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委召开全国政协工作会议

如皋市委召开全国政协工作会议

一、如皋市委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倩[1](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投身浩浩荡荡的支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苏北支前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北人民群众是自卫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重要支援力量,其中民工群体尤其发挥了关键作用。因应战争局势的变化,中共先后建立华中北线支前司令部、华中支前司令部、苏北支前司令部,并建立县区乡村各级支前组织,领导和发动苏北民工参与支前。支前运动是高度的组织工作与动员工作,中共以细致入微且卓有成效的动员技巧顺应、干预和引导民工思想、行为的发展。在动员的基础上,对民工进行编组、整训与支拨,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民力使用制度。巩固民工队伍离不开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共要求“把民工队当成学校来办”,在民工队中加强党、团建设,提高民工政治素养,培养后备力量。而且,在民工队中加强群众纪律,开展“民爱民”运动调适新老区群众关系与干群关系。科学地管理民工是保障支前运动高效开展的关键,中共对民工的日常生活有较为严格的管理,使民工从自由散漫的个体逐步向统一、约束的集体生活过渡,努力将民工锻造成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干部群体与民工群体是参与支前运动的两大群体。为巩固地方秩序和开展支前运动,中共在短时间内提拔了大量干部,充实了组织力量。但因培养时间较短且受干部自身因素的影响,党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支前过程中,基层干部作为中共群众动员理念与政策的执行者与贯彻者,中共对其有抱有较高的期许与职责要求。同时,基层干部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战勤任务。基层干部扮演着多重角色,群体内部的心态与行为各有不同。从民工群体来看,民工支前过程中存在诸多顾虑,多以家庭与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在行为上,一方面,许多群众受到土改刺激、阶级觉悟、心理激发、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等因素的影响而积极支前。另一方面,民工队伍中存在开小差、躲避后勤的现象,中共发现问题后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民主处理逃勤事件,动员民工归队。支前运动的开展并非一蹴而就,期间伴随着多重矛盾,其一是如何平衡土改、支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地方支前组织注意在不同区域、阶段对土改、支前与生产有所侧重,并通过合作互助等方式努力解决支前与生产的矛盾。其二是在繁重的战勤压力下如何科学使用民力,各级支前组织通过掌握各地民力状况,前后方等价记工、整理后勤的方式,努力实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负担的平衡。其三是国民党特务及一些地主、土匪等煽动群众制造暴动,破坏支前运动。地方党政军机关灵活应对,逮捕少数暴动分子并对群众加强教育,有效化解了冲突。总体而言,解放战争时期的苏北支前运动是一场广泛、深入、彻底的群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群众走向中共革命的历程是曲折而又复杂的,群众将自身所附带的地缘、文化属性融入了革命之中,中共也将自身的革命理念、政治文化传递给了群众,努力使中共革命的目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干部与群众、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努力贯彻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拥护。

顾晨[2](2020)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建立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苏中抗日根据地便是其一,其开辟、创建与发展是新四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正确方针,事实也证明这是一项伟大举措。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领导下,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苏中抗日根据地比邻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发达,众多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聚集在根据地内,因此文化建设的开展能顺利有效进行。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战爆发前就有革命文化活动,这些也为日后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内,众多的文化组织与团体相继建立,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向人民大众普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政策,为唤醒群众,激发群众革命斗志,并为抗战救亡运动做出了极大贡献。在根据地内,文化活动日益蓬勃发展。从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到新闻出版、宣传口号与标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发展与突破,这些文化方面的斗争汇聚成了抗日战线中的一把利器,在文化战线与敌伪针锋相对,成为抗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有着其自身特性。正因如此,在当时抗战大背景下,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文化工作者与苏中抗日根据地内广大的党政军民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发,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当时的经验。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建设对当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以及文化建军等方面都是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共分为两大部分,主要论述的是根据地内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教育事业,以及在根据地内活动过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的简单叙述。第二章共分为三部分,主要对根据地内的文化组织与团体进行介绍,对其主要领导人以及成员来源和进行的重大文化活动展开论述。第三章共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根据地内的各项文化成果,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内的文化成果是浩如烟海,无法枚举的。由于笔者精力和水平限制,本文主要选举了一些有代表和有特色的文化成果加以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就其自身特点与经验启示展开论述。

