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临床处方比较

脑卒中临床处方比较

一、卒中临床用方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蔡官言[1](2021)在《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评估应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方案及指南的制定提供可信的证据,为针刺能够作为治疗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被广泛认可提供助力。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计算机检索6个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检索得到所有有关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使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 ess剔除所有重复的文献,阅读剩余文献标题与摘要剔除无关文献,下载并查看剩余文献全文,根据拟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再次甄选。2.资料提取: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方法学资料与结局指标数据。结局指标包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评分(Fujishima Ichiro Rating Scale,FIRS)、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tandardized Swallowi ng Assessment,SSA)、有效率3个主要结局评分指标,洼田饮水试验(Kubota’s Water Swallowing Tes t,KWST)、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吞咽生存质量问卷(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4个次要结局指标和不良事件。3.质量评价: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标准,使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绘图。利用Stata 15.1对纳入文献发表偏倚存在的可能性进行Begg、Egger检验并绘图。4.数据分析及证据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4进行I2指数检验异质性,当I2>50%时采取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探寻异质性来源。Meta分析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差、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或相对风险度合并统计量,所有统计量均使用95%置信区间表示,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纳入文献不足2篇的结局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使用GRADE法对证据质量(Quality of Evidence,QoE)进行评级。结果:1.共检索得到4084篇文献,按照筛选流程剔除部分文献,最终纳入32篇,其中包含2篇英文文献,共计2665例患者。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较高,且可能存在发表偏倚。2.针刺对吞咽功能相关结局指标的影响。针刺比康复更具优势(SSA:P=0.003,QoE:低);针刺与康复效用相似(KWST:p=0.29,QoE:极低);针刺结合康复较单纯康复疗效更佳(FI RS:p<0.00001,QoE:低;SSA:p<0.00001,QoE:中等;KWST:p<0.00001,QoE:中等;VFSS:p<0.00001,QoE:中等);针药结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FI RS:p=0.001,QoE:低;KWST:p<0.0001,QoE:低);联用针刺可使康复结合药物效用更佳(FIRS:p<0.00001,QoE:中等;SSA:p<0.00001,QoE:低;KWST:p<0.00001,QoE:低;VFSS:p<0.00001,QoE:低)。3.针刺对生活质量相关结局指标的影响。加用针刺可提高单纯康复治疗效果(SWAL-QOL:p<0.00001,QoE:中等);康复结合药物时加用针刺优于康复与药物的联合疗法(MBI:p=0.02,QoE:中等;SWAL-QOL:p<0.0001,QoE:中等)。4.针刺对有效率的影响。针刺结合康复与单纯康复疗法效果相当(KW ST:p=0.22,QoE:低);针刺联用药物优于单纯药物(KWST:p=0.008,QoE:低);康复联合药物治疗吞咽障碍有效,在此基础上联用针刺效果更优(KWST:p<0.00001,QoE:低;VFSS:p=0.03,QoE:低)。5.针刺的安全性与康复、药物无明显差异(p=0.10,QoE:极低)。结论:1.单纯康复、单纯药物或二者结合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着,在其基础上联用针刺效果更佳。2.针刺与康复在改善KWST评分上效用相似。3.基于目前证据,针刺安全性可能与其他疗法无明显差异,但仍有待进一步确证。

谭景斐[2](2021)在《中医体质干预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方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疗效以及安全性,通过对干预前后NIHSS量表、改良Barthel量表(MBI)、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的比较,了解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作用,为中医体质学应用于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多角度的临床证据。方法:本临床研究分别纳入在广东祈福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科住院部及门诊部2019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就诊的符合IS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20例,随机抽样纳入10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划分为2组,各54例。单药组按指南推荐策略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口服以及控制危险因素,体质药物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方案。干预前及3、6月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师对入组患者进行NIHSS量表、MBI量表、中医体质量表评分,同时监测临床安全性指标。用SPSS 25.0软件对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方案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干预前后,NIHSS量表总分组内比较,体质药物组与单药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NIHSS量表干预后总分及其差值,体质药物组和单药组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单药组总有效率47.06%,体质药物组为81.25%。2.干预前后,MBI量表总分组内比较,两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体质药物组总分、总分差值与单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3.干预后体质药物组平和质增多、偏颇体质减少,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较干预前有显着性差异,单药组组干预前后无显着性差异。干预后体质药物组中医体质的分布类型与单药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4.两组复发率对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可显着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同时,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方案能有效调理偏颇体质,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有积极作用。

