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将死”病毒

防御“将死”病毒

一、抵挡“将死者”病毒侵袭(论文文献综述)

姜兴鹏[1](2021)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港检疫研究(1930-1937)》文中认为

刘宁[2](2021)在《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认为若要研究古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寻找古代疾病中属于现今肿瘤的疾病,然当今意义上的肿瘤或癌症是以微观病理学基础上的概念,而古代以宏观症状为疾病诊断依据。为实现古今“肿瘤”病的最佳匹配,引入了类比推理与最佳说明推理予以论证。古人关于肿瘤的论述,不越瘤、症瘕积聚、息肉、痈疽疮疡四类大疾病范畴,但此四大类疾病并非皆是现今概念的肿瘤,故将论文题目名为《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瘤病首见于《内经》,其泛指以经络流通不畅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其中肠瘤类似于现今腹膜后软组织瘤,昔瘤为皮肤肌肉的纤维组织瘤。“肿瘤”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并非现今医学的肿瘤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瘤病与瘿病合称为瘿瘤,在认识与治法中并无明显区别。瘿核一病类似于现今甲状腺腺瘤,石瘿依据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描述与现今甲状腺癌相似。唐代开始出现“六瘤”划分,仅血瘤可以确定为现今血管瘤。明代“五瘤”概念中,血瘤为血管瘤,骨瘤为骨肿瘤,肉瘤为脂肪瘤或肌肉纤维瘤。《普济方》又存在十瘤的记载。清代喉瘤基于不同描述有淋巴滤泡增生与咽乳头状瘤的不同。在痈疽疔疮的传统疮疡病认识中,《内经》载甘疽为乳腺癌,附骨疽病为现今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骨囊肿。《小品方》之石痈,从皮核的关系断定为真皮纤维瘤,但其附骨疽的描述与《内经》不同,应当为化脓性骨髓炎。《集验方》中对男子阴部生疮的描述,从形态看与现今阴茎鳞状细胞癌相似。隋唐时期的石痈为肌肉纤维瘤,乳石痈为乳腺纤维瘤,石疽则类似于皮肤纤维瘤。《千金方》男子阴疮为阴茎浸润性癌,《医心方》阴劳疮为阴茎乳头状癌。《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记载的石疔病,为恶性黑色素瘤。《圣济总录》谓乳痈表现为“赤紫坚硬”,其描述类似炎性乳腺癌。恶肉、核、菌、岩、癌等病属痈疽疮疡范畴内的疾病。《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肉病的生长过程与典型鳞状细胞癌相符,《诸病源候论》又称为翻花疮恶肉,同书中,疮恶肉则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宋代《卫济宝书》所论“癌”为急性感染类疾病,《仁斋直指方》中的“癌”是基于阴茎癌与乳房癌而说出。其余如奶岩、乳癌为现今乳腺癌,牙岩为牙癌,肾岩为阴茎癌,癌发为恶性黑色素瘤。以核为特征者有唇核、乳中结核两大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唇核接近唇部肿瘤,明清称之为茧唇,有唇癌与普通唇炎之分。宋代乳中结核包含了现今乳腺炎与乳腺肿瘤。明清时期,乳中结核称之为乳疬或乳癖,乳疬可指非哺乳性乳腺炎、乳房结核或乳腺纤维瘤,乳癖为乳腺增生病。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乳疬又指男性乳房异常增生。蕈菌命名的疾病中,阴菌、阴挺除指代阴道脱垂外,在明清阴疮门下,更类似外阴鳞状细胞癌。明代眼胞菌毒有类眼睑鳞状细胞癌,舌菌为血管瘤,喉菌为淋巴滤泡增生。至清代,舌菌的描述更接近于舌鳞状细胞癌,喉菌为咽黑色素瘤,蹲猴子为咽部乳头状瘤。唇菌则类似过敏性唇炎。症瘕积聚在隋唐之前属两类不同的概念,其中《内经》积病类似现今肠系膜肿瘤,《难经》五积并非五脏肿瘤,而是源自《内经》相关概念的曲解。《金匮要略》构建了积病的脉法,从以脉侧证的角度,延展了《内经》积病仅限于肠胃的范围。症与瘕在隋唐之前通用,泛指腹部肿大,其中石瘕可能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子宫肌瘤伴有黏连。妇人症病为妊娠葡萄胎。《小品方》症病更接近于胃部肿瘤。《肘后备急方》暴症继发于肿瘤的肠扭转。隋唐之后症与瘕之间以“按之动与不动”区分,其中食症为食管肿瘤。癖病多以水饮立论,多类似于现今胃潴留,而“癖病结块”为胃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痃病多指腹部肌肉的纤维炎症,而“痃病积块”接近于现今腹壁纤维瘤。《备急千金要方》在月经不通病中首次记载了葡萄胎组织,并选用牡蒙丸、桃仁煎治疗。鬼胎一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其等同于葡萄胎,清代多指卵巢功能性肿瘤。“息肉”一词《内经》已被用来形容肠蕈,肠蕈为肠壁外蕈菌样肿瘤。疣病在《五十二病方》中泛指一切皮肤类增生,而隋唐“疣目”与现今疣病相似。鼻息肉为鼻前庭肿瘤,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提出”痔为息肉的俗称”,所以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治疗方面南北朝以通利之品为主,隋唐主以温药,明清则以清利湿热为主。南北朝首见眼息肉,泛指眼部肿瘤,宋《圣济总录》鸡冠蚬肉与之相似。至明代,依据《审视瑶函》的描述,鸡冠蚬肉可确定为球结膜血管瘤,清代《疡医大全》鸡冠蚬肉则为穹隆部血管瘤。