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一、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钊[1](2021)在《滇南哀牢山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是一项量化土地质量、实现动态管理和成果数据利用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可广泛应用于土地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环境保护等领域。但由于土地类型、生态地质环境及地形地貌条件变化大,因而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等仍在不断探索中。为此,本次以滇南哀牢山地区(新平县境内)为研究选区,以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土壤、大气、灌溉水、农作物为主要调查介质,采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详细开展了研究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查明土地质量等级及分布特征,揭示其控制因素和成因,为该区域及类似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区建设规划、区域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本次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区内土壤养分状况总体良好,综合评价等级以三等(中等)为主,其面积占比超过一半(53.93%),次为二等(相对丰富)和四等(相对缺乏),面积占比分别为25.39%和15.05%;而一、五等分布极少,其面积占比分别为4.25%和1.39%。(2)本区土壤环境质量优良,综合评价等级以一、二等的优质土壤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78.74%和13.36%(合计达92.10%),仅存在极少量的四、五等污染土壤,面积占比约为5.32%。其中,受污染土壤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平掌乡-孟弄乡-建兴乡和腰街-鱼塘-黎明一带,前者主要与光山-和平丫口超基性岩体(群)的风化淋滤作用有关,污染元素以Cr、Ni为主;而后者主要与中元古界大红山群含铁铜矿的岩层风化淋滤作用有关,污染元素以Cu为主。(3)区内大气环境和灌溉水环境等级均为一等,农作物安全质量整体较好。其中,农作物安全占比高达88.78%,重金属超标的农作物安全占比为11.22%。(4)本区土地质量综合等级以一、二、三等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19.06%、45.25%和26.46%,并存在少量的四、五等土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91%和5.32%。其中,四等(差等)、五等(劣等)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戛洒-漠沙一带的中元古界大红山群及平掌-建兴一带的超基性岩分布区附近,与土壤环境分布基本一致。(5)针对区内存在的土地质量问题,对土壤硒资源和重金属分布进行综合评价,查明了富硒土壤成因、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区内表层土壤中除Zn元素为中等变异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均为超强变异,局部富集趋势超强,尤其是Pb、Hg、Cr、Cu、Ni,其污染来源主要受地质背景、矿业活动和人类生活等因素影响;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硒的次生富集,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的影响较小,其中二叠系、石炭纪地层发育区土壤的硒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地层成土母质发育土壤。对区内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6)本研究结果可为滇南哀牢山地区(新平县境内)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区划、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后续类似调查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李进有,姚高乾,鲁金华,安曈昕,徐贵昌,郭仙[2](2020)在《发展饲用玉米 助推乡村振兴》文中认为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受海拔影响,形成河谷高温区、半山温暖区、高山寒温区三种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1℃,全年降水量869 mm,总日照时数2694.2 h,无霜期316 d。县境内土地面积42.8万hm2,人均2.8 hm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万hm2,其中饲用玉米播种面积1.6万hm2,总产量9860万kg,是新平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新平县畜牧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饲料源保障。随着脱贫攻坚任务接近尾声,乡村振兴逐渐发展,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新平县将饲用玉米产业纳入新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政策,大力开展产业优化配置,促进乡村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当前新平县面临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别通过分析发展潜力、科学技术推广、机械农具推广等措施进行合理优化,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为新平县饲用玉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杨赛[3](2019)在《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平傣族传统土陶是我国傣族土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类型。新平傣族传统土陶制作工艺延续了数千年前的人类智慧结晶,保留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制陶的特点,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平傣族传统的土陶器具有实用性,至今仍是傣族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日用陶器;同时,造型和装饰融入新平县古老的“花腰傣”文化而形成自身特色,兼具古拙与少数民族的审美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平傣族土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对傣族传统土陶艺术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制陶的基本现状和土陶制作技艺、土陶的分类及艺术特征、新平傣族传统土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首先,在收集和整理与傣族传统土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归纳和研究,梳理中国传统土陶、云南傣族土陶及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其次,通过对新平县域内两个傣族村寨土陶制作点田野调查,记录和分析新平县土陶发展的基本现状,阐述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制作工序流程及其制陶特点;再次,通过对新平县两个制陶点的土陶制品的收集和赏析,从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使用功能这一维度对其进行分类介绍,进而对其土陶制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对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根据其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传承和发展的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平傣族土陶作为傣族传统土陶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制陶方法、装饰技艺、土陶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表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原生态的制陶技艺和审美特征,与当代回归自然和生态的生活美学十分契合,通过当地政府、相关组织、传承人等的不懈努力和经营,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将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特色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

