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航海事故的心理因素

浅谈航海事故的心理因素

一、浅谈航海事故中的心理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汪逊[1](2021)在《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近30年船员心理研究文献分析》文中指出海运是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船员是海运公司组织结构中具备高度专业性和特殊性的群体,海运事业的发展与船员群体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本文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对我国近30年(1990—2019年)以来有关船员心理学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客观因素(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培养等)对船员心理进行关心和干预,以期对船员离职率高、船员市场低迷现状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创新思路。

苑化健[2](2020)在《船舶安全人为因素浅析及对策》文中提出为了切实减少船舶航行安全工作,保障安全形势的稳定,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达到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的目标,本文从产生事故中人为因素的四个方面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周娟,顾鸿,张文静[3](2016)在《禅定技术在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不注意"是航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探索了"不注意"的成因,阐述了禅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进一步提出禅定技术应用于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的三阶段训练方案。

闫思洁[4](2016)在《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我国对煤矿的安全开采越来越重视。为了建立一个更符合我国实情的煤矿安全生产模型,本文在调查2006-2015年10年期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及各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网上通报的煤矿事故中的1000起典型煤矿事故的基础上,对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一个更适合煤矿行业的改进的HFACS(Human Factors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System,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造成煤矿事故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各自的关联度,确定了煤矿事故致因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出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因素排序为:违章操作、安全监管不到位、违章指挥、安全管理混乱、制度因素、打非治违工作不到位等。并计算了煤矿事故与致因因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人因与物因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不同人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不同物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排序、不同事故等级的致因因素关联度排序等,对计算结果分别进行了分析。基于改进的HFACS模型,对2014年11月27日发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松林煤矿的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和2011年11月10日发生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的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进行分析,比较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和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的差异。相比于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列出哪些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帮助企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事故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陈梦莉[5](2015)在《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人为因素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因,单纯依靠技术设备的进步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事故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以往的成果多偏重于研究单个或者几个人为因素对安全事故的影响作用,缺乏系统研究建筑安全事故因素交互作用的研究。为系统研究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及交互作用机理,首先,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行业特征提出了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HFACS)框架中应增加社会环境层的假设,对框架中各层人为因素要素进行修订后构建出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分析系统(C-HFACS)框架,并验证该框架修正的合理性和行业适用性。其次,以150起建筑安全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利用C-HFACS框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框架各层次因素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因果检验,得出对建筑安全事故影响较大且因果关系显着的九个构成要素。再次,为进一步分析高频人为因素间影响作用的大小建立了社会环境层与企业安全管理层、企业安全管理层与现场监管层、现场监管层与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层以及不安全行为条件层与不安全行为层等5个假设模型,在重庆、武汉、荆州等12个城市的15个工地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407份,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C-HFACS框架各层高频人为因素的关系模型中,企业安全管理层对现场监管层的影响最为显着、程度最高,政府监管、企业安全文化和资源管理、现场监管者的设计和管理行为、物理和技术环境以及个体生理状态、技能等九个人为因素对事故和下层人为因素影响显着。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政府、企业、现场和个体四个维度提出了第三方安全巡检机构、企业文化建设、强化现场设计管理行为等针对性对策,以期为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和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

李兰[6](2015)在《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个性价值体现于个人存在和发展之中,确证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个性发展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个性发展、丰富和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人的个性问题也深刻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促进个性良好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个性健康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塑造、引导和激励功能。因此,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综合运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方法、系统性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系统探讨人的个性发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过程中的动态性、整体性和优化性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向度出发,立足“人的个性发展”这一核心范畴,以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境遇为基础,以“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主线,探究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互动关联性与内在一致性,意在揭示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结合后带来的新课题,并从这一视角系统考察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路径探索、评价体系等问题,从而初步建构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框架。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分析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互动关联的学理问题,这是论文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的哲学蕴含、本质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进行清晰阐释,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征。其次,对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于科学认识并培育教育对象优良个性,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于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现状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被解决,同时优良个性不断得以发展。该部分论证使论文的研究有了一个明确的逻辑起点和理论起点。第二,分析人的个性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新课题。首先对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现实境况进行阐释,分析了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内容,以及市场经济、全球化、虚拟交往对个性发展的双重影响。这对于在教育对象个性张扬发展的现实境况下,更现实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其次,对个性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新课题展开研究。个性发展不可避免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迎来新课题,论文对该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三,分析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基于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存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原则;基于个性发展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原则;基于教育对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第四,分析个性发展背景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教育对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和法律保障。其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实现以教育者良好个性魅力引领受教育者个性良好发展的目的。再次,尊重并发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为教育对象自我教育创造条件;教育对象自身也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再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尊重教育对象个性,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育内容注重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教育内容重视个性潜能的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教育内容具有特色,形成特色化教育。最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由显性为主向显隐结合、由集中教育向集分结合、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单一方法向综合方法转变,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整体提升。第五,分析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首先,基于教育对象个性发展的现实情境,思政教育实效性评价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针对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其次,评价标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中居于中心地位,从培育教育对象优良个性,促进教育对象个性健康发展,切实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度考量,论文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认知标准、情感标准、意志标准、信念标准、行为标准、能力标准,从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李静,施利承[7](2014)在《中国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海员的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对整个航运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海员继续教育的主渠道,无疑是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主要探讨了在海员培训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的重要性;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的任务、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组织与管理以及评价方式。

