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一级挡板沼气池

一种新型的一级挡板沼气池

一、新型一级折流沼气池(论文文献综述)

吴艺婷[1](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查晓[2](2021)在《源头分离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组合工艺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村水体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除处理率低外,农村生活污水还存在已建治理设施相当比例不能正常运行且达标率低的严重问题。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高效、易维护、氮磷资源化利用的处理设施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黑灰分离为基本原则,构建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modified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MABR)预处理黑水-缺氧滤池(anoxic filter,ANF)-多级水车驱动生物转盘反应器(multi-stage water driving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ractors,ms-wd RBCs)-经济型人工湿地(economy-friendly constructed wetland,ef-CW)”的组合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利用MABR处理黑水,研究表明,MABR可有效降解黑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后续运行负荷。中温条件(36±1℃)下,以低负荷运行启动MABR,可快速启动成功。考察HRT对MABR运行的影响,延长HRT有利于黑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提高COD去除率。以48h稳定运行MABR,可实现94%左右的COD去除率。对污染物形态进行分析,MABR对颗粒态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能力。MABR各隔室碱度较高,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16S细菌群落分析指出MABR内实现了相分离。古菌群落分析指出,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在各隔室内均占据高丰度。第二隔室的非氢营养型甲烷菌丰度显着高于其他两隔室,表明第二隔室消化VFA的能力强,因而MABR的酸化可能性低。ANF/ms-wd RBCs联合装置对MABR处理后的黑水与灰水原水混合污水进行处理,研究表明装置实现了有机物降解、氨氮氧化、脱臭及氮的部分脱除。对回流比、HRT、转速等运行条件进行研究,适当增加回流比与HRT有助于提高ANF/ms-wd RBCs对污染物去除。在回流比为150%,HRTANF为7.11 h,HRTwd RBC为1h时,装置实现了较优的运行效果。稳定运行时COD、NH4+-N、TN与TP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8.40%,88.14%,52.33%和34.11%。除TP外,装置出水污染物浓度远低于《江苏省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T 3462-2020)》中的一级A标准。氨氮的硝化主要发生在ms-wd RBCs,尤其是后两级生物转盘。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应用考虑,减少回流、缩短HRT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留氮、磷营养元素有利于后续经济型人工湿地植物生长。当人工湿地面积足够时可考虑进一步缩短缺氧段HRT或减小回流比。对ANF/ms-wd RBCs细菌群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ANF反硝化相关菌及有机物消化降解相关菌丰度较高。硫自养反硝化菌占有较高丰度,有利于臭味的脱除。Ms-wd RBCs则具有较高丰度的氨氮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与(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与实验过程氨氮大部分在ms-wd RBCs被氧化的结果一致。NOB的丰度出现了逐级增加的趋势。这与稳定运行过程中氨氮在ms-wd RBCs第二、三级去除率较高的规律一致,也证明了设置三级生物转盘的合理性。Ms-wd RBCs将生物转盘与跌水充氧结合,实现了高效充氧,利于氨氮氧化。利用水车取代电机驱动生物转盘转动,简化了设备并降低了装置运行能耗,也易于维护管理。针对ms-wd RBCs长期运行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对其构型进行了优化与改进,主要包括:(1)将驱动水车位置从侧边改进为转轴中部,水车两侧均匀分布盘片,以避免可能的转轴弯曲问题;(2)增设带三角溢出堰的布水板以分散水柱增加跌水过程充氧能力;(3)将驱动水车积水槽改进为折角型以增加驱动水在水槽停留时间,从而减少驱动流量、节约能耗。测试ms-wd RBCs的充氧性能,主要与跌水高度、跌水流量、盘片转速等有关,推荐跌水高度为0.5-0.6 m、盘片转速为4-8 rpm。对氧传质过程建立模型以进一步了解其充氧能力。模型将ms-wd RBCs运行过程中的氧传质过程简化为跌水过程充氧与盘片转动充氧两部分。跌水过程以双膜理论为基础从物料平衡角度建立氧传质模型,盘片转动过程以体积修正系数为基础对Kim&Molof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氧传质模型。二者结合,经理论推导与试验校正得出最终的ms-wd RBCs充氧模型,ms-wd RBCs充氧能力与初始溶解氧浓度、跌水高度、盘片转速、ms-wd RBCs尺寸以及温度有关。由模型计算可知单级wd RBC的充氧能力较强,足以支持运行过程中的氨氮硝化。从基质和植物两方面对ef-CW强化除磷进行研究。Ef-CW可有效去除剩余氮、磷,同时,湿地中种植的经济植物也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基质磷吸收实验结果表明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较强的磷吸附能力。中试试验中,以装填砾石的潜流人工湿地为对照,装填部分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人工湿地除磷能力得到显着提升。以水生植物滤床培养经济型蔬菜植物作进行筛选,综合考察植物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与植物产量。推荐植物为夏秋季:雍菜、木耳菜,冬春季:水芹、豆瓣菜、生菜。实际工程中可采取不同湿地形式结合,多种植物搭配,装填除磷基质的方式实现脱氮除磷、产生经济效益。组合工艺中MABR有效减轻了后续单元的有机负荷,同时降低了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ANF/ms-wd RBCs实现了氨氮的高效硝化和有机物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对臭味有效脱除,保留大部分氮磷;ef-CW去除氮磷的同时通过筛选氮磷去除效果好且生物量大、经济价值高的植物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各工艺单元分工协作,整体工艺成本低,易维护管理,符合农村地区需求。

