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种常用词的识别与更正

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种常用词的识别与更正

一、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个常用词的辨正(论文文献综述)

冯卓[1](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王嘉玮[2](2021)在《高语速医学研讨会的英汉同声传译策略 ——研讨会《新冠肺炎最新进展》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模拟同声传译选取的语料是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的《新冠肺炎最新进展》系列研讨会之一,主题为“流行病学、治疗和疫苗、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影响儿童的多系统炎症综合征”。该研讨会主要围绕新冠肺炎的近况及相关疾病的情况展开,专业性强。本篇实践报告总结分析了本次高语速医学研讨会同声传译中的典型问题和口译策略。针对信息密度大的问题,可以采取断句和改译等口译策略;针对冗余问题,可以采取省略与简化等口译策略;针对插入语问题,可以采取信息整合和增译等口译策略。本篇实践报告的撰写,不仅使译员的个人口译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可为其他译员提供参考,提高同声传译质量和效率。

苏日那[3](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陈露[4](2020)在《面向智慧医疗的文本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慧医疗的兴起,以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春雨医生为代表的医疗健康移动终端成为医疗界最大的医疗健康信息产生与交换的渠道,同时也为智慧医疗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用户使用医疗健康移动终端常常以自我诊断、医疗健康知识问答为目的,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背景知识,对健康状况的描述往往比较口语化,导致自我诊断和医疗健康知识问答的目的难以实现。若是用户发表的医疗健康文本或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规范化,可以更好地提升智慧医疗的服务效果,这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面向不同的智慧医疗场景,对医疗健康文本展开了规范化研究,创新点如下:一是针对智慧医疗中的智能分诊,提出了基于双通道网络的文本规范模型。智能分诊包括自我诊断、辅助挂号和辅助寻医等场景,模型对文本的规范化旨在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率,因此,考虑选择医疗健康文本的语义作为要规范的要素。模型首先设计了两个通道,用来学习并提取医疗健康文本的特征;接着设计了对抗机制,通过来源判别和科室分类两个任务相互对抗实现用户健康术语的提取;然后基于提取的词语,利用双通道结构进行编码校正,实现文本语义的规范化;最后将规范后的语义编码输入分类器进行科室分类,从而实现智能分诊。实验结果证明,基于双通道网络的文本规范化模型能够有效规范医疗健康文本的语义,并且能够显着提升智能分诊的准确率。二是针对智慧医疗中的智能问答,提出了基于词语填空策略的文本规范模型。智能问答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医疗健康在线平台上提出医疗健康问题的场景。在智能问答场景中,用户健康术语作为问题的关键词,成为需要规范的要素,以期通过用户健康术语的规范,使获取的答案更准确。模型的输入包括三种文本,不规范问题、相关的规范问题、隐藏了一个用户健康术语的不规范问题;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从规范的问题中提取词语填充到被隐藏用户健康术语的位置,使得重构后的问题能够得到与原始不规范问题一致的序列标注结果。模型首先使用GRU网络对输入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将规范的问题文本输入CNN网络学习权重分布W,并基于W提取词语,接着根据设计的函数将词语准确填充到被隐藏用户健康术语的位置;最后将不规范问题文本和重构后的不规范问题文本分别输入CNN-CRF结构,用于序列标注和损失计算。模型对两个CNN-CRF结构设置了参数共享,从而使得第一个CNN-CRF结构对第二个CNN-CRF结构产生正则化效果,同时也使得第二个CNN-CRF结构的序列标注结果更多地依赖于词语填空的准确度。实验在百度阅读理解数据集Du-Reader上展开,通过比对实验证明了基于词语填空策略的文本规范模型能够有效规范用户健康术语。