孙一同[3](2021)在《补阳还五汤合中风汤治疗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用中风汤治疗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初步探讨补阳还五汤合用中风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试验采用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定哈尔滨航天风华医院与哈尔滨世一堂中医门诊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以最后一个患者结束服药及观察为终止点)的共56例40~80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有效病例采用病例系列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纳入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合中风汤汤剂治疗,依据症状偏重或差异在主方基础上予以适当加减,用药疗程4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NIHSS得分差异、日常行为能力ADL得分差异、改良Rankin分级变化、PRO得分差异,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该合方治疗该型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纳入56例,脱落3例,有效病例数为53例,包含男性31例,女性2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61±7.29岁,年龄分布多集中在中老年区间。2.受试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每周均有降低,第4周与第0周相比(P=0.000<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单项症状积分每周均有降低,除面色?白(P=0.13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余项(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情况为显效13人,有效34人,总有效率达到88.68%。治疗后轻度比例明显增加,中度比例明显减少,经秩和检验(P=0.001<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受试者NIHSS得分、ADL得分、改良rankin分级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PRO量表中,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心理状态(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关系、满意程度(P>0.05)无统计学意义。4.患者的血压水平,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阳还五汤合中风汤能明显改善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病残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精神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补阳还五汤合中风汤能明显改善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

陶筱婳[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时期医案治疗中风病的方剂和中药配伍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高频药对治疗中风病的潜在机制。总结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病的方药使用特色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所产生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以《中华医典》与湖北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SPSS 23.0对高频药物执行聚类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执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TCMSP对高频药对所含化合物进行检索,并通过Pub Chem数据库检测其所有靶点基因,与Genecard数据库中检索stroke的相关靶点基因取交集,通过STRING 11.0构建PPI网络,根据大于两倍的dgree值筛选出高频药物治疗肥胖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高频药物治疗中风的重要通路[1]。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显示,筛选出符合排除与纳入标准的医案共211则,其中有效方剂361首。2.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药物数为266味,药物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102种,其中排列在前五位的依次为茯苓(144次),人参(126次),半夏(124次),当归(115次),白术(105次)。3.药类、药性、药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为21类药物中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药类;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多甘、苦;多归肝、脾、肺经。4.聚类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的聚类数目可分类成11组药对:肉苁蓉、巴戟天;牡丹皮、泽泻;附子、桂枝;当归、白芍;白术、黄芪;半夏、橘红;防风、川芎;麦冬、生地黄;钩藤、石决明;秦艽、桑枝;炙甘草、大枣及7组药物组合:肉苁蓉、巴戟天、牛膝、枸杞子、石斛、茯神;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五味子;附子、桂枝、白术、黄芪、防风、人参、川芎、肉桂、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白芍何首乌、虎骨、党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牡蛎;生姜、竹沥、枳实、竹茹、石菖蒲、天竺黄、远志、胆南星、橘红、半夏、僵蚕;钩藤、石决明、天麻、羚羊角、桑叶、菊花、蒺藜。5.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在两味药关联规则中,茯苓→半夏规则支持度最高,麝香→冰片、冰片→麝香为置信度100%里提升度最高的药对;在三味药关联规则中,白术、茯苓、人参为规则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6.茯苓-半夏药对及中风病相关作用靶点结果显示,该药对治疗中风病的核心靶点有ALB、AKT1、IL6、GAPDH、MAPK3、TNF、EGFR、CASP3、SRC、APP等,以及和与中风病关联密切的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rb B、fo X0、Rap1等重要信号通路20条。结论:1.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注重“补虚”、强调“培本”。2.并用“健脾化痰”与“开窍豁痰”。3.用药柔润以“滋肝肾之阴”。4.常用药对茯苓-半夏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来治疗中风病。

