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建成首个国家级原始种子农场

宁夏建成首个国家级原始种子农场

一、宁夏建成首家国家级原种场(论文文献综述)

贾媛[1](2020)在《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消费者对随着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品牌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农产品发展的趋势,农牧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也逐渐兴起。内蒙古大力发展区域品牌建设,已经有了一批建设比较成功的区域品牌,并已进入了品牌价值提升的阶段。四子王旗种羊在良种繁育和“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四子王旗种羊在区域范围内已经大有名气,但还没有走出去,影响四子王旗种羊业长远的发展,也滞后了四子王旗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经过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其次去四子王旗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四子王旗种羊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结合之前学者们的的研究结果和相关概念,对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进行了分析:(1)通过种羊历史的回顾、四子王旗种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四子王旗种羊现阶段区域品牌发展现状来对四子王旗种羊的区域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地理环境优越、产业链逐渐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升,有利于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的建设与发展。(2)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导致品牌定位不准确,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的能力有限,职能也有所缺失,导致在资金、技术和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缺失,未能将工作重心投入到区域品牌建设上来,加之资金有限其覆盖范围也有限,是区域品牌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借鉴“丽水山耕”“盐池滩羊”和“锡林郭勒羊肉”区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区域品牌建设本身和政府职能两方面提出建议。提升品牌意识,结合历史文化对区域品牌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加大投入资金力度来引进科学技术人才,从而加快区域品牌建设的步伐。

唐尧[2](2018)在《“畜禽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奥群牧业为例》文中指出良种是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畜禽种业企业是肉羊产业发展的主体。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作为天津市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种羊知名企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畜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天津畜牧兽医局、重点畜禽种业龙头企业等方式,了解分析目前天津市畜禽种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天津市肉羊养殖户的基本状况和对服务、政策等方面的诉求,为促进天津肉羊产业组织化水平提供依据,促进奥群牧业公司能够更好地组织带动天津养羊户发展,发挥龙头作用。第三,对天津奥群牧业“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案例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梳理奥群牧业发展基本情况基础上,分析奥群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并将奥群牧业的模式与国内同行的重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奥群牧业与其他同行业企业存在运作上的具体差异,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最普遍的推广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平衡,地位的对等,能保障农户的利益,充分利用农户手中的资源,提高农户收入。同时分析了奥群在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包括利益机制联结不紧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针对奥群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严和[3](2017)在《中国-以色列科技产业合作研究》文中认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外交。以色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节点国家,经济繁荣,其科技实力雄厚,以高科技创新闻名于世,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中以关系迅速升温,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在科技外交的推动下,双边科技合作的内容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科技合作已成为双边关系的加速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国与以色列的科技合作涉及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水处理等多个领域,与以色列开展科技合作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加快中国产业的升级,吸收借鉴以色列的成功经验,提升中国的核心创新力。目前,中以高层互访频繁,人文交流日益增多,加强了相互了解和互信,中以科技合作正向机制化合作发展。本文对中以科技合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了合作的情况。农业合作是双方科技合作的起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以产业园则是当前中以合作的亮点,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联合创新。其他一般性合作是中以合作的新探索,双方在更多领域将会加强合作,提升双边合作水平。不过,中以科技合作也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中以科技合作才能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中国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继续推行科技外交,加强中以科技合作,推动两国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

李月涵[4](2015)在《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涪陵区是工业强区,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区,更是享誉中外的“中国榨菜之乡”,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也较为突出,涪陵加快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动农业工业化、现代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对推动涪陵产业升级、深化涪陵农村改革、实现“三区一城、幸福涪陵”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涪陵区当前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SWOT)进行的分析得出:涪陵农业现代化有优势也有劣势、有机遇更有挑战。涪陵区是重庆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三大枢纽港区之一,其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品牌突出,农业科技优势显着。但由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认识不足,并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的影响,导致涪陵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国家政策、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给涪陵区农业现代化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更面临着涪陵的公共服务薄弱、农业产业化升级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更大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及应对挑战的出路需要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是出路,推进涪陵的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手段,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技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突破口,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是新的增长点。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形成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当下,积蓄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以农业产业现代化为主要手段,以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强基础,着眼长远促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张丽娜[5](2015)在《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畜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涉及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发展。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畜牧业可以说是一个产业链条较长的产业,向前可以关联种植业,中间紧密联系加工业,向后离不开流通业与服务业的支持。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产业结构,维护消费者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吉林省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吉林省畜牧业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金融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金融资源向畜牧业发展领域投入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解决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吉林省金融业、农村金融和畜牧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客观评判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金融支持的总体情况。