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

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

一、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沈洁,吴正言[1](2021)在《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在分析、总结近年来国内关于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胜任力评估指导原则,对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发现该领域研究近年来受到了较多关注,也有了很大进展;但评估模型的结构和指标都还比较模糊及混乱,未形成清晰一致的看法;基本都是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研究几乎未涉及;所编制的评估工具大多集中在治疗师自评角度,尚无被公认的评估工具。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或可借鉴360度评价法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评估的客观、全面和准确、科学。

刘旭明[2](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瞿佳嫣[3](2019)在《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制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护士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的知识、态度、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法及调查法,研制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态度行为问卷。1.文献回顾:查找国内外冠心病及PCI术后心脏康复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硕博论文、期刊论文,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析出部分问卷条目及确定质性访谈提纲。2.质性访谈:根据目的抽样及理论抽样原则,选取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三甲医院PCI术后患者、心内科护士、心内科医师、康复师等共37名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后,结合文献回顾析出的条目,拟定问卷初稿。3.专家会议法:采用经验选择法,纳入7名符合条件的专家开展专家会议,讨论问卷事宜,确定问卷条目。4.调查法(预调查):选取上海市5所医院共120名心内科护士进行预调查,修改、筛选条目后,确定最终问卷。第二部分: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依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公布的2017年112月三甲医院统计数据,在PCI手术总量(急诊PCI+择期PCI)排名前15名的医院中,运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上海市10所三级甲等医院共400人发放问卷,统计分析护士在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知识、态度得分情况、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完成《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的研制。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会议法及预调查,构建并完成问卷的制定,经专家评议及统计学分析,问卷信效度良好,可继续推广使用。2.完成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调查。(1)护士在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的答题正确率为52.5%,其中护士对心内科护理知识掌握好,心内科护理基础知识的平均正确率达92.5%,但康复护理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平均正确率48.25%。最终学历为本科的护士知识得分较高,职称为主管护师的护士得分较护士得分、护师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的态度较好,其中,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培训需求多呈同意态度,并且中医医院护士的态度得分较西医医院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在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行为方面,多数护士对PCI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健康指导,但涉及心脏运动康复的宣教时,常常概念模糊,护理指导内容粗略;在多学科合作方面,护士大多未与康复科、营养科等科室共同合作进行心脏运动康复的方案制定;患者运动时生命体征的护理监测及护理危险因素评估仍存在缺陷。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可有效测评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真实态度以及行为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护士对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知识掌握较差,但态度较为积极;行为方面,护士对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健康指导不够细化,指导内容较为模糊。在今后的工作中,临床可运用本问卷进行测评,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脏运动康复管理及培训计划、开展高效的护士培训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谢晖[4](2019)在《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运动员属于高压力人群,是容易因为内外压力引起生理和心理损耗而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群体,尤其是赛前降体重运动员。本研究目的是探明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干预效果。运用舞动疗法减轻压力、释放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提升人际支持,以减轻其心理疲劳程度。本研究以福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散打项目男运动员23名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通过测量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ABQ),心率变异性(HRV)和Stroop任务指标以及被试的访谈评价来评估舞动干预对其心理疲劳的影响。结果得出:1.舞动干预可使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分值显着降低(P<0.05)、情感/体力耗竭维度分值明显降低(P<0.05)、运动负评价维度分值降低(P<0.05),由此可见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减轻。2.舞动治疗可使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中HF(高频功率)、TP(总功率)、SDNN(正常心博间期的总体标准差,即总体心率变异性)、RMSSD(相邻正常心博间期差值的均方根)显着升高(P<0.05),LF/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能量比值)显着降低(P<0.05),可见舞动疗法提升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和平衡性。3.舞动干预可使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Stroop任务正确率明显提升(P<0.05),反应时前后四次测试对比也有逐渐减短的趋势(P<0.05),可见舞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脑功能状态,减轻中枢疲劳。4.舞动过程多次测量中发现:Stroop和HRV指标第1次干预后测与干预前测比较,部分数据结果向疲劳减轻的方向变化且具有边缘显着性差异(p值在0.05--0.1之间)。结合运动员舞动后的访谈评价,说明舞动疗法可能具有一定的即时作用。但1次舞动的即时作用比不上4次舞动的效果。综上所述,结合本研究客观量化结果分析和主观评价,可以得出4周舞动干预具有成效,对人体的生理、心理指标产生了显着影响,有效地减轻了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