博林(Boualy VONGVISITH)[3](2020)在《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中国蔬菜总产量近7.85亿吨,废弃物主要分布于蔬菜生产基地、集散地和加工场所,可资源化利用的蔬菜废弃物量超过蔬菜总产量的30%。但是,目前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量少,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废弃物随意堆积,城镇蔬菜废弃物主要随生活垃圾填埋处理,传统粗放式的处理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蔬菜废弃物由于其自身较高的含水率,不宜采用焚烧工艺。同时,因有机成分含量高,其堆放或填埋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蔬菜废弃物来说这些废弃物的固体含量在8%~19%,总挥发固体的含量占总固体80%以上,其中包括75%的糖类和半纤维素,9%的纤维素及5%的木质素,其较高的含水量使得它们很适宜采用生物处理工艺。水分含量较高利于水溶性化合物在沼气发酵的代谢,而厌氧消化工艺则是处理这些废弃物的合理选择。好氧工艺不太适合处理水果和蔬菜废弃物,因为有机物含量高需要大量的动力消耗。本实验通过五种不同蔬菜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的研究,旨在探索蔬菜废弃物厌氧处理工艺。同时,检查IC和UASB反应器的产气特性及其甲烷含量,确定新型厌氧反应器的最佳工艺参数和稳定性。最后,对处理后的蔬菜沼液提出一种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折流沟工艺处理方法,探索蔬菜沼液排放标准。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指导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新能源研究发展的重要数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蔬菜废弃物批量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A组(混合叶菜废弃物)与其他两组相比,平均甲烷含量最高,为65.2%,VS产甲烷率为0.731 L/g VS。其中在HRT为17天时,VS产气率达到0.987 L/g VS。实验组B(蔬菜废弃物残渣)的VS产气率为0.817 L/g VS,而平均甲烷含量为56.6%,VS产甲烷率为0.61 L/g VS。此外,实验组C(蔬菜汁)的VS产气率为0.637 L/g VS,,而平均甲烷含量为58.6%,VS产甲烷率为0.42 L/g VS。2.以IC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料并比较两个反应器性能,两个反应器实验均分为5个阶段,HRT分别为6d,4d,2d,1d和0.5d。IC和UASB反应器的实验结果表明,当HRT为6 d时,IC反应器的产气率为6.9 g VS/(L·d),比UASB反应器的产气率高出4.5 g VS/(L·d),然而当HRT在4-2d时,IC反应器产气率从2.8-3.1 g VS/(L·d)略有增加。HRT在2-0.5d变化时,IC反应器性能比UASB反应器稍好,平均气体产量为3.6至3.9L/d,甲烷含量为66%。实验表明,IC反应器能够稳定的运行并且运行效果要优于UASB反应器。3.使用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DFAB工艺处理蔬菜汁废液,将厌氧消化后沼液深度处理。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在1169~1146 mg/L之间,AFISH出水COD浓度在376~250mg/L之间,DFAB处理后COD浓度进一步降低到220~102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通过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对混合蔬菜废弃物可以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且IC反应器能够稳定的运行并且运行效果要优于UASB反应器,经IC反应器处理后的蔬菜沼液可以进一步用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DFAB工艺进行处理,可使蔬菜废液达标排放。

李丹[4](2020)在《基于灰黑分离式农村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转盘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排放分散、水质波动明显、处理率低等特点,对农村综合水环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出适宜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氮磷资源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源分离处理”理念,采用“黑水厌氧处理-混合污水缺氧处理-好氧处理-人工湿地氮磷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生物生态组合工艺。具体来说,小体积黑水经厌氧段处理后与大体积灰水混合进入缺氧池,以水车驱动生物转盘作为好氧单元对缺氧池出水进一步处理,其部分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末端经济型人工湿地对生物段尾水深度净化实现N、P的资源化。本文将组合工艺的“好氧单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强化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传统生物转盘水力流态和提高处理效果为目标,首次提出导流板式水车驱动生物转盘,即新型生物转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察新型生物转盘的性能,以期为传统水处理装置发展和设备创新提供借鉴依据,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贡献新理念、新工艺、新途径。根据水力流态实验研究,生物转盘改进后返混程度降低、停留时间分布更为集中;水力停留时间更接近理论水力停留时间;死区率大幅降低。生物转盘的构型会影响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在HRT=50 min~70 min范围内反应器的结构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呈现一致性,在1 h~3 h范围内随着HRT增加水力流态变差。新型生物转盘挂膜性能表现良好,其优良的水力流态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在不同季节考察HRT、转速对新型和传统生物转盘处理效能的影响,综合权衡工程经济和处理效率,优选适宜的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的处理效果时,新型一级生物转盘较传统型生物转盘的水力停留时间更短,转速更低,两者对TN的处理效果均呈现处理率低的特点。硝化液回流比对“缺氧反应器/新型水车驱动生物转盘”(anoxic reactor/novel waterwheel driven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AR-nwd RBC)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为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冬春季节应加大硝化液回流比。冬春季硝化液回流比为200%时,系统对COD和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约为80%;夏秋季硝化液回流比为150%时,系统对COD和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约为88%;对于TN的去除,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在各种最佳运行参数下,新型生物转盘出水中COD、氨氮浓度均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而TN需后续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AR-nwd RBC系统具有明显的污染物分级去除规律。冬春季COD和TN的去除率逐级降低,缺氧池和一级转盘对COD的贡献率最高,缺氧池对TN的贡献率最高。排除缺氧池的稀释作用后,三级转盘对氨氮的贡献率最高。夏秋季与冬春季的污染物分级去除率呈现一致性。