武宜璟[3](2020)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建国后,我国面临着落后的农业经济满足不了人民需要,更适应不了工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鼓励青年人踊跃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垦荒地,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由此,我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1958年北戴河会议召开,中央正式提出要于1958~1963年间动员内地青年前往边疆地区参与开发建设。这次会议上,中央提出江苏动员60万人前往新疆参与支援建设。在中央的指导下,新疆及其他省市的支持与合作下,江苏于1959年~1960年动员了大批青年前往新疆,随后为了巩固已进疆江苏青年在新疆扎根建设的决心,又于1961年~1965年间相继动员已进疆青年在江苏的家属们入疆。江苏青年们来到新疆后,与新疆的各族人民一同奋斗,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疆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新疆工业体系逐步形成的进程、完善了新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建设、使新疆科教文卫等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是对1959~1965年间的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工作进行历史考察。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整理并分析与本文相关的国内研究与着作;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并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背景。第三部分,梳理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的展开过程。第四部分,阐述江苏青年在新疆的巩固与安置工作。第五部分,总结归纳江苏青年对新疆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江苏的援疆工作提供借鉴经验。

周晨阳[4](2020)在《如皋市“河长制”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水是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进步和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江河湖泊的自然水环境生态却日益破坏和恶化,“河长制”便应运而生。河长制的出现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之于建立完善水环境治理制度和办法方面的一种重大改变,是目前仅在中国存在而其他国家没有的一项自然水环境治理制度。可是它毕竟是一个在社会上兴起不久的制度,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我国的河长制是基于原先的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实在不断实践经验教训中积累出来的,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具备相当丰厚的环境管理法律依据、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学界理论的支持。我国河长也经历了多年的沉淀期,从单个区域的试水到渐渐铺开,它对于水环境的迅速改善以及治理的时效性上相比以前的方式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各地开满河长制的绚丽花朵,通过一系列实践表明了河长制确实是一项对水环境治理非常有用的机制。纵观历史发展,新事物总不是完美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河长制也不例外,在广泛实施和具体操作等多个方面都碰到了不可避免的缺陷,在真正将制度应用于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显露出了河长制本身及操作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将河长制推行成为我国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地方。本文将在大量的参考资料阅读和国内外文献的深入研究前提下,并根据五年的基层工作经历,选取江苏省如皋市为研究的目标,以如皋市的河长制为研究的对象。本文采用了理论基础分析与社会实践研究的相结合的分析形式,参考国内外的文献,并对如皋市现有河长制建设的文件、规章制度等内容进行了摸排与分析,对发改委、水利局、环保局及如皋各乡镇、村进行实地的走访,研究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模式和其发展的历程,研究如皋市河长制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情况,运用公共资源管理学、社会学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和理论,对如皋市各乡镇河长制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虽然如皋市河长制的发展确实对于水生态环境治理及美丽生态乡村的建设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通过研究如皋各区域环境治理平衡性、水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性等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实际工作发展中所存在面临的一些困境,同时对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追溯这些问题所可能产生的原因和根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对如皋市河长制今后的建设提出了改善的意见和建议。

汪嘉伟[5](2019)在《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目标,按照“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思路,江苏省于2017年率先出台了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考核细则,并提出到2020年30%的县(市)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如皋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体量位于苏中县级市前列。近年来如皋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始终突出城水相融、生态宜居的建设主题,立足市情,认真谋划,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衔接不畅、生态型执政理念系统性不强、绿地养护精细化水平不高、群众参与性低、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人文特色、旅游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极大阻碍了生态园林城市长远的建设和健康发展。