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与凹凸棒石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与凹凸棒石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一、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的互相作用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崔家瑞[1](2020)在《蒙脱石—坡缕石复合粘土的结构、形貌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辽宁喀左钠基蒙脱石、盱眙坡缕石为原料,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复合比例的蒙脱石与坡缕石复合粘土样品,以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分析、旋转粘度计等为研究手段,研究不同复合比例粘土的结构、形貌、理化性能和应用性能。并在此基础上,优选蒙脱石:坡缕石为9:1的复合比的复合粘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酸度对复合粘土的结构、形貌、理化性能和应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随着复合粘土中坡缕石比例的增加,蒙脱石片层的规整度降低,剥离程度增加。当Mt:Pal为1:9时,Mt和Pal形成了以Mt为中心的“交联点”,此比例点复合样品的粘度达到最大,并超过单组分粘土的粘度,其他比例复合粘土的粘度均低于单一组分粘土的粘度。Zeta电位绝对值以及悬浮稳定性与蒙脱石的含量呈正相关,而润湿性呈负相关。复合粘土的抗盐性在0.5%NaCl溶液中,与蒙脱石的含量正相关,而在2%NaCl溶液中,与坡缕石的含量正相关。选取Mt:Pal为9:1的复合比研究酸度对复合样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113条件下,随着pH的增大,蒙脱石和坡缕石的组成基本无变化,蒙脱石片层的剥离和分散程度、坡缕石的晶束解离和分散程度以及Zeta电位绝对值均逐渐增大;坡缕石样品的粘度先增大后减小;蒙脱石及复合粘度样品的粘度逐渐增大,并在pH>12后迅速增加,当pH 13时粘度达到最大为9151mPa·s,复合粘土样品的粘度值较相应pH值对应蒙脱石的粘度小。讨论粘土复合比例和酸度对复合粘土的作用机理后认为:复合粘土的凝胶性能是受蒙脱石和坡缕石的剥离、解离与分散程度,二者的表面电位,二者的晶体尺寸三种因素协同效应的结果。而复合粘土的复合比例以及酸度通过影响复合粘土颗粒的结构、形貌和表面电性,进而影响剥离、分散程度和表面电位,使凝胶性能发生显着变化。

谢晶晶,陈天虎,刘海波,谢巧勤[2](2018)在《苏皖地区凹凸棒石黏土的特征和应用发展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明了凹凸棒石晶体生长方式、不同类型的凹凸棒石黏土矿石微结构特征及其与生长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凹凸棒石矿物学特性及其与晶体结构、晶体形貌的联系,凹凸棒石吸附性能、胶体性能的本质、凹凸棒石酸活化反应机制及其效应,凹凸棒石中不同类型的水脱除温度及其与晶体结构、形貌、比表面积、表面酸碱性质演变的关系。简述了凹凸棒石解聚分散、提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富白云石凹凸棒石黏土加工和应用研究进展。指明了苏皖地区不同类型凹凸棒石黏土矿石加工应用发展方向。

邱高[3](2016)在《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粘土质白云岩是凹凸棒石粘土矿床中的重要矿石类型。本文以安徽明光和河南镇平白云石凹凸棒石粘土矿为典型研究矿床,粉晶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以主要研究手段,对粘土质白云岩原矿石、煅烧产物及除铜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利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不同溶液pH值、反应时间、初始Cu2+浓度、离子浓度、温度等条件下天然粘土质白云岩去除水中Cu2+的作用和机理;通过XRD、SEM研究了不同温度热处理粘土质白云岩的结构演化规律,对比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样品与水中Cu2+的反应动力学;利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分别研究了最佳煅烧温度下粘土质白云岩去除水中Cu2+的影响因素(固液比、pH、浓度)和持续净化酸性含Cu2+废水(50mg/L, pH=4.5)的性能;此外还利用不同浓度的氨水对煅烧粘土质白云岩与Cu2+反应后产物进行浸取处理。结果表明:(1)天然粘土质白云岩相对于普通白云岩和凹凸棒石粘土具有更好的除铜效果,最佳反应pH为5,浓度50mg/L,30℃恒温反应4h,对Cu2+的去除率达到99.2%;Cu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反应是自发、吸热且遵循Freundlich等温方程,Cu2+的饱和去除量(pH=5,30℃)为186.2mg/g。固化Cu2+的主要机制为矿物水化与溶解引起的表面沉淀和凹凸棒石与新生碱式碳酸铜[Cu2CO3(OH)2]胶体的静电吸附。(2)热活化粘土质白云岩的最佳温度点为650℃,此时产物组合为方解石+方镁石+白云石+凹凸棒石,在适宜条件(1g/L, pH=4, 100mg/L,4h)下对铜的去除率达99.6%,去除机理主要是由于纳米方解石与方镁石的溶解、水化、中和作用促进Cu2+形成碱式碳酸铜沉淀;利用25%的氨水对反应后产物中Cu提取率为90.3%。(3)650℃煅烧粘土质白云岩动态柱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未处理样品,当柱床体积(Bed Volume, BV)为2472时,动态柱开始穿透,对Cu2+处理容量为122.7 mg/g,且出水pH稳定在6.5-7.8范围内。

干方群,秦品珠,唐荣,杭小帅,周健民,马毅杰[4](2015)在《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的磷吸附特性及应用浅析》文中认为选择江苏省盱眙雍小山和仇集黄泥山的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以凹凸棒石粘土和白云石为对照,比较它们对磷的吸附特性,在分析吸附性能的基础上阐明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对磷的吸附机理。结果发现,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对磷的吸附性能显着优于凹凸棒石粘土,在低磷污染水体中,其对磷的吸附净化能力与活性炭接近,吸附等温曲线呈S型,且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更好,说明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对磷的吸附可能属于不均匀介质的多分子层吸附。此外,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与同比例凹凸棒石粘土/白云石复混材料的磷吸附能力相当,而两者均高于单独凹凸棒石粘土与白云石的比例加和。结果表明,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具有较佳的磷吸附能力,可用作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材料。

王文杰[5](2014)在《天然矿物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与发光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与发光材料中的应用为目标,优化了凹凸棒石原料的提纯、改性方法,制备了天然橡胶/凹凸棒石和丁腈橡胶/凹凸棒石/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首次利用凹凸棒石为基质原料,合成了可用于白光LED的黄色荧光粉,为其在发光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并在课题组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改进了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完成了从小试到中试的放大实验,为其将来的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所使用凹凸棒石原料的分析,确定了其组份、形貌以及粒径分布等物理性能,并针对其杂质成分制定了提纯方案,经过对改性剂、分散剂的筛选,离心浆液浓度以及离心条件等的优化,试验后得到了最佳提纯条件。结果表明,经提纯处理后,凹凸棒石的结晶度提高、颗粒形貌明晰、粒径分布更加均一,为其后续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通过对纯化凹凸棒石进行表面碳包覆,在不破坏凹凸棒石特有纤维结构的情况下,实现了其表面极性的转变,增加了其与非极性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从而制备了天然橡胶/凹凸棒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炭化凹凸棒石的加入,可以提高天然橡胶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撕裂强度等,且在较大的填充量时也能表现出优良的力学性能;同时,SEM测试结果表明,表面炭化凹凸棒石在橡胶基体中达到了纳米级的分散,说明所制备的天然橡胶/凹凸棒石复合材料是一种纳米复合材料。