顾雕[4](2019)在《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滇中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分别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看,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欠佳。论文从地理学的时空观出发,基于耦合发展理论,以滇中地区为空间载体,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和进一步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筛选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构建以耦合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为主的评价方法,从滇中地区、滇中4个州市、滇中39个县(市、区)三个空间结构,探究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剖析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提出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以云南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区域实践案例。论文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了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并指出创新点。第二部分相关研究综述。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现代化及区域经济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综述。第三部分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指标筛选与方法构建。结合研究区实际,筛选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构建以耦合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为主的评价方法,并从滇中地区、滇中4个州市、滇中39个县(市、区)三个空间层面确定研究单元。第四部分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特征。从地理学时空观出发,分别剖析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并划分农业现代化五类区与区域经济四类区。第五部分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态。从地区、州市、县(市、区)三个空间单元,定性与定量地分析评价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特征及空间格局。第六部分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对策建议。主要围绕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两个方面,提出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结论与不足之处。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马旭阳[5](2019)在《县域产业融合视角下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以新平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日趋重视,创新型产业业态的出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开始由快速发展转向质量化、创新化、特色化发展阶段,以区域性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各类园区发展更是起到了对县域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结合这一现实背景对特色产业园区进行研究,探讨园区在产业融合趋势下在县域与园区层面镇、园、村的空间融合与互促空间布局的构建,以期更好推动和支撑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与创新。本论文在梳理总结产业融合理论及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融合对园区发展具有空间融合与创新优化的推动作用,结合国内外农旅融合的优秀案例,对农旅融合的发展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农旅融合的规划要点,为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规划奠定理论基础。通过“点—轴”开发理论和以园促园、镇园互促的空间布局策略,以新平县为例进行特色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分析与规划探讨,尝试性提出“镇—园—村”、“园—园”、“园—旅游地”的三种园区空间布局方式;园区层面通过确定园区主题形象,构建主题化多维度产业链体系的农旅融合发展方式,以红河谷现代农业园区为例,进行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链融合规划,来形成多元化创新型产品,在园区现有空间布局基础上,通过“增长节点式”与“服务社区—吸引物集聚体”的空间布局方式来进行农旅融合产品的布局,形成产品间互促共生式布局形式,以此来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与吸引力。最后通过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针对在产业融合趋势下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提出“蝶变特色小镇式”的空间融合规划、“互促集群式”的空间布局、“主题形象式”的IP塑造、“多元创新式”的产品打造四种园区融合发展规划策略,希望研究成果对相关县域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朱文[6](2019)在《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色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带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从近几年的特色小镇建设来看,以PPP为代表的新型投融资模式被广泛的应用于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在此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在这股热潮中理性思考,回归本源。论文以新型投融资为切入点,通过“案例认识——经验总结——实践探索——反思归纳”的研究过程。首先初步认识特色小城镇、新型投融资模式的内涵,分类型探讨城镇综合开发PPP、旅游PPP和农业PPP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在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辨别项目性质、平衡现金流和重视投资回报等。而后基于上述研究,总结新投融资模式对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提出的“产业导向、项目引导、聚焦运营”新要求,并从产业规划、行动计划、运营开发等方面探索应对措施。最后对本文所选的实例戛洒镇进行研究,针对其现状和既有规划成果,分析并梳理,提出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的戛洒镇项目与规划调整思路和分期实施步骤。同时面对新投融资模式所带来的建设主体、建设资金、盈利方式的变化,归纳出编制内容、工作机制和编制思路等方面的创新措施。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面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统一项目策划和规划设计,创新规划设计成果;另一方面必须要“理性思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居民幸福感。

