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源[1](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唐家凯[2](2021)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各行各业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剧增,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情复杂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我国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区域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特征不同,导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因素和特征不尽相同,多维度综合评价和精准识别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得越来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多维度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精准识别水资源困境的前提,也是制定差别化区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基础。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了沿黄河九省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际现状,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2004-2018年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模型理论,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及两两子系统承载力之间耦合协调性,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利用障碍度函数,定量研究了影响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系统、全面揭示了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成因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向协调、健康方向不断推进,但整体水体仍处于发展欠佳水平。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朝有序良好方向发展。2004-2018年九省区四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逐年提高态势,但不难看出,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增速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四倍,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型地位,水资源、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逐年稳步提升趋势,但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区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总体来看,沿黄河九省区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异性呈现逐年变小趋势。(2)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整体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初步协调阶段,空间差异性明显,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为稳步降低趋势,但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2004-2018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性从勉强协调过渡到初步协调。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内部耦合指数范围在[0.8674,0.9903];2004-2018年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向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但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3)通过运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水资源准则层是影响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上游四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城市化率、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当年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效灌溉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中游三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程度、产水模数。下游两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化肥施用强度、当年造林面积、产水模数。(4)水资源系统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流域水资源协同治理。具体建议包括:(1)建立健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治理体制机制,总体上形成文化引领、以水定需的协同治理原则以及“生态、经济、资源、民生、文化”的“五大要素”、“多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3)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社会经济系统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改进农业用水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调整产业结构,缩小上中下游经济社会水平差距;(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建议包括:(1)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河长制”,激励“民间河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独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环境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深度参与的公众参与新机制;(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跨省补偿、跨流域补偿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等精准补偿机制;(3)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目标,监测评估沿黄九省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程度,探索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及税收激励等综合治理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制度基础。

廖梓龙[3](2020)在《基于过程模拟的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高原是中国仅次于青藏高原的第二大高原,这一区域草原、沙漠、森林、煤矿等共存,既是京津冀和华北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面对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内蒙古高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日益严峻的竞争性用水矛盾,迫切需要寻求一个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的折衷平衡点,开展“基于过程模拟的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型及应用”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次着重聚焦内蒙古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对水循环过程如何响应,怎么确定地下水生态水位临界阈值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安全阈值;气候干暖化和强人类活动影响下维系何种水循环及其伴生的生态演变情势,怎么实施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以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两大关键科学问题,系统识别内蒙古高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机制,解析和提出内蒙古高原生态水文演变的“自然-社会”二元驱动模式;解构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理论框架与调控机制,构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和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型,提出一种基于过程耦合模拟的多维协同调控迭代算法;最后,选择内蒙古高原--锡林河流域开展应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鉴于内蒙古高原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等特点,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角度和植被生态需水入手,系统解析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机制,提出基于过程耦合模拟的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式。