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晚霜冻害防治前后

果树晚霜冻害防治前后

一、果树晚霜冻害的前后防御(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英,孟纯,张九青,许俊东,侯晓杰,姜全[1](2021)在《基于无人机扰动的果园防霜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索一种"有效、快速、经济、安全"可移动的果园防霜技术,基于晚霜冻发生时伴随的近地面逆温现象,采用无人机扰动低空气流的方法,进行了果园防霜的试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晚霜冻发生时(辐射型降温),在风速≤1.5 m/s情况下,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升高且上升幅度较大,逆温较强(其中0.6 m至1.0 m逆温最强);风速>1.5 m/s时,各高度层温度骤升、温差变小,逆温强度减弱,但逆温一直存在。排除风速的影响,逆温在日落之前就已出现,之后逆温不断增强,至21—22时前后达到最强,之后逆温缓慢减弱,黎明前又略有增强,之后迅速减弱直至消失。(2)无人机干预效果表明:自干预时起0.6 m和1.5 m高度温度升高,且0.6 m处增温更明显。(3)在无人机干预频率和干预风力足够的情况下,干预25 min时,增温效果达到最大(0.6 m可增温5.0℃左右,1.5 m可增温2.0~3.0℃),之后在无人机干预期间,干预效果维持最大水平,停止干预后,干预效果维持30 min后消失。

李文杰[2](2021)在《基于星地多源数据的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文中提出晚霜冻害是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贺兰山东麓是我国酿酒葡萄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同时也是晚霜冻害频发区。研究表明,晚霜冻害已成为春季影响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生长的最主要灾害,晚霜冻害的频繁发生,常导致酿酒葡萄品质降低及大面积减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加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晚霜冻害的遥感监测研究,对于开展酿酒葡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但基于遥感技术对酿酒葡萄开展晚霜冻害监测的研究并不多。由此,本文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为研究区,运用多源遥感数据,开展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酿酒葡萄种植区识别与提取。本文利用2019-2020年长时间序列的GF-1、Landsat-8以及Sentinel-2数据构建多源数据集,从中提取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以及纹理特征。通过基尼指数对特征重要性排序并确定最佳特征数目,最终选取排名靠前的53个特征构建最优特征集。在此基础上,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并提取出酿酒葡萄种植区。结果显示,与输入全部特征相比,优选特征集的分类精度更高,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90.47%和0.89,酿酒葡萄的生产者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1.09%和90.22%,面积精度也在90%以上,提取出的酿酒葡萄总面积约为39837公顷。(2)基于Landsat-8的地表温度反演和基于MODIS LST的空间插值研究。本文通过适用于Landsat-8的单窗算法和双通道非线性劈窗算法对Landsat-8热红外波段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然后基于地理辅助数据、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MODIS LST逐日产品构建时空插值模型,对MODIS LST缺失像元进行插补。验证结果显示,两种LST反演算法的结果均比较理想,相比较而言,Landsat-8单窗算法的精度略高于双通道非线性劈窗算法;将MODIS LST插值结果与CLDAS-V2.0 0cm LST的像元值进行比较,RMSE低于2.5℃,R2在0.75以上,该结果精度较高,可用于后续LST时空融合研究。(3)基于Landsat-8 LST和MODIS LST数据的时空融合方法研究。采用ESTARFM算法对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0m和1km的Landsat-8 LST和MODIS LST逐日数据进行融合,得到2020年4月份共30景的分辨率为100m的研究区内空间全覆盖的LST逐日数据。将融合前后的LST数据像元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融合后的LST可以反映更详细的细节信息以及不同地物间的温度差异,可用于后续日最低气温估算研究。(4)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通过前章得到的研究区内空间全覆盖的LST逐日数据构建日最低气温估算模型,结合酿酒葡萄种植区提取结果,得到2020年4月份种植区内每日最低气温,依据酿酒葡萄晚霜冻害评价指标对种植区开展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4月份研究区内共出现四次霜冻过程,前两次基本未造成灾害;第三次霜冻,个别区域出现轻度或中度冻害;第四次霜冻则对产区酿酒葡萄造成严重冻害,遭受重度冻害的酿酒葡萄受灾面积达16381公顷,约占总种植面积的41.12%,其中,银川产区约8501公顷,青铜峡产区和红寺堡产区共计7393公顷左右,石嘴山产区受灾面积最少。本文通过多源遥感卫星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晚霜冻害监测模型,对于快速且高效地实现晚霜冻害监测、受灾面积估算以及开展防灾减灾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李少璇[3](2020)在《丹东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e(Sieb.&Zucc.)Planch.ex Miq.]别名圆枣子、奇异莓、软枣莓,是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落叶藤本植物。不同种类的猕猴桃在性状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在成熟期和果实风味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我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猕猴桃属共66个种,我国分布有62个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南北山区,软枣猕猴桃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较常见。软枣猕猴桃果实因酸甜可口、富含营养且药用保健功效显着,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软枣猕猴桃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软枣猕猴桃是抗寒性较强的植物,但在东北地区温度较低的秋冬季节,极端的低温天气依然会对软枣猕猴桃带来严重伤害,丹东是软枣猕猴桃的主要产区,2018年春丹东地区软枣猕猴桃出现了大面积死树现象,越冬性成为了软枣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障碍。为了探讨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我们分析2017-2018丹东市宽甸地区的气象资料,同时在宽甸地区随机选取了 10块软枣猕猴桃园调查了死树的严重程度、症状、园地的立地条件、品种及栽培管理情况等,分析了死树的原因。结果表明:2017-2018年冬是丹东宽甸地区罕见的寒冬,无论月平均最低温,还是极端最低温,都达到了十年之内的最低温,而且1-2月份低于-20℃的天数达21天之久,可见低温持续时间之长,并且当年比高纬度地区延吉还要寒冷。寒害引起茎基腐病的大量发生,从而导致树体死亡。寒害与软枣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措施、园地的立地条件关系密切,土壤粘重、雨季排水不良等影响通气条件会导致根系损伤,导致停止生长晚,枝条成熟度低,影响抗寒性;空气流通不良的地块冷空气集聚,发生寒害,从而影响软枣猕猴桃的越冬性。粘重的土壤、地下水位高、易积水的平地或低洼地及冷空气易集聚的槽谷地不适合种植软枣猕猴桃。建议软枣猕猴桃园地以排水良好、空气通畅的山地最为理想;非平地种植不可,应选择空气流通好的沙壤土地块种植,而且要做到排水通畅。如果有条件可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减少低温伤害,喷施杀菌剂防止镰刀菌属等真菌侵染,减轻茎基腐病发生,减少死树率。