井天依[5](2021)在《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寻找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最佳方案。对针刺得气感进行量化,揭示针刺得气感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潜在关联性。方法:1.病例选择:采集选取处于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基础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降纤、降低血脂,抗自由基、营养脑神经等以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等;按摩治疗。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头针、体针针刺后给予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针刺得气后施以高频捻转手法,要求针体转速达到200r/min以上且持续3min,30min后再捻转一次)。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头针、体针针刺治疗(针刺后不施加任何手法)。两组患者针刺及手法施加后均采用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频率5~10HZ),时间为30min,每日2次。4.疗程:本次试验共有四个疗程,每个疗程为六天,一天两次,中途六天结束后休息一天。5.疗效评定:对每组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相应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包括:下肢徒手肌力评级(MM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疗程后中风病治疗疗效评定。对每组患者首次针刺结束3 min后,进行得气感问卷调查。6.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试验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对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与肌力评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得气定量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性别、年龄、病程和得气感与下肢MMT肌力、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之间的关联。结果:1.组内比较: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下肢徒手肌力评定(MMT)、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于与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后组间下肢徒手肌力评定(MMT)、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三项评分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疗后下肢徒手肌力评定(MMT)、Barthel指数的数值显着高于对照组;疗后NIHSS评分,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疗后治疗组中以得气感定量为自变量,下肢徒手肌力评定(MMT)、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为因变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有效率统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2%,两者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对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好。2.在传统头针结合体针的基础上采用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可明显改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3.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产生的针刺得气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据有潜在的关联性。

李姝娟[6](2020)在《高建忠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建忠老师常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来治疗失眠。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阅读高建忠老师的着作,了解历代医家和高建忠老师对柴胡桂枝汤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跟诊搜集整理、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高建忠老师临床使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失眠的适用条件、临床指征及用药规律。方法1.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收集柴胡桂枝汤及失眠的解读。2.收集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老师门诊自2018年11月5日至2019年11月27日共计一年,此期间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并有详细记录的病案。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211例病案进行分析。3.将符合纳入标准病案中患者一般情况、核心症状、舌象、脉象、药物使用及联合方组使用情况等资料,输入Microsoft Excel表格,每一种资料建立一个表格,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对其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统计频次得出如下结果:常见症状依次为眠差、难入睡、易醒、多汗、多梦等;常见舌质依次为淡暗、暗、淡、红、暗红;常见舌苔依次为白、白腻、薄白、少;常见脉象依次为细缓、细弦、细弦缓、虚弦、细、缓、弦、沉、数、大;年龄分布区间(岁)依次为46-55、56-65、36-45、26-35、66-75、15-25、76-85;性别分布为女性:男性约为4:1;加味药物依次为炒鸡内金、党参、牡丹皮、焦山楂、生白术、茯神等;联合方组使用的方剂依次为血府逐瘀汤、温胆汤、解郁方、半夏泻心汤、桃仁甘草汤等。结论柴胡桂枝汤加减可运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失眠患者,男性女性皆可使用。适用指征,症状特征为各种失眠的表现,如难入睡、易醒、多梦、早醒、恶梦等;舌脉特征通常为舌质淡暗或暗、舌苔白、脉细缓;病因病机主要为阴阳失和、气机不畅者。用药原则为:(1)用柴胡桂枝汤加减调畅气机,和合阴阳;(2)用炒鸡内金、党参、生白术等,健脾运胃,补气培元;(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加减,灵活运用。针对慢性病、疗程长、病机复合的患者多采用联合方组,与柴胡桂枝汤加减一起使用最多的是血府逐瘀汤和温胆汤。这样采用联合方组的治疗方案,可以大幅提升疗效。

