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垫脚石 - 句子分析

理解的垫脚石 - 句子分析

一、理解的敲门砖——句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鹿晓燕[1](2021)在《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八股文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它存在的500余年和废除后的100余年里,与其一直相伴的是优劣、功过、存废的巨大争议。而经义化的内容取向,程式化的写作方式,单一化的选才路径尤其为后人诟病。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把它作为遗迹供后人凭吊,汲取教训;还是作为遗产供后人继承,取其精华,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八股文进行客观、全面、科学、辩证、历史地考察。八股文的盛极一时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对中国政治、文化确实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写作能力、推动文体融合等方面还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极尽汉语言文字一切可能性的美质、美形建构方面,至今仍有重要价值。论文试图建立一个套叠式结构:由“争议”引出“定义”,由定义引出“演进逻辑”(动因),由“演进逻辑”分化出“审美阈值”,进而再分化为“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最后细化为“韵律”、“结构”、“修辞”三个维度,进而推演出“八股文在形式美学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结论。如图:韵律审美内涵争议→定义→演进逻辑→审美阈值一 结构→结论审美价值修辞分述如次:“导论”从八股文的巨大争议切入,对“育才兴国”还是“毁才误国”、“禁锢思想”还是“开阔眼界”和“集诗文之大成”还是“僵死如木乃伊”三大焦点争议作概要介绍。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和如此对立的争议呢,主要源自八股文的区别性特征,于是引出八股文的科学定义来。本文在八股文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和功用定义的基础上,对八股文做了全面的描述,即描述性定义:八股文是明清两代选拔尊儒合用人才而创制的科举考试专用文体。明高祖朱元璋参考宋、元考试的命题方式,因题目均取自于《四书》,故又称作四书文;因要求考生阐释经书中的义理,故又称经义;因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也有解释为奉诏敷陈经义),故又称作制义;因八股文因时而变(也有解释为与古文相对),故又称作时文;因明成化后渐成定式,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组成,而主体部分则是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和束二股共八个具有对比排偶形式的语段,故又称作八股文或八比文;或因八股文的文学表现方式,故又称作制艺、时艺。正因为有如上特征,所以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八股文存在与发展的逻辑动因:它虽积弊甚巨,但不失为“不良之良法”,在维护统治、统一思想方面无可替代;它虽不涉实用,但不失为“无用之大用”,在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官员素质、训练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方面功不可没;它虽文体驳杂,但不失为“破体之合体”,在整合历代文体技法,兼容各体之长方面多有可取之处,其中包括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八股文的审美阈值”:其最大值就是它对汉语言文字诗性功能的张扬,其最小值就是在语言规矩和文体规矩之内的自由发挥,所谓严肃的游戏或戴着脚镣跳舞。第二章分析了八股文形式的发展及其审美内涵,侧重从八股文审美特征的形成厘析八股文体式的发展历程。起承转合与排偶等八股文体式的要素逐渐凸显的过程,也是八股文美学特征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八股文体式演变出各种变格,具有了不同的美学取向;八股文自身蕴含着各种文学性的因子,其与古典文学、古代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丰富了八股文的审美内涵。第三章从声音层面探讨了八股文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所蕴含的音乐性,涉及八股文中几种重要的节奏形式如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分析了平仄调配,音顿与停延的运用,头韵和韵脚的运用与八股文音乐性之间的关联,以及八股文中的语气词所带来的轻重交错的节奏感,从而发掘出八股文文本在语言单位的各个层次上所体现出的音乐美。第四章从八股文的体式方面探讨了八股文的结构艺术。八股文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带来一种固定的行文节奏;骈散结合的体式体现出寓多样于统一的和谐;排偶的平衡与对称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配合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长短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对立因素的交错使用,构成了独特的参差美。第五章探讨了八股文的修辞问题。八股文的表达,需要作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自己对经典理解的深度、学术功力的深厚以及驾驭文字的才能,因此需要很高的修辞技巧。一方面,八股文作品总是会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技术,特别是一些汉语中形式感很强的修辞格,如顶针、对偶、复叠、错综等等,去制造独特的审美效果;另一方面,代言体的形式使得八股文的写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想象性成分的加入,为作者文学才情的发挥提供空间;而戏剧化的修辞又使八股文与戏剧、小说等民间艺术形式发生了互喻。浩瀚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典传统的文体融合,赋予八股文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形式美学角度研究八股文,可以揭示它得以流传五百年,至今还不断引起人们关注的深层次原因。

张伟光[2](2020)在《《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新闻标题作为标题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新闻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则新闻标题能否拥有足够的“吸睛性”,关键在于其是否新颖。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牡丹江晨报》的新闻标题。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中的词汇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基本词汇中名词和数词使用较为频繁;一般词汇中方言词,网络词和外来词使用较多。词汇在总体上具有频繁使用代词、大量使用缩略语和旧词新意的特点。第二章对新闻标题中的句法进行了分析。在常用句型中,本文将标题分为单句标题和复句标题,单句方面分析了单句标题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方式;复句方面分析了复句标题的结构特点和复句标题的结构关系。新闻标题的常用句类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经考察,陈述句的占比最高,祈使句占比最低。此外还分析了单复句的结构优势。新闻标题特殊结构主要包含特殊谓词带宾语,新类型标题和语法成分的省略。第三章对《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修辞和语用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修辞方面,我们归纳了新闻标题中常用的七种辞格,其中比喻、比拟和借代的通俗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仿拟、夸张、反语和对偶则是在形式上巧做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用方面,《牡丹江晨报》的新闻标题在客观叙实的同时还融入主观评价色彩,使《牡丹江晨报》不仅具有价值引领作用,也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更加贴近其办报宗旨。