(2)针对内蒙古高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强烈互斥性,根据生态保护目标,探讨和研究确定河道生态流量、尾闾湖生态需水量和不同地下水依赖分区及其植被生态需水量,给出面向草原生态保护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3)选择内蒙古高原--锡林河流域开展应用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锡林河属于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受春季融雪影响,春汛径流要大于夏秋汛期径流;锡林河流域1953-2017年降水量在年尺度下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显着;借助于降水-径流累积双曲线拐点将径流划分为:天然基准期、受气候主导的变化期Ⅰ、受人类影响主导的变化期Ⅱ和受气候-人类双重影响的变化期Ⅲ。其中,变化期Ⅲ径流量减小幅度最大、达到45.79%,降水量减少幅度为21.03%,潜在蒸发量有所上升、增幅6.15%;而变化期Ⅰ、变化期Ⅱ径流量、降水量和潜在蒸发量都呈现小幅下降态势。②构建基于GSFLOW的锡林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多目标率定的日径流NSE达到0.81,RMSE为0.21m3/s,PBIAS为-1.8%,验证期与率定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整体较优。③模型率定期2008-2012年,锡林河流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3028万m3/a,总排泄量为12869万m3/a,总补排差为159万m3/a;模型验证期2013-2017年,锡林河流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1698万m3/a,总排泄量为11578万m3/a,总补排差为120万m3/a。总之,地下水总体上处于准均衡状态。④基准年锡林河流域多年平均需水总量为8216万m3,供水总量为7051万m3,缺水量为1165万m3,缺水率为14.18%;P=50%需水总量为8152万m3,供水总量为7013万m3,缺水量为1139万m3,缺水率为13.97%;P=75%需水总量为8384万m3,供水总量为7132万m3,缺水量为1252万m3,缺水率为14.93%;P=95%需水总量为8729万m3,供水总量为7245万m3,缺水量为1484万m3,缺水率为17.00%。由此可看出,当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是以局部超采地下水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⑤根据不同方案有序度对比结果,选择方案4(高速发展+强化节水)为近期水平年(2025年)推荐方案:锡林河流域多年平均需水总量为10188万m3,供水总量为9733万m3,缺水量为455万m3,缺水率为4.47%;P=50%需水总量为10068万m3,供水总量为9657万m3,缺水量为411万m3,缺水率为4.08%;P=75%需水总量为10454万m3,供水总量为9919万m3,缺水量为535万m3,缺水率为5.12%;P=95%需水总量为10912万m3,供水总量为10182万m3,缺水量为730万m3,缺水率为6.69%。选择方案6(适度发展+强化节水)为远期水平年(2030年)推荐方案:锡林河流域多年平均需水总量为10819万m3,供水总量为10736万m3,缺水量为83万m3,缺水率为0.77%;P=50%需水总量为10655万m3,供水总量为10587万m3,缺水量为68万m3,缺水率为0.64%;P=75%需水总量为10930万m3,供水总量为10599万m3,缺水量为331万m3,缺水率为3.03%;P=95%需水总量为11273万m3,供水总量为10530万m3,缺水量为743万m3,缺水率为6.59%。总之,通过推广实施基于过程耦合模拟的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式,可有效扭转或缓解内蒙古高原长期以来水资源配置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有力支撑和保障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极大地促进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佟长福,李和平,刘海全,樊文彪,冷艳杰,苏志雄[4](2019)在《水资源高效利用实践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以鄂尔多斯杭锦旗为例》文中指出杭锦旗在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着力推进牧区高效节水、黄灌区水权转换和农业水价实施;开展工业节水、城镇生活用水、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安全保障等实践工作;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工程建设;构建水权交易市场体系。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水资源高效利用战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水资源的科技支撑等,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文龙[5](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研究 ——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阻挡西北部沙漠向东南入侵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受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在乡村衰退已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背景下,集干旱灾害频发、贫困集聚、多民族聚集、生态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变化表现更加剧烈,成为乡村人地关系深刻变革的典型区,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可持续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系统发展过程呈现哪些规律?怎样在减缓乡村人地系统外部干扰的同时,通过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适应性循环等概念、内涵及理论,为量化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表征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过程,剖析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机制提供了分析工具与理论基础,为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研究新范式。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适应性循环等理论,构建了“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与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的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分析框架,以内蒙古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为案例区,按照“气候变化、城镇化与政策实施扰动—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要素变迁—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特征—乡村人地系统结构、功能及稳态变化规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对策与建议”的逻辑思路,运用综合指数、变异系数、障碍度等方法,分析与总结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与机制,解决以上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全文研究结论如下:(1)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自1952年建旗以来,乡村经历了重组阶段(1952-1978):人口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稳步发展阶段(2003-2016):生态环境逐步治理,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呈现稳步、协调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地系统演化阶段性特征显着;气候暖干化是制约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乡村人地系统结构趋于复杂,功能不断完善;现阶段形成了由农业主导型、畜牧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综合型乡村复合的乡村人地系统,乡村人地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显着。