以分析我国和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所处阶段、发展环境为重要背景,通过畜牧业所占比重、增长速度等指标具体研究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全面分析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金融创新手段,并以农村金融体系为视角,客观评价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畜牧业的支持水平;二是从微观层面分析吉林省畜牧业金融供求情况。通过对部分金融机构、畜牧业企业和养殖户的实际调查,结合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与需求情况;并以部分市县的具体情况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养殖户为分析对象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金融需求的因素;三是实证检验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以吉林省畜牧业增加值和金融信贷额度为数量经济指标,通过建立VAR计量模型,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畜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找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生猪产业为例,利用生猪产业规模比重、金融信贷、财政补贴等指标,进一步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检验金融的发展是否对产业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是深入探讨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畜牧业自身发展等一些主客观因素,阻碍了金融向畜牧业倾斜的渠道。二者之间存在障碍的成因既有需求型抑制问题,也有供给抑制原因,此外政策性因素也是一定的客观存在;五是详细解读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模式。通过分析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归纳总结各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模式,以期为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六是提出金融支持促进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和客观研判,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吉林省畜牧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看,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进程较快。现状特点表现出吉林省畜牧业已经进入到了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方向转变的特殊时期;二是吉林省畜牧业增长与金融支持具有正向相关关系。本文对吉林省金融支持与畜牧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金融的发展对畜牧业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有限,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进一步考察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影响时发现,畜牧业财政补贴和信贷投入对产业规模都有正向影响,且畜牧业信贷投入的作用要略强于财政补贴,但二者的作用在目前阶段表现较弱。三是吉林省畜牧业的金融支持有发展但仍存在一定困境。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主要是金融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这其中既有金融供给抑制方面的因素,也有需求抑制方面的问题。二者共同存在导致了畜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探求原因发现,吉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其根本原因;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能力有限是其直接原因;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特性是其内在原因,而政府政策性缺位是其制度性原因。四是金融支持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必须从完善金融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农业金融体系与功能、重塑畜牧业发展主体、制定畜牧业金融政策以及创新畜牧业金融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系统地深化。畜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金融支持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内容,利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样本开展研究,并且在实证结论和国内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孟祥海[6](2014)在《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就,畜产品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大幅增加,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10年我国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所占比例分别为64.5%、78.8%和46.5%,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饲养模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我国畜禽粪便排放密度增加、农牧脱节严重,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COD、NH3-N排放量分别是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倍、2.3倍,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5%、25%,畜牧业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同时,畜牧业还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指出,若将畜牧业饲料生产用地及养殖场土地占用引起的土地用途变化考虑在内,按CO2当量计算,全球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畜牧业已成为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威胁。本文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科学量化我国畜牧业氮磷排放对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和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析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从微观上分析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选择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评述我国中央和地方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防治经验,提出适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的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2章),我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时空特征(第3章),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第4章),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分析:以武汉市为例(第5章),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个案分析(第6章)和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第7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畜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显现。基于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畜牧业氮磷排放造成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承载压力超标的同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大幅提高,畜禽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区域化的畜禽生产布局,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畜禽良种建设成效显着,已建立起完善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畜禽养殖上下游产业链间进一步融合,涌现出广东温氏、中粮肉食、新希望、罗牛山、雏鹰农牧等一系列大型畜禽养殖企业集团,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基于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考虑化肥使用和农作物需肥量等因素,1990-2011年22年间我国畜牧业对水体、土壤环境的污染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已成为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2011年,除西藏外我国大陆地区其它省份畜牧业氮磷排放均呈现环境承载超标;经济区划间对比表明: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水体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畜牧业区划间对比表明: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水体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农牧交错区、农区和牧区。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1990-2011年22年间我国畜牧业全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畜禽饲养耗能、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的增长更为显着,但历年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屠宰加工环节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02当量排放总量的比重均低于1%和0.05%;家畜胃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环节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02当量排放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2年间,反刍家畜的C02当量排放量占55.25%,非反刍畜禽占44.75%。