付高爽[7](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蓝宇敬(NA YIH CHING)[8](2020)在《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与运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茶在中国的使用源远流长。自唐代始,就有对茶的药用功效的明确记载,同时代,也开始有将茶与其他中药同用于一方之中的“药茶方剂”使用方法。宋代将药茶方剂发挥得淋漓尽致,明清两代延续了宋代药茶方剂的使用。足见,药茶方剂的使用已有千年的历史。而由于受近代茶解药、服药不能饮茶的观点影响,使得茶的药用价值几近隐没。因此,本论文将从茶最早期的药用文献开始做以追溯,探讨茶的药用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现阶段茶的食疗养生及药用功效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特别对“药茶”的概念及使用概况进行总结。第二部分对茶的药用价值展开深入研究。首先对在茶书中引述的三种唐以前早期茶的药用文献的记载研究发现:多本茶学着作中广为流传的“神农得茶解毒”与《伤寒杂病论》“茶治便脓血”均为误传,其记载并不见于中医相关文献。其次,通过对其他本草文献的考证,明确了晋代《肘后备急方》的“茶”是后人校勘加入,而“茶”字的出现应不早于唐代,唐以前多用“荼、茗”等字替代茶字。由于唐以前的本草着作显示当时的医家对茶(荼、茗)与苦菜的品种来源分辨不清,论文从两者的植物特征、功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茶(荼、茗)和苦菜应是不同的植物。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茶的药用功效的研究。综观历代着名本草学专着,医家认为茶药用价值颇高。第一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正式记载茶的性味、归经及功效。随着唐宋时期茶文化及医药领域推动发展,明清时期的本草书籍丰富了茶的药用功效的记述。第三部分是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研究,对唐代至清代的药茶方剂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中排除不含茶叶的代茶饮法,以及饮茶器具的内容,如“一依煎茶法”、“如茶点服”、“如茶煎”、“如造茶法”、“一茶匙”、“一茶碗”、茶盏、茶钟等均不在研究范围。通过检索历代着名医书的药茶方剂,探讨其主治病证、剂型、服用时间等,可以重新发掘茶在方剂中的药用价值。1.历代药茶方剂使用概况从唐代开始,每个朝代的经典医书均有药茶方剂的记载。《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食医心鉴》分别载有2首、3首及6首药茶方剂。宋代的三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书共记载有548首药茶方剂,其中《太平圣惠方》101首(占该书总方量的0.6%),《圣济总录》391首(占该书总方量1.9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首(占该书总方量的7.1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较前两书为晚,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药茶方剂的数量占比在不断增加。元代《御药院方》是元代的宫廷秘方,其收方近1000首,其中有34首药茶方剂。明代《普济方》记载约1345首药茶方剂。清代《医宗金鉴》亦有57首药茶方剂。2.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唐代医书的药茶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病、眼目疾、伤寒病等病症。《太平圣惠方》药茶方剂涉及近25个主治病证,其中前5位的主治病证有疟疾、伤寒、风疾、水肿及小儿疾病。《圣济总录》的药茶方剂涉及到49个主治病证,其中前5位主治病证依次为“诸风门”、“眼目门”、“伤寒门”、“积聚门”、“瘰疬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茶方剂的8个主治病证,前5位主治病证依次为治诸风、治一切气、治眼目疾、治伤寒、治杂病。《御药院方》药茶方剂涉及5个主治病证,有“治风药门”、“治痰饮门”、“治眼目门”、“治一切气门”、“治咽喉口齿门”。《普济方》药茶方剂涉及近89个主治病证,前5位主治病证依次为“诸风门”、“头门”、“眼目门”、“诸疮肿门”、“伤寒门”。《医宗金鉴》57首药茶方剂涉及7个主治病证,治疗眼目病、疮疡、风疾、头面疾等。3.药茶方剂的剂型与服法自宋代以后,丸剂应用居首,散剂其次。1995首药茶方剂的服用方式以丸剂居多,占995首(49.87%),散剂其次,占675首(33.83%)。以茶送服形式是药茶方剂常用服法,有1829首(占1995首药茶方剂的91.68%),方剂服用方法中出现“以茶调下”“茶清调下”“薄荷茶下”等关键词,作用上类似“药引”,用来送服丸散剂。第四部分对药茶方剂的运用规律研究进一步探讨。在前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1.药茶方剂的功效主治研究自宋代以后,药茶方剂频繁出现在方书中。由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得知,药茶方剂治疗疾病范围广泛,然而用茶入药主要体现于风疾、眼目疾和积聚。药茶方剂在不同方书中皆有记载方药用法,由于缺乏方论指导,故前人只能通过经验用方,对应病证而选择相应方剂使用。唯清代医家对前人所使用的方剂进一步探究其理论,对茶用进行了解释,认为茶在方剂中有苦寒降下和引药入里的功效。2.药茶方剂的茶饮种类分析宋代官修方书中的方剂开始出现利用不同茶饮与药同服,茶饮种类相当丰富,不同的茶饮在方剂中可以发挥不同的功效,如茶清、茶汤、紫笋茶、姜茶、薄荷茶、荆芥茶、腊茶、茶酒等。3.药茶方剂服用方式探析宋代开始流行以茶作为“药引”的原因有三:第一,由于宋代流行成药制剂,可以省去繁琐的煎药步骤,成药可以茶水调下,简化服药方式。第二,饮茶为宋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以茶做药引则是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融合的经典例证。第三,茶叶是日常居家饮品,方剂中虽然用茶,然而一般药店不会售卖茶叶。因此,医家通常吩咐病家自备,故而茶在方剂中多以药引形式使用。以茶送药的茶饮种类非常丰富,尤其在宋代方书中善用此法,如茶清、茶汤、紫笋茶、姜茶、薄荷茶、荆芥茶、腊茶等。论文对药茶方剂中所涉及的几种常见茶类逐一进行了分析考证。药茶方剂运用形式受到不同朝代的影响而改变,如宋代药茶方剂“以茶送服”方式使用频次开始增多,以治病疗疾为主达到治疗目的;清代的药茶方剂以“代茶饮”方式流行,以养生保健为主,治病疗疾为辅的目的。因此,现今药茶方剂的使用比较倾向养生保健为目的,导致“以茶送服”的药茶方剂几近消亡。4.药茶方剂的使用禁忌茶的使用禁忌直接或间接影响药茶方剂的运用治疗,多见于时间禁忌与药物禁忌,如“莫吃空心茶”、“威灵仙、土茯苓忌茶”等。元代《御药院方》的复方“威灵仙丸”注明“药中虽有威灵仙,非单服,不忌茶”,力证多种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不需要避忌茶的使用。论文的结语部分提出了对“茶解药”观点的反思:《神农本草经》未有茶解毒的文句,《格致镜源》书中“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很可能就是“茶解药”观点的源头,使得后世对茶的作用产生误解,药茶共用的形式越来越少。综上所述,茶叶的运用在历史中经历了从单纯饮用到药用的发展,在宋代时也达到了药茶运用的高峰,有其临床运用价值。因此,现代中医人应当继续传承历代所记载的药茶方剂精华,挖掘茶在中医临床的独特价值。

和俊燕[9](2020)在《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证并阐明古今文献中膻中穴的读音、命名、别名、源流、内涵、位置、穴位临床使用规律(优势病系、优势病种、优选穴位、常用穴组)、刺灸法等穴性理论方面内容。为膻中穴临床使用提供文献学依据,为后期临床和科研实验等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检索关于膻中穴的古今文献,使用文献考证法、归纳总结法、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对其穴性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以临床应用穴位主治规律为重点进行研究。结果:古文献中检出相关条文3352处,经筛选后选出穴位主治相关条文共516条,其中单穴主治条文191条,配穴主治条文325条。单穴主治系统病症按由高到低的频率排列为肺系病症(43.80%)、脾胃系病症(29.97%)、气血津液病症(13.54%)、心系病症(8.93%)、乳腺系病症(3.75%)。治疗病症按频数由高到低排序为主内而不出、心痛胸痹、咳逆上气、胸中如塞、咳嗽、唾脓、气噎、不得下食、喉鸣气喘等。膻中穴配伍应用治疗系统病症频数及频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肺系病症(32.62%)、脾胃系病症(18.46%)、气血津液病(16.62%)、心系病症(12.00%)、妇科病症(8.31%)、肢体经络病(6.77%)、肝胆系病症(5.23%)。具体病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咳嗽、哮喘、咳喘、胸痹心痛、气噎诸气、噎膈、转筋、呕吐、无乳、膈痛、乳痈、哕逆、反胃等。