古扎力阿依·尔肯[5](2020)在《医用词语的泛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用词语泛化是指医用词语即医学术语,医学日常用语,医学熟语突破原有的领域进入其他领域,也就是说,本适用于医学领域内的词语语义推演到其他领域的多种事物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词语和利用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医用词语泛化的语料,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几个版本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医用词语泛化数量仍然在递增这一语言客观现实。论文对已找出的目标词语按泛化类别和分布领域进行分类。另外,由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发生泛化的医用词语存在深浅之分,所以对其进行分类,其中显示原义加上泛化义的医用词语占多数。本文认为,医用词语泛化有量大面广,功能增值,泛化不均衡性等几个特点。医用词语词义泛化的途径主要是借助事物的相关相似性,完成医用词语泛化过程的重要理据是隐喻、借代和引申方式泛化。医学专用词语发生泛化由两大因素引起,即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因是由修辞学、词义学等语言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属于语言学的范围,而外因是由非语言本身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属于社会学的范围。医用词语以原形直接进入共同语和通过构形的改换进入共同语。医用词语的社会化,既是一种必然的语言变异和动态发展的趋势,也是交际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医用词语的泛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探讨,将深化对医学领域词汇发展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词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官科[6](2019)在《汉语法律词语的认知研究 ——以刑事法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法律词语是表征法律事体和法律事件概念的象征性符号单位(symbolic unit)。法律词语研究是法律语言本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了解法律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通达入口。已有法律词语研究多从结构主义或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切入,探讨法律词语的语义属性和功能特征,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法律词语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缺少对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和意义建构的系统性认知探讨。刑事法律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能够调节最为广泛的社会关系而成为其他法律的“后盾法”。刑事法律词语提供了一个通达庞大的法律和社会生活知识网络的入口,展现了各种以权利(权力)和义务关系为载体的法律活动过程,是法律词语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框架语义理论、概念转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统计为辅以及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刑事法律词语为例证,对汉语法律词语进行认知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汉语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第二,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第三,汉语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过程及机制。首先,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汉语法律词语的字组合结构以四字格及以上多字组合为主,双字格次之。多字组合词语的概念化主体为法律人,词语语义固化度较高,符合法律的行为规范本质。双字格词语的概念化主体包括法律人和普通民众,词语语义形成方式多样,对大众的可及度更高。汉语法律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复合法和缩略法,复合法构成的法律词语内部结构以定中偏正居多。定中类法律词语的词法模式型频统计表明,在V+N(动+名)、N+N(名+名)、A+N(形+名)三个类别中V+N类数量最多。该结构的动词(语素)部分陈述了一个个法律语境中的行为事件,再以此为认知参照点,指向名词(语素)表征的法律事物,体现了人们对行为事件的认知聚焦。定中类法律词语的中心名词(语素)的例频统计表明,数量最多的是“罪”。这些以“罪”为词根的词语实质上表征了一个个受法律规制的危害行为事件,反映了刑事法律的本质特征。第二,汉语法律词语的语义特征体现在语义的固化、语义的类聚以及语义的行为事件本质。法律词语语义的固化表现在法律词语以使用为基础,语义结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法律实践要求不同认知主体达成统一的认知结果,法律词语语义的固化成为现实需要。法律因果关系的作用也催生了语义的固化。法律词语语义的类聚是人们从某个共同的视角或维度对法律事体和事件进行认知识解的结果,是对法律事体和事件的复杂性以及相互关联性进行概念化加工的反映。法律词语的语义结构以法律语境中的行为事件为核心特征,法律词语唤起了不同的行为事件框架及其中的元素,为通达法律概念知识结构提供了可及点。在对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usage-based)的语言观为指导,本文将法律词语分为“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类。其次,本文运用框架语义理论对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汉语法律词语具有统一连贯的概念层级结构和复杂多元的概念框架结构。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以【时空】域为基本域,依次延伸至【社会】域、【法律活动】域和【刑事法律活动】域三个抽象域。以【刑事法律活动】域为基础,法律词语的概念背景进一步扩展为【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个概念框架。“行为”是链接这些认知域和概念框架的共同特征。通过对【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四个概念框架结构的分析,本文发现这些概念框架的施事主要为【司法机关】或其代表,受事为【刑事案件】或案件中所包含的【危害行为】,以及【犯罪嫌疑人】和【刑罚】。各框架中的行为特征包含【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结果】等值,在不同的语境中得以突显或隐略。四个概念框架的施事和行为之间形成意图关系,行为对受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力作用,这些构成概念框架的结构常量。同时框架特征的某些值互相制约,形成值限制关系。这四个概念框架之间以“刑事法律行为”为共享特征,以行为发生先后顺序链接,体现了人们对刑事法律行为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化认知。最后,本文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汉语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机制,并考察了意义建构的认知基础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汉语法律词语的意义建构是以体验认知和社会认知为基础,对法律事体和法律事件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也是法律词语语义的认知识解过程,主要体现了概念转喻、概念隐喻、侧显和视角识解机制的作用。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法律词语语义的行为事件本质不断凸显,法律活动主体之间的权利(权力)和义务关系得到强化。第二,通过对“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四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发现以下规律:“侦查”类词语表征的核心概念是【刑事案件】或【危害行为】以及【侦查行为】。这些词语的意义建构主要是以相应的行为事件框架为基体,侧显行为的施事、目的、方式、地点等元素,并体现了范畴代范畴成员、行为结果代原因、事件代次事件等转喻认知机制以及【案是实体】的隐喻认知机制。“起诉”类词语的意义建构主要是视角识解的过程。人们从原告或被告视角对起诉行为进行观察,突显行为的主客体、过程和状态。“审判”类词语主要表征三个核心概念:【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和【犯罪行为后果】。表征【犯罪行为】概念的词语的意义建构是侧显识解过程,认知聚焦于行为的主体、方式、场域等元素。表征【犯罪行为人】概念的词语经历了以行为的某个侧面转指行为再转指行为人的双重概念转喻过程。表征【犯罪行为后果】概念的词语意义建构是从时间维度和人身附属物维度进行梯度调整的识解过程。“执行”类词语主要包括表征【执行方式】概念和【执行场所】概念的词语。前者的语义识解主要体现了行为代受事或地点、范畴代范畴属性的转喻认知机制,以及【控制为上】、【被控制为下】的方位隐喻机制;后者体现了法律人和普通民众对同一法律事物从不同视角进行的认知识解。第三,汉语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法律文化认知模式;法律文本语境;法律活动主体的不同认知方式。在法律文化认知模式和法律文本语境的影响下,法律词语语义范畴得以扩大或缩小,行为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属性得到突显。法律人和普通大众的认知聚焦于不同复杂程度的因果关系。法律人的认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程序思维为导向,而普通民众仅仅聚焦于客观事实本身。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促成了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不同结果。

