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

关于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

一、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霞[1](2021)在《基于AHP的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发展的经济给我国带来了综合国力的增强、高额资本的积累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价值缺失、劳资矛盾等。面对这些问题,个人或公司因处置不当所引发的负面事件,经各种媒介的广泛传播,将会对企业声誉造成十分大的伤害。如比较近的“波音737MAX”停飞、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遭受处罚、“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等事件,都给企业带来了比较大的损害,也使民众对我国企业的声誉产生质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更需要对自身的声誉重视起来,使其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为企业带来利益。与此同时,如何对声誉资本进行评价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有关声誉资本的相关研究晚于国外,企业又普遍声誉资本意识不强,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相关企业的声誉资本评价体系十分重要。从评价体系出发,基于评价结果判断企业声誉资本所处水平,从而强化声誉资本的管理,使其成为竞争中的软实力,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本文将基于对SG公司的分析,通过对声誉资本相关文献的梳理,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选择财务盈利能力、社会关系层面和内部管理这三大方面对SG公司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由于声誉资本评价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并且定性指标较多,因此用层次分析法对声誉资本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得出SG公司的声誉资本水平为“中等偏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国企,声誉资本水平仅为“中等偏上”,可见其声誉资本的管理有所欠缺。在本文第五章提出相应提高SG声誉资本管理的措施,从内部制度上:强化声誉资本管理意识,设立声誉总监职位,将声誉风险评估纳入企业声誉风险管理,并且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状况;外部上:与外部咨询公司合作,重视品牌的管理,并且注重品牌文化的创新,及时对声誉资本评估和声誉资本管理措施进行调整。并希望能对与SG公司相似的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符加林,张依梦,张怡然[2](2021)在《中国企业声誉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认为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梳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4—2020年1075篇企业声誉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文献数量、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主题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研究表明:企业声誉的动态演进过程在时间维度和内容维度上基本保持一致、交互融合,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企业声誉的研究主题在不断持续和传承;研究主体整体呈现较分散态势,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团队;研究机构合作较少,认知和体系尚未达成一致。探究企业声誉负面效应的边界条件,完善企业声誉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学界、政府之间合作,以及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等,应成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强威[3](2020)在《服务企业创新声誉对顾客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顾客-企业认同为中介效应》文中认为服务行业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愈加交流开放的国际形势迫使服务企业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提升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开始转向通过提高顾客参与水平来提升。尤其在专业服务领域,由于具有高度定制化、高接触性以及高信任的特点,顾客参与的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但在实际的服务交付中,顾客作为企业的外部人员,服务企业很难对顾客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进行控制,所以经常导致服务交互中顾客参与程度不足。因此对于服务企业来讲迫切需要找到干预顾客参与行为的工具。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S-O-R模型探讨了企业创新声誉对顾客参与的影响。首先,将企业创新声誉分为技术创新声誉和非技术创新声誉,厘清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声誉对顾客参与的影响机制。其次,通过引入顾客-企业认同的中介效应,从动机心理机制上揭示创新声誉到顾客参与行为的转化过程。然后,针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声誉能够完全通过认知型顾客-企业认同和情感型顾客-企业认同这两个中介对顾客参与产生间接影响。即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声誉对顾客-企业认同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可以同时满足顾客的自我定义和自我评价需求。(2)非技术创新声誉不但直接对顾客参与具有正向影响,还部分通过情感型顾客-企业认同这一部分中介间接影响顾客参与,但是非技术创新声誉对认知型顾客参与的影响不显着。通过引入顾客-企业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服务企业创新声誉和非技术创新声誉展现出对顾客参与不同的作用机制,这不但对企业声誉的研究有推动作用,更揭示了企业声誉到顾客参与的作用机制与心理过程,也丰富了顾客参与前因变量的研究,为服务企业在实践中提升顾客参与提供了新思路。

臧晓婷[4](2020)在《CC山东公司的企业声誉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和产品同质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对产品属性以外的差别越来越重视,不仅会考虑质量、价格和服务等产品的基本因素,而且开始关注和考虑生产产品背后的企业是怎样的,企业的行为是怎样的,这就延伸到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企业声誉。企业声誉是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全面评价,作为企业的一项有价值的、可持续的重要无形资产,企业声誉的不可仿制性,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声誉可在吸引优秀员工、赢得顾客和投资者、增强企业凝聚力、驱动市场、建立市场进入壁垒、应对危机等诸多方面发挥战略性的积极作用。很多跨国公司业已意识到企业声誉的重要性,并致力于企业声誉的建设。CC山东公司作为两个世界五百强合资的企业,多年来在管理和提升企业声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种积累也持续收到了来自政府、媒体、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一些积极评价。但是对于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的研究,除了得到各界利益相关方的肯定,以及内部相关KPI的衡量外,企业声誉的评价体系、现状评估以及管理、提升尚待形成完善的体系。而在此之中,企业声誉的测评体系是重要的基础,明确了影响因素才能针对性找到企业声誉管理的方法,提高企业声誉效应。