沈贝[3](2020)在《释意理论下汉英交传中流水句处理的反思报告 ——以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模拟口译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汉英交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译员在进行汉英交传时经常会遇到充分体现汉语语言特色的流水句。由于流水句句式复杂、变化多端,其英译便成为交传中的一大难点及重点,受到口译人员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是一篇反思型的模拟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所选语料为金一南在国防大学的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本次翻译实践表明,汉语流水句的处理是本实践的最大挑战,而其中流水句缺乏显性连接、句子信息重复以及语义成分缺失等三大问题是导致交传处理不当的主要障碍。因此,本文从释意理论角度出发,对本次模拟口译实践中三大流水句问题处理不当之处进行了反思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分析表明,增译关联词及换序+增译关联词可以有效地解决流水句缺乏显性连接的问题;省译法、解构重组法以及语义转换是处理流水句信息重复的最佳途径;增补语义成分及释义法有助于应对流水句语义成分缺失的问题。希望通过本篇反思实践报告的撰写为今后流水句英译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马赫[4](2020)在《基于CEFR的汉语新HSK与法语DELF-DALF测试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认识了中国,来到了中国。为了满足“汉语热”背景下外国人和非汉族人对学习汉语后的检测需求,HSK测试应运而生。经过20年的发展,于2009年推出了以CEFR框架为参考的新HSK测试。新HSK成为了目前汉语测试的“领头军”。与HSK推出时间相近,法语在1985年推出了DELF-DALF文凭作为进入法国学校学习的“敲门砖”。DELF-DALF在2005年参考了CEFR框架做出改革。经过30余年的发展,DELF-DALF文凭成为就读大学,获得法国国籍,进入法国或在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就业的重要依据。本文以CEFR框架为基础,对新HSK与DELF-DALF测试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于听力和阅读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试题将从文本类型、题量及时长、试题题型和试题选材四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思路和方法四个方面进行陈述。第二章对新HSK和DELF-DALF测试的总体进行对应分析,简单介绍两种语言测试、介绍两种语言测试的共同理论基础——CEFR、两种测试的测试对象、测试试题结构和评分标准。第三章是对两种测试听力部分的对比研究,将从试题结构(文本类型、测试题量及时长)、测试试题题型和试题选材共四个角度对比分析。第四章则是对两种测试阅读部分的对比研究,也同样从四个角度对比分析。第五章是对本文进行总结。首先总结新HSK与DELF-DALF比较分析的优缺点,其次是对新HSK测试提出建议,再次对新HSK未来提出展望,最后总结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陈苗[5](2020)在《现代汉语量词“副”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量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大重要词类,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量词“副”以相配义为基础对名词性成分进行选择,并以范畴中心为起点,经历了从离散性同质两体相配到凸显性同质两体相配、从同质两体相配到异质两体相配、从两体相配到多体相配、从同质多体相配到异质多体相配,再从具体相配到抽象相配的一个不断向边缘地带扩展、泛化的过程。通过对近义量词“双”“对”“副”的对比分析发现,三者在数量范围、搭配对象、语义倾向、语体色彩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量词“副”强调的是事物相配基础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量词“双”强调的是天然成双的事物;量词“对”强调的是临时的、人为的配对性。留学生习得量词“副”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量词“个”泛用、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教师与教材、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误代、遗漏、误加、错序等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词“副”进行分层级教学:初级阶段帮助留学生树立明确的名量词搭配观念;中级阶段由表及里进行近义量词的对比分析;高级阶段则强调活学活用,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并且灵活变通教学方法,将列举法、练习法、对比法、情景法等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留学生在习得量词“副”的过程中要树立使用观念、及时纠正偏误、加强对比辨析以及注重得体使用。教材对量词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可以适当地增强量词重现率、设置量词随堂练习、增添易混量词辨析、加强各环节合理搭配。

杨梦[6](2019)在《《企业国际化之道:来自硅谷的海外拓展策略》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文本是罗伯特S.帕尔斯坦(Robert S.Pearlstein)和珍妮特A.格雷戈里(Janet A.Gregory)所着的《企业国际化之道:来自硅谷的海外拓展策略》(Built for Global:Navigat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tering New Markets)第三章内容。该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内容、要求、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描述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审校等。译前译者研究了待译文本的文本特点,确定翻译思路。原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许多企业走向全球所需的管理知识,以商业案例和相关故事来丰富文本内容,同时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全文读起来更加有趣,该文本组织严谨、逻辑清晰,同时也比较活泼。根据文本特点,本次翻译实践中译者采用了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译后译者将译稿交与导师和出版社不断进行审校、修改,最终得以出版。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译者分别从翻译内容的角度和翻译策略的角度对标题、图表的翻译及增减译、汉语四字格的使用等方面对一些值得探讨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第四部分是本篇报告的总结,译者总结了在翻译标题、图表等方面的一些心得和经验等。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陈述译者在翻译和修改审校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方法和修改过程,最后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之后同类文本提供一些标题翻译、专有名词翻译、交际翻译法等方面的参考。

