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互连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互连

一、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网络互连(论文文献综述)

唐玉华[1](2018)在《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正在推进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图搜索问题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国际上测评面向大数据计算机能力Graph 500排名的标准测试。大数据应用与传统计算密集型应用存在显着不同,面向大数据应用特征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大数据的高时效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面向图搜索大数据典型应用,针对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并行计算机理、宏体系结构、微体系结构及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性能量化模型(第二章)本文针对图搜索应用的数据驱动、全局同步、随机访问等特征,综合数据规模、并行度、存储访问、通信延迟等因素,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计算、访存和通信的综合量化性能模型,可为面向大数据的并行计算机系统设计提供有效指导。2.设计了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第三章)本文面向图搜索应用特征,设计了通用CPU结合基于FPGA流处理器的可扩展异构并行体系结构,节点内主机与流处理器通过PCIE总线连接,采用主从工作模式;节点间主机通过以太网实现控制连通,而流处理器之间则通过高速InfiniBand网络实现数据连接。设计了硬件支持全局编址的分布式共享存储访问、全局线程同步等技术,可有效缓解图搜索类大数据应用的随机访问和全局同步等问题。3.设计了面向图搜索的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器体系结构(第四章)本文面向图搜索应用特征,设计了面向图搜索的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器体系结构,提出了流处理执行机制及其指令集,建立了显式控制数据流动、捕获数据时空局部性的LRF-SRF-MEM三级存储框架,设计了基于5级流水线的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核,可有效加速图搜索类大数据应用的微处理器并行执行效率。4.设计实现了面向图搜索的流处理器芯片和异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第五章)本文基于Xilinx VC709开发板采用Verilog语言设计实现了流处理器原型,该原型拥有一个Virtex-7 XC7VX690T-2FFG1761CFPGA芯片,提供2片4GB的SODIMM内存条、8通道PCI-E接口,流处理加速器主频达200MHz;将该开发板与拥有通用微处理器芯片的主机相结合构成一个异构节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拥有8节点的异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实验结果验证了论文所提出宏、微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有效性。

郑帆[2](2016)在《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探究》文中指出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速,科技也比较发达,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提高计算机网络功能的运行效率,继续推进整个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进程,加强在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方面的研究,通过具体分析采取恰当的方法对网络计算机功能不断进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对互联网互连技术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说明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刘湘[3](2015)在《超算系统的异构网络互连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自提出以来,Infiniband技术在高性能计算和存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并迅速成为了超级计算机系统互连技术的主流。然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核处理器的广泛应用,对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为进一步拓展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范围,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强大能力,对云计算的支持便成为了超级计算机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云计算平台通常依托以太网向众多互联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因此实现Infiniband网络和以太网的互连互通是实现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云计算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多核处理器已成为构建超级计算机系统的主流处理器,因此提供一个良好的报文并行处理模型,是充分发挥多核处理器的性能优势,实现Infiniband网络和以太网高速互连互通的重要保证。Infiniband网络和以太网属于异构网络,在协议数据报文格式、通信地址类型、传输机制、报文处理方式等多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多核处理器的广泛应用,对其互连互通的实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通过对已有互连解决方案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多核处理器的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并对SHIL模型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在研究现有异构网络互连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该模型充分利用通用多核处理器的并发处理能力,由多协议网关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完成异构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和报文转发任务,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异构网络间的高速互连互通。同时,模块化动态加载方式,使得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与新的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2)以以太网和Infiniband网络的互连为基础,对报文封装技术、仿真网络管理控制、通信地址映射转换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等SHIL模型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仿真网络控制协议、两级地址管理机制和基于通用多核处理器的并行收发机制,优化了异构网络间的通信性能,提高了异构网络的协议转换处理效率。(3)设计并实现了EIG网关原型系统,并基于EIG网关原型系统搭建了Infiniband网络和以太网互连的测试环境,对以太网和Infiniband网络之间的通信带宽和文件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EIG网关原型系统实现的Infiniband网络和以太网互连网络具有较高的通信带宽和较好的文件传输性能。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超级计算机系统中异构网络互连互通的并行处理问题,提出的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模型,基于报文封装的透明转发机制简化了实现复杂度、提高了协议转换效率,其虚拟接口机制可以支持多种网络设备和应用,具有良好的功能可重构和性能可扩展特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超级计算机系统中异构网络互连互通的并行处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陈春燕[4](2012)在《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一体化课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组织过程必须紧紧抓住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需要,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以行动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组织。在该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运用一体化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王力[5](2008)在《计算机网络设备信息辐射泄漏与抑制》文中指出本文从计算机网络电磁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计算机网络防信息辐射泄漏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状况,指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辐射泄漏对各个重要领域的危害性。随后,本文对网卡和交换机等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网络互连电缆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结合网卡和交换机电路原理图、网络互连电缆传输信号特征和红黑鉴别理论,确定了网卡和交换机的红电路和网络互连电缆上传输的红信号。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红电路的辐射发射机理,建立了红电路辐射发射模型,对红电路辐射发射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抑制红电路辐射发射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建模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搭建了测试系统,对网卡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进行相关的测试,进而验证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