崔成武[5](2020)在《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强化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较低,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对农村地区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传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很难满足目前要求。同时,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严重受限于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对处理设施运行成本和维护运营的技术难度异常敏感。因此,在传统的厌氧/微氧处理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成本低、节能高效、运行维护简单的强化方式,提高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是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本实验采用了一种推流式的生物膜反应器,通过添加适当的强化措施,研究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本实验首先研究了填料改性对反应器挂膜启动和运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了添加铁碳填料、添加陶粒以及微曝气对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并对微曝气阶段生物膜菌种组成进行分析,以上研究旨在弄清该生物膜反应器及其强化措施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提升效果,实现在低运行成本的条件下高效稳定运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聚氨酯填料进行过氧化氢氧化-铁离子浸泡改性能够提高反应器的挂膜速度,当运行至第16d时,实验组反应器出水CODcr去除率开始稳定超过60%,比对照组反应器提前了6d;反应器挂膜启动成功后,先后在HRT为5d、4d、3d下运行,当HRT为4天时,污水CODcr去除效果最佳,出水CODcr和去除率分别稳定在78mg/L和80%左右;此外,填料改性只加快了反应器挂膜启动速度,而对挂膜成功后反应器的运行性能则没有明显提升作用。(2)添加铁碳填料对去除污水CODcr的效果明显,出水CODcr最低降至62.3mg/L,CODcr平均去除率达到84.8%,比对照组高出3.5%;添加铁碳填料对反应器去除氨氮和总磷的效果无明显促进作用,这主要受制于反应器内的厌氧环境和铁碳填料的作用机制;(3)将反应器末端填料更换为陶粒后,实验组反应器对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出水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90.9mg/L和8.96mg/L,其氨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相比于对照组反应器分别提高了5.5%和15.6%;(4)微曝气对处理效果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随着气水比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当回流比逐渐增大时,反应器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以提高;在气水比为5.6:1、回流比为75%、间歇曝气模式的最佳条件下,反应器对CODcr、氨氮、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5%、72.5%、69.5%和39.5%;对微曝气运行条件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显示,两个反应器内都形成了以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Alpha变形菌纲)、Clostridia(梭状菌纲)为优势菌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构成了污水中有机质降解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在属水平上分析反应器内具有脱氮功能的菌属,发现反应器内存在丰度较高的Clostridium菌属、Denitratisoma菌属和Thiobacillus菌属,它们是反应器脱氮的主要动力。

方志杰[6](2020)在《生物滤池-氧化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污水的试验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而带来的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直接排入水体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本文构造了“生物滤池-氧化塘”组合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开展生物-生态组合型工艺运行研究。通过滤料优选试验确定了天然沸石与火山岩两种组合型滤料,经过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各污染性指标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同时,氧化塘系统中移植了几种湿地植物,污水中氮磷指标在不断降解的同时,实现资源化的利用。以气温作为主要因素,通过2019年7月-2019年12月对生物滤池与氧化塘的连续进出水水质监测,研究了组合系统对各污染性指标的去除效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滤料优选试验可知,天然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明显好于另外两种滤料(火山岩、麦饭石),三种滤料对于磷的吸附效果均不是太理想,需要与生物除磷方法相结合以强化去除效果;组合型滤料对氨氮和磷的吸附性能要好于单一型滤料。2、通过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试验可知,调节滤速,设定一定梯度的进水流量进行挂膜启动,经过28d后挂膜成功,微生物种类与生物膜浓度不断增加,CODMn、NH4+-N、TN三者的去除率均稳步提升。3、生物滤池系统运行期间,CODMn的去除效果受温度的影响不大,NH4+-N、TN的去除效果受温度的影响较大,TP的去除效果受温度的影响较小。4、氧化塘系统运行期间,塘1、塘2、塘3中CODMn出水浓度分别在10.23-19.86mg/L、12.75-24.53mg/L、10.56-21.02mg/L范围内变化,夏冬季节CODMn的出水浓度值变化较小;塘1、塘2、塘3中NH4+-N出水浓度分别在1.31-3.91mg/L、1.45-4.23mg/L、1.92-5.18mg/L范围内变化,NH4+-N出水效果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塘1、塘2、塘3中TN出水浓度分别在4.42-9.83mg/L、4.58-9.94mg/L、5.97-12.03mg/L范围内变化,TN出水效果受气温的影响亦较大;塘1、塘2、塘3中TP出水浓度分别在0.31-0.52mg/L、0.32-0.54mg/L、0.30-0.52mg/L范围内变化,除了12月份偶有几次出水达不到一级A标的排放标准外,其余时间段均能达到。论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计生物-生态组合型污水处理系统,CODMn、NH4+-N、TN、TP的去除效果均较好,是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技术。

