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居正奴役思想和黄宗羲法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

从张居正奴役思想和黄宗羲法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

一、从张居正赋役思想与黄宗羲定律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超,吴晓忠,陈晓声[1](2014)在《古代土地兼并、并税式改革与社会财富分配——兼议当前我国农村收入分配现状与改革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古代土地兼并和并税式改革在初分配和再分配中影响农民的收入。而"抑兼并"政策只是减缓土地兼并进程,最终土地兼并加剧导致初次社会财富两级分化;并税式改革在短期能缓解农民税收负担,但长期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产生的杂税、附加对二次社会财富分配影响重大。这对于我国农村收入分配和土地改革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虽然从公共财政预算角度看,财政对农村的支出大于税收,但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角度看,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民损失较大。因此需进一步实施"三农"政策和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村收入分配趋于公平。

吴晓忠,张志超[2](2014)在《并税式改革、二次财富分配与农村收入分配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古代并税式改革,在短期内能缓解农民的税收负担,但长期内由于财政支出等刚性增长所产生的杂税,附加等对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影响重大,导致地主和农民阶级矛盾加深,这对于当前农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而我国农村公共财政预算存在的非对称性机制使农民所承受的负担大于所获得的收益,农民的财富逆向分配程度以及农村财政的非对称性程度都较高。因此需要国家进一步实施三农政策,保持农村的对称性财政机制,使城乡收入差距趋于收敛,分配趋于公平。

陈俊杰[3](2013)在《基于黄宗羲定律的农村减税改革》文中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减税变法何以屡屡淮橘成枳?概因统治者只关心增税而对税赋公平诚意不足。中国古代一系列减税变法的结果表明,农民负担在减轻之后不久又会涨到比减税变法之前更高。"黄宗羲定律"所言不虚。本文为当前中国的农村减税改革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并评价了秦晖对农村并税式改革的述评,进而总结了"黄宗羲定律"对新一届政府的启示。比如,农业税的免除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不大,要想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从规制方面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总之,缺乏超经济体制范畴的政治改革配套措施,则农村并税式减税仍将受阻,偏向城镇小微企业的结构性减税也很难让农村地区受益。

赵改萍,席永刚[4](2010)在《张居正“一条鞭法”与农村税费改革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税费改革之一,它与当前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在此将二者进行对比,以期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

席永刚[5](2010)在《张居正财政改革对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张居正是明朝着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从万历年间开始荣登内阁首辅,柄政十年,位极人臣,其改革的影响对后世可谓深远长久。在他执政期间,精简机构,整饬官吏,严肃学风,广揽人才,改革赋税,清丈田地,梳理财政,这对于缓和明朝的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稳定明朝封建统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一些改革经验,为以后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从张居正的财政改革入手,着重分析张居正财政改革取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结合我国当前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探讨,对比分析,提出建议。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张居正财政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思想和实施的举措,以及对张居正财政改革进行简评。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将张居正财政改革与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张居正财政改革的经验和当今农村税费改革的联系,通过总结张居正财政改革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农村税费的改革提供有意义的价值和借鉴。

饶海琴,邹毅[6](2007)在《农村财税改革对现代农村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农村税制改革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农业税赋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村税赋制度的改革。纵观农村税赋改革史,有三次较大规模、有代表性的农业税制改革贯穿其中。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上三次农村财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当前改革财税制度具有借鉴价值。