配伍腧穴出现频数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中脘、足三里、肺俞、大陵、巨阙、天突、气海、乳根等。主要腧穴聚类的结果为1:足三里、中脘;2:肺俞、天突;3-1:少泽;3-2:大陵、巨阙;3-3:气海、乳根、膏肓;3-4:风门、俞府;3-5:中府、尺泽;3-6:肩井、支沟、期门;3-7:心俞、劳宫、百会;3-8:行间、三阴交、水分。主要配穴所属经脉个数和频数前五的经脉为任脉、膀胱经、胃经、心包经、肺经。现代文献检出相关文献1191篇,经筛选后选出穴位主治相关文献378篇,其中单穴主治文献73篇,配穴主治文献305篇。膻中穴单穴治疗系统病症频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肺系病症(45.95%)、脾胃系病症(17.57%)、心系病症(14.86%)、肢体经络系病症(8.11%)、乳腺系病症(5.41%)、气血津液病症(5.41%)、肝胆系病症(2.70%)。具体病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哮(咳)喘、呃逆、支气管炎、腰扭伤、冠心病心绞痛等。膻中穴配伍应用治疗病症频数及频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肺系病症(24.01%)、妇科病症(23.10%)、脾胃系病症(19.76%)、心系病症(14.59%)、气血津液病(8.51%)、肢体经络病(5.17%)、肝胆系病症(3.04%)、其他病症(1.82%)。具体病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呃逆、哮喘、乳少、心绞痛、乳腺增生、咳嗽、气郁气乱诸气病、支气管炎等。配伍腧穴出现频数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足三里、内关、中脘、肺俞、天突、乳根、太冲、合谷、三阴交、气海等。主要腧穴的聚类结果为1:肺俞;2:足三里、中脘、内关;3-1:乳根、少泽;3-2:天突、定喘、大椎;3-3:气海、膈俞、三阴交、合谷、太冲。主要配穴所属经脉个数和频数较高的经脉为胃经、任脉、心包经、膀胱经、肝经。结论:1、膻中穴之“膻”,读音为dan,四声。2、明确了穴名、别名及其内涵。3、总结并对比了古今文献中膻中穴单穴与配穴主治规律:现代文献中膻中穴单穴主治优势病种范围扩大;现代文献膻中穴配穴主治优势病种更集中;古今文献中优选配穴均以补气调气穴位为主;古今文献膻中穴配伍治疗病症选穴的常用经脉相同,均有任脉、膀胱经、胃经、心包经;古今文献聚类结果均可组成常用穴组,并可用于指导临床选穴。4、现代文献中膻中穴的主要刺激方法由古代的艾灸转变为针刺。

李芷瑛[10](2020)在《中西医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外科急症之一,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风险,但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容易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会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及经济负担,在临床上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介入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也多种多样。目的:通过对本院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院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证型分类及其预后、中医用方规律及其疗效评价,并研究该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中西医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及研究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感染病原体、抗菌药物使用、中医证型、中药方剂、呼吸功能指标、炎症指标、神经功能指标及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病例一般情况共纳入有效病例179例,其中男性患者118例(65.9%),女性患者61例(34.1%);年龄 20-80 岁,平均(60.63±13.795)岁。既往吸烟史 39 例(21.8%),酗酒史23例(12.8%);最常见的基础病为高血压154例(89%)、糖尿病25例(14%)、脑血管畸形17例(9.4%);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基底节89例(49.7%)、脑叶62例(34.6%)、放射冠 44 例(24.6%)、丘脑 36 例(20.1%)。2.痰培养病原体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痰培养阳性的病原体前4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49例(27.4%)、金黄色葡萄球菌28例(15.6%)、铜绿假单胞菌27例(15.1%)、肺炎克雷伯菌25例(14%)。使用广谱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共86例(48%),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共78例(43.6%)。3.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疗效评价本研究纳入的179例患者中,风痰火亢证39例(21.8%),风火上扰证31例(17.3%),痰热腑实证22例(12.3%),风痰瘀阻证49例(27.4%),痰湿蒙神证30例(16.8%),气虚血瘀证5例(2.8%),阴虚风动证3例(1.7%)。在风痰火亢证中,羚角钩藤汤组APACHE Ⅱ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天麻钩藤饮组WBC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在风火上扰证中,羚角钩藤汤组呼吸功能系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天麻钩藤饮组APACHE Ⅱ评分、CRP较治疗前下降(P<0.05);在痰热腑实证中,承气汤类方组WBC较治疗前下降(P<0.05),涤痰汤组CRP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在风痰瘀阻证中,天麻钩藤饮组APACHE Ⅱ评分、WBC、CRP、呼吸功能系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在痰湿蒙神证中,涤痰汤组CRP、呼吸功能系统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4.各证型的呼吸功能及预后情况分析痰热腑实证的住院无通气时间较短;痰热腑实证及气虚血瘀证的住院生存率、90天生存率较低。各证型之间的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无差别。5.生存分析生存分析提示,接受脑室外引流术、痰热腑实证均为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死亡风险较未接受脑室外引流术患者高;痰热腑实证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风痰火亢证的患者高。结论:1.西医方面,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考虑覆盖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耐药菌,推荐初始经验性治疗时推荐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2.中医方面,辨证治疗时需考虑到风证、火(热)证、痰证,风证、热证为主的患者推荐使用天麻钩藤饮;痰证为主的患者推荐使用涤痰汤;痰热腑实证患者推荐使用承气汤类方。而从少阳论治,使用柴胡剂可成为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新思路。3.其他方面,对于接受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临床医生应加强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或者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且要预防颅内感染、脑积水、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痰热腑实证患者的预后及呼吸功能相对较差,因此治疗应通腑泄热,并关注患者的呼吸功能。