周丽[5](2019)在《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中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作为成人的大部分功能,但心理上却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懵懂状态。近年来,不同主体的调研数据均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心理问题者持续增多。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倡学校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本研究以Y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学者俞国良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维度的划分,将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分为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四个部分,通过对Y中学服务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进行调研,以了解中学现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开展现状。笔者将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在Y中学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Y中学部分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发现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心理健康档案未实现数据化管理;毕业班心理健康课时数不足;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对象未包括教职工;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的制度不健全以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间未形成合力等。通过对Y中学现存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以及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有限,这些客观上都阻碍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可见,Y中学作为在同类学校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较为领先的学校,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由个性见共性,在本研究的最后,笔者以Y中学为参照,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优化体系内部各组成系统、促进系统间合力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杨芬[6](2019)在《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发展,大学生健康服务和健康成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事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本研究选取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四所高校为调研地,运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医学模式、健康促进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系统理论深入研究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系统可行的对策,为完善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构建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从大学生健康供给和健康需求两方面对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健康供给层面主要涉及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综合医院和精神卫生院)、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体育教学部以及相关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健康资源提供情况、诊疗服务情况、教育教学活动及日常工作职责,开展健康服务和教育情况;健康需求层面主要涉及学生健康状况、学生健康认知、健康态度、健康需求情况。同时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健康认知、健康态度、健康需求情况进行百分比统计和X2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为无明显差异性。研究发现,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在健康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大学生健康保障制度建设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到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待强化、健康发展支持不足,缺乏效果评估;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问题:健康认知不全面、健康关注度待加强、健康知识获取渠道有限、健康服务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学生自身健康投入不够。同时不同高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健康认知和健康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5),在健康需求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健康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学生对体育课程开设目的缺乏认识,学校免修体育课程规定存在不合理、健康资源缺乏,难以有效满足需求、不良生活习惯或方式影响健康水平。通过对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笔者提出了完善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转变大学生健康支持理念,拓展和丰富理念支持途径、改善健康支持体系的制度与责任、整合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营造大学生健康服务支持性环境、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自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董美宏[7](2019)在《正念减压疗法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基于正念理论的正念减压疗法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为正念减压疗法的深入开展和应用提供理论及临床数据支持,为云南省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和应用正念理念提供借鉴和护理指导。[方 法]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在2017年10月—2018年3月入住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取得知情同意,根据电脑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9例、干预组49例。干预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小组学习(学习内容:糖尿病5个维度,分别包括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的检测、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和微信自媒体的建立。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正念减压疗法进行护理干预,为期3个月。包括干预前:组建干预团队、团队成员同质化培训(培训内容为正念理念、身体扫描、静坐冥想、三分钟呼吸空间的理论及实操)。干预中: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微信自媒体干预群(作用为发布通知、提问、答疑、反馈等)、小组授课(内容为正念理念、身体扫描、静坐冥想和三分钟呼吸空间的理论及实操)、干预团队讨论会、家访。干预后: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主观、客观数据的收集。分别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主观指标(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五因素正念量表)和客观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数据的收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比较,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 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在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研究对象总体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48.59±9.37),高于国内常模(33.80±5.9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0.83±10.22),高于国内常模(41.58±10.57),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SAS量表得分分别为(49.102±8.586)、(48.082±10.822),SDS 