本文从专家调研及消费者调查两个角度对CC山东公司声誉评价体系有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估和评价,从而了解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的现状,并据以分析评估可能提升的机会点,以期针对性的提升CC山东公司的企业声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梳理,结合行业特点,确定了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评估的五个维度,即:产品和服务、市场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传播、创新能力;通过专家组调查,建立和确认了企业声誉五个评价维度、21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据以设计调查问卷,在各区域市场进行消费者调查,给出评估结果。最终,结合CC山东公司的现状,做提升策略建议及相应保障措施。希望能够提升CC山东公司的企业声誉,为CC山东公司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驱动力,助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愿景。

宦一鸣[5](2020)在《声誉视角下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光明乳业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最核心内容。现代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需要产生传统成本概念之外的支出,有可能带来短期的绩效下降。不断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和诸多学者对此的研究都说明,如果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旦真实情况被披露,企业的声誉会受到严重损害,并带来社会与经济方面的恶性连锁反应,为此付出的成本远大于预防社会责任问题的投入。而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使得受损的企业声誉得以恢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护。本文以企业声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后果、声誉的驱动因素及影响后果的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在理论分析部分,阐述了社会责任、企业声誉以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声誉作用下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路径,为本文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光明乳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连环质量门事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将分析重点放在声誉和绩效的动态变化过程上。通过媒体相关报道和光明乳业的经营数据,首先分析了社会责任缺失导致声誉毁损的过程,以及毁损声誉对企业绩效的消极影响。接着具体分析了在声誉的中介效应影响下,光明乳业首先通过消费者沟通、管理层改进、媒体的影响直接对受损声誉进行干预,然后通过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提高产品竞争力,间接对声誉进行干预,从而通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质量的改善,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经本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光明乳业对于业社会责任态度的转变与声誉有关,声誉受损会促使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二是通过短期的声誉十预和长期的声誉重建与维护,能够使受损声誉得到修复;三是在声誉的中介效应的影响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研究对于促进我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企业形象,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邓秀媛[6](2020)在《违规处罚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违规事件频繁出现,不仅损害了以投资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权益,阻碍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影响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为有效约束公司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监管机构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因各类违规问题受到处罚的上市公司也不断增多,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这些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不仅面临可能的法律制裁和诉讼,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监管机构公开发布的违规公告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会对企业的声誉资本造成严重损失。众多利益相关者可能撤回对公司的支持及资源,造成公司价值下降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投资等各类财务活动的开展。在违规处罚对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中,对于筹资活动的影响已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然而现有文献对于违规处罚后企业投资活动的调整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以企业最核心的投资活动之一——并购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违规处罚对于企业并购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中国市场“新兴+转型”背景下,基于“声誉损失--声誉修复”的理论视角,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于违规处罚与企业并购倾向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然后,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检验了违规企业发起并购的声誉修复机制;最后,本文研究了违规企业的并购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就违规处罚对于企业并购倾向的影响方面,研究发现:(1)在我国,违规企业会更倾向于发起并购,并且其并购频率更高,并购规模也更大;(2)从企业股权性质来看,相比于资源禀赋较为丰富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违规处罚后更会具有并购倾向;(3)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违规处罚事件对于企业的声誉修复行为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严重违规以及信息披露违规对于企业并购倾向的正向影响更为显着;另外,违规处罚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具有长期效应。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经济转型期的现实情境,致力于分析企业在被违规处罚后积极发起并购活动的声誉修复动机,发掘企业应对监管处罚的中国逻辑。第二,关于违规企业发起的并购通过何种机制修复声誉,研究发现:(1)相对于违规后未并购的企业,违规后发起并购的企业权益融资成本更低,表明在资本市场上,违规企业的并购能够缓和企业与关键的资本提供者——股东的关系;(2)相对于违规后未并购的企业,违规后发起并购的企业来自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额度更高,以及对客户的销售收入更高,表明在产品市场上,违规企业的并购能够缓和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资本市场上,违规企业发起并购在提升企业融资规模方面也能够起到积极作用;(4)在产品市场上,违规造成的声誉损失及后续并购带来的声誉修复在规模较小的供应商和客户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本文认为,违规企业的并购活动能够通过缓和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或者说,减弱企业在面临声誉损失时,遭受关键利益相关者惩罚或制裁的程度,进而起到一定的声誉修复作用。