3、凹凸棒石粘土经过提纯处理后,在其水溶液中合成了层状水滑石,得到了凹凸棒石/水滑石复合填料,进而通过乳液共混共凝法制备了凹凸棒石(ATP)/水滑石(LDH)/丁腈橡胶(NBR)纳米复合材料。经红外光谱测试表明,在凹凸棒石水溶液中成功合成了层状水滑石;经XRD测试证明,ATP/LDH复合填料进入了橡胶基体,并且与橡胶大分子链发生插层;SEM测试结果表明,纤维状与颗粒状的ATP/LDH复合填料以纳米尺度均匀分散于丁腈橡胶基体中,且与基体界面结合模糊,说明其与丁腈橡胶基体相容性良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添加ATP/LDH复合填料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其性能要优于纯丁腈橡胶与添加单一补强剂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说明ATP/LDH复合填料对丁腈橡胶有良好的协同补强性能。4、通过对天然矿物凹凸棒石的酸处理,首次将其应用于荧光材料的制备。结果表明,以其为Si、Al等基质的原料,可以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合成出用于白光LED的黄色荧光粉Sr2.965Al0.08Si0.92O5:0.025Ce3+,0.01Eu2+。解决了荧光粉Sr3Si05合成困难、容易出现第二组成的问题,所合成的Sr2.965Al0.08Si0.92O5:0.025Ce3+,0.01Eu2+,发射范围为 450~750nm,峰值在 561nm,是一种潜在的白光LED用黄色荧光粉。5、以提纯处理后的凹凸棒石为原料,通过对实验室已有技术的优化,采用乳液共絮共凝法制备了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经实验室验证后,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初步放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合作企业的工业化生产设备,进行了中试放大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新型丁腈橡胶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性能达到了丁腈橡胶的优级出厂指标,为其将来的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欧存[6](2014)在《水热条件下凹凸棒石黏土与Mg2+的相互作用》文中认为本文以产自安徽省自明光市官山的凹凸棒石、内蒙古赤峰市物华天宝公司的蒙脱石为原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等手段,分别分析了产自安徽省自明光市官山的凹凸棒石、内蒙古赤峰市物华天宝公司的蒙脱石以及凹凸棒石蒙脱石的混合物在水热条件下与Mg2+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不同配比反应后的晶体结构、晶体形貌、溶液Mg2+浓度、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考察了凹凸棒石棒状晶体的生长因素、蒙脱石片状晶体的变化情况以及凹凸棒石与蒙脱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凹凸棒石在水热体系中加入3g Mg(OH)2后,溶液pH从9.22增加为10.28,反应前后溶液中Mg2+浓度有微量的增加,导致凹凸棒石晶体结构遭到破坏,促使棒状晶体转变为片状的蒙皂石或蛇纹石。(2)在75-200℃水热体系中凹凸棒石晶体在加入3g MgCl2.6H2O后有生长现象,但是凹凸棒石晶体的生长十分缓慢。氯化镁的添加量对凹凸棒石生长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不大。(3)蒙脱石在水热体系中会与Mg(OH)2发生反应,导致蒙脱石片状晶体结构遭到破坏,破碎崩解为细小的片状。而在含有3gMgCl2.6H2O的水热体系中,蒙脱石晶体边缘会发生卷曲现象。

常冬寅[7](2014)在《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及矿山重金属处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开采,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废石、尾矿、冶炼渣、矿坑排水、选冶废水、废气、烟尘中的重金属元素都是矿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矿山固体废物通过风化、氧化、淋滤等作用导致固体中重金属元素逐渐释放,使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水体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只能被富集和累积,所以,当重金属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不但会影响生态物种,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污染农作物、水产品等;另外,矿山废弃地中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的重金属,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物链,从环境、粮食或蔬菜中富集到人体内,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人类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安徽省查明储量的金属矿山共960余处,累计查明储量129.9亿吨,其中基建和开采矿区500余处,停采和关闭矿区250处,未利用矿区210余处,对于金属矿山的修复治理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工作,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在金属矿产资源分布较多的六安、马鞍山、合肥、铜陵、池州等地,矿山废弃地中的重金属污染及酸性矿山废水相对来说也比较严重,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为Cu、Cd、Hg、Pb、Zn、Cr等,尤其是Cd元素,其毒性最大,多年来一直是专家学者及政府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对部分重金属离子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氢气还原针铁矿制备铁粉对降解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除磷具有很好的性能,也表现出优越的还原活性;蒙脱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也广为研究,并表现出很好的吸附效果。所以,为了研究矿物吸附法对去除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效果,拓展凹凸棒石粘土、天然针铁矿和蒙脱石的应用领域,充分挖掘矿物的材料属性,为环境保护开发新的功能材料,进而更有效的防治矿山重金属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分析了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安徽省金属矿产资源及矿山废弃地的分布特征,根据可能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研究了三种铁粉、两种凹凸棒石粘土和两种蒙脱石对八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及可能的去除机理。首先对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数据进行了整理,利用Arcgis软件分析,研究了安徽省矿产资源及矿山废弃地的分布特征,确定了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修复治理的重点区域。重点结合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和开采后可能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研究了天然针铁矿氢还原铁粉、合成针铁矿氢还原铁粉和商用铁粉、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热液型凹凸棒石粘土、钠基蒙脱石和钙基蒙脱石对模拟矿山重金属污染(Pb2+、Zn2+Cu2+、Co2+、Cd2+、Hg+、Ag+、Cr6+)的去除效果。实验中运用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拟合、吸附热力学分析考察了吸附时间、重金属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七种材料去除八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EDS)、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ATR、FT-IES)、热分析(TG/DTG)、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等分析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材料进行表征,探究了各种材料的晶体结构、成分、形貌特征及其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可能机制。