(2)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间上经历了急速下降、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南部高脆弱、中部低脆弱、北部中度脆弱”的空间格局,但脆弱性空间碎片化趋势显着;从脆弱性变异特征来看:农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化幅度呈现低幅度变化态势,畜牧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化幅度呈现随着纬度提高脆弱性变化幅度减小的趋势,旅游业主导型、综合型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化幅度呈现高幅度变化发展过程;在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中,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程度波动变化,系统稳定性差;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活动对系统适应能力差异、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系统稳定状态以及脆弱性时空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中尺度效应显着。(3)在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过程中,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是农牧户适应的起因;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投入增加,政策实施导致的自然资本缺失,成为农牧户适应发生的推力,草原旅游开发、快速城镇化是农牧户适应发生的拉力;农牧户基于自身家庭生计资本特征与偏好,追求良好的适应效果,是农牧户适应发生与适应行为选择差异化的内在动因,其中,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适应行为是在生存、经济、社会理性的内在动因下,从纯农户与纯牧户适应行为分异而来,最终形成了现阶段不同适应行为的农牧户;适应能力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化的根本原因,直接影响着农牧户适应结果;农牧户适应性是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路径。(4)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与政策实施构成的外部扰动力与系统结构、功能演化产生的系统自组织能力,是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主要动力,其中,系统自组织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调节能力),其关键因素是农牧户适应性;外部扰动力对系统给予压力,系统通过自组织来缓冲、适应外部压力对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动力机制。随着系统脆弱性演变,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始终趋于“协调—不协调—协调……”循环往复的发展态势中1,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地系统呈现出快速增长(r)、稳定守恒(k)、释放(Ω)、重组(α)的阶段性适应性演化特征,系统状态始终处于“稳定—不稳定—稳定……”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之中。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中,政策作用凸显,导致系统尺度关联作用首先是自宏观乡村到微观农牧户,由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转变胁迫农牧户生计转型,形成“大齿轮驱动小齿轮”现象,尔后,农牧户生计转型状态反作用于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成为系统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甚至决定着乡村人地系统是否能可持续发展。从系统演化尺度效应来看,政策引导下的乡村结构与功能演化对农牧户生计转型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小尺度农牧户生计转型发展对于大尺度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作用较大。(5)提高农牧户适应性,降低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优化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研究的最终目标,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实质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但在具体制定适应性管理措施时,应该重点考虑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中乡村人地系统与农牧户之间的尺度效应问题、制度与协调问题等,因此,本文从宏观乡镇尺度降低系统脆弱性,微观农牧户尺度提高其适应性两个视角提出对策与建议。

郑雨馨[6](2019)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我国高寒草地退化现状,以挖掘草地水资源潜力、构建水-草-畜平衡配置方案为手段,最终达成高寒草地牧区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双赢”目标。在传统的牧区管理中往往以草、畜为核心,即“以草定畜”,是不具备调控性的,只能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畜。而水-草-畜平衡的配置方案是立足于水草畜三者的关系,通过调控水资源分配来改变草地生产量从而形成可调控的草畜平衡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明确水资源潜力、制定有效配置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定“用水”及“产草”的平衡阈值。最终围绕“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核心理念,帮助研究区选择最佳放牧模式。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结合数据统计、情境模拟的分析方法,并根据祁连山地区特殊的草地分布情况选择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主要研究区。第一步。通过对天然草地的多次考察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得到肃南县水利工程分布及草原利用现状。第二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当地降水情况、用水规划、供水能力、草原生产力以及载畜量等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草地供水潜力。第三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情景构建,借助分析软件绘制水、草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并确定草地灌溉可行性及灌溉、雨养效益。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肃南县水资源蕴藏丰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28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1.06亿m3,其中可用于草地灌溉水量539万m3。2.肃南县夏季欠载而冬季超载严重,达28万羊单位,补饲压力大,必须进行舍饲。3.天然草地受降水限制,综合夏季草场生产力在1000kg/hm2左右;冬季综合草场生产力在800kg/hm2左右。4.以上述结论作为限制条件,可进行水草畜配置模拟,肃南县可行配置方案主要有:模式Ⅰ灌溉补草模式、模式Ⅱ灌溉种草模式、模式Ⅲ灌溉+雨养补充补草模式三种,其中Ⅱ、Ⅲ都需在适当减畜的前提下进行。本研究立足于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管理效益。通过对牧区管理主体方向的把控,使配置流程及方法在草原管理中起一定指导作用:即在未来草原管理中,都可以以此为参考框架,结合具体牧情选择因地适宜的放牧模式,提升我国草原管理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维拉[7](2019)在《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迅速变化和当地不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鄂托克旗草地牲畜超载严重,导致当地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针对这些问题尽管鄂托克旗实施了草畜平衡等草地保护政策,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牧区牲畜量居高不下,草地资源的有限导致草产量与牲畜量极大的不匹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问题,就必须提高牧区的草产量,为此水草畜平衡方案应运而生。水草畜平衡方案需要对当地水资源,载畜量,草地资源进行详细的统计规划,制定合理细致的规划,才能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满足巨大的草产量需求。近年来尽管鄂托克旗的水利基础建设有较大改善,但在水资源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业企业工艺水平较落后,使用水总体效率不高、水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现有牧区供水能力小于“水-草-畜”平衡需水量,发展草地灌溉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草地灌溉需水量。为此本研究深入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以及草畜平衡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以及分析计算等方法充分分析该区现有的草畜平衡模式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在完善草畜平衡的条件下,把对水资源的研究加入到其中,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水草畜”平衡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减轻草畜之间的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草原退化程度以及为牧民增收,同时为该区“水草畜”平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鄂托克旗草地面积广阔,但是单位面积草产量较低,大部分地区不到400kg/hm2,地区自给草产量严重不足(2)全旗超载严重,实际载畜量为99.34万羊单位,理论载畜量为83.74万羊单位,牲畜总超载量为15.60万羊单位。