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初探

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初探

一、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潘威宇[1](2019)在《生物柴油副产品对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化石燃料的日渐枯竭,不断出现的能源危机和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忧虑,人们对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生物柴油作为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燃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生物柴油工业正逐渐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然而在生产生物柴油同时也伴随生成了大量的生物柴油副产品(BCP),如何更加经济环保地处理BCP成了新的难题。有研究发现将BCP做为添加剂加到土壤中能够极大的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为了更加深入研究BCP对土壤的固氮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固氮效果和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影响,并且评估最终投入到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主要结果有:(1)BCP能在短时间内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并且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都迅速得以提升,BCP对微生物来说可能是一种优质碳源。同时观测到土壤中的NO3-离子含量大幅度下降,1500 μgBCPg-1干基土处理中,三种土壤中所有处理的NO3-含量都减少了 98%左右,BCP表现出了极强的固氮作用,但是各个处理中NH4+浓度前后变化不明显。同时通过对比土壤中NO3-减少的量与CO2增加的量发现它们之间的C/N接近24,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本实验中微生物的主要氮源来自于土壤中的NO3-。(2)通过对比微生物对BCP和甘油利用的有效性,发现这两种底物添加处理之间的结果差异不大,当同时添加外源氮后,两种处理结果的差异被放大,此时甘油表现为相对更优质的碳源。BCP的添加短时间内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微生物需要利用土壤矿质态氮作为氮源之一,使得大量土壤矿质态氮转化为有机氮储存在微生物体内,推测这可能是BCP的主要固氮机制。BCP处理后期土壤无机氮含量逐渐回升可能是由于此时土壤剩余有效氮碳不足以维持这一部分微生物,导致其大量死亡,细胞体释放出的有机氮经再矿化作用又转化为无机氮返还回土壤中,黑麦草实验结果表明植物能有效利用这一部分被重新释放出来的氮。(3)BCP施用能减少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流失,效果与BCP对硝态氮的固定相似,可能是因为BCP施用后大量繁殖的土壤微生物通过利用小分子有机态氮而减少了土壤DON的含量,从而减少了 DON淋失。所添加的BCP本身几乎不会淋失到耕作层以下,仅仅只有0.018%的BCP以DOC方式流失到滤液中。同时观测到BCP的添加对小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与对照相比BCP处理的小麦氮素利用率降低了 13%,可能是在小麦生长前期由于BCP强烈的固氮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BCP作为一种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措施在农业生产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方面可以减少农田氮素损失,另一方面能经济有效的处理掉过多的BCP。

慕亚芹[2](2017)在《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施肥是增加农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肥料使用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由习惯经验施肥转变为科学施肥,由只施氮肥转变为平衡施肥。这些转变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结果,是植物营养学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肥料政策转变的佐证。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艺系,1950年转入化学系,1953年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获得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术委员。朱兆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多项研究成果或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或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朱兆良为线索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发展史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认识植物营养学发展历史轨迹,这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化学肥料的科研、施肥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与成就,了解我国肥料政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朱兆良中小学接受的都是先进西式教育。1949年,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让他养成了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到今天。期间,他经历专业与职业的磨合期,服从安排到古巴援建一年,还在泗阳做了几年农民。从197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土壤氮素,他用2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踏出别样的浪花。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院士,离不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名师的指导,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更离不开朱兆良本人所拥有的独特内在气质。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减少其损失”。他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模式和同事主要围绕着作物高产及环境友好的总要求,研究土壤氮素转化与迁移,着力于作物(以水稻为主)高产中氮肥合理施用的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以“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宏观控制的基础,结合田块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的推荐作物适宜施氮量的建议;为追求氮素的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他在太湖地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地区系统研究农田作物系统化学氮肥的去向;他根据田间观测和文献数据总结得出:中国农田中氮肥的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较低、损失率较高,降低氮肥施入农田后的损失率是提高其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的潜力之所在,也是减轻面源污染的着力点和关键。朱兆良积极推动植物营养学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土壤氮素》、《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等专着。他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国情,于1986年与钦绳武同志合作,在河南封丘试验站建立独具特色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他两次组织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全国会议,朱兆良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还推荐学生和同事参加中外合作项目,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朱兆良和国内外同行利用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机会,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调查,加之多年科研工作中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深刻认识,他指出,造成中国地表水氮、磷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集约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其次才是农田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作为一名植物营养专家,朱兆良深知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是伴随着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约35%。为缓解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也为节约农业经营成本和保护环境,他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思考如何保障中国粮食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朱兆良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注意形成自成一体的学术风格分不开。对研究对象的热爱和坚持、本人的个性特征和植物营养学研究范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朱兆良学术风格。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深入理论、简化技术,敢于挑战、创新,对象专一,广泛涉猎是朱兆良学术风格的主要内容。