颉晨[6](2007)在《基于病毒辐射攻防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金融和商业领域的各个部门,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捷和实惠,同时其安全性也日益突出,随着病毒武器的出现,对辐射病毒攻防的研究成为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病毒辐射攻防的模型及信号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病毒辐射攻击的有线传播辩识技术及安全防护半径。文章开始先给出了辐射病毒注入方式及在网络中传播的数学模型,从而证明了实施病毒辐射攻击的可行性。在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信号处理流程后,本文建立了病毒辐射攻击的方案,然后对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计算机辐射攻击病毒库。基于前面的病毒辐射攻击方案,在第四章本文根据电磁场理论,通过场线耦合的方式,建立了病毒信息的耦合模型,最后通过对计算机网络门限电压的分析以及电台辐射发射场的分析,结合线上的耦合门限电压,得到了辐射注入功率。本文第五章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抗病毒辐射的按安全防护半径及病毒信息的有线及辨识技术。针对注入的病毒信息空间辐射场,得到了网络安全防护半径,同时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到了病毒信息的有线辨识方法。

袁江[7](2006)在《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受Internet迅速发展的影响,用户希望能随时随地的接入网络。传统网络的接入技术受种种因素限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地球表面实现无缝隙覆盖,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传送信息。低轨道(LEO)卫星通信与同步轨道(GEO)卫星通信相比,具有传输时延短,信号衰减小等优点。为降低系统成本,多由小卫星组成LEO卫星网络。小卫星网络是一种移动网络,具有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特点。受卫星有效载荷的限制,卫星难以承受IP路由所带来的计算和存储开销。传统的IP技术主要是为有线固定网络而设计的,没有考虑到对移动网络的支持。虽然国内外研究对IP技术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对移动应用的支持,形成Mobile IP,但是,IP技术对移动网络的支持能力仍然有限。本文侧重于研究随机卫星网络的路由方法,进而将该路由方法发展成为一种通用路由方法。鉴于卫星网络的研发周期比较长,技术风险比较大,设计通用的网络技术既有利于技术积累,又有利于降低研究成本。随机卫星网络没有规则的星座结构,卫星在轨道空间上分布不均匀。给路由研究带来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路由方法—基于区域代理的区域路由方法,该方法以区域划分为基础,区域划分的方法与卫星星座无关。通过区域将路由分解为域间路由和域内路由两个部分。每个区域选择一个节点作为该区域的区域代理,负责域间路由和域内节点的管理。区域不随节点移动而变化,且数量有限,适合于应用IP路由技术。为了降低路由负荷,本文提出了"有限互连"的概念:通过端节点维护节点之间的关系,将部分路由负荷由路由节点转移至端节点上。在有限互连中,由于端节点不需要具有访问所有网络节点的无限互连能力,因此有利于提高小卫星网络容忍部分连通的能力。微机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该区域路由方法的可行性,可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卫星网络系统中。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通过基于区域代理的区域路由方法为解决随机卫星网络的路由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进而扩展到规则卫星网络中,形成具有一定通用意义的路由方法;2.为解决LEO空间飞行器的网络接入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进而为实现多个小卫星骨干网的互连提供条件,这有利于提高小卫星网络的可扩展性。3.提出了"有限互连"的概念,通过有限互连既降低了网络拓扑变化对路由的负荷,又提高了网络对部分连通的容忍能力。

王信之[8](2005)在《互联网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及其应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互联网的实际应用技术,学会如何构建和使用互连网络,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设置和使用互连网络。为了帮助考生学好、考好这门课程,本文将首先概述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及核心知识点,然后就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介绍,并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同步练习,供考生学习本门课程及应试时参考。