主要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从累计查明储量分布情况来看,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六安、马鞍山、合肥、铜陵、池州等,大部分为长江沿岸区域,这也是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较广以及重金属污染及酸性矿山排水的重点防治区域。2.通过XRD、TEM、SEM、TG/DTG等技术表征了天然针铁矿氢还原铁粉、合成针铁矿氢还原铁粉和商用铁粉。结果显示,氢还原天然针铁矿可制备纳米级铁粉,氢还原合成针铁矿可制备百纳米级铁粉,商用铁粉为微米级铁粉。3.研究了三种铁粉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效果,考察了时间、初始浓度、温度的影响。对八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来说,HG-ZVI>NG-ZVI≈CIP。HG-ZVI在去除各种重金属离子上都优于NG-ZVI和CIP,NG-ZVI在去除Cr6+上优于CIP,但去除Cu2+差于CIP,分析认为比表面积是制约CIP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天然针铁矿中含有的杂质、铁的类质同相替代以及颗粒团聚是制约NG-ZVI的主要因素。4.研究了三种铁粉去除八种重金属离子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三种铁粉对Cu2+均具有很好的还原作用,CIP可将Cu2+迅速还原为Cu单质,NG-ZVI、HG-ZVI先将Cu2+还原为Cu+,再进一步还原为Cu0;NG-ZVI和HG-ZVI可迅速将Ag+还原为Ag单质。HG-ZVI可降解Cr6+为Cr3+,从而降低毒性。三种铁粉对Pb2+、Zn2+、Co2+、Cd2+四种离子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或沉淀作用实现。5.通过XRD、FE-SEM/EDS、FT-ATR及FT-IES等技术手段表征了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和热液型凹凸棒石粘土。结果表明,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含有少量的石英和白云石杂质,且为富Fe凹凸棒石粘土,具有高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热液型凹凸棒石粘土纯度高,基本不含杂质,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远低于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6.研究了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和热液型凹凸棒石粘土去除八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远优于热液型凹凸棒石粘土,但两者对Cr6+的去除效果很差。分析认为,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的富铁特性、高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及短棒形貌为其去除重金属离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吸附位、断面质子化诱导金属离子沉淀。吸附机理研究表明,沉积型凹凸棒石粘土主要通过诱导金属离子沉淀和吸附作用去除重金属离子。7.通过XRD、TG/DTG、BET等技术表征了钠基蒙脱石和钙基蒙脱石。结果表明,钙基蒙脱石纯度高于钠基蒙脱石,钠基蒙脱石中含有少量的长石和石英;钙基蒙脱石层间水多于钠基蒙脱石,层间距大于钠基蒙脱石;钙基蒙脱石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均比钠基蒙脱石大。8.研究了钠基蒙脱石和钙基蒙脱石去除八种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钠基蒙脱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优于钙基蒙脱石,但两者对Cr6+的去除效果很差。分析认为,效果差异性与两种蒙脱石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机理有关。通过吸附前后溶液pH动态检测、溶液Na+或Ca2+浓度变化及吸附后固体XRD表征,结果表明,钙基蒙脱石主要通过交换作用实现去除重金属离子,钠基蒙脱石主要通过交换作用和诱导沉淀作用去除重金属离子。9.三种材料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可知,铁粉主要通过吸附、共沉淀作用去除Pb2+、Zn2+、 Co2+、Cd2+、还原作用参与HG-ZVI去除Cu2+、Ag+和Cr6+的过程,从而去除或降低其毒性,其作用机理与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粘土不尽相同。凹凸棒石粘土以诱导沉淀和吸附作用、蒙脱石主要以诱导沉淀和交换作用去除重金属离子,蒙脱石去除效果优于凹凸棒石粘土。

潘大伟,刘辉,单明军,费卓越,杨鹏[8](2012)在《混凝吸附及化学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文中认为以蒙脱石、凹凸棒石、次氯酸钙和PAC、PAM为基本材料,对焦化废水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蒙脱石与凹凸棒石以4∶1的比例配合使用,可明显提高焦化废水中COD和色度去除率;采用次氯酸钙作为氧化剂,可进一步提高焦化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着和显着水平;去除COD的最优实验条件为:粘土矿物(蒙脱石∶和凹凸棒石=4∶1)添加量4.0 g/L、氧化剂(次氯酸钙)添加量1.0 g/L、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15/1)添加量0.15 g/L,处理后色度去除率达到97.0%,COD去除率达到69.1%;脱色的最优实验条件为:粘土矿物添加量4.0 g/L、氧化剂添加量1.0 g/L、絮凝剂添加量0.2 g/L,处理后色度去除率达到98.5%,COD去除率达到66.4%。

孟艳莉[9](2011)在《凹凸棒石、蒙脱石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选择高纯度蒙脱石(MMT)和凹凸棒石(APT),制备蒙脱石-凹凸棒石复合物(M-A),研究日粮中添加APT、MMT及M-A对断奶仔猪肠道结构与功能、养分消化率及消化道食糜停留时间(MRT)的影响,为APT、MMT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24d断奶,平均体重为7.32±0.12kg的健康长×大二元杂断奶雄性仔猪(已阉割)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不含抗生素,试验I组(APT组),试验II组(MMT组)和试验Ⅲ组(M-A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00mg/kg APT、MMT及M-A等量替代预混料载体稻壳粉。正式试验期42d。试验期每天记录仔猪采食量和腹泻情况,于试验期第1d、22d和43d称重,测定仔猪的生长性能;于试验期第26天,饲喂仔猪含Cr2O3的日粮,连续5天收粪,测定MRT;于试验期第32天,通过外源指示剂法(TiO2)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于试验期第22d和第43d,称重后,每组挑选3头接近平均体重的仔猪,采血,屠宰,测定血液和肠道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组料重比(F/G)均低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试验前期各试验组腹泻率均低于对照组,除MMT组和M-A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外(P<0.05),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后期各组间腹泻率无显着差异(P>0.05)。(3)除对照组血清中球蛋白(GLB)水平显着高于APT组和M-A组外(P<0.05),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间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4)试验前期,除MMT和APT组回肠绒毛表面积显着高于对照组外(P<0.05),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后期,MMT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APT组回肠绒毛表面积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绒毛高度无显着差异(P>0.05)。