张娟[7](2006)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提出政策评价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不同阶段都需要的重要工作内容。但长期以来,人们专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少关心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政策评价是我国政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政策制定中这种现象不仅在一般政策过程中普遍存在,在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过程中也存在。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几年来取得了什么效果,有无达到预期政策目标,政策的实际效益和效率如何,较少进行评价。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成为开展本研究的初衷。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新政策大量出台和实施的情况下,也有必要科学诊断政策效果,为下一步政策走向提供依据。由于政策评价在中国是个较新的学科,当前还没有评价农村政策所需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支撑,也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国外对政策评价的研究虽然比国内早,但大多集中于公共政策的评价领域,由于国情差异和我国农村的特殊性,其评价标准、模型、方法等还不能直接用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在与农业有关联的政策评价方面,因各学者的出发点、注重问题的角度以及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很大,其评价结果也大相径庭、悬殊较大。国内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同仁对税费改革政策的内容、运行过程、政策缺陷、运行效果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和分析基础,但总体上缺少严谨的分析、尤其缺少理论升华,所以对整个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运行情况就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本研究在借鉴政策评价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学、公共经济学等层面探讨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农村税费政策的内容,从国家领导人讲话和各种文件中提炼出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目标(税费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提出改革农村税费制度、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机制以及配套改革等三个政策次目标来完成减轻农民负担总目标),界定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概念与作用,梳理了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不同类型。本研究围绕税费改革政策目标,建立评价框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并进一步系统地构建了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以江苏的税费改革为研究对象,利用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各方面数据,结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典型调查,围绕政策目标,分别对农村税费政策、利益调整政策以及配套改革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AHP分析方法对税费改革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文章最后总结了税费改革实施效果偏差及其偏差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税费改革政策实施效果偏差最终的“两难”,分析税费改革政策目标差异,并提出建立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税费改革配套政策以及深化农村税费制度的政策建议。税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表明,改革后农民负担比改革前减少了,负担减轻。农村税费制度显示了消除针对农民的税负身份歧视,表达了整个社会税负公平的理念和趋势,也就是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和政策的意图基本相一致,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基本成功。从农民负担的组成部分来看,各部分减少的程度不相同:农村税费政策后农民合同内负担减轻;合同外的“三乱”负担有所减轻,但仍然存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未发生实质性的下降;农民负担的平等性下降,税费减免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调整各方利益政策效果的评价表明,税费改革调节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机制的路径是通过减少基层政府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而非基层政府对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则用转移支付的形式给予部分填补,但这种路径的经济效益为负数,效率也不高。税费改革政策调节了改革各主体的利益,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府收入减少,税费改革政策给了农村基层政府财政运转状况一个揭示机制,改革前期减少的是基层财政收入中的自筹资金,后期减少的是农业税收入,这些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税费改革政策给基层政府运转依靠自筹资金(增加农民负担)维持运转以揭示机制,也给基层政府发出发展当地经济维持正常运转的预警;改革前期村级组织运转难,后期已经基本能保持正常运转;改革期间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农业生产边际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即减少负担额对江苏的农民收入来说占比太小,减轻农民负担并没有调动江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使农民长效、持久增收增效需要用其他政策来启动。配套改革政策效果的评价表明,由于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江苏对基层组织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部分地消除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反映上级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准则,体现财政的再分配功能,使不同地区能够保证获得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履行政府的资源配置和稳定经济职能。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的转移支付还不能全额按时到位,存在层层截流等;机构改革难以真正到位,分流人员大都是从行政编制变为事业编制,基层政府的人员经费并未真正减少;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政策明确提出取消面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体现了国家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农村基础教育纯公共产品性质,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缩小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实现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初步均衡,促使教育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劳动力公平竞争提供了新的平台,标志着农村基础教育正朝着符合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向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部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仍以乡镇为主甚至以农民为主,农民的教育负担比较重,教师工资难以全额准时到位,基础教育负债增加,有的地区出现教育危机,税费改革政策也给农村基础教育负债运行以揭示机制,对政府付出随时应付危机出现的预警。