彭可[9](2004)在《控制网络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设计和网络互连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实生产、生活中大型复杂分布式控制应用的不断增长,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控制领域。控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促成了控制网络系统(CNS)这一新控制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控制网络技术引起了控制领域的深刻变革,控制网络系统必将成为未来自动控制系统的主流。然而,目前控制网络系统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完善、技术方法有效、内涵和外延明确的研究领域;仍有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特别是其理论与实际工程脱离的情况比较严重。本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控制网络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设计和网络互连中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文章包含了控制网络系统以及相关领域中热点技术、应用问题的分析与综合,并且就某些方面提出了作者独创的观点、分析方法和具体解决方案。全文共分为六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首先给出控制网络和控制网络系统的定义,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和优点。其次,在对于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网络系统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技术特性。接着,分析了当前控制网络系统发展的现状,指出不同控制网络系统间互连与集成是现阶段的主要特点。最后,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控制网络系统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探讨了控制网络系统中网络协议的服务性能(QoS)。首先,利用图表对比法分析了Ethernet、CAN和LON三种CSMA类型控制网络协议的静态服务性能;指出静态服务性能分析可用于指导网络选型,它对于控制网络系统的初期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其次,通过对控制网络传输时延的构成分析,指出控制网络系统中网络传输时延和通讯可靠性主要依赖于其数据链路层,尤其是MAC层协议;进而运用解析与仿真方法分析了CSMA、Token Bus和主从Polling三种主要MAC层协议类型的动态服务性能。本章还提出一种利用有限状态机和Rational Rose RealTime建模软件来仿真控制网络协议动态服务性能的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到了网络协议动态性能的仿真结果。最后,提出了两种基于CSMA协议的改进方法,即优先级轮循CSMA协议和总线以太网CSMA/CD—Master/Slave Polling切换混合协议;通过理论与仿真分析验证了它们对于网络协议实时性和可靠性的改进效果。 第三章主要针对控制网络系统中控制性能分析(QoCP)的三个子问题进行了研究:1.采用非线性规划理论,作者独立解决了多回路控制网络系统中如何确定优化采样频率的问题;并且给出其实用工程化的求解方法。2.针对网络传输时延、信息丢失等不同情况,分析和得到控制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条件。3.通过设置接收缓冲区使得随机网络传输时延确定化,同时利用混沌优化算法整定控制器参数;本文对控制网络系统完成了二自由度内模优化控制器的设计。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第四章探讨了控制网络系统设计方法问题:1.对于控制网络底层节点的设计,本文提出一种多处理器结构功能模块化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单个节点的处理能力、扩展性以及可靠性。作者基于该方法开发了一种CPLD+多MCU结构的LonW6rks多功能节点,并己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2.综合前述章节对于网络协议服务性能和系统控制性能的分析,同时借鉴软件工程中U州比建模语言与面向生命周期法的开发步骤;本章提出一种控制网络系统的整体形式化建模和设计方法。该方法对于控制网络系统的理论建模研究和实际工程开发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文中还进一步列举示例,验证了所提出系统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第五章主要研究控制网络系统的互连和集成问题。首先分析和对比了控制网络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其次,阐述了当前不同网络之间互连与集成的主流实用技术。采用硬件网关来解决不同网络互连问题,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能;利用OPC、实时数据库、中间件和W七b等软件技术进行控制网络系统的互连集成,能够使得控制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技术上进一步融合,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最后,本章还介绍了作者基于现有技术条件实现的两个网络互连设计方案及其实际系统的构建工作。LON总线与RS一422/485混合楼宇控制网络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推广价值。采用MCU或DSP处理器的以太网TCP/IP协议网关设计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为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面向控制应用的以太网TCP皿协议提供了一条途径。 第六章总结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同时进一步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史有群,许世范[10](1999)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系统(CIMS/CIPS)》文中研究说明第2讲CIM的支撑系统与系统的集成1概述在CIMS的应用实践中,由于行业的特点不同其应用系统的划分也不同,但是都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被称为CIMS的两大支撑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了系统互连和信息互通的能力,通过网络通...

