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支援军队和家人活动

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支援军队和家人活动

一、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晋江艳[1](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刘守华[2](2020)在《共和国首次欢度“四大节庆”》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刚刚从战争废墟中成立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中央人民政府筹划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同时,百姓欢度年节一事也被纳入议事日程。12月23日,政务院召开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年节和纪念日分为"属于全体者""属于部分人民""属于少数民族"等几类。

国梦云[3](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1949-1952)》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与巩固政权的重要内容。其中,将看不见的意识形态转化为看得见的行动,则是中国共产党动员、教育广大民众正确理解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而纪念活动作为一种“运动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传播与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借助节日的时间主题和象征意义,制定与发布了一系列完整的纪念政策,并立足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环境,创设了“翻身做主”、“保家卫国”、“跟着党走”等节日纪念主题,开展了文本纪念、会议纪念、行为纪念、符号纪念等多元化的纪念活动,多维度地将“主人翁”意识、阶级友爱、阶级联盟、爱国主义、政党认同等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了基层社会之中。基于考察历史,总结经验,观照现实的考量,文章以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节日纪念活动为研究主体,从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依据、基本逻辑、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等内容,按照“历史考察——活动分析——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四个主体部分进行细致研究。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先是阐述了研究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现实背景,学理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并立足节日纪念活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内容与功能,根据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对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有着理论、实践、文化等多维依据。首先,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宣传的重要论述和思想,从中挖掘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理论溯源。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逻辑与文化背景,不仅分析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传统中国社会的仪式文化,更具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学习苏式化纪念方式的三个阶段,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由苏式化转为中国化的演变过程。由此最后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有着其理论溯源、文化背景和实践基础,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实践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节日纪念活动奠定了基本范式。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二、三、四章。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话语环境与时代背景的考察,按照纪念活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挖掘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翻身做主”、“保家卫国”、“跟着党走”这三个核心的纪念主题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二七”、“三八”、“五一”、“七一”、“八一”等节日中开展的不同仪式活动为考察对象,以此探析出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节日纪念活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式与内容。第二章“翻身做主”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阶级观念的培育。这一部分,文章以工、农阶级这两大“翻身做主”的阶级为考察主体,具体分析了工、农阶级在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回忆式纪念会、春节文化活动、生产竞赛活动、“五一”劳模代表大会、工农阶级“五一”互信等节日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剔除了他们身体上、思想上遗留的封建色彩,并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强化了他们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价值认同,从而分析出中国共产党传播与构建“主人翁”、阶级友爱、阶级联盟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与效果。第三章“保家卫国”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爱国主义的塑造。文章立足当时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凝聚“保家卫国”价值共识的现实需求,以中国共产党在1951年发布的纪念通知为政策依据,归纳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保家卫国”节日纪念主题下组织民众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爱国竞赛、掀起爱国捐献、播送爱国广播、举行示威游行等节日纪念活动,并细致地阐述了这些纪念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由此探究这些纪念活动是怎样深入推动爱国运动,将爱国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民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使其在参与这些节日纪念活动中萌发出爱国之情、爱国之言、爱国之行的。第四章“跟着党走”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政党认同的建构。这部分以中国共产党在节日,特别是“七一”建党节时开展的多元纪念活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借助纪念文字、话语、活动、空间、图像、器物等仪式要素和象征符号,赋予它们以“跟着党走”的价值意蕴,并发挥出这些象征符号的文化传播与教化功能,将“跟着党走”这一意识形态传播给各界民众,使民众习得政党认同的话语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与行为表达,从而逐步构建起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筑起自己的政治权威。第四部分,即第五章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这部分不仅归纳出了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背景确定纪念主题,结合实践特点创新纪念方式,运用象征符号构筑纪念空间,借助传播媒介强化纪念功能的四个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历史经验,更是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意,是中共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培育民众主流价值观的有力途径,是协调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有效方式这四个维度的现实启示,以期在理论层面上深层次、多维度地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方式,在现实层面上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的号召,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民众树立核心价值观,构建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方法支持。