第三,违规企业的并购绩效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于违规后未并购的企业,违规后实施并购的企业当年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更高,说明违规企业的并购行为能够带来较好的短期绩效;(2)从并购类型来看,横向并购对提升违规企业的短期绩效产生更显着的影响;(3)进一步分析指出,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违规企业并购投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其他类型的投资活动,尤其是会导致研发投入规模的下降;(4)违规企业并购后三年的绩效出现“反转”,企业的长期绩效相对较差。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受到违规处罚后,会被动地接受到来自各利益相关方的负面评价或消极反应,也有部分公司会采取主动措施,如以调整并购决策的方式进行应对,以挽回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保障公司正常经营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而这样的行为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并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可归纳为如下几点:首先,本文关注到我国企业在受到违规处罚后会更倾向于发起并购的特殊现象,并深入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现实情境、理论解释、作用机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深化了对企业行为的认识。从违规处罚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来看,大量文献关注到违规后的融资活动,而对投资活动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少量研究涉及到违规后企业投资的分析,也是以融资作为中介,认为违规造成企业融资受限,投资也因此缩减。现有文献较少直接和系统的以违规处罚与企业投资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也忽略了作为决策执行者的企业在面对处罚产生的声誉冲击时,在投资方面的主动调整。本文探讨了违规处罚对于企业核心的并购投资所产生的影响,拓展了以往理论文献的分析视角。其次,本文研究了在违规处罚情境下企业更倾向于实施并购的内在动机,为并购动机理论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经验证据。传统的并购动机研究所提出的如追求协同效应、管理者过度自信等动机从企业及其高管的角度进行分析,而近期的文献愈加关注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并购潮、国家体制环境、行业管制、政治晋升机会、各类评选活动等环境因素都会引发企业并购决策的调整。本文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研究了企业在受到违规处罚背景下的并购决策,从声誉修复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估并购背后的行为逻辑和决策机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再次,本文的研究提出当企业在面临违规处罚所造成的声誉损失危机时,会采用调整并购行为的方法以应对和补救的新观点,丰富了声誉修复领域的研究内容。企业如何修复受损的声誉是现有声誉研究中重要的未解决问题。相关文献认为,企业会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变更高管、更换审计师、增加慈善捐赠、自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以及采取企业更名等内部和外部行动积极反应,以缓解违规处罚所产生的负面声誉冲击。本文的研究指出,发起并购是企业重要的声誉修复方式之一,在违规处罚情境下实施的并购有利于挽回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上关键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减弱声誉损失的负面影响,丰富了相关的文献研究。最后,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贡献。从监管机构角度,本文的结论提示监管机构需要就违规处罚后企业的应对措施合理预期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与监督。我国证券市场上监管趋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违规处罚案件的数量持续增加;二是违规处罚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然而随之而来的现象是,受到处罚的违规公司越来越多,成为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类型,并且这些违规公司会采取措施以应对处罚的负面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在通过增加企业违规成本的方式降低违规概率之外,也应该对企业在受到处罚后的行为决策给与一定关注,以避免监管处罚的治理作用被弱化或扭曲。从企业角度,本文探讨的问题帮助企业理解和选择违规处罚的应对措施。当企业面对违规处罚所造成的声誉损失时,应对措施的重点应当落在内部改进还是外部形象塑造,或是如何协调两种不同方向的行动,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和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根源上防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对于缓解违规处罚的负面效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从投资者角度,本文研究结论也提醒资本市场投资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在违规后的应对策略应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其甄别企业行为的真实价值。

刘晓凤[7](2020)在《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质量竞争转向了声誉资本竞争,声誉资本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石油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油气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赖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更要充分认识到声誉资本这一软实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石油企业要完成“两个转变”,推进国际化进程,必须要重视声誉资本。然而,当前我国油气企业的声誉资本评价较低,相关的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也较少,这日渐成为制约我国油气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研究我国油气企业的声誉资本,构建一套符合我国油气企业实际的声誉资本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在研究借鉴国内外关于声誉资本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分析法开展研究工作,建立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模型,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能够全面了解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的现状。本文研究发现,当前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的总体水平仅为“一般”,相关利益者因素对其影响最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A油气公司应从树立声誉资本意识、加强声誉资本的建立与维护、重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全面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及发挥党对声誉资本意识的引领作用等五个方面提升其声誉资本。

