q4相序主要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S3q3相序主要为火山通道相(→爆发相)→侵出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进行研究。依据成岩作用方式将早期成岩作用分为冷凝固结成岩作用和压实固结成岩作用两大类,其中冷凝固结成岩作用包括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脱玻化作用、斑晶炸裂作用、准同生期热液沉淀作用及熔结作用等7类;压实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实胶结作用1类,共8类成岩作用。在8类成岩作用中,挥发分逸出作用、冷凝收缩作用、淬火作用、脱玻化作用及斑晶炸裂作用对储层原生孔隙的形成有利;晚期成岩作用包括充填作用、溶解作用、构造作用、隐爆角砾岩化作用、胶结作用及机械压实压溶作用等6类,其中溶解作用、构造作用和隐爆角砾岩化作用对储层原生储集空间具有改善作用,而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机械压实压溶作用会使储层原生储集空间变差。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进行研究。原生储集空间共识别出6类、10亚类,主要包括气孔(气孔、杏仁体内孔)、收缩孔(脱玻化孔、杏仁体收缩孔)、收缩缝(网状收缩缝、水平节理缝、柱状节理缝)、解理缝、碎裂缝以及格架孔(粒间孔);火山岩次生储集空间共识别出5类、11亚类,主要包括溶蚀孔(晶内溶蚀孔、晶间溶蚀孔、填隙物溶蚀孔)、溶蚀缝(解理溶蚀缝、收缩溶蚀缝、碎裂溶蚀缝、隐爆溶蚀缝、构造溶蚀缝)、构造缝、隐爆缝以及压溶缝。通过各类岩性成岩作用和储集空间分析,结合物性资料,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主要发育的10种岩性进行了储层物性研究,研究表明:气孔玄武岩、角砾化玄武岩、角砾化粗面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沉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储层物性好;凝灰岩储层物性中等;致密玄武岩、致密粗面岩储层物性差。在岩性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岩相/亚相内岩性组合规律研究,分析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主要发育的5相13亚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研究表明:通常由单一岩性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和横向非均质性弱,如火山颈亚相、火山碎屑流亚相、玻质碎屑岩亚相,物性整体好;由单一岩性层状分布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非均质性中等,横向非均质性弱,如空落亚相、热基浪亚相、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含外碎屑火山沉积亚相,物性中等;由多种物性差异较大岩性沿层状分布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非均质性强,横向非均质性弱,如板状熔岩流亚相、侵出相,物性整体中等;由多种物性差异较大的岩性在空间上交替分布组成的亚相-岩相纵向和横向非均质性强,如复合熔岩流亚相,物性整体差;隐爆角砾亚相非均质性受原岩控制。4.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油气源于走滑断裂(驾掌寺断裂)西侧烃源岩。从凹陷尺度,以东部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东部凹陷构造演化分析,研究“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断陷期(沙三段)形成的火山和沉积地层,断陷期后(东营期为主)受走滑改造,火山和沉积地层沿走滑断裂在东营时期平面上侧相匹配,形成了以侧生侧储成藏模式为主的火山岩油气藏。从区块尺度,以火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火山岩体与烃源岩纵向匹配关系及火山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研究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生、储、盖”关系时空匹配前提下,火山岩体与烃源岩纵向匹配关系:生与储和盖直接匹配,配置关系最好,油源供给最好;生位于储和盖下部,配置关系较好,油源供给中等;生位于储和盖上部,配置关系最差,油源不供给。火山岩储层纵向非均质性:通过火山岩相序及纵向非均质性,总结火山岩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沙三段三个期次储层和盖层分布模式如下,S3q3储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火山碎屑岩+外带+中带、中带+外带+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含外碎屑火山沉积,盖层主要为中带;S3q4和S3q5储层白下而上依次为火山碎屑流+板状熔岩流底界面、板状熔岩流内流动单元顶底界面、板状熔岩流顶界面+复合熔岩流底界面、复合熔岩流顶界面+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含外碎屑火山沉积,盖层自下而上依次为板状熔岩流内流动单元内部(流动单元顶底界面之间)、板状熔岩流内流动单元内部(流动单元顶底界面之间)、复合熔岩流内部(顶底界面之间)。从区块尺度,以火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产状及火山岩储层横向非均质性,研究油气横向分布规律。生、储、盖关系时空匹配前提下,地层产状:地层产状主要分地层倾向和地层倾角两方面对油气藏进行控制,地层倾向控制作用体现在东倾产状地层整体阻碍油气运移,西倾产状地层整体有助于油气运移;地层倾角控制作用体现在东倾地层倾角越大油气运移距离越小,西倾地层倾角越大油气运移距离越大。另外,地层产状随着钻井距离烃源岩的距离变小对油气的控制作用逐渐变小,当距离小于1km左右时,地层产状作用则不影响油气成藏。火山岩储层横向非均质性:火山岩相横向非均质性越弱,油气横向运移距离越大,火山岩相非均质性越强,油气横向运移距离越小,以复合熔岩流为主的S3q4、 S3q5横向非均质性强于S3q3。从区块尺度,以火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层产状和侧向封挡类型,研究油气藏类型。红星-小龙湾火山岩体火山地层产状主要分为东倾地层、西倾地层和近水平地层,由于地层产状和火山岩相非均质性不同,因此其圈闭成因也不同,即侧向封挡类型也不同,从而形成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层产状以东倾为主的红星岩体,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层产状以近水平/低倾角西倾为主的红星岩体和小龙湾岩体过渡处,岩性-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地层产状以高倾角西倾为主的小龙湾岩体。

二、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岩地层的横向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岩地层的横向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火山地层界面、单元特征及其对地震相地质解译的约束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火山地层研究现状