陈也[7](2019)在《基于需求分析的泰国高中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写难教难学,但有促进其他语言技能发展和满足书面交流的重要作用,目前对外汉语写作的相关研究有数量少、视角窄、研究对象单一等问题。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性强的文体,学习应用文写作对学生求职、升学、交流有着实际帮助,同时简单应用文表达直接且篇幅短小,符合初级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本文把简单应用文作为泰国高中汉语专业班读写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泰国的汉语教学发展迅猛,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希望能对在泰国开展此类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本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并梳理了相关文献;第二部分通过访谈、资料整理和统计问卷调查数据发现泰国高中汉语学习者有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需求,基于此进一步提出实施应用文写作教学具有可行性;第三部分描述了请假条、通知、一般书信、寻物启事和社团招新海报五个主题的教学案例,每个案例有授课教师观察课堂写下的反思和同行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给予的评价,基于授课教师反思和同行教师评价总结了每个案例中教学实施的优缺点;第四部分通过整理访谈中学生和同行教师的反馈,并结合问卷数据分析点评了本研究的教学实践,以6名学生为个案跟踪分析其48篇应用文习作,发现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从而验证了教学效果;第五部是研究的结论,在实践、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泰国针对汉语初级学习者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11项教学建议,反思了研究过程和教学实践中的5点不足并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这是本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提出建议与反思旨在为泰国的汉语读写课和写作课提供教学参考以及新视野新思路。

陈刚[8](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吴畏昱[9](2019)在《数字绘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文中提出数字绘本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普及率以及资源丰富程度在不断提高。随着英语新课标的改革,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困境以及创新的需求。鉴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一项基于“洪恩数字绘本”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索。本研究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阐释了数字绘本、数字绘本教学、初中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在互动式教学理论、图示理论、输入假说理论指导下,基于PWP、TBL等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数字绘本的初中英语3R教学模式:即Read(朗读)+Retell(复述)+Role-play(角色扮演)。本研究基于构建的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对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以及教材进行分析,进行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三轮行动研究分别选取洪恩数字绘本中的Small Tricks、Identifying Horse with a Book、The Legnd of Mu lan三个绘本,将其引入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旨在探索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对于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以及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三轮行动研究之后,通过问卷调查,成绩测试,和LICC课堂观察量表数据采集分析,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所增强,英语学习成绩有提高。本研究将洪恩数字绘本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中教学实践,探索数字绘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希冀对数字绘本支持下的英语教学相关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和借鉴作用。

郝美丽[10](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二、理解的敲门砖——句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解的敲门砖——句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争议巨大的八股文
    第二节 八股文的研究综述
        一 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批评
        二 现代的八股文研究
    第三节 定义八股文
        一 性质定义
        二 发生定义
        三 功用定义
        四 描述性定义
第一章 八股文的演进逻辑与审美阈值
    第一节 八股文的演进逻辑
        一 不良之良法
        二 “无用”之大用
        三 破体之合体
    第二节 八股文的审美阈值
        一 最大值:极尽汉语诗性的一切可能性
        二 最小值:规矩的自由与严肃的游戏
第二章 八股文形式的发展及其审美内涵
    第一节 八股文的初创与定型
        一 八股文的雏形:结构初现,尚不完善
        二 八股文的发展:排偶优化,八股形成
        三 八股文的定型:对偶与八股成为主流
    第二节 八股文的风格化变体
        一 “以古文为时文”
        二 绮语浮华
        三 “清真雅正”
    第三节 八股文的文学性与审美价值
        一 八股文的文学性
        二 八股文与文学的互动
        三 八股文与艺术的互喻
第三章 八股文文本的声律维度
    第一节 汉语的音乐特质
    第二节 音高与音长:八股文的节奏感
        一 平仄调配构成的节奏感