王亚男[8](2020)在《媒体报道、企业声誉与中国上市旅游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IT技术的发展,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外,媒体也被视为企业外部监督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媒体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不仅能够深刻的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决策,还对企业经营活动和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新闻媒体是企业可利用的重要外部资源之一,尤其是在现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现有研究媒体报道和企业声誉的文献中,基本都是考察其对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或者是研究媒体报道对企业行为的作用路径,很少有文献研究媒体报道对企业声誉或企业绩效产生的直接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丰富研究理论体系,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文本分析、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媒体报道、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梳理了媒体报道的作用机制、定义和来源,明确了企业声誉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其管理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上市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出适用于旅游行业的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体系。其次,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企业声誉理论、注意性选择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四个基本假设:媒体曝光度越高,企业声誉越好;媒体曝光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企业声誉与上市旅游企业绩效之间正向相关;企业声誉在媒体报道与上市旅游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正面媒体报道和负面媒体报道分别对企业声誉和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之后,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对假设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修正理论模型。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绩效的相关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张广美[9](2020)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重污染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处理好环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政府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关注,虽然给重污染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其可持续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在强制性披露的政策下,环境信息已成为重污染企业公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分析其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和经济后果,从而为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供数据支撑。本文以2010-2018年沪深A股124家重污染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声誉理论及合法性理论,从企业外在形象和内部控制两方面,构建了变量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影响企业价值的相关研究假设,运用统计软件STATA15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稳健性分析,探究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直接影响以及间接影响路径,还进一步关注了制度压力在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能够向社会传递一种良好的信号,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并非都是直接产生的,企业外部声誉和内部控制在其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受到制度压力的影响,强制性压力、模仿性压力都正向调节二者的关系,而规范性压力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着;且相比较单一制度压力,多重制度压力同时发力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强化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监管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提供新的经营思路,从而保障重污染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韩嘉伟[10](2020)在《声誉机制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进入全球信用体系,企业信用缺失的解决日益迫切、必要,进而对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的约束和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我国营商环境建设持续跃进,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柠檬市场等问题,企业诚信问题频发,信用监管与企业诚信仍是新时代营商环境构建与优化的核心热点问题。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约束与引导决策参与者诚信行为以优化营商环境,本文在对企业诚信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的前提下,阐释了新时代我国营商环境、技术特征和发展目标对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的影响。同时,本文在分析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成本收益和评价指标主因子特殊性的基础上,探索了企业声誉追求与诚信行为选择的互动机理。在阐释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主因子特殊性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声誉特性选取了声誉视阈下信用评价的特殊指标,并介绍了相应概念内涵,与常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有所区别。为降低声誉视阈下各指标相关性,本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针对所选取98所央企13个变量的33期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得出了其中的三个主因子:外部环境与履约能力因子、经营现状与自我认同因子和公众形象与社会认同因子。企业声誉通过对诚信行为成本收益的约束与调节作用影响企业诚信行为选择,企业诚信行为也可以通过履行契约、维护市场机制有效性、提升制度干预效率、促进科技进步等路径助力企业获取利益相关者认同,增强企业声誉收益,二者间存在实现良性循环互动的可能性。