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服务工作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服务工作

一、浅议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为东[1](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段毅浩[2](2021)在《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个别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取更高额的利润而利用互联网成本低、隐蔽性好等特点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破坏市场秩序,给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相关制度失位使得市场上不正当竞争丛生,严重阻碍了网络市场的稳定发展。我国原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于1993年,当时互联网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极少,绝大多数民众尚未接触过互联网,所以在法律条文中并未对互联网这一特定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进行有针对性地规定。这就导致当下在对互联网市场不正当行为进行规范或惩戒时,只能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一般性条款为法律依据,由法官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自由裁量。但法官所作出的裁决是由其主观认知所决定的,这也就使得在司法实务中很多要件相似的案件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2017年国家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了修订,增补了互联网市场不正当竞争的专项规定,主要内容均包含于第十二条之中。此次修订是国家从规范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的角度出发,为了完善互联网经济的法律保障体系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在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制了传统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互联网市场中的应用,对目前已出现过的以及大概率将要出现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以及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涉及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诉讼案件数量呈现出极高的增速,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奇虎诉腾讯案”、“互动百科诉百度案”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诉讼案件。这些案件从提起诉讼到终审判决旷日持久,且判决结果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一定的争议,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互联网不正当竞争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判决结果多是由法官自由裁量做出的,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对当前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行研究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对规范我国互联网市场秩序,推动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奇力格[3](2021)在《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在物理空间中的传统通信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传统的商业行业中也出现了新型的在线交易、在线购买和在线支付等商业交易模型。尽管网络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网络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各种新现象不断出现。其中涉及使用信息网络来促进在线操作的实施,例如“游戏外挂”、“信用卡套现”、“刷单”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犯罪行为,不仅破坏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引起了法律实践中所关注和讨论的“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以及学术理论上的问题。这种类型的犯罪比传统犯罪更具威胁性和危害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网络犯罪不仅限于网络空间中的传统犯罪,其犯罪模式和犯罪数量也不断地更新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和令人发指的新型犯罪。这些新的犯罪模式与传统犯罪相比,在犯罪行为和犯罪对象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司法层面,这不仅增加了司法机关调查和处理具体案件的难度,而且还增多了在认定这些新型犯罪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刑事立法是一个挑战。这种新犯罪模式的行为方法与新型网络犯罪指控之间的联系上的含糊和不确定性,不仅给司法当局打击此类犯罪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且,最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讲,也为群众的预期判断造成了认知上的障碍,人们无法准确指出哪些网络行为受到刑法的约束以及如何避免这种行为。因此,在客观层面上准确识别和评估新型网络犯罪的行为和范围不仅是当前刑法面临的立法问题,而且还是迫切需要在预期法律水平上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网络环境的新形势,在法律制度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客观条件下,本文对近几年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非法经营罪的“侵犯利益”、“违反国家法规”和“情节严重”等主题为指导,同时考虑理论和实践,提出解决网络环境中的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点建议。

李欣颖[4](2021)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接近8亿,占全体网民的86%,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超越综合视频成为第三大移动应用。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用户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移动短视频观看时长日均3亿小时,成为领跑互联网的新发展热点。虽然随着移动短视频竞争格局走向良性,内容质量得到提升,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事物和新兴业态,还是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挖掘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规律和网络结构,基于信息行为演化过程,从移动短视频用户的多元信息行为和多维场景出发,维护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障移动短视频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是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的新挑战。本文以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行为科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行为科学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衍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最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从用户信息行为视角,提出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全文理论研究按照“理论框架—核心解析—理论落脚点”的研究脉络层层深入展开,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剖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及内在机制,最后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目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获取详实的质性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从多维视角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阐释了相关概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章为第6章和第7章提供支撑。第五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首先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接着配置安卓智能手机并ROOT后进行Java语言编程,获取总计217360条抖音短视频数据,采用归纳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数理统计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分词工具、Gephi软件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整体特征、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信息发布行为特征、信息共享行为特征及信息行为网络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本章为第6、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本章在国内外学者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建模依据和思想,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V-SIbR,计算了模型平衡点及阈值,设置了11组33个参数方案,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的演化进行了综合讨论。本章为第7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研究。