胡玉祺[7](2017)在《改进型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与污泥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上升。本论文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研究了改进型ABR的脱氮性能的提升措施、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与运行特征;通过对改进型ABR各格室中污泥的胞外聚合物进行组分检测及三维荧光分析,结合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鉴定,对改进型ABR的除碳脱氮特征进行了初步解析。取得研究结果如下:采用固定HRT和有机负荷的方式启动改进型ABR,运行45天后有机物去除效果稳定。通过提高氨氮负荷并延长HRT,在间歇曝气模式下达到了较高的脱氮效率;然后将氨氮负荷降低至50 mg/L并相应调整HRT,实现了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脱氮。改进型ABR共运行384天,与植被缓冲带联用后,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GB18918—2002)。对于模拟农村生活污水,曝气格室HRT为16h(改进型ABR的HRT为48 h),DO控制在0.7~1.5 mg/L之间(循环曝气程序约为曝气30 s,停止曝气4~5 min),水温为31℃左右,植被缓冲带HRT为96 h时,改进型ABR出水中的CODCr、TN浓度分别为17.05 mg/L、15.01 mg/L,无除磷效果,经植被缓冲带处理后TN、TP浓度下降至0.78 mg/L、0.40 mg/L。其中,改进型ABR的CODCr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大部分有机物在第I格室得到去除;改进型ABR的TN去除率稳定至62%左右,脱氮过程中无明显NO2--N、NO3--N积累,可能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或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植被缓冲带对改进型ABR出水中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92%。改进型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其前端格室的营养状况较好,污泥颗粒较大、有机物含量较高;后端格室营养状况较差,颗粒污泥解体严重。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各格室污泥颗粒粒径整体呈下降趋势。由于缺乏有机碳源,后端格室污泥的EPS被反硝化过程消耗,与前端格室相比含量显着下降。污泥EPS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为腐殖酸,多糖含量最低;且TB-EPS中的有机物含量远高于slime和LB-EPS。污泥EPS的FRI分析表明:EPS中酪氨酸、色氨酸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富里酸、腐殖酸类物质含量最低。此外,各格室污泥中的Ca、Al、Fe元素含量较高,第Ⅲ格室污泥的金属元素总含量最高。改进型ABR内的细菌种群丰富度远高于古菌。细菌主要以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为主,发现大量反硝化细菌,其中14%为自养菌,第Ⅲ、Ⅳ格室内反硝化细菌数量最多,相对丰度为50%左右,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或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存在,并说明自养反硝化也起到了脱氮作用。曝气格室与厌氧格室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较明显差异。各厌氧格室内存在一定量的产甲烷古菌。此外,由于DO浓度较低,改进型ABR内存在很多丝状菌,以021N型丝状菌、索氏产甲烷丝菌为主,同时观测到梭状芽胞杆菌、硫杆菌及球菌。各格室内丝状菌数量沿程减少,球菌杆菌数量沿程增加,可能与水质变化有关。曝气格室中的微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由于缺乏有机碳源,各格室内均存在大量死亡裂解的微生物,尤其是第Ⅴ、Ⅵ格室。根据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小试实验结果,设计了适用于洱海周边农村单个家庭(3~6人)和旅游型村镇的小型旅馆(40人)生活污水排水量的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工艺,并绘制工艺图纸。

孙加辉[8](2017)在《基于ABR技术的西北村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粗放型排放问题,本文将传统化粪池技术植入到ABR技术中,为西北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改造出一套处理工艺——新型ABR化粪池系统。为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与实现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目的,实验中采用5隔室的新型ABR化粪池系统,分两个时期进行了研究。第一时期,采用逐级降低HRT与改变反应器温度的方式进行反应器的启动,研究了不同启动方式下反应器不同隔室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颗粒污泥的特性。第二时期,通过同步调控运行条件,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有进水机负荷及温度对系统运行特征和效能的影响。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启动阶段的结果:两次启动稳定时,系统对COD去除率分别达到72.69%、55.93%,氨氮去除率总体小于10%,且波动性比较大,系统中各隔室对COD去除的贡献率为:第1隔室>第2隔室>第4隔室>第3隔室>第5隔室,NH3-N去除效果并不明显。启动过程系统处在中碱性环境,总体上系统的pH与碱度、温度呈正相关,与VFA呈负相关,该系统碱度的沿程变化规律是:出水>进水>第5隔室>第4隔室>第3隔室>第2隔室>第1隔室。污泥沉降性较好,污泥颗粒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系统产气量与温度呈正相关。运行阶段的结果:系统整体上对COD、SS的去除效果比较显着,出水COD浓度平均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出水SS浓度平均为19.87 mg·L-1,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81-2002中的一级B标准;总氮、氨氮及总磷的去除效果比较差,时常出现去除率为负的现象,各因素对其影响并不明显;系统中的酸化程度较低,整体处于中碱性环境;HRT的延长、有机负荷的提高和温度升高有助于不同厌氧类微生物菌群代谢活性增强,促进系统总产气量的增加。选用悬浮生长模型对新型ABR化粪池系统ABR反应区进行模型推导,根据反应器特性,采取线性化模型及非线性化模型对反应器分别进行去除率预测。结果表明,将反应器视作串联的CSTR反应器建立模型比将ABR反应区简化至单一CSTR反应器建立线形模型的误差大,原因可能是由于参数选取以及各隔室模型预测误差累计引起的。最后,通过对该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表明该套工艺在经济方面满足西北地区农村地区推广要求。

成梦凡[9](2016)在《折流淹没式生物膜法处理场镇生活污水工艺诊断与改造》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地表水污染日益严重。氨氮已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国家明确将氨氮纳入“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各级政府加强了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在众多场镇修建了不同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是我国场镇污水处理方式大多借鉴大中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工艺不匹配、设备故障率高、出水难以稳定达标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巴南区某场镇污水处理厂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为研究对象,对该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诊断,并对改造后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测,考察污水处理厂改造效果。诊断前,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进行了长期检测,观察进水水量水质变化规律;随后通过现场检测系统各处理单元常规水质并结合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该厂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进行工艺诊断。诊断过程中考察了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发现改造前的折流淹没式生物膜系统对氨氮(NH3-N)、COD和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只有49.9%、46%和68.4%。在考察系统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同时,还探究了高效硝化菌剂、温度对污水处理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践结果表明:投加高效硝化菌剂后,污水处理系统对氨氮的降解能力提高了43.15%;温度对于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象采用的是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温度最低时水温在15.5℃,系统在低温时对氨氮的降解效果会下降14.4%。诊断发现该污水处理厂存在如下问题:缺氧池缺少回流混合液致反硝化不足;缺氧池至曝气池存在短流及折流板存在漏洞致系统水力停留时间(HRT)不足;曝气池曝气不均和曝气头堵塞导致溶解氧较低、进水C/N比较低及一些工艺故障致NH3-N不能达标排放(出水平均15.99mg/L)。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将工艺改造为A/O生物膜工艺,在原先的过长厌氧段加装曝气装置改造为兼氧区,并将二沉池的污泥混合液回馈到初沉池与进水相混合,在缺氧区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改造后出水NH3-N平均值为7.31mg/L,NH3-N平均排放浓度降低54.3%,NH3-N平均去除率提高了23.7%。最后本文将改造前的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与改造后的A/O生物膜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低C/N比的场镇生活污水,过长的厌氧段会消耗污水中不多的有机物,影响系统的脱氮效果,因此采用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A/O工艺,在满足脱氮去除有机物的同时,辅以化学除磷设备达到磷的去除是较好的选择。