通过对如皋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型园林建设理念领悟不够;主政者存在照搬主义,重形式轻实质;政府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人才培养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园林建设相关方面的研究,借鉴国内部分县级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从城市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等视角入手,总结现状、探讨思路、构建策略,以存在问题为出发点、以对策研究为落脚点,从理念、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思考,研究认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管理中,政府应该积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决策职能,畅通部门信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养护力度。政府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城市建设专业人才,保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加强引导,将文化传统融入园林城市建设中,不断构建城市特色。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政府唱独角戏,更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合作建设,才能统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实现如皋人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

张玥[6](2019)在《抗战时期南通地区日汪“清乡”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乡”运动是抗战时期日汪在华中沦陷区所推行的法西斯殖民统治活动。该运动的实施,一方面是日方“以华治华,以战养战”既定政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汪伪政权加强自身统治的需要。从1943年4月到1944年10月,日汪在南通地区实施的“清乡”运动既是苏南“清乡”工作的扩展,也与南通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汪在南通地区先后进行了军事“清乡”、政治“清乡”、延期“清乡”与高度“清乡”,给该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沦陷区人民的强烈反抗。沦陷区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日汪在南通地区实施的“清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既是中共领导下反“清乡”斗争的成就,也是日汪内部矛盾不断加剧的另类体现。

冯志峰[7](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张强[8](2018)在《档案管理先期介入:规范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之需要》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中央从深化农村改革全局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将赋予农民真正财产权,加快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真实记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过程,是检验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据,起到"还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的作用。南通市通州区此次农村土地

金子求[9](2017)在《1953-1954年江苏省普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首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普选过程及其政治动员的探讨,而较少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等历次政治运动和中共在过渡时期一系列政策对普选的影响这一角度,考察中央的普选政策在地方落实的具体情形。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第一手档案材料,考察建国初期复杂政治情况下,中央关于选举权判定、选举代表的标准及普选中的基层干部政策在江苏普选中的落实情况,探讨普选在当代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实行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是中共既定的建政目标。中央的最初设想是在1953年春夏之间召开人民政协的第二次全体会议,而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迟到三年以后召开。中央最终决定在1953年实行普选,一方面与第一届全国政协即将期满,中央考虑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新调整有关,另一方面,斯大林的建议进一步促成了中央关于1953年实行普选的决定。普选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中央要求全国基层选举必须在深入动员的基础上,吸引选民自觉地热烈地参加选举,但各阶层民众对普选的态度与中央的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农民、工人、科学界不关心普选;资产阶级、民主人士怀疑普选是假民主;基层干部欲趁普选“换班”;相反,地主、反革命分子反而关心自己有无选举权,一部分人民对于选举却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为此,各地通过广泛深入的普选动员,使参加选举的选民达到了选民总数很高的比例。地方的普选是对中央关于普选原则的落实。中央在公布选举法之初即宣称:新政权的普选不同于清末以来的历次选举,也要与欧美资产阶级的选举有别,普选是一场人民内部的民主运动。但建国初期政治情况复杂,民主选举的政策在地方执行时发生了偏差。就选举权而言,中央的本意是既要依法剥夺地主、反革命的选举权,又要使选举权的剥夺面不致过大,这样才与普选的民主运动性质相符,但是各地“土改”中错划漏划地主成分和“镇反”中错管漏管反革命的遗留问题使选民资格的审查复杂化,地方干部在选民资格审查时,将注意力放在查找漏划地主,追逼反革命材料,客观上形成“二次土改”、“二次镇反”的紧张和波动,江苏多地因普选引发自杀事件。为弥合中央政策和地方选举之间的张力,避免引起社会波动和混乱,江苏省委提出:确定选民资格,应在过去历次政治运动已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坚决防止在选民登记中企图重新划分阶级成分和重新进行镇反判定的倾向。普选中处理错划漏划地主成分和错管漏管反革命等遗留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判定选举权利,而非基层普选发动群众的重点。普选中,“一律不重新划分阶级成份(分)”,禁止找反革命或政治上有嫌疑者谈话和追逼材料,也不准带口信。江苏普选中新区和老区处理地主选举权利的政策有所不同。新区土改未满五年,一般不涉及地主改变成分给予选举权利的问题。新区普选中将明显错划的地主政治上摘掉其地主帽子,给予其选举权利,但地权不再变动。个别漏划地主在普选中只剥夺其选举权利,其土地和财产待普选后处理。凡一时弄不清或可划可不划者,已划者不改,未划者不动;富农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老区旧富农选举权依1950年《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予以甄别;老区土改漏划地主一般没有,错划地主情形普遍,但老区土改已满五年,故不必大量地处理错划漏划地主成分问题,而应以改变成分问题来处理地主选举权。普选中,无论新区处理土改错划漏划成分,还是老区改变地主成分,都只能当做普选中有关选举权利的个别问题来处理,不能当做基层选举发动群众工作的重点。老区如有明显为劳动人民被划为地主,应坚决予以纠正。