《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生肉塞耳,泛指外耳道肿瘤,明清称之为耳痔、耳蕈、耳挺,其中耳挺描述与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相类似,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有关耳痔、耳蕈的描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与息肉状瘤。古人对于肿瘤类疾病认识源自积聚、蕈菌、翻花、岩石、痰块、鬼、管道、空间等不同隐喻。积聚隐喻源自古人最开始将人的体腔作为盛水容器或将经络为河流,引入“寒能令水结冰”的认识,将肿瘤的形成认为是体内液体结冰所致,意象图式表示为“寒—水(饮)—冰(肿块)”“寒—水(气血)—冰(肿块)”。《内经》肿瘤类疾病基本按照此图式认识,后世受到“死隐喻”的影响,以上图式大概产生了 3种变化,其一,逐渐忽略寒邪对原始意向图式影响,“寒邪—水—块”泛化为“邪—水—块”,如后世奶岩、乳核、唇核的肿块归因于情志、风、风寒等邪;其二,逐渐抽象出“停滞——增生”这一新的对肿瘤形成的认识路径,如《小品方》直接以流通之性药物治疗息肉,症瘕积聚的肿块是食物所导致,故用消食药物治疗,瘿核被认为是引用的沙水所结成块导致;其三,忽略原有内容只借用名称下的新内容,如将肿瘤直接作为痈疽,借用痈疽的心火疮疡理论对肿瘤治疗。蕈菌隐喻、翻花隐喻、岩石隐喻、痰块隐喻、鬼隐喻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通过肿瘤的一些外在特征,将肿瘤认为是蕈菌、花、岩石、痰等物质,因蕈菌生长的环境为湿热之处,故大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也有从局部阴暗环境来认识者,故而以温化寒湿来治疗;自然界花的生长与风湿有关,故治疗翻花疮多以祛风除湿为主。将肿块作为岩石,治疗有不同侧重,岩有孔隙,故以填补为主,石质地较硬,故以角类药或化石药为主治疗。肿块为痰与朱丹溪痰理论构建有关,故治疗肿块以化痰药为主。鬼隐喻多见于鬼胎、石瘕、症坚等腹部肿瘤,与古人对鬼的认识有关,鬼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中医疾病的构建,通过对鬼字的探讨可以知道,鬼最开始为先入的灵魂,但其经过恶化后,逐渐变成了负面用词,在与鬼有关的非肿瘤疾病中,可以发现引入鬼的概念多因症状表现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鬼为灵魂”是与鬼有关疾病的基本隐喻,肿瘤鬼胎病则因为人的生殖特点而构建。“恶”有鬼之意,症病中用“恶”概念表述肿瘤形成也是受到鬼的影响,治疗方面多用“杀鬼魅邪气”之药。空间隐喻主要指古人借用空间相关的知识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如隋唐时代治疗鼻息肉与目息肉,因鼻息肉在鼻腔中环境较暗,目息肉常伴结膜红肿,进而认为此分属寒热,故多以温药治疗鼻息肉,以寒药治疗眼息肉。在疣病祝由疗法中,认为肿块治疗可以借月蚀或丢掉物体来使肿块消失。管道隐喻则是古人对噎嗝病的主要隐喻,通过干涩与堵塞来认识噎嗝病,对现今食管肿瘤治疗有借鉴意义。最后借用neo4j中的cypher语言,将上述有古代肿瘤知识与隐喻内容转化为关系与节点的图数据形式内容,构成了以“中药”“方剂”“古代疾病”“现代疾病”“始源喻”为节点,以“组成”“治疗”“肿瘤类型”“映射”为边的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

苍耳[3](2016)在《舟城文本》文中研究表明第一卷第0章何为彼岸我垂垂老矣,两眼昏花,步履蹒跚。每天黄昏在大西洋海边拄着龙头拐杖漫步,眺望浩渺无际但幻影迭出的大洋波面。我的白天属于美洲鹫盘旋不已的弗吉尼亚(Virginia),属于拥有美人鱼雕塑和二战屡立功勋的64号航母的诺佛克(Norfolk);夜晚则属于太平洋西岸的舟城,属于客厅墙上那幅有关舟城的油画—矗立于扬子江边的一座雄峻古塔。那是舟城不可替代的唯一地标,你看塔下灰蒙蒙的成片屋舍因它而不再卑微、昏暗,甚至有了一种朝上飞升的感觉。这

段忠玉[4](2016)在《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指出医学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同时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傣族传统民间口功治疗,产生于傣族乡土文化之中,是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内涵。口功治疗有多种方法和形式,本文中讨论的“口功”是指傣族摩雅(治疗者)治疗疾病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治疗所使用的水、草药或对患者、患处用口“吹”气,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医治骨折、牙痛、皮肤病、风湿病、眼病、精神分裂症、妇科病等,是不可多得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医疗技艺。傣族口功治疗研究包括口功治疗实践与医学人类学解释两个核心领域。本文以口功治疗最为兴盛的村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沙村委会曼栋龙村为主要田野点,首先分析傣族文化中“何为病”、“病从何来”、“病如何消除”等问题,即傣族文化背景下傣族人民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选择;其次是对西双版纳傣族口功治疗实践的陈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口功治疗进行理论解析。