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网络互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网络互连(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
        1.2.1 面向大数据的并行计算特征分析
        1.2.2 并行计算模型研究
        1.2.3 并行编程模型研究
        1.2.4 面向图搜索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
        1.2.5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瓶颈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理研究
        1.3.2 面向图搜索的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1.3.3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流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1.3.4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实现
    1.4 主要创新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理研究
    2.1 影响图搜索并行性能模型的结构因素研究
        2.1.1 BFS算法分析
        2.1.2 构建面向图搜索并行性能模型的结构因素分析
    2.2 面向图搜索的的并行性能模型及其分析
        2.2.1 算法性能分析及建模
        2.2.2 算法性能模型拟合及分析
        2.2.3 两种通信机制下算法性能对比
    2.3 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度量模型及其分析
        2.3.1 传统可扩展度量模型及分析
        2.3.2 可扩展度量模型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图搜索的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3.1 面向图搜索的异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
    3.2 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体系结构设计
        3.2.1 面向图搜索的访存瓶颈分析
        3.2.2 全局统一编址的存储结构设计
    3.3 面向图搜索的可扩展互连通信体系结构设计
        3.3.1 基于Infini Band的低延迟子网通信机制设计
        3.3.2 全局同步机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流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4.1 向量交叉多线程流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
    4.2 流处理器指令集体系结构设计
    4.3 基于向量交叉多线程流执行机制的流水线设计
        4.3.1 基于向量交叉多线程流执行机制的GE-Core流水线
        4.3.2 GE-Core中的各流水段设计
        4.3.3 GE-Core中的核心功能部件设计
    4.4 流处理器存储层次结构设计
        4.4.1 流寄存器文件——SRF
        4.4.2 片内共享便笺存储器——SPM
        4.4.3 局部寄存器文件——LRF
        4.4.4 主存
        4.4.5 数据传送接口
    4.5 流处理器数据通路及其控制器设计
        4.5.1 访存数据通路的设计
        4.5.2 访存数据通路的优化
        4.5.3 访存数据通路的原子操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实现
    5.1 并行计算机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2 单节点原型系统测试与分析
        5.2.1 访问SRF数据通路的测试
        5.2.2 访存数据通路的测试
        5.2.3 多级存储层次结构的访存性能测试
    5.3 多节点原型系统测试与分析
        5.3.1 全局统一编址共享存储体系结构的性能测试
        5.3.2 多节点系统的加速比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A 流处理器指令集
    A.1 数据传送类指令
    A.2 算术运算类指令
    A.3 逻辑运算类指令
    A.4 转移控制类指令
    A.5 同步控制类指令

(2)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内部的研究
    1.2 计算机网络内网间互连的研究
    1.3 网关功能的研究
    1.4 网络安全的研究
2 计算机网络的互连技术趋势
    2.1 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的内容
    2.2 网络互连的核心技术
3 结语

(3)超算系统的异构网络互连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异构网络互连互通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Infiniband简介
        2.1.1 Infiniband网络架构
        2.1.2 Infiniband通信机制
    2.2 基于Infiniband的虚拟网络接口技术
        2.2.1 IPoIB
        2.2.2 SDP
        2.2.3 eIPo IB
        2.2.4 EoIB
    2.3 虚拟协议互连与多协议网关
        2.3.1.虚拟协议互连VPI
        2.3.2. BridgeX网关
        2.3.3. Infiniband-to-Ethernet网关
        2.3.4. IPoIB网关
    2.4 多核多队列
        2.4.1. 多核处理器
        2.4.2. 网卡多队列
        2.4.3. ConnectX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
    3.1 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
        3.1.1 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
        3.1.2 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SHIL的特点
    3.2 多协议网关的体系结构
        3.2.1 多协议网关的体系结构
        3.2.2 控制通路
        3.2.3 数据通路
    3.3 仿真以太网驱动的体系结构
        3.3.1 仿真以太网驱动的体系结构
        3.3.2 数据通路
        3.3.3 控制通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扩展异构网络互连模型的关键技术
    4.1 报文封装技术
        4.1.1 报文封装格式
        4.1.2 Eo IB封装头
    4.2 仿真网络控制协议
        4.2.1 网关的发现机制
        4.2.2 网络拓扑的创建
        4.2.3 网络拓扑的维护
    4.3 地址映射转换技术
        4.3.1 Eo IB地址映射表
        4.3.2 Eo IB地址映射表的分配和管理机制
        4.3.3 两级地址存储机制
    4.4 并行处理技术
        4.4.1 HCA的报文收发机制
        4.4.2 基于通用多核处理器的并行收发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原型系统实现
        5.1.1 EIG网关原型系统
        5.1.2 仿真以太网管理模块的工作流程
        5.1.3 传统以太网兼容接口
        5.1.4 Infiniband和以太网的通信处理过程
    5.2 性能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测试内容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Infiniband网络内部单流和多流通信带宽
        5.3.2 以太网到Infiniband网络单流和多流通信带宽
        5.3.3 Infiniband网络到以太网单流和多流通信带宽
        5.3.4 文件传输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仿真网络控制协议报文格式及各字段含义