选举什么人当代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及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一系列政策有关。分批展开的基层普选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统购、总路线宣传后,代表标准有所提高,各地提出选举“拥护总路线,带领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当代表。互助合作、统购中的积极分子被提为代表,抵制统购的私商和富农代表被撤换。中央提出农村普选应防止走“富农路线”,而应“坚固地巩固中农,防止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和地主反革命的阴谋结合。”农村中当选代表以贫农和中农为主,富农代表仅属个别。选举大会呈现出一幅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历史场景,普通百姓步入基层权力机构,不失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底层民众的政治“翻身”,但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民主选举在另一些地方又为干部包办代替,或为民众的宗派势力所左右,甚至发生普选干部以选举权为诱饵,敲诈勒索地主、反革命的现象。普选并非干部的整体“换班”。中央、华东局和江苏省委均提出保证80%以上的基层干部得到改造提高,争取当选。普选中处理了一批违法乱纪干部和混入基层政权的阶级异己分子,解除了乡村社会的“新恶霸统治”,进一步纯洁了基层政权组织。普选后的政权加快推进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中央而言,普选和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进行了新调整,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了党对政府和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统一领导,基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的一元化党政领导体制,奠定了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基本格局。普选基础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1955年夏季以后,在不断升温的反“右倾”的政治氛围下,农业合作化运动形成迅猛发展的浪潮,与此同时,党的政治路线上“左”的倾向日益凸显,损害了党内民主讨论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随着“左”倾错误逐步蔓延,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我国选举制度得到恢复并历经改革和逐步完善。

顾如江[10](2017)在《协同视域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以如皋市X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引导各地政府对绩效评估的探索和实践,更多的政府及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在县级以上的政府绩效评估,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研究较少,大部分国内研究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的各个要素及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新视野和新观点少,缺乏可操作性措施。总体上,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特别是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仍然显得无序,缺乏协作性、自发性。直到本世纪初,英国学者Tom Ling对协同管理的研究中,就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合作的方式是通过绩效评估形成新的协同激励机制,这里开创性的提出了绩效评估与协同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政府、公众、专家学者等视角出发,通过梳理我国协同学与协同政府管理、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文献、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协同理论,分析协同论引入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迫切性和可能性,详细讨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协同主体、协同视角、三大协同步骤等,然后结合笔者曾经工作的X镇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探寻协同视域下X镇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协同视域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对策,要多层次加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主体的分工协作,多角度构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协同指标体系框架,有步骤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协同机制,从而产生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协同效应,促进乡镇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二、如皋市委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皋市委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史料综述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群众支前的历史回溯与抗战胜利后苏北社会
    第一节 战争与中共的民众动员
    第二节 抗战时期苏北群众支前概况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苏北社会与民众
第二章 苏北支前民工的动员与组织
    第一节 苏北支前组织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民工的动员
    第三节 民工的编组与支拨
第三章 民工的政治工作与日常管理
    第一节 党、团建设
    第二节 民爱民运动
    第三节 民工的日常管理
第四章 支前运动中的苏北干部群体
    第一节 支前干部的提拔、培养与抽调
    第二节 基层干部支前中的心态与行为
    第三节 干部的惩处与纠偏
第五章 支前运动中的苏北民工群体
    第一节 支前民工群体基本情况
    第二节 民工支前的顾虑
    第三节 民工支前表现与中共的应对
第六章 支前中的多重矛盾与中共的应对
    第一节 土改、支前与生产的矛盾
    第二节 战勤压力与合理负担
    第三节 国民党与地方势力策动的暴动事件
结语
    一、苏北支前运动的特点
    二、苏北支前运动的成效与限度
    三、支前运动中的党群、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
        二、关于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文教工作兴盛
        一、文化活动
        二、教育事业
        三、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
        四、从抗大九分校到苏中公学