本章针对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现状和问题,从用户信息行为出发,基于第4章研究成果,提出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提高对策;基于第5章研究成果,针对移动短视频发展乱象提出治理对策;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第4、5、6章研究成果,提出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对策。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趋势,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层面,能够推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发展、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为加强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加强移动短视频治理、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未来研究中,紧随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契机,挖掘移动短视频技术应用优势,展开健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宫亚男[5](2021)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比如国外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面对国外不同思潮的影响,一些人的思想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侵扰。这些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们,已经随着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拜金主义、功利化、关系户等消极、负面思想不断干扰着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由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的多样性需求,使得部分人追求的价值观念已经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着明显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这就使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重挑战。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在引言中,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并对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在正文中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新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征。其次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作用。最后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新媒体之间的契合性关系:新媒体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窗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通过新媒体来表达。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各种挑战:诸如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信息接收的挑战、引导广大民众思想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社会思潮的挑战以及面临全球新媒体发展的挑战等,并且详细阐述了在这些挑战方面的具体表现。第三部分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利用新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信息接收,运用新媒体载体引导民众坚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新媒体下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加强新媒体网络立法与监管以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等。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加以梳理、总结,找到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着力点,并对本论文研究主题的发展态势作出展望。

李霞[6](2021)在《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度日益加深,也进一步推进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在目前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媒体的发展给地方政府传统的公共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挑战。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对突发网络舆情的处理妥当与否,不仅与社会公众的和谐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关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着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介绍了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问题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查阅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地方政府、自媒体、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公共危机等相关概念,并对生命周期理论、“沉默螺旋”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进行了阐述;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和成效;通过一起正面案例和一起反面案例的分析对比,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以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引,转变地方政府传统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强化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黄金四小时”意识和议程设置意识;进一步健全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立法;提高多部门合作能力,优化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应对技术和人员的保障。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丰富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姜海洋[7](2021)在《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提供了高速度、低时延、高带宽的网络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网络性能的提升促进了位置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给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以下简称LBS)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5G和大数据环境下,LBS产业结构及平台服务模式发生新变化。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LBS商业模式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营销模式的优化设计,而是与产业链相关的参与者共同合作进行创新发展的过程。应用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位置服务相关的技术、管理及立法等层面的优化设计方案,建立所有参与者互相影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学术界对于LBS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如何优化位置服务商业模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对5G商用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研究结论比较分散,对LBS商业模式及其生态系统优化问题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已有研究成果滞后于当前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如何开展5G环境下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建立各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以5G商用为背景,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LBS商业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论文着重关注了 LBS商业模式理论要素及产业优化问题,从LBS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及技术原理入手,将LBS位置服务属性特征与5G技术特点相结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方案。围绕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将LBS商业模式与5G应用紧密结合,对LBS商业模式相关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LBS商业模式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2)对LBS商业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建立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从技术、管理、立法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提出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建议。(3)为提升精准定位能力,采集真实消费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技术仿真验证,提出LBS精准定位的具体建议,建立与5G环境相适应的LBS精准定位与营销管理体系。