        二 音顿与停延构成的节奏感
    第三节 重复与间隔:八股文的音乐性
        一 头韵给八股文带来的音乐性
        二 韵脚带给八股文的音乐性
        三 复音为八股文带来的音乐性
    第四节 虚词与气息:八股文的韵律美
        一 虚词在构成汉语音乐性时的独特作用
        二 八股文中的虚词与音乐性的关系
第四章 八股文的结构维度
    第一节 八股文体式的高度融合
        一 破题立义,以义贯通
        二 起承转合,自然缜密
    第二节 八股文体式的错综变化
        一 糅一体之多质
        二 寓多样于统一
    第三节 八股文体式中的排偶
        一 排偶的美学原理
        二 排偶构成的均衡感知
第五章 八股文文本的修辞维度
    第一节 修辞学视野中的八股文
    第二节 八股文中的高频辞格及其美学效果
        一 顶真、回文、排比和肯否对称的均衡体现
        二 设问与复叠的焦点设置
        三 长短句与不同语气的多样统一
    第三节 八股文的戏剧化修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牡丹江晨报》语料说明
第一章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词汇运用及特征
    第一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词汇运用
        一、基本词汇的运用
        二、一般词汇的运用
    第二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词汇特征
        一、频繁使用代词
        二、大量使用缩略词
        三、旧词新意
第二章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法特点
    第一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常用结构
        一、单句标题的一般结构
        二、单句标题的特殊结构方式
        三、复句标题的结构关系
        四、复句标题的结构特点
        五、单句与复句标题的结构优势
    第二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句类特点
        一、陈述句句类特点
        二、疑问句句类特点
        三、祈使句句类特点
        四、感叹句句类特点
    第三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特殊结构
        一、特殊谓词带宾语
        二、新型标题
        三、语法成分的省略
第三章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修辞语用分析
    第一节 《常用辞格
        一、比喻
        二、比拟
        三、借代
        四、仿拟
        五、夸张
        六、反语
        七、对偶
    第二节 《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的语用特征
        一、客观叙实
        二、主观评价
        三、温暖贴心
        四、言外有意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释意理论下汉英交传中流水句处理的反思报告 ——以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模拟口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简介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内容
    1.3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过程
    2.3 译后评估与反思
        2.3.1 译后评估
        2.3.2 译后反思
第三章 汉英交传实践中的主要流水句问题回顾
    3.1 缺乏显性连接
    3.2 句子信息重复
    3.3 语义成分缺失
第四章 汉英交传实践中流水句问题处理反思
    4.1 释意理论概述
    4.2 缺乏显性连接的改进方法
        4.2.1 增译关联词
        4.2.2 换序+增译关联词
    4.3 句子信息重复的改进方法
        4.3.1 冗余性重复
        4.3.1.1 省译法
        4.3.1.2 解构重组法
        4.3.2 有意性重复——语义转换
    4.4 语义成分缺失的改进方法
        4.4.1 语义成分省略——增补语义成分
        4.4.2 语义成分隐含——释义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5.1 口译实践的收获与价值
    5.2 口译实践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基于CEFR的汉语新HSK与法语DELF-DALF测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新HSK测试研究
        1.3.2 DELF-DALF测试研究
        1.3.3 新HSK与其他的二语测试对比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HSK和 DELF-DALF总体对应情况
    2.1 新HSK和 DELF-DALF简介
        2.1.1 新HSK简介
        2.1.2 DELF-DALF简介
    2.2 测试共同理论基础——CEFR
        2.2.1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简介
        2.2.2 CEFR之共同语言能力量表
        2.2.3 新HSK和 DELF-DALF与 CEFR对应关系
    2.3 新HSK和 DELF-DALF的测试对象
    2.4 新HSK和 DELF-DALF的测试试题结构及评分标准
        2.4.1 新HSK试题结构
        2.4.2 新HSK评分标准
        2.4.3 DELF-DALF试题结构
        2.4.4 DELF-DALF评分标准
    2.5 小结
第三章 新HSK与 DELF-DALF的听力测试对比
    3.1 听力试题结构对比分析
        3.1.1 新HSK听力试题结构
        3.1.2 DELF-DALF听力试题结构
        3.1.3 听力试题构成比较
    3.2 听力题型对比分析
        3.2.1 新HSK听力题型
        3.2.2 DELF-DALF听力题型
        3.2.3 听力题型对比分析
    3.3 听力选材对比分析
        3.3.1 新HSK听力选材情况
        3.3.2 DELF-DALF听力选材情况
        3.3.3 听力选材对比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新HSK与 DELF-DALF的阅读测试对比
    4.1 阅读试题结构对比分析
        4.1.1 新HSK阅读试题结构
        4.1.2 DELF-DALF阅读试题结构
        4.1.3 阅读试题构成比较
    4.2 阅读题型对比分析
        4.2.1 新HSK阅读题型
        4.2.2 DELF-DALF阅读题型
        4.2.3 阅读题型对比分析
    4.3 阅读选材对比分析
        4.3.1 新HSK阅读选材情况
        4.3.2 DELF-DALF阅读选材情况
        4.3.3 阅读选材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新HSK的优点与不足
        5.2.1 新HSK的优点
        5.2.2 新HSK的不足
    5.3 对新HSK测试的改进建议
    5.4 展望
    5.5 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现代汉语量词“副”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一 量词“副”的本体研究