    第二节 文化名人与知识分子荟聚
第二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组织与团体
    第一节 党和根据地政府创建的组织与团体
    第二节 人民军队创建的组织与团体
    第三节 民间创办的组织与团体
第三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果
    第一节 文学创作
        一、诗歌
        二、民间墙头诗
        三、小说
    第二节 戏剧活动
    第三节 歌舞活动
        一、歌曲
        二、民谣小调
        三、秧歌舞
    第四节 美术创作
        一、木刻
        二、油印宣传画
    第五节 新闻出版
        一、各类报刊
        二、出版机构与出版图书
    第六节 宣传标语与口号
第四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第一节 特点
        一、坚定的党性
        二、鲜明的时代性
        三、昂扬的战斗性
        四、广泛的群众性
        五、浓郁的地方性
    第二节 现实启示
        一、尊重人才与知识
        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三、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四、提高文化工作者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背景
    1.1 国家需要
    1.2 地方需要
第2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工作的展开
    2.1 设立支边管理机构
    2.2 开展支边动员宣传工作
    2.3 审批并确定支边人员
    2.4 完善支边人员的后勤保障
    2.5 运送支边人员
第3章 江苏青年在新疆的安置与巩固工作
    3.1 安置工作
    3.2 巩固工作
第4章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评析
    4.1 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的贡献
    4.2 支援新疆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江苏省1959年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总结(节选)
附录B 关于做好支边人员在集中期间和沿途粮食供应工作的通知
附录C 关于1960年支边运送工作的注意事项的通知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如皋市“河长制”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论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河长制
        2.1.2 水污染综合防治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2.2 政策执行系统理论
3 如皋市“河长制”现状分析
    3.1 如皋市河长制政策及其实施现状
        3.1.1. 如皋河长制产生和发展历程
        3.1.2 如皋河长制实施现状
    3.2 如皋市河长制实践的成效
        3.2.1 河道管护得到强化
        3.2.2 河长制逐步成熟规范
        3.2.3 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3.3 如皋市“河长制”发展困境
        3.3.1 河长制各镇进展不平衡
        3.3.2 河长制执行随意性较大
        3.3.3 河长制公众参与度低
        3.3.4 河长制治理成果维护难
    3.4 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3.4.1 河长制运行机制不健全
        3.4.2 河长制具体执行细则不具体
        3.4.3 河长制考核机制较为僵硬
        3.4.4 基层工作积极性下降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河长制”发展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水污染治理的举措
        4.1.1 美国:设立流域管理局
        4.1.2 英国:设立水务局
    4.2 国内先进经验
        4.2.1 无锡:建立河长制考核办法
        4.2.2 福建省:健全河长制工作机制
        4.2.3 江西省:完善河长制配套设施
    4.3 经验借鉴
        4.3.1 加强河长制制度建设
        4.3.2 重视公众力量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4.3.3 完善河长制配套设施
5 进一步完善如皋市“河长制”的对策分析
    5.1 夯实“河长制”运行基础
        5.1.1 明确各方职责改进并落实河长制工作运行机制
        5.1.2 加强河长制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公共意识
        5.1.3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治理效率
        5.1.4 多方争取资金保障
    5.2 健全地方政府河长制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
        5.2.1 完善政府内部行政监督机制
        5.2.2 健全公众参与协同共治机制
        5.2.3 健全水环境保护问责追责机制
    5.3 强化考核评价,把问责和激励落到实处
        5.3.1 构建科学评价指标、落实工作人员考核指标
        5.3.2 具体化奖惩分明倒逼责任落实
        5.3.3 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加大激励力度
    5.4 强化河长制配套建设
        5.4.1 推广管养分离
        5.4.2 市场多方位参与
    5.5 引入社会群体公众力量
        5.5.1 提高公众公共意识
        5.5.2 扩展百姓参与方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园林城市
        2.1.2 城市建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践探索
    3.1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3.1.1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
        3.1.2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基础
    3.2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的做法
        3.2.1 城市公园建设
        3.2.2 小游园建设
        3.2.3 河道景观建设
4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发展模式粗放
        4.1.2 养护管理水平较低
        4.1.3 缺乏优秀行业人才
        4.1.4 绿地建设未完全按照规划进行
        4.1.5 生态园林城市特色性不够明显
    4.2 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生态型园林建设理念领悟不够
        4.2.2 城市建设忽视养护重要性
        4.2.3 忽视对人才培养
        4.2.4 政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4.2.5 照搬先进城市经验