刘兆宇[4](2020)在《宁夏灌区桃树花期和幼果期抗寒性与防霜技术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桃树花期和幼果期遭受霜冻的风险增大。本研究以宁夏灌区主栽桃品种为试材,开展低温胁迫下桃花器官与幼果抗寒性试验研究,同时评估了桃树花期物理防霜、化学防霜效果,为提升桃树霜冻监测预警水平,提高桃园防霜能力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和幼果电解质渗漏率变化呈现为慢—快—慢规律,整体变化曲线为“S”型,且幼果电解质渗透率显着增加时温度高于桃花器官。采用电导法配以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桃花器官和幼果的半致死温度为-4.08℃和-3.05℃。2.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和幼果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桃花器官和幼果POD活性到达峰值时温度一致,桃花器官SOD、CAT活性到达峰值时温度较幼果低。3.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幼果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桃花器官、幼果均能通过增加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低温冻害,降温前期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在抵御低温中起主要作用,后期主要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抵御低温冻害。桃花器官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到达峰值时温度较幼果低。4.低温胁迫会造成桃花器官和幼果膜透性增加。随温度下降,桃花器官、幼果的MDA含量呈现慢—快—慢增长特点,幼果MDA含量显着增加时较桃花器官温度高、程度大。5.喷施化学防霜试剂可有效抵御桃树花期霜冻,试验通过喷施“碧护”、“天达2116”和“植符”三种防霜试剂。测定生理指标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对三种防霜剂防御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防霜效果为“天达2116”>“碧护”>“植符”。6.熏烟防霜对提升桃园温度有一定效果,需要选择晴朗无风霜冻天气,通过人工烟弹熏烟,提高果园气温0.70℃左右,可有效抵御轻霜冻。

鹿永宗[5](2020)在《茶园辐射霜冻特征响应与防霜能量量化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防霜的效果和防霜的成本效益,同时为防霜控制提供技术支撑,迫切需要能从客观现象表征到机理分析上来阐明辐射霜冻发生的微气象特征、霜冻引起的作物生理响应特征、霜冻过程的能量传输特点以及基于能量分配的防霜策略。本研究以茶园辐射霜冻发生过程为对象,开展霜冻的微气象特征和茶树冻害叶片微观结构响应,建立基于多种微气象参数的辐射霜冻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解析霜夜大气-茶树-土壤系统的能量传输过程,建立系统能量传输模型,并采用涡度相关法修正能量传输模型估算的潜热、显热通量;最后,试验研究气流扰动-喷水复合防霜作用时能量传输耦合机理。本论文研究为合理分配防霜能量、选择不同防霜措施及防霜控制,提供技术依据,对于农业防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辐射霜冻微气象特征与茶树冻害微结构响应构建茶园微气象信息采集系统,连续3年观测辐射霜夜的微气象变化,对比分析秋季、冬季和春季3种强度(轻霜、中霜和重霜)辐射霜冻的微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动态,从霜冻形成微气象要素和能量传输角度揭示了长江中下游茶区辐射霜冻特征;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茶树叶片细胞不同组织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的微观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寻细胞冻害响应的微结构特征。微气象特征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在冬季的轻霜、春季和秋季的重霜时逆温强度均高于轻霜和中霜,逆温现象明显。霜夜6个高度的空气相对湿度均达到90%以上;冠层上方2.5 m处风速相对稳定,均小于1.0 m·s-1,叶片气孔阻力基和冠层阻力在霜夜基本保持不变,茶树-土壤-大气系统的下垫面较为稳定。表层土壤温度随时间缓慢降低。在整个霜夜,显热通量总量占净辐射总量的32.2%68.4%,潜热通量总量占净辐射总量的1.5%17.9%,外界能量主要以显热的方式通过空气为媒介进入茶树冠层,整个系统的蒸散作用较为微弱,系统散失的热量大于其接收到的热量。冻害微结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的微观结构和超微结构在-2.0℃低温开始发生变化,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至-10℃时,细胞器的瓦解使得茶树叶片细胞无法正常工作,直接造成细胞不可恢复的损伤,可被认为是茶树对于冻害的响应特征。(2)基于微气象要素的支持向量机辐射霜预测模型基于试验茶园2016年-2018年间的微气象数据,引入线性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多项式核函数三种核函数,建立4种支持向量机模型,对6种不同霜冻微气象数据组合进行学习与训练,筛选出最优的霜冻预测模型和最相关的微气象特征参数。霜冻预测结果表明:基于不同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不同微气象参数作为输入组合,对霜冻预测的准确度存在明显差异。当使用具有单一性和线性微气象参数的输入组合,基于无核函数的SVM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准确度均高于其他模型;采用32种微气象参数作为输入组合,建立SVMBRF辐射霜冻预测模型,其准确度最高;采用冠层处微气象数据作为输入组合,基于SVMBRF模型的霜冻预测准确度最佳,其预测准确度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为89.39%和90.29%。(3)霜夜大气-茶树-土壤系统能量传输模型通过基于涡流扩散理论,建立了霜夜大气-茶树-土壤系统的能量传输模型(简称:能量传输模型),针对3种季节(秋季、冬季和春季)的3种强度(轻霜、中霜和重霜)的霜夜,将能量闭合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比能量传输模型与单层模型对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估算能力,量化系统内部各部分能量通量。