甘润朕[3](2014)在《适合条桑收获的桑树剪伐模式及施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桑树的常用剪伐模式分为春伐和夏伐,是建立在传统的以叶片育蚕的基础之上,不同蚕区多根据当地的养蚕布局、区域气候、桑树品种等条件而选择不同的剪伐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全年大蚕条桑育等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适合条桑收获的新的桑树剪伐模式建立是该技术体系的关键。施肥对提高作物产量及保持土壤肥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众多的生产实践已经表明,施肥量是所有增产因子中与农作物产量的线性相关最高;并且随着高产品种的推广,农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还将会越来越大。大量提高肥料用量虽然能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但大幅度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缓控释肥的释放周期较长,养分释放速率与植物需肥规律基本吻合,能简化施肥技术,提高劳动效率,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因此,研究缓控释肥在桑树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保证桑树的正常生长,提供优质桑叶。建立一种既能够提供优质桑叶,大幅度提高劳动工效的适合条桑育剪伐模式,又能够及时、有效的补充桑树的营养元素,实现桑树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在桑树不同剪伐模式的基础上,施以不同配比(主要是缓控释肥和速效化学肥料的搭配)的肥料。通过产量测定、光合速率测定、养蚕成绩鉴定等试验,以确定不同剪伐模式下的最佳施肥方案,以期为蚕桑生产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适合条桑收获的桑树剪伐模式在目前山东蚕区蚕桑生产条件下,以截枝留芽隔年轮伐技术为核心的桑树剪伐方式为适合条桑收获的最佳模式。该技术的核心是把桑园分成两等份,实行隔年轮流夏伐(半量轮伐),截枝区留芽,以备夏蚕条桑育。2.适合飞防美国白蛾的桑树剪伐模式探讨建立了适合飞防美国白蛾的桑树剪伐模式,称之为截枝不留芽隔年轮伐技术。该技术是在截枝留芽隔年轮伐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核心是春蚕期截枝区桑园实行水平剪条喂蚕,不再留芽,以避免夏蚕中毒。3.不同剪伐模式桑树的最佳施肥方案不同剪伐模式下,不同的施肥方案对桑树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不尽相同。综合其对桑树光合生理、桑园产量及桑叶品质(养蚕效果)的影响,三种不同剪伐方式的最佳施肥方案如下:截枝留芽剪伐模式以D种(控释期为2个月的控释尿素1.51kg、控释期为3个月的控释尿素1.83kg、普钙2.13kg、硫酸钾1.15kg)施肥方案最佳;截枝不留芽剪伐模式以A种(控释期为3个月的控释尿素3.15kg、普钙2.13kg、硫酸钾1.15kg)施肥方案最佳;完全截枝(夏伐)剪伐模式以E种(普通尿素2.78kg、普钙2.13kg、硫酸钾1.15kg)施肥方案最佳。

许楠[4](2013)在《黑龙江省桑树氮肥运筹及光合调控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高寒地区,主要栽培在工矿废弃荒地、山地、田间地头以及贫瘠土壤。国家“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及有关优惠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北方寒冷地区蚕桑业的快速发展。桑树栽培由田问地头转移到大田栽培。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地区之一,桑蚕业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尤其是桑树品种“龙桑一号”的培育出世更加速了该地区桑蚕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桑树叶片产量,一些蚕农未能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桑树需肥规律而无限制地加大氮肥的施用量,这不但不能提高桑树的产叶量,反而加大了投入成本,污染环境,致使养蚕质量下降。桑树是以叶片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其栽培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较高的叶片产量,而氮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此,本论文从黑龙江省桑树栽培过程中的氮肥运筹出发,通过多年(2009—2012)多点(哈尔滨、阿城、佳木斯)的试验研究,在确定主栽桑树品种的氮素用量范围的基础上,探讨桑树对氮素形态(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通过大田试验和水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物质生产的基础一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角度,深入分析桑树对氮素的响应特性。结果如下:1.2009-201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供氮(纯氮)水平(0kg·hm-2、48.3kg·hm-2、96.6、144.9kg·hm-2、193.2kg·hm-2和241.5kg·hm-2)和(0kg·hm-2,13.8kg·hm-2,27.6kg·hm-2,41.4kg·hm-2,55.2kg·hm-2,69kg·hm-2)分别对“龙桑一号”和“青龙”桑叶片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龙桑一号”施氮量为0~193.2kg·hm-2时和“青龙”桑施氮量为0~55.2kg·hm-2,桑树单株枝条数、单枝叶片数、单叶面积、单叶质量和单株产叶量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施氮量分别达到241.5kg·hm-2和69kg·hm-2时,桑树单叶面积、叶片质量和单株产叶量反而降低;施氮量在0~144.9kg·hm-2和0~41.4kg·hm-2范围内,桑树叶片中的全氮(N)和全磷(P)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当施氮量超过144.9kg·hm-2和41.4kg·hm-2时,两利桑树叶片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却降低,这说明施氮量过高反而降低了桑树对N和P的吸收;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桑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从氮肥对桑树产叶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情况来看,桑树“龙桑一号”和“青龙”桑田间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44.9~193.2k·-hm-2和41.4~55.2kg·hm-2。四年大田试验中氮肥与桑树产叶量(Y)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如下:y=1552.3484111+2.702975x1+58.083982x2+9.429218x3-0.000561x1*x1-0.672614x2*x2-0.017726x3*x3-0.036371x1*x2-0.005904x1*x3-0.109191x2*x3y=1450.0240821+2.983592x1+54.401789x2+9.645707x3-0.001892x1*x1-0.579893x2*x2-0.018230x3*x3-0.032356x1*x2-0.005737x1*x3-0.102818x2*x3y=1490.3531551+2.752968x1+51.050728x2+8.862974x3-0.001686x1*x1-0.544203x2*x2-0.016403x3*x3-0.030354x1*x2-0.005270x1*x3-0.094480x2*x3y=608.0876801+4.590733x1+37.395394x2+5.491631x3-0.003846x1*x1-0.483353x2*x2-0.010424x3*x3-0.070032x1*x2-0.010284x1*x3-0.070982x2*x32.通过水培方式研究了等氮条件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两种形态氮源及其配比对青龙桑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幼苗在单一硝态氮或单一铵态氮条件下,植株高度、叶片数、叶片面积和根系长度均低于铵态氮和硝态氮配合施用下,桑树叶片和根系生物量的变化也呈现类似趋势。