徐健[4](2020)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提出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山河相连,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仅一江之隔,美国不顾我国一再警告,趁朝鲜战争之机越过三八线,轰炸,扫射我国东北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场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战争中,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最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胜利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国内民众的大力支持。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以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国内就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期间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时间长,地域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成效显着,作为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研究其动员的方式、内容和成效对于当今的组织领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丰富了区域性抗美援朝运动的研究和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研究,为民众动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论述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的政治动员,宣传动员和行动动员的方式、内容及成效,阐述东北地区民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作出的贡献。在这次全国范围的运动中,全国民众更加团结,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成效显着,不论是政治动员,宣传动员,还是行动动员,东北民众都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各地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增产捐献和拥军优属,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弹药,广大的中国民众经过这次抗美援朝运动,认清了美帝国主义的本质,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复杂背景,分别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两方面,论述抗美援朝需要开展国内民众动员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关于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方式,该部分从方式与内容两方面分别论述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宣传动员和行动动员。第四部分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成效。关于政治动员的成效。抗美援朝运动对广大群众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民众通过政治动员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爱国情绪空前高涨,革命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充分地展现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坚定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援抗美援朝的决心,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关于宣传动员的成效。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的先进事迹,增强了人民群众必将战胜侵略者的信心,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捐献的积极性。关于行动动员的成效。各地民众的赴朝参战、增产捐献和拥军优属等抗美援朝行动,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充足的后勤物资,改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鼓舞了前线战士们的作战士气,激发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密切了军政民关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第五部分阐述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意义。分为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经验和影响两方面。关于民众动员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民众动员工作中起到了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行动领导作用。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各地、各类民众动员工作在制订和执行动员工作计划时,以及推广动员经验过程中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动员工作开展前所做的宣传工作不仅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传播,而且宣传了党的政策和主张,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民众动员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是民众动员的根本方法与主要内容。关于民众动员的影响。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取得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民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人民更加团结,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抗美援朝精神是全国人民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娜[5](2020)在《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文中认为“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1)”,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中共十分关心对军人的优待保障,即开展军人优抚工作。实际上,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革命年代,军人优抚工作向来是作为一项常规的国家社会保障工作而为中共和人民政府所重视的。具体来说,军人优抚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着抚慰将士,做好后方的善后工作,以及完成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共此时对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并不限于军事上的考量,更结合了对国家生产建设和政权巩固方面的考虑。在具体工作中,中共采取了以国家帮扶为本的优抚措施,更在此基础上注重集聚人民的力量,形成了群众性的社会帮扶。这不仅推动了军人优抚工作的优待保障任务顺利完成,还在工作过程中拉近了党政军民的联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川东这样一个新解放区,中共的执政基础仍较薄弱,且此地区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地区人民受旧政府的影响较大,为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不小的阻碍。而面临着如此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的政党是如何在川东将工作发动起来并深入贯彻下去的,这恰是本文所关注的。军人优抚工作的涉及范围颇广,必须要牢牢依靠各方力量才能开展。对于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正是秉持着这一“人民军队”的理念,1950至1955年间,中共在川东地区开展军人优抚工作时,首先把人民作为工作实际运行的主体,在人员构成中明确各个组成部分在工作中的地位,从而得出人民群众是最基本的工作参与者,具有强大的依靠力量,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工作制度的根本,并明确了军人优抚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质。再在工作的实际开展当中把“人民军队为人民”作为在工作中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中心思想,特别以“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表明人民军队为人民而战斗,所以人民需要参与到军人优抚工作中来的因果逻辑,同时厘清和加深人民对军队、军人、军属的认识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了解军人优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理解和支持工作。最后,中共以“人民军队”理念为指导,将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具体运行当中,坚定地团结和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力量推动工作的动态进展,并通过代耕、拥军优属运动等措施的具体实施完成了此阶段的军人优抚工作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川东地区的军人优抚工作当中,中共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汇集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了工作的运行发展。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是在军人优抚工作当中,在其他的社会改造中,中共始终都坚持依靠人民,才在强大的人民力量推动下,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中共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各项工作能够获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熊彤[6](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建立了新中国。为铭记革命烈士的不朽功勋,在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施行了褒扬革命烈士和抚恤烈属、军属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政务院批准,内务部制定了一系列对革命烈士进行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如修建公墓和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举行烈士纪念仪式、宣传烈士事迹、收集烈士遗物、向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发动社会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新中国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树立了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弘扬了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天丹[7](2020)在《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所在地。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边区成为中共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边区地处黄河西岸,扼守日军进攻大西北的要道,其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使之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军事目标。为抗击日军,消灭土匪,取得反磨擦斗争胜利,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加强军事建设,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加强边区防卫力量,确保边区安宁,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举措。为加强边区军事建设,中共首先建立了边区武装力量,为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军事力量。八路军主力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后,边区防守力量薄弱,为加强边区防卫力量,中革军委、中共中央决定组建边区驻军留守部队,成立留守兵团,编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统一指挥边区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和地方民众抗日武装组织(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形成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保安部队和民众抗日武装(主要是自卫军和少先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格局。边区武装力量和组建和政变,为保卫中共中央和确保边区安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武装力量。为解决八路军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缺乏的问题,中共建立了抗大及有关军事院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中共军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干部保证。为提高边区部队战斗力,开展了军事教育和大练兵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被中共中央军委表扬,并将其经验批转全军学习推广。以上举措为取得河防、剿匪、反磨擦斗争的军事胜利,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防止日军西犯边区,进攻大西北,八路军专门成立河防部队,在八路军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挫败了其进犯边区和进攻大西北的企图,为创造模范根据地创造了条件。针对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进攻和反磨擦事件,边区部队打退了其进攻,取得了反磨擦斗争的胜利,结束了国共两党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和军令的统一,使边区抗日民主政权成为唯一合法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模范区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中共在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军队后勤建设,中共建立和开展了军工生产,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双拥运动”,为八路军提供了武装装备保障,解决了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增强了中共局部执政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给八路军提供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军委在边区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组建了一系列军工厂,研发和生产了武器弹药,开展了赵占魁运动,逐渐扩大了生产,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保证了部队作战需要。为解决边区和部队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部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品的生产,展开了打盐运盐及食盐等出口,以换取边区急需的战略物资,增加了边区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物价。为解决边区工作中暴露出的党政军民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开展了双拥运动。经过整风,中共实现了对边区部队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形成了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克服边区部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军阀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边区部队认真学习,经过整风,克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形成了以中共中央西北局为首的一元化领导,落实了中共中央“九一”决定,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巩固抗日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总结经验,推广全军,在毛泽东支持下,将边区部队的整风经验成果写成《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形成了党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性文献,与古田会议并列,多次下发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提高了中共全党全军对毛泽东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正确认识,肃清了王明错误思想及其他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危害,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总结形成了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和指导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共领导军事工作,进行武装斗争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中共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后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至今仍是全党全军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张帅,李国良[8](2019)在《新时代谱写“拥军优属”新篇章》文中研究指明"拥军优属"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开展拥护军队优待现役军人亲属及革命烈士亲属的活动,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这一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光荣传统,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显示出巨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拥军优属有声势,军地协作有力度,破解难题有成效,改革创新有突