黄应玲[7](2019)在《新平傣族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与市场脱节等问题日渐显现,土地流转顺势发展起来,土地流转形式也不断多样化。随着土地的流转,土地集中进行规模种植、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农户的生计发生变化。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因此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等的改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新平傣族地区的土地流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首先,在新平傣族地区土地流转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农户土地承包方的不同将农户分为土地转入大户、土地转入公司和土地转入合作社三种类别,并梳理各类型农户土地流转的具体特征;其次,对比分析典型村寨不同类型农户在土地流转前后生计资本的变化;然后,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选择的关系进行分析,探寻影响新平傣族地区各类生计策略选择的主导因素;最后,以生计资本为桥梁和中介,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对农户的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平县的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9.25万亩,形式也逐渐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具有不同的特征。土地转入大户的土地流转,承包商主要为外来商人,多为汉族,租期多较短,租用土地多为水田,租金价格较高,租金支付周期多为一年付一次或以农作物种植周期为限;土地转入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租期短,租用土地为水田,没有租金;土地转入公司的土地流转,租期较长,主要租用的土地为山地,,租金价格不高,租金支付方式多为一次性付清或多年一付。②在土地流转前后,土地转入大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加明显,土地转入合作社农户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变化显着,土地转入公司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变化显着;③在土地流转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是影响以农为主生计策略选择的主导因素,自然资本、人力资本是影响兼业型生计策略选择的主导因素,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是影响非农为主生计策略选择的主导因素;④生计资本决定生计策略的选择,随着土地流转带来的生计资本的变化,生计策略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在土地流转后,受生计资本的影响,土地转入大户的农户更有可能选择非农为主的生计策略,土地转入合作社的农户更有可能选择以农为主型生计策略;土地转入公司的农户则更有可能选择兼业型的生计策略。

普元红[8](2017)在《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文中提出新平县具有极其丰富的竹资源,近些年,全县竹产业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成就,已成为"中国特色竹乡",但其中也存在了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竹材加工滞后、利用率低、经营成本高等。因此,笔者探析了影响竹产业发展的因素与对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一、新平县竹产业的发展现状新平县竹子人工种植历史悠久,培育竹种主要为龙竹和云南甜龙竹。据调查,"八五"末期,全县竹子面积约为3万亩,"九五"开始,新平县委、政府就把竹子列为经济林发

张明[9](2013)在《新平县者竜乡龙竹生产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者竜乡龙竹生产现状、发展空间及潜力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结合发展龙竹的基础条件、措施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龙竹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建议。

王成庆[10](2013)在《对金寨县竹产业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毛竹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它具有适生范围广、生长快、成材早、周期短、用途广、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一经栽培可以长期受益等特点。发展毛竹产业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是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壮大经济实力的捷径。该文总结了金寨县多年来在发展竹产业方面的工作措施,剖析了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