铵态氮和硝态氮摩尔浓度比例为50:50和25:75时桑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最高,而当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为25:75时桑树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于其它处理,单一硝态氮或单一铵态氮处理降低了桑树表观量子效率(AQE),提高了桑树叶片的光补偿点(LCP)。以上说明桑树是一种偏硝性的植物,以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为50:50~25:75之间最适合。3.不同氮素形态营养相比较,NH4+和NO3-配比处理的桑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Chl)、光合速率(Pn),NO3-处理次之,NH4+处理较低。各氮素处理的气孔导度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氮素营养使叶片胞间CO2浓度(Ci)降低。与NH4+相比,N03-提高了叶片的光呼吸速率、光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比值。NH4+和NO3-配比处理叶片光合速率的提高与其较高的Rubisco活力、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的改善有关。4.硝态氮和铵态氮作为氮素的两种形态,有着不同的生理生化代谢途径,植物在以硝态氮为氮源的情况下生长良好,而在铵态氮为氮源的情况下则出现“铵盐毒害”现象,被称为“喜硝植物”;也有植物对铵态氮有较高的适应性,即使以铵态氮作为唯一氮源也基本不影响其生长状态,被称为“喜铵植物”。为了说明桑树是那一种类型,从两种氮素形态对光合电子流分配的影响角度来探明不同氮素形态对桑树生理生化产生不同影响的机理及硝酸盐代谢在耗散过剩光能中的光保护作用机制。1)以铵态氮或高比例的铵态氮作为氮源时,桑树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在: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显着下降,其中根部受到的抑制更加明显。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导致桑树净光合速率(Pn)显着降低,其直接原因可能是非气孔因素。2)铵态氮培养下桑树PSⅡ总电子流JF(PSⅡ、用于碳还原的电子流J0(PCR)和用于光呼吸的电子流Jc(PCO)均显着低于硝态氮培养的植株。铵态氮培养下的桑树ΦPSⅡ显着降低,且伴随着qP的显着下降,Fv’/Fm’基本不变,说明铵态氮引起的光合电子流降低的原因是开放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数量的减少。此外,铵态氮导致桑树PSⅡ总电子流下降,客观上需要其他形式光能耗散途径的增强,以保护光系统免于光抑制的破坏。5.通过不同抗逆能力的桑树品种“龙桑一号”(抗逆能力弱)与“青龙”桑(抗逆能力强)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及激发能利用分配对氮素响应的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不同品种桑树叶片天线色素吸收光能的能力,虽然氮素不能改变激发能在光合碳还原(PCR)和光合碳氧化(PCO)之间的分配比例,但可提高PSⅡ总电子传递速率(JF)和Pn。氮素对叶片PSⅡ反应中心活性有影响,而不同抗性品种之间亦有差别,说明施氮可改善桑树叶片热耗散和光化学反应对激发能的竞争关系,从而增强光合机构的自我保护能力。综上所述,从氮素和氮素形态调控桑树生长机理方面出发,以桑树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和吸收光能分配特性为线索,揭示了氮素,尤其是氮素形态在桑树体内代谢过程中需要的还原力(NADPH或NADH)的来源,阐明了硝态氮还原为铵态氮需要的还原力大部分来自于光合电子传递链(PSⅠ侧),但是,铵态氮在植物根部同化为氨基酸,其还原力主要来自呼吸作用,从而探明在光能过剩的情况下光合链电子受体库有效消耗了部分过剩激发能,减轻了光抑制对光系统的破坏,并解释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议的硝酸盐还原对光破坏防御机制的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植物的光破坏防御机制。

潘瑞[5](2010)在《河北省果品主产区土壤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是果品生产大省,面积居全国首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果品产业在河北地方经济发展占有重要位置,已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河北果业的发展对于中国果业的发展,对于河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河北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质量的好坏、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制约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河北省果品主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北省果品主产区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各项土壤肥力指标与土壤环境指标的分析测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对河北农地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河北省果品主产区土壤pH值平均水平呈碱性;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偏低;全磷、全钾平均含量较高。果品产区土壤pH、全氮、全钾分布较为均一,变化幅度不大;而土壤有机质与全磷含量变幅较大,分布不均一。板栗种植区土壤pH平均值为6.85处于中性范围;葡萄、鸭梨种植区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8.43、8.32,处于碱性范围;小枣种植区土壤pH平均值为8.61,处于强碱性范围。各种植区有机质平均水平比较接近,都达到了中等水平,但4个种植区有机质含量分布变化较大;全氮平均含量普遍较低,分布也较为均一;全磷、全钾平均含量都比较丰富,但全磷变异系数均在40%以上,含量差异较大。2研究区土壤中除重金属As平均含量均低于河北省与全国土壤背景值外,Cd、Cr、Pb、Hg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其中Cd、Cr的平均含量已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分别为全国土壤背景值的1.51倍和1.13倍;板栗产区全部64个采样点中有2个采样点Cr含量超过了国家限量标准,并有11采样点Cr含量个接近国家限量标准,占采样点总数的17.2%,葡萄产区重金属Hg平均含量与小枣产区重金属As平均含量较高。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果品主产区31.1%的土壤肥力综合水平达到二等以上,土壤肥力优良;63%的土壤肥力水平处于三级水平;5.9%的土壤肥力处于四级水平,土壤肥力较差,产区土壤综合肥力有待提高。4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国家二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可得河北省果品主产区土壤重金属平均含量没有达到污染程度,各产区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均为清洁未受到污染。在研究区338个采样点中峪耳崖镇北大杖子村(S58)与碳窑沟村(S64)综合污染P分别为0.876、0.817大于0.7达到了警戒线,属于尚清洁。而其他采样点环境综合污染指数P均小于0.7达到了清洁标准,土壤未受污染,可以作为果品的生产基地。

于翠,胡兴明,邓文,叶楚华[6](2010)在《植物测土配方施肥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简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概念和方法,综述了测土配方施肥在粮食作物、蔬菜、林果及桑树上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桑树测土施肥研究进行了展望。

邓群刚[7](2010)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文中认为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互助组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终结的特殊历史时期——集体化时代,是中国山区变动最为剧烈和深刻的时期。在此期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新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一直是夺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目标。以国家话语为中心的一系列山区建设工程,前后相继,一路走来,促使中国山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加强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当前学界方兴未l艾的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添砖加瓦,而且能够为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以山区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新近发现的《乔钦起工作笔记》,结合基层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的口述资料,着重考察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山区、建设山区的总体历程,探讨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活动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影响山区的命运的,进而对集体化时代山区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当前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反思。