(4)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一体化课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2 能力目标的确定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4 结束语

(5)计算机网络设备信息辐射泄漏与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工作原理及信号特征
    2.1 计算机网络设备工作原理
        2.1.1 网卡工作原理
        2.1.2 交换机工作原理
        2.1.3 网络互连电缆工作原理
    2.2 计算机网络中传输信号特征
        2.2.1 计算机网络信号处理流程
        2.2.2 计算机网络传输数据时—频域特征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红黑信号及电路鉴别技术
    3.1 红黑信号鉴别技术
    3.2 典型红信号的时—频域特征
    3.3 计算机网络设备中红黑电路的辨识
        3.3.1 网卡
        3.3.2 交换机
        3.3.3 网络互连电缆
第四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电磁泄漏机理及建模仿真
    4.1 计算机网络设备电磁泄漏机理
        4.1.1 网络设备的电磁泄漏机理
        4.1.2 网络互连电缆的电磁泄漏机理
    4.2 计算机网络设备红电路电磁辐射建模仿真
        4.2.1 网卡红电路的辐射发射建模仿真
        4.2.2 网络互连电缆的辐射发射仿真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红电路信息泄漏抑制研究
    5.1 前言
    5.2 PCB板级红电路辐射泄漏抑制研究
        5.2.1 差模辐射抑制
        5.2.2 红黑信号隔离设计
    5.3 I/O接口电路电磁辐射泄漏抑制研究
    5.4 互连电缆电磁辐射泄漏的抑制研究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电磁泄漏的测试验证
    6.1 测试准备
        6.1.1 测试场地
        6.1.2 测试系统组成
        6.1.3 测试内容及装置示意图
        6.1.4 测试方案
    6.2 测试结果分析
        6.2.1 时域测试
        6.2.2 频域检测
        6.2.3 相关性检测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基于病毒辐射攻防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辐射信息攻防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计算机病毒的注入方法及其传播模型
    2.1 计算机病毒注入方法及攻击方式
        2.1.1 计算机病毒的注入方法
        2.1.2 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方式
    2.2 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计算机病毒的辐射注入模型分析与设计
    3.1 计算机通信网络总体性能要求
    3.2 计算机通信网络模型及协议分析
        3.2.1 受攻击计算机网络模型
        3.2.2 受攻击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分析
    3.3 计算机病毒辐射攻击的方案设计
    3.4 数据帧格式分析及病毒库建立
        3.4.1 以太网帧格式特点
        3.4.2 病毒库的建立
第四章 计算机病毒信息的有线耦合注入技术
    4.1 网络信息受干扰的差错控制方法
    4.2 网络互连电缆的选型及传输特性
        4.2.1 网络互连电缆的选型
        4.2.2 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特性
    4.3 病毒信息空间辐射场强的计算
    4.4 病毒信息的有线耦合注入技术
第五章 网络安全防护半径及病毒信息的辨识
    5.1 计算机网络抗病毒攻击的安全防护半径
    5.2 线上耦合信息的辨识技术
        5.2.1 参数估计与信号识别原理
        5.2.2 网络中典型信号时频特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1.3 国外动态
    1.4 国内动态
    1.5 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LEO 卫星移动通信
    2.2 IP 路由
    2.3 MOBILE IP
    2.4 自组网路由
    2.5 传感器网
    2.6 P2P
    2.7 小结
第3章 问题分析
    3.1 环境分析
    3.2 技术定位
    3.3 技术体制
    3.4 难点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区域路由方法
    4.1 路由方法介绍
    4.2 对路由方法的分析
    4.3 对路由方法的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支持任意方向ISL 的技术
    5.1 问题由来
    5.2 支持任意方向ISL 的技术
    5.3 小结
第6章 有限互连
    6.1 问题由来
    6.2 有限互连
    6.3 有限互连模拟
    6.4 小结
第7章 路由模拟
    7.1 卫星网络概述
    7.2 弯管式卫星网络
    7.3 极轨道卫星网络
    7.4 随机卫星网络
    7.5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独创性声明