利用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果,结合改革取得的社会效益,运用多目标分析模型分析税费改革后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综合效益值比改革前提高,但江苏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改革的综合效益不同。苏南地区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值都比较大,但改革效果欠佳;苏北地区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值小,改革的效果好;苏中地区综合效益及改革的效果居两者之间。基于上述评价,本研究在对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第一类是基层财政收入减少、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下降。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减少实际也是财政收入减少的结果,因而第一类是基层财政收入减少。第二类是部分地区基层行政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不到位甚至出现倒流。第三类是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未明显减少、针对农民的“三乱”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转移支付不能全额、按时到位,存在层层截流等。剖析了上述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类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出现的问题,是政策设计不到位造成的;第二类问题的出现是税费改革政策中的配套政策不到位造成的,与第一类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三类问题的出现与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都有关,第一、二类问题是第三类问题的原因。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财政收入减少运转“难”,精简机构人员分流“难”,本文称之为“两难”。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确实减轻了,但目前的状态是处于动态平衡当中,因为基层财政运转难、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不到位等影响增加农民负担的因素未从根本上根除。只要基层财政运转难、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就会下降;只要转移支付不能全额、按时到位,面向农民的“三乱”就难以清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不会明显减少。上述研究是围绕税费改革政策目标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出现的偏差,反衬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目标还不是很科学,税费改革政策目标中还存在目标差异,需要进一步调整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统一政策目标。论文在最后提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建议。建立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配套改革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要注重制度性政策创新、目标性政策创新以及工具性政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李芳[8](2006)在《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明代中期着名的政治家。少时“颖敏绝伦”,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隆庆元年(1567)穆宗即位,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政事。神宗即位后,代高拱为首辅,持掌大权达十年之久,为一代“权相”。张居正执政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死后受人谮毁,削爵夺谥,籍没家产。长子自缢,次子及居正之弟“俱发戍烟瘴地”,[1]至崇祯时才得以平反。张居正的祖先在明太祖时期曾经跟随大将军徐达平定江南,世隶军籍,是太祖的功臣。曾祖张诚为人正直厚道、假世济贫、喜结良缘,祖父张镇有着豪爽的气魄,父亲张文明亦性坦率,张居正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以身许国的志向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决心,青年时代就十分注重“敦本务实”之学,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穆宗病死,神宗新立,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执政十年,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利,沉潜刚毅,讲究实效,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扭转了嘉隆以来的积贫积弱的统治局面,为富国强兵与安定民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对于张居正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分歧“毁誉不一,迄无定评”,赞扬者推崇他为古代政治家中接触的典范,说:“除却伊、周只此人”指责者骂他为心术不正的奸权,同情者则说他为谋社稷祸及自身,而对张居正思想的研究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对其改革及自身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现今又出现了一系列的论着及文章,但是大部分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现,掺杂了很多人物小说的成分在内,文章也很少对张居正为政思想渊源以及民族政策进行挖掘,本文正是基于此,尝试探讨张居正整个为政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民族政策,尤其是他对明太祖立法的推崇,以期能够全面理解张居正的为政思想渊源,正确对待他的功过一生。并希望通过对他为政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一些能为我们今天改革所用的有益的历史借鉴。全文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首先介绍前人对于张居正及其思想研究的概况,从而引出自己文章的写作来源和创新之处,并说明自己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全面的分析和概括张居正施政之前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张居正的家世渊源,人生的主要经历,顾璘、李元阳和徐阶等重要人物的影响以及思想理论渊源,来分析张居正施政思想的渊源。第四部分就是1对张居正施政原则进行阐述,即恪守祖制原则和宫府一体原则,尤其是在恪守祖制原则中将深入探讨张居正对明太祖立法的推崇,以求创新。第五部分就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张居正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边疆军事思想以及民族政策五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张居正的施政思想,并具体分析这些思想的起源,尤其是张居正远效明