(5)各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脂肪酶、胰蛋白酶及空肠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6)各试验组十二指肠杯状细胞(GC)数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各试验组空肠及回肠GC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7)对于前期盲肠和后期结肠中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以及前期结肠中的沙门氏菌,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但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8)试验组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数量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空肠和回肠的IEL数量及SIgA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9)试验前期对照组D-乳酸水平显着高于各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对于试验前期DAO水平,对照组>M-A组>APT组>MMT组,对照组与APT组和MMT组差异显着(P<0.05),M-A组与MMT组间差异显着(P<0.05);各组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10)除MMT组消化道食糜停留时间(MRT)显着高于APT组外(P<0.05),各组MRT差异不显着(P>0.05)(。11)对于干物质消化率,除MMT组显着高于APT组外(P<0.05),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APT组和MMT组与对照组蛋白质消化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显着高于M-A组; M-A组和APT组脂肪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MMT组(P<0.05),对照组与MMT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APT、MMT及M-A,能够有效改善断奶仔猪肠绒毛形态,维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断奶仔猪腹泻,改善仔猪生长性能。因此APT、MMT及M-A对断奶仔猪肠道具有保护作用,且APT和MMT效果优于M-A。日粮中添加APT、MMT及M-A对消化道食糜停留时间无显着影响,APT和M-A降低了脂肪消化率。

谷正[10](2011)在《凹凸棒石与水滑石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复合结构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用多种高分子材料(丁腈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和聚氯乙烯)和无机纳米材料(凹凸棒石、蒙脱土、水滑石),制备了多种聚合物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无机纳米材料的含量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耐溶剂性能、耐磨耗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等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选用实验室制备的改性凹凸棒石,采用乳液共絮共凝法制备了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炭黑纳米复合材料。首次制备了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均匀的分散在丁腈橡胶基体中。凹凸棒石对丁腈橡胶具有延迟硫化的特性,凹凸棒石的加入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正硫化时间,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硫化速度。芳烃油的冲入,增加了凹凸棒石与丁腈橡胶的相容性,提高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速度。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耐溶剂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在凹凸棒石含量较低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凹凸棒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2、利用凹凸棒石和蒙脱土在水悬浮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凹凸棒石和蒙脱土在聚合物基体中的纳米级复合,制备了新型的丁腈橡胶/凹凸棒石/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凹凸棒石与蒙脱土以面与面的形式结合。此种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3、采用乳液共絮共凝法制备了充油型丁苯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充油型丁苯橡胶/凹凸棒石复合材料是一种纳米复合材料。在蒙脱土含量较低时,该种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性能和加工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磨耗性能随凹凸棒石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热失重分析表明,充油型丁苯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增加。4、采用溶液法制备了顺丁橡胶/有机蒙脱土/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了凹凸棒石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等的影响。通过100 mL聚合瓶小试,考察了回收溶剂对丁二烯转化率的影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有机蒙脱土和凹凸棒石以纳米级均匀的分布在橡胶基体中。与纯BR相比,当凹凸棒石和有机蒙脱土的含量为12(6/6)份时,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600%。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回收溶剂时,丁二烯的转化率大于90%。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耐磨耗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结果显示,与纯顺丁橡胶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且具有较低的滚动阻力,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优异。5、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从铝灰中提取的偏铝酸钠,利用硬脂酸作为改性剂,采用一步共沉淀法制备了锌镁铝水滑石。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硬脂酸离子已经成功的插层到了水滑石层间。扫描电镜显示了水滑石典型的"sand-rose"形貌。硬脂酸改性水滑石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聚氯乙烯/硬脂酸改性水滑石(8 wt.%)的热稳定时间是纯聚氯乙烯的12倍。聚氯乙烯/改性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二、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的互相作用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的互相作用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蒙脱石—坡缕石复合粘土的结构、形貌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蒙脱石概述
    1.2 坡缕石概述
    1.3 矿物无机凝胶研究现状
        1.3.1 蒙脱石凝胶研究现状
        1.3.2 坡缕石凝胶研究现状
        1.3.3 复合矿物凝胶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选题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可行性分析
        1.7.1 实验原理可行性
        1.7.2 实验条件可行性分析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矿物凝胶样品的制备
        2.3.1 不同Mt、Pal复合比例样品的制备
        2.3.2 不同酸度凝胶样品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组成表征
        2.4.2 结构表征
        2.4.3 形貌表征
        2.4.4 Zeta电位表征
        2.4.5 表观粘度测试
        2.4.6 样品的应用性能表征与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蒙脱石与坡缕石复合比对样品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复合比对样品结构的影响
        3.1.2 不同复合比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3.1.3 不同复合比例对样品Zeta电位的影响