5 国内部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国内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经验借鉴
        5.1.1 明确的组织定位
        5.1.2 公园免费开放
        5.1.3 注重规划建设
    5.2 国内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经验借鉴
        5.2.1 构建绿地系统格局
        5.2.2 实现绿色发展
        5.2.3 坚持以人为本
6 完善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贯彻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理念
        6.1.1 注重长远发展
        6.1.2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6.1.3 突出责任意识
    6.2 加大资金支持养护工作力度
        6.2.1 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支持
        6.2.2 多渠道筹措资金
        6.2.3 制定新的资金考核办法
        6.2.4 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
    6.3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6.3.1 重点培养和引进城市建设专业人才
        6.3.2 提高社会民众等群体参与度
        6.3.3 提高人员的素质
    6.4 加大政府部门之间沟通
        6.4.1 坚持规划引领
        6.4.2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6.4.3 加大执法力度
    6.5 构筑如皋城市文化特色
        6.5.1 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态园林城市
        6.5.2 将乡土文化融入生态园林城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抗战时期南通地区日汪“清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日汪发动南通“清乡”运动之背景
    第一节 日汪发动“清乡”运动原因
        一、日方“以华治华、以战养战”政策使然
        二、汪方增强政权统治力的需要
        三、华中战略地位与军事形势刺激
    第二节 南通在日汪“清乡”运动中之地位
第二章 日汪南通“清乡”运动之开展
    第一节 日汪南通“清乡”运动主要内容与方式
        一、第一期“清乡”
        (一)军事“清乡”(1943.4-5)
        (二)政治“清乡”(1943.6-9)
        (三)延期“清乡”(1943.10-12)
        二、第二期“清乡”(高度“清乡”)
        (一)军事清剿(1944.1-2)
        (二)政治伪化(1944.3-5)
        三、经济“清乡”与思想“清乡”
        (一)经济“清乡”
        (二)思想“清乡”
    第二节 日汪在南通“清乡”运动中的合作与冲突
        一、日汪在南通“清乡”运动中的合作
        二、日汪在南通“清乡”运动中的冲突
    第三节 日汪南通“清乡”运动之后果
        一、对新四军的影响
        二、对普通民众的压迫
第三章 中共南通反“清乡”斗争
    第一节 中共南通反“清乡”斗争策略及措施
        一、反第一期“清乡”
        (一)反军事“清乡”
        (二)反政治“清乡”
        (三)反延期“清乡”
        二、反第二期“清乡”
        三、反据点斗争与战略反攻
        四、反经济“清乡”与反思想“清乡”
        (一)反经济“清乡”
        (二)反思想“清乡”
    第二节 中共南通反“清乡”斗争胜利意义
第四章 日汪南通“清乡”运动评价
    第一节 日汪南通“清乡”运动性质及影响
    第二节 南通“清乡”运动与他处伪化运动比较
        一、南通“清乡”运动与苏南“清乡”运动比较
        二、南通“清乡”运动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比较
    第三节 日汪南通“清乡”运动破产原因
        一、抗日军队不懈的武装斗争
        二、兄弟分区的鼎力相助
        三、群众的全力反抗
        四、广泛的统一战线
        五、日汪内部问题不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8)档案管理先期介入:规范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之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的重要性
二、档案管理先期介入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必要性
三、档案管理先期介入做法探讨
    (一) 组织架构先行。
    (二) 调研摸底先行。
    (三) 明确标准先行。
    (四) 培育典型先行。
    (五) 全员培训先行。
    (六) 业务指导先行。
    (七) 源头控制先行。

(9)1953-1954年江苏省普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
第一章 中央关于普选决策动因及目标
    一、中共的普选设想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提出与普选
    三、斯大林的建议
    四、中央关于普选的基本精神
        1. 选举权
        2. 被选举权
        3. 普选中的基层干部政策
        4. 关于资产阶级的选举权
    小结
第二章 江苏普选的宣传动员
    一、江苏普选的概况
    二、民众对普选的态度
        1. 普通民众不关心普选
        2. 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恐慌
        3. 基层干部“换班”思想严重
        4. 资产阶级心态复杂,民主人士留恋政治协商
    三、宣传动员
        1. 新旧政权对比
        2. 宣传选举政策,消除谣言
        3. 安抚基层干部
        4. 宣传“联合提名”的民主性
        5. 纠正科技界“不问政治”的倾向和“纯技术观点”
    小结
第三章 选举权的确定
    一、中央关于选举权的规定
    二、普选试点中的选举权审查
        1. “地主分子”与“地主出身”
        2. 地主改变成分后获得选举权
        3. 地主兼其他成分与其他成分兼地主
        4. 富农选举权
        5. 管制分子选举权
    三、江苏普选中选举权审查的偏向
        1. 剥夺面过大
        2. “二次土改”
        3. “二次镇反”
        4. 自杀事件
    四、纠“左”
        1. 一律不重新划分阶级
        2. 禁止追逼反革命材料
    五、选举权审查结果
    小结
第四章 选举代表
    一、选举“社会主义的带路人”
        1. 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积极分子被选为代表
        2. 抵制统购的农民干部被撤换
        3. 余粮户抵制统购中的积极分子当选代表
        4. 富农当选代表仅属个别
        5. 工商界、资产阶级的选举权
    二、江苏普选中的若干问题与偏向
        1. 干部包办选举
        2. 民主选举与强制投票
        3. 普选中的群众“倒干
        4. 关于选举结果
        5. 选举中的乱象
    小结