(3)当地地表水资源及降水利用率较低,灌溉设备落后,节水灌溉面积不足,没有实现水草畜平衡。(4)经过分析规划,我们构建了新的水草畜平衡框架。当地水资源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2.63亿m3。现状年全旗总用水量1.8755亿m3,主要用于第一产业,其用水量为12241万m3,剩余可开发利用水量为0.7545亿m3。我们发现如果进行天然草地灌溉,要想解决当前超载牲畜的采食需求,需水量至少需要3.14374万m3,远大于当地盈余水量。而建立以青贮玉米为主的膜下滴灌人工草地,则仅需水469.62万m3;建立以紫花苜蓿为主的时针式喷灌人工草地,需水2912.10万m3。当地盈余水量完全可以满足。且鄂托克旗西部是黄河流经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适于发展大型喷灌机灌溉。本文在鄂托克旗温性荒漠草原传统的“草-畜”平衡中加入水资源的分析;为鄂托克旗温性荒漠草原“水-草-畜”平衡奠定理论基础;旨在为其他地区“水草畜”平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减缓牧区草地退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万峥[8](2019)在《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10余年水权转换的实践及制度探索,成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背景下,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因此,进行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对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评估体系机制,构建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调控策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多种方法对水资源配置、利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解决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流转,促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沈乌灌域跨盟市水权转换为例,开展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论文在分析借鉴国外相对成熟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水市场管理、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水资源、水权及供给需求的实际国情,在理论层面对水权制度体系、水市场和水权转换的工作模式流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研究提炼出了本国水市场的3级市场模式,探索和研究与中国水市场相匹配的水权交易管理运作模式、理论制度框架结构。(2)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要素层,确定农业节水效益、增产效益、工业供水效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替代效益、地下水埋深、水面面积变化率、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率、盐分排引比、土壤盐渍化率10个与要素层相匹配的指标层,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3)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盟市间水权转换实施区域沈乌灌域作为典型区域,采用了以调度控制指标为耗水指标、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折减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以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计算五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河套灌区现状超用水量分别为3.79亿m3、3.56亿m3、6.63亿m3、5.96亿m3和2.65亿m3。依据计算结果分析确定河套灌区的规划压超水量,参考界定模型指标边界。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构造模糊成对比较矩阵、整合不同专家意见、分解模糊成对比较矩阵,经过权重修正、逆模糊化、归一化、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权重分别为0.527、0.185和0.288。结合综合效益指标值,界定分析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水平。(4)沈乌灌域实施盟市间水权转换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经济效益指数分别为0.864、0.89和0.988;社会效益指数分别为0.669、0.927和1;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1、0.69和0.49,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0.878、0.816、0.807。结果显示,综合效益处于较高的范围,说明水权转换试点的综合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实施前景。但受灌域内扩灌、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效益逐年降低,导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下降,亟待在下一步水权转换进程中,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考虑最优的水权转换量和水权转换范围。(5)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水权水市场建设和交易过程中的拓展领域,对交易规定、流程、时间、方式等方面运用可行性和优势。基于水权转换理论的全面解析、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内蒙古水权转换的实践经验及综合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水权指标的初始分配制度,强化水权管理体系建设与提升,积极培育、健全水市场等相应的调控策略,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条件,使得水权转换实践工作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李建国[9](2018)在《深化水利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水利成就综述》文中研究指明1综述1978年以来,自治区水利厅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在构建水安全生态体系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切实发挥水利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40年来,我国奏响改革开放的伟大乐章。内蒙古水利工作顺应时代发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始终锐意进取,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

李筱艺[10](2017)在《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哈密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气候干燥少雨,是新疆水资源最短缺的区域。地区降水量年平均为38mm,而蒸发量年平均为3182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是新疆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三。水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哈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和援疆工作会议的机遇下,研究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在国家水资源战略指导下,考虑哈密地区实际水资源情况,为地区今后经济发展中提供依据,十分必要。本研究是通过对哈密地区的农牧业水资源情况进行充分搜集、查阅、统计、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进一步对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查找,分析农牧业水资源利用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哈密地区水资源利用基本状况是水资源总体缺乏;农牧业用水比重大;地区水利工程多个体规模小;农牧业用水需求大;农业灌溉方式多样。哈密地区水资源在农牧业生产活动利用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用效率较低、浪费现象、地下水过渡超额开采等,因而引起森林退化、草场枯萎、对如何可持续利用比较缺乏对策。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自然因素和主观的人为因素。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针对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强管理水平,建立调配体系,坚决遏制地下水超采;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坚持优化水资源,退耕还草,通过征收水费来强化用水意识,完善用水定额标准化管理,推进农业、饲草业使用高效节水措施;在可持续利用的方面应当提高水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空中水资源开发和多元化水利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将达到缓解哈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土壤植被