二、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滇南哀牢山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案与总体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技术方法
    1.4 研究工作概况
        1.4.1 工作进度
        1.4.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地理地质概况
    2.1 地理环境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水系
        2.1.5 土壤植被
        2.1.6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活动
        2.2.4 矿产资源
    2.3 土壤类型及其母质特点
    2.4 土地利用现状
第3章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特征
    3.1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特征
        3.1.1 土壤氮、磷、氧化钾、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
        3.1.2 土壤Mn、B、Mo、V、Co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1.3 土壤F、Ge、Se有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3.2.1 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2 土壤酸碱度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等级划分
    4.1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
        4.1.1 土壤N、P、K_2O、有机质地球化学等级
        4.1.2 土壤Mn、B、Mo、V、Co元素地球化学等级
        4.1.3 土壤氟、锗、硒有益元素地球化学等级
        4.1.4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
    4.2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
        4.2.1 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等级
        4.2.2 土壤酸碱度地球化学等级
        4.2.3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
    4.3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第5章 农作物根系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5.1 农作物根系土壤总体元素含量地球化学特征
    5.2 不同农作物根系土壤元素含量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不同农作物根系土中有效养分元素含量特征
        5.2.2 不同农作物根系土壤有效养分元素含量特征
        5.2.3 不同农作物根系土壤F、Ge、Se有益元素含量地球化学特征
    5.3 根系土壤Cd、Se元素含量形态特征
第6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
    6.1 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6.1.1 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
        6.1.2 土壤重金属来源分析
        6.1.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6.2 土壤环境保护措施
        6.2.1 水土保持
        6.2.2 退耕还草
        6.2.3 调节土壤酸碱度
        6.2.4 采用“低氮高钾”的施肥方式
        6.2.5 水旱轮作
第7章 富硒土壤评价及特色土地开发利用对策
    7.1 土壤硒资源及富硒土壤综合评价
        7.1.1 富硒土壤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7.1.2 富硒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7.1.3 富硒土壤的成因分析
        7.1.4 农产品有益元素含量特征及富硒情况评估
        7.1.5 土壤硒资源综合评价
    7.2 特色土地开发利用对策
        7.2.1 耕(园)地特色土地资源现状
        7.2.2 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发展饲用玉米 助推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
    (一)地理资源优势
    (二)交通便利
    (三)政策
二、存在问题
    (一)农田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二)玉米种子经营户多,品种“多、乱、杂”,结构不合理
    (三)栽培管理粗放,实用技术普及率低
    (四)玉米病虫害种类繁多,为害严重
    (五)种植效益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潜力
    (一)市场需求旺
    (二)深加工综合利用前景广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商品化程度和规模化种植水平
    (二)积极引进加工企业,实现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双增值
    (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玉米生产条件
    (四)完善科学配套的玉米主推技术及主导品种
        1.主推甘蔗间种玉米及烤烟套种玉米技术。
        2.玉米育苗移栽技术。
        3.玉米地膜覆盖技术。
        4.科学应用配方施肥技术。
        5.科学应用农业新机具。
五、结语