目的是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和再认识傣族口功治疗的文化意义,为医学人类学研究提供“傣族经验”,在实践中验证、丰富和发展医学人类学。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选题缘由、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本论文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田野点介绍并对文中使用的关键术语和概念作简要解释和界定。正文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傣族文化的疾病认知。有关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畴,不同的文化衍生迥异的病因解释和疾病认知,从而产生不同的医疗选择。傣族文化塑造出傣族特定的病因观、疾病认知和相应的就医选择。本章交代口功治疗产生的文化根源。第二章傣族口功摩雅介绍。“摩雅”是傣语对“医生”的称谓。本章是对田野点曼栋龙村口功摩雅整体情况的呈现,包括口功摩雅的分类及其备药、诊断与治疗等内容。同时对村民选择摩雅的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三章口功治疗的疾病。口功摩雅治疗的疾病可分为“常见”和“非常见”两种,其中“常见”疾病指的是高发的地方性疾病,口功治疗有特殊效果,当地村民就诊率高的疾病,如骨折、牙病、皮肤病、风湿病等。“非常见”疾病指不一定有地方性特征,关键是口功治疗效果并不优于其他治疗方式,村民选择此种治疗方法比例不高的疾病,如妇科病、精神分裂症、脱发、癫痫、肠胃病、眼病等。第四章口功治疗的过程。对傣族民间传统口功治疗过程、治疗的场所、言语与器物进行整体叙述。口功治疗过程中的言语、治疗时间、场所、摩雅的“念”和“吹”以及所使用的水等,都为口功治疗增添了神秘色彩。村民们在虚拟建构的情景中体验着信仰世界的“真实”,在符号权力的作用下笃信它们的力量。第五章口功治疗的效果。口功治疗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个案。人们将成功的治疗归功于口功的治疗,而失败治疗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第六章口功治疗的理论分析。本章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口功治疗的包容性,口功续存的文化动因和动力以及口功效力的机理和局限。重点在于揭示口功治疗的文化根基和信仰基础。结语部分提出主要观点:第一、口功是傣族民间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民间,有“无口功者不成医”的说法。在傣族传统医药方法中,都能见到口功方法的使用,口功贯穿于傣族民间传统医药多数环节。第二,口功治疗的存续基于信仰和文化。傣族村民共同的疾病观念和医学信仰,为口功治疗的存续提供了文化基础。对于傣族人民来说,口功治疗与个人健康、传统文化发展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第三、作为文化的疾病,口功治疗是有效的、确切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背景下是可以存续、发展的。第四、作为生理的疾病,口功治疗具有局限性。过分依赖口功的作用会减弱人们对抗疾病的积极性。

王洪车[5](2013)在《儒学与传染病隔离的互动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儒学长期积淀于中国人的思想,生成了家本位的理念,客观上也促成了以家庭为单位隔离病人的方式。然而由于传染病的剧烈及其传染性,人们往往躲避甚至遗弃病人,违背了儒学宗旨;相反,也有人扞卫儒家精神而拒绝隔离,这二者都反映了隔离与儒学的冲突。随着时代的发展,隔离作为科学的的防治措施逐渐为世人接受,这与儒学与隔离之间的不断交融、渗透具有一定的联系。

王巧玲[6](2012)在《道教风水与美学》文中认为风水对中国人并不陌生,它是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老术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风水的研究历史悠久,研究者众多,但少有从道教风水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历代风水文献的梳理后发现,风水文献的形成与道教的推动和道教象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道教风水”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实践。通过对风水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辨析可以看出道教与风水的关系较儒、释两家更为密切;再进一步分析道教与风水的共同基础,可以发现两者有共同的理念,道教对风水的发展有诸多贡献,因此风水的产生虽然早于道教,但在风水的发展过程中却借道教而得以保存和宏扬,道教独特的理念也蕴含在风水理论之中,形成了道教风水理论。本文第二部分界定了“道教风水”的内涵与外延,梳理了道教经典与道教风水文献,从中整理出道教风水的择山之法,择水之法,择洞之法,择境之法、建造之法及起居之法,这些方面都属于道教风水的独特内涵。进而,归纳出道教风水理论的特色,如宝地神授、神真卫护、养生修炼、怡情悦志、传播过程神秘化,思维方式身体化、服务对象贵族化等特点。文章第三部分对道教风水美学何以进入美学领域进行了探讨,道教风水理论反映了道教对风水及环境的审美思考,体现了道教审美趣味,可以上升到美学领域。