(4)开展位置服务隐私保护方法研究。分析5G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点,提出新的适应5G环境的隐私保护方法,并结合国内目前LBS市场特征及相关领域法律保护特点提出管理和立法建议。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了 LBS商业模式优化模型,从技术、管理、立法角度提出基于政产学研用生态系统理念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方案。对基于LBS的精准营销商业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为5G时代LBS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提出具体建议。(2)优化了 LBS用户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和研究模型。引入网络效应、技术感知及用户动机变量研究网络效应动机理论。优化了网络效应、动机理论对于LBS用户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将网络效应作为外部变量、技术感知和用户动机作为自变量,对位置服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研究分析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3)优化室内位置预测算法,解决大型建筑物内定位不准难题。为提高LBS精准定位能力,解决大型建筑物室内的定位能力不足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精确的用户和店铺位置预测和分析方法,采用两层XGBoost算法来预测用户当前所在的店铺和位置信息,并通过商场中的真实顾客数据来检验算法的有效性,为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设计提供技术支撑。(4)提出5G环境下位置隐私信息保护方案。针对5G环境下位置服务隐私保护难点,提出了新的位置隐私信息保护技术方法和立法建议。论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5G环境的融合定位隐私保护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通过初步降维、定位耦合保护、对称加密传输有效提升了位置隐私信息保护能力。同时,论文对国内外位置隐私信息保护管理和立法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个人位置隐私信息管理模型和立法建议。

王养忠[8](2021)在《我国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谣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已经有着很长的历史。试图在一段时间内能消除谣言,几乎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这个社会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可是,谣言搭上互联网的“快船”,披着社会舆论的“外衣”,在网络世界里“兴风作浪”,转型成为了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小则危害个人声誉,破坏社会市场秩序,大则损害国家发展利益,危害国家人民安全,动摇执政根据。面对网络谣言的无孔不入,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纵观我国对于网络谣言治理路径,不难看出虽然我国在治理网络谣言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整体而言成效不太明显,还存在立法、监管、协调治理等等诸多种问题。因此,从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汲取国外相关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国家、社会、媒体、公民等四个层面探究相关治理路径思路。国家完善网络安全措施,社会聚集各项治理资源,媒体严格把关监督,公民强化自律修养,以此来实现网络谣言治理路径的持续优化,共同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谢尚均[9](2021)在《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信图书馆被普遍的接受和应用,微信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信息服务离不开大数据的信息挖掘技术与整合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通过网络技术能够被更加方便地搜集和更广泛、快速地传播,用户信息曝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此外,大数据时代下侵犯用户隐私权益的特征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增加了微信图书馆保护用户隐私权益的难度。因此,微信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时需要采取一系列隐私权益保障手段,如何有效地对保障用户基本权益成为微信图书馆运行中的工作重点。本文以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阐释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内涵,剖析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特点,论述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规避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通过对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和机制的论述,从法律政策、服务机构、用户素养和运行技术等四个维度揭示了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法律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提升用户素养和完善运行系统等维度提出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常颖[10](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商业化时代的开启,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工具,其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优势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领域、政务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都具有自主创造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分享条件,并赋予了用户媒介话语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农民工用户数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日益突出,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平台使用上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农民工群体为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用户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推动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是在线信息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新媒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沉浸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问题。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验分析、实证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系统阐释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使用行为、分享行为和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中主体、客体、技术和环境要素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升对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服务水平。第3章从涵义、特征和分类三个层面阐明了新媒体的概念,归纳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包括动机理论、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浸理论,界定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三个概念,并分析了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阐述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分析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行为过程,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层面剖析了各个信息行为阶段的动机,最终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第4章以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实验法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定量测度,第5章通过构建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采用使用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全部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以沉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百度贴吧农民工吧数据并利用Python和Xpath路径语言,使用Jieba库实现分词操作并将数据按照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7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选取出的20名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开放式编码比较,提炼和归纳出11个主范畴,构建了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的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对模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以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辅证。