量表得分分别为(51.469±9.906)、(50.184±10.594)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SAS量表得分分别为(41.878±7.836)、(46.041±6.856),SDS量表得分分别为(43.388±7.038)、(48.163±8.632),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总得分分别为(111.592±9.443)、(112.347±9.765),观察维度得分分别为(20.429±4.257)、(20.245±4.161),描述维度得分分别为(22.245±3.887)、(22.735±3.610),行动维度得分分别为(23.918±3.115)、(23.714±2.865),不判断维度得分分别为(25.245±3.609)、(24.980±3.805),不反应维度得分分别为(19.755±4.366)、(20.674±3.971),两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FFMQ总得分分别(120.388±10.412)、(111.102±8.828),观察维度得分分别为(23.898±4.298)、(20.531±4.378),不判断维度得分分别为(28.184±5.310)、(25.245±3.609)两组总分、观察和不判断维度得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描述维度得分分别为(23.347±3.364)、(22.184±3.689),行动维度得分分别为(24.327±3.092)、(23.184±3.661),不反应维度得分分别为(20.633±5.330)、(19.959±4.228),两组描述、行动和不反应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FMQ干预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干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FFMQ总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和不判断维度干预前与干预后得分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描述、行动和不反应维度得分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总分及观察、描述、行动、不判断和不反应5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患者的糖尿病人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总体分为(61.776±12.058);其中得分最高项为心理维度条目1糖尿病经常给您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得分(3.184±1.128),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分别为(3.204±1.099)、(3.163±1.179)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DSQL,干预组和对照组DSQL总得分分别为(62.102±11.815)、(61.449±12.532),生理维度得分分别为(26.959±6.484)、(28.286±6.285),心理维度得分分别为(20.225±4.793)、(18.796±4.592),社会维度得分分别为(8.469±2.517)、(8.122±2.204),治疗维度得分分别为(6.449±2.180)、(6.245±1.942),两组患者总分得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和治疗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后DSQL,心理维度条目1糖尿病经常给您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和不便?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分别为(2.306±0.940)、(3.122±1.013)两组得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DSQL总得分分别为(49.449±6.232)、(60.735±8.111),生理维度得分分别为(22.755±3.533)、(28.388±4.434),心理维度得分分别为(15.122±2.870)、(17.980±3.038),社会维度得分分别(6.714±1.258)、(7.939±1.784),治疗维度得分分别为(4.857±1.080)、(6.429±1.670)两组患者总分得分及生理、心理、社会和治疗维度得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得分自身比较,干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本研究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分高于国内常模。2.本研究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念水平处于中下水平,生活质量偏低。3.本研究证明,正念减压疗法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生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有效方法。4.通过正念减压疗法的练习可提高患者的正念水平,辅助其养成对疾病有利的生活习惯,同时可降低其生化指标,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最终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黄皓明[8](2019)在《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离婚率逐年递增的背景下,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成为日益被关注的社会议题。“高考离婚潮”等现象显示,许多遭遇离异危机的父母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为了子女着想,他们是否该等到孩子成年再离婚。本文即希望从父母不同离异时机选取的角度,透过子女主体性感知的视角,来理解成年与早年遭遇父母离异的子女,其所受心理影响和其对于亲子关系的主观感知各自呈现出怎样的形态以及差异。本文的研究采取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叙事导向探究模型,透过对19位成年早期离异家庭子女受访者(包括11位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8位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叙事访谈,采用类别-内容分析、叙事主题分析,以及生命故事撰写等多种叙事探究策略,分别对早年与成年两类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形态的差异进行了质性编码分析与叙事性诠释。其中,对两类子女心理自我的探索聚焦于关系自我的感知差异,两类子女家庭互动形态的探索分别聚焦于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和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研究者希望藉此归纳出不同离异家庭子女离异叙事的多元形态与典型特征。研究发现包括:1.两类子女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与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感知呈现出了相似的类别形态与显着的内涵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表征包括只有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对于家庭归属的困惑;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在家庭责任上的角色感知存在阶段性特征;两类子女都对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感知,以及对婚恋的回避态度;许多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完美主义倾向的自我要求等等。此外,子女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感知会移情性的影响到其他两个场域中子女的关系自我感知。2.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典型形态,依据子女对其消极情感程度与现实互动频率两个维度,可分为“疏离型”、“矛盾型”、“亲近型”与“疑惑型”四类。其中,在位父母对于子女的感知与观念影响,以及替代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状态,是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单亲家庭的子女会深受在位父母对不在位父母感知评价的影响;而对于重组家庭子女而言,他们则可能是在无法从替代性父母处满足情感需求时,才会转向寻求不在位父母的情感支持。3.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依其介入程度,可以分为积极介入与消极介入两类,而消极介入依其主观态度,可进一步分为无介入意愿与无法介入两类。研究还发现子女早年家庭生活与父母形成的家庭三角关系形态与程度对于子女成年后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有着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三角关系中子女高亲职化程度与积极介入类型存在关联;三角关系中亲子联盟与替罪羊表征对应于子女无介入意愿的消极介入形态;而低家庭三角关系程度则与子女无法介入父母婚姻的消极介入形态相关。此外,大部分子女对父母婚姻感知与介入形态在早年和成年后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变化。4.两类子女不同的家庭互动的情境与形态,与子女在原生家庭中不同的关系自我感知存在密切关系。其中,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和替代性父母的关系状态,会影响到自己对于新家庭的家庭归属感知;成年离异家庭子女早年生活中的家庭三角关系表征及与父母的家庭互动形态,与子女对于家庭责任的阶段性感知存在关联。本文在讨论部分,首先总结了影响子女福祉的原生家庭因素,以及父母不同离异时机选取对子女的利弊分析,以供面临离异危机的父母作为参考;然后提出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叙事治疗策略及其适用性,为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成长,及心理咨询工作者工作思路提供多元思考的路径;最后回到了叙事研究的社会向度,从“身体—话语—权力”的视角探讨了离异家庭子女的污名建构及其影响。