王锋[9](2005)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场涉及到全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深刻社会变革,农村税费改革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也引起了不少学者对改革进程和前途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假设在维持现有税费制度格局基础上如何完善,思路多局限在政策设计者指定的框架内,而且大多研究仅限于对税费改革的试点阶段的成绩概括或者做法详细列举。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追求理论翻新,就负担而说负担,最终当然无法解决负担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高度概括以往的研究情况,紧密结合中央关于“三农”的最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两个趋向”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核心放在如何解决配套改革阶段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更注重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瞻性。全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和余论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其次,就国内外有关税收、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和概述。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作了说明。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本章通过纵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王朝存亡的关系,分析考察了历史上典型的税费改革,为推动今天农村税费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本章通过横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制度的特点:“使用者付费原则”或“直接受益原则”、一般不单独设立农业税,主体税种中或其他相关税种中给与农业一定优惠,有的表现为直接给予轻税政策,或者在统一的税率下实行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给予农民以直接补贴。为我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促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提供一定借鉴。 第四章、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本章主要通过重新界定农民负担含义、详细分析我国农民负担问题产生背景、农民负担构成及其特点、成因、危害等,指出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所在:以分税制为代表的现行财政体制弊端和以“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为特点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结合,导致基层政府在人员机构膨胀的同时陷入了“吃饭财政”的困境,导致了税外收费的“三乱”产生,是加重农民负担的直接制度原因。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产物,是政府推行剥夺农业、偏向城市的歧视性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必然