二、卒中临床用方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卒中临床用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吞咽障碍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概况
        1.2 常见导致吞咽障碍的疾病举隅
        1.3 现代医学常用疗法
    2 吞咽障碍的中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2 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策略
        1.2 检索词
        1.3 检索式
    2 筛选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筛选流程
    4 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5.1 偏倚风险评估
        5.2 发表偏倚
    6 数据分析
    7 证据质量(Quality of Evidence,QoE)评级
结果
    1 文献检索与筛选
    2 文献基本特征
        2.1 纳入文献概览
        2.2 患者基线信息
        2.3 诊断标准
        2.4 干预措施与疗程
        2.5 结局指标
    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4 系统评价
        4.1 针刺对吞咽功能的影响
        4.2 针刺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3 有效率
        4.4 安全性
        4.5 QoE评级
讨论
    1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1 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1.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 有效率
        1.4 安全性
    2 异质性
        2.1 临床异质性
        2.2 方法学异质性
        2.3 发表偏倚
    3 吞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
        3.1 仪器评估量表
        3.2 床旁评估量表
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2)中医体质干预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关于IS的相关论述
        1.1.1 定义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1.3 中风的中医防治措施
        1.1.4 中医体质与中风的联系
        1.1.5 中医体质在防治IS的应用
    1.2 现代医学对IS的研究现状
        1.2.1 IS的流行病学
        1.2.2 IS发病、复发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1.2.3 IS的防治研究分析
    1.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设计
        2.2.1 观察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中止标准
        2.2.6 剔除、脱落标准
    2.3 干预方案
        2.3.1 随机法分组
        2.3.2 干预方法
        2.3.3 观察方法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评价标准
        2.3.6 统计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病例基线对比
        2.4.2 干预前后各量表结果比较
        2.4.3 实验室检查
        2.4.4 安全性指标
        2.4.5 复发率和不良反应记录
第三章 讨论
    3.1 IS的二级预防现状
    3.2 导师“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方案”设计诠释
        3.3.1 起居调护对中风复发的预防
        3.3.2 运动锻炼
        3.3.3 精神调摄
        3.3.4 饮食调养
        3.3.5 辨体用方
    3.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3.3.1 NIHSS量表
        3.3.2 MBI量表
        3.3.3 中医体质类型与判定表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干预前基线对比
        3.4.2 NIHSS量表评分对比
        3.4.3 MBI量表评分对比
        3.4.4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对比
        3.4.5 复发率比较
        3.4.6 干预期间的病例脱落情况及不良反应事件
        3.4.7 安全性评价
    3.5 本课题的创新点
    3.6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检测证明

(3)补阳还五汤合中风汤治疗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风字义考
        1.2 中风病名源流考与理论发展史
        1.3 古今医家对中风的辨治
        1.4 益气活血法的近现代应用拓展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3 治疗与预防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 、剔除 、脱落及试验中止标准
        1.4 试验用药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及评价标准
        1.7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疗效性指标
        2.3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3.1 疗效性分析
        3.2 危险因素分析
        3.3 关于气虚血瘀证型的探讨
        3.4 组方依据及药物功效的探讨
        3.5 导师随症加减
        3.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2.数据纳入与排除标准
    3.数据标准化与录入
    4.统计方法
    5.网络药理学分析
二、结果
    1.医案分布
    2.药物频数分布
    3.药物类别分布
    4.药性分布
    5.药味分布
    6.药物归经分布
    7.高频药物聚类情况
    8.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9.最高规则支持度药对的网络药理分析
三、分析
    1.医案分布分析
    2.药物频数分析
    3.药物归类分析
    4.药性分析
    5.药味分析
    6.药物归经分析
    7.药物聚类分析
    8.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9.网络药理学对茯苓→半夏治疗中风病的机制分析
四、结论
    1.注重“补虚”、强调“培本”
    2.并用“健脾化痰”与“开窍豁痰”
    3.用药柔润以“滋肝肾之阴”
    4.常用药对茯苓-半夏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等途径来治疗中风病
五、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源流
        2.现代医学对于脑卒中的研究
        3.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4.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