第8章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从农民工用户群体层面、政府层面和新媒体平台层面提出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阶段、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阶段、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阶段的信息服务提升策略,并从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内容模式和渠道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法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针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提出了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升策略。在理论层面上,助推新媒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为解决农民工信息贫困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媒体平台对农民工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指导,为农民工用户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将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行为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新媒体对农民工用户群体信息行为影响的动态观测,以提高农民工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二、浅议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新媒体
        2.2.2 信息偶遇
        2.2.3 过程感知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意义建构理论
        2.3.2 图式理论
        2.3.3 信息采纳理论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2.3.5 技术接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3.1.2 信息偶遇环境
        3.1.3 学术信息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3.2.1 信息偶遇前
        3.2.2 信息偶遇中
        3.2.3 信息偶遇后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扎根理论
        5.2.2 访谈对象筛选
        5.2.3 访谈过程设计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5.3.1 开放式编码
        5.3.2 主轴编码
        5.3.3 选择性编码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5.4.1 模型构建
        5.4.2 分析与讨论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6.2 研究设计
        6.2.1 定性比较分析
        6.2.2 数据采集
        6.2.3 数据校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
        一、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
        二、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理解
    第二节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社会背景
        一、以流量争夺为核心
        二、上游企业压制下游企业
        三、互联网市场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节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关系
        一、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联系
        二、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区别
第二章 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分析
    第一节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一、行为手段具有高技术性
        二、实施场所具有虚拟性与蒙蔽性
        三、危害结果具有广泛性和严重性
    第二节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为表现
        一、劫持流量行为
        二、恶意诱导行为
        三、软件不兼容行为
        四、其他妨碍、破坏行为
第三章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的现状
        一、法律规制
        二、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规制
        三、配套司法解释规制
    第二节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二、法律内容规定不全面
    第三节 司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管辖障碍
        二、电子证据取证保全问题
        三、缺乏诉前保障
    第四节 执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美日两国对我国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规制情况
    第二节 日本规制情况
    第三节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五章 规制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立法规定
        一、完善规定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赔偿责任的规定
    第二节 改进司法工作
        一、明确法院管辖权
        二、健全证据采集机制
    第三节 加强执法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现存问题
    (一)典型争议案件整理
        1.案件基本情况
        2.案件争议情况
    (二)典型案件反映出的司法认定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分析
    (一)非法经营罪的“侵害法益”认定
        1.理论观点
        2.本文分析
    (二)非法经营罪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认定
        1.理论观点
        2.本文分析
    (三)非法经营罪中“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认定
        1.理论观点
        2.本文分析
    (四)非法经营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
        1.理论观点
        2.本文分析
四、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解决
    (一)基本思路
    (二)具体方案
        1.立法完善方面
        2.司法完善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3 短视频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方案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
        2.1.1 移动短视频概念
        2.1.2 移动短视频内涵
        2.1.3 移动短视频特征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2.2.1 信息行为定义
        2.2.2 网络信息行为概念
        2.2.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
    2.3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2.3.1 信息生态概念
        2.3.2 信息生态系统
        2.3.3 信息生态因子
        2.3.4 信息生态链
    2.4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2.4.1 复杂网络的概念
        2.4.2 复杂网络特征模型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2.5.1 系统动力学定义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5.3 系统动力学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
    3.1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
    3.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
        3.2.1 行为要素构成
        3.2.2 生态要素构成
        3.2.3 心理要素构成
    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
        3.3.1 信息价值驱动
        3.3.2 知识创新驱动
        3.3.3 娱乐文化驱动
        3.3.4 社会认同驱动
        3.3.5 经济效益驱动
    3.4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
        3.4.1 触发扩散机理
        3.4.2 感知推动机理
        3.4.3 交互激励机理
        3.4.4 行为认知机理
        3.4.5 机理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和步骤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对象
        4.2.3 研究步骤
    4.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4.3.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4.3.2 选择性编码
        4.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4.4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
    5.1 问题的提出
    5.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5.3.2 数据采集处理
        5.3.3 数据结果
    5.4 讨论分析
        5.4.1 用户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