(9)控制网络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设计和网络互连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控制网络及控制网络系统的定义、特点和优点
        1.1.1 控制网络及控制网络系统的定义
        1.1.2 控制网络系统的特点
        1.1.3 控制网络系统的优点
    1.2 控制网络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1.2.1 控制网络系统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2.2 控制网络系统发展现状
        1.2.3 控制网络在网络体系结构中位置
    1.3 控制网络技术基础、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3.1 控制网络的技术基础
        1.3.2 控制网络系统的研究现状
        1.3.3 控制网络系统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控制网络系统中网络协议服务性能(QoS)分析
    2.1 控制网络协议的静态服务性能分析
        2.1.1 CSMA类型的三种控制网络协议
        2.1.2 控制网络协议静态服务性能的图表对比分析方法
        2.1.3 三种CSMA类型控制网络协议静态服务性能分析结论
    2.2 控制网络协议的动态服务性能分析
        2.2.1 控制网络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时序过程和时延构成分析
        2.2.2 控制网络协议动态服务性能的解析分析
        2.2.3 控制网络协议动态服务性能的仿真分析
    2.3 控制网络协议改进方法的研究
        2.3.1 基于优先级CSMA协议的改进
        2.3.2 总线以太网CSMA/CD-Master/Slave Polling切换混合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网络系统中控制性能(QoCP)分析
    3.1 控制网络系统中采样频率的确定
        3.1.1 控制网络系统中采样频率和控制性能关系的定性分析
        3.1.2 控制网络系统中单回路采样频率的选取范围
        3.1.3 控制网络系统中多回路优化采样频率的确定
        3.1.4 结论
    3.2 控制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2.1 典型闭环控制网络系统的结构
        3.2.2 具有传输时延控制网络系统稳定性的确定分析方法
        3.2.3 具有传输时延控制网络系统稳定性的随机分析方法
        3.2.4 具有丢包问题控制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条件
    3.3 控制网络系统中二自由度内模优化网络控制器的设计
        3.3.1 随机性网络传输时延的确定化
        3.3.2 二自由度内模网络控制器的设计
        3.3.3 基于混沌算法的控制器参数优化整定
        3.3.4 仿真分析
        3.3.5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网络系统中节点和系统整体的设计
    4.1 控制网络节点的设计
        4.1.1 控制网络系统中节点的分类
        4.1.2 控制网络节点开发中多处理器结构功能模块化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4.1.3 控制网络节点开发实例--CPLD+多MCU结构LonWorks多功能节点的实现
        4.1.4 结论
    4.2 控制网络系统的整体设计
        4.2.1 控制网络系统的整体建模和开发过程
        4.2.2 控制网络系统整体设计过程的示例
        4.2.3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网络系统中网络互连与系统集成
    5.1 控制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
        5.1.1 通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
        5.1.2 控制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
    5.2 不同控制网络系统之间的互连及其应用实例
        5.2.1 不同控制网络系统之间互连的主要方法
        5.2.2 基于LON总线与RS-422/485混合楼宇控制网络系统的实现
    5.3 控制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互连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5.3.1 控制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连的主要方法
        5.3.2 基于TCP/IP协议的控制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连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从事科研工作的情况
致谢

四、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网络互连(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图搜索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唐玉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2]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探究[J]. 郑帆.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08)
  • [3]超算系统的异构网络互连方法研究与实现[D]. 刘湘.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4]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一体化课程设计[J]. 陈春燕. 计算机时代, 2012(05)
  • [5]计算机网络设备信息辐射泄漏与抑制[D]. 王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 [6]基于病毒辐射攻防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D]. 颉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6)
  • [7]小卫星组网路由方法研究[D]. 袁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6(09)
  • [8]互联网及其应用[J]. 王信之. 中国考试, 2005(Z2)
  • [9]控制网络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设计和网络互连的研究与应用[D]. 彭可. 中南大学, 2004(04)
  • [10]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系统(CIMS/CIPS)[J]. 史有群,许世范. 煤矿自动化, 1999(02)

标签:;  ;  ;  ;  ;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互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