巴志鹏[10](2005)在《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我国农民负担渐趋沉重。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进行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改革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所以,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农民过重负担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规律,并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新途径,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 8 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回顾。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饱受封建地租、徭役、兵役等沉重负担之苦。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第二章写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负担状况,从整体上介绍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诸多负担的全貌和演变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新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使得农民负担问题逐步显现,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农民的税内税外负担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农民负担遂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剖析农民负担过重带来的不良后果。农民负担过重,不但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他们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广大农村市场就启动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乏力。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第四章分析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政治原因。农业税制的缺陷和弊端、分税制的不完善、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等等都对农民负担造成很大影响,但农民负担过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章写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种种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从张居正赋役思想与黄宗羲定律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张居正赋役思想与黄宗羲定律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2)并税式改革、二次财富分配与农村收入分配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并税式改革与二次财富分配
二、利益集团与税负转嫁
三、公共财政预算角度下农民的财政收益与财政负担
四、农村收入分配政策相关建议

(3)基于黄宗羲定律的农村减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历史上的减税变法何以屡屡淮橘成枳
二、当前中国农村减税改革对策覆辙的。
三、结论: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相关配套措施

(5)张居正财政改革对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张居正财政改革评述
    1.1 张居正财政改革的背景
        1.1.1 改革前明王朝的政治状况
        1.1.2 改革前明王朝的财政状况
        1.1.3 改革前明王朝的社会状况
    1.2 张居正财政改革思想与举措研究
        1.2.1 张居正的财政改革思想
        1.2.2 张居正财政改革的措施
    1.3 张居正财政改革简评
        1.3.1 张居正财政改革的成功
        1.3.2 张居正财政改革的失败
2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概述
    2.1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概况
    2.2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存在问题简析
        2.2.1 农村基层干部不能适应新的形式发展要求,很难改变工作方式
        2.2.2 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过多,政府机构难以维持财政政策运作
        2.2.3 乡村债务化解难度仍然较大
        2.2.4 农村税费改革方案不够完善,难以把握执行力度
        2.2.5 监督机制不完善,农民减负有反弹迹象
3 张居正财政改革与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比较研究
    3.1 相同之处
        3.1.1 二者在改革对象上均针对税制
        3.1.2 二者在改革思想上都提倡开源节流
        3.1.3 二者在改革措施上都倡导简化税收
        3.1.4 二者在改革效果上都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2 相异之处
        3.2.1 二者在改革背景上存在迥异
        3.2.2 二者在改革性质上存在差异
        3.2.3 二者在改革指导思想上存在差异
        3.2.4 二者在改革目的上存在差异
        3.2.5 二者在改革策略上存在差异
4 张居正财政改革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4.1 减轻农民负担,注意避免不合理收费的存在
    4.2 注意协调和保证农村基层的相关利益
    4.3 注重并税除费改革的差异
    4.4 注意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税费改革有效推进
    4.5 注重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
    4.6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4.7 注重税费改革过程中的监督
5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对张居正财政改革的借鉴
    5.1 农村税费改革中应该将治赋与治政相结合
    5.2 农村税费改革中应该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5.3 农村税费改革中将减轻农民负担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
    5.4 农村税费改革中将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农村财税改革对现代农村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农村税制改革
    (一) 唐代推行的两税法。
    (二) 明代中后期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三) 清朝前期康熙、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
二、从税法角度分析我国历史上三次农村税制改革
    (一) 涉税法制不健全, 不依法治税, 人治色彩浓厚。
    (二) 税收立法权混乱。
    (三) 对征税主体监督不力。
三、巩固农村财税体制改革成果的几点思考
    (一) 农村财税体制的改革, 不能将改革的目光单纯地局限在税收体制之内。
    (二) 建立健全农村地方公共财政体系, 并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充足高效的渠道。
    (三) 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对现代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四) 严格审查地方财政资金的使用, 防止新农村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四、农村税制改革思想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奠定了基础