        5.4.2 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特征
        5.4.3 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
        5.4.4 用户信息行为网络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
    6.1 问题的提出
    6.2 建模依据及思想
    6.3 模型构建
        6.3.1 模型假设
        6.3.2 演化模型构建
        6.3.3 主体状态转化规则
        6.3.4 模型参数配置及约束
    6.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平衡点和阈值
        6.4.2 仿真参数设置
        6.4.3 仿真结果分析
        6.4.4 讨论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
    7.1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7.1.1 提升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7.1.2 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7.1.3 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
    7.2 治理短视频发展乱象
        7.2.1 完善制度设计
        7.2.2 优化政府监管
        7.2.3 加强主体自律
    7.3 优化短视频服务生态
        7.3.1 信息价值捕捉
        7.3.2 用户行为优化
        7.3.3 信息环境改善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点
一、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关概述
    (一)新媒体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1.新媒体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2.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新媒体之间的契合性
        1.新媒体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窗口
        2.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通过新媒体来表达
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信息接收的挑战
        1.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接收和民众认同践行的差距
        2.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接收渠道主要依赖传统媒体
        3.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接收形式同新媒体契合不够
    (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广大民众思维的挑战
        1.新媒体开放性致使民众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功利化
        2.新媒体传播中夹杂着某些非主流与多元化的价值观
        3.新媒体信息的大量传播易使个人思考丧失独立性
    (三)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对新媒体社会思潮的挑战
        1.新媒体社会思潮呈现出大众性与及时性
        2.新媒体社会思潮传播的零时差与低成本
        3.新媒体社会思潮的“分众化传播”与“点餐式服务”
    (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全球新媒体发展的挑战
        1.新媒体全球网络发展致使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2.新媒体准入门槛低及信息把关人作用被削弱
        3.新媒体网络技术层面问题及信息质量监管不足
三、新媒体时代应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的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信息接收
        1.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接收样式以增强民众认同感
        2.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拓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接收渠道
        3.创建新媒体平台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接收构造
    (二)运用新媒体载体引导民众坚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1.以新媒体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吸引民众思考追随
        2.用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价值追求
        3.以新媒体马克思主义信仰楷模引导民众前行方向
    (三)加强新媒体下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
        1.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
        2.用唯物辩证法思维分析新媒体社会思潮是非曲直
        3.以不良社会思潮危害性为镜鉴弘扬新媒体正能量
    (四)加强新媒体网络立法与监管以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
        1.加强新媒体网络立法与监管以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2.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部门以及网络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3.适时更新新媒体技术以维护新媒体网络信息安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相关概念
        2.1.1 自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
        2.1.2 网络舆情概念、特征及演化阶段
        2.1.3 地方政府与网络舆情应对
        2.1.4 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沉默螺旋”理论
        2.2.3 议程设置理论
        2.2.4 危机管理理论
        2.2.5 公共治理理论
    2.3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意义
        2.3.1 从政府治理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权威和管理水平
        2.3.2 从政治治理角度看,有利于提升执政能力和政府形象
        2.3.3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措施及成效
    3.1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措施
        3.1.1 逐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3.1.2 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预警
        3.1.3 大力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新媒体
        3.1.4 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3.1.5 逐渐加强善后工作和问责力度
    3.2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取得的成效
        3.2.1 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有所增强
        3.2.2 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逐渐建立
        3.2.3 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制度逐渐完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分析
    4.1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案例及分析
        4.1.1 张家口“11.28”燃爆事故概述
        4.1.2 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4.1.3 张家口市政府舆情回应的措施分析
    4.2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失败案例及分析
        4.2.1 福建泉港碳九泄露事件概述
        4.2.2 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4.2.3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措施分析
    4.3 两起案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5.1.1 监测和预警工作效率较低
        5.1.2 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不全面
        5.1.3 对网络舆情的回应欠缺实效
        5.1.4 综合运用政务新媒体的水平不足
    5.2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地方政府认知存在偏差
        5.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5.2.3 部门间协作不畅通
        5.2.4 技术与人员力量薄弱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6.1 转变传统的网络舆情应对理念
    6.2 强化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意识
        6.2.1 强化“黄金四小时”意识
        6.2.2 加强“议程设置意识”
    6.3 健全网络舆情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6.4 完善网络舆情应对交流互动机制
    6.5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技术和人员保障
        6.5.1 完善网络舆情研判预警系统
        6.5.2 成立应对网络舆情的专业队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LBS技术及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2.1.1 LBS技术架构及理论