(3)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小结
一、傣族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
    (一)中国传统土陶的历史概况
    (二)云南傣族土陶的历史概况
        1.云南傣族概况
        2.傣族制陶的历史概况
    (三)新平傣族土陶的历史概况
    小结
二、新平傣族传统制陶基本现状及制作工艺
    (一)新平傣族传统制陶的基本现状
        1.制作点的分布及发展现状
        2.代表性传承人现状
        3.土陶的使用及销售现状
        4.土陶的制作现状
    (二)新平傣族传统制陶的特点及工艺
        1.傣族传统制陶的特点
        2.傣族传统制陶的工艺流程
    小结
三、新平傣族传统土陶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一)传统土陶的分类
        1.实用型土陶
        2.审美型土陶
        3.实用与审美兼具型土陶
    (二)新平傣族传统土陶制品的艺术特点
        1.原始古拙的艺术造型
        2.自然朴素的色彩表现
        3.源于自然与生活的装饰纹样
    小结
四、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的传承现状
        1.内生发展中的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传承
        2.外界干预下的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传承
    (二)新平傣族传统土陶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1.新平傣族传统土陶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新平傣族传统土陶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区域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1.3.1 创新之处
        1.3.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现代化
        2.1.2 区域经济
        2.1.3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1 农业现代化研究评述
        2.2.2 区域经济研究评述
        2.2.3 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评述
    参考文献
第3章 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指标筛选与方法构建
    3.1 指标筛选
    3.2 空间单元与数据来源
    3.3 方法构建
        3.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3.2 计算指标的信息熵和效用值
        3.3.3 耦合协调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时空特征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时空演变特征
        4.1.1 总体规模稳步增长
        4.1.2 空间差异变化明显
    4.2 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
        4.2.1 整体规模稳步增长
        4.2.2 空间差异变化显着
    参考文献
第5章 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态
    5.1 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5.1.1 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间序列差距较小
        5.1.2 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稳步提升
    5.2 州市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5.2.1 州市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时空波动变化
        5.2.2 州市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时空步调相对一致
    5.3 县(市、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县(市、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时空变化明显
        5.3.2 县(市、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时空协调程度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章 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对策建议
    6.1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
    6.2 实施“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经济新变革
    6.3 培育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6.4 提升区域经济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6.5 强化空间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经济新格局
    6.6 加强产业融合互动,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县域产业融合视角下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以新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县域经济的转型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1.1.2 政策指引: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1.3 园区趋势:逐步向特色化与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
        1.1.4 新平实践:园区产业融合与功能复合化需求日益凸显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 特色产业园区的相关研究
        2.1.1 概念解析
        2.1.2 类型划分
        2.1.3 国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2.2 产业融合理论及相关研究
        2.2.1 产业融合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2 产业融合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
        2.2.3 产业融合的类型及方向
        2.2.4 产业融合的阶段性研究
    2.3 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理论
        2.3.1 产业集群理论
        2.3.2 产城融合理论
        2.3.3 增长极理论
    2.4 产业融合在特色产业园区中的作用效应
        2.4.1 融合推动效应——促进园区的空间融合发展
        2.4.2 创新推动效应——促进园区形成新产业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旅融合及相关案例研究
    3.1 农旅融合的总体研究
        3.1.1 相关概念研究
        3.1.2 农旅融合的特征
        3.1.3 农旅融合的形成
    3.2 国内外农旅融合的形式演变研究
        3.2.1 国外的形式演变研究
        3.2.2 国内的形式演变研究
        3.2.3 国内外农旅融合形式的经验启示
    3.3 农旅融合目的地的主题形象研究
        3.3.1 旅游IP与子IP的概念解析
        3.3.2 农旅融合目的地——农旅IP的打造路径
    3.4 国内外农旅融合的相关案例研究
        3.4.1 熊本县——IP+旅游的发展形式
        3.4.2 日本Mokumoku农庄——多维度产业链体系发展形式
        3.4.3 渭北葡萄产业园——增长节点式的空间布局形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平县特色产业园区及其融合发展分析
    4.1 县域整体产业及融合发展概况
        4.1.1 县域整体发展概况
        4.1.2 三大产业发展概况
        4.1.3 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4.2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研究
        4.2.1 特色产业园区的类型划分
        4.2.2 特色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
        4.2.3 特色产业园区的分布特征
    4.3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的空间联系程度分析
        4.3.1 特色产业园区之间的空间联系程度
        4.3.2 特色产业园区与周边旅游地间的空间联系程度
    4.4 新平县特色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4.4.1 “镇—园—村”互促发展方式
        4.4.2 “园—园”集群发展方式
        4.4.3 “园—旅游地”串联发展方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平县特色产业园区融合发展规划探讨
    5.1 县域特色产业园与旅游地融合发展规划研究
        5.1.1 “点—轴开发”理论概念解析
        5.1.2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的自身旅游业研究
        5.1.3 县域整体旅游业的评价数据获取分析
        5.1.4 特色产业园区与旅游地间的融合规划
    5.2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空间互促布局构建研究
        5.2.1 以园促园的空间布局策略
        5.2.2 镇园互促的空间布局策略
        5.2.3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互促布局构建
    5.3 多维度产业链融合规划——红河谷现代农业园区实例研究
        5.3.1 园区与周边基础产业资源融合发展
        5.3.2 园区农旅融合目的地主题形象塑造
        5.3.3 园区多元创新式农旅融合产品打造
        5.3.4 园区农旅融合产品的空间布局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色产业园区融合发展规划策略指引
    6.1 “蝶变特色小镇式”的空间融合规划策略
        6.1.1 促进园区与园区间的空间融合发展
        6.1.2 促进镇园村三者间的空间融合发展
    6.2 “互促集群式”的园区空间布局策略
        6.2.1 形成品牌效应下的园区集群式空间布局
        6.2.2 形成镇—园—村三者的互促式空间布局
        6.2.3 形成园区与旅游地间的互促式空间布局
    6.3 “主题形象式”的农旅融合目的地IP塑造策略
        6.3.1 塑造人格化的主题IP形象
        6.3.2 促进园区与旅游地间的形象叠加
    6.4 “多元创新式”的农旅融合产品策略
        6.4.1 形成园区主题IP+旅游发展形式
        6.4.2 构建园区主题化多维度产业链体系结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1.1 县域研究层面
        7.1.2 园区研究层面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与展望
        7.3.1 论文的不足
        7.3.2 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调研访谈
附录 D:表格附录

