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虱敷料防治玉米矮缩病试验

蚜虱敷料防治玉米矮缩病试验

一、蚜虱净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孟淑丹[1](2017)在《几种农药助剂在植物表面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角质膜位于植物最外层,能防止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的流失、调节植物体内外气体交换和阻止外界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等。总之植物角质膜对植物有很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植物角质膜的存在,当对作物喷施叶面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的时候,植物角质膜使植物对它们吸收效率大大降低。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植物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变植物角质膜的渗透性能,增加植物对植物保护剂、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的吸收率。本研究选择三种农药助剂,对其在植物角质膜上的渗透吸收作用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就是全面掌握农药助剂在植物角质膜上渗透吸收作用,为进一步筛选和研发高效农药助剂新种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农药助剂与拌种剂混合拌种的实验,探讨所选择的几种助剂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并筛选出能提高拌种剂处理的小麦发芽率的农药助剂的种类及最佳使用浓度,解决处理拌种剂对小麦发芽存在影响的问题;通过几种助剂在活体小麦和离体角质膜上的渗透实验,分析助剂在植物表面的渗透吸收过程,探讨提取和测定方法,了解农药助剂喷施后在植物表面的渗透量随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趋势。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所选用的几种农药助剂对用井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和吡虫啉两种农药混合拌种的小麦发芽有促进作用,其中DBS、DES和TBP对小麦的发芽均有促进作用。浓度为40mg/L的DES在对小麦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达到了最好的促进效果,此时的发芽势为66%,发芽率为89%。(2)农药助剂DES和TBP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DB-5ht型毛细管色谱柱(30m×0.1μm×0.32mm),FID检测器,DES气化室温度306℃,检测器温度320℃,柱流量2.00ml/min;TBP气化室温度300℃,检测器温度310℃,柱流量1.00ml/min,两者都采用分流进样,分流比20,进样体积1.0μL,均为程序性升温。从植物样本中分离提取助剂DES和TBP选择正己烷作为溶剂,采用超声辅助萃取提取法效果较好:超声时间15min,超声温度25℃,无水硫酸钠除水。(3)在小麦叶片,不同浓度的TBP在24h时渗透量最大,随时间延长TBP渗透量逐渐减小;不同时间农药助剂的渗透量随浓度增加逐渐增大;在离体角质膜上TBP和DES均在72h时渗透量达到最大;随助剂浓度的增大,不同时间的助剂渗透量变化为逐渐升高。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农药助剂的渗透作用机理及新型助剂的研发提供依据,同时可为农药助剂的提取和测定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农药的高效利用奠定一定基础。

张轩轩[2](2016)在《浅谈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文中指出一、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玉米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1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

韩靖玲,段惠敏,张尚卿,李聪晓[3](2012)在《种子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蓟马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锐胜和适乐时的混配液按照不同用量对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明确不同包衣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玉米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种子经过包衣处理后,出苗期较未包衣处理晚1~2 d,但出苗率无显着差异;玉米植株根长度、须根数量和鲜重>未包衣处理;对玉米田蓟马的防治效果>药剂对照处理。综合考虑认为,按锐胜和适乐时混配液用量(mL)与种子干重(g)比例为1∶50进行玉米种子包衣最适宜,对玉米蓟马的综合防治效果达89.40%,成本为450元/hm2,产量达到最高(6832.5 kg/hm2),较清水对照增产45.76%。用锐胜和适乐时的混配液进行玉米种子包衣,可以增强种子的抗性,促进玉米苗根系的发育,有效防治玉米蓟马、玉米螟、地老虎、蛴螬等害虫的发生,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郝连林[4](2012)在《玉米粗缩病及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一、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绝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相当严重。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1、发病症状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