模型比较结果表明:3种季节(秋季、冬季和春季)3种不同程度霜夜,能量传输模型所估算的显热与基于单层模型所估算的显热和潜热,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两种模型的显热和潜热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数值大小上存在差异,能量传输模型的显热和潜热的最大值(Hf-max和LEf-max)均低于单层模型的显热和潜热最大值(Hmax和LEmax),且能量传输模型的能量闭合度(EBRf)均略高于单层模型的能量闭合度(EBRs),能量传输模型对通量的估算的准确度较优于单层模型。系统内部能量通量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茶树子系统中,冠层下净辐射Rns均处于较低水平,Rns的能量传输方向由下向上,为土壤-茶树子系统内提供能量;土壤-茶树子系统的潜热LEs低于显热Hs,土壤表面与冠层下表明基本无显热交换,整个子系统内蒸发与蒸腾作用微弱;在茶树-土壤子系统中,冠层净辐射总量Rnc-sum为负值,冠层上净辐射Rnc的传输方向从冠层至大气,子系统的显热Hc也处于较低水平,子系统的显热通量总量Hc-sum为负值,系统外能量以显热方式传输至子系统内,LEc-sum为正值,子系统内能量以潜热和净辐射方式散失到子系统之外;大气-茶树-土壤系统中的能量通过潜热(LEf)方式从系统中散失到系统外,而系统外大气通过显热(Hf)方式将能量传输至系统内。(4)基于涡度相关法的霜夜能量传输模型修正构建茶园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基于涡度协方差理论,针对3种不同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霜夜,通过处理湍流原始数据,对茶园下垫面稳定度进行分析,估算与评价基于大气-茶树-土壤系统能量传输模型的潜热和显热,确定其修正因子,并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评价,实现霜夜能量通量的有效估算。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程度的辐射霜夜,茶园系统的下垫面均稳定;能量传输模型估算的显热通量值(Hf)略低于涡度相关法观测值(Hec),而潜热通量值(LEf)略高于涡度相关法观测值(LEec)。Hf和Hec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且Hf和Hec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轻霜、中霜和重霜的显热通量修正因子kH和iH分别为1.82和-1.65、2.80和-6.94、3.06和-15.10。LEf和LEec也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LEf和LEec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轻霜、中霜和重霜的潜热通量修正因子kLE和iLE分别为2.78和10.61、2.44和4.34、2.51和11.94;修正后Hfre和Hec、LEfre和LEec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时间变化趋势和幅值基本一致。(5)气流扰动-喷水复合防霜能量量化研究以茶园防霜为对象,设计开发气流扰动-喷水复合防霜试验系统,在3个典型的辐射霜夜,分别采用基于气流扰动、喷水和二者复合的防霜方式,依据修正后的系统能量传输模型,估算防霜系统各部分能量大小,并对3种防霜方式的防霜效果进行评价。当仅采用气流扰动防霜时,防霜系统开启后,LE会降低,LE和H交替转换;当系统关闭后,防霜系统无法继续为防霜区域提供显热能量,H会快速下降,空气阻力的减小导致LE的快速增大。系统开启前,防霜区冠层温度(T1.5)与对照区冠层温度(Tck)基本保持一致;系统开启后,T1.5缓慢降低至0℃,随后在0.3℃附近波动,一直保持0℃以上,温升(ΔT)逐步升高,基本保持在4.0℃以上,温升效果明显,但系统关闭后,冠层温度会出现快速升温的现象。当采用喷水防霜时,系统工作的整个周期,冠层的能量以净辐射和显热的方式散失至系统外,潜热转换成显热,作物表面结冰抑制了冠层往外的长波有效辐射,使得净辐射通量数值降低。当系统关闭后,H和LE仍然保持不变,冠层结冰持续为冠层提供能量。整个防霜周期内,温升ΔT保持在0℃以上,最高达到3.5℃,喷水防霜方法的温升效果明显,且冠层温度在系统关闭后仍保持在0℃左右,避免快速升温对茶树造成的二次伤害。当采用气流扰动-喷水复合防霜时,系统运行前期,冠层能量以净辐射、显热和潜热的方式散失至系统外,但潜热在正负交替变换,随着喷出水量的增加,冠层表面完全结冰,此时LE为负。当系统关闭后,H和LE仍然保持不变,水结冰释放凝固热,持续为冠层提供能量。复合防霜方法的温升效果明显,且冠层温度在系统关闭后仍然保持在0℃左右,可避免快速升温对茶树造成的二次伤害。

丁皓[6](2019)在《基于热平衡模型的果园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第一果品生产大国,果树种植面积与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霜冻害已成为制约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传统果园防霜技术包括覆盖、喷灌和烟熏等,虽然起到一定防霜效果,但人工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现有防霜设备存在可靠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推广应用缓慢。因此,开展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策略研究对降低果园霜冻害和果品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泰山早霞苹果为研究对象,通过霜冻模拟实验分析其霜冻特性,确定了苹果花苞期和盛花期的过冷却点分别为-3.1°C和-2.9°C,结冰点分别为-2.4°C和-2.3°C;通过霜冻期果园温度时空分布监测,离地面812 m的高度空间逆温现象明显,最大逆温差为5.2°C,时间点为日出前06:00左右,离地面13.5 m的果树冠层温度受日间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影响变化较快;通过果园环境数据监测系统,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果树冠层最低温度观测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基础。(2)通过分析防霜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方式和温度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将果园简化为控制箱体,建立了果园防霜机热平衡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和响应面融合的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方法;通过分析防霜机关键参数(风机安装高度、风机安装俯角和送风速度)对其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各参数取值范围,利用CFD仿真得到果树冠层温度场分布,通过响应面回归方程拟合了果园冠层温度增幅预测模型,以温度增幅最大为优化目标,得到各参数优化值分别为俯角20°、风速15 m/s、高度9.5 m;利用上述优化参数,再通过CFD仿真,得到最大温度增幅为2.38°C,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059%,表明该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方法可行。(3)基于防霜机关键参数的最优组合,结合泰安地区果园霜冻期气候变化,设计了一种塔式防霜机。根据优化的关键参数,通过计算确定了风机电机功率为4 kW,安装高度为9.5 m,风叶直径为1 m,风量为42 300 m3/h;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送风装置和塔架的应力、变形量与模态,其最大应力分别约为110 MPa和185 MPa,最大变形量分别为0.0043 m和0.0046 m,塔架6阶固有频率为38.681 Hz,表明防霜机能够经受暴风侵袭,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为增大防霜面积,采用360°回转送风系统,利用样点风速测量值,通过三次样条函数,得到不同距离不同转速下的果树冠层任一点风速分布特性。