引导企业决策行为目标与正向社会认同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声誉传播机制增强声誉溢出效应,进而促使企业选择诚信行为策略是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声誉机制生效条件的基础上,将声誉机制分解为重复交易博弈、信息传递和毁誉惩罚三个部分,将声誉与企业诚信行为相结合。利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有无三方干预下的企业诚信行为策略选择,并从中得出了一定的政策参考,即从制度层面提高企业伪装成本、从市场层面降低优质产品服务销售价格、从技术层面降低优质产品服务生产成本以推动企业诚信行为,增强交易成功概率。同时通过动态博弈分析得出了声誉使得重复交易过程中实现诚信交易均衡的结论。声誉特殊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机制,本文在明晰企业交易博弈过程的基础上,从增强企业正向声誉追求,完善重复交易博弈机制、信息传递机制与毁誉惩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企业声誉机制有效性、促使企业选择诚信行为的对策建议。特别是针对新时代的信息传递特性给出了信息传递机制的完善建议,从“个人实施”与“社会实施”两个层面提出了毁誉惩罚机制的完善参考,以期切实增强新时代声誉机制有效性,发挥企业主观能动作用,进而更好地约束和引导企业诚信行为,促进新时代营商环境的持续跃进。

二、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HP的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声誉相关理论
        2.1.1 声誉内涵
        2.1.2 声誉特征
    2.2 声誉资本相关理论
        2.2.1 声誉资本形成机理
        2.2.2 声誉资本评价
        2.2.3 声誉资本管理理论
        2.2.4 声誉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
    2.3 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现状
    3.1 SG公司概况
        3.1.1 SG公司基本情况
        3.1.2 SG公司经营现状
    3.2 SG公司声誉资本现状、存在的问题
        3.2.1 SG公司声誉资本现状
        3.2.2 SG公司声誉资本存在的问题
    3.3 构建基于AHP的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四章 基于AHP的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构建
    4.1 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4.1.1 设计思路
        4.1.2 设计原则
    4.2 指标选取
        4.2.1 财务盈利能力
        4.2.2 社会关系层面
        4.2.3 公司内部管理
    4.3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4.3.1 基于AHP权重计算步骤
        4.3.2 权重的确定
    4.4 基于AHP的SG公司声誉资本模糊综合评价
        4.4.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4.4.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4.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4.4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第五章 加强SG公司声誉资本管理的途径
    5.1 强化声誉资本意识和目标管理
        5.1.1 设立声誉总监职位
        5.1.2 与外部咨询合作
    5.2 保持品牌创新力
    5.3 将声誉风险评估纳入企业声誉风险管理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的局限性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中国企业声誉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声誉研究的动态演进
    1.萌芽阶段
    2.发展阶段
    3.平稳阶段
二、企业声誉研究的主题演进
    1.企业声誉研究
    2.声誉机制研究
    3.媒体关注研究
    4.企业绩效研究
    5.审计师声誉和承销商声誉研究
三、企业声誉研究的主体分布
    1.企业声誉研究的机构分布
    2.企业声誉研究的作者分布
四、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展望

(3)服务企业创新声誉对顾客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顾客-企业认同为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主要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企业声誉
        2.1.1 企业声誉的内涵
        2.1.2 企业声誉的测量
        2.1.3 企业声誉对顾客行为的影响
    2.2 服务中的顾客参与
        2.2.1 顾客参与的定义
        2.2.2 顾客参与的维度
        2.2.3 顾客参与的相关研究
    2.3 顾客-企业认同研究综述
        2.3.1 社会认同和组织认同理论
        2.3.2 顾客-企业认同的提出
        2.3.3 顾客-企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3.4 顾客-企业认同的作用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3.1.1 S-O-R模型
        3.1.2 企业创新声誉与顾客-企业认同的关系
        3.1.3 顾客-企业认同与顾客参与的关系
    3.2 研究假设
        3.2.1 企业创新声誉与顾客参与
        3.2.2 顾客-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服务行业选择
    4.2 调研过程与样本收集
    4.3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1 变量测量
        4.3.2 预调研
    4.4 研究所用统计分析方法与程序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介绍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
        4.4.3 样本量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处理和分析
    5.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变量正态性检验
    5.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4 变量测量的效度
        5.4.1 变量的内聚效度检验
        5.4.2 变量的区分效度检验
    5.5 变量测量的信度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假设的实证检验
    6.1 直接效应检验
    6.2 中介效应检验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服务企业创新声誉对顾客参与的影响结果讨论
        6.3.2 顾客-企业认同对顾客参与的影响结果讨论
        6.3.3 服务企业创新声誉对顾客-企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讨论
    6.4 理论和实践启示
        6.4.1 本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
        6.4.2 本研究结果对服务管理实践的启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7.2.1 研究局限性
        7.2.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CC山东公司的企业声誉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企业声誉与企业声誉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2.2 软饮料企业声誉相关文献综述
    2.3 企业声誉评价相关理论综述
    2.4 企业声誉提升相关理论综述
    2.5 文献述评和理论框架
第3章 CC山东公司的企业声誉现状及问题
    3.1 CC山东公司概况
    3.2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现状评价