张建,刘李娜,黄志强[8](2013)在《参加第12届国际航海卫生专业会议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海军医学研究所一行3人,代表中国航海卫生专家,于2013年6月4-7日在法国布雷斯特参加了第12届国际航海卫生专业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ritime health,ISMH)。通过交流,笔者拓展了视野,感受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并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一、会议情况ISMH本为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该领域高级别交流平台,每2年举办1次。1997年第4届会议成立了国际航海卫生学会(International Maritime

卢春霞,梁玮[9](2012)在《受损客轮中人员紧急疏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借鉴陆上紧急疏散研究成果,探讨客轮中突发事故时人员紧急疏散研究成果及进展。基于现有的有限的研究成果,IMO针对不同船型发布了不同疏散指南,给出总疏散时间组成部分和计算方法,对其安全性给予评价。最后本论文展望了受损客轮人员紧急疏散的未来研究方向,即动态网格化方法、疏散标识优化、模型完善和人员行为特性关系探究,希望改进IMO疏散指南及船员的相关培训。

张玉沛[10](2012)在《情感联结的意义 ——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1907-1990)是英国着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是依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研究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以精神分析学说、动物行为学和进化论思想为基础的新的依恋理论。本文在详尽收集与分析相关英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概括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回顾了鲍尔比的成长背景、学术发展历程以及思想源泉。第二章介绍了鲍尔比的主要研究方法,以他对焦虑与哀伤这两个主题的研究为基础,并结合案例,详细阐述了其依恋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依恋的内涵、发展阶段、内部工作机制以及依恋模式等内容。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鲍尔比的家庭治疗思想包括治疗模式、治疗过程和治疗案例。第四章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的依恋理论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五章是对鲍尔比依恋理论的总体评价,主要分析了鲍尔比依恋理论的主要贡献、主要局限和主要影响。

二、浅谈航海事故中的心理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航海事故中的心理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近30年船员心理研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二、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研究趋势分析
    (二)论文作者分析
    (三)论文关键词分析
三、对应的数据讨论
    (一)心理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提升
    (二)船员心理问题的影响源及应对
        1.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
        2.船舶安全和航海事故中的人为因素
        3.船员培养
        4.心理应激及压力应对
四、船员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2)船舶安全人为因素浅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的因素在航海事故中的分析
    1.1 适任能力
    1.2 安全教育和意识
    1.3 团队协作
    1.4 良好心理因素及习惯
2. 解决对策
    2.1 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2.2 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
    2.3 改善人的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出现几率
3.总结

(3)禅定技术在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航海事故中“不注意”现象成因分析
    1.1 缺乏工作责任心
    1.2 疲劳
    1.3 注意广度狭窄
    1.4 注意分散
2. 禅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2.1 修止
    2.2 修观
3. 禅定技术在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中的应用
    3.1 第一阶段———放松训练
    3.2 第二阶段———注意稳定性训练
    3.3 第三阶段———注意广度训练