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内蒙古、辽宁和云南的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排放当量和排放强度均位居全国前10位;西部地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占63.88%,牧区占14.07%,但牧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最低。(2)运用EKC理论验证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畜牧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且已跨过曲线“拐点”呈良性发展趋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与人均GDP之间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本文在系统阐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理论关系的基础上,采用1990-2011年22年间反映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程度的3项指标:畜禽粪便排放引起的土壤氮素超载量、水环境承载压力指数和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前提下,分别对历年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是否符合EKC曲线。研究表明:畜牧业氮磷排放对土壤和水体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且已跨过曲线“拐点”呈良性发展趋势;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与人均GDP之间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总体而言,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已呈现出缓和的趋势。(3)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养殖场养殖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畜禽污染防治经济成本和来自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概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武汉市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选择武汉市作为样本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后,针对畜牧业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政策。本文在梳理武汉市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的基础上,选取武汉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103家猪场为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sc回归模型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养殖场养殖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畜禽污染治理经济成本和来自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对规模化养殖场开展畜禽污染治理的概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养殖场决策者年龄、文化程度、养殖年限、近3年效益情况、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对畜禽污染程度的认知、是否认为畜禽养殖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因养殖场环保问题影响到与周边村民、村委会或政府的关系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不具有显着影响。(4)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银河猪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效益,研究表明:武汉银河猪场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治污工程、实施土地流转与整理开发、严格规范生猪饲养管理、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牧一体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猪场环境污染问题,并构建起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单纯的生猪养殖相比,该循环农业系统在资源减量化程度、环境承载压力状况、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占优势。(5)提出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结合前文研究结果,梳理和评述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污染防治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两大目标,提出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动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大力推动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污染防治策略。本文可能以下有3点创新:(1)研究选题具有新颖性。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畜牧业氮磷污染领域的分析,本文将畜牧业氮磷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一并纳入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分析框架,运用环境承载理论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定量测度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拓展了既定的研究内容,丰富了现有的研究体系,研究选题具有一定新颖性。(2)研究方法的应用有所创新。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畜牧业氮磷污染所形成的对土壤或水体单个领域污染的风险分析,本文则基于环境承载理论,综合考虑化肥使用、农作物吸收、牧区粪便燃烧等因素,科学测算了我国畜牧业对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及时空特征;与此同时,在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畜禽饲养和粪便管理系统等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分析,而本文则运用生命周期理论,依据家畜胃肠道发酵、粪便管理系统、畜禽饲养环节耗能、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6大环节的调查数据,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测算了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创新,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宏观研究层面,基于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方法测算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并运用EKC理论验证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在微观研究层面,选择典型区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污染防治策略的提出层面,梳理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借鉴国际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经验,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两大目标,提出适于我国国情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一定创新性。

陈玛琳[7](2013)在《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蜂产业被誉为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的“空中农业”,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国发展蜂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蜜源植物丰富,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却非蜂业强国,表现为生产技术水平低、养殖规模小且较分散、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监管等,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蜂产品兽药残留事件,更是严重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蜂产业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蜂产业生产区域、蜜源情况、国内销售市场状况及国际贸易角度分析蜂产业总体情况,并借助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经济岗位蜂农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蜂农养殖规模及方式、自身特征、蜜蜂授粉应用情况、蜂农收入情况等,并实证研究了蜂农合作组织、蜂农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对蜂农收入的影响。其次是通过对10省市蜂农技术需求的调查,掌握了目前蜂农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及影响蜂农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通过目前蜂产业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登记情况的分析,研究了我国蜂产业的技术供给情况,并针对蜂农的技术需求,研究分析了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以及我国蜂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是根据蜂农饲养方式的不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转地及定地养殖方式下我国蜂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2年转地养殖和定地养殖方式下蜂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分别为84.4%和69%,定地饲养方式下要素投入冗余量较大,其中尤以北京市的要素投入比例最不合理。最后在探讨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中,选取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国外蜂业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的做法,总结澳大利亚对蜂产业管理的经验,学习其对病虫害防治和宣传蜜蜂授粉的做法。在国内的案例分析中,分别选取以政府、协会、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供给与推广模式加以分析,得出发展我国蜂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以上研究对促进蜂产业技术进步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政策支持体系;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构建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本刊编辑部[8](2012)在《开好局 迈好步 为顺利完成渔业“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2011年全国渔业工作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全国渔业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应对渔业突发事件,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保持了渔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既定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总结各地开局之年的工作亮点与重点,不为宣扬,只为督促激励,圆满完成既定规划任务。