        3.1.4 不同复合比对样品表观粘度的影响
        3.1.5 不同复合比例对样品应用性能的影响
        3.1.6 小结
    3.2 酸度对蒙脱石、坡缕石及其复合粘土Mt_9-Pal_1 凝胶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酸度对样品组成的影响
        3.2.2 不同酸度对样品结构的影响
        3.2.3 不同酸度对样品Zeta电位的影响
        3.2.4 不同酸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3.2.5 不同酸度对样品表观粘度的影响
        3.2.6 酸度对凝胶性能的影响机理
        3.2.7 酸度对样品应用性能的影响
        3.2.8 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4.3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苏皖地区凹凸棒石黏土的特征和应用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凹凸棒石形成机制和凹凸棒石黏土微观结构特征
2 凹凸棒石理化性质
3 凹凸棒石热处理结构和性质演变
4 凹凸棒石热处理结构和性质演变
5 凹凸棒石黏土加工利用发展方向
    5.1 高品质凹凸棒石黏土加工和新领域应用
    5.2 蛋白石凹凸棒石黏土干法选矿与综合利用
    5.3 白云石凹凸棒石黏土加工和新领域应用
    5.4 蒙脱石凹凸棒石黏土加工和新领域应用

(3)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重金属污染来源、危害及特点
    1.1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主要处理方法
        1.1.1 化学沉淀法
        1.1.2 膜分离法
        1.1.3 电化学法
        1.1.4 离子交换法
        1.1.5 生物法
        1.1.6 吸附法
    1.2 凹凸棒石与白云石矿物的基本特征
        1.2.1 凹凸棒石的基本特征
        1.2.2 白云石的基本特征
    1.3 凹凸棒石粘土研究现状
    1.4 白云岩作为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方案与工作量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实验方案设计
        1.6.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白云石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地质特征
    2.1 安徽明光白云石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地质特征
        2.1.1 地质背景
        2.1.2 安徽明光粘土质白云岩矿物学特征
    2.2 河南镇平白云石凹凸棒石粘土矿床地质特征
        2.2.1 地质背景
        2.2.2 河南镇平粘土质白云岩矿物学特征
第三章 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效果与机理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样品加工与测试
        3.1.3 吸附试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样品性质测试
        3.2.2 不同初始pH的影响
        3.2.3 反应动力学
        3.2.4 等温模型
        3.2.5 反应热力学
        3.2.6 去除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煅烧粘土质白云岩固化铜离子的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温度煅烧粘土质白云岩样品表征
        4.2.2 不同温度煅烧粘土质白云岩去除铜离子
        4.2.3 最佳温度煅烧粘土质白云岩去除水中铜离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煅烧粘土质白云岩净化水中铜离子动态实验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颗粒强度测试
        5.1.3 动态实验装置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颗粒强度测试结果
        5.2.2 动态柱出水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4)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的磷吸附特性及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1.2 凹凸棒石粘土对低磷污染水体的吸附性能
    1.3 吸附等温曲线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白云石质凹土对低磷污染水体的吸附净化能力
    2.2 白云石质凹土对磷的等温吸附性能
    2.3 凹凸棒石粘土/白云石复混材料对磷的吸附性能
3 结语

(5)天然矿物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与发光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凹凸棒石粘土的特性
    1.3 国内外凹凸棒石粘土的资源分布与开发现状
        1.3.1 凹凸棒石粘土的资源分布
        1.3.2 凹凸棒石粘土的开发现状
        1.3.3 我国与美国凹凸棒石粘土开发应用的比较
    1.4 凹凸棒石粘土的提纯
        1.4.1 凹凸棒石粘土矿物的粗选
        1.4.2 凹凸棒石粘土的物理提纯
        1.4.3 凹凸棒石粘土的化学提纯
        1.4.4 凹凸棒石粘土与粘土类矿物之间的分离
    1.5 凹凸棒石粘土的改性
        1.5.1 凹凸棒石粘土的热处理
        1.5.2 凹凸棒石粘土的酸处理
        1.5.3 凹凸棒石粘土的硅烷偶联剂处理
        1.5.4 凹凸棒石粘土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处理
        1.5.5 凹凸棒石粘土的表面有机化处理
    1.6 凹凸棒石粘土的应用现状
        1.6.1 胶体性能的应用
        1.6.2 吸附性能的应用
        1.6.3 载体性能的应用
        1.6.4 补强性能的应用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8 本论文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凹凸棒石粘土的分析与提纯处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性能测试
    2.3 凹凸棒石粘土型号的选择
        2.3.1 不同型号凹凸棒石粘土的XRD
        2.3.2 不同型号凹凸棒石的SEM照片
        2.3.3 不同型号凹凸棒石的平均粒径
    2.4 凹凸棒石粘土离心提纯处理条件的优化
        2.4.1 离心速度的选择
        2.4.2 离心浆液浓度的选择
        2.4.3 改性剂的选择
        2.4.4 分散剂用量选择
        2.4.5 分散温度的选择
        2.4.6 分散时间的选择
        2.4.7 离心时间的选择
        2.4.8 凹凸棒石提纯前后对比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炭化包覆凹凸棒石/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样品制备
        3.2.3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凹凸棒石粘土炭化处理前后的形貌分析
        3.3.2 凹凸棒石/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
        3.3.3 凹凸棒石/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3.4 凹凸棒石/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凹凸棒石/水滑石/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2 样品制备
        4.2.3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TP/LDH复合物的形貌分析
        4.3.2 ATP/LDH复合物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4.3.3 ATP/LDH/NBR复合材料的XRD图谱
        4.3.4 ATP/LDH/NBR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4.3.5 ATP/LDH/N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黄色荧光粉Sr_3Al_(0.08)Si_(0.92)O_5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实验设备