        2.2.3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2.5.3 水土流失现状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2.6.4 区位特殊性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1 VAR模型介绍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3.3.3 模型参数估计
        3.3.4 模型检验
    3.4 脉冲响应
    3.5 方差分解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4.1 模型基本原理
        4.1.1 TOPMODEL模型
        4.1.2 WAS模型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4.4.1 拓扑关系
        4.4.2 数据基础
        4.4.3 模拟验证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4.6 本章小节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原理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5.4 调控情景设置
        5.4.1 多元情景分析
        5.4.2 调控情景设置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本章小结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6.1.2 ε占优策略
        6.1.3 NSGA-Ⅱ算法
        6.1.4 模型求解流程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地域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状况
    3.2 地形地貌状况
    3.3 气候水文状况
        3.3.1 气候条件
        3.3.2 水文条件
    3.4 水资源状况
    3.5 社会经济状况
        3.5.1 人口数量
        3.5.2 城市化进程
        3.5.3 经济发展水平
        3.5.4 科学技术水平
    3.6 生态环境状况
        3.6.1 生态环境质量
        3.6.2 污染排放
        3.6.3 环境保护治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关系
        4.1.1.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4.1.1.2 社会子系统分析
        4.1.1.3 经济子系统分析
        4.1.1.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4.1.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1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选取
        4.1.3.2 社会系子统指标选取
        4.1.3.3 经济子系统选取
        4.1.3.4 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
        4.1.4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
        4.1.4.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1.4.2 KMO与 Bartlett球形检验
        4.1.4.3 主成分结果分析
        4.1.5 评价指标体系二次优化
        4.1.6 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分析
        4.1.7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7.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3 指标综合权重
        4.1.8 综合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
    4.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
        4.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4.2.1.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1.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3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3.1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3.2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4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4.1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4.2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5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5.1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5.2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
        5.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演化分析
    5.3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3.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序变化
        5.3.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化分析
    5.4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度时空分异格局
        5.4.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4.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分异特征
    5.5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5.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5.5.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6.1 模型构建
    6.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度诊断
        6.2.1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6.2.2 沿黄河流域上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3 沿黄河流域中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4 沿黄河流域下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3 提升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6.3.1 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2 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3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4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5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6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7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8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9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过程模拟的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暨创新点
第二章 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理论基础与调控模式
    2.1 理论基础
    2.2 调控原则与机制
    2.3 基于过程耦合模拟的多维协同调控模式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2 多源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区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与效果分析
    4.1 生态系统对水循环过程的响应
    4.2 生态水位与生态需水量
    4.3 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模型构建
    4.4 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型构建
    4.5 水资源调控推荐方案及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几点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着等情况