杨莉仁[10](2015)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与发展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文中指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和环境共生的、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所引起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日益严重,能源、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乡镇生活生产垃圾及农业废弃物大量增加,使得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畜禽养殖污染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随着养殖企业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进一步恶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加凸显,如何循环利用农业废弃,控制环境污染成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从吉安市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角度出发,以乡镇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吉安市大中型沼气发展历程,对各类大中型沼气发展模式和技术特点进行全面梳理和对比研究探索,提出一套对乡镇生态文明建设行之有效的沼气开发利用方案,给出了适合吉安地区城镇发展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模式,为江西省乃至于全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供借鉴经验,为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科学可行的思路。

二、新型一级折流沼气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一级折流沼气池(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研究视角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对比法
        1.5.4 综合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调研
        2.2.3 排水现状调研
        2.2.4 储水现状调研
        2.2.5 生态涉水调研
        2.2.6 节水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2.4.1 改善用水方式
        2.4.2 争取逐级排水
        2.4.3 改善生态涉水
        2.4.4 实现生态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3.1.1 用水水源
        3.1.2 用水需求
        3.1.3 给水方式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3.2.1 屋面雨水排放
        3.2.2 院落雨水排放
        3.2.3 街巷雨水排放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3.3.1 水窖
        3.3.2 水瓮
        3.3.3 涝池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3.4.1 墙体基础防潮
        3.4.2 地面透水铺装
        3.4.3 景观植被种植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5.2.1 再生水的循环
        5.2.2 给水方式优化
        5.2.3 用水需求拓展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5.3.1 屋面排水优化
        5.3.2 院落排水优化
        5.3.3 街巷排水优化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5.6.3 推广节水器具
    5.7 本章小结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2)源头分离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组合工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1.2 农村污水治理的模式与选择
    1.3 黑灰分离处理方式进展
    1.4 生物处理脱氮技术进展
    1.5 人工湿地强化除磷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课题来源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用水
    2.2 生化指标检测
    2.3 微生物检测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改进型厌氧折流板反应器黑水预处理
    3.1 MABR的启动情况
    3.2 HRT对MABR运行效果的影响
        3.2.1 初次启动后不同HRT时MABR运行效果
        3.2.2 重启动后不同HRT时MABR运行效果
    3.3 MABR稳定运行处理效果
    3.4 MABR微生物群落分析
        3.4.1 各隔室细菌分布分析
        3.4.2 各隔室古菌分布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缺氧-好氧联合生物处理
    4.1 运行条件优化
        4.1.1 回流比的影响
        4.1.2 ANF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4.1.3 ms-wdRBC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4.1.4 盘片转速的影响
    4.2 稳定运行情况
        4.2.1 污染物去除效果
        4.2.2 能耗分析
    4.3 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
        4.3.1 群落多样性分析
        4.3.2 群落物种空间分布
    4.4 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参数条件
    4.5 小结
第五章 多级水车驱动式生物转盘的优化与充氧模型
    5.1 水车驱动式生物转盘的构型优化
    5.2 水车双侧驱动式生物转盘的充氧性能测评与优化
        5.2.1 跌水高度对充氧能力的影响
        5.2.2 跌水流量对充氧能力的影响
        5.2.3 盘片转速对充氧能力的影响
    5.3 水车双侧驱动式生物转盘的氧传质模型
        5.3.1 跌水过程充氧模型
        5.3.2 转动过程充氧模型
        5.3.3 ms-wdRBCs氧传质模型
    5.4 转盘盘片生物膜的显微镜观察研究
        5.4.1 生物盘片挂膜启动及膜生长情况
        5.4.2 稳定运行过程生物膜微生物观察情况
    5.5 小结
第六章 人工湿地强化除磷
    6.1 人工湿地强化除磷基质的选择
        6.1.1 基质强化除磷吸附机理实验筛选
        6.1.2 投加量、粒径、初始磷浓度及温度对两种基质磷吸附的影响
        6.1.2.1 投加量对两种基质磷吸附的影响
        6.1.2.2 粒径对两种基质磷吸附的影响
        6.1.2.3 初始磷浓度对两种基质磷吸附的影响
        6.1.2.4 温度对两种基质磷吸附的影响
        6.1.2.5 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分析
        6.1.3 强化除磷基质人工湿地中试筛选
    6.2 人工湿地强化除磷植物的选择
        6.2.1 夏秋季强化除磷植物筛选
        6.2.1.1 夏秋季植物磷去除情况
        6.2.1.2 夏秋季植物氮去除情况
        6.2.1.3 夏秋季水生植物滤床氮磷去除能力
        6.2.2 冬春季强化除磷植物筛选
        6.2.2.1 冬春季植物磷去除情况
        6.2.2.2 冬春季植物氮去除情况
        6.2.2.3 冬春季水生植物滤床氮磷去除能力
    6.3 经济型人工湿地的构建与经济效益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3)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蔬菜废弃物产量及危害
    1.3 研究目标
        1.3.1 实验研究目标
        1.3.2 具体实验步骤
    1.4 研究现状
        1.4.1 果蔬废弃物(FVW)厌氧消化过程研究现状
        1.4.2 沼气技术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发展
        1.4.3 IC和 UASB反应器的开发与应用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采用批量式反应器对混合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原料与接种物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批量式厌氧发酵前后前后物料特性变化
        2.3.2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日产气量
        2.3.3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日产沼气率
        2.3.4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的累积产气量
        2.3.5 批量式厌氧发酵各组甲烷含量
    2.4 潜力发酵批量实验的分析与比较
        2.4.1 批量发酵30d的总产气率和甲烷含量的变化分析
        2.4.2 与其他批量发酵处理蔬菜废弃物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IC和 UASB反应器高效降解处理蔬菜汁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样品
        3.2.2 接种污泥
        3.2.3 实验装置
        3.2.4 实验设计与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类型蔬菜废弃物的特征成分
        3.3.2 不同HRT和 OLR下 IC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水的性能评价
        3.3.3 不同HRT和 OLR对 IC反应器高效降解蔬菜汁废弃物影响
        3.3.4 不同HRT和 OLR下 IC反应器中NH4-N的浓度
        3.3.5 不同HRT和 OLR对于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性能评估
        3.3.6 不同HRT和 OLR对 UASB反应器高效降解蔬菜汁废弃物影响
        3.3.7 不同HRT和 OLR条件对UASB反应器中的NH4-N浓度的影响
    3.4 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对比分析
        3.4.1 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评估
        3.4.2 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蔬菜汁废弃物的效率对比分析
        3.4.3 本文实验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折流沟工艺对蔬菜沼液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接种物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4.2.2 实验装置
        4.2.3 反应器运行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COD变化
        4.3.2 不同HRT条件下进出水NH4-N浓度变化
        4.3.3 比较不同HRT下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净化器出水COD的浓度和COD去除率的变化
    4.4 新型三床AF反应器和双填料好氧净化器工艺处理废水的效率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1.发表论文
    2.参与项目
致谢
附录