        二 量词“副”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量词“副”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节 量词“副”的产生
    第二节 量词“副”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量词“副”的演变特点
第二章 量词“副”的语义分析与对比分析
    第一节 量词“副”的语义类别及语义特征
        一 量词“副”的语义类别
        二 量词“副”的语义特征
    第二节 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
        一 量词“副1”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
        二 量词“副2”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
    第三节 量词“副”与近义量词“双”“对”的对比分析
        一 从量词“双、副、对”所代表的数量范围看
        二 从量词“双、对、副”所搭配的对象看
        三 从量词“双、对、副”所代表的语义倾向看
        四 从量词“双、对、副”所代表的语体色彩看
第三章 量词“副”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留学生使用量词“副”偏误情况的调查问卷
        一 问卷题型
        二 问卷对象
        三 测试方法
        四 测试内容
        五 测试结果统计
    第二节 量词“副”的偏误类型
        一 误代偏误
        二 遗漏偏误
        三 误加偏误
        四 错序偏误
    第三节 量词“副”的偏误原因
        一 量词“个”的泛用
        二 母语知识的负迁移
        三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四 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影响
        五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六 教师与教材的影响
第四章 量词“副”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一 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二 灵活变通教学方法
    第二节 对留学生的建议
        一 树立使用观念
        二 及时纠正偏误
        三 加强对比辨析
        四 注重得体使用
    第三节 对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议
        一 各环节合理搭配
        二 增强量词重现率
        三 设置量词随堂练习
        四 增添易混量词辨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留学生使用汉语量词“副”的偏误情况调查
个人简历
致谢

(6)《企业国际化之道:来自硅谷的海外拓展策略》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1.1 翻译项目简介
    1.2 翻译项目内容概述
    1.3 翻译项目要求
    1.4 翻译项目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实施
    2.1 译前准备
        2.1.1 了解作者背景
        2.1.2 了解文本内容及特点
        2.1.3 阅读平行文本
        2.1.4 制定术语表
        2.1.4.1 专有名词术语表
        2.1.4.2 习语术语表
    2.2 翻译过程
        2.2.1 制定计划
        2.2.2 文本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翻译内容角度
        3.1.1 标题的翻译
        3.1.2 图表的翻译
        3.1.3 修辞的翻译
        3.1.4 专有名词的翻译
    3.2 翻译策略角度
        3.2.1 一词多义
        3.2.2 归化法
        3.2.3 增译和减译
        3.2.4 分译与合译
        3.2.5 汉语四字格的使用
    3.3 小结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项目经验和体会
    4.2 翻译经验和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需求分析的泰国高中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和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原则及模式
        二、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方法
        三、国内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与策略
        四、外语需求的定义及特征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二、泰国汉语写作教学研究
        三、简要评析和研究展望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泰国高中生汉语应用文写作学习需求分析
    第一节 泰国高中生汉语应用文写作学习规范需求分析
        一、泰国《2008年基础教育大纲》中对外语教学对写作的有关规定
        二、泰国中文高考应用文考察情况
        三、《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对应用文写作的有关规定
        四、《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应用文写作的有关规定
        五、汉语教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需求的观点
    第二节 泰国高中生汉语应用文写作学习心理需求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二、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第三节 泰国高中生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符合泰国教育部大纲要求
        二、汉语应用文写作适应任教学校读写课教学要求
        三、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
        四、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合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写作能力
第三章 泰国高中汉语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背景介绍及教学实践安排
        一、任教学校基本情况
        二、任教学校汉语教学现状
        三、教学实践安排
    第二节 设计与实践之一—请假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评价与总结
    第三节 设计与实践之二—通知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评价与总结
    第四节 设计与实践之三—普通书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评价与总结
    第五节 设计与实践之四—寻物启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评价与总结