致谢
附表
    附表1 基准年保证率P=50%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2 基准年保证率P=7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3 基准年保证率P=9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4 2025年保证率P=50%推荐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5 2025年保证率P=75%推荐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6 2025年保证率P=95%推荐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7 2030年保证率P=50%推荐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8 2030年保证率P=75%推荐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附表9 2030年保证率P=95%推荐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果

(4)水资源高效利用实践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以鄂尔多斯杭锦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水资源高效利用实践探索
    1.1 现代农牧业迅速发展
        (1)梁外牧区水利建设。
        (2)黄河南岸灌区水权转换工程。
        (3)黄河南岸灌区农业水价改革。
        (4)农牧业节水效果分析。
    1.2 工业节水实施
    1.3 强力推进农村牧区人畜饮水安全保障
    1.4 生态环境治理
        (1)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
        (2)城镇生态环境用水量。
    1.5 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工程建设
    1.6 构建水权交易市场体系
    1.7 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2 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问题和保障需求分析
    2.1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2 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配置体系尚不完善
    2.3 水生态环境状况
    2.4 保障需求分析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1 加快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
    3.2 加强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3 夯实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

(5)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研究 ——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数据与搜集
        1.4.1 自然基础数据与遥感影像
        1.4.2 社会统计数据与历史资料
        1.4.3 实地调查数据与调研样点
    1.5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目标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人地系统
        2.1.2 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转型
        2.1.3 乡村人地系统体制转换
        2.1.4 乡村农牧户生计适应能力
    2.2 理论研究综述
        2.2.1 社会-生态系统
        2.2.2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2.2.3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
        2.2.4 研究述评
    2.3 基础理论与方法
        2.3.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2 适应性循环理论
        2.3.3 可持续生计框架
        2.3.4 可持续性科学理论
    2.4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分析框架的构建
        2.4.1 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和适应性循环关系
        2.4.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与农户适应性的框架联系
        2.4.3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
    3.1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3 农牧业发展概况
        3.1.4 生态建设与保护概况
        3.1.5 研究区典型性
    3.2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过程
        3.2.1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过程阶段划分
        3.2.2 乡村人地系统重组阶段(1952-1978 年)
        3.2.3 乡村人地系统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 年)
        3.2.4 乡村人地系统稳步发展阶段(2003-2016 年)
    3.3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特征
        3.3.1 乡村人地系统发展阶段性特征显着
        3.3.2 气候暖干化在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3.3 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发展动力与稳定状态
        3.3.4 乡村人地系统结构趋于复杂,功能不断完善
第四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4.1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框架
        4.1.1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意义
        4.1.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过程
        4.1.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内容
    4.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数据处理与确定权重
        4.2.3 脆弱性演变评价模型
        4.2.4 脆弱性各维度时空分异评价结果
    4.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
        4.3.1 不同产业主导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特征
        4.3.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总体特征
    4.4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异特征
        4.4.1 不同产业主导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异特征分析
        4.4.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异总体特征
    4.5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中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特征
第五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
    5.1 适应结果分析
        5.1.1 生活满意度
        5.1.2 生活满意度分析
    5.2 适应行为分析
        5.2.1 适应行为
        5.2.2 适应主体类型划分
        5.2.3 不同类型适应主体家庭基本特征
    5.3 适应能力评价
        5.3.1 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
        5.3.2 权重计算与指标科学性检验
        5.3.3 农牧户生计资本指数计算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适应能力对适应行为选择的影响
        5.4.1 数据分析模型
        5.4.2 数据分析结果
    5.5 适应能力对适应结果的影响
        5.5.1 模型检验及相关变量说明
        5.5.2 实证结果分析
    5.6 适应机制分析
        5.6.1 适应障碍分析
        5.6.2 适应机制分析
第六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
    6.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内涵与分析方法
        6.1.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内涵界定
        6.1.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主控因素识别与方法
    6.2 典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路径分析