(4)为提高防霜机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一种模糊智能控制策略,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基于前述建立的果树冠层最低温度观测模型和m时刻冠层温度计算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了果树冠层在线温度预测模型,以逆温差和温差变化率为输入变量,通过模糊控制器实现不同环境温度下防霜机回转转速实时改变;根据该控制策略,设计了防霜机自动控制系统,以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利用传感器采集果园环境信息,通过触摸屏、手机APP和远程监控平台,实现防霜机本地控制、防霜过程人机交互和远程监控;在枝叶稀疏果园和枝叶繁茂果园内,进行无线数据传输性能测试,结果表明,60 m处无线数据传输成功率分别为99.44%和99.16%,满足试验果园50 m内无线数据传输需求。(5)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果园实验站,进行了防霜机性能试验和不同控制模式下防霜效果测试。结果表明,以温度>0°C或增温幅度>1°C,风速>0.6 m/s为保护边界条件,有效保护半径为748 m,保护面积约7150 m2;以传统控制模式为对照组,设定临界启动温度为-0.5°C,在第一个试验周期内,采用传统控制模式平均增温幅度为0.5°C,模糊控制模式平均增温幅度为0.8°C,比前者提高60%;在保护的范围内,采用传统控制模式的苹果花芽最大受冻率≤26%,模糊控制模式最大受冻率≤12%,相对降低53.8%,表明防霜效果较好,能够满足要求。

柏秦凤,霍治国,王景红,张勇[7](2019)在《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果树产业是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分类归纳法,对我国现有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和系统阐述。从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基本概念出发,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分类;分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按照各自主要果树的气象灾害种类,综述了我国目前已有果树气象灾害指标,评述了各类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从指标构成、指标构建方法、涉及果树种类、产业发展需求、创新的技术方法等方面,讨论了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主要果树的品种布局、产业优化、防灾减灾等提供信息参考,为我国果树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秦亚楠[8](2018)在《涉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涉县是河北省核桃的主要产区,种植历史悠久,核桃年产量高。随着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迅速增加,涉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完善涉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带动涉县农民增收,促进涉县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在了解国内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邯郸市涉县作为样本县,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SWOT分析法来分析涉县核桃产业现状,剖析涉县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1、涉县核桃收入占涉县农民纯收入的40%左右,重点村占到80%以上。核桃占整个林产品产值的44.3%,居于主导地位。在核桃生产上面,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区域布局更加集中、核桃种植品种多样化、自然灾害影响大;在加工生产方面,从粗加工开始向精加工上面发展,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出;在销售方面,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既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涉县核桃产业能够成功发展的主要经验有:政府下达的严格的采青通知;高效的栽培管理技术包括精品核桃园的建园技术、核桃高接改良技术等保证了核桃的产量和品质。2、涉县核桃产业的发展拥有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大的优势;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劣势,例如整个核桃市场的经营混乱、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力小、品牌观念差。广阔的市场前景、科技支撑、政府政策的扶持为涉县核桃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国外核桃产业以及各类坚果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对涉县核桃产业整体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晚霜冻害对产业影响大;对核桃保险认识不足;产业组织程度不高;管理粗放、栽培品种混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种植地分散、集约化程度不够;林下间作不合理。4、针对涉县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强灾前预防和灾后补救措施;加强涉县核桃产业组织程度;加大管理力度、栽培品种趋于统一;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集约化种植;合理林下间作;加强核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易市场,拓宽核桃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大龙头企业和品牌效应的建设。

王鹏远[9](2018)在《内蒙古地区近65年来紫花苜蓿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探讨了多年来内蒙古紫花苜蓿种植中频发的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对于认识紫花苜蓿的产量与品质形成和抗冻减灾问题,进一步探索苜蓿长势和生产力在灾害中的响应,开展减灾区划、生长模型等领域的研究,指导苜蓿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复合灾害链系统分析角度,明确了内蒙古紫花苜蓿种植中多发的低温冷冻灾害类型及评价体系。采取以ODBC5.3和Navicat for Mysql为API集成的R-Language与MySQL整合手段,解决了多源数据高次分析和数据转载瓶颈。在构建紫花苜蓿主要物候期和各类低温冷冻灾害等级逐日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线性趋势、变异系数、发生率和平均强度等指标,采取时间特征指数和典型台站的小波分析等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插值等空间分析等手段,阐明了19512016年间灾害年发生强度和紫花苜蓿主要物候期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了灾害在气候变化中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苜蓿长寒型冻害高发于锡林郭勒、兴安盟西部和呼伦贝尔等纬度较高地区。灾害在内蒙古年际普遍减弱;而重度灾害在高发地区减弱,在鄂尔多斯、河套等地逐年增强。2.融冻型冻害在东阿拉善、河套地区和西鄂尔多斯等地风险突出。灾害总体态势在上述高风险地区逐年减弱,而重度灾害在内蒙古普遍年际增强。3.障碍型冷害在鄂尔多斯、呼包北部、乌兰察布、锡林郭勒与赤峰的南部、兴安盟西部等高发地区逐年增强,而呼包地区、锡林郭勒与赤峰的中北部、呼伦贝尔西部等缓发地区逐年减弱。4.春季霜冻害发生态势在内蒙古西部高于东部地区。灾害总强度在内蒙古西部逐年增强,而东部地区逐年降低;除东阿拉善、锡林郭勒与赤峰的南部年际增强外,重度灾害在内蒙古大部逐年减弱。5.延迟型冷害多发于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东部。灾害强度内蒙古大部普遍逐年减弱,仅乌兰察布与赤峰的南部、兴安盟西部年际提高。6.秋季霜冻害在高发于阿拉善、西鄂尔多斯、河套地区、赤峰和通辽的西部等地。灾害强度在内蒙古地区普遍逐年减弱。7.苜蓿低温冷冻灾害频率普遍受515年与2030年的两个周期影响,周期缩短导致了鄂尔多斯等地长寒型冻害和乌兰察布等地重度和极端延迟型冷害强度增大;近65年中内蒙古地区长寒型冻害、晚于四月下旬的苜蓿低温冷冻灾害强度总体减小;早春萌动过程和春季生长前期苜蓿低温冷冻灾害强度与苜蓿物候提前、生理敏感阶段时间、长度关系密切。