滕洪昌[9](2018)在《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研究》文中提出强调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一直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的明确要求。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而对其心理特点的了解需要辅以科学的心理测评。目前在我国少年司法的各个阶段中,都有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测评的实践探索,尤其是未成年人检察部门进行的探索最多,他们对心理测评的需求也最大。未成年人检察在少年司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已经明确将心理测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检察制度,体现出对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重视与期待。早在1993年,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就开始与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行为门诊部合作,在审查起诉阶段利用心理测评来分析涉罪未成年人的犯罪动因及性格特征,为教育感化挽救提供依据,拉开了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序幕,直到2017年3月,心理测评从社会调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检察制度。虽然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但我国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测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测评目的功利化、有效测评工具缺乏、测评人员不专业等问题比较突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与理论研究薄弱、追诉主义观念根深蒂固、法律规定模糊、心理测评本身的误差有很大关系。作为国家公诉机关,人民检察院有着与生俱来的追诉主义欲望,因此依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实现对涉罪未成人的精确惩罚成为一种必然,带有强烈的报应色彩。这导致心理测评以预测是否再犯为主要目的,以攻击、无情、残忍等消极人格特质为主要测试内容,很容易为涉罪未成年人贴上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不利于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基于国家亲权的理念、以及国际公约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测评必须考虑其独特的身心特点,应该坚持保护主义而非报应主义,应该以实现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为目的。通过心理测评寻找其涉罪的原因、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制定教育矫正方案提供支撑。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测评,应该做到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与心理状态三者兼顾、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兼具、以积极人格特质为主、对其成长环境也应该充分考虑,如此才能实现保护的目的。当然,虽然都是涉嫌犯罪,但涉罪类型不同的未成年人,其人格特征肯定不同,除了一些共同的人格特质,还有着与特定犯罪类型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因此应该构建模块化的心理测评指标体系:基础模块中包含反映不同类型涉罪未成年人共同心理特征的基本人格特质,补充模块中考虑不同犯罪类型的特点选择与该犯罪类型相关性较高的人格特质。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中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第二代是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第三代是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与风险控制系统。这些工具存在着适用年龄并不是14-18周岁、解释标准陈旧、消极人格特质过多等问题,需要完善和修改。基于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犯罪学的相关研究,选择了自我控制能力、公正、宽容、友善、感恩5种与犯罪关系密切的积极人格作为测评指标,把宽容、友善和感恩合并为亲社会性。同时,考虑到社会支持、价值观、应对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也被列为测评指标,其中价值观包括金钱观、权力观、集体观和是非观。在量表编制过程中用到的被试群体包括248名涉罪未成年人以及293名普通中学生,在效度检验中所用的被试是260名涉罪未成年人,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假设检验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51道题目的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量表,其中包括两道测谎题。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测初犯和再犯的作用,可以作为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工具,当然该量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不断完善。使用编制的心理测评量表,通过对涉罪未成年人实施心理测评发现:男性涉罪未成年人的是非观较差,女性涉罪未成年人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社会支持较差;与家人关系紧张的、被父亲虐待的和被母亲忽视的容易出现问题;被欺凌的社会支持、经常实施欺凌的价值观比较差。因此,依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制定教育矫正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做到教育矫正方案的针对性和个别化。心理测评是存在误差的,应用于涉罪未成年人时误差更大,目前来看心理测评的结果并不具备作为证据的条件。我国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测评工作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随着心理测评制度法定化的确立,未来参与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专业心理学工作者会越来越多、跨专业的研究也会增多、心理测评可能推广到成年人身上,未来行业协会对心理测评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力度会加大,因此心理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应该会得到极大提升。当然,这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完善、充足的经费投入,也离不开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

肖甜[10](2016)在《首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与工作同盟的关系 ——以大中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作同盟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有意识的积极合作与情感联结,被视为咨询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心理咨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咨询师的言语反应技术是咨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也是咨询师有意识的行为反应。首次咨询是建立工作同盟的关键时期,咨询师在首次咨询中使用的言语反应技术水平会对咨询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成熟咨询师与新手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使用情况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体现在工作同盟建立的品质上。咨询师在面对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访者时,言语反应技术的使用也会有倾向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对工作同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1位成熟心理咨询师的15个案例和13位新手咨询师的15个案例,均为首次咨询,并对咨询全程录音,后将录音转录为约20万字的文字稿。