        5.2.2 测试仪器
        5.2.3 样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凹凸棒石的预处理
        5.3.2 LED用黄色荧光粉Sr_(2.965)Al_(0.08)Si_(0.92)O_5:0.025Ce~(3+),0.01Eu~(2+)的EDS图谱
        5.3.3 LED用黄色荧光粉Sr_(2.965)Al_(0.08)Si_(0.92)O_5:0.025Ce~(3+),0.01Eu~(2+)的XRD图谱
        5.3.4 LED用黄色荧光粉Sr_(2.965)Al_(0.08)Si_(0.92)O_5:0.025Ce~(3+),0.01Eu~(2+)与凹凸棒石的SEM照片
        5.3.5 LED用黄色荧光粉Sr_(2.965)Al_(0.08)Si_(0.92)O_5:0.025Ce~(3+),0.01Eu~(2+)的发光图谱
        5.3.6 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5.3.7 凹凸棒石粘土对荧光粉合成助熔效果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纯凹凸棒石/丁腈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工业化中试生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6.2.2 样品制备
        6.2.3 性能测试
    6.3 实验室制备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性能
        6.3.1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硫化性能
        6.3.2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6.3.3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6.3.4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6.3.5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6.4 兰州石化公司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性能验证试验
        6.4.1 未提纯凹凸棒石制备丁腈橡胶/凹凸棒石复合材料
        6.4.2 提纯后凹凸棒石制备丁腈橡胶/凹凸棒石复合材料
    6.5 兰州石化公司丁腈橡胶/高纯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中试生产
        6.5.1 凹凸棒石的分散处理
        6.5.2 凹凸棒石浆液的离心处理
        6.5.3 凹凸棒石浆液的改性处理
        6.5.4 凹凸棒石浆液与丁腈胶乳的混合
        6.5.5 胶乳的絮凝
        6.5.6 胶粒的干燥
        6.5.7 胶料的压块
        6.5.8 胶料的硫化
        6.5.9 凹凸棒石/丁腈橡胶复合材料中试样品的力学性能
        6.5.10 凹凸棒石/丁腈橡胶复合材料中试样品的SEM照片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水热条件下凹凸棒石黏土与Mg2+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凹凸棒石简介
    1.2 国内外凹凸棒石的发展及应用
    1.3 凹凸棒石成因矿物学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实验方案设计
        1.4.3 研究意义
2 水热条件下凹凸棒石黏土与Mg~(2+)的反应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水热体系中凹凸棒石与水的作用
        2.2.2 凹凸棒石与不同Mg~(2+)化合物的作用
        2.2.3 温度对凹凸棒石与Mg~(2+)作用的影响
        2.2.4 氯化镁添加量对凹凸棒石与Mg~(2+)作用的影响
        2.2.5 反应时间对凹凸棒石与Mg~(2+)作用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水热条件下蒙脱石与Mg~(2+)的作用
    3.1 蒙脱石简介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00℃下不同Mg~(2+)化合物对蒙脱石稳定性的影响
        3.3.2 200℃下不同Mg~(2+)化合物对蒙脱石稳定性的影响
        3.3.3 水热反应时间对蒙脱石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水热条件下掺入不同比例蒙脱石的凹凸棒石黏土与Mg~(2+)的反应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水热体系中凹凸棒石与蒙脱石的作用
        4.2.2 温度对蒙脱石凹凸棒石混合样品的影响
        4.2.3 不同Mg~(2+)化合物对蒙脱石向凹凸棒石转化的作用
        4.2.4 水热反应时间对凹凸棒石与Mg~(2+)作用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7)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及矿山重金属处理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列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矿山废弃地的特征及影响
        1.1.1 矿山废弃地的特征
        1.1.2 矿山废弃地的影响
    1.2 矿山废弃地修复治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矿山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现状
        1.2.4 铁粉去除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
        1.2.5 凹凸棒石去除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
        1.2.6 蒙脱石去除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安徽省矿产资源及矿山废弃地分布
    2.1 安徽省矿产资源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
        2.1.1 安徽省地理及矿产特征
        2.1.2 安徽省矿产资源类型
        2.1.3 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2 安徽省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2.1 安徽省已查明储量矿产资源分布
        2.2.2 安徽省已查明储量金属矿产资源分布
    2.3 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
        2.3.1 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
        2.3.2 安徽省矿山废弃地防治重点区域
    2.4 安徽省矿山废弃地修复及重金属污染治理
第三章 铁粉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药剂
        3.1.2 实验器材
        3.1.3 时间的影响
        3.1.4 初始浓度的影响
        3.1.5 温度的影响
        3.1.6 机理探索
    3.2 铁粉制备及表征
        3.2.1 铁粉制备
        3.2.2 XRD分析
        3.2.3 FE-SEM和TEM分析
        3.2.4 BET分析
    3.3 铁粉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3.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3.3.3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分析
        3.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3.3.5 吸附等温式分析
    3.4 机理探讨
        3.4.1 吸附后固体产物的XRD和XPS分析
        3.4.2 吸附前后pH值动态监测
        3.4.3 吸附后固体产物的FE-SEM/EDS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凹凸棒石粘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4.1 材料表征
        4.1.1 凹凸棒石粘土的XRD和XRF分析
        4.1.2 凹凸棒石粘土的BET分析
        4.1.3 凹凸棒石粘土的TG/DTG分析
        4.1.4 凹凸棒石粘土的FT-ATR和FT-IES分析
        4.1.5 凹凸棒石粘土的FE-SEM/EDS分析
    4.2 凹凸棒石粘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4.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2.2 初始浓度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分析