邢台县西部山区人多地少,长期存在一个粮食问题。由于耕地不足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传统社会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一方面向山要地、大修梯田,向河要粮、大造滩地,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采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修整土地、增施肥料、合理密植、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等措施,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两者相结合,为邢西山区粮食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促使邢台县西部山区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邢台县西部山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础,其中尤以经济林特产资源品种居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是受开发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时期山区资源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还比较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其间虽也曾受到“以粮为纲”等政策的影响,但是“文革”后期,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山区建设没有了后顾之忧,山区建设方针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的转变,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获得了发展空间,邢台县西部山区从此踏上了富裕之路。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产的生命线。由于乱伐滥砍、毁林毁草、开荒种粮、放牧过度等历史原因,传统时期的邢台县西部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群众深受其害。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沟谷治理、大跃进时期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大造林、调整时期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经济沟建设等阶段,最终实现了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的转变,最终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蓄水保土之路,影响全国。靠山吃山,靠山用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会吃和会用。集体化时代的邢台县西部山区建设,既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考验,又遭受过多年“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但出于国家不断的调整政策,广大基层干部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山区群众的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从“糠菜半年粮”到“粮食自给有余”、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从“光山秃岭”到“山青水秀”三大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邢西山区传统时期“穷山恶水”的面貌,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影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集体化时代邢台县西部山区三大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与集体化时代实行的集体化体制、基层干部的素质、乡村政治结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具有密切的关系。当前的山区建设应该在山区建设的规划、多种经营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干部的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发扬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魏岚,赵丰华,李奕华[8](2009)在《幼龄桑园的防冻防病虫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幼龄桑极易遭受冻害和病虫害,影响其生产效益.本文提出了幼龄桑防冻防病虫害的方法和措施.

张竹青,鲁剑巍,孙向阳[9](2007)在《桑树施肥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几十年来桑树施肥的研究概况,包括施肥对桑树生长发育、桑叶产量、桑叶品质、蚕茧质量的影响。概述了配方施肥、叶面喷肥、测土施用专用复合肥几种施肥技术的研究概况,指出了目前桑树施肥存在的问题。

张竹青[10](2007)在《湖北省桑园养分障碍因子及配方施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蚕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湖北是全国农业区划确定的桑蚕最适宜区域,是全国十大蚕桑省份之一,桑树种植是直接影响这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桑(Mores alba Linn.)叶是家蚕的饲料,桑树施肥会影响桑叶的产量及品质。本论文利用野外调查研究、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桑蚕主产区桑园养分状况、桑树营养诊断、桑树平衡施肥以及田间养分管理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和分析了湖北省桑蚕主产区桑树施肥现状,明确了桑树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1年全省桑园氮(N)、磷(P2O5)、钾(K2O)平均施用量分别为453.0kg/hm2、114.0 kg/hm2和175.5 kg/hm2,施用的N:P2O5:K2O比例为1:0.25:0.39。湖北省桑园全年施肥次数以1次和2次的比例最高,分别为25.0%和63.6%。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养分投入不均衡,主产区肥料投入中N、P、K养分比例不协调,中、微量元素养分缺乏,施肥时期不当,施肥次数偏少等。2.研究了湖北省蚕桑主产区桑园养分障碍因素种类、程度和分布特点。全省桑园土壤肥力水平不高,含量普遍偏低,有机质平均只有0.95%,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为80.4 mg/kg、9.71 mg/kg和87.3 mg/kg,有效Ca和Mg平均含量分别为855mg/kg和158.0 mg/kg,有效Cu和有效Zn平均含量分别为0.80 mg/kg和0.97 mg/kg。土壤严重缺乏速效养分氮、磷、钾、钙、镁,微量元素养分铁、锰、铜均存在缺乏和过量情况,有一半桑园土壤缺锌。3.利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诊断桑园障碍因子,验证了不同主产区桑园障碍因子种类和程度。各地桑园土壤养分因子缺乏程度如下:蕲春县N>K>Mg>Ca>P>Zn>B>S;罗田县N>K>P>Mg=B>S;麻城市K>N>B>P>Mg;远安县N>P>>Zn>K>Fe>B;南漳县P>N>Fe>Zn>K>B;英山县N>B>K>P>Mg>Ca>Zn。这些试验结果与全省桑园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结果相吻合。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N、P、K、Ca、Mg桑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8.7%、23.8%、23.5%、1 1.1%、14.2%;鄂东桑园施S桑叶增产9.4%;远安和南漳桑树施B分别增产桑叶3.8%和5.9%,而鄂东桑园施B增产6.4%34.6%;施Zn平均增产9.8%;远安和南漳施Fe分别增产8.7%和1 1.7%。氮磷肥配合施用以N450P150处理全年产量最高;氮钾肥配合施用以高氮高钾(N450K300)处理全年产量最高; K与Mg、S、B配合施用,其增产效果比各养分单施更好,平均比对照分别增产46.6%、43.2%和44.4%。5.田间试验结果显示,N、K肥施用促进桑叶对大多数养分的积累。N、K、P、Ca、S、Zn和B七种养分在桑叶中的积累量随氮肥和钾肥用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其中N1450K300处理的积累量最大。K、B配合及K、Mg配合分别提高钾含量72.1%和60.5%。6.田间试验结果还显示,在土壤养分缺乏的桑园施用相应的缺素养分总体上有改善桑叶品质的作用。