    第六节 设计与实践之五—社团招新海报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依据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评价与总结
第四章 泰国高中汉语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评价反馈及效果分析
    第一节 教学的实施与学生学习需求对比分析
        一、学前培训实施与学生学习需求对比
        二、课堂教学实施与学生学习需求对比
        三、课后作业、评测实施与学生学习需求对比
    第二节 教学反馈与课程评价
        一、教学反馈
        二、课程评价
    第三节 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学生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二、五个主题教学实施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教学效果分析
        一、教学效果分析使用的方法
        二、学生习作情况的跟踪分析
第五章 泰国高中汉语应用文写作课教学实践思考
    第一节 开展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建议
        一、对设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和选取教学内容的建议
        二、对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第二节 研究过程及教学实施反思
        一、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二、对教学实施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生作业展示
    附录B 学生课堂练习展示
    附录C 泰国高中生应用文写作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D 授课教师教学反馈表
    附录E 教学过程评价调查表
    附录F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9)数字绘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创新
        1.1.2 数字绘本资源的丰富与普及
        1.1.3 数字绘本教学应用的价值与潜能
    1.2 数字绘本应用于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理论基础
    2.1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理念
    2.2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2.3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方法
    2.4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
3.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的教学设计
    3.1 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3.1.1 教学需求分析
        3.1.2 教学现状分析
    3.2 初中英语教学的教材分析
    3.3 绘本Small Tricks教学设计
        3.3.1 前期教学分析
        3.3.2 教学策略制定
        3.3.3 教学过程设计
    3.4 绘本Identifying Horse with a Book教学设计
        3.4.1 前期教学分析
        3.4.2 教学策略制定
        3.4.3 教学过程设计
    3.5 绘本The Legend of Mu lan教学设计
        3.5.1 前期教学分析
        3.5.2 教学策略制定
        3.5.3 教学过程设计
4.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4.1 行动研究概述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具体过程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具体过程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具体过程
5. 数字绘本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分析
        5.1.1 课堂观察表评价与分析
        5.1.2 学生成绩评价与分析
        5.1.3 问卷调查结果评价与分析
    5.2 研究结论与反思
6.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英语教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附录二: LICC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三: 初一十班成绩汇总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专业实践类奖项及论文

(10)《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原文简介
        1.1.1 原文作者简介
        1.1.2 原文内容简介
        1.1.3 原文文本特点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4.1 功能语境理论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5.1 情景语境重构
        5.1.1 要素增减
        5.1.2 要素转换
        5.1.3 要素替代
        5.1.4 要素重组
    5.2 文化语境重构
        5.2.1 异化
        5.2.2 归化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理解的敲门砖——句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形式美学视角下的八股文研究[D]. 鹿晓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2]《牡丹江晨报》新闻标题语言研究[D]. 张伟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释意理论下汉英交传中流水句处理的反思报告 ——以演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奋斗》模拟口译实践为例[D]. 沈贝. 三峡大学, 2020(07)
  • [4]基于CEFR的汉语新HSK与法语DELF-DALF测试对比研究[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8)
  • [5]现代汉语量词“副”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陈苗. 郑州大学, 2020(03)
  • [6]《企业国际化之道:来自硅谷的海外拓展策略》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杨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基于需求分析的泰国高中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D]. 陈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数字绘本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 吴畏昱.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理解的垫脚石 - 句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