(4)基于灰黑分离式农村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转盘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2 农村生活污水概况
        1.1.3 分散式污水处理进展
    1.2 灰黑分离模式概述
    1.3 生物转盘的工艺特征及研究现状
        1.3.1 生物转盘概述
        1.3.2 生物转盘降解污染物原理
        1.3.3 生物转盘运行影响因素
        1.3.4 生物转盘的应用及发展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工艺流程
    2.2 实验装置
        2.2.1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2.2.2 缺氧反应器
        2.2.3 传统水车驱动生物转盘
        2.2.4 导流板式水车驱动生物转盘
    2.3 试验水质及测定分析方法
        2.3.1 试验水质
        2.3.2 水质指标及测定方法
        2.3.3 试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第三章 反应器水力特性示踪实验研究及反应器启动
    3.1 反应器水力特性示踪实验
        3.1.1 反应器理论
        3.1.2 停留时间分布(RTD)原理
        3.1.3 示踪剂的选择与测定
        3.1.4 示踪实验结果
        3.1.5 示踪实验分析
    3.2 反应器的启动
        3.2.1 缺氧反应器启动挂膜
        3.2.1.1 接种污泥与进水水质
        3.2.1.2 启动方法与过程
        3.2.2 水车驱动生物转盘启动挂膜
        3.2.2.1 生物盘片优化
        3.2.2.2 接种污泥与进水水质
        3.2.2.3 启动方法与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春季水车驱动生物转盘性能研究
    4.1 HRT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4.1.1 HRT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HRT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4.2 转速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4.2.1 转速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转速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4.3 回流比(R)对AR-nwd RBC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4.3.1 R对 AR-nwd RBC系统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R对 AR-nwd RBC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
    4.4 AR-nwd RBC系统污染物分级去除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秋季水车驱动生物转盘性能研究
    5.1 HRT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5.1.1 HRT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1.2 HRT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5.2 转速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5.2.1 转速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2.2 转速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5.3 回流比(R)对AR-nwd RBC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5.3.1 R对 AR-nwd RBC系统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R对 AR-nwd RBC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
    5.4 AR-nwd RBC系统污染物分级去除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强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和特点
        1.2.1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
        1.2.2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
    1.3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方法
    1.4 实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填料改性对反应器挂膜启动和运行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反应器挂膜启动的影响
        2.3.2 填料改性运行阶段pH及碱度变化
        2.3.3 填料改性运行阶段CODcr的去除效果
        2.3.4 填料改性运行阶段NH4+-N的去除效果
        2.3.5 填料改性运行阶段TP的去除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铁碳填料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
    3.1 实验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添加铁碳对出水pH的影响
        3.3.2 添加铁碳对电导率、盐度及TDS含量的影响
        3.3.3 添加铁碳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 添加铁碳对NH4+-N和TP去除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陶粒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强化作用
    4.1 实验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添加陶粒对CODcr去除的强化作用
        4.3.2 添加陶粒对NH4+-N去除的强化作用
        4.3.3 添加陶粒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曝气对反应器处理能力的强化作用
    5.1 实验目的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曝气模式及气水比对CODcr去除的强化作用
        5.3.2 曝气模式及气水比对NH4+-N和TN去除的强化作用
        5.3.3 曝气模式及气水比对TP去除的强化作用
        5.3.4 回流比对CODcr去除的强化作用
        5.3.5 回流比对NH4+-N和TN去除的强化作用
        5.3.6 回流比对TP去除的强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差异性分析
    6.1 实验目的
    6.2 材料与方法
    6.3 生物膜菌种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6.4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6.4.1 门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6.4.2 纲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6.4.3 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6.5 微生物群落差异性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生物滤池-氧化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污水的试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水资源概况
        1.1.2 我国城市水体现状及污染特征
        1.1.3 我国农村水体现状及污染特征
    1.2 国内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内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 农村“厕所革命”与污水处理
        1.3.1 “厕所革命”的概念
        1.3.2 “厕所革命”的方式
        1.3.3 “厕所革命”与污水处理的关系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意义、技术路线及项目来源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技术路线
        1.4.5 项目来源
第二章 试验材料装置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滤料
        2.1.2 试验植物
        2.1.3 试验试剂及水质参数检测方法
        2.1.4 试验设备与仪器
    2.2 试验装置与用水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用水
    2.3 试验方法
        2.3.1 生物滤池滤料优选试验
        2.3.2 生物滤池的运行效果分析
        2.3.3 氧化塘的运行效果分析
        2.3.4 组合系统各单元对污染物去除率分析
第三章 生物滤池滤料优选与挂膜启动
    3.1 概述
        3.1.1 试验流程
        3.1.2 采样方法
    3.2 试验滤料的特性
        3.2.1 天然沸石的特性
        3.2.2 火山岩的特性
        3.2.3 麦饭石的特性
    3.3 单一滤料吸附效果的试验研究
        3.3.1 单一滤料对氨氮的吸附能力
        3.3.2 单一滤料对总磷的吸附能力
    3.4 组合滤料吸附效果的试验研究
        3.4.1 组合滤料对氨氮的吸附能力
        3.4.2 组合滤料对磷的吸附能力
    3.5 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3.5.1 生物滤池的启动
        3.5.2 挂膜阶段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6 小结
第四章 组合系统的运行管理与效果分析
    4.1 概述
        4.1.1 试验流程
        4.1.2 氧化塘的启动
    4.2 温度对生物滤池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4.2.1 试验运行条件
        4.2.2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4.2.3 低温运行条件下可采取的适宜措施
    4.3 温度对氧化塘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4.3.1 试验运行条件
        4.3.2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
        4.3.3 低温运行条件下可采取的适宜措施
    4.4 组合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
        4.4.1 对COD_(Mn)的去除率
        4.4.2 对氨氮的去除率
        4.4.3 对TN的去除率
        4.4.4 对TP的去除率
        4.4.5 可能产生的环境效益
    4.5 组合系统的运行及日常管理
        4.5.1 生物滤池的整体运行及日常管理
        4.5.2 氧化塘的整体运行及日常管理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改进型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与污泥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农村生活污水
        1.2.1 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现状
        1.2.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1.3 ABR的研究进展
        1.3.1 厌氧污水技术理论
        1.3.2 ABR概述
        1.3.3 ABR处理低浓度污水的研究进展
    1.4 污水生物脱氮
        1.4.1 污水脱氮技术分类
        1.4.2 污水生物脱氮技术的发展
    1.5 植被缓冲带技术
        1.5.1 植被缓冲带的含义
        1.5.2 植被缓冲带的种类
        1.5.3 植被缓冲带的功能
        1.5.4 植被缓冲带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改进型ABR的运行启动与运行
        2.2.2 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联用
        2.2.3 检测方法
3. 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的运行效果及脱氮作用分析
    3.1 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的运行效果
        3.1.1 改进型ABR的运行效果
        3.1.2 植被缓冲带运行效果
    3.2 改进型ABR的脱氮作用
    3.3 小结
4. 改进型ABR内污泥性质研究
    4.1 污泥基本性质、形貌结构特征
        4.1.1 污泥基本性质
        4.1.2 粒径、分形维数
        4.1.3 污泥形貌
    4.2 污泥有机物、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4.2.1 胞外聚合物含量
        4.2.2 金属元素含量
    4.3 小结
5. 改进型ABR格室内污泥的生物相特征
    5.1 微生物性状观测
        5.1.1 光学显微镜观测结果
        5.1.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
    5.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相关分析
        5.2.1 微生物种群丰富度和多样性
        5.2.2 微生物群落结构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附录一 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设计计算书
附录二 改进型ABR-植被缓冲带工艺图纸