N、P、K、S、Mg、B等6种养分的施用均明显提高桑叶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N、K、S、B肥有提高桑叶蛋白质含量的作用,Mg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作用较小;N、Mg、B肥有提高桑叶全糖含量的作用,P、K肥则会降低全糖含量,S对桑叶全糖含量影响作用不大;N、P、K肥施用有提高桑叶中油脂含量的作用,而S、Mg、B肥的作用则相反。7.蚕茧质量测试结果表明,桑树施钾后对喂养的蚕茧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蚕重、全茧量、上茧率、茧丝长、解舒率、茧丝净度等指标均因施钾而提高,高量钾比低量钾效果好,在施等量钾肥时K2S0。对蚕茧质量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KCI。各养分缺乏对蚕茧最终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P=S>Mg>K>Ca>Zn>B,其茧产量只有OPT处理的27.8%-58.5%。在施钾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有提高蚕茧品质的作用,但不施钾只施氮肥对上茧率有负面影响。8.筛选出湖北省三大蚕桑主产区桑树专用肥配方,结合桑园施用技术研究,提炼出桑园优化施肥配套技术。本文首次对“养分管理土壤养分-桑树养分-桑叶产量-桑叶品质-家蚕生产蚕茧质量”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查新报告,本论文引进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应用于桑园障碍因子诊断和施肥效应研究尚属首次,并以此明确了不同主产区桑园障碍因子种类和程度;系统研究了各种养分及养分配合在桑树上的施用效果,筛选出湖北桑蚕三个主产区的桑树专用的肥料配方。

二、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柴油副产品对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壤氮素流失现状
        1.1.2 土壤氮素流失原因
        1.1.3 现阶段减少氮流失的措施
    1.2 生物柴油副产品(BCP)
        1.2.1 生物柴油工业
        1.2.2 BCP的定义及理化性质
        1.2.3 BCP对土壤氮素的固定作用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CP的施用对土壤中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及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土壤
        2.2.2 供试BCP
    2.3 实验设计和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实验方法
        2.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的BCP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4.2 不同BCP施用量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2.4.3 土壤有机质的碳氮比对微生物利用硝态氮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BCP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土壤
        3.2.2 供试材料
    3.3 实验设计和方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方法
        3.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CP与甘油施用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过程
        3.4.2 BCP与甘油施用下土壤无机氮与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
        3.4.3 BCP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BCP对土壤-植物体系氮淋失作用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土壤和BCP
        4.2.2 春小麦种子
    4.3 实验设计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方法
        4.3.3 同位素计算
        4.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CP的淋失作用
        4.4.2 BCP和小麦对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4.4.3 小麦生长状况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BCP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1.2 BCP对硝态氮的固定以及再矿化作用
        5.1.3 BCP对可溶性有机氮淋失的影响
    5.2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2)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朱兆良求学及工作经历简介
    第一节 求学之路
        一、小学被迫学习日语
        二、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学校苦练技术
        四、大学时期专攻化学
    第二节 主要工作经历
        一、入职土壤研究所
        二、援建古巴科学院
        三、安家淮阴南园大队
        四、潜心科学研究
        五、积极参政议政
    小结
第二章 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研究
    第一节 农民丰产施肥经验研究
        一、学习农民丰产施肥经验
        二、研究丰产施肥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 熟制改革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一、调查与研究熟制改革后土壤肥料问题
        二、测试水稻全生育期非共生固氮量
        三、研究推荐适宜施氮量方法
    第三节 农田系统化学氮肥迁移研究
        一、太湖地区稻田化学氮肥去向研究
        二、黄淮海平原潮土化肥经济施用研究
        三、农田化学氮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一、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新矛盾
        二、农田氮肥行为与高效利用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朱兆良对治理农业污染研究
    第一节 考察与分析农业污染现状
        一、考察农业污染现状
        二、分析农业污染产生原因
    第二节 探寻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一、精准定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难点
        二、总结国际控制农业污染经验
        三、提出治理农业污染建议
        四、朱兆良的环保理念
    小结
第四章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发现与认识粮食安全危机问题
        一、粮食安全内涵演变
        二、朱兆良对粮食安全危机根源认识
        三、朱兆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学术思考
        一、粮食生产中的肥料问题
        二、粮食的供给问题
        三、粮食的品质问题
    小结
第五章 朱兆良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一、培养学科发展后备人才
        二、筹建及带领学术课题组
        三、建立新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第二节 编写学术专着
        一、主编《中国土壤氮素》
        二、主编《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第三节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二、国际学术交流
    小结
第六章 朱兆良科学贡献与学术风格
    第一节 朱兆良主要的科学贡献
        一、学术研究贡献
        二、经济及社会效益贡献
    第二节 学术风格研究
        一、学术风格形成原因
        二、学术风格构成内容
    第三节 朱兆良学术成功因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二、李庆逵的引领
        三、于天仁等重要他人的帮助
        四、个人才智品德与兴趣爱好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朱兆良的学习、工作简历及所获奖励
附录二: 《南京宣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适合条桑收获的桑树剪伐模式及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蚕业生产概况
    1.2 桑树剪伐模式研究概况
        1.2.1 完全截枝剪伐
        1.2.2 截枝留芽剪伐技术
        1.2.3 条桑育剪伐模式
    1.3 缓控释肥技术研究概况
        1.3.1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背景