道教风水美学属于道教美学、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道教风水美学也有三大理论构成,其内在基础是逻辑性、信仰性和方法论的结合,外在表现是化善为美、象征隐喻、术道统一、虚实结合的统一,最终体现为天人合一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对道士风水实践和道教宫观的风水美学考察发现,道教风水美学体现在道教生活的各个方面。道教宫观的选址、布局等体现了道教风水的美学追求,道教风水美学也因此传承下来。文章第五部分认为道教风水美学具有当代价值,应该继续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未来应该对道教风水美学进行深入挖掘,探讨其在生态保护、休闲养生、建筑规划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价值。道教风水美学应当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王新茹[7](2011)在《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珠三角在明清时期虽然经常遭受自然灾害,但总体来说,自然和人文环境良好,城镇迅速发展,伴随着城镇的发展,区域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问题应运而生。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努力探讨明清时期珠三角城镇发展所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全文由绪言、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作为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从珠三角城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基础入手,主要研究珠三角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资源、水利交通、人口、耕地面积、经济中心、思想文化等。第二部分,研究城镇的发展和引起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水环境恶化、河道淤塞变浅、林木被破坏、空气和噪声污染严重。第三部分,研究城镇发展引起的区域人文生态环境问题:城镇社会治安混乱、火灾频繁、瘟疫流行等。第四部分,研究政府和民间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措施。城市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明清珠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状况对今天的城镇建设和规划有借鉴意义。在保证城镇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带来的生态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罗超[8](2011)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内战一直是美国史研究中的重点,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内战史研究关注的都是军事、政治、解放黑人奴隶等重大问题,而在战争中众多的战俘却很少有人加以观注,美国内战中的战俘问题几乎可以说是国内美国史研究中的一大空白。本文为了更系统地研究美国内战中的战俘问题,通过查询相关的战俘资料,了解当时战俘数量的巨大,以及分析造成战俘数量如此庞大的原因,系统分析战俘营的建立及类型,并从战俘营的饮食状况,医疗卫生条件,日常管理状况以及心理状况方面研究战俘营的具体情况,找出造成战俘营中大量战俘死亡的根本原因。由于战俘问题突出,南北双方为解决这一难题尝试了诸多方法。既有传统的“假释”方式,又创造了新的“官方性”战俘交换方式。而在战后,惠兹上尉被判处死刑以及戴维斯总统的无罪释放,也为南北和解创造了条件。最后,总结了南北战争中处理战俘问题的历史经验,而且由于随后美国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内战中的战俘政策也对国际战俘协议的制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内战以后,美国对敌国战俘的执法如山与对待本国战俘的人文关怀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长嬿[9](2011)在《论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希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常人们关注的历史事件,绝大多数属于政治、经济、军事类的,其次是科学技术类,再次是文学和艺术类。在大量的历史着作中,瘟疫仅仅是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所引发的社会动荡里的寥寥数笔点缀。本文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来考察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增强历史解释的纬度和力度,而且对于现今社会防止瘟疫、控制瘟疫乃至更好地理解人类当代和未来的生存状态都有现实意义。本篇论文论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的瘟疫,是史学界、文学界、医学界和社会学界都直接或间接探讨的内容。全文由绪言、正文、结束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言部分着重指出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同时也对撰写论文过程中所依据的参考资料作一简要的介绍。