        6.2.1 农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2.2 畜牧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2.3 旅游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2.4 综合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3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分析
        6.3.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6.3.2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特征分析
        6.3.3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路径分析
        6.3.4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分析
第七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启示
    7.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内涵
        7.1.1 适应性管理的过程与目标
        7.1.2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框架
        7.1.3 乡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7.2 乡镇层面的适应性管理政策启示
        7.2.1 生态功能保持约束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
        7.2.2 制定动态管理体系,实现不同类型乡村差异化管理
        7.2.3 重视乡村异质性特征,寻求效益与生态兼顾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7.3 农牧户层面适应性管理政策启示
        7.3.1 针对不同类型农牧户,制定差异化补偿政策
        7.3.2 针对不同类型农牧户,制定差异化生态保护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
        7.3.3 针对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障碍,提供不同的扶持政策与行动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高寒草地的概念
        1.3.2 高寒草地的功能
        1.3.3 高寒草地的退化
        1.3.4 高寒草地管理
        1.3.5 草畜平衡研究
        1.3.6 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
2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1.4 社会经济
        2.1.5 自然保护区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2.3 研究技术路线
3 肃南县草原牧区供水潜力分析
    3.1 水资源潜力分析
        3.1.1 降水
        3.1.2 地表水资源
        3.1.3 地下水资源
    3.2 供水现状
        3.2.1 现有供水工程
        3.2.2 用水现状
    3.3 草地供水潜力分析
        3.3.1 肃南县总用水量控制指标
        3.3.2 肃南县降水资源潜力
        3.3.3 肃南县地下水供水潜力
        3.3.4 肃南县地表水供水潜力
4 水草畜配置
    4.1 草地资源概况
        4.1.1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量分析
        4.1.2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潜力分析
        4.1.3 肃南县人工草地产草潜力分析
    4.2
        4.2.1 实际载畜量
        4.2.2 核定载畜量
        4.2.3 草畜平衡分析
    4.3 水草畜配置方案
        4.3.1 水草畜配置分析
        4.3.2 水草畜配置情境模拟
        4.3.3 未来草地灌溉潜力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实地调研
    1.5 数据来源及处理
        1.5.1 草原、草原水资源、草原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1.5.2 地区农牧业、水利统计资料
        1.5.3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牧业、水利规划
        1.5.4 地区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调查统计数据
        1.5.5 地区水文、气象资料
        1.5.6 数据处理方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温性荒漠草原
        2.1.1 温性荒漠草原
        2.1.2 温性荒漠草原的分布
        2.1.3 温性荒漠草原的退化问题
        2.1.4 温性荒漠草原牧区畜牧业
    2.2 草畜平衡制度
        2.2.1 载畜量
        2.2.2 草畜平衡
        2.2.3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3 草原水资源及“水-草-畜”平衡研究
        2.3.1 草原水资源
        2.3.2 “水-草-畜”平衡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区位及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
    3.2 社会经济概况
4 草地资源与载畜量分析
    4.1 草地资源类型与分布
        4.1.1 鄂托克旗主要草地资源类型
        4.1.2 鄂托克旗草地资源分布
    4.2 鄂托克旗草地生产力分析
        4.2.1 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
        4.2.2 不同类型草原产草量的区域分布特征
    4.3 草地载畜量分析
        4.3.1 鄂托克旗草原载畜量的制约因素
        4.3.2 草原退化对载畜量的影响
        4.3.3 鄂托克旗草原载畜量
5 草原水资源状况及供水潜力分析
    5.1 鄂托克旗水资源状况
        5.1.1 降水资源
        5.1.2 地表水资源
        5.1.3 地下水资源
        5.1.4 水功能区划及地表河流水质状况
    5.2 鄂托克旗供水现状
        5.2.1 供水工程现状
        5.2.2 供水量现状
        5.2.3 各乡镇用水情况
    5.3 鄂托克旗草原灌溉供水潜力
        5.3.1 鄂托克旗水资源控制指标
        5.3.2 鄂托克旗供水平衡分析
        5.3.3 鄂托克旗现状水草畜平衡分析
        5.3.4 鄂托克旗水草畜平衡规划分析
        5.3.5 鄂托克旗草地灌溉供水方案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水权转换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
        1.1.2 水权转换的前提条件及实践支撑
        1.1.3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权及水市场
        1.2.2 水权转换及综合效益分析
        1.2.3 水权转换实例效益情况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关键科学问题
2 水权转换理论体系
    2.1 水权体系解析
        2.1.1 水权的概念
        2.1.2 水权的特征
        2.1.3 水权体系
    2.2 水市场解析
        2.2.1 水市场的建立
        2.2.2 水市场的类型
        2.2.3 水市场的运作模式
    2.3 水权转换解析
        2.3.1 水权转换内涵
        2.3.2 水权转换特征
    2.4 水权转换的基本问题
        2.4.1 水权转换的主体和客体
        2.4.2 水权转换的模式
        2.4.3 水权转换的基本原则
        2.4.4 水权转换的价格
3 不同层次水权转换模式研究
    3.1 国家水权转换模式
        3.1.1 国外水权转换模式案例
        3.1.2 我国水权转换模式探索
    3.2 流域水权转换模式
        3.2.1 流域水权模式特点
        3.2.2 流域水权模式案例——以黄河流域
    3.3 区域水权转换模式
        3.3.1 内蒙古水权转换实践及特点
        3.3.2 宁夏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3.3 河套灌区水权交易实践及其特点
    3.4 行业水权转换模式
        3.4.1 工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4.2 农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3.5 用水户水权转换模式
        3.5.1 水权确权
        3.5.2 农村用水户协会
    3.6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创新探索
        3.6.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3.6.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3.6.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4.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的界定
        4.1.1 经济效益
        4.1.2 社会效益
        4.1.3 生态环境效益