曹康莉[9](2018)在《新中国初期湖南省优抚安置研究(1949-1956)》文中指出优抚安置是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奉献的军人及其家属为主要对象的优待、抚恤、褒扬和退役安置的工作。优抚安置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人民政府不仅面临着大量的伤残病重军人及烈军属亟需优抚与妥善安置,还面临着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为了优抚安置工作顺利开展,湖南省政府制定了全面的条例,建立了相关机构并进行广泛的宣传,纠正了一些思想偏差,提高了人民的认识水平。针对优抚安置对象的复杂性与任务的艰巨性,湖南省各级政府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从组织生产优待、贯彻落实抚恤条例、合理发放政府补助、妥善安置复员军人、加强褒扬革命烈士这五个方面出发,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举行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认真对待,克服困难,最终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下,使烈军工属的生活不低于甚至超过当时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大量复员军人得到了妥善安置。虽然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优抚安置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湖南省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围绕优抚安置对象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拥军拥民的优良传统,对于当时湖南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均起到一定的作用。知往鉴今,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优抚安置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时代色彩,但新中国初期湖南省优抚安置工作的一些宝贵经验和对待优抚安置对象的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仍值得学习借鉴。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10](2017)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双拥办制定的《普陀区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普府办[2016]68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区双拥办制定的《普陀区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2016年12月23日普陀区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为切实保障广大优抚对象、驻区部队官兵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各部门、各单位、驻区各部队要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二、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社会团体
        4.2.3 企业内部机构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5.1 社会救济
        5.1.1 灾害救济
        5.1.2 贫民救济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5.2 社会保险
        5.2.1 养老保险
        5.2.2 医疗保险
        5.2.3 伤残保险
        5.2.4 生育保险
        5.2.5 优异贡献待遇
    5.3 社会福利
        5.3.1 民政福利
        5.3.2 职工福利
    5.4 社会优抚
        5.4.1 优待补助
        5.4.2 褒扬抚恤
        5.4.3 安置复员军人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共和国首次欢度“四大节庆”(论文提纲范文)