(4)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事故致因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HFACS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事故致因理论与HFACS模型
    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2.3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模型
    2.4 轨迹交叉理论
    2.5 瑟利模型
    2.6 Reason模型
    2.7 HFACS模型
    2.8 致因理论(模型)比较
    2.9 本章小结
3 HFACS模型的改进
    3.1 HFACS模型的缺陷
    3.2 HFACS模型的改进
    3.3 改进的HFACS模型图
    3.4 事故致因因素的表现形式
        3.4.1 制度因素
        3.4.2 部门机构不健全
        3.4.3 安全教育培训欠缺
        3.4.4 安全生产监督不力
        3.4.5 规程措施因素
        3.4.6 安全管理混乱
        3.4.7 打非治违工作不到位
        3.4.8 安全监管不到位
        3.4.9 方针、政策因素
        3.4.10 违法违规组织生产
        3.4.11 弄虚作假
        3.4.12 违章指挥
        3.4.13 个性特征
        3.4.14 生理因素
        3.4.15 心理因素
        3.4.16 技术装备缺陷
        3.4.17 生产环境因素
        3.4.18 不规范操作
        3.4.19 违章操作
    3.5 改进的HFACS模型的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
    4.1 灰色关联分析法概述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优点
    4.3 煤矿事故与灰色关联分析之间的关系
    4.4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过程
    4.5 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
        4.5.1 煤矿事故与致因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4.5.2 煤矿事故与致因因素类型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4.5.3 人因与物因的关联度分析
        4.5.4 不同人因类型的关联度分析
        4.5.5 不同物因类型的关联度分析
        4.5.6 不同煤矿事故等级与致因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
        5.1.1 事故概况
        5.1.2 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
        5.1.3 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
        5.1.4 两种事故报告的比较
        5.1.5 整改措施
    5.2 案例二
        5.2.1 事故概况
        5.2.2 传统的煤矿事故报告
        5.2.3 基于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报告
        5.2.4 整改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工作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分析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1.1.2 人为因素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因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新颖性
2 文献综述
    2.1 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综述
    2.2 事故人为因素研究综述
        2.2.1 政府层面
        2.2.2 企业层面
        2.2.3 项目层面
        2.2.4 个体层面
    2.3 人为因素分析和分类系统(HFACS)综述
        2.3.1 HFACS的起源和发展
        2.3.2 HFACS的应用现状
3 建筑安全事故HFACS框架修正设计
    3.1 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简介
        3.1.1 Reason的事故致因模型
        3.1.2 人为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
    3.2 C-HFACS框架模型修正设计
        3.2.1 C-HFACS框架层次和构成要素的修订
        3.2.2 C-HFACS框架模型的构建
        3.2.3 C-HFACS框架模型各个构成要素表现形式的确定
4 基于C-HFACS的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析
    4.1 C-HFACS框架原因频率统计
    4.2 卡方检验和让步比分析
        4.2.1 卡方检验和让步比理论与方法介绍
        4.2.2 卡方检验和让步比分析结果
    4.3 统计结果分析
        4.3.1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4.3.2 企业安全管理分析
        4.3.3 现场安全监管分析
        4.3.4 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分析
        4.3.5 不安全行为分析
5 C-HFACS框架各层次人为因素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5.2 构建SEM假设模型
        5.2.1 社会环境层与企业安全管理层关系模型构建
        5.2.2 企业安全管理层与现场安全监管层关系模型构建
        5.2.3 现场安全监管层与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层关系模型构建
        5.2.4 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层和不安全行为层关系模型构建
    5.3 数据收集与整理
        5.3.1 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5.3.2 调研过程与概况描述
        5.3.3 问卷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5.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4.1 模型的拟合度分析
        5.4.2 模型的路径分析
6 建筑安全事故预防与控制对策建议
    6.1 基于社会环境层的对策建议
        6.1.1 加强政府的安全监管力度
        6.1.2 引入独立第三方安全巡查机构
    6.2 基于企业管理层的对策建议
        6.2.1 关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6.2.2 企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6.3 基于现场监管层的对策建议
        6.3.1 优化现场监管者的工作设计
        6.3.2 强化现场监管者的管理行为
    6.4 不安全行为前提条件层的对策建议
        6.4.1 调整员工的心理状态
        6.4.2 加强施工机具的维护管理
        6.4.3 优化作业环境设计
    6.5 不安全行为层的对策建议
        6.5.1 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6.5.2 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成果和实践价值
    7.3 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C-HFACS框架构成要素及其表现形式
附录B 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一) 现实依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诉求
        (二) 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个性发展向度研究的理论诉求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四、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个性的哲学蕴含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关系
    一、 个性的哲学蕴含与本质
        (一) 个性的哲学内涵
        (二) 个性的本质与特征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征
    三、 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关系
        (一) 科学认识并培育良好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 促进个性良好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于个性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功能
第二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新课题
    一、 当代中国个性发展的现实境况分析
        (一) 个性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内容
        (二) 市场经济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三) 全球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四) 虚拟交往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二、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换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要进一步提升
        (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进一步调整
        (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一步优化
        (五)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进一步创新
第三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建构
    一、 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原则
        (一)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二) 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实现
    二、 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原则
        (一) 个性发展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二) 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结合的实现
    三、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原则
        (一) 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的实现
第四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 尊重教育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
        (三) 落实教育对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和法律保障
    二、 形成教育者的教育个性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产生的根源分析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内在规定
        (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个性的实践探索
    三、 发挥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作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 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为教育对象自我教育创造条件
        (三) 教育对象自身应积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尊重教育对象及其个性,教育内容因人、因时而异
        (二) 教育内容注重培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
        (三) 教育内容重视个性潜能的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
        (四) 教育内容具有特色,形成特色化教育
    五、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二) 由显性为主向显隐结合转变
        (三) 由集中教育向集分结合转变
        (四)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五) 由单一方法向综合方法转变
第五章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探析
    一、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要求
        (一) 以人为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总原则
        (二) 针对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应具有针对性
        (三) 科学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四) 时代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应不断创新
    二、 个性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认知标准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情感标准
        (三)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意志标准
        (四)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信念标准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行为标准
        (六)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能力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7)中国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员培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的重要性
    1.1 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是海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2 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3 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的内容设计
    3.1 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内容设计
    3.2 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具体内容例解
4 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与评价
    4.1 培训的组织管理
    4.2培训课程的评价方式)