    4.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水权转换经济效益指标
        4.2.2 水权转换社会效益指标
        4.2.3 水权转换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4.2.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4.3.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归一化处理
        4.3.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权重计算
        4.3.3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水权转换的综合效益评估与实证应用
    5.1 河套灌区的基本概况
        5.1.1 灌区范围及组成
        5.1.2 自然地理状况
        5.1.3 社会情况
    5.2 河套灌区选取原因
        5.2.1 河套灌区自身特性
        5.2.2 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5.2.3 内蒙古水权转换宝贵经验
    5.3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供需预测分析
        5.3.1 水资源分布情况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5.3.4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4 监测方案
        5.4.1 区域引排水监测
        5.4.2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5.4.3 田间灌溉用水监测
    5.5 试验方案
        5.5.1 渠道输水损失试验
        5.5.2 畦田改造
        5.5.3 畦田改滴灌
    5.6 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分析
        5.6.1 灌区引水量对照分析
        5.6.2 渠道衬砌工程节水效果
        5.6.3 田间节水分析
    5.7 灌区水权转换能力预测分析
        5.7.1 灌区可节水量
        5.7.2 灌区水权指标
        5.7.3 灌区规划用水量
        5.7.4 规划可转换水量
    5.8 综合效益分析
        5.8.1 经济效益
        5.8.2 社会效益
        5.8.3 生态效益
        5.8.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
    5.9 本章小结
6 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的调控策略
    6.1 建立相应政策法规,推动水权制度体系建设
        6.1.1 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
        6.1.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6.1.3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6.2 完善水权初始分配,培育水权水市场
        6.2.1 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6.2.2 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6.2.3 积极培育水市场
        6.2.4 拓展区块链技术下水市场交易
    6.3 完善监管监测及公众参与机制
        6.3.1 监管制度体系
        6.3.2 第三方影响评价机制
        6.3.3 利益补偿及保险基金机制
        6.3.4 信息披露与公众参与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深化水利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水利成就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2 40年来水利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2.1 水利发展思路不断深化与完善
    2.2 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
    2.3 民生水利建设迈出新步伐

(10)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资源
        2.1.2 水资源利用
        2.1.3 水资源可持续性
        2.1.4 农牧业水资源利用
    2.2 水资源相关理论借鉴
        2.2.1 水资源系统的复合理论
        2.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2.3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4 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2.2.5 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
        2.2.6 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哈密地区概况
    3.2 哈密地区水资源与农牧业概况
        3.2.1 哈密地区水资源概况
        3.2.2 哈密地区农牧业概况
    3.3 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3.3.1 农牧业用水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比重大
        3.3.2 农牧业水利工程设施多
        3.3.3 农业、畜牧业、草业用水量大
        3.3.4 农业用水灌溉方式多样
第四章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1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水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
        4.1.2 地下水资源过渡开采、土地沙化严重
        4.1.3 空中水资源开发低
        4.1.4 水资源配置不均衡
        4.1.5 水资源污染日益突显
    4.2 水资源利用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
        4.2.1 自然原因
        4.2.2 人为因素
第五章 哈密地区农牧水资源利用对策
    5.1 强化行政管理职能,不断提升水资源统一管理水平
        5.1.1 提升统一管理的执行力
        5.1.2 建立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
        5.1.3 加强地下水管控力度
    5.2 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水资源利用高效率和高效益
        5.2.1 加快推进生态移民
        5.2.2 稳步推进平原区退地减水
        5.2.3 积极推动资源水费征收
    5.3 实施水资源用量的定额管理,深入推进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5.3.1 完善农业用水定额标准化
        5.3.2 推进社会化高效节水
    5.4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4.1 减少工、农业污水的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4.2 提升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5.4.3 提升空中水资源开发能力,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5.4.4 拓宽水利投资渠道与经营模式,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D]. 刘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D]. 唐家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过程模拟的内蒙古高原水资源多维协同调控模型及应用[D]. 廖梓龙.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4]水资源高效利用实践与可持续利用对策——以鄂尔多斯杭锦旗为例[J]. 佟长福,李和平,刘海全,樊文彪,冷艳杰,苏志雄.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10)
  • [5]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研究 ——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D]. 李文龙. 西北大学, 2019(07)
  • [6]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D]. 郑雨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内蒙古鄂托克旗草原水资源供水潜力及载畜量研究[D]. 维拉.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D]. 万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深化水利改革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水利成就综述[J]. 李建国. 内蒙古水利, 2018(12)
  • [10]哈密地区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李筱艺.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大力发展农牧业节水灌溉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