正文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起源的几种观点。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影响。第三部分在前述两节的基础上,从人口、政治、民众思想、医学、公共卫生等方面,分析了伯罗奔尼撒期间的瘟疫对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束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与概括。通过对古代雅典伯罗奔尼撒期间的瘟疫起因及其影响的分析,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瘟疫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同时又对人类社会本身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冰[10](2009)在《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殡葬建筑就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在东西方建筑文化中有着辉煌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的金字塔、泰姬陵以及中国的秦始皇陵等都是举世瞩目、家喻户晓的殡葬建筑;近代的如南京中山陵、日本的多摩陵园等都是设计极佳而备受崇敬的殡葬建筑;现代殡葬建筑如恩里克·米拉莱斯设计的伊瓜拉达墓园、阿尔多·罗西设计的圣卡塔多公墓、槇文彦设计的风之丘葬斋场都堪称经典。然而在我国现代殡葬建筑却并不被重视。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除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时代的禁忌,以及无力面对作为生命规律的特定阶段——死亡这一现象,导致了死亡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建筑中被极力地回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没有改变多少,但表达死亡的能力却降低了。在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社会,死亡无处藏身,它成了禁忌,而且表现死亡的艺术与技术也深受责难。在我国建筑创新日渐兴盛之时,现代殡葬建筑的设计却被遗忘在角落而不大受到重视,这很难适应当代殡葬事业发展的形势。同时非生态化的殡葬建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相背离。因此殡葬建筑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国外也只在近几十年里才逐渐开展对殡葬建筑生态化的研究。没有哪一种类型的建筑像殡葬建筑这样注重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殡葬建筑无论从建筑物本身或是人的原始心理,以及其外部和内部环境来说都是与生态化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殡葬建筑的内在本质就是要将死亡躯体这一实物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骨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恰恰是一种生态化过程的转化,是回归自然的一种特别的“实质性存在”和特殊表现形式。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对殡葬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技术策略。论文首先从介绍中国古代的殡葬理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殡葬建筑早期自发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以及西方殡葬建筑生态化的演进,表明殡葬建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同时,现代殡葬建筑的生态设计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针对当今殡葬建筑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提出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原则及其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未来我国殡葬建筑生态化发展取向。然后,针对殡葬建筑对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危害,对殡葬建筑外部环境景观生态化进一步剖析,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提出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原则和设计方法,并对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策略。