        4.2.4 动力学分析
        4.2.5 吸附等温式分析
    4.3 机理探讨
    4.4 小结
第五章 蒙脱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5.1 蒙脱石表征
        5.1.1 XRD分析
        5.1.2 BET分析
        5.1.3 TG/DTG分析
        5.1.4 FT-ATR分析
        5.1.5 FE-SEM/EDS分析
    5.2 蒙脱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5.2.1 吸附时间的影响
        5.2.2 初始浓度的影响
        5.2.3 温度的影响及吸附热力学分析
        5.2.4 动力学分析
        5.2.5 吸附等温式分析
    5.3 机理探讨
        5.3.1 吸附前后pH的动态变化
        5.3.2 吸附前后溶液中Na~+和Ca~(2+)离子浓度变化
        5.3.3 吸附后蒙脱石XRD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几种材料去除重金属离子效果对比
    6.1 反应时间影响效果对比
    6.2 初始浓度影响效果对比
    6.3 温度影响效果对比
    6.4 机理对比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混凝吸附及化学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废水来源及水质
    1.2 实验试剂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蒙脱石和凹凸棒石混配对脱色及去除COD的影响
    2.2 正交实验及结果分析
3 结 论

(9)凹凸棒石、蒙脱石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肠道生理屏障
        1.1.1 机械屏障
        1.1.2 化学屏障
        1.1.3 生物屏障
        1.1.4 免疫屏障
    1.2 仔猪断奶后肠道生理的主要变化
    1.3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的物化性能及相互作用
        1.3.1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概述
        1.3.2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的理化特性
        1.3.3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间的相互作用
    1.4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的质量分析及其复合物的制备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M-A 复合物的制备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蒙脱石、凹凸棒石纯度测定
        2.3.2 重金属总砷、铅、镉、汞和六价铬检测
        2.3.3 比表面积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XRD 定量分析
        2.4.2 蒙脱石与凹凸棒石中有毒重金属检测
        2.4.3 蒙脱石-凹凸棒石复合物比表面积测定
第三章 蒙脱石、凹凸棒石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动物及分组
        3.2.3 试验动物及分组
        3.2.4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3.2.5 饲养管理
        3.2.6 试验设计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3.4.3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4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3.4.5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6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3.4.7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3.4.8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IEL 数量及SIgA 含量的影响
        3.4.9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3.4.10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消化道食糜停留时间影响
        3.4.11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日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5 讨论
        3.5.1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5.2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3.5.3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5.4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
        3.5.5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5.6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3.5.7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3.5.8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SIgA 的影响
        3.5.9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3.5.10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肠道食糜停留时间的影响
        3.5.11 APT、MMT 及M-A 对断奶仔猪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结论
    4.2 本试验创新点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历

(10)凹凸棒石与水滑石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复合结构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2.1 蒙脱土的结构特性及有机化改性
        1.2.2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
        1.2.4 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3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3.1 凹凸棒石的结构特性
        1.3.2 凹凸棒石的提纯改性
        1.3.3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水滑石纳米粒子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概述
        1.4.1 水滑石的结构特性
        1.4.2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1.4.3 水滑石的应用前景
    1.5 聚合物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
        1.5.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1.5.2 广角X射线衍射(XRD)
        1.5.3 小角X射线散射和中子散射
        1.5.4 其它研究方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丁腈橡胶/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原材料
        2.1.2 凹凸棒石的表面改性
        2.1.3 丁腈橡胶/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1.4 性能测试
    2.2 不同填料补强丁腈橡胶的力学性能对比