    二、综述参考文献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对中风病概念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记载
    2.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2.1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2 缺血性卒中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2.3 缺血性卒中的西医治疗
    3.针灸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3.1 针灸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3.2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与分组
        1.3 一般资料
        1.4 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与剥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针刺意外事件的处理
        2.3 医学伦理准则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结果
讨论
    1.选题目的
    2.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立题依据
        2.1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理论体系构成
        2.2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理论依据
        2.3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分析
    3.影响针刺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治疗的关键因素分析
        3.1 头穴与体穴的选取
        3.2 电针的治疗
        3.3 早期干预
        3.4 康复手段的介入
    4.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与结果分析
        4.1 下肢徒手肌力评级(MMT)的选择以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影响
        4.2 NIHSS评分量表的选择以及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影响
        4.3 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Index)的选择以及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影响
        4.4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4.5 针刺得气定性定量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的影响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附件2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件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项)
    附件4 下肢徒手肌力评定的详细肌力评级标准(MMT)
    附件5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附件6 改良Barthel指数(MBI)
    附件7 得气感问卷调查(此问卷调查应在首次针刺治疗后3min进行)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高建忠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柴胡桂枝汤出处
    2.柴胡桂枝汤的方义
    3.现代临床运用
    4.现代病理及药理研究
    5.高建忠老师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的演变
第二部分 失眠的研究概况
    1.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
    2.失眠的中医研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资料规范化
    5.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1.症状频数统计
    2.舌质频数统计
    3.舌苔频数统计
    4.脉象频数统计
    5.年龄频数统计
    6.性别频数统计
    7.药物频数统计
    8.联合方组频数统计
第五部分 讨论
    1.症状分析
    2.舌象及脉象分析
    3.年龄及性别分析
    4.常用药物分析
    5.联合方组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
    1.适用人群
    2.使用指征
    3.用药原则
    4.联合方组使用
参考文献
柴胡桂枝汤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与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茶的食疗养生及药用价值研究
    1 茶的食疗养生研究
    2 茶的药用功效研究
    3 “药茶”使用概况研究
        3.1 “药茶”的概念
        3.2 “药茶”的使用概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茶的药用价值研究
    1 “茶”的唐以前药用文献考证
        1.1 “神农得茶解毒”传说
        1.2 《伤寒杂病论》“茶治便脓血”说
        1.3 晋代《肘后备急方》的“茶”字
        1.4 小结
    2 茶与苦菜的本草考证
        2.1 茶与苦菜的植物特征
        2.2 茶与苦菜的功效记载
        2.3 茶圣陆羽对茶与苦菜的认识
        2.4 小结
    3 茶的本草学考证
        3.1 四气
        3.2 五味
        3.3 归经
        3.4 功效
        3.4.1 清利头目
        3.4.2 清热解毒
        3.4.3 下气消食去腻
        3.4.4 通利二便
        3.4.5 消暑止渴
        3.4.6 化痰
        3.5 小结
第三部分 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研究
    1 唐代——“药茶”概念的萌芽
        1.1 药茶的萌芽
        1.2 唐代的药茶方剂分析
        1.2.1 《备急千金要方》
        1.2.2 《外台秘要》
        1.2.3 《食医心鉴》
    2 宋代——药茶方剂的成熟
        2.1 药茶方剂的成型
        2.2 宋代的药茶方剂分析
        2.2.1 三部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2 宋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2.2.3 宋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2.2.4 宋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3 元明清——药茶方剂的发展
        3.1 元代《御药院方》
        3.1.1 元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3.1.2 元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3.1.3 元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3.2 明代《普济方》