宋伟[10](2016)在《葡萄园简化防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恶劣天气频发,葡萄遭受极端环境侵袭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在众多气象灾害中,低温冻害对藤本葡萄造成的为害最为严重,在本实验开展期间分别遭遇了2015年的春霜冻和2016年的‘世纪寒潮’。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人工短缺,使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代集约化葡萄生产的管理需求,简化防寒技术,提前预防灾害,快速应对灾害是本试验开展的主要目标,为此,采取了不同防寒材料、不同防霜药剂应对实际发生的低温灾害,通过实时监控和植株表现状况评价防御效果。结果如下:(1)试验所在葡萄园(泰安,36°10′20.76″N,117°10′11.05″E)2014/2015年冬季最低温为-15.04℃,与不覆盖对照相比,三种覆盖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微域的最低温度值,埋土、覆毡和覆淋膜三种覆盖的地表最低温度分别为0.81℃、-7.56℃和-7.37℃,地下20 cm土层温度均稳定在05℃之间,确保了根系的安全过冬;两种简易防寒材料中淋膜的保温效果好于毡布,温度波动小,极端温度出现时间延迟,适于在埋土防寒临界区推广。(2)2016年1月21日至27日全国大范围遭遇‘世纪寒潮’,本试验葡萄园监测数据表明,裸露对照的地表最低温度为-19.1℃,并连续五天出现了-15.0℃及以下的低温,地下10 cm至20 cm土层内最低温度为-6.1℃,超出了根系的忍受程度;而埋土和淋膜覆盖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温效果,均能维持地表温度不低于-10.0℃,地下10 cm和20 cm土温均在-2.4℃以上,淋膜覆盖对地下10 cm和20 cm土层的保温效果好于埋土,但埋土对地表的保温效果好于淋膜。(3)当2016年1月下旬寒潮来临时,采取覆盖、喷水等应急措施对葡萄进行防寒,1月28日2月2日调查表明,本实验葡萄园的冻害相对较轻,其中,美乐、霞多丽、赤霞珠和早巨峰超过30%的冬芽发生了2级冻害,摩尔多瓦有10%枝条发生了2级冻害;泰安祝阳镇葡萄园(36°17′36.90″N,117°22′15.51″E)的巨玫瑰,东方之星,金手指及夏黑70%以上的冬芽发生了2级冻害,巨玫瑰、夏黑及摩尔多瓦100%的枝条发生了2级冻害。发芽后再调查表明,本试验园仅未进行任何防寒处理的美乐冻死主蔓率和异常新梢率均超过10%,其他品种因萌芽率和新梢座果率较高而未影响产量;祝阳基地巨玫瑰死株率达47%,东方之星和金手指的新梢呈丛生状,坐果极少;而种间杂交种香百川、威代尔、摩尔多瓦等发芽、新梢生长以及坐果等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欧美杂交种的喜乐无核亦受影响不大,其他品种对座果率只有轻度影响。对比两次调查发现,冬芽和枝干1级冻害与结果母蔓死亡率、萌芽率和异常新梢率并无显着相关性,只有2级冻害特别是冬芽的2级冻害与春季生长的评价指标显着相关。(4)喷施防霜剂能够明显减轻叶片的霜冻伤害程度,主要是增强了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了膜质过氧化程度,减轻了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几种防霜剂防霜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天达2116?、?防霜1号?、?防霜3号?和?防霜2号?,其中,?天达2116?和?防霜1号?两种防霜剂在防御葡萄幼叶霜害上作用明显,展示了良好的防霜应用前景。

二、果树晚霜冻害的前后防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树晚霜冻害的前后防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人机扰动的果园防霜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桃园温度监测
        1.2.2 无人机防霜试验
        1.2.3 数据质量控制
2 结果分析
    2.1 对照点近地面的逆温情况
    2.2 无人机干预效果分析
        2.2.1 4月22日试验结果
        2.2.2 4月23日试验结果
    2.3 果园冻害调查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 论
    3.2 结 论

(2)基于星地多源数据的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研究理论基础
        1.2.1 晚霜冻害定义及等级指标
        1.2.2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原因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作物遥感识别研究进展
        1.3.2 地表温度反演研究进展
        1.3.3 地表温度降尺度及时空融合方法研究进展
        1.3.4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及预处理
        2.2.1 Sentinel-2 卫星数据
        2.2.2 Landsat-8 卫星数据
        2.2.3 GF-1 卫星数据
        2.2.4 MODIS系列数据
        2.2.5 SRTM DEM数据
        2.2.6 气象数据
        2.2.7 样本数据
第3章 酿酒葡萄种植区遥感识别方法研究
    3.1 多源特征集构建
        3.1.1 植被指数特征
        3.1.2 光谱特征
        3.1.3 纹理特征
        3.1.4 多源特征组合
    3.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特征优选的分类研究
        3.2.1 随机森林分类算法
        3.2.2 特征优选模型构建
    3.3 酿酒葡萄种植区识别结果及精度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温度反演及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4.1 Landsat-8地表温度数据反演及验证
        4.1.1 Landsat-8 单窗算法
        4.1.2 双通道非线性劈窗算法
        4.1.3 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分析
    4.2 MODIS LST时空数据集构建
        4.2.1 MODIS LST插值模型构建
        4.2.2 MODIS LST插值结果分析
    4.3 基于Landsat-8 LST和 MODIS LST的数据融合方法研究
        4.3.1 ESTARFM数据融合算法
        4.3.2 LST融合数据源