(9)受损客轮中人员紧急疏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陆上建筑中人群疏散研究
    (二) 船舶上人群疏散研究
二、IMO MSC船舶疏散指南
三、展望

(10)情感联结的意义 ——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l.论文选题的意义
    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3.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4.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传略及思想来源
    1.1 传略
    1.2 思想来源
        1.2.1 精神分析学
        1.2.2 进化论
        1.2.3 动物行为学理论
第二章 依恋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主题
        2.2.1 与依恋对象短期分离时的反应——焦虑
        2.2.1.1 分离焦虑
        2.2.1.2 引发焦虑的情境
        2.2.1.3 焦虑与儿童恐惧症
        2.2.1.4 一例儿童恐惧症案例
        2.2.2 长期丧失依恋对象时的反应——哀伤
        2.2.2.1 丧失与哀伤
        2.2.2.2 儿童哀伤体验与成人哀伤体验
        2.2.2.3 儿童哀伤体验与精神疾病
        2.2.2.4 引发极度哀伤体验的心理状态
        2.2.2.5 一例儿童哀伤案例
    2.3 基本概念
        2.3.1 依恋的内涵
        2.3.2 依恋发展阶段
        2.3.3 内部工作模型
        2.3.4 依恋模式
        2.3.5 安全基地
第三章 心理治疗观
    3.1 治疗模式
    3.2 治疗过程
    3.3 治疗案例
第四章 与其他依恋理论的比较
    4.1 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恋理论
    4.2 学习理论的依恋理论
    4.3 认知发展理论的依恋理论
第五章 简要评价
    5.1 主要贡献
    5.2 主要局限
    5.3 主要影响
参考文献

四、浅谈航海事故中的心理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近30年船员心理研究文献分析[J]. 汪逊.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05)
  • [2]船舶安全人为因素浅析及对策[J]. 苑化健. 珠江水运, 2020(14)
  • [3]禅定技术在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中的应用[J]. 周娟,顾鸿,张文静.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10)
  • [4]改进的HFACS煤矿事故致因灰色关联分析[D]. 闫思洁. 河南理工大学, 2016(12)
  • [5]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分析及相关性研究[D]. 陈梦莉. 重庆大学, 2015(03)
  • [6]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李兰.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7]中国海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 李静,施利承. 交通医学, 2014(01)
  • [8]参加第12届国际航海卫生专业会议的思考[J]. 张建,刘李娜,黄志强.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3(06)
  • [9]受损客轮中人员紧急疏散研究进展[J]. 卢春霞,梁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03)
  • [10]情感联结的意义 ——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研究[D]. 张玉沛.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浅谈航海事故的心理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