首先,本研究采用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这30个案例中咨询师的言语反应内容进行编码统计,构建出在首次咨询中,咨询师使用的言语反应技术类型。其次,探索这些技术与工作同盟的相关关系。再次,通过对比分析成熟咨询师与新手咨询师的言语反应技术使用差异与工作同盟的关系。最后,分别对比中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差异与工作同盟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与工作同盟的关系,展示在首次咨询中有利于同盟建立的言语反应技术,为新学者提供言语反应技术学习的范本。上述研究结果表明:1、首次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能建立起中等品质的工作同盟,成熟咨询师能比新手咨询师建立起品质更好的工作同盟。2、咨询师使用的言语反应技术:对洞察的提问(封闭式提问)、对情绪的提问(开放式提问)、即时反馈和认知作业(指导)与工作同盟呈正相关;3、自我暴露(方法/经验的暴露)与工作同盟呈负相关;4、成熟咨询师比新手咨询师更普遍地使用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解释、即时反馈、提供信息和指导,并且更倾向于组块式地使用对洞察的提问(封闭式提问)、对情绪情感的提问(开放式提问)以及成系列地布置认知作业,这可能有利于促进与来访者的情感联结和积极合作。5、咨询师与大学生建立的工作同盟品质更好,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更多地使用解释、提供信息和自我暴露,而在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更多地使用指导。

二、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的指导原则
2 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的研究现状
    2.1 研究方法从经验学习走向本土探索
    2.2 评估来源涉及三个方面
    2.3 研究对象区分不明,样本较小
    2.4 模型结构维度和具体指标繁杂多样
    2.5 几个重要的评估研究
3 结语及展望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3)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相关概念定义
        1.1 PCI术
        1.2 心脏运动康复
    2 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心脏康复的起源及发展
        2.2 国内外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2.3 国内外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现状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研制
    1 问卷条目池的构建
        1.1 文献回顾
        1.2 质性研究
    2 问卷的修订及形成终稿
        2.1 专家会议法
        2.2 预调查
第三部分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
    1 调查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样本量计算
    3 调查工具
    4 调查方法
        4.1 知情同意
        4.2 质量控制
    5 问卷统计结果
        5.1 一般资料统计
        5.2 信效度检验
        5.3 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6 讨论
        6.1 问卷的质量及临床指导意义
        6.2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6.3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态度现况
        6.4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行为现况
        6.5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知识、态度、行为的相互作用
        6.6 结合我国发展规划,推进心脏运动康复护理发展的启示
第四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及展望
        2.1 研究创新性
        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质性访谈备忘录(护理健康指导)
    附录3 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
    附录4 初始问卷三级条目对照表
    附录5 问卷填写知情同意书
    附录6 冠心病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
    附录7 中介效应模型赋值
    附录8 期刊发表课题相关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9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论文科研及获得证书情况

(4)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心理疲劳概述
        2.1.1 心理疲劳的相关概念
        2.1.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界定
        2.1.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
    2.2 舞动治疗的概述
        2.2.1 舞动治疗的概念
        2.2.2 舞动治疗的原理
        2.2.3 舞动治疗的理论依据
        2.2.4 舞动治疗的研究现状
    2.3 研究评述
        2.3.1 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因
        2.3.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鉴别
        2.3.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
        2.3.4 舞动治疗用于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与分析
    2.4 研究假设与研究思路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1.1 实验对象纳入标准
        3.1.2 实验对象分组及设置
    3.2 实验程序与要求
        3.2.1 舞动干预时间及场地安排
        3.2.2 舞动干预前后测量
        3.2.3 舞动干预前后访谈
        3.2.4 舞动干预设置及要求
        3.2.5 舞动带领者资质及其督导
        3.2.6 舞动方案设计
    3.3 测量指标
        3.3.1 ABQ问卷分值
        3.3.2 Stroop测试指标
        3.3.3 HRV测试指标
    3.4 测量指标的操作
        3.4.1 ABQ问卷的操作
        3.4.2 Stroop的操作
        3.4.3 HRV的操作
    3.5 数据收集与统计
        3.5.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
        3.5.2 额外变量
        3.5.3 Stroop任务和HRV测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额外变量与实验分组的关联性检验
        4.1.1 运动级别和降重级别与分组的关联性检验
        4.1.2 年龄和专项龄与分组的关联性检验
    4.2 舞动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疲劳问卷分值结果及分析
        4.2.1 两组干预前ABQ问卷分值比较分析
        4.2.2 两组干预前后ABQ问卷分数差值的比较分析
    4.3 舞动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troop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两组干预前Stroop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
        4.3.2 两组Stroop前后测数据差值的比较分析
        4.3.3 各组Stroop前后四周测试结果的趋势变化分析
    4.4 舞动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HRV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两组干预前HRV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
        4.4.2 两组HRV前后测数据差值的比较分析
        4.4.3 各组HRV前后四周测试结果的趋势变化分析
5 讨论
    5.1 舞动干预后主观心理疲劳程度的变化
    5.2 舞动干预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5.3 舞动干预后Stroop指标的变化
    5.4 1次舞动干预后效果与4 次舞动干预后效果的比较
6 结论
7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7.1 研究创新点
    7.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
附录2 ABQ各维度原始分转变及加权标准分表