王亚光[7](2019)在《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汉译中背离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西方文论汉译中的“背离现象”指的是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的“言非所是”的状况,背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总体性背离、逻辑背离和语义背离。背离现象的存在会导致理论认识上的分歧,也会导致实践应用上的失误。在西方文论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对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和文体特点有准确的认识,自觉克服导致背离的原因,最大限度地缩小背离的幅度,减少背离的频度。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学理论的话语特点,说明了文学理论翻译常用的方法、梳理了关于文学理论文本翻译标准的讨论,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理论翻译的特点。西方文论是一种理论话语,有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逻辑,但是文学理论文本没有固定的体裁,除了理论阐述以外,诗歌、书信、对话都可能成为文学理论的载体。文学理论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科学技术文献翻译。文学是虚构的,以故事讲述和情感共鸣为特征;科学技术文献是纯粹的客观描述;而文学理论兼有文学作品的灵性、抽象性和科技文献的严谨性、逻辑性。因此,作为一种论说话语,文学理论话语兼具人文性和学术性。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文学理论传统的翻译方法包括:“格义”“达旨”、“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在翻译标准方面,理想的译文应该做到语义忠实、思想契合、表达流畅、风格一致。文学理论话语翻译具有学术性、语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其次,具体梳理了背离的类型和原因。西方文论翻译中的背离,主要指语义内涵背离、思想内涵背离、文化内涵背离和表达风格背离。具体表现为原文语义的增删、变异,以及风格的改变等等。此外,复译的理论文本也可能存在背离现象,西方文论作品复译的需要来自于接受语境的时代性变化及接受状况的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问题求解。这直接关系到原文要点在翻译中的理解,因此也直接关系到如何翻译。尽管复译相对容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文本复译能完全避免背离现象。文学理论文本与其他类型文本相比,语义和风格的个性化特点更突出,思想文化内涵更深刻。西方文论翻译中背离现象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指言说语境不同,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差异,文论语境差异和文化语境差异等等。汉语是象形文字,字就是画,能直接表意;西方语言多为拼音文字,不仅文字构形不同,而且语言逻辑关系也有差异。语言的言说语境包括历史语境、空间语境、文化语境和文论语境;一切观念的产生、转述和接受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当语境改变的时候,观念该如何理解、如何再现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主观方面讲,译者的语言能力、理论水平、工作态度等原因也会导致对理论文本理解不到位或者表达不充分,主体性应对策略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自身素养,提升译文质量。某些情况下,背离是译者遇到无法跨越的语言障碍时,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策略,这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这种背离也是一种抵达。再次,面对背离现象,提出西方文论翻译中的应对策略。西方文论汉译就是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这是在一个陌生语境中,为了实用目的进行语言转换、思想再现的过程。意蕴转换需要再现语义内涵、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表达风格,译文一方面要和原文意蕴一致,另一方面要和目的语的表达规范相符。译者的主体性就体现为不断克服上述导致“背离”的不利因素,追求“完美翻译”,译者是文学理论翻译的主体,也是解决背离问题的关键。一个合格的西方文论译者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语言能力,无论在理解环节还是在表达环节,都不能出现知识性和意旨性的纰漏。理想的文论译者应该是某个领域——比如某个理论流派或者某个理论家的研究专家,能真正弄清楚理论文本中每个词的含义,一个词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很可能表达不完全想同的意思,换言之,一个词在每个理论家那里可能具有特别的涵义。只有对一种理论或者一个理论家足够熟悉的译者才能在译入语中找到那个恰当的对应词。许多西方文论术语的内涵都有一个流变的过程,这就为在译入语中找到切近的表达增加了难度。译者对文论语境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其对术语的理解,也会影响其对译文的选择。对于曾经翻译过的术语,特别是约定俗成、广为接受的,要尽可能沿用,这会大大降低翻译的成本和理论交流的成本。专家型译者或者研究型译者是理想的文学理论译者。理想的译者还要懂得翻译技巧和翻译技术。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料库的建立,特别是翻译辅助技术、人工智能的开发利用等,对于解决理论术语一致性问题非常有帮助。懂技术的译者会大大提高翻译的速度和效度。西方文论是西方文学理论家个人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因此是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西方文论翻译是一种学术性翻译,需要在严谨的科学态度基础上进行学术性研究,才能解开原文的迷津,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用地道的汉语流畅地表达出来,追求没有背离的“完美翻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赵君珂,张振宇,蔡开裕[8](2019)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医学实体识别与标签提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数据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医院每天也同样产生大量的医疗记录与数据。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非结构化数据,具有真实性、主观性和不规范性,不利于解读和处理。由于医疗数据是以非结构化的文本形式存储的,因此无法直接通过计算机直接处理和分析,不仅效率低下,分析质量也无法保证。目前的信息抽取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的可扩展性都较差,具有一些局限性,故自动化程度不高。文中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规则描述语言方法,对数据中非结构化的医学命名实体进行识别,并通过语义分析进行标签提取,使非结构化的数据结构化,让数据中的描述更为准确、统一。优化了目前信息抽取方法中存在的可扩展性差的缺点,能够根据情况适应不同的情景。