元旦
春节
“五一”劳动节
国庆节

(3)新中国初期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节日、纪念日
        (二)纪念活动
        (三)意识形态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
        (一)理论必须掌握群众
        (二)立足实际进行鼓动
        (三)运用多元宣传媒介
        (四)扩大革命宣传范围
    二、传统仪式文化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文化支撑
        (一)制度化的国家礼仪
        (二)日常化的社会习俗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开展纪念活动的经验积累
        (一)建党前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展纪念活动的丰富实践
        (二)建党初共产国际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直接指导
        (三)各革命时期中共对纪念活动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第二章 “翻身做主”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阶级观念的培育
    一、肃清封建思想与培育“主人翁”意识
        (一)工农阶级身上的封建思想残留
        (二)召开回忆式纪念会进行对比教育
        (三)开办春节“课堂”进行文化教育
        (四)开展各式生产竞赛进行生产教育
        (五)举行劳模代表大会进行榜样教育
    二、“五一”帮扶失业工人与阶级友爱精神的发扬
        (一)发出救济指示
        (二)工人捐款捐物
        (三)工人写慰问信
    三、工农阶级“五一”互信与阶级联盟意识的强化
        (一)农民阶级“庆祝式”来信
        (二)工人阶级“保证式”回信
第三章 “保家卫国”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爱国主义的塑造
    一、订立爱国公约
        (一)中共发出订立爱国公约指示
        (二)师生结合课业订立爱国公约
        (三)工农立足生产订立爱国公约
    二、开展爱国竞赛
        (一)爱国竞赛指示的发出
        (二)发起挑战与积极应战
        (三)竞赛计划的基本完成
    三、进行爱国捐献
        (一)工人的增产捐献
        (二)各界捐献慰问品
    四、播送爱国广播
        (一)各地召开的控诉大会
        (二)模范代表的政治讲话
        (三)示威游行的爱国歌曲
    五、举行爱国游行
        (一)成立筹备会制定游行方案
        (二)组织建立宣传员与报告员
        (三)召开纪念会解释游行意义
        (四)各地游行示威的正式展演
第四章 “跟着党走”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政党认同的建构
    一、组织民众给毛主席写节日信
        (一)感谢信:“感谢毛主席的恩情”
        (二)庆贺信:“给毛主席献生产礼”
        (三)保证信:“在您的领导下前进”
    二、开展“学习党史运动”
        (一)党员开展党内学习
        (二)民众接受党史教育
    三、举行成渝铁路“七一”通车典礼
        (一)选取与布置纪念空间
        (二)中共领导人发表讲话
        (三)其他仪式活动的展演
    四、制作“七一”纪念器物
        (一)发行纪念邮票
        (二)绘制纪念图画
        (三)铸造纪念奖章
        (四)修建纪念建筑
第五章 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历史经验
        (一)立足时代背景确定纪念主题
        (二)结合实践特点创新纪念方式
        (三)运用象征符号构筑纪念空间
        (四)借助传播媒介强化纪念功能
    二、现实启示
        (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意
        (二)纪念活动是中共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
        (三)纪念活动是培育民众主流价值观的有力途径
        (四)纪念活动是协调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4)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抗美援朝运动的复杂背景要求开展民众动员
    2.1 复杂的国际环境
        2.1.1 出兵参战的必要性
        2.1.2 参战胜利的可能性
    2.2 复杂的国内形势
        2.2.1 国民经济亟待恢复
        2.2.2 新生政权根基未稳
第3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方式
    3.1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3.1.1 政治动员的方式
        3.1.1.1 订立爱国公约
        3.1.1.2 控诉会
        3.1.1.3 游行示威
        3.1.2 政治动员的内容
        3.1.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2.2 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
        3.1.2.3 争取和平的亚洲环境
    3.2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宣传动员
        3.2.1 宣传动员的形式
        3.2.1.1 文字宣传
        3.2.1.2 口头宣传
        3.2.1.3 实物宣传
        3.2.1.4 音像宣传
        3.2.2 宣传动员的内容
        3.2.2.1 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3.2.2.2 宣传志愿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2.2.3 宣传志愿军战士厉行节约的品质
    3.3 东北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行动动员
        3.3.1 行动动员的方式
        3.3.1.1 踊跃参军参战
        3.3.1.2 增产捐献武器
        3.3.1.3 开展拥军优属
        3.3.2 行动动员的内容
        3.3.2.1 青年支援前线的参军运动
        3.3.2.2 各行各业的增产捐献运动
        3.3.2.3 拥军优属工作的开展
第4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成效
    4.1 政治动员的成效
        4.1.1 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4.1.2 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4.1.3 增强了维护亚洲和平的力量
    4.2 宣传动员的成效
        4.2.1 激发了群众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
        4.2.2 增强了人民群众必定胜利的信心
        4.2.3 调动了广大民众生产的积极性
    4.3 行动动员的成效
        4.3.1 改善了前线志愿军的武器装备
        4.3.2 加强了民众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
        4.3.3 鼓舞了前线士气和后方人民的爱国热情
第5章 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民众动员的经验和影响
    5.1 民众动员的经验
        5.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众动员成功开展的根本保证
        5.1.2 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是民众动员顺利开展的关键
        5.1.3 做好宣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
        5.1.4 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民众动员的有效开展
    5.2 民众动员的影响
        5.2.1 对于抗美援朝前线战争的影响
        5.2.2 对于中国民众政治观念的影响
        5.2.3 对于建国之初其他运动的影响
        5.2.4 对于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与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一、中共“人民军队”理念的形成
        (一)马克思理论中“无产阶级军队”的提出
        (二)革命时期中共“人民军队”观念的产生
        (三)新中国初期军人优抚工作中“人民军队”理念的确立
    二、中共军人优抚工作的推行
        (一)革命时期的“拥军优属”
        (二)新中国初期“拥军优属”与“拥政爱民”的结合
        (三)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基本样态
第二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制度的人民构成
    一、军人优抚工作人员、组织的人民为主体
        (一)实施者:基层党员、干部
        (二)得力助手:人民团体
        (三)基本支撑:人民群众
    二、军人优抚工作制度中的人民体现
        (一)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听取人民声音
        (二)定期执行会议汇报制度落实人民行动
第三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宣传教育