        1.2.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点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松辽盆地概况
        2.1.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2.1.3 松辽盆地断陷层地层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3章 火山地层界面、单元类型和特征
    3.1 火山地层界面
        3.1.1 喷发整合界面
        3.1.2 喷发不整合界面
        3.1.3 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
    3.2 火山地层单元
        3.2.1 简单熔岩流
        3.2.2 辫状熔岩流
        3.2.3 熔岩穹丘
        3.2.4 热碎屑流
        3.2.5 热基浪
        3.2.6 再搬运碎屑流
    3.3 火山地层的叠置关系
        3.3.1 火山机构
        3.3.2 火山旋回
    小结
第4章 火山地层的地震刻画、地质解译和盆地充填
    4.1 地震火山地层学概述
    4.2 火山地层的地震相单元类型
        4.2.1 丘状地震相单元
        4.2.2 板状地震相单元
        4.2.3 板状/丘状地震相单元
    4.3 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充填特征
        4.3.1 岩性、岩相特征
        4.3.2 火山地层单元特征
    4.4 火山地层地质属性解译
        4.4.1 火山地层地质模型及正演模拟
        4.4.2 火山地层地震相地质成因分析
    4.5 火山地层的盆地充填与演化
    小结
第5章 火山地层的储层意义
    5.1 火山地层储集空间类型
        5.1.1 原生储集空间类型
        5.1.2 次生储集空间类型
    5.2 火山地层的储层分布规律
        5.2.1 火山地层界面与储层关系
        5.2.2 火山地层单元与储层关系
        5.2.3 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与储层关系
    5.3 基于地质模型的火山储层反演
    5.4 基于地震属性的火山储层预测
        5.4.1 火山机构的地震属性识别和平面预测
        5.4.2 火山地层单元地震属性识别和平面预测
        5.4.3 火山地层地震相单元的地震属性识别和平面预测
        5.4.4 多属性叠合火山储层预测
    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利用高密度地震技术精细刻画叠置火山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火山岩特征
    1.1 区域地质特征
    1.2 火山岩储层特征
    1.3 地震反射特征
2 针对性地震成像技术
    2.1 近地表补偿
    2.2 QPSTM
3 火山机构刻画
    3.1 火山口平面识别
    3.2 火山体地震剖面识别
    3.3 火山体边界识别
    3.4 火山体内部反射特征
    3.5 火山通道识别
4 精细划分火山岩喷发期次
    4.1 火山岩测井喷发期次划分
    4.2 地震细分层解释
    4.3 火山岩体刻画
5 结束语

(3)一种动态匹配特征子波拾取地震同相轴的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动态波形匹配法基本原理
2 基于子波特征表达的动态波形匹配地震剖面自动拾取
3 数值实验
    3.1 性能测试
    3.2 实际资料测试
4 讨论
5 结论

(4)松南气田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东岭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主要构造地质特征
        2.2.2 地层与岩性状况
        2.2.3 沉积相特征
        2.2.4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3章 东岭地区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
    3.1 东岭地区火山岩岩性
        3.1.1 火山岩岩性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
        3.1.2 研究区岩石类型和鉴别特征
        3.1.3 火山岩测井识别和单井柱状图校正
    3.2 东岭地区火山岩岩相
        3.2.1 火山岩相划分类型
        3.2.2 东岭地区火山岩相类型及特征
        3.2.3 东岭地区火山岩相地球物理识别
第4章 东岭地区火山储层的地层特征
    4.1 火山喷发期次划分
        4.1.1 喷发期次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4.1.2 喷发期次划分依据
        4.1.3 长岭断陷喷发期次井-震对比
        4.1.4 长岭断陷喷发期次划分
    4.2 东岭地区火山机构类型及其地质特征
        4.2.1 火山机构地震识别及平面刻画
        4.2.2 火山机构类型及地质模型
第5章 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
    5.1 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
        5.1.1 划分方案
        5.1.2 识别标志
    5.2 火山岩储层特征
        5.2.1 储集空间类型
        5.2.2 储集空间组合
        5.2.3 成储机制
        5.2.4 储层物性下限
第6章 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评价
    6.1 火山岩储层半定量评价
        6.1.1 火山风化壳型储层半定量评价
        6.1.2 火山机构内幕型储层半定量评价
    6.2 火山岩储层定量评价
        6.2.1 波阻抗反演
        6.2.2 孔隙度反演
第7章 成果及建议
    7.1 成果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塔北断裂控藏的认识
        1.2.2 顺北油气勘探现状
        1.2.3 断裂带识别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小尺度断裂无法清晰识别
        1.3.2 地震资料存在假性断裂
        1.3.3 断裂识别技术的局限性
        1.3.4 断控油气富集规律不清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7.1 主要认识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带成藏控制作用
        2.3.1 断裂带控储作用
        2.3.2 断裂带控藏作用
第3章 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