段强[5](2012)在《吡虫啉拌种对高产夏玉米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玉米作为“饲料之王”已被世人公认,同时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医药原料,保持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尤为重要。郑单958由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超高产玉米品种,其突出特点为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达,抗倒、耐旱、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作为一类新型高效低毒的杀虫剂,作用方式独特,在作物生长初期防治虫害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本论文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选取了吡虫啉的6个不同拌种剂量,采用室内沙培法,温室盆栽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的发芽,生长,病虫害的控制以及产量的影响并对调节机理进行了研究,从而筛选出吡虫啉拌种玉米的最佳剂量,以达到壮苗、促蘖、控制病虫害、提高产量的目的。1.通过室内沙培试验,研究了吡虫啉和种子质量比分别为1.25:10000、2.5:10000、5:10000、10:10000、20:10000和30:100006个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8℃条件下,6个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安全,药种比为5:10000处理对玉米幼苗的作用效果显着,与对照(未拌种处理)相比,玉米幼苗株高﹑初生根长﹑次生根数﹑叶片数﹑第一真叶面积﹑单株鲜重﹑单株干重﹑根冠比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18cm、2.85cm、0.35、0.28、0.74cm2、0.41g、0.055g、0.220和11.1%;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5:10000处理后玉米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8.9%、6.4%、27.6%和76.2%;各药剂处理后的玉米种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变化规律相似,7天时,药种比高处理的玉米种子α-淀粉酶活性仍能保持较高活性,而低剂量处理和对照都有所下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增大,第7天都有所降低,但种子拌种处理后仍保持较高含量。2.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吡虫啉和种子质量比分别为1.25:10000、2.5:10000、5:10000、10:10000、20:10000和30:100006个拌种处理对高产夏玉米生长以及氮代谢关键酶、保护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药种比为5:1000020:10000处理后对玉米的株高﹑次生根数﹑叶片数﹑地上和地下鲜重较其他处理促进作用显着;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药种比为5:1000020:10000处理后能提高叶片和根中GS活性,NR活性,SOD活性,GSTS活性,同时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了叶片和根中的MDA含量,各处理对玉米POD促进作用不明显,部分处理有抑制作用。3.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吡虫啉和种子质量比分别为1.25:10000、2.5:10000、5:10000、10:10000、20:10000和30:100006个拌种处理对高产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不同生育期对玉米叶片代谢酶、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拌种处理后与未拌种处理相比增产效果显着,药种比为10:10000处理后增产率最高为9.07%;在4叶期和小口期,吡虫啉药种比为1.25:1000010:10000时,各处理后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NR活性、GS活性,CAT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提高,MDA含量显着降低,当药种比高于20:10000时,除对根系活力和MDA含量作用效果显着外,对其余生理指标促进作用不明显甚至呈现抑制作用。在吐丝期和蜡熟期,与未拌种处理相比,拌种剂量高的处理则开始呈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低于拌种剂量低的作用效果。4.吡虫啉拌种处理后对蚜虫,玉米螟和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吡虫啉药种比为10:1000030:10000拌种处理后对玉米粗缩病,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而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不明显。

刘宝传,杨作军,纪绍兰,葛秀亭,徐德坤,孙卿[6](2011)在《临沂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文中指出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临沂市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因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户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史德永,张建成,杨兴字[7](2011)在《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推广种植新模式、加强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

王德兰,孙法春,于志青,毕建杰,谭秀山[8](2009)在《威海市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从多年研究结果,从玉米播期、品种、气象等方面分析了威海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因素、发病规律,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广抗病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加强化学防控等针对性防治对策。

惠婧婧[9](2009)在《吡虫啉对豌豆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明确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对于农药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吡虫啉是一种新型的氯化烟碱类内吸杀虫剂,对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我们研究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豌豆蚜的防治和吡虫啉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室内进行吡虫啉对豌豆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豌豆蚜的LC50为7.0162 mg/L,并确定了亚致死剂量LC20、LC30、LC40分别为3.2913 mg/L、4.3779 mg/L、5.5866 mg/L。明确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成蚜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规律。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当代成蚜寿命显着缩短,产蚜量显着降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F1也有明显影响,但影响的强度显着减弱。在亚致死剂量胁迫下豌豆蚜F1代若蚜的发育历期延长,繁殖力下降,而对成蚜的寿命没有显着影响。组建并分析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豌豆蚜F1代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在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豌豆蚜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降低,而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当代和下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抑制作用。