        1.3.2 缓控释肥料的概念和类型
        1.3.3 国外缓控肥料的研究概况
        1.3.4 国内缓控肥料的研究概况
    1.4 桑园施肥技术研究概况
        1.4.1 施肥对桑树光合生理的影响
        1.4.2 施肥对桑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实验材料与设计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3 主要仪器
    2.4 调查与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合条桑收获的桑树剪伐模式探讨
        3.1.1 适合年养四季蚕的剪伐模式
        3.1.2 适合年养三季蚕的剪伐模式
        3.1.3 适合飞防美国白蛾的桑树剪伐模式
        3.1.4 几种剪伐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3.2 不同剪伐模式桑树的施肥技术研究
        3.2.1 施肥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施肥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3.2.3 施肥对蚕茧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剪伐模式对桑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4.2 剪伐模式与施肥技术对蚕茧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4.3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合理搭配问题
5 结论
    5.1 适合条桑收获的桑树剪伐模式
    5.2 适合飞防美国白蛾的桑树剪伐模式
    5.3 不同剪伐模式桑树的最佳施肥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4)黑龙江省桑树氮肥运筹及光合调控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氮素
    1.2 植物光合碳同化和氮素代谢的关系
        1.2.1 氮肥与农业生产
        1.2.2 光合碳同化和氮素代谢及供应的关系
        1.2.3 植物氮代谢及其环境调节研究进展
        1.2.4 硝酸盐的吸收及其同化
        1.2.5 氮吸收与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1.2.6 外界环境和植物相互作用的N素模拟
    1.3 黑龙江省桑树资源和生长现状
        1.3.1 黑龙江省桑树资源
        1.3.2 黑龙江省桑树栽培和生长现状
    1.4 桑树施肥的研究进展
        1.4.1 国外桑树施肥研究现状
        1.4.2 我国桑树施肥研究现状
        1.4.3 黑龙江省桑树施肥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5.4 研究创新点
2 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生长性状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三个试验地点的生态环境因素
    2.4 测定项目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供氮水平下桑树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
        2.5.2 水培试验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2.5.3 大田试验中不同供氮水平桑树产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2.6.1 大田试验下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产量因素的影响
        2.6.2 水培试验下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产量因素的影响
3 供氮水平与桑树产叶量关系分析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地点与试验环境
    3.4 测定方法
        3.4.1 各器官干鲜质量及化学成分测定
        3.4.2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3.4.3 产量的测定
        3.4.4 环境数据的采集
    3.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3.6 结果与分析
        3.6.1 供氮水平与桑树产叶量的关系分析
        3.6.2 供氮水平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
        3.6.3 供氮水平与桑树干物质分配及其产叶量模型描述
    3.7 本章小结
4 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地点与试验环境
    4.4 测定方法
        4.4.1 生理指标的测定
        4.4.2 叶片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大田试验中供氮水平对桑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4.5.2 水培试验中供氮水平对桑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4.6 木章小结
        4.6.1 大田试验中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4.6.2 水培试验下不同供氮水平对桑幼苗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5 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地点与试验环境
    5.4 测定方法
        5.4.1 叶片光合—光强曲线的测定
        5.4.2 叶片光合电子流及其光系统分配系数的测定
        5.4.3 叶片电子传递和能量分配的测定
    5.5 数据处理
    5.6 结果与分析
        5.6.1 大田试验不同供氮水平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5.6.2 大田试验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5.6.3 大田试验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叶片光合响应曲线
        5.6.4 水平试验不同供氮水平对桑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6.5 激发能分配
    5.7 本章小节
        5.7.1 不同供氮水平下桑树叶片光合
        5.7.2 不同供氮水平下桑树叶片日变化
        5.7.3 不同供氮水平下桑树幼苗叶片光合和荧光特性
        5.7.4 不同供氮水平下桑树幼苗叶片光合电子传递
6 不同氮素形态对桑树生长和光合机构的调节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设计
    6.3 试验地点与试验环境
    6.4 测定方法
        6.4.1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6.4.2 叶片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
        6.4.3 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6.4.4 叶片荧光参数的测定
    6.5 数据处理
    6.6 结果与分析
    6.7 不同氮素形态对桑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6.7.1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6.7.2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叶、茎和根干、鲜质量的影响
        6.7.3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生长量的影响
        6.7.4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6.8 不同氮素形态对桑树叶片荧光特性及激发能分配的影响
        6.8.1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6.8.2 不同氮素形态对桑树光化学和热耗散的影响
        6.8.3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碳同化和光呼吸的电子流的影响
        6.8.4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光系统激发能分配系数的影响
        6.8.5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桑树激发能的影响
    6.9 本章小结
        6.9.1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下桑树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6.9.2 不同氮素形态配下对桑树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能量分的影响
7 结论与讨论
    7.1 关于黑龙江省桑树的施氮水平
    7.2 关于黑龙江省桑树施用氮素的形态
    7.3 关于氮素对桑树生长及光合机构的调节
    7.4 关于氮素对桑树叶片中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调节