    3.1 断裂带的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
        3.1.1 断裂错断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
        3.1.2 缝洞体的断裂剖面响应特征
    3.2 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号增强处理
        3.2.2 断裂敏感属性优选
    3.3 断裂精细解释
第4章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4.1 火成岩岩性-地震反射特征
        4.1.1 火成岩类型及其测井特征
        4.1.2 火山岩地震相特征
    4.2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
        4.2.1 录井及测井揭示的顺北1火成岩喷发期次
        4.2.2 地震资料类比的顺8北火成岩喷发期次
    4.3 火成岩分期岩相展布特征
        4.3.1 顺北1三维区块
        4.3.2 顺8北三维区块
第5章 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
    5.1 假性断裂成因分析
        5.1.1 火成岩速度分析
        5.1.2 断裂正演成像分析
    5.2 假性断裂主控因素
    5.3 假性断裂位置判断
第6章 假性断裂精确识别
    6.1 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
        6.1.1 假性断距计算步骤
        6.1.2 假性断距的模拟分析
        6.1.3 假性断裂的定量判别
    6.2 顺北评2井勘探失利分析
第7章 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
    7.1 断裂发育特征
        7.1.1 平面展布
        7.1.2 断裂分级
        7.1.3 断裂分段
    7.2 断裂带油气富集特征
        7.2.1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级控制
        7.2.2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段控制
        7.2.3 顺8北区块油气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井震结合火山岩储层评价 ——以红车断裂带南段油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地震资料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
    3.1 构造解释思路及流程
    3.2 合成地震记录
        3.2.1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
        3.2.2 研究区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3.3 井震精细层位标定
        3.3.1 井震精细层位标定原理
        3.3.2 研究区井震精细层位标定
    3.4 层位及断层解释
        3.4.1 研究区层位解释
        3.4.2 地震剖面及平面断层解释
    3.5 构造解释成果分析
第4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4.1 岩性特征及划分
        4.1.1 岩性特征
        4.1.2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4.1.3 利用测井交会图划分岩性
    4.2 储集空间与孔隙结构
        4.2.1 储集空间类型
        4.2.2 孔隙结构特征
    4.3 物性特征
        4.3.1 孔隙度-渗透率分布
        4.3.2 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火山岩岩相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5.1 火山喷发作用及岩相类型
        5.1.1 火山喷发作用
        5.1.2 火山岩岩相类型
    5.2 火山岩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2.1 测井相分析技术
        5.2.2 单井相分析
        5.2.3 连井相分析
        5.2.4 平面相分析
    5.3 火山岩岩相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5.3.1 地震相分析技术
        5.3.2 研究区地震相分析
    5.4 火山岩岩相分布规律综合分析
第6章 火山岩储层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
    6.1 火山岩储层评价
        6.1.1 构造特征分析
        6.1.2 岩性特征分析
        6.1.3 物性特征分析
        6.1.4 储集空间特征分析
        6.1.5 岩相特征分析
    6.2 地震多属性分析与储层预测
        6.2.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6.2.2 研究区火山岩多属性的提取与分析
    6.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与储层预测
        6.3.1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
        6.3.2 研究区波形指示反演结果分析
    6.4 有利储层综合预测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7)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2.1 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历程
        0.2.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0.2.3 王府断陷勘探现状
    0.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0.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
    1.2 区域构造特征
        1.2.1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1.2.2 王府断陷构造特征
        1.2.3 王府断陷构造演化
    1.3 地层发育特征
    1.4 火石岭组岩性特征
        1.4.1 火山熔岩类
        1.4.2 火山碎屑熔岩类
        1.4.3 火山碎屑岩类
        1.4.4 沉火山碎屑岩类
第2章 火山岩地层发育特征
    2.1 火山地层划分对比的原理方法
        2.1.1 火山地层纵向序列级别划分
        2.1.2 火山地层界面的识别标志
    2.2 火山喷发旋回期次的划分
        2.2.1 火山喷发期次划分方案
        2.2.2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地层格架