李斌[10](2009)在《玉米粗缩病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的精细定位》文中研究指明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兼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粗缩病(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MRDD)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病毒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蔓延流行,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充分利用已有的抗性资源,定位和克隆粗缩病抗性基因,深入研究抗病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实验室王飞利用掖478×90110的后代将玉米粗缩病的三个抗病位点定位到6、7、8三条染色体上。6号染色体抗病位点被定位到SSR标记umc1656和bnlg2191之间,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被定位到SSR标记umc1401和umc1666之间,8号染色体抗病位点被定位到SSR标记bnlg1823和umc1268之间。在利用(掖478×90110)F2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中umc1656和bnlg2191之间的遗传距离为4.5cM,umc1401和umc1666之间的距离为11.1cM,bnlg1823和umc1268之间的距离为5.8cM。根据(掖478×90110)F2群体中玉米粗缩病抗病位点的定位结果,本工作选用了来自抗病自交系90110和感病自交系掖478杂交后代的重组自交系F038141和F072141为亲本,构建它们的F2群体,即为定位群体。F038141和F072141在6号染色体位点均表现为感病基因型,用连锁标记umc1656检测时,电泳条带与掖478一致;在8号染色体位点均表现为抗性基因型,用连锁标记bnlg1823和umc1268检测时,电泳条带与90110一致;两者在7号染色体上的位点存在差异,前者表现为感病基因型,后者表现为抗病基因型。根据NCBI上提供的玉米基因组测序序列,在umc1401和umc1666之间设计SSR引物47对,筛选可在90110和掖478间以及F2群体中表现出多态性的标记,其中13个SSR标记产生清晰的差异带,用于对定位群体进行SSR作图分析,最终将玉米粗缩病7号染色体上的抗病位点定位到SSR标记umc1401和L6之间的1.4cM的范围内,与umc1401和L6的遗传距离均为0.7cM。为了确定结果的可靠性,同时构建了90110与掖478的F2群体在此区域的局部分子标记连锁图。用424对RAPD引物对抗病亲本90110,感病亲本掖478,F2抗池,F2感池DNA进行扩增,经过筛选发现在亲本间存在多态性的引物有257个,在亲本间没有多态性的引物有148个,无扩增产物和扩增条带极弱的有19个,多态率为58%。其中引物S217扩增的条带在两个亲本间存在多态性,并且此多态性与抗感、池的扩增结果相一致,差异带在340bp左右。测序结果表明这个片段全长329bp,位于4号染色体上BAC重叠群AC196110.4中,与预测基因FG14的部分序列及其随后的3’端序列匹配。该预测基因全长2151bp,由四个外显子和三个内含子组成,编码蛋白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家族,编码蛋白全长184aa。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maizesequence和NCBI的conserved domain程序找到了4个存在于定位区间umc1401和L6之内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候选基因。其中AC203054.4的FG034含有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核苷酸结合位点,AC206581.2的GRMZM2G131926含有两个抗病基因保守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和亮氨酸重复序列,AC196440.3的GRMZM2G094867属于Harpin诱导蛋白家族,AC225799.2的GRMZM2G100012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根据已知的抗病基因的结构特征,这几个基因值得重点研究。另外,本工作研究了三重SSR引物反应体系,找到了一个适用于同时可进行三个玉米粗缩病抗病位点检测的反应体系,可应用于今后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工作对玉米粗缩病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进行了精细定位,筛选出部分候选基因,并研究了三重SSR引物反应体系,为今后的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蚜虱净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蚜虱净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农药助剂在植物表面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枯草芽孢杆菌
        1.1.1 枯草芽孢杆菌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1.1.2 枯草芽孢杆菌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机制
        1.1.3 枯草芽孢杆菌的应用
        1.1.4 枯草芽孢杆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吡虫啉
        1.2.1 吡虫啉的提出及性质
        1.2.2 吡虫啉的作用机制
        1.2.3 吡虫啉的应用研究
        1.2.4 吡虫啉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1.3 植物角质膜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角质膜的特征
        1.3.2 植物角质膜的形成及转运机制
        1.3.3 植物角质膜的作用
        1.3.4 植物角质膜渗透作用机制
    1.4 农药助剂的研究现状
        1.4.1 农药助剂的研究背景
        1.4.2 农药助剂的分类及功能
        1.4.3 本研究中所选用农药助剂特点
        1.4.4 农药助剂的分析测定的研究状况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农药助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农药助剂在小麦叶片上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气相色谱条件
        2.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2.2.5 小麦幼苗的处理方法
        2.2.6 小麦样品中农药助剂的检测与分析
    2.3 农药助剂在离体角质膜上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仪器与试剂
        2.3.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农药助剂对小麦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
        3.1.1 农药助剂与拌种剂混合对小麦发芽势的影响
        3.1.2 农药助剂与拌种剂混合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
        3.1.3 小结与讨论
    3.2 农药助剂在小麦叶片上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
        3.2.1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3.2.2 所选用的农药助剂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提取溶剂的选择
        3.2.4 提取方法和净化条件的选择
        3.2.5 不同条件下的TBP在小麦叶片上的渗透吸收作用变化趋势
        3.2.6 小结与讨论
    3.3 农药助剂在离体角质膜上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
        3.3.1 不同条件下DES在离体角质膜上渗透吸收作用
        3.3.2 不同条件下TBP在离体角质膜上渗透吸收作用
        3.3.3 小结与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浅谈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识别
    2、防治技巧:
二、玉米粗缩病
    1、症状识别
    2、防治技巧:

(3)种子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蓟马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包衣处理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包衣处理对玉米蓟马防治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包衣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玉米粗缩病及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米粗缩病
    1、发病症状
    2、防治方法:
二、玉米丝黑穗病
    1、发病症状
    2、防治方法:

(5)吡虫啉拌种对高产夏玉米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种衣剂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机理
        1.1.1 种衣剂的概念
        1.1.2 种衣剂的种类
        1.1.3 种衣剂作用机理
    1.2 国内外种衣剂的发展
        1.2.1 国外种衣剂的发展
        1.2.2 国内种衣剂的发展
    1.3 国内外种衣剂的应用情况
    1.4 种衣剂发展现状及展望
        1.4.1 种衣剂应用存在的问题
        1.4.2 种子包衣展望
    1.5 玉米种衣剂的应用研究
        1.5.1 对玉米种子活力及生长的影响
        1.5.2 玉米种衣剂对玉米抗逆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5.3 玉米种衣剂对玉米氮代谢相关酶及产量的影响
        1.5.4 玉米种衣剂对病虫害控制作用
    1.6 吡虫啉包衣种子的应用研究
        1.6.1 吡虫啉简介
        1.6.2 吡虫啉包衣种子的应用现状
    1.7 选题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供试玉米品种
        2.1.4 供试药剂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浓度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温室盆栽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的生长影响
        2.2.3 田间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4 田间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3.2 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4 根系活力测定
        2.3.5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2.3.6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
        2.3.7 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测定
        2.3.8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2.3.9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3.10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3.1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3.12 丙二醛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温度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1.1.1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1.1.2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1.2 28℃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1.2.1 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1.2.2 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1.2.3 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3.1.2.4 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3.1.2.5 对幼苗叶绿素的影响
        3.1.2.6 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1.2.7 对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3.1.3 吡虫啉拌种对种子生理活性的影响
        3.1.3.1 对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1.3.2 对种子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2 温室盆栽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的生长影响
        3.2.1 对玉米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
        3.2.2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2.4 对 GS 活性的影响
        3.2.5 对 NR 活性的影响
        3.2.6 对 SOD 活性的影响
        3.2.7 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2.8 对 GSTS 活性的影响
        3.2.9 对 MDA 含量的影响
    3.3 田间条件下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1 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对玉米根系活力的影响
        3.3.3 对 NR 活性的影响
        3.3.4 对 GS 活性的影响
        3.3.5 对 CAT 活性的影响
        3.3.6 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3.7 对 MDA 含量的影响
        3.3.8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9 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3.3.10 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4 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4.1 对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效果
        3.4.2 对玉米蚜虫发生量的影响
        3.4.3 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4.讨论
    4.1 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4.2 吡虫啉拌种对玉米叶片和根中抗逆性相关酶及物质的调控作用
    4.3 吡虫啉拌种对氮代谢关键酶的调控作用
    4.4 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的产量的调控作用
5.结论
    5.1 明确了室内和大田条件下吡虫啉包衣玉米种子的最佳剂量
    5.2 初探了吡虫啉拌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机理
    5.3 初步明确了吡虫啉拌种对高产夏玉米生长的影响及调控机理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传播途径
2 发病症状
3 发病条件
    3.1 气候条件
    3.2 品种因素
    3.3 作物的播种期
    3.4 田间管理因素
4 综合防病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
    4.2 选择适宜的播期
    4.3 推广种植新模式
    4.4 加强田间管理
    4.5 药剂防治