(7)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选题依据
    2.国、内外研究动态
    3.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4.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篇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要求
    第一章 税费改革政策及评价的理论基础
        1.政策及政策评价相关理论
        1.1 政策科学的启示
        1.2 税收与收费理论的应用
        1.3 公共经济理论的借鉴
        2.对江苏税费改革政策的实证考察
        2.1 税费改革政策的思路
        2.2 税费改革的进程和内容
        2.3 税费改革政策的目标
        3.税费改革政策效果评价分析
        3.1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界定
        3.2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作用
        3.3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类型
    第二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变迁及税费改革政策
        1.中国农民负担的变迁历程
        1.1 历史上农民负担的制度分析
        1.2 新中国农民负担的制度分析
        2.农民负担问题分析
        2.1 农民负担与税收的关系
        2.2 农民负担的合理性与承受力分析
        2.3 江苏农民负担的特征
        3 税费改革政策创新是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农民负担重的原因分析
        3.2 税费政策创新是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与江苏概况
        1.政策评价方法
        1.1 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1.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
        2.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价体系
        2.1 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价体系思路
        2.2 建立税费改革评价指标的原则
        2.3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框架和内容
        2.4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
        3.江苏农村的基本概况
        4.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标准是减负程度
第三篇 税费改革政策减负效果的多角度评价分析
    第四章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减负效果的评价
        1.税费改革相关试点及其评价
        1.1 2000年前税费改革探索的三种主要形式
        1.2 税费制度改革探索的有效性分析
        2.2001年开始的税费制度改革评价
        2.1 改革后农村税费制度评价
        2.2 改革前后不同群体农民负担的不平等性变化
        3.结论
    第五章 调整利益机制减负效果的评价
        1.乡镇利益的变化
        1.1 税费改革前后乡镇财政收支结构变化
        1.2 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案例分析及总体变化
        2.村级组织利益的变化
        2.1 税费改革后影响农民村级负担的因素分析
        2.2 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变化的案例分析
        2.3 2000年、2003年和2004年某村收支案例
        3.农民利益的变化
        4.从决策的角度分析改革政策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的机制
        5.税费改革的经济成本、效益和效率分析
        6.结论
    第六章 配套改革政策减负效果的评价
        1、转移支付到位情况
        1.1 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
        1.2 原因分析
        2、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改革的效果
        2.1 乡镇机构改革的背景
        2.2 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改革的效果
        2.3 原因分析
        3.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效果
        3.1 财政与基础教育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体
        3.2 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4.结论
第四篇 税费改革政策的综合评价及改进建议
    第七章 税费改革政策的多目标评价
        1.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综述
        2.税费改革政策的多目标评价方法
        2.1 多目标评价方法介绍
        2.2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与多目标分析方法
        3.多目标决策效益评价方法
        3.1 指标及属性的确定方法
        3.2 权重的确定方法
        3.3 综合评价方法
        4.税费改革评价方法的应用
        5.结论
    第八章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结论和政策建议
        1.评价结论
        2.原因分析
        2.1 政策的目标差异
        2.2 税费改革政策实施效果的偏差分析
        3.政策建议
        3.1 完善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3.2 改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的建议
        3.3 税费改革政策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序言
二、张居正施政的背景
三、张居正为政思想的渊源
    (一) 张居正的生平经历
        1、张居正的家世渊源
        2、神童成长环境的影响
        3、并不平坦的科举之路
        4、三年隐居养志修道,内阁斗争教会处世原则
    (二) 顾璘、李元阳及徐阶等重要人物的影响
    (三) 张居正为政思想的理论渊源
四、张居正的施政原则
    (一) “恪守祖制”原则
    (二) “宫府一体”原则
五、张居正的为政策略
    (一) 政治思想
        1、尊主权,重诏令,严振纲纪
        2、裁汰冗官
        3、省议论,核名实,行考成之法
        4、提出建立“人事档案”的问题
        5、推行官员久任之法
        6、用人方面,知人善任,选贤使能
    (二) 经济思想
        1、节流方面
        2、清源方面
        3、经济保障措施
    (三) 教育思想
        1、慎选学官,勉励教职
        2、约束生员,严格淘汰
        3、禁毁书院,整顿学风
    (四) 边疆军事思想
    (五) 民族政策
六、张居正施政失败的原因
    (一) 施政产生的弊政引起
    (二) 时代的局限性导致
七、张居正为政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1.2.1.2 瓦格纳的税收理论
        1.2.1.3 凯恩斯学派的税收理论
        1.2.1.4 供应学派的减税理论
        1.2.1.5 税收的最高三原则
        1.2.1.6 马克思的“六项扣除”原则
        1.2.1.7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1.2.1.8 制度变迁理论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2.1 “费改税”与减税的概述
        1.2.2.3 对农村税费改革前试点模式研究
        1.2.2.4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
        1.2.2.5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及拓展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2.1 封建社会的农民负担考察
    2.2 封建社会的税费改革考察
        2.2.1 两税法
        2.2.2 一条鞭法
        2.2.3 摊丁入亩
        2.2.4 火耗归公
        2.2.5 黄宗羲定律
    2.3 本章小结:历史上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的借鉴
第三章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
    3.1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特点
        3.1.1 现在还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3.1.2 现在不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3.1.2.1 消除“身份性税收”
        3.1.2.2 给予农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3.1.2.3 政府补贴农业
    3.2 本章小结: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借鉴
第四章 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
    4.1 研究农民负担的目的
    4.2 对农民负担的重新界定
        4.2.1 农民负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4.2.2 农民负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4.2.3 农民负担是一个公平的范畴
        4.2.4 对农民负担的界定(定义)
    4.3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及产生背景
        4.3.1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
        4.3.2 农民负担问题产生的背景