附录3 运动员身心状况访谈表
附录4 舞动干预前后访谈纲要
附录5 舞动干预方案(四次)
附录6 舞动后访谈部分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二)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已引起社会关注
        (三) 学校正在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转变
        (四) 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成为时代趋势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心理健康
        (二) 心理健康服务
        (三)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论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二) 协同论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启示
        (三) 人本主义理论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
第二章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 调查、呼吁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二) 尝试、起步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
        (三) 探索、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世纪末期
        (四) 推进、繁荣期——20世纪末期至今
    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演变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出台
        (三) 现阶段出台的心理健康服务文件
    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转化
        (一) 医学模式
        (二) 教育模式
        (三) 服务模式
第三章 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以Y中学为例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工具
        (四) 调查实施
    二、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调查
        (一) 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系统
        (二) 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系统
        (三) 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
        (四)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第四章 Y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 测评机制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
        (二) 心理档案尚未实现数据化管理
        (三) 课程的课时数与授课内容缺乏保障
        (四) 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定位不准确
        (五) 危机预警及干预制度不完善
        (六) 心理健康服务内部系统未形成合力
    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所存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监管不到位
        (二) 应试教育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三) 校领导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有限
第五章 对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
        (一)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
        (二) 建立双重经费保障机制
        (三) 建立师资队伍人员保障机制
    二、优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内部各系统
        (一) 健全心理健康测评与档案管理制度
        (二) 改进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三) 拓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对象及途径
        (四) 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中的网络化建设
    三、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间形成合力
        (一) 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间组建数据链
        (二) 心理测评与心理危机预警形成网络化
        (三) 心理健康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健康支持工作
        (二) 生理疾病问题凸显,疾病医疗服务有待加强
        (三) 心理问题亟待关注,需提升服务水平
        (四) 社会问题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需保持高度重视
        (五) 公民健康保障的需求期望提高,追求更完善的服务
        (六) 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
        (一) 健康
        (二) 健康促进
        (三) 健康支持体系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 国际组织和各国健康政策发展
        (二) 大学生健康内容对比分析研究
        (三) 大学生健康支持研究
        (四) 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大学生健康支持政策研究
        (二)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
        (三) 大学生健康面临问题研究
        (四) 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六) 大学生健康标准研究
    三、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及资料分析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研究设计
        (一) 问卷的编制
        (二) 问卷研究步骤
        (三) 访谈研究步骤
        (四) 质量控制
    五、研究技术路线
    六、相关理论及分析
        (一) 健康促进理论视角
        (二) 社会医学模式视角
        (三)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
        (四) 系统理论视角
第三章 研究发现及分析
    一、昆明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发展概况
    二、昆明市大学生健康支持发展概况
    三、昆明市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 昆明四所高校健康服务支持服务提供分析
        (三) 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分析
        (四) 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相关差异性分析
        (五) 昆明市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四、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供给问题
        (二) 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问题
        (三)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健康促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改进建议
    一、转变大学生健康支持理念,拓展和丰富理念支持途径
        (一) 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健康认知
        (二) 广泛开展大学生健康宣传,强化健康和生命质量教育
    二、改善健康支持体系的制度与责任
        (一) 完善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制度规范,优化部门职能
        (二) 完善高校学生健康信息的动态追踪和监督制度
        (三) 明确规范各方参与健康服务责任
    三、整合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一) 优化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资金投入
        (二) 加大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
