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内涵

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内涵

一、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特定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群,李慧[1](2021)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澳大利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居于世界前列,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主要基于经济、学术、政治、文化等现实需要,体现了多维的价值导向。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重目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高校在法律保障、信息服务、招生选拔、师资聘任、课程教学等方面,多途并进,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着成效。借鉴其发展经验,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从本国需要出发,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立法保障与政策引导;二是注重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建国际教育品牌;三是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培养国际专门人才;四是秉持包容、合作、创新的理念,促进知识、技能的传播和跨文化的对话;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率与水平。

杨启光,马文洋[2](2021)在《远距离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第三种类型的考察》文中提出以网络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时代,通过在线远程技术支持学生跨国学习并充分赋能国际教育,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参与全球学习的机会,将是未来国际高等教育流动实践的新发展模式。从教育国际化现实背景出发,对继"国外国际化"与"国内国际化"后的第三种高等教育国际化类型:"远距离国际化"进行内涵与特征的阐述,并系统分析远距离教育国际化的在线协作跨文化学习模式特征。最后,在论述当前远距离教育国际化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组织的计划性、跨文化教学和评估、技术层面和教师发展等角度提出远距离教育国际化未来改革的重点。

谢喆平,孟波[3](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留学生本土学习:一项国际化视角研究》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疫情加之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使中国留学生的学习问题备受关注。本土学习是一种大学应对疫情挑战的国际化新实践。本土学习高度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政策、大学的国际化布局、合作基础和教育质量。就地消化模式、"飞地"模式、交换模式和分散模式是本土学习的主要形式。本土学习所实现的是知识要素的线上与线下流动,以"在线国际化"丰富了传统的大学国际化内容,也为中国大学解决国际学生的学习问题提供了参考。本土学习的质量、教育内涵和疫情后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孔令帅,范永胜[4](2021)在《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经验,同时也为比较教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肩负崭新使命、承担更多责任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以《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刊载的文献为研究基础,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整体上考察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近十年,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在不同教育阶段比较方面侧重于高等教育,在重要教育议题比较研究方面关注教师教育,在国别教育研究方面仍然注重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借鉴的研究,在比较教育元研究方面重视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反思。通过分析突现词的变化发现: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沿主要包含"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素养、校园欺凌等主题。未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需要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行适当转变,努力克服"单向借鉴论",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同时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新教育理论和新教育思潮多加关注。

王瑶[5](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李恒[6](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房欲飞[7](2021)在《“在地国际化”之“旧”与“新”:学理思考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地国际化"虽然作为一个新术语备受关注,却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跨境流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义的强调与回归。但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新阶段,不容忽视。中国要想通过"在地国际化"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必要从三个方面破旧立新:价值取向方面,破畸重流动性指标之"旧",立普惠性国际化之"新";责任归属方面,破特定部门负责之"旧",立全员参与之"新";实现路径方面,破碎片化国际课程之"旧",立体系化国际课程之"新"。

梁晨[8](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

王伟豪[9](2021)在《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钱冰洁[10](2021)在《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大学科研国际化战略研究 ——基于大学战略规划的分析》文中指出

二、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特定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特定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导向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产业化为导向,创造经济效益
    (二)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术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三)秉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治导向,为其亚太地区外交服务
    (四)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化导向,促进国内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和谐发展
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国际高等教育质量
    (二)构建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教育合作与信息共享
    (三)多途并进,扩大国际高等教育招生路径
    (四)培养全球公民,提升学生的国际文化能力
    (五)全球招聘教师,推动教师的跨境流动和教学课程的国际化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成效
    (一)提升了高校的研究水平和全球声誉,扩大了国际学术影响力
    (二)国际学生数量稳步增长,求学者满意度较高
    (三)获得巨额学费收益和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扩大了国际交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
四、比较与启示

(2)远距离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第三种类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化时代远距离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
    (一)学生跨文化教育与学习流动日益频繁
    (二)从国外国际化到国内国际化
    (三)当前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二、远距离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远距离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涵
    (二)远距离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1.建立在有意义的跨文化互动之上
        2.以具有包容性的技术革命来支撑发展
        3.愈加突出团队学习模式与职业实践取向
三、远距离教育国际化的在线跨文化协作学习模式
    (一)实现跨文化虚拟流动与在线协作学习的整合
    (二)实现不同国家背景学生知识与文化信息的整合
    (三)实现线下实践与线上虚拟混合学习的整合
四、当代远距离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参与远距离国际化的学习动力不足
    (二)课程项目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计划性
    (三)在线支持下跨文化教学存在障碍
    (四)学生缺乏跨文化和协作学习实践经验
    (五)技术培训需要参与各方更多的支持
五、远距离教育国际化未来改革面临的重点
    (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设计周密的项目计划
    (二)整合传统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混合式学习
    (三)为学生的远程协作学习提供学分或认可
    (四)提高教师适应远距离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五)加强在线学习技术的完善与普及

(3)新冠肺炎疫情下留学生本土学习:一项国际化视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土学习的模式、特征、要求与趋势
    (一)本土学习的模式
    (二)本土学习的特征
    (三)本土学习的要求
    (四)本土学习的趋势
三、大学国际化
    (一)对大学国际化的不同理解
    (二)大学国际化理念的发展
四、结语

(4)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二、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热点研究领域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及高频关键词
    (二)热点领域解读
        1. 热点领域一:高等教育国际比较
        2. 热点领域二:教师教育国际比较
        3. 热点领域三:发达国家的教育借鉴
        4. 热点领域四: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三、基于突现词变化的前沿研究主题分析
    (一)突现词探测
    (二)前沿主题解读
        1. 前沿主题一:“一带一路”
        2. 前沿主题二:教育国际化
        3. 前沿主题三:世界一流大学
        4. 前沿主题四:核心素养
        5. 前沿主题五:校园欺凌
四、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5)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在地国际化”之“旧”与“新”:学理思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地国际化之“旧”: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义的强调与回归
二、在地国际化之“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逻辑的转型使“在地国际化”获得新价值
    (二)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获得新途径
    (三)高等教育要素的全球流动为在地整合国际化资源提供了新基础
三、破“旧”立“新”:将我国自发的在地国际化实践上升为政策的自觉
    (一)价值取向方面,破畸重流动性指标之“旧”,立普惠性国际化之“新”
    (二)责任归属方面,破特定部门负责之“旧”,立全员参与之“新”
    (三)实现路径方面,破碎片化国际课程之“旧”,立体系化国际课程之“新”

四、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特定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启示[J]. 张亚群,李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6)
  • [2]远距离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第三种类型的考察[J]. 杨启光,马文洋. 高教探索, 2021(11)
  • [3]新冠肺炎疫情下留学生本土学习:一项国际化视角研究[J]. 谢喆平,孟波. 比较教育研究, 2021(10)
  • [4]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J]. 孔令帅,范永胜. 比较教育学报, 2021(05)
  • [5]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7]“在地国际化”之“旧”与“新”:学理思考及启示[J]. 房欲飞. 江苏高教, 2021(08)
  • [8]“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D]. 梁晨.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9]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 王伟豪. 江南大学, 2021
  • [10]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大学科研国际化战略研究 ——基于大学战略规划的分析[D]. 钱冰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21世纪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