(8)基于ABR技术的西北村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西北地区农村水环境现状
        1.2.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
        1.2.2 农村污水水量与水质特点
        1.2.3 农村污水排水体制
        1.2.4 农村污水收集方式
    1.3 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的现状
    1.4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技术概述
        1.4.1 ABR反应器的工作原理
        1.4.2 ABR反应器的结构进展研究
        1.4.3 ABR反应器的工艺性能
        1.4.4 ABR反应器微生物特性与污泥颗粒化
        1.4.5 ABR反应器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仪器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污水及接种污泥
        2.1.3 实验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常规指标
        2.2.2 其他指标
3 新型ABR化粪池系统启动阶段的研究
    3.1 启动运行阶段的控制方式
        3.1.1 污泥驯化培养
        3.1.2 反应器启动方式
        3.1.3 启动阶段影响因素
    3.2 反应器启动与水质状况分析
        3.2.1 启动阶段不同条件下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3.2.2 启动阶段不同条件下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3.2.3 启动阶段pH值、挥发酸(VFA)和碳酸盐碱度的变化
    3.3 反应器启动阶段的污泥性状分析
        3.3.1 外观特征
        3.3.2 污泥的沉降速率及微生物群落分布
        3.3.3 厌氧污泥的产气量
    3.4 启动过程存在的问题
        3.4.1 反应器出现泡沫
        3.4.2 污泥上浮问题
        3.4.3 污泥变绿及反应器表面发绿问题
    3.5 小结
4 新型ABR化粪池系统运行阶段的研究
    4.1 反应器的基础运行状况
    4.2 反应器运行与水质状况分析
        4.2.1 运行阶段不同条件下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运行阶段不同条件下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运行阶段不同条件下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2.4 运行阶段不同条件下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4.2.5 运行阶段不同条件下对SS去除效果的影响
        4.2.6 运行阶段不同条件下pH值、碳酸盐碱度和挥发酸(VFA)的变化
    4.3 反应器运行阶段的污泥性状分析
        4.3.1 外观特征
        4.3.2 污泥的沉降速率及微生物群落分布
        4.3.3 厌氧污泥的产气量
    4.4 小结
5 新型ABR化粪池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5.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1.1 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5.1.2 ABR动力学模型建
    5.2 反应器线性化模型建立
        5.2.1 模型参数测定
        5.2.2 动力学模型检验
    5.3 反应器非线性模型建立
        5.3.1 稳态模拟
        5.3.2 动力学参数测量
        5.3.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6 技术经济分析
    6.1 成本与运行费用分析
        6.1.1 设备加工费用分析
        6.1.2 设备运行费用分析
    6.2 效益分析
        6.2.1 环境效益
        6.2.2 社会效益
        6.2.3 经济效益
    6.3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