    3.3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评价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C山东公司的评价体系构建及调研分析
    4.1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CC山东公司的声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评价过程设计
    4.4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评价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提升策略及保障措施
    5.1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提升策略
    5.2 CC山东公司企业声誉提升保障措施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声誉视角下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光明乳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2.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2.1.2 企业声誉的内涵
        2.1.3 企业绩效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声誉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资源基础理论
        2.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驱动因素文献综述
        2.3.2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后果文献综述
        2.3.3 企业声誉的驱动因素文献综述
        2.3.4 企业声誉的影响后果文献综述
        2.3.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作用机理
    3.1 基于声誉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3.1.1 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声誉的关系
        3.1.2 企业声誉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3.2 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声誉的具体影响路径及效果分析
        3.2.1 短期影响路径及效果分析
        3.2.2 长期影响路径及效果分析
第四章 案例公司选取
    4.1 光明乳业简介
    4.2 行业环境分析
    4.3 案例公司选取原因
第五章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声誉的影响
    5.1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
        5.1.1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回顾
        5.1.2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的影响
    5.2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声誉影响的短期路径分析
        5.2.1 管理层迅速进行原因调查与措施整改
        5.2.2 积极回应消费者质疑,公告道歉
        5.2.3 非公开发行大量股票,增强投资者信心
    5.3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声誉影响的长期路径分析
        5.3.1 加强消费者沟通,满足消费者需求
        5.3.2 加大研发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5.3.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5.3.4 重视员工权益与人才培养
        5.3.5 完善供应链管理,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章 光明乳业社会责任缺失及修复后的企业绩效分析
    6.1 短期绩效分析
        6.1.1 市场绩效分析
        6.1.2 现金流质量分析
        6.1.3 成长能力分析
    6.2 长期绩效分析
        6.2.1 声誉分析
        6.2.2 现金流质量分析
        6.2.3 盈利能力分析
        6.2.4 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建议
        7.2.1 在企业管理中融入战略性社会责任观
        7.2.2 建立健全企业声誉信息的披露标准
        7.2.3 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群体的作用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6)违规处罚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3 资源基础理论
        2.1.4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2.1.5 信号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违规处罚及声誉损失的相关研究
        2.2.2 声誉修复的相关研究
        2.2.3 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3.上市公司监管制度背景与违规处罚现状分析
    3.1 上市公司监管制度背景
    3.2 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现状分析
4.违规处罚与企业并购倾向
    4.1 问题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企业违规处罚的负面后果及其应对措施
        4.2.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4.3 基于股权性质的调节效应分析
    4.5 进一步分析
        4.5.1 违规处罚严重程度的分析
        4.5.2 违规处罚原因类型的分析
        4.5.3 违规处罚对企业并购影响的长期效应分析
    4.6 稳健性检验
        4.6.1 变量替换
        4.6.2 内生性问题
        4.6.3 样本选择问题
        4.6.4 控制高管特征因素
    4.7 本章小结
5.违规处罚、企业并购与声誉修复——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机制检验
    5.1 问题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资本市场的声誉修复
        5.2.2 产品市场的声誉修复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多元回归分析
    5.5 进一步分析
        5.5.1 融资额度的分析
        5.5.2 供应商和客户规模的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变量替换
        5.6.2 内生性问题
        5.6.3 样本选择问题
    5.7 本章小结
6.违规处罚与企业并购绩效
    6.1 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企业并购动机与并购绩效
        6.2.2 企业声誉与并购绩效
        6.2.3 研究假设
    6.3 实证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多元回归分析
        6.4.3 基于并购类型的调节效应分析
    6.5 进一步分析
        6.5.1 并购市场绩效分析
        6.5.2 母公司绩效分析
        6.5.3 企业投资方向分析
        6.5.4 并购长期绩效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6.1 变量替换
        6.6.2 内生性问题
        6.6.3 样本选择问题
    6.7 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不足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目录成果