        (三) 加强学校相关健康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力度
        (四)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四、营造大学生健康服务支持性环境
        (一) 开展健康课程进校园,营造校园健康知识学习氛围
        (二) 开展多元文体活动,打造学生健康素养培育园地
        (三)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确保校园健康风险有效防控
        (四) 优化校园实体环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五、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自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正念减压疗法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源起:父母离异时机的选择与离异家庭子女的困境
        1. 高校心理咨询场域中的离异家庭个案——基于个人专业实践经历的反思
        2. 离婚率递增背景下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污名——“我的家庭有些特殊”
        3. 子女眼中的父母离异时机——“他们早就该离了”
        4. 离异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观念流变——从”为了孩子再忍忍“到"为了孩子越早离”
    二.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 个体离异叙事的两个层面: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
        2. 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的探索视角选取
        3. 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离异与离异家庭子女的相关研究
        1. 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婚姻与离异
        2.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聚焦
        3. 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子女影响的差异研究
    二. 离异叙事中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综述
        1. 心理自我中的关系自我
        2. 家庭互动中的亲子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叙事探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过程
    一. 方法论选择:叙事探究视角下子女对父母离异事件感知的建构
        1. 另一种思考视角:社会建构论与叙事心理学的颠覆
        2. 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离异家庭子女叙事探索
    二. 叙事取向的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参与者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参与者
        2. 研究工具
    四. 访谈过程与资料分析
        1. 访谈过程
        2. 资料分析
    五. 研究信效度检验
    六. 研究伦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自我探索:早年和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叙事及差异
    一. 类别-内容分析——三种场域中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特征
        1. 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2. 亲密关系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3. 在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二. 叙事主题分析——关系自我三个主题中典型类别的现象学探索
        1. 家庭责任的阶段性体验——离异家庭子女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
        2. 对男性消极感知的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关系自我
        3. 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离异家庭子女在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
    三. 结果与讨论: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对其他场域关系自我的移情性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异家庭子女互动探索: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叙事
    一. 关系形态的类别-内容分析
    二. 四类形态典型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情境分析
        1. 疏离型——燕子(011)的生命故事
        2. 矛盾型——拉娃(005)的生命故事
        3. 亲近型——小鱼(007)的生命故事
        4. 疑惑型——晚秋(004)的生命故事
    三. 结果与讨论:典型生命故事背后的四类关系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
        1. 四类关系形态间的联结与差异
        2. 与过往研究文献的对话
        3. 替代性父母对于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影响
        4. 在位父母的态度对于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影响
        5. 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背后的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和生活世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互动探索: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叙事
    一. 介入形态的类别-内容分析
    二. 三类形态典型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情境分析
        1. 积极劝离型——小美(006)的生命故事
        2. 消极介入Ⅰ型(无介入意愿)——露露(014)的生命故事
        3. 消极介入Ⅱ型(无法介入)——小双(003)的生命故事
    三. 结果与讨论:典型生命故事背后的三类介入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
        1. 三类介入形态间的相似与差异
        2. 家庭三角关系与子女介入动机
        3. 子女对父母婚姻介入形态的流变
        4. 与过往研究文献的对话
        5. 对父母离异介入形态背后的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与生活世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1. 早年与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的叙事差异
        2. 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及影响因素
        3. 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及建构过程
        4. 子女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与家庭互动形态间关系
    二. 讨论
        1. 父母离异时机与子女福祉:回到最初的问题
        2.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从叙事探究到叙事治疗
        3. “身体—话语—权力”视域下离异家庭子女的污名建构与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9)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少年司法需要心理学的参与
        (二)国外少年司法中心理测评被广泛应用
        (三)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比较落后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心理测评
        (二)涉罪未成年人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二)访谈法
        (三)量表法
第一章 我国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历史与现状
    一、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历史
        (一)未成年人检察领域的初步探索
        (二)未成年人检察实践的改进努力