杨虎[9](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陈显捷[10](2010)在《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菏泽市地理条件优越,适合种植多种牧草,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菏泽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实施“畜牧兴市”战略,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现已成为农业的第一大主导产业。同时,畜牧业中的肉牛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做大做强菏泽市的肉牛产业,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这对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历程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资源、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等理论,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SWOT、PEST分析方法,从发展概述、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实施措施等四个方面研究了菏泽市肉牛产业的发展战略构架,以期为当地政府组织实施肉牛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菏泽市的肉牛产业的发展概述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本文从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概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菏泽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积淀较厚等等,对肉牛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资源基础。菏泽市肉牛产业的环境分析是战略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从宏观环境、行业微观环境两方面进行研究,并运用SWOT方法分析菏泽市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宏观环境为菏泽市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其自身的资源条件、区域条件等也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独特优势,但也面临着优势产品支撑力不强、标准化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等不利因素。综合分析,优势与劣势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菏泽市发展肉牛产业是合理可行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菏泽市肉牛产业的战略制定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从战略思路与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战略重点与战略部署等方面编制了菏泽市肉牛产业的发展战略。菏泽市肉牛产业的实施措施是战略实施的保障。本文从组织保障、制度与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市场保障、智力与技术保障、信息保障等六个方面,制定了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二、宁夏建成首家国家级原种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建成首家国家级原种场(论文提纲范文)

(1)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品牌
        2.1.2 区域品牌
        2.1.3 农产品区域品牌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地悲剧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搭便车理论
        2.2.5 柠檬市场理论
3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3.1 种羊发展历史回顾
        3.1.1 我国种羊发展历史回顾
        3.1.2 四子王旗种羊发展历史回顾
    3.2 四子王旗种羊产业发展概况
        3.2.1 四子王旗现有种羊品种的相关概述
        3.2.2 种羊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3.3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3.3.1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的有利条件
        3.3.2 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
        3.3.3 四子王旗种羊产业链逐渐形成
        3.3.4 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3.3.5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SWOT分析
        3.3.6 未来发展目标
4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1 品牌定位不准确
        4.1.2 科技水平较低
        4.1.3 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宣传推广不到位
        4.1.4 资金短缺滞后品牌建设与发展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品牌意识薄弱
        4.2.2 品牌建设与历史文化结合不充分
        4.2.3 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工作缺失
        4.2.4 缺乏相关专业高端技术人才
5 国内区域品牌建设经验分析与启示
    5.1 “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分析
        5.1.1 “丽水山耕”的品牌创意
        5.1.2 ”丽水山耕”的运营分析
    5.2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分析
        5.2.1 “盐池滩羊”的发展成就
        5.2.2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的发展特点
    5.3 锡林郭勒羊肉区域品牌发展分析
        5.3.1 锡林郭勒盟牧民合作社规模扩大
        5.3.2 锡林郭勒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
6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6.1 区域品牌建设方面的建议
        6.1.1 增强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总体规划
        6.1.2 明确四子王旗的区域品牌定位
        6.1.3 塑造有历史文化的区域品牌
        6.1.4 增强品牌影响力
    6.2 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方面的建议
        6.2.1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6.2.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6.2.3 更新人才队伍,提高技术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畜禽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奥群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1 关于畜禽种业现状研究
        1.3.2 关于畜禽种业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1.3.3 关于天津市畜禽种业现状
        1.3.4 国内对合作社理论的研究
        1.3.5 关于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关于合作社发展方向的研究
        1.4.2 国外畜禽发展模式研究
    1.5 文献评述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针对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图
        1.7.3 可行性分析
    1.8 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博弈论
        2.1.3 利益共同体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龙头企业
        2.2.2 合作社
第三章 天津市畜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总体情况
        3.1.1 良繁体系形成
        3.1.2 良种化水平提高
        3.1.3 科技管理水平提升
    3.2 畜禽种业企业现状
        3.2.1 企业数量
        3.2.2 行业分布
        3.2.3 职工与技术人员
    3.3 重点种业发展现状
        3.3.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
        3.3.2 种羊产业迅速发展
        3.3.3 肉羊产业具有较大潜力
    3.4 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模式
第四章 天津市肉羊养殖大户问卷调查分析
    4.1 养殖户基本状况分析
        4.1.1 养殖人员年龄分布及养殖年限
        4.1.2 养殖人员受教育程度
        4.1.3 羊舍用地以及棚舍建造资金类型