        4.3.3 Landsat-8和MODIS地表温度融合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
    5.1 日最低气温估算方法及验证
        5.1.1 日最低气温估算模型构建
        5.1.2 日最低气温估算结果分析
    5.2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监测研究
        5.2.1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监测方法
        5.2.2 酿酒葡萄晚霜冻害监测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丹东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2018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受灾情况
    2.2 近十年宽甸地区冬季气象条件
        2.2.1 近十年宽甸地区冬季月平均最低气温比较
        2.2.2 近十年宽甸地区冬季日最低气温变化比较
    2.3 2017-2018宽甸地区与延吉地区气象条件比较
    2.4 寒害与茎基腐病的关系
3 讨论
    3.1 现场调查情况
    3.2 2017-2018宽甸气象条件
    3.3 灾害与茎基腐病的关系
    3.4 安全越冬措施
4. 结论
    4.1 2017-2018冬季宽甸地区气象条件
    4.2 越冬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寒害与茎基腐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4)宁夏灌区桃树花期和幼果期抗寒性与防霜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Table)
第一章 前言
    1.1 桃产业发展概况
    1.2 霜冻对于果树产业的影响
    1.3 低温霜冻对果树生理的影响
        1.3.1 低温霜冻与果树的表观反应
        1.3.2 低温与果树的渗透调节物质
        1.3.3 低温与果树的保护酶系统
        1.3.4 低温与果树的电导率
        1.3.5 低温与果树的过冷却点
    1.4 国内外霜冻防御研究进展
        1.4.1 物理防霜
        1.4.2 工程防霜
        1.4.3 化学防霜
        1.4.4 推迟物候期防御霜冻
        1.4.5 育种措施预防霜冻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桃树花期、幼果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指标测定方法
        2.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电导率变化
        2.3.2 低温胁迫下桃花器官和幼果半致死温度研究
        2.3.3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保护酶活性变化
        2.3.4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变化
        2.3.5 不同低温处理后桃花和幼果MDA含量变化
        2.3.6 低温胁迫下桃树花期的过冷却点
    2.4 讨论
        2.4.1 桃花器官、幼果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2.4.2 桃花器官、幼果保护酶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2.4.3 桃花器官、幼果渗透调剂物质与抗寒性之间关系
        2.4.4 过冷却点确定桃花器官抗寒性
        2.4.5 低温胁迫对桃花器官、幼果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桃树花期防霜试验
    3.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1 防霜试剂筛选试验
        3.1.2 烟雾法的增温效果评估试验
    3.2 防霜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4 应用不同防霜试剂的桃花抗霜冻效果评价
        3.2.5 烟雾法对桃园气温温度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防霜试剂处理对桃花受冻的情况评价
        3.3.2 烟雾法增温效果试验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桃树花期、幼果抗寒性研究
    4.2 防霜试验
    4.3 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5)茶园辐射霜冻特征响应与防霜能量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辐射霜冻形成机理
        1.2.2 霜夜大气-植物-土壤系统能量传输
        1.2.3 防霜方法
        1.2.4 植物冻害识别
        1.2.5 霜冻预测
        1.2.6 防霜控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关键科学问题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辐射霜冻微气象特征与茶树冻害微结构响应
    2.1 辐射霜冻微气象特征
        2.1.1 霜夜微气象要素观测
        2.1.2 霜夜大气-茶树-土壤系统能量平衡解析
        2.1.3 能量传输方向界定
        2.1.4 潜热和显热通量估算
    2.2 茶树冻害响应特征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空气温度时空变化
        2.3.2 空气湿度时空变化
        2.3.3 辐射通量变化
        2.3.4 土壤热通量与土壤温度变化
        2.3.5 风速、空气阻力和气孔阻力变化特征
        2.3.6 霜夜能量通量变化
        2.3.7 冻害胁迫下叶片的显微结构变化
        2.3.8 冻害胁迫下叶肉组织的变化
        2.3.9 冻害胁迫下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微气象要素的支持向量机辐射霜预测模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微气象数据输入组合
        3.1.2 支持向量机模型
    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霜夜大气-茶树-土壤系统能量传输模型
    4.1 模型建立
        4.1.1 土壤-茶树子系统
        4.1.2 茶树-大气子系统
    4.2 系统内各部分能量量化验证
        4.2.1 微气象数据采集
        4.2.2 模型验证与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关性分析与能量闭合度
        4.3.2 霜夜系统内部各部分通量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霜夜能量传输模型修正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茶园开路涡度相关系统
        5.1.2 涡度相关法通量估算
        5.1.3 涡度原始数据处理
        5.1.4 茶园下垫面稳定度
        5.1.5 修正因子确定
        5.1.6 模型修正与评价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霜夜茶园下垫面稳定度
        5.2.2 霜夜能量通量估算对比
        5.2.3 修正后能量通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流扰动-喷水复合防霜能量量化研究