(6)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正积极探索推广PPP模式
        1.1.2 新型投融资助推特色小城镇建设
        1.1.3 以特色小城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1.1.4 当下云南特色小城镇建设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4.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
        2.1.1 国外特色小镇
        2.1.2 国内特色小(城)镇发展历程及思考
        2.1.3 特色小城镇内涵
        2.1.4 特色小城镇与产业园、美丽乡村的关系
        2.1.5 特色小城镇规划
    2.2 新型投融资模式
        2.2.1 新型投融资的发展
        2.2.2 PPP的内涵
        2.2.3 PPP的特征、分类和适用领域
        2.2.4 特色小城镇PPP模式
    2.3 相关理论研究
        2.3.1 项目区分理论
        2.3.2 公共物品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城市经营理念
    2.4 小结
第三章 新型投融资模式在特色小城镇中的应用研究
    3.1 新型投融资在特色小城镇应用的总体概况
        3.1.1 项目行业分布
        3.1.2 项目回报机制分布
        3.1.3 项目合作时间分布
        3.1.4 项目投资额分布
    3.2 特色小城镇PPP项目类型研究
        3.2.1 城镇综合开发领域PPP项目
        3.2.2 旅游领域PPP项目
        3.2.3 农业领域PPP项目
    3.3 PPP项目退库及特色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3.3.1 PPP项目退库研究
        3.3.2 特色小城镇建设问题
        3.3.3 总结
    3.4 成功案例研究
        3.4.1 济宁市泗水县泗河源头幸福健康特色小镇PPP项目
        3.4.2 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PPP项目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新要求
    4.1 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总体要求
        4.1.1 产业导向
        4.1.2 项目引导
        4.1.3 聚焦运营
    4.2 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策略
        4.2.1 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策略
        4.2.2 特色小城镇行动规划策略
        4.2.3 特色小城镇运营策略
    4.3 小结
第五章 新平县戛洒镇实例研究
    5.1 总概
        5.1.1 区位与交通
        5.1.2 人口与经济
        5.1.3 历史与文化
    5.2 戛洒镇应用PPP模式的潜力分析
        5.2.1 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
        5.2.2 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5.2.3 资源禀赋独特珍贵
        5.2.4 社会投资热情高涨
    5.3 戛洒已有主要规划设计分析
        5.3.1 戛洒镇总体规划调整分析(2015-2030)
        5.3.2 戛洒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2030)
        5.3.3 花腰傣风情小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7-2019)
    5.4 戛洒特色小镇项目引入ppp模式的运作方式设计
        5.4.1 戛洒大槟榔园运营设计总结
        5.4.2 戛洒ppp项目的参与主体职责
        5.4.3 戛洒ppp项目的运作结构设计
        5.4.4 戛洒ppp项目利益分配及风险分担设计
    5.5 戛洒特色小镇项目优化调整
        5.5.1 优化思路
        5.5.2 产业优化
        5.5.3 项目优化
        5.5.4 项目布局和开发时序优化
    5.6 小结
第六章 当下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理性坚守”与“积极应对”
    6.1 特色小城镇规划应对新型投融资的“理性坚守”
        6.1.1 应对主体多元,协调各方利益
        6.1.2 应对市场化运营,落实规划的可操作性
        6.1.3 应对建设资金增多,防止投资过热
        6.1.4 应对盈利方式转变,关注项目的综合效益
    6.2 新型投融资下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积极应对”策略
        6.2.1 规划内容创新策略——“1+N+2”特色小城镇规划编制体系
        6.2.2 规划工作机制创新策略——“多团队,多专业”跨界合作
        6.2.3 规划编制思路创新策略——项目引领
    6.3 健全新型投融资模式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保障机制
        6.3.1 加强地方政府的契约精神
        6.3.2 提升特色小城镇运营水平
        6.3.3 合理分配特色小城镇项目风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结论
        7.1.1 特色小城镇建设趋向“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
        7.1.2 面对开发热潮,规划要保持“理性思考”
        7.1.3 基于新型投融资下的项目策划必须和规划设计相统一
        7.1.4 特色小城镇规划必须积极应对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思考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特色小(城)镇PPP项目统计表