(9)吡虫啉对豌豆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1.1 农药亚致死剂量对昆虫影响的途径
        1.2 农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对昆虫影响的种群动力学分析
        1.3 国内外苜蓿虫害研究进展
        1.4 豌豆蚜研究进展
    2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2.1 对昆虫生态行为的影响
        2.2 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3 对害虫抗性的影响
        2.4 对昆虫体内酶的影响
    3 吡虫啉研究概述
        3.1 吡虫啉简介
        3.2 吡虫啉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效应
        3.2.1 吡虫啉对农作物害虫的控制效应
        3.2.2 对建筑和森林害虫的控制效应
        3.2.3 对虫传病毒病的兼控效应
        3.3 吡虫啉的抗性风险
        3.3.1 吡虫啉的抗性发展
        3.3.2 交互抗性
        3.3.3 抗性机理
        3.4 吡虫啉对天敌的影响
        3.5 吡虫啉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现状
    4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吡虫啉对豌豆蚜的室内毒力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虫源
        1.2.2 室内毒力测定
        1.3 亚致死剂量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F_0代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豌豆蚜F_0 代寿命的影响
        2.2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豌豆蚜F_0 代生殖力的影响
第四章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F_1代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F_1 代若蚜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成蚜F_1 代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2.3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F_1 代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2.3.1 F_1 代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2.3.2 亚致死剂量对F_1 代实验种群参数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吡虫啉对豌豆蚜的室内毒力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1.2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豌豆蚜F_0 代的影响
        1.3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豌豆蚜F_1 代的影响
        1.4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豌豆蚜F_1 代实验种群生命表
    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玉米粗缩病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粗缩病概述
        1.1.1 玉米粗缩病危害
        1.1.2 发病症状和病原鉴定
        1.1.3 玉米粗缩病病毒的分布与鉴定
        1.1.4 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及发病规律
        1.1.4.1 玉米粗缩病的传毒媒介
        1.1.4.2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
        1.1.5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1.2 玉米粗缩病抗性的鉴定及遗传研究
        1.2.1 玉米粗缩病的分级标准
        1.2.2 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鉴定
        1.2.3 人工接种鉴定
        1.2.4 玉米粗缩病的遗传研究
    1.3 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1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1.3.2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
        1.3.3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3.1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进展
        1.3.3.2 植物抗病基因作用机制
    1.4 玉米抗病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
        1.4.1 玉米抗病基因定位研究的现状
        1.4.2 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定位研究
        1.4.3 玉米抗病基因克隆及策略
    1.5 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抗病性鉴定
        2.1.1 亲本材料和作图群体
        2.1.2 植株抗病性鉴定
        2.1.3 抗性遗传分析
    2.2 玉米叶片DNA的提取和纯化
    2.3 RAPD分析
        2.3.1 DNA模板与RAPD引物
        2.3.2 RAPD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2.3.3 RAPD引物的筛选
        2.3.4 PCR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2.4 F_2群体SSR局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2.4.1 新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4.2 SS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4.3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
        2.4.4 SSR引物筛选
        2.4.5 F2群体单株分析及电泳带谱的数字化
        2.4.6 构建SSR标记局部遗传连锁图谱
        2.4.7 7号染色体位点抗病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2.5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6 三引物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见附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株抗病性鉴定
    3.2 RAPD标记分析
        3.2.1 筛选RAPD标记
        3.2.2 定位群体的RAPD分析
    3.3 F_2群体SSR局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3.3.1 SSR标记的多态性
        3.3.2 局部遗传图谱的构建
    3.4 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的SSR标记定位
    3.5 覆盖7号抗病位点的物理图谱的构建
    3.6 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玉米粗缩病抗病基因的精细定位
    4.2 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4.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前景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蚜虱净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农药助剂在植物表面渗透吸收作用的研究[D]. 孟淑丹. 郑州大学, 2017(11)
  • [2]浅谈玉米病虫害识别与防治[J]. 张轩轩. 农民致富之友, 2016(03)
  • [3]种子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蓟马的防治效果研究[J]. 韩靖玲,段惠敏,张尚卿,李聪晓. 河北农业科学, 2012(10)
  • [4]玉米粗缩病及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J]. 郝连林. 农民致富之友, 2012(10)
  • [5]吡虫啉拌种对高产夏玉米调控作用研究[D]. 段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6)
  • [6]临沂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J]. 刘宝传,杨作军,纪绍兰,葛秀亭,徐德坤,孙卿.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
  • [7]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J]. 史德永,张建成,杨兴字.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04)
  • [8]威海市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J]. 王德兰,孙法春,于志青,毕建杰,谭秀山. 耕作与栽培, 2009(04)
  • [9]吡虫啉对豌豆蚜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惠婧婧.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10]玉米粗缩病7号染色体抗病位点的精细定位[D]. 李斌. 山东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蚜虱敷料防治玉米矮缩病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