    6.1 复合防霜试验系统设计
        6.1.1 系统总体设计
        6.1.2 防霜机选型
        6.1.3 喷水防霜系统构建
    6.2 田间防霜试验方案
        6.2.1 传感器布置
        6.2.2 防霜试验安排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防霜系统能量通量变化
        6.3.2 冠层温度与温升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热平衡模型的果园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霜冻形成机理研究
        1.2.2 防霜机理及技术研究现状
        1.2.3 气流扰动防霜研究现状
        1.2.4 防霜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5 本章小结
2 果树霜冻特性与冠层温度模型
    2.1 果树霜冻特性试验
        2.1.1 果树霜冻特性分析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果园近地面温度场分布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果树冠层温度模型建立
        2.3.1 果园环境采集系统简介
        2.3.2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
    3.1 热量传递方式
    3.2 热平衡模型
    3.3 基于响应面的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
        3.3.1 关键参数分析
        3.3.2 响应面分析法
        3.3.3 优化结果分析
    3.4 CFD仿真
        3.4.1 流场理论
        3.4.2 处理方法
        3.4.3 果园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3.4.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防霜机结构设计
    4.1 防霜机整体方案
    4.2 关键部件选型与设计
        4.2.1 气体射流理论分析
        4.2.2 风机选型
        4.2.3 回转装置设计
        4.2.4 塔架结构选型
    4.3 防霜机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4.3.1 防霜机风载荷分析
        4.3.2 结构静力分析
        4.3.3 模态分析
    4.4 回转过程流场特性分析
        4.4.1 数学模型建立
        4.4.2 风速分布特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防霜机智能控制策略及系统设计
    5.1 控制策略设计
        5.1.1 基础控制策略
        5.1.2 果园冠层温度实时预测模型
        5.1.3 模糊控制策略设计
    5.2 控制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5.2.1 整体方案设计
        5.2.2 硬件选型与电路设计
        5.2.3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2.4 采集节点布置方式
        5.2.5 无线采集系统运行测试
    5.3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5.3.1 控制系统结构
        5.3.2 自动控制流程
        5.3.3 信息交互平台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防霜性能试验与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防霜机基础性能评价
        6.2.2 防霜机回转送风性能评价
        6.2.3 模糊控制与传统控制的防霜效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7)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研究概况
    1.3 果树气象灾害指标分类
2 北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2.1 北方果树晚霜冻害指标
    2.2 北方果树干旱灾害指标
    2.3 北方果树高温灾害指标
    2.4 北方果树阴雨灾害指标
    2.5 北方果树冰雹灾害指标
    2.6 北方果树越冬期冻害指标
3 南方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
    3.1 南方果树高温灾害指标
    3.2 南方果树越冬期冻(寒)害指标
4 问题与展望

(8)涉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2.2 国内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地调查法
        1.4.4 SWOT分析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涉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涉县概况
    2.2 涉县核桃产业在全县林业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2.1 涉县核桃产业在全县林业产业中的地位
        2.2.2 涉县核桃产业在全县林业产业中的作用
    2.3 涉县核桃生产现状
        2.3.1 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2.3.2 区域布局更加集中
        2.3.3 核桃种植品种多样化
        2.3.4 自然灾害影响大
    2.4 核桃加工现状
    2.5 核桃销售现状
    2.6 涉县核桃产业效益情况
        2.6.1 生态效益
        2.6.2 社会效益
        2.6.3 经济效益
第三章 涉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1 政府下达的严格釆青通知
    3.2 涉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
    3.3 高效的核桃栽培管理技术
        3.3.1 涉县精品核桃园建设技术
        3.3.2 高接换优技术
第四章 涉县核桃产业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1.1 气候条件优势
        4.1.2 土地资源优势
        4.1.3 区位条件优势
        4.1.4 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大
    4.2 发展劣势
        4.2.1 市场经营混乱
        4.2.2 龙头企业带动力小
        4.2.3 缺乏影响力大的区域品牌
    4.3 发展机遇
        4.3.1 广阔的市场前景
        4.3.2 政府政策扶持
        4.3.3 科技支撑
    4.4 挑战
        4.4.1 国外核桃产业的威胁
        4.4.2 其他干果产业的竞争
第五章 涉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晚霜冻害对核桃产业的影响大
    5.2 对核桃保险的认识不足
    5.3 产业组织程度不高
        5.3.1 种植农户
        5.3.2 合作社
    5.4 管理粗放、栽培品种混杂
        5.4.1 管理粗放
        5.4.2 栽培品种混杂
    5.5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
    5.6 种植地分散,集约化程度不够