    一、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人民性
        (一)普遍建立群众性宣传教育组织
        (二)宣传教育的主体:各界人民团体成员
    二、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对象及主旨
        (一)普通人民群众:要拥护和支持军人优抚工作
        (二)军人优抚对象:要积极配合人民的帮扶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重视人民情绪的带动
    三、军人优抚工作宣传教育的内容
        (一)“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二)“把军人优抚工作当做人人应尽的光荣义务”
第四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具体运行
    一、拥军优属运动的定期开展
        (一)运动的“全民”参与
        (二)运动的群众配合
        (三)运动中的民力补给
    二、节日慰问的广泛进行
        (一)群众性的军民联欢
        (二)多方支援的物质慰问
    三、民众代耕的普遍实施
        (一)代耕工作的规范与整顿
        (二)固定代耕制度的逐步建立
第五章 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与思考
    一、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成效
        (一)加强了干部对群众工作的重视
        (二)密切了人民同政府和军队的联系
        (三)形成了群众性的军人优抚工作
    二、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要始终秉持“人民军队”的理念
        (二)要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工作导向
        (三)要始终重视领导和发挥人民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7)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军事体制与军事活动
        (二) 军事教育与部队整风
        (三) 军事经济与军工生产
        (四) 军事与民众动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史料运用
第一章 边区武装力量的建制和职能
    一、边区创建前的军事系统
    二、中共中央军事系统
        (一) 中央军委的组建与人事调整
        (二) 八路军系统的军事力量
        (三) 边区留守部队的统编与职能的转变
        (四) 留守部队兵力的扩大和防卫任务的增加
        (五) 扩编成立警卫部队
    三、边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一) 保安司令部及保安部队
        (二) 地方民众抗日武装力量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一) 联防军组建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二) 联防军的职能和建制
        (三) 联防军成立的意义
第二章 边区部队的军事教育
    一、抗日军政大学与军政人才培养
        (一) 中共军事教育沿革与抗大建立
        (二) 抗大军事教育及其演变
        (三) 抗大招生工作
        (四) 抗大军事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 抗大军事教育的特点
    二、边区留守部队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 边区留守兵团及保安部队军事教育和训练
        (二) 联防军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 边区留守部队军事训练成绩斐然
    三、其他专门军事院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一) 八路军军政学院
        (二) 八路军军事学院
        (三) 延安摩托学校
        (四) 八路军炮兵学校
        (五) 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学校
    四、边区军事教育的成效
        (一) 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走上抗战道路
        (二) 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增强了抗战力量
        (三) 大练兵运动与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第三章 边区部队的政治工作
    一、政治机关建制演变与职能
        (一) 政治部(处)
        (二) 政训处
        (三) 恢复政治工作制度及建制
    二、边区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边区部队政治工作主要内容
        (一) 坚持党的领导
        (二) 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动员,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战斗力
        (三) 推行在职干部学习运动
        (四) 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的学习,提高干部战士政治素养,增强团结意识
        (五)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章 边区军事系统的整风运动
    一、抗战初期中共军队中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危害
        (一) 存在的问题和表现
        (二) 王明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
    二、边区部队整风运动的开展
        (一) 中央军委开展普遍整风的部署
        (二) 边区部队的整风
    三、整风运动使中共军队思想作风改变、政治意识提高,形成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新成果
        (一) 肃清了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二) 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 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 形成中共军队政治工作的新成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
        (五)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五章 边区的军事斗争
    一、抗击日军,保卫河防
        (一) 日军的进攻和目的
        (二) 河防兵力的部署和河防守卫
        (三) 河防战斗情况
        (四) 河防保卫战胜利的成效和意义
    二、清剿土匪,巩固后方
        (一) 边区匪患猖獗的原因和危害
        (二) 剿匪的政策和策略
        (三) 大规模清剿行动
        (四) 边区剿匪成效
    三、反磨擦斗争,保卫边区
        (一) 边区发生磨擦的原因和表现
        (二) 中共处理磨擦的政策和应对策略
        (三) 反磨擦的主要军事斗争
        (四) 边区反磨擦斗争胜利的成效
第六章 边区的军事经济问题
    一、军工机构建制与军工生产
        (一) 八路军建立军工的原因
        (二) 军工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三) 边区主要军工企业的分工和生产
        (四) 军工生产中的赵占魁运动和劳动竞赛
        (五) 边区军工发展的成效
    二、经济问题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一) 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
        (二) 边区财政经济发生困难的原因
        (三) 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四) 部队大生产运动的成效
        (五) 边区军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
第七章 边区的军事与社会
    一、边区的兵役制度
        (一) 边区兵役制度的缘起
        (二) 边区兵役制主要内容
    二、边区农民参军
        (一) 农民参军的动机
        (二) 农民参军的优抚政策
        (三) 各种抗战民众组织的宣传动员
    三、开展“归队运动”
        (一) “归队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二) 归队法令和“归队运动”
        (三) “归队运动”的成效
    四、边区“双拥”运动
        (一) 边区“双拥”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 “双拥”政策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三) “双拥”运动的开展及主要形式
        (四) 边区“双拥”运动的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新时代谱写“拥军优属”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弘扬拥军优属传统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
“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推进及全国各地的多项拥军优属政策
体系化拥军优属
优化拥军优属社会环境