        2.1.2 LBS数据结构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2.1.3 LBS技术发展研究
    2.2 LBS商业模式及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2.2.1 LBS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2.2.2 LBS商业模式发展历程
    2.3 LBS用户隐私保护方法相关研究
        2.3.1 LBS隐私保护技术相关研究
        2.3.2 LBS隐私保护管理与立法相关研究
第三章 LBS商业模式特征及存在问题
    3.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特征分析
        3.1.1 LBS商业模式分类
        3.1.2 5G时代LBS商业模式特征
    3.2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及趋势
        3.2.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分析
        3.2.2 5G时代LBS商业模式前沿趋势研究
    3.3 LBS商业模式风险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3.3.1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风险评估
        3.3.2 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LBS用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LBS用户行为领域研究综述
    4.2 LBS用户行为研究设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变量测量
        4.2.3 研究方法
    4.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4.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3.2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实证检验分析
第五章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5.1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5.1.1 基于协同创新的LBS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5.1.2 LBS+O2O商业模式优化设计
        5.1.3 基于LBS的反向团购商业模式
    5.2 基于机器学习的LBS用户位置预测研究
        5.2.1 位置预测服务研究背景
        5.2.2 位置应用数据处理
        5.2.3 位置预测研究方法
        5.2.4 服务项目提升建议
    5.3 基于平台化运营的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
        5.3.1 LBS精准营销商业模式特征
        5.3.2 5G环境下LBS精准营销平台原理
        5.3.3 LBS精准营销平台优化设计
第六章 LBS用户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6.1 5G环境下移动用户位置隐私保护方法研究
        6.1.1 位置隐私保护研究现状
        6.1.2 融合定位的隐私保护算法及性能分析
        6.1.3 算法总结与未来研究重点
    6.2 位置隐私信息管理与立法研究
        6.2.1 个人位置信息概念及隐私信息泄露风险
        6.2.2 国内外个人位置隐私信息法律保护现状
        6.2.3 个人位置隐私信息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6.2.4 个人位置隐私信息保护立法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我国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谣言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网络谣言概述
        一、谣言的界定
        二、网络谣言的界定
    第二节 网络谣言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谣言的现状
        二、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网络谣言治理路径理论考察
        一、治理理论的含义
        二、网络谣言治理路径的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网络谣言治理路径分析
    第一节 我国网络谣言治理路径
        一、国家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媒体层面
        四、公民层面
    第二节 我国网络谣言治理路径特点
        一、国家主导网络谣言治理
        二、前期预警与后续追踪监管并重
        三、言论保护与谣言治理并行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第三节 我国网络谣言治理路径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不完善
        二、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管制多于疏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网络谣言治理经验考察
    第一节 境外国家层面相关治理分析
        一、法律先行
        二、不断完善监管
        三、较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节 社会层面相关治理
        一、政府指导下的社会治理
        二、积极公开信息
    第三节 媒体层面相关治理
        一、“第四权力”的媒体监督
        二、“议程设置”与引导公众舆论
    第四节 公民层面相关治理
        一、媒介素养水平与参与意愿
        二、稳步推进网络实名制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网络谣言治理路径的优化措施
    第一节 国家主导:强化立法与司法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完善监管机制
        三、健全司法适用
        四、把握好言论自由与谣言治理的平衡
    第二节 社会参与:凝聚各方共治
        一、加强社会协调
        二、健全常态化治理机制
        三、借鉴“抵制谣言代理人”制度
    第三节 媒体履责:巩固舆论阵地
        一、加强舆论引导
        二、严守把关环节
        三、加强技术辟谣
    第四节 公民自律:强化公民监督
        一、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二、加强公民法律教育
        三、落实网络实名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相关基础
    第一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基本概述
        一、微信图书馆的内涵与特征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的内涵与隐私泄露形式
        三、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模式
        一、用户隐私信息合理使用模式
        二、安全隔离模式
        三、私密浏览模式
    第二节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机制
        一、管理机构监督机制
        二、用户隐私管理机制
        三、用户服务反馈机制
        四、隐私权益保障评估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现存问题
    第一节 基于法律政策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法律内容不完善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政策的缺失
    第二节 基于服务机构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微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理念缺失
        三、微信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素养薄弱
    第三节 基于用户素养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意识的匮乏
        二、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能力的不足
    第四节 基于运行技术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现存问题
        一、微信图书馆运行系统存在漏洞
        二、微信图书馆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法律政策强化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完善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微信图书馆隐私权益保障政策
        三、健全微信图书馆隐私权益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制定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服务章程
        二、强化微信图书馆服务职业道德观
        三、提高微信图书馆内部人员素养
        四、完善微信图书馆内部的隐私保护制度
    第三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用户素养提升的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强化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的意识
        二、提高微信图书馆用户保护隐私的能力
        三、提高微信图书馆用户的维权素质
    第四节 基于微信图书馆运行系统完善的用户隐私权益保障优化策略
        一、完善微信图书馆系统内部安全机制
        二、强化微信图书馆系统外部风险防御能力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趋势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1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1.4.2 农民工群体的选择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涵义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1.3 新媒体的分类
    2.2 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