    5.7 林下间作不合理
第六章 涉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6.1 加强灾前预防和灾后补救
        6.1.1 预防晚霜冻害的措施
        6.1.2 核桃霜冻后的补救措施
    6.2 加强涉县核桃产业组织程度
    6.3 加大管理力度、栽培品种趋于统一
    6.4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
    6.5 集约化种植
    6.6 合理林下间作
    6.7 加强核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6.8 完善交易市场,拓宽核桃产品的流通渠道
    6.9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大品牌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内蒙古地区近65年来紫花苜蓿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基础数据
    2.3 紫花苜蓿低温冷冻灾害指标体系
    2.4 时空动态分析
第三章 低温冷冻灾害数据库构建
    3.1 低温冷冻灾害和主要物候时间指标体系的确定
    3.2 基础数据库
    3.3 低温冷冻灾害数据库及时间序列
第四章 紫花苜蓿越冬期冻害的时空动态
    4.1 长寒型冻害
    4.2 融冻型冻害
    4.3 紫花苜蓿越冬期低温冻害的时空动态
第五章 紫花苜蓿春季生长期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
    5.1 障碍型冷害
    5.2 春季霜冻害
    5.3 紫花苜蓿春季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
第六章 紫花苜蓿生产期延迟型冷害与低温冷夏年的时空动态
    6.1 紫花苜蓿最晚刈割日期的时空动态特征
    6.2 苜蓿留茬期的时空动态特征
    6.3 苜蓿生产期的时空动态特征
    6.4 延迟型冷害的时空动态
    6.5 延迟型冷积温的周期性分析
    6.6 紫花苜蓿生长季低温冷害的时空动态
第七章 紫花苜蓿秋季生长期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
    7.1 秋季早霜提前的时空动态特征
    7.2 秋季霜冻害的时空动态
    7.3 秋季霜冻害强度的周期性分析
    7.4 紫花苜蓿秋季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苜蓿低温冷冻灾害的主导因素
    8.2 研究结论
    8.3 减缓低温冷冻灾害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葡萄园简化防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现象
        1.1.1 气候变暖的近况
        1.1.2 厄尔尼诺现象与暖冬
        1.1.3 气候变暖与冬季寒潮
    1.2 气候变暖与霜冻频发
    1.3 低温霜冻害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1.3.1 低温霜冻害与果树的表观反应
        1.3.2 低温霜冻害造成膜质相变
        1.3.3 低温霜冻害造成膜质过氧化
        1.3.4 低温霜冻害与果树细胞中渗透调节物质
        1.3.5 果树内源激素对低温霜冻害的响应
        1.3.6 冰核菌活性与低温霜冻害
        1.3.7 低温霜冻害对叶片光合荧光的影响
    1.4 提高葡萄抗寒力的措施
        1.4.1 生物学措施提高葡萄抗寒力
        1.4.2 科学建园提高葡萄抗寒力
        1.4.3 栽培管理技术提高葡萄抗寒力
        1.4.4 预防性措施提高葡萄抗寒力
        1.4.5 应急性措施避免葡萄冻害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葡萄园概况
    2.2 简化冬季防寒技术
        2.2.1 防寒材料
        2.2.2 简易覆盖处理
        2.2.3‘世纪寒潮’时期应急防寒措施
    2.3 简化春季防霜试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霜冻天气实时监测
        2.3.3 试验处理
        2.3.4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5 光合荧光指标的测定
        2.3.6 隶属函数法评价防霜效果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冬季不同覆盖方式的保温效果评价
        3.1.1 不同覆盖材料冬季温控动态变化特征
        3.1.2 严寒天气条件下各覆盖材料的保温效果
    3.2 ‘世纪寒潮’期间不同处理的温控效果的评价
        3.2.1 不同覆盖方式的温度变化及保温效果评价
        3.2.2 不同树冠高度低温分布特征
    3.3?世纪寒潮?后葡萄的冻害调查
        3.3.1 济宁、枣庄两地的冻害调查
        3.3.2 泰安地区的冻害调查
        3.3.3 泰安地区冻害后续调查
    3.4 不同防霜剂对赤霞珠幼叶抵御霜冻的效果
        3.4.1 霜冻天气实时监测
        3.4.2 不同防霜剂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4.3 不同防霜剂对丙二醛的影响
        3.4.4 不同防霜剂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5 不同防霜剂对叶片光合荧光系统的影响
        3.4.6 不同防霜剂防霜效果的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简易覆盖替代埋土防寒的可行性
    4.2 突发降温可采用的应急防冻措施
    4.3 树冠高度选择与抗低温胁迫
    4.4 休眠期冻害评价指标的意义
    4.5 霜冻机理与化学防霜措施效果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果树晚霜冻害的前后防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人机扰动的果园防霜试验研究[J]. 王荣英,孟纯,张九青,许俊东,侯晓杰,姜全.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05)
  • [2]基于星地多源数据的酿酒葡萄晚霜冻害遥感监测研究[D]. 李文杰. 浙江大学, 2021
  • [3]丹东宽甸地区软枣猕猴桃越冬性问题初探[D]. 李少璇. 延边大学, 2020(05)
  • [4]宁夏灌区桃树花期和幼果期抗寒性与防霜技术试验研究[D]. 刘兆宇. 宁夏大学, 2020(03)
  • [5]茶园辐射霜冻特征响应与防霜能量量化研究[D]. 鹿永宗. 江苏大学, 2020
  • [6]基于热平衡模型的果园防霜机关键参数优化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D]. 丁皓.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7]中国主要果树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 柏秦凤,霍治国,王景红,张勇. 果树学报, 2019(09)
  • [8]涉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秦亚楠.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9]内蒙古地区近65年来紫花苜蓿低温冷冻灾害的时空动态[D]. 王鹏远.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10]葡萄园简化防寒技术研究[D]. 宋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果树晚霜冻害防治前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