    4.2 养殖方式及其所需社会化服务
        4.2.1 基本饲养方式
        4.2.2 疫病防治方式
        4.2.3 饲料来源途径
    4.3 未来预期与政策诉求
        4.3.1 养殖预期及态度
        4.3.2 政策诉求
第五章 奥群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5.1 奥群牧业基本情况
        5.1.1 种羊的选择
        5.1.2 遗传资源优势
        5.1.3 制种能力
        5.1.4 科技成果
        5.1.5 物联网系统的应用
        5.1.6 在天津市的推广情况
    5.2 奥群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特点和问题
        5.2.1 模式的基本运作特点
        5.2.2 模式运行存在问题
    5.3 奥群牧业产业化模式与国内先进企业比较
        5.3.1 内蒙古小尾羊牧业集团
        5.3.2 江苏乾宝牧业
        5.3.3 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
    5.4 几种模式对比分析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中国-以色列科技产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基础
    五、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中以农业科技合作
    一、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的基础
    二、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
    三、中以农业科技合作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中以科技产业园合作
    一、中以常州创新园
    二、广州国际生物岛、中以机器人产业园
    三、东莞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
    四、大连中以高技术产业园
    小结
第三章 中以科技产业合作的其他行业及方式
    一、军事工业合作
    二、新能源合作
    三、信息技术合作
    四、中以科技产业合作的方式
    小结
第四章 中以科技产业合作的动因和成效分析
    一、中以科技产业合作的动因
    二、中以科技产业合作的成效
    三、中以科技外交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和以色列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
致谢

(4)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农业现代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农业现代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农业理论
        2.2.2 城乡统筹理论
        2.2.3 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
3 涪陵农业现代化的SWOT分析
    3.1 涪陵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3.1.1 涪陵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3.1.2 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3.2 优势与劣势
        3.2.1 涪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优势
        3.2.2 涪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劣势
    3.3 机遇与挑战
        3.3.1 涪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机遇分析
        3.3.2 涪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遇到的挑战
4 涪陵实现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涪陵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仍未突破
    4.2 涪陵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4.3 涪陵的城市农村化现象严重
5 涪陵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5.2 改善涪陵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5.2.1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2.2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2.3 切实深化农村改革,提升涪陵农业现代化治理能力
        5.2.4 切实扩大农业开放,提升涪陵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3 实施“现代化”项目建设,解决涪陵城市农村化
        5.3.1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现代化共同体
        5.3.2 实施“互联网+”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5.3.3 实施“创新驱动”项目,推动“农业工业化”
6 涪陵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6.1 成立机构做好规划
    6.2 突打造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范围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状况
    3.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3.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3.3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3.4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与需求
    4.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主体及作用
    4.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主体及需求现状
    4.3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供求的案例调查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金融支持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5.2 基于VAR模型的吉林省金融支持与畜牧业发展互动关系分析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金融支持对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支持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6.1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主要困境
    6.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金融支持困境成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7.1 国外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措施及做法
    7.2 国内金融支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
    7.3 经验借鉴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6)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
        1.2.1 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2.2 关于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的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
        2.1.2 畜禽规模化养殖
        2.1.3 环境与环境污染
        2.1.4 畜牧业环境污染
        2.1.5 畜禽粪污及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
    2.2 相关理论
        2.2.1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环境污染时空特征
    3.1 引言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3.2.1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提高
        3.2.2 畜禽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3.2.3 畜禽生产区域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提高
        3.2.4 畜牧推广技术体系完善,畜禽良种建设成效显着
        3.2.5 畜禽养殖企业集团涌现,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3.3 我国畜牧业氮磷污染时空特征分析
        3.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2 研究结果与特征分析
    3.4 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3.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4.2 研究结果与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 引言
    4.2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分析
    4.3 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3 实证研究过程
        4.3.4 实证研究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5.1 引言
    5.2 武汉市畜牧业发展状况
        5.2.1 武汉市畜牧业发展历程
        5.2.2 武汉市畜牧业发展特征
    5.3 武汉市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状况
    5.4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实证分析
        5.4.1 研究方法
        5.4.2 数据来源
        5.4.3 自变量选取及预期作用方向
        5.4.4 实证分析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个案分析
    6.1 引言
    6.2 案例猪场概况与污染防治措施
        6.2.1 案例猪场概况
        6.2.2 案例猪场污染防治措施
    6.3 案例猪场污染物处理效果分析
        6.3.1 水体污染治理效果
        6.3.2 土壤污染治理效果
        6.3.3 空气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6.4 案例猪场污染防治经济效益分析
    6.5 案例猪场污染防治生态效益分析
        6.5.1 能值分析方法
        6.5.2 数据来源与计算公式