        2.2.1 动机理论
        2.2.2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4 沉浸理论
    2.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
        2.3.1 农民工的概念
        2.3.2 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4 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
        2.4.1 信息需求多样化
        2.4.2 .信息渠道多元化
        2.4.3 .信息资源丰富化
        2.4.4 .用户之间交互增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分析
    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
        3.1.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主体要素
        3.1.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客体要素
        3.1.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环境要素
        3.1.4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技术要素
        3.1.5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模型
    3.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分析
        3.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3.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3.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动机分析
        3.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机
        3.3.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的动机
        3.3.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
    3.4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4.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问题的提出
    4.2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构建
        4.2.1 用户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4.2.2 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4.3 研究设计
        4.3.1 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4.3.2 实验流程
        4.3.3 数据收集
    4.4 数据结果分析
        4.4.1 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分析
        4.4.2 样本统计分析
        4.4.3 混合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4.5 讨论分析
        4.5.1 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
        4.5.2 农民工在线信息来源
        4.5.3 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价行为
        4.5.4 农民工在线信息输入输出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分析
    5.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问题的提出
    5.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构建
        5.2.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5.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框架
    5.3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5.3.1 模型理论基础
        5.3.2 研究假设
        5.3.3 模型构建
    5.4 研究设计
        5.4.1 调查问卷设计
        5.4.2 数据收集及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5.4.3 在线信息使用数据分析
    5.5 数据结果
        5.5.1 量表题项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5.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社群影响对感知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
        5.6.2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6.3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5.6.4 感知趣味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5.6.5 满意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分析
    6.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问题的提出
    6.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构建
        6.2.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6.2.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源选择
        6.3.2 数据采集
        6.3.3 数据处理
    6.4 数据结果分析
        6.4.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内容分析
        6.4.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时间分析
        6.4.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主题分析
    6.5 讨论分析
        6.5.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容规律
        6.5.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时间规律
        6.5.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主题规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7.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问题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7.2.1 扎根理论概述
        7.2.2 访谈样本的筛选
        7.2.3 访谈过程设计
        7.2.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7.3.1 开放式编码
        7.3.2 主轴编码
        7.3.3 选择性编码
    7.4 研究发现及作用路径
    7.5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
        7.5.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
        7.5.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
        7.5.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
        7.5.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8.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
    8.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3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策略
        8.3.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提升策略
        8.3.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提升策略
        8.3.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提升策略
        8.3.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提升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致谢

四、浅议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 段毅浩.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网络环境下非法经营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D]. 奇力格.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D]. 李欣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 宫亚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自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问题研究[D]. 李霞.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5G环境下LBS商业模式优化研究[D]. 姜海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我国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研究[D]. 王养忠. 黑龙江大学, 2021(12)
  • [9]微信图书馆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研究[D]. 谢尚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D]. 常颖.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务信息服务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