第五章 普选后的政权
    一、普选前后的基层干部状况
        1. 普选前乡村基层组织不纯
        2. 普选中处理“坏干部”
        3. 普选后干群关系的新变化
    二、普选后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1. 加快实现农业合作化
        2.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调整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协同视域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以如皋市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协同学与协同政府管理的研究
        (二)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
        (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深入访谈法
    四、研究内容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困难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
        (一)政府绩效
        (二)政府绩效评估
    二、协同理论
        (一)协同论的内涵
        (二)协同论的主要原理
        (三)协同论引入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第二章 协同视域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分析
    一、乡镇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协同主体
        (一)县(市)政府发挥绩效评估的导向作用
        (二)乡镇政府发挥绩效评估的自发作用
        (三)公众发挥绩效评估的参与作用
        (四)专家学者发挥绩效评估的独立性作用
    二、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协同视角
        (一)协同的政府视角是关键之举
        (二)协同的百姓视角是本质要求
        (三)协同的专家学者视角是时代需要
    三、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三大协同步骤
        (一)信息高度协同
        (二)分工广泛协同
        (三)机制深度协同
第三章 协同视域下X镇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如皋市X镇政府绩效评估中协同性问题考察
        (一)如皋市X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主体缺位越位
        (二)如皋市X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指标体系不健全
        (三)如皋市X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二、协同视域下X镇政府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X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主体作用发挥失衡
        (二)X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视角单一
        (三)X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步骤无序
第四章 协同视域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
    一、多层次加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主体的分工协作
        (一)加强县(市)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主导性
        (二)加强乡镇政府对自身绩效评估的自发性
        (三)加强公众对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参与性
        (四)加强专家学者对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独立性
    二、多角度构建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指标体系框架
        (一)构建政府视角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指标
        (二)构建百姓视角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指标
        (三)构建学者视角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指标
        (四)乡镇政府绩效评估协同指标体系框架
    三、有步骤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协同机制
        (一)优先建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二)着力打造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协同平台运行机制
        (三)严格制定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运用协同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如皋市委召开全市政协工作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支前运动研究[D]. 张雅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苏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研究[D]. 顾晨. 扬州大学, 2020(06)
  •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青年支援新疆建设历史考察[D]. 武宜璟. 新疆大学, 2020(07)
  • [4]如皋市“河长制”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 周晨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如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汪嘉伟. 扬州大学, 2019(02)
  • [6]抗战时期南通地区日汪“清乡”运动研究[D]. 张玥.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7]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8]档案管理先期介入:规范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之需要[J]. 张强. 档案与建设, 2018(01)
  • [9]1953-1954年江苏省普选研究[D]. 金子求.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6)
  • [10]协同视域下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以如皋市X镇为例[D]. 顾如江. 苏州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如皋市委召开全国政协工作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