袁晓光[9](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王倩,黄小波[10](2019)在《“痫”与“疒间”之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医学名词,"痫""疒间"二字在古今文献中均有使用,莫衷一是,有失规范,为读者对本病的学习理解及本词的运用增加了困惑。鉴于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文章试从历史源流、学术争议、使用实况3个方面对"痫""疒间"二字进行辨析,以促成共识,助医学名词术语更加规范。

二、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个常用词的辨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个常用词的辨正(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高语速医学研讨会的英汉同声传译策略 ——研讨会《新冠肺炎最新进展》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讲座背景
    1.2 语料特征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口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信息密度大
        3.1.1 后置修饰语
        3.1.2 状语从句
    3.2 冗余
        3.2.1 语义冗余
        3.2.2 结构冗余
    3.3 插入语
        3.3.1 修正型插入语
        3.3.2 补充型插入语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实践情况总结
    4.2 意义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3)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选点原因
        0.1.2 选题原因
        0.1.3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0.3.2 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1.1 历史变迁
        1.1.1 历史背景
        1.1.2 人口变化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1.2.1 语言文化
        1.2.2 媒体情况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1.3.1 起步期
        1.3.2 探索期
        1.3.3 调整期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二章 语言政策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2.2.3 政策落实情况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3.1.2 语言能力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3.2 语言使用状况
        3.2.1 家庭语言使用
        3.2.2 社区语言使用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3.2.4 媒体接触
    3.3 语言态度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因素分析
        3.4.3 对策建议
    小结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4.1.1 教育现状
        4.1.2 学校概述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2.2 语言使用状况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4.2.4 教学及科研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3.2 语言使用状况
        4.3.3 学习态度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对策建议
    小结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二、结论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田野采撷
    附录三 数据资料
致谢