        (三)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法定化
    二、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差异比较大
        (二)有效的测评工具缺乏
        (三)专业的测评人员少
        (四)测评目的功利化明显
    三、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二)检察官固有的国家公诉人职责
        (三)相关法律规定比较模糊
        (四)心理测评本身存在较大误差
第二章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模式的反思
    一、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报应模式
        (一)以追诉主义理念为基础
        (二)以预测再犯风险为主要目的
        (三)以与犯罪相关的消极人格特质为主要测试内容
        (四)对再犯预测的准确性非常低
        (五)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理念不一致
    二、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教育模式
        (一)以保护主义理念为基础
        (二)以促进成长为主要目的
        (三)以与犯罪相关的积极人格特质为主要测试内容
        (四)将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结合有利于实现教育矫正的目的
        (五)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相符合
    三、报应模式转向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一)将传统心理测评应用于司法领域面临挑战
        (二)涉罪未成年人具有特殊性
        (三)涉罪未成年人与普通未成年人之间并无质的差异
第三章 本土化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量表的设计
    一、教育模式下心理测评的应有内容
        (一)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与心理状态兼顾
        (二)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相结合
        (三)内部特质与成长环境相结合
        (四)考虑不同犯罪类型的差异
    二、构建心理测评量表的设想
        (一)已有心理测评量表难以满足教育的需要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为量表编制提供了基础
        (三)根据犯罪学的相关研究选择针对性的积极人格特质
        (四)选择与犯罪关系密切的其它因素
    三、心理测评量表的具体编制
        (一)参考工具
        (二)编制步骤
        (三)自我控制分量表
        (四)公正世界信念分量表
        (五)价值观分量表
        (六)亲社会分量表
        (七)社会支持分量表
        (八)挫折应对分量表
        (九)量表的合成与信效度检验
    四、对所编制心理测评量表的评价
        (一)心理测评量表的优点
        (二)心理测评量表的不足
第四章 心理测评结果对教育矫正的启示
    一、充分考虑两性差异
        (一)重点关注男性涉罪未成年人的是非观
        (二)重点关注女性涉罪未成年人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社会支持
    二、重视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一)重点关注与家人关系紧张的涉罪未成年人
        (二)重点关注被父亲虐待和被母亲忽视的涉罪未成年人
    三、关注欺凌与被欺凌对犯罪的影响
        (一)重点关注被欺凌涉罪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
        (二)重点关注经常实施欺负的涉罪未成年人价值观
第五章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制度的完善
    一、不宜将心理测评结果作为司法证据
    二、附条件强制启动心理测评
    三、由专业的心理测评人员实施测评
    四、检察机关主导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测评
    五、适当扩大心理测评的适用范围
    六、利用行业协会加强对心理测评工作者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A 涉罪未成年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涉罪未成年人访谈提纲
附录 C 未成年人检察官调查问卷
附录 D 未成年人检察官访谈提纲
附录 E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量表
附录 F 《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的实施意见》(建议稿)及解析
致谢
作者简历

(10)首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与工作同盟的关系 ——以大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
        二、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现状
        三、中学生心理咨询
        四、大学生个体心理咨询
    第二节 咨询师的言语反应技术
        一、咨询师的言语反应技术研究现状
    第三节、工作同盟
        一、工作同盟的研究现状
        二、工作同盟的测量工具
    第四节 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与工作同盟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问题提出
    第六节 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参与者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首次咨询中咨询师工作同盟(来访者评估)建立情况
        二、首次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工作同盟的结果
        三、首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编码系统构建
        四、中学生首次心理咨询,新手与成熟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差异与工作同盟关系
        五、大学生首次心理咨询,新手与成熟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差异与工作同盟关系
        六、中学生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差异与工作同盟关系
第四章 讨论
    一、来访者评定的工作同盟与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的关系
    二、成熟咨询师与新手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差异与工作同盟的关系
    三、在初中生与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差异与工作同盟的关系
    四、对临床心理咨询的启发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一节 局限与不足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述评[J]. 沈洁,吴正言. 医学与哲学, 2021(12)
  •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冠心病PCI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护理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D]. 瞿佳嫣.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舞动疗法对散打赛前降体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研究[D]. 谢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中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研究 ——以Y中学为例[D]. 周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6]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D]. 杨芬. 云南大学, 2019(03)
  • [7]正念减压疗法对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效果的研究[D]. 董美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D]. 黄皓明. 南京大学, 2019(11)
  • [9]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研究[D]. 滕洪昌. 鲁东大学, 2018(07)
  • [10]首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言语反应技术与工作同盟的关系 ——以大中学生为例[D]. 肖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论运动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