    7.5 关于氮素形态对桑树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
    7.6 关于氮素形态对桑树光合特性电子传递和能量分配的调节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河北省果品主产区土壤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质量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1.1 土壤质量的概念与内涵
        1.1.2 土壤质量的研究进展
        1.1.3 我国土壤质量现状
    1.2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量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1.2.2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1.3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与经济地理
        2.1.2 气候
        2.1.3 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2.1.4 经济发展状况
        2.1.5 地貌
        2.1.6 水文地质
    2.2 各产区概况
        2.2.1 板栗产区概况
        2.2.2 葡萄产区概况
        2.2.3 小枣产区概况
        2.2.4 鸭梨产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2.3.3 土壤样品测定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品主产区土壤肥力分布特征
        3.1.1 土壤pH 值分布特征
        3.1.2 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
        3.1.3 土壤全氮分布特征
        3.1.4 土壤全磷分布特征
        3.1.5 土壤全钾分布特征
    3.2 果品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变异性分析
        3.2.1 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变异性分析
        3.2.2 不同果品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变异性分析
    3.3 果品产区土壤重金属含量
    3.4 不同果品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3.4.1 土壤重金属Pb 的分布特征
        3.4.2 土壤重金属Cd 的分布特征
        3.4.3 土壤重金属As 的分布特征
        3.4.4 土壤重金属Cr 的分布特征
        3.4.5 土壤重金属Hg 的分布特征
    3.5 果品产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3.5.1 单项肥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3.5.2 评价指标隶属函数模型的选择
        3.5.3 评价指标临界值的确定
        3.5.4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3.5.5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结果
    3.6 果品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3.6.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3.6.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3.6.3 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3.6.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分级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植物测土配方施肥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测土配方施肥的概念与方法
2 植物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与应用现状
    2.1 测土配方施肥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
    2.2 测土配方施肥在蔬菜上的应用
    2.3 测土配方施肥在林木果树上的应用
3 桑树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与应用现状
4 桑树测土配方施肥展望

(7)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资料介绍
    五、概念说明
    六、论文框架
第一章 传统时期的邢西山区状况
    第一节 邢西山区的社会生态
    第二节 邢西山区的资源开发
    第三节 生态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战争状态下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组织起来,生产度荒
    第二节 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农业
    第三节 以副补农:战争状态下的山区副业
    第四节 植树造林
    小结
第三章:山区建设的起步:合作化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必须解决粮食问题:农业
    第三节 植树造林,绿化山区
    第四节 多种经营
    第五节 从沟谷治理到综合治理:合作化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建设繁荣幸福的新山区":"大跃进"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演变
    第二节 人民公社在山区:邢西山区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第三节 山区农业大跃进
    第四节 多种经营与社队企业
    第五节 大造林:大跃进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六节 山区农村电气化的初步尝试
    小结
第五章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调整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一手抓山,一手抓川":山区建设方针的形成
    第二节 一手抓川:修滩地
    第三节 下楼出院:山区的半机械化工具改革
    第四节 一手抓山: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战天斗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山区建设方针的确定
    第二节 向山要地:综合治理英谈沟
    第三节 向河要地:决战南河滩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大寨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五节 一种、二养、三加工、四采掘:多种经营
    小结
第七章 太行山道路的先行者: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邢西山区建设
    第一节 从"以粮为纲"到"以林为主":改革开放新时期山区建设方针的转变
    第二节 科技初进太行山
    第三节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第四节 办企业,跨小康
    第五节 新世纪,再创业
    第六节 集体化道路的坚守者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邢西山区建设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集体化时代的邢西山区建设所留下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幼龄桑园的防冻防病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合理施肥, 增强树势
2 不采秋叶, 适度剪梢
3 结合冬耕, 清除杂草
4 整枝修剪, 熏烟处理
5 树根培上, 桑园覆草
6 灌水防冻, 喷洒药剂
7 绳草包扎, 树干涂白

(10)湖北省桑园养分障碍因子及配方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配方施肥概念与方法
    1.3 配方施肥的应用现状
        1.3.1 配方施肥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
        1.3.2 配方施肥在蔬菜上的应用
        1.3.3 配方施肥在林果上的应用
    1.4 桑树施肥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1.1 施肥对桑树生长发育和桑叶产量影响
        1.4.1.2 施肥对桑叶品质及蚕茧质量的影响
        1.4.1.3 施肥方式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桑树施肥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5.1 桑树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
        1.5.2 桑树施肥研究存在的问题
        1.5.3 桑树施肥的研究方向
2 研究方案及试验区概况