(4)面向智慧医疗的文本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创新点与结构
第一章 文本规范化的相关技术
    第一节 文本规范化的要素
        一、一般文本规范化的要素
        二、医疗健康文本规范化的要素
    第二节 文本规范化的经典模型
        一、一般文本规范化的经典模型
        二、医疗健康文本规范化的经典模型
第二章 面向智能分诊的文本规范化模型
    第一节 智能分诊的场景分析
        一、智能分诊的场景
        二、医疗健康文本与电子病历文本的差异
    第二节 基于双通道网络的文本规范化模型
        一、基本思路
        二、特征提取
        三、用户健康术语提取
        四、语义规范
        五、目标函数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分析
        一、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二、实验设置
        三、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章 面向智能问答的文本规范化模型
    第一节 智能问答的场景分析
        一、医疗健康问答的场景
        二、面向智能问答的文本规范
    第二节 基于词语填空策略的文本规范化模型
        一、基本思路
        二、特征提取
        三、序列标注
        四、词语填空策略
        五、目标函数
    第三节 实验设计与分析
        一、数据准备与划分
        二、实验设置
        三、评估指标
        四、超参数选择
        五、模型结构评估
        六、规范化效果的衡量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医用词语的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的选取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1章 医用词语泛化的总体考察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词典考察--医用词语的泛化量
    1.3 医用词语泛化类别分析
    1.4 医用词语泛化分布领域的考察
第2章 医用词语泛化的情况、特点以及途径分析
    2.1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医用词语泛化情况分析
    2.2 医用词语泛化的特点
    2.3 医用词语词义泛化的途径分析
第3章 医用词语泛化的原因及其进入普通话的方式
    3.1 医用词语泛化现象原因分析
    3.2 泛化的医学用语进入普通话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次研究的泛化的医学词语汇总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汉语法律词语的认知研究 ——以刑事法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法律语言研究概述
        2.1.1 法律语言的界定
        2.1.2 法律语言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法律词语的已有研究
        2.2.1 法律词语的结构-功能研究
        2.2.2 法律词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框架语义学
        3.1.1 框架语义学的基本观点
        3.1.2 框架的结构
    3.2 概念隐喻理论
        3.2.1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2.2 概念隐喻理论的运作方式
    3.3 概念转喻理论
        3.3.1 概念转喻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概念转喻理论的运作方式
    3.4 诸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 汉语法律词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
    4.1 法律词语的形式特征
        4.1.1 法律词语的字组合特征
        4.1.2 法律词语的构成方式
    4.2 法律词语的语义特征
        4.2.1 语义的固化
        4.2.2 语义的类聚
        4.2.3 语义的行为事件本质
    4.3 本研究对法律词语的分类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法律词语的概念结构
    5.1 法律词语的概念层级结构
    5.2 法律词语的概念框架结构
        5.2.1 【侦查】概念框架结构
        5.2.2 【起诉】概念框架结构
        5.2.3 【审判】概念框架结构
        5.2.4 【执行】概念框架结构
    5.3 小结
第六章 汉语法律词语的意义建构
    6.1 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认知基础
        6.1.1 体验认知基础
        6.1.2 社会认知基础
    6.2 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过程及机制
        6.2.1 “侦查”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2.2 “起诉”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2.3 “审判”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2.4 “执行”类词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及机制