(7)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声誉相关理论
    2.2 声誉资本理论
        2.2.1 声誉资本相关概念
        2.2.2 声誉资本财务价值创造机理
        2.2.3 声誉资本的作用
        2.2.4 声誉资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2.2.5 声誉资本评价的嬗变、演进
        2.2.6 声誉资本评价方法
        2.2.7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的声誉资本评价方法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A油气公司基本概况
        3.1.1 A油气公司概况
        3.1.2 A油气公司生产经营的特殊性
    3.2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的现状
        3.2.1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方法
        3.2.2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现状
        3.2.3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
    3.3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存在的问题
        3.3.1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方法的缺点
        3.3.2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构建及计算
    4.1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4.2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
        4.2.4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4.3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4.4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模型分析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的适用性
        4.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体系模型的分析..
第五章 A油气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建议
    5.1 模糊评价矩阵
        5.1.1 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1.2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1.3 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5.2 模糊矩阵的综合评价及结果
    5.3 对A油气公司提升声誉资本的改进建议
        5.3.1 树立声誉资本意识,加强声誉资本的建立、维护与管理
        5.3.2 重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5.3.3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5.3.4 全面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5.3.5 发挥党对声誉资本意识的引领作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的局限性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媒体报道、企业声誉与中国上市旅游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区分
        2.1.1 媒体关注、媒体曝光和媒体报道
        2.1.2 媒体声誉和企业声誉
        2.1.3 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企业绩效
    2.2 文献综述
        2.2.1 媒体报道的作用机制研究
        2.2.2 媒体报道的定义和来源探讨
        2.2.3 企业声誉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企业声誉的评价方法研究
        2.2.5 企业声誉管理策略研究
        2.2.6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2 资源基础理论
        3.1.3 声誉理论
        3.1.4 选择性注意理论
        3.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1.6 媒介依赖理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媒体曝光度与企业声誉
        3.2.2 媒体报道与企业绩效
        3.2.3 企业声誉与企业绩效
        3.2.4 企业声誉在媒体报道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声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完备性原则
        4.1.3 动态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指标的选取
        4.2.1 员工薪资水平
        4.2.2 广告营销投入
        4.2.3 慈善捐赠投入
        4.2.4 无形资产
    4.3 企业声誉评价模型构建
        4.3.1 信度检验与结果分析
        4.3.2 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1.1 媒体报道数据来源
        5.1.2 样本企业的选择
    5.2 变量定义与测量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2.4 其他变量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回归分析
        5.3.2 企业声誉的中介作用检验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滞后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从政府角度出发
        6.2.2 从企业角度出发
        6.2.3 从新闻媒体角度出发
    6.3 研究局限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重污染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2.1.2 企业价值
        2.1.3 企业声誉
        2.1.4 内部控制
        2.1.5 制度压力
        2.1.6 重污染企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信号传递理论
        2.2.2 声誉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合法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提出
    3.1 理论模型构建
    3.2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3 声誉对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
    3.4 内部控制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
    3.5 制度压力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
        3.5.1 强制性压力对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
        3.5.2 模仿性压力对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
        3.5.3 规范性压力对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调节作用
    3.6 本章小结
4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主要变量设计
        4.2.1 因变量:企业价值