    2.3 火山地层展布特征
        2.3.1 火山喷发旋回一的地层展布特征
        2.3.2 火山喷发旋回二的地层展布特征
        2.3.3 火山喷发旋回三的地层展布特征
第3章 火山机构类型及分布规律
    3.1 火山机构类型
        3.1.1 盾状火山机构
        3.1.2 锥状火山机构
    3.2 火山机构综合识别
        3.2.1 火山机构单井特征
        3.2.2 火山机构井—震联合识别
        3.2.4 火山机构地震融合属性识别
    3.3 火山机构分布规律
        3.3.1 旋回一火山机构展布特征
        3.3.2 旋回二火山机构展布特征
第4章 火山机构内幕刻画及控制因素分析
    4.1 火山机构的岩相模式
        4.1.1 盾状火山机构岩相序列
        4.1.2 单锥层状火山机构岩相序列
        4.1.3 火山碎屑锥火山机构岩相序列
    4.2 火山机构内幕刻画
        4.2.1 火山机构单井标定
        4.2.2 火山机构内幕地震刻画
        4.2.3 火山机构平面岩相刻画
    4.3 火山机构的控制因素
        4.3.1 岩浆性质和喷发模式对火山机构的影响
        4.3.2 基底断裂分布对火山机构的影响
        4.3.3 古地形对火山机构分布的影响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预测
    5.1 储层特征
        5.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2 储层岩相特征
        5.1.3 储层物性特征
        5.1.4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特征
    5.2 储层预测思路
    5.3 储层预测流程
        5.3.1 测井资料预处理
        5.3.2 储层岩石物理分析
        5.3.3 建立地层框架模型
        5.3.4 分频反演
    5.4 储层综合预测效果分析
    5.5 有利储层分布规律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多点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桥梁动力机理研究及随机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多点地震激励下桥梁抗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动态时间规整在地震动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1.4 地震动随机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2章 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动特点、人工生成及特征识别
    2.1 引言
    2.2 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
    2.3 基于DTW的地震动波形特征评价
        2.3.1 地震动幅值与DTW距的关系
        2.3.2 考虑行波效应的DTW距统计分析
        2.3.3 考虑噪信比的DTW距统计分析
        2.3.4 综合考虑时间差和信噪比的DTW距三维统计分析
    2.4 基于DTW距的台阵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
    2.5 基于DTW距的人工地震动空间变化效应和精度评价
        2.5.1 基于DTW距的人工地震动精度评价
        2.5.2 人工合成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效应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义振型参与系数验证
    3.1 非一致激励下桥梁动力方程
    3.2 广义振型参与系数的具体形式
        3.2.1 建筑结构的广义振型参与系数
        3.2.2 桥梁结构的广义振型参与系数
    3.3 广义振型参与系数的物理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续梁桥主梁横向动力响应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非一致激励下桥梁主梁动力响应解析解及其影响因素
    4.3 非一致激励下桥梁主梁横向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4.3.1 PGD/PGA取值
        4.3.2 加速度和位移组合方向的影响
        4.3.3 加速度和位移组合幅值的影响
        4.3.4 弹性模量的影响
        4.3.5 截面惯性矩的影响
        4.3.6 跨度比的影响
    4.4 动力时程分析验证
        4.4.1 横向简谐波激励下的验证
        4.4.2 横向地震波激励下的验证
    4.5 组合效应的DTW距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梁桥主梁竖向动力响应机理分析
    5.1 引言
    5.2 非一致激励下桥梁主梁竖向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5.2.1 PGD/PGA取值
        5.2.2 加速度和位移组合方向的影响
        5.2.3 加速度和位移组合幅值的影响
        5.2.4 弹性模量的影响
        5.2.5 截面惯性矩的影响
        5.2.6 跨度比的影响
    5.3 动力时程分析验证
        5.3.1 竖向简谐波激励下的验证
        5.3.2 竖向地震波激励下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有限元的多点激励下桥梁的随机振动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有限元的谱分析
        6.2.1 单自由度体系谱分析精度
        6.2.2 横向作用下组合效应的规律验证
        6.2.3 竖向作用下组合效应的规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非平稳地震动随机模型及在桥梁随机振动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非均匀地震动模型
    7.3 全非平稳地震动模型
    7.4 基于全非平稳地震动模型随机振动分析
    7.5 基于统计地震动转换谱的桥梁随机振动分析
        7.5.1 输入功率谱比较
        7.5.2 功率谱的响应结果比较
    7.6 基于统计地震动转换谱的组合效应验证分析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火山地层研究现状
        1.2.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王府断陷火山岩气藏勘探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2 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2.1.3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2.2 王府断陷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深层油气地质概况