    6.3 法律词语意义建构的制约因素
        6.3.1 法律文化认知模式
        6.3.2 法律文本语境
        6.3.3 法律活动主体的不同认知方式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3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汉译中背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作为一种翻译现象的“背离”
        1.1.2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1.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西方文论译介概况
        1.2.2 西方文论术语/文本翻译——语言内涵背离现象研究
        1.2.3 跨语际的理论旅行——超语言的背离现象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学理论的话语特点与翻译
    2.1 文学理论话语形态及其特点
        2.1.1 作为观念的文学理论
        2.1.2 文学理论的话语形态
        2.1.3 文学理论的话语特征
    2.2 文学理论的翻译
        2.2.1 多维视角的翻译方法
        2.2.2 理论话语翻译的标准
        2.2.3 文学理论翻译的特点
第3章 西方文论汉译过程中的背离现象
    3.1 背离的表现
        3.1.1 语义内涵背离
        3.1.2 思想内涵背离
        3.1.3 文化内涵背离
        3.1.4 表达风格背离
    3.2 文本复译中的背离问题
    3.3 对于背离现象的认识
    3.4 背离的影响
        3.4.1 理论认识失真
        3.4.2 指导实践偏差
第4章 西方文论翻译中导致背离的原因
    4.1 语境差异是导致背离的客观原因
        4.1.1 语言环境差异
        4.1.2 文论语境差异
        4.1.3 文化语境差异
    4.2 译者素养是导致背离的主观原因
        4.2.1 译者的理论素养
        4.2.2 译者的知识素养
        4.2.3 译者的工作态度
第5章 面对背离的文论意蕴总体性应对
    5.1 文论意蕴的转换生成: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5.1.1 西方文论的非语境性接受
        5.1.2 西方文论的实用性接受
        5.1.3 西方文论的转换性接受
    5.2 语义内涵再现:术语转换
        5.2.1 术语翻译中的背离问题
        5.2.2 文论术语翻译标准
        5.2.3 文论术语译介策略
        5.2.4 文论术语翻译例析
        5.2.5 术语翻译的差异性融合
    5.3 思想内涵再现:意蕴挖掘
    5.4 文化内涵再现:文化调适
        5.4.1 文化负载词的调适
        5.4.2 文化意象的调适
    5.5 表达风格再现:原文为纲
第6章 面对背离的译者主体性应对
    6.1 文论译者的语言能力:意会与言传
        6.1.1 参透语义:理解和表达
        6.1.2 再现风格:语体与语域
    6.2 文论译者的学术修养:高度与态度
    6.3 文论译者的方法意识:技巧与技术
    6.4 文论译者的成长动力:需要与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医学实体识别与标签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非结构化医学命名实体识别
    1.1 规则描述语言
    1.2 实体识别
    1.3 识别流程
2 医学命名实体标签提取
    2.1 标签提取
    2.2 标签向量的筛选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设计
    3.2 识别结果
4 结束语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痫”与“疒间”之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源流
学术争议
使用实况
讨论

四、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个常用词的辨正(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高语速医学研讨会的英汉同声传译策略 ——研讨会《新冠肺炎最新进展》口译实践报告[D]. 王嘉玮.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4]面向智慧医疗的文本规范化研究[D]. 陈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医用词语的泛化研究[D]. 古扎力阿依·尔肯. 新疆大学, 2020(07)
  • [6]汉语法律词语的认知研究 ——以刑事法律为例[D]. 官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汉译中背离现象研究[D]. 王亚光. 辽宁大学, 2019(05)
  • [8]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医学实体识别与标签提取[J]. 赵君珂,张振宇,蔡开裕.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9(09)
  • [9]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10]“痫”与“疒间”之辨析[J]. 王倩,黄小波.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3)

标签:;  ;  ;  ;  ;  

医学术语规范化的必要性——兼谈几种常用词的识别与更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