    2.1 主要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3.2 主产区桑园施肥情况调查
        2.3.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4 土壤养分的测定
        2.3.5 桑树生长状况测定
        2.3.6 桑叶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7 桑叶养分的测定
        2.3.8 桑叶品质的测定
        2.3.9 蚕茧质量的测定
        2.3.10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2.4 试验区概况
3 湖北省蚕桑主产区桑园施肥状况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桑园施肥种类及其比例
        3.2.2 桑园氮磷钾肥施用量及比例
        3.2.3 桑园肥料施用量分级
        3.2.4 桑园施肥方法和施肥时期
    3.3 小结与讨论
4 湖北省桑园土壤和桑叶养分状况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4.1.2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
        4.1.3 桑叶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4 桑叶样品的分析方法
        4.1.5 相关性分析方法
        4.1.6 桑园土壤养分分级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桑园土壤养分状况
        4.2.1.1 桑园土壤养分含量
        4.2.1.2 土壤养分丰缺分级
        4.2.2 桑叶养分状况
        4.2.2.1 桑叶养分含量
        4.2.2.2 桑叶养分分级
        4.2.3 土壤桑叶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1 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其它养分的相关性
        4.2.3.2 土壤pH及有机质含量与桑叶中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4.2.3.3 土壤养分与桑叶相应养分的相关性
    4.3 小结
5 桑园养分状况诊断方法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高粱盆栽试验
        5.1.2 桑树苗盆栽试验
        5.1.3 桑树大田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盆栽试验
        5.2.2 大田试验
    5.3 小结与讨论
6 施肥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的作用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氮肥用量试验
        6.1.2 磷肥用量试验
        6.1.3 钾肥用量试验
        6.1.3.1 氯化钾用量试验
        6.1.3.2 硫酸钾用量试验
        6.1.4 钾肥品种试验
        6.1.5 钾肥施肥时期试验
        6.1.6 中微量元素肥料的试验
        6.1.7 养分间的配合施用试验
        6.1.7.1 氮磷配合施用试验
        6.1.7.2 氮钾配合田间试验
        6.1.7.3 钾与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试验
        6.1.8 有机肥施用试验
        6.1.9 不同蚕桑主产区桑园专用肥筛选和校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养分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6.2.1.1 单质养分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6.2.1.2 养分配合对桑树生长的影响
        6.2.2 施肥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1 氮肥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2 磷肥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3 钾肥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4 中量元素养分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5 微量元素养分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6 养分配合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7 有机肥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6.2.2.8 不同蚕桑主产区桑园专用肥筛选和校验
    6.3 小结与讨论
7 施肥对桑叶矿质养分积累和桑叶品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钾肥用量试验
        7.1.2 钾肥品种试验
        7.1.3 氮钾配合试验
        7.1.4 钾与镁硫硼肥配合试验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施肥对桑叶矿质养分积累的影响
        7.2.1.1 钾肥用量及品种对桑叶养分含量及叶片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7.2.1.2 氮钾配施对桑叶养分含量及叶片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7.2.1.3 钾镁硫硼肥配合施用对桑叶NPK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7.2.2 施肥对桑叶品质的作用
        7.2.2.1 施用单质养分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7.2.2.2 钾肥用量及品种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7.2.2.3 氮钾配施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7.2.2.4 钾镁硫硼肥配合施用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7.2.2.5 缺素对桑叶品质的影响
    7.3 小结与讨论
8 施肥对育蚕及蚕茧质量效应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缺素试验
        8.1.1.1 缺素田间试验
        8.1.1.2 缺素桑叶养蚕试验
        8.1.2 氮钾配合试验
        8.1.2.1 氮钾配合田间试验
        8.1.2.2 桑叶养蚕试验
        8.1.3 钾肥用量和钾肥品种处理的桑叶对蚕茧质量的影响
        8.1.3.1 钾肥用量和钾肥品种的田间试验
        8.1.3.2 桑叶养蚕试验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桑园不同缺素桑叶育蚕对蚕生长和染病率的影响
        8.2.2 氮钾肥配施的桑叶对家蚕和茧丝质量的影响
        8.2.3 不同钾肥用量和钾肥品种处理的桑叶对蚕茧质量的影响
    8.3 小结与讨论
9 结论与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特色
    9.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9.3.1 存在的问题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奖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柴油副产品对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研究[D]. 潘威宇. 浙江大学, 2019(04)
  • [2]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D]. 慕亚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适合条桑收获的桑树剪伐模式及施肥技术研究[D]. 甘润朕.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4]黑龙江省桑树氮肥运筹及光合调控机理的研究[D]. 许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5]河北省果品主产区土壤质量研究[D]. 潘瑞.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6]植物测土配方施肥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进展[J]. 于翠,胡兴明,邓文,叶楚华. 中国蚕业, 2010(02)
  • [7]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 ——以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为中心[D]. 邓群刚. 南开大学, 2010(10)
  • [8]幼龄桑园的防冻防病虫技术[J]. 魏岚,赵丰华,李奕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9]桑树施肥的研究进展[J]. 张竹青,鲁剑巍,孙向阳. 湖北农业科学, 2007(03)
  • [10]湖北省桑园养分障碍因子及配方施肥研究[D]. 张竹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沙壤土桑园合理施肥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