(9)折流淹没式生物膜法处理场镇生活污水工艺诊断与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1.3 课题研究内容
    1.2 小型场镇污水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2.1 场镇污水的来源与特点
        1.2.2 场镇污水处理中的问题
    1.3 国内外小型场镇污水处理技术概况
        1.3.1 国内小型场镇污水处理技术概况
        1.3.2 国外小型城镇污水处理技术概况
    1.4 生物膜工艺在污水治理中的概述
        1.4.1 生物膜技术的发展
        1.4.2 生物膜反应器分类
        1.4.3 生物膜技术的优缺点
        1.4.4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原理与特性
        1.4.5 A/O生物膜工艺
    1.5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1.5.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1.5.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1.5.3 传统生物除磷原理
        1.5.4 新型生物除磷原理
    1.6 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6.2 故障诊断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简介
        1.7.1 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
        1.7.2 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优缺点
        1.7.3 国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工艺应用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诊断方法
    2.1 重庆某场镇污水处理厂介绍
        2.1.1 工艺流程
        2.1.2 设计进出水水质
        2.1.3 运行方式概述
    2.2 研究方法及项目测定方法
        2.2.1 取样点的选取
        2.2.2 工艺诊断与改造技术路线图
第3章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进出水水质分析
    3.1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氨氮分析
    3.2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COD分析
    3.3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总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诊断
    4.1 折流淹没式工艺诊断分析
    4.2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分析
    4.3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4.4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分析
    4.5 折流淹没式生物膜工艺调控研究
        4.5.1 微生物强化菌剂对处理效果研究
        4.5.2 温度对处理效果研究
        4.5.3 C/N比对处理效果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处理厂改造方案及实施效果评价
    5.1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与水质变化
    5.2 改造具体措施
    5.3 污水处理厂改造具体效果
        5.3.1 工艺改造对NH_3-N处理效果分析
        5.3.2 工艺改造对COD处理效果分析
    5.4 改造后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与发展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关于生态循环农业与沼气工程
    1.7 国内外研究情况
        1.7.1 国外研究情况
        1.7.2 国内研究情况
2 大中型沼气工程
    2.1 大中型沼气发酵
    2.2 沼气发酵条件
    2.3 沼气工程常用指标
    2.4 常见反应器的原理及优缺点
3 吉安市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历程
    3.1 吉安市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概况
    3.2 吉安市早期大中型沼气工程
    3.3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大中型沼气工程
    3.4 红泥塑料厌氧覆皮发酵池大中型沼气工程
    3.5 CSTR反应器大中型沼气工程
    3.6 USR+ABR组合发酵工艺大中型沼气工程
4 乡镇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探索
    4.1 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的重要性
    4.2 沼气工程适宜发展模式及效益分析
        4.2.1 适宜吉安地区发展模式
        4.2.2 社会效益
        4.2.3 经济效益
        4.2.4 生态效益
    4.3 吉安市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
5 吉安市乡镇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展望
    5.1 区域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
    5.2 集镇规模化集中供气沼气工程
    5.3 乡镇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型一级折流沼气池(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源头分离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组合工艺系统研究[D]. 查晓. 东南大学, 2021(02)
  • [3]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新工艺的研究[D]. 博林(Boualy VONGVISITH).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4]基于灰黑分离式农村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转盘性能的研究[D]. 李丹. 东南大学, 2020(01)
  • [5]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强化措施研究[D]. 崔成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生物滤池-氧化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污水的试验与研究[D]. 方志杰.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改进型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能与污泥特征研究[D]. 胡玉祺.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基于ABR技术的西北村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研究[D]. 孙加辉.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3)
  • [9]折流淹没式生物膜法处理场镇生活污水工艺诊断与改造[D]. 成梦凡. 绵阳师范学院, 2016(08)
  • [10]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与发展研究 ——以吉安市为例[D]. 杨莉仁.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一种新型的一级挡板沼气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