        3.2.1 明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3.2.2 明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3.2.3 明代方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3.3 清代《医宗金鉴》
        3.3.1 清代医书中药茶方剂的主治病证概况
        3.3.2 清代医书中药茶方剂的用法概况
        3.3.3 清代医书中药茶方剂的剂型概况
第四部分 药茶方剂的运用规律研究
    1 药茶方剂的功效主治研究
        1.1 药茶方剂主治病证分析
        1.1.1 风疾
        1.1.2 眼目疾
        1.1.3 积聚
        1.2 药茶方剂功效分析
        1.2.1 苦寒降下
        1.2.2 引药入里
    2 药茶方剂的茶饮种类分析
        2.1 茶清
        2.2 茶汤
        2.3 紫笋茶
        2.4 “姜茶”“薄荷茶”“荆芥茶”等混合茶
        2.5 腊茶
        2.6 茶酒
    3 药茶方剂服用方式探析
        3.1 药茶方剂的服用方式
        3.2 以茶送药的使用目的
    4 药茶方剂的使用禁忌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药茶的整体认识
    2 对宋代药茶方剂使用处于关键时期的认识
    3 对药茶方剂的使用可拓展临床病证范围的认识
    4 本研究的价值
        4.1 “茶解药”观点的反思
        4.2 对现今饮茶方法的启示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太平圣惠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2 《圣济总录》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4 《御药院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5 《普济方》药茶方剂一览表
附录6 《医宗金鉴》药茶方剂一览表
个人简历

(9)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穴性”内涵文献源流考
        1 穴性来源考
        2 穴性含义考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膻中穴临床研究与古今理论研究概况
        1 膻中穴临床应用研究
        2 关于膻中穴的穴性理论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源文献选择
        2 文献检索策略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文献规范化
        6 数据库建立
        7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膻中穴穴名读音
        1 膻中之“膻”读音分歧
        2 通行辞书中“膻”的读音及含义
        3 历代古籍中“膻中”之“膻”的读音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膻中穴穴名、别名源流及内涵
        1 膻中穴穴名源流及内涵考
        2 膻中穴别名考
    第三节 膻中穴穴位定位
        1 膻中穴定位
        2 膻中穴层次解剖
    第四节 膻中穴穴位归经
    第五节 膻中穴穴位特性理论
        1 膻中穴在古文献中病症病机
        2 膻中穴在现代文献中作用机理研究
    第六节 膻中穴穴位主治规律
        1 膻中单穴主治病症及分析
        2 膻中配伍主治病症及分析
    第七节 膻中穴刺灸法
        1 古文献中膻中穴刺激方法
        2 现代文献中膻中穴刺灸法
结语
    1 正读音
    2 明穴名、别名、源流、内涵
    3 位置归经
    4 穴位特性
    5 穴位主治规律
    6 穴位刺灸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中西医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国内外西医研究现状
        1.1.1 自发性脑出血概述
        1.1.2 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
        1.1.3 卒中相关性肺炎
    1.2 中医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认识
        1.2.2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辨证论治
        1.2.3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中医特色疗法
    1.3 评述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型分类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信息采集表制定
        2.2.2 信息采集、整理
        2.2.3 中医辨证分型方法
        2.2.4 建立数据库
        2.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础情况分析
        2.3.2 脑出血发病及手术情况分析
        2.3.3 痰培养病原体及耐药性
        2.3.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3.5 中医辨证分布
        2.3.6 中药方剂使用情况及其疗效分析
        2.3.7 比较各证型的呼吸功能及预后情况
        2.3.8 生存分析
        2.3.9 小结
    2.4 讨论
        2.4.1 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感染病原体及抗菌药物使用
        2.4.2 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证型分析及比较
        2.4.3 中医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
        2.4.4 影响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
        2.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卒中临床用方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的系统评价[D]. 蔡官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体质干预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D]. 谭景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补阳还五汤合中风汤治疗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一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明清医案治疗中风病的用药规律[D]. 陶筱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评价研究[D]. 井天依.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高建忠运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 李姝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药茶方剂的发展源流与运用规律研究[D]. 蓝宇敬(NA YIH CHI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膻中穴穴性的古今文献研究[D]. 和俊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中西医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回顾性研究[D]. 李芷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脑卒中临床处方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