第3章 火山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3.1 火山地层单元及地层层序
        3.1.1 冷却单元概念及含义
        3.1.2 冷却单元概念运用的意义
        3.1.3 冷却单元基本类型
        3.1.4 火山地层层序级次与特征
    3.2 火山地层层序识别方法
        3.2.1 火山地层层序的地质识别
        3.2.2 火山地层层序的测井识别
        3.2.3 火山地层层序的地震识别
    3.3 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3.3.1 火山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流程
        3.3.2 单井地层划分
        3.3.3 井震联合地层划分与对比
    3.4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地层剖析
    小结
第4章 火山岩岩性、岩相与火山机构特征
    4.1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4.1.1 火山岩分类与命名
        4.1.2 火山岩岩石类型及特征
    4.2 火山岩岩相特征
        4.2.1 火山岩相基本类型
        4.2.2 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
        4.2.3 火山岩相基本模式
        4.2.4 岩性与岩相综合模式
    4.3 火山岩相的地震相解释
        4.3.1 地震参数的地质解释
        4.3.2 火山岩相—地震相解释
        4.3.3 火山岩相平面分布
    4.4 基于冷却单元组的火山机构刻画
        4.4.1 火山机构定义与内涵
        4.4.2 火山机构识别与划分
        4.4.3 火山机构与冷却单元组、火山旋回的内在联系
        4.4.4 火山机构平面分布
    小结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机理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5.1.1 原生储集空间
        5.1.2 次生储集空间
    5.2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对比分析
        5.2.1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
        5.2.2 单元组物性对比分析
        5.2.3 岩石物性对比分析
    5.3 火山岩储层类型
        5.3.1 火山岩储层现有分类及特征
        5.3.2 王府断陷火山岩储层分类
    5.4 基于火山地层框架的储层发育机理
        5.4.1 冷却单元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5.4.2 冷却单元组和火山旋回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5.4.3 埋藏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小结
第6章 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
    6.1 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思路与方法
    6.2 裂缝分布与预测
        6.2.1 基于成像测井的裂缝发育规律
        6.2.2 基于地震属性的裂缝预测
    6.3 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
        6.3.1 火山岩储层地震属性预测
        6.3.2 火山岩储层波阻抗反演预测
    6.4 储层孔、渗、饱分布与预测
        6.4.1 孔、渗、饱数据准备与获取
        6.4.2 孔渗饱分布与预测
    6.5 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结果
    小结
第7章 天然气成藏特征
    7.1 气藏基本特征
        7.1.1 地层
        7.1.2 构造
        7.1.3 岩性-岩相
        7.1.4 储层
        7.1.5 含气性
    7.2 天然气富集规律
    7.3 天然气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分析
        7.3.1 反转背斜-地层成藏模式
        7.3.2 断块成藏模式
        7.3.3 岩性-断块成藏模式
        7.3.4 断块-反转背斜-地层复合成藏模式
    7.4 天然气富集区预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辽河盆地中基性火山岩:从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基础、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火山地层序列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2 中基性火山岩相地质-地球物理识别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藏研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地层特征
    2.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格局
第3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识别
    3.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识别
        3.1.1 岩石化学方法岩性识别
        3.1.2 手标本观察和薄片鉴定方法岩性识别
    3.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识别
        3.2.1 火山通道相
        3.2.2 爆发相
        3.2.3 溢流相
        3.2.4 侵出相
        3.2.5 火山沉积相
    3.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测井相识别
        3.3.1 火山通道相和爆发相
        3.3.2 溢流相
        3.3.3 侵出相
        3.3.4 火山沉积相
    3.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地震相识别
        3.4.1 火山通道相
        3.4.2 爆发相
        3.4.3 溢流相
        3.4.4 侵出相
        3.4.5 火山沉积相
第4章 东部凹陷火山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以红星-小龙湾为例
    4.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纵向序列研究