    2.3 丁腈橡胶(NBR)/凹凸棒石(AT)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2.3.1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2.3.2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3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2.3.4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2.3.5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2.3.6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TGA分析
        2.3.7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溶剂性能
        2.3.8 NBR/AT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DMA)分析
    2.4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炭黑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2.4.1 NBR/AT/CB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2.4.2 NBR/AT/CB纳米复合材料的常态力学性能
        2.4.3 NBR/AT/CB纳米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2.4.4 NBR/AT/CB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
        2.4.5 NBR/AT/CB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溶剂性能
    2.5 丁腈橡胶/凹凸棒石/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2.5.1 NBR/AT/MMT纳米复合材料的透射电镜(TEM)分析
        2.5.2 NBR/AT/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2.5.3 NBR/AT/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常态力学性能
        2.5.4 NBR/AT/MMT纳米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2.6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2.6.1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2.6.2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6.3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2.6.4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溶剂性能
        2.6.5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TGA分析
        2.6.6 充油型丁腈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充油型丁苯橡胶/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试验部分
        3.1.1 试验原材料
        3.1.2 充油型丁苯橡胶SBR1712/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1.3 性能测试
    3.2 制备工艺对充油型SBR1712/AT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1 充油方式对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3.2.2 搅拌速率的影响
    3.3 充油型SBR1712/AT纳米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3.4 充油型SBR1712/A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 充油型SBR1712/AT纳米复合材料的磨耗性能
    3.6 充油型SBR1712/A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3.7 充油型SBR1712/AT纳米复合材料的门尼粘度分析
    3.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顺丁橡胶/有机蒙脱土/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原料
        4.1.2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1.3 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4.2.2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2.3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4.2.4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TEM分析
        4.2.5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失重分析
        4.2.6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4.2.7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耐磨耗性能
        4.2.8 BR/OMMT/AT纳米复合材料的耐溶剂性能
        4.2.9 使用回收溶剂进行100 mL聚合瓶实验
    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锌镁铝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在PVC中的应用
    5.1 试验部分
        5.1.1 试验原料
        5.1.2 锌镁铝水滑石的制备
        5.1.3 PVC/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5.1.4 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水滑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5.2.2 水滑石的XRD分析
        5.2.3 水滑石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5.2.4 水滑石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2.5 改性水滑石含量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2.6 水滑石与有机锡类复配后的热稳定性能
        5.2.7 水滑石与钙锌类稳定剂复配后的热稳定性能
        5.2.8 水滑石含量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和凹凸棒石的互相作用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脱石—坡缕石复合粘土的结构、形貌与性能[D]. 崔家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苏皖地区凹凸棒石黏土的特征和应用发展方向[J]. 谢晶晶,陈天虎,刘海波,谢巧勤. 硅酸盐学报, 2018(05)
  • [3]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D]. 邱高.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3)
  • [4]白云石质凹凸棒石粘土的磷吸附特性及应用浅析[J]. 干方群,秦品珠,唐荣,杭小帅,周健民,马毅杰. 矿物岩石, 2015(02)
  • [5]天然矿物凹凸棒石在高分子材料与发光材料中的应用[D]. 王文杰. 兰州大学, 2014(01)
  • [6]水热条件下凹凸棒石黏土与Mg2+的相互作用[D]. 欧存. 合肥工业大学, 2014(10)
  • [7]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及矿山重金属处理实验研究[D]. 常冬寅.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8)
  • [8]混凝吸附及化学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J]. 潘大伟,刘辉,单明军,费卓越,杨鹏. 环境工程学报, 2012(12)
  • [9]凹凸棒石、蒙脱石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D]. 孟艳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凹凸棒石与水滑石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复合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 谷正. 兰州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水悬浮体系中蒙脱石与凹凸棒石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