        4.3.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停滞
        4.3.2.2 基层政府及部门、人员的膨胀
        4.3.2.3 现行分税体制不完善
    4.4 农民负担沉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4.4.1 “头税”(含涉农各税)
        4.4.2 “二税(”三提五统)
        4.4.3 “三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摊派、罚款等)
        4.4.4 “两工”负担
        4.4.5 “暗税”(剪刀差)
        4.4.5.1 “剪刀差”的形成原因
        4.4.5.2 “剪刀差”的严重危害
        4.4.5.3 消除“剪刀差”的可行途径
第五章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配套阶段有关问题分析研究
    5.1 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始和进展情况概述
    5.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和认识
        5.2.1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
        5.2.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认识
        5.2.2.1 对试点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5.2.2.2 对配套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5.3 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阶段分析和反思
        5.3.1 单纯的“费改税”不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5.3.2 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阻力分析
    5.4 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5.4.1 对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的认识
        5.4.2 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和保障的认识
        5.4.3 对取消农业税的认识
        5.4.4 对WTO 框架下政府农业支持政策选择的认识
        5.4.5 对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的认识
        5.4.6 以制度变迁破解农村税费改革中的难题
    5.5 本章小结: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分析
第六章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6.1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进展、成效
        6.1.1 指导思想
        6.1.2 改革思路
        6.1.3 改革的目标
        6.1.4 改革主要内容
        6.1.5 改革成效
    6.2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6.2.1 税费改革中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的问题
        6.2.1.1 农民负担不平衡(农户和地区之间)和农业特产税征收难
        6.2.1.2 一些地方“两工”负担依然很重
        6.2.1.3 农业税征管方式的改革
        6.2.1.4 妥善解决税改后村级运转难问题
        6.2.2 配套改革阶段需要巩固成果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6.2.2.1 继续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6.2.2.2 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6.2.2.3 继续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和促进职能转变
        6.2.2.4 继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6.3 对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基层实践的调查研究
        6.3.1 对徐州市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研究
        6.3.2 对铜山县税费改革后农税征管难的调查研究
        6.3.3 对沭阳县化解乡村债务的调查研究
        6.3.4 对苏州市实行“一事一议”公平负担的调查研究
        6.3.5 对涟水县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
        6.3.6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及情况简析
        6.3.6.1 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情况
        6.3.6.2 对民意调查情况的简要分析
    6.4 本章小结: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第七章 余论
    7.1 离开制度的框架无法理解农民负担
    7.2 离开制度的变迁无法解决农民负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土地家庭承包制下中国农民负担研究状况述评
    三、本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历史回顾
    一、秦汉时期的农民负担
    二、隋唐时期的农民负担
    三、宋元时期的农民负担
    四、明清时期的农民负担
    五、民国时期及革命根据地的农民负担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负担
第二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负担的状况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农民负担
    二、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农业各税负担
    三、土地家庭承包制推行以后我国农民承担的税外负担
    四、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别
第三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危害
    一、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民负担过重对扩大内需政策绩效的影响
    三、农民负担过重对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形象以及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症结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我国农民负担
    二、我国的农业税制与农民负担
    三、分税制对我国农民负担的影响
    四、乡镇行政、财政体制缺陷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实践
    一、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期:制止“三乱”、规范农民负担
    二、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遏制恶性案件发生,强化领导干部责任
    三、世纪之交:费改税、理顺税费关系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实践的绩效分析
    一、“三令五申”减农负绩效不佳现象分析
    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考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及国外涉农税制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制考察
    二、我国历史上农业税制沿革的启示
    三、国外涉农税制概述
    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八章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路径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早日完成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三、增收是减负的关键一环: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张居正赋役思想与黄宗羲定律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土地兼并、并税式改革与社会财富分配——兼议当前我国农村收入分配现状与改革路径[A]. 张志超,吴晓忠,陈晓声. 财政史研究(第七辑), 2014
  • [2]并税式改革、二次财富分配与农村收入分配改革[J]. 吴晓忠,张志超.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3]基于黄宗羲定律的农村减税改革[J]. 陈俊杰.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3(03)
  • [4]张居正“一条鞭法”与农村税费改革之比较[J]. 赵改萍,席永刚. 经济研究导刊, 2010(31)
  • [5]张居正财政改革对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D]. 席永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7)
  • [6]农村财税改革对现代农村建设的思考[J]. 饶海琴,邹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12)
  • [7]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D]. 张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8]张居正为政思想研究[D]. 李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5)
  •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10]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 巴志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标签:;  ;  ;  ;  ;  

从张居正奴役思想和黄宗羲法看当前农村税费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