        4.1.1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识别原理方法
        4.1.2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过程与结果
        4.1.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地层平面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4.2 中基性火山岩井约束地震火山岩相刻画方法
        4.2.1 资料准备及研究步骤
        4.2.2 单井火山地层界面识别及地震标定
        4.2.3 连井剖面火山地层界面识别
        4.2.4 “点-线”约束下期次内井-震火山岩相识别
    4.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空间展布定量表征
        4.3.1 红星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空间展布定量表征
        4.3.2 小龙湾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空间展布定量表征
第5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
    5.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类型
        5.1.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成岩作用
        5.1.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5.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与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5.2.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物性评价标准
        5.2.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岩性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5.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相与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定性关系
        5.3.1 火山通道相
        5.3.2 爆发相
        5.3.3 溢流相
        5.3.4 侵出相
        5.3.5 火山沉积相
第6章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火山岩油气成藏规律—以红星-小龙湾地区为例
    6.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烃源岩条件
        6.1.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油气来源
        6.1.2 红星-小龙湾岩体西侧烃源岩特征与评价
    6.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6.2.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S_3q3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6.2.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S_3q4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6.2.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S_3q5储层与盖层分布模式
    6.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
        6.3.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生、储、盖时空配置关系(凹陷尺度)
        6.3.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生、储、盖空间配置关系(区块尺度)
    6.4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油气侧向运移及油气藏类型
        6.4.1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侧向运移-地层产状
        6.4.2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侧向运移-火山岩相横向非均质性
        6.4.3 红星-小龙湾火山岩油气藏类型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岩地层的横向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火山地层界面、单元特征及其对地震相地质解译的约束 ——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为例[D]. 代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利用高密度地震技术精细刻画叠置火山岩[J]. 梁海龙,陈志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1(04)
  • [3]一种动态匹配特征子波拾取地震同相轴的技术[J]. 彭仁艳,徐振旺,刘文峰,余锋,董旭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4]松南气田东岭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评价[D]. 王忠辉. 吉林大学, 2020(03)
  • [5]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D]. 姜自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6]井震结合火山岩储层评价 ——以红车断裂带南段油气藏为例[D]. 杨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及预测研究[D]. 齐东岩.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8]多点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桥梁动力机理研究及随机振动分析[D]. 解鑫.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4)
  • [9]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D]. 蒋飞. 吉林大学, 2017(09)
  • [10]辽河盆地中基性火山岩:从储层刻画到成藏规律[D]. 冯玉辉.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动态波形匹配预测火山地层横向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