(9)新中国初期湖南省优抚安置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湖南省优抚安置的背景
    第一节 湖南优抚安置的缘由
    第二节 党及政府有关优抚安置的基本政策
    第三节 优抚安置的进程
第二章 湖南省优抚安置的相关机构与宣传活动
    第一节 优抚安置相关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优抚安置宣传活动的开展
第三章 湖南省对复转残烈军人及家属的优抚安置
    第一节 组织进行生产优待
    第二节 贯彻落实抚恤条例
    第三节 合理发放政府补助
    第四节 妥善安置复员军人
    第五节 加强褒扬革命烈士
第四章 湖南省优抚安置工作的特征和作用
    第一节 短缺经济形态下的优抚安置
    第二节 超越生活保障范畴的社会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双拥办制定的《普陀区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普陀区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
    一、深入搞好形式多样的双拥宣传教育
    二、切实做好惠及多方的基层优待
    三、大力开展军地一心的拥政爱民活动

四、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共和国首次欢度“四大节庆”[J]. 刘守华. 百年潮, 2020(10)
  • [3]新中国初期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1949-1952)[D]. 国梦云. 西南大学, 2020(01)
  • [4]抗美援朝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民众动员研究[D]. 徐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5]人民军队理念下川东地区军人优抚工作的开展(1950-1955)[D]. 罗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J]. 熊彤.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0(02)
  • [7]陕甘宁边区军事建设问题研究(1937-1945)[D]. 王天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谱写“拥军优属”新篇章[J]. 张帅,李国良. 祖国, 2019(14)
  • [9]新中国初期湖南省优抚安置研究(1949-1956)[D]. 曹康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双拥办制定的《普陀区关于2017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的通知[J].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7(01)

标签:;  ;  ;  ;  ;  

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支援军队和家人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