        4.2.2 自变量: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4.2.3 中介变量:企业声誉和内部控制
        4.2.4 调节变量:制度压力
        4.2.5 控制变量
    4.3 回归模型设定
    4.4 检验方法
        4.4.1 中介效应检验
        4.4.2 调节效应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检验
        5.3.2 企业声誉和内部控制中介作用的检验
        5.3.3 制度压力调节作用的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5.5 假设检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提高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6.1 企业层面
        6.1.1 突出环境信息披露优势
        6.1.2 加大环境风险管控力度
        6.1.3 培育承担环境责任的文化
    6.2 政府层面
        6.2.1 发挥多主体共同监督作用
        6.2.2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6.2.3 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奖惩机制
        6.2.4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声誉机制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2.3 企业声誉与诚信行为选择关联研究现状
        1.2.4 交易博弈与声誉机制相关研究现状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声誉机制相关理论
        2.1.1 企业声誉理论
        2.1.2 声誉机制有效性
        2.1.3 外部性理论
    2.2 企业诚信相关理论
        2.2.1 契约经济学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研究现实基础
        2.3.1 中国企业诚信现状概述
        2.3.2 新时代我国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特殊性分析
第3章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特殊性分析
    3.1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选择成本—收益分析
        3.1.1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成本—收益要素指标
        3.1.2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成本—收益特殊性
    3.2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3.2.1 契约完备程度
        3.2.2 市场机制完善程度
        3.2.3 社会认同
        3.2.4 制度干预
        3.2.5 科技水平
        3.2.6 企业能力与品格
    3.3 声誉视阈下的企业诚信评价主因子特殊性
        3.3.1 常见企业诚信评价指标阐释
        3.3.2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评价指标特殊性
        3.3.3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评价因子分析适用性
        3.3.4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评价因子分析过程
        3.3.5 声誉视阈下企业诚信评价因子分析结论
    3.4 企业声誉追求与诚信行为选择互动机理
        3.4.1 企业声誉对诚信行为选择的约束与调节作用
        3.4.2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的声誉效应
        3.4.3 企业声誉与诚信行为选择良性互动
第4章 声誉机制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4.1 博弈工具概述与前提假设
        4.1.1 博弈工具概述
        4.1.2 博弈基础假设
    4.2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的静态博弈分析
        4.2.1 静态博弈下参与者策略特征描述
        4.2.2 不涉及三方机构的交易博弈模型构建
        4.2.3 三方机构干预下的诚信交易博弈
    4.3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的重复动态交易博弈分析
        4.3.1 动态博弈下参与者策略特征描述
        4.3.2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单期动态博弈分析
        4.3.3 企业诚信行为选择多期动态博弈均衡
第5章 声誉机制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引导约束建议
    5.1 增强企业声誉追求,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
        5.1.1 树立声誉管理意识,提高声誉管理能力
        5.1.2 尊重员工利益与情感,避免员工“声誉报复”
    5.2 完善重复交易机制,引导企业诚信行为选择
        5.2.1 提升跨空间交易准入门槛,提高信息公示披露效率
        5.2.2 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提高企业“伪装成本”
        5.2.3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5.3 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扩散声誉引导约束效应
        5.3.1 新时期信息传递特性
        5.3.2 增强信息传递主体自律性
        5.3.3 发挥政府和主流媒体引导规制作用
    5.4 完善毁誉惩罚机制,约束企业失信行为选择
        5.4.1 增强“个人实施”意愿,完善“个人实施”机制
        5.4.2 精细制度设计,完善“社会实施”机制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及致谢

四、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HP的SG公司声誉资本评价研究[D]. 李冬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中国企业声誉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 符加林,张依梦,张怡然.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服务企业创新声誉对顾客参与的影响研究 ——以顾客-企业认同为中介效应[D]. 强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CC山东公司的企业声誉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臧晓婷. 山东大学, 2020(05)
  • [5]声誉视角下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基于光明乳业的案例分析[D]. 宦一鸣. 苏州大学, 2020(03)
  • [6]违规处罚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D]. 邓秀媛.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声誉资本评价体系研究[D]. 刘晓凤.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8]媒体报道、企业声誉与中国上市旅游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王亚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重污染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张广美.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声誉机制视阈下企业诚信行为选择研究[D]. 韩嘉伟.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关于加强企业声誉管理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