        6.5.3 能值分析步骤
        6.5.4 系统能值分析结果
        6.5.5 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及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7.1 引言
    7.2 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2.1 中央层面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2.2 地方层面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2.3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评述
    7.3 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借鉴
        7.3.1 美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3.2 欧盟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3.3 加拿大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3.4 日本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7.3.5 国外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4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7.4.1 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7.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
        7.4.3 完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7.4.4 加强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
        7.4.5 推动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宣传教育
        7.4.6 大力推动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Ⅱ 案例猪场污染物处理效果环境监测数据
致谢

(7)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1 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2.1.1 蜂产业的区域分布及生产情况
        2.1.2 我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2.1.3 蜂产品国内销售市场情况
        2.1.4 蜂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2.2 基于调查实证的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 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2.2.2 被调查蜂农基本特征
        2.2.3 蜂农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2.2.4 蜂产业的技术推广情况
        2.2.5 我国蜜蜂授粉发展现状分析
        2.2.6 2012年蜂农的成本收益情况
    2.3 蜂产业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蜂农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蜂农技术需求情况分析
        3.1.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3.1.2 被调查蜂农的基本情况分析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3.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3.3 蜂农技术来源渠道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蜂产业技术供给分析
    4.1 蜂产业技术供给主体分析
        4.1.1 蜂产业主要管理与组织机构
        4.1.2 我国蜂产业科研体系
        4.1.3 我国蜂产品加工企业
    4.2 蜂产业技术供给总体状况分析
        4.2.1 期刊论文发表情况
        4.2.2 全国硕博士论文研究情况
        4.2.3 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情况
    4.3 蜂产业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
        4.3.1 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4.3.2 病虫害防治技术
        4.3.3 蜜蜂育种技术
        4.3.4 蜜蜂授粉技术
        4.3.5 蜂机具的研发情况
        4.3.6 信息技术在蜂产业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蜂产业的经济效率分析
    5.1 蜂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1.1 蜂产业投入情况分析
        5.1.2 蜂产业生产效益分析
        5.1.3 蜂产业成本收益情况小结
    5.2 蜂产业生产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5.3 测算结果分析
        5.3.1 我国主要省市蜂产业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5.3.2 我国蜂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6.1 澳大利亚养蜂业慨况
    6.2 主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慨况
        6.2.1 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技术推广
        6.2.2 授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6.2.3 蜜蜂育种的研究与应用
        6.2.4 蜂机具的应用及蜂业信息技术
    6.3 澳大利亚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6.3.1 主要产业组织及研究机构
        6.3.2 蜂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6.4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探索
    7.1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政府依托型技术供给模式
        7.1.1 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
        7.1.2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概况及主要任务
        7.1.3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步成效
    7.2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协会及合作社主导型模式
        7.2.1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发展情况
        7.2.2 协会推动江山蜂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7.3 浙江蜂之语蜂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
        7.3.1 公司简介
        7.3.2 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概述
    2.1 菏泽市基本概述
    2.2 菏泽市肉牛业发展历程
    2.3 菏泽市肉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1 菏泽肉牛业PEST 分析——宏观环境分析
    3.2 菏泽肉牛业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微观环境分析
    3.3 菏泽市肉牛业SWOT 分析
4 菏泽市肉牛业发展战略制定
    4.1 战略思路与战略方向
    4.2 战略定位
    4.3 战略目标
    4.4 战略布局
    4.5 战略部署
5 菏泽市肉牛业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5.1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5.2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5.3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5.4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市场保障
    5.5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智力与技术保障
    5.6 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信息保障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宁夏建成首家国家级原种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贾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畜禽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奥群牧业为例[D]. 唐尧.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3]中国-以色列科技产业合作研究[D]. 严和.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08)
  • [4]重庆市涪陵区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研究[D]. 李月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7)
  • [5]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张丽娜.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4)
  • [6]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D]. 孟祥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0)
  • [7]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D]. 陈玛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8]开好局 迈好步 为顺利完成渔业“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2011年全国渔业工作盘点[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产, 2012(01)
  •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菏泽市肉牛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显捷.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宁夏建成首个国家级原始种子农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