(7)新平傣族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土地流转研究
        1.3.2 农户生计研究
        1.3.3 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典型村寨概况
        2.2.1 戛洒镇平寨社区和新寨村
        2.2.2 漠沙镇曼勒社区、鱼塘村和曼线村
    2.3 数据来源
        2.3.1 社会经济数据
        2.3.2 农户调查数据
第3章 典型村寨土地流转与农户分类
    3.1 典型村寨土地流转状况
        3.1.1 戛洒镇平寨村和新寨村的土地流转状况
        3.1.2 漠沙镇曼勒社区、鱼塘村和曼线村的土地流转状况
    3.2 典型村寨农户分类
第4章 不同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4.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
        4.1.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4.1.2 农户生计资本计算
    4.2 不同农户生计资本对比
        4.2.1 自然资本对比
        4.2.2 人力资本对比
        4.2.3 物质资本对比
        4.2.4 金融资本对比
        4.2.5 社会资本对比
第5章 土地流转与农户生计策略
    5.1 生计策略
    5.2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
    5.3 农户生计策略分析
    5.4 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平县竹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制约全县竹产业发展的因素
三、对策思考

(9)新平县者竜乡龙竹生产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现状及有利条件分析
    1.1 龙竹生产现状
    1.2 有利条件分析
        1.2.1 通畅的销售渠道。
        1.2.2 显着的经济效益。
        1.2.3 先进的育苗技术。
        1.2.4优越的自然条件。
        1.2.5 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观念的影响
    2.2 科技人才不足
    2.3 竹产品深加工不够
    2.4 缺乏优质竹材基地
    2.5 缺少自己的品牌
3 发展对策
    3.1 政府统筹, 做好龙竹发展规划
    3.2 领导重视, 争取给竹农资金支持
    3.3 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竹农生产技能
    3.4 科学种植, 培植优质竹材基地
    3.5 加强竹产品深加工, 创立自己的品牌

(10)对金寨县竹产业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 主要措施
    2.1 加强毛竹资源培育,着力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
        2.1.1 科学规划布局。
        2.1.2 加大投入,强化扶持。
    2.2 做大做强毛竹龙头企业,着力提升竹产业建设效益,提高竹资源的附加值
        2.2.1 实行扶优扶强。
        2.2.2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2.3 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竹产业的建设水平
        2.3.1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2.3.2 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
        2.3.3 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
    2.4 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效能
    2.5 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竹产业提质升级
        2.5.1 拓展观赏竹及贸易市场。
        2.5.2 开展竹海生态旅游。
        2.5.3 推进绿色家园创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 金寨县竹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管理粗放
    3.2 竹产业发展滞后
    3.3 资金投入不足
    3.4 科学经营意识不够
    3.5 存在多数掠夺性采伐现象
4 促进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
    4.1 进一步加大毛竹资源培育力度
    4.2 大力发展笋竹加工
    4.3 拓宽投融资渠道
    4.4 加强科技推广力度
    4.5 加强组织领导
    4.6 完善毛竹林经营政策

四、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滇南哀牢山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与利用研究[D]. 黄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发展饲用玉米 助推乡村振兴[J]. 李进有,姚高乾,鲁金华,安曈昕,徐贵昌,郭仙. 云南农业, 2020(01)
  • [3]新平傣族传统土陶艺术及传承研究[D]. 杨赛.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4]滇中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D]. 顾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县域产业融合视角下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以新平县为例[D]. 马旭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新型投融资背景下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D]. 朱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新平傣族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D]. 黄应玲. 云南大学, 2019(03)
  • [8]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J]. 普元红.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1)
  • [9]新平县者竜乡龙竹生产发展对策[J]. 张明. 云南农业, 2013(09)
  • [10]对金寨县竹产业发展的思考[J]. 王成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6)

标签:;  ;  ;  ;  ;  

新平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