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设计同样重要,通过探讨殡葬建筑由于其具有的特殊使用功能,在声、光、热等方面带给室内环境的影响,阐述了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品质的调控,提出如何进行殡葬建筑室内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并通过各种生态化技术应用实现殡葬建筑室内环境的生态化设计,从而最终提升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品质。最后,殡葬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还需要通过市场导向、政策导向和法规控制的引导机制才能保障其顺利实施。综上所述,本论文选择了以生态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建筑学、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景观生态学、文化人类学、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等多学科对殡葬建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交叉研究,探讨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建立了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理念和理论框架,对于解决现代殡葬建筑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善殡葬建筑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为我国殡葬建筑设计的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在许多作品中死亡作为一个主题对于激发灵感具有重大的潜力,我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对一个常被忽视的建筑领域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抵挡“将死者”病毒侵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抵挡“将死者”病毒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2)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中医肿瘤理论假说
        1 癌毒学说
        2 中医肿瘤微环境假说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肿瘤的隐喻研究
        1 肿瘤隐喻与辨治
        2 肿瘤的隐喻观念
        3 不同肿瘤隐喻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古代文献研究述评
        1 肿瘤的断代
        2 病名的随意通约
        3 肿瘤的随意指代
        4 被忽视的肿瘤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古代中医肿瘤史研究
    第一节 古代肿瘤类疾病的论证形式
    第二节 瘤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三节 积聚症瘕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清代
        7 小结
    第四节 痈疽疮疡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金元时期
        6 明代
        7 清代
        8 小结
    第五节 息肉类疾病
        1 秦汉时期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宋代
        5 明代
        6 清代
        7 小结
第二章 古代肿瘤的隐喻类型
    第一节 积聚隐喻
        1 人体是盛水容器
        2 经脉是河流
        3 积聚隐喻死隐喻的形成
    第二节 蕈菌隐喻
        1 明清前的相关蕈菌肿瘤
        2 肿瘤菌蕈隐喻的复兴
        3 对息肉或痔认识的改变
    第三节 翻(反)花隐喻
        1 风湿成花
        2 花瘘候
    第四节 痰的结块隐喻
        1 痰饮与痰
        2 痰结块隐喻的构建
        3 痰结块隐喻的运用
    第五节 岩石隐喻
        1 岩与补法
        2 石与破坚
    第六节 鬼隐喻
        1 与鬼相关的肿瘤
        2 鬼字源流
        3 尸鬼类疾病
        4 以“鬼”为始源喻的隐喻特点
        5 肿瘤与鬼构建过程
    第七节 管道隐喻
        1 润滑与堵塞
        2 炙肉的隐喻
    第八节 空间隐喻
        1 背景的借用
        2 肿瘤的空间转移
第三章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
    第一节 隐喻与知识图谱
        1 隐喻型知识存储的构想
    第二节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1 数据处理
        2 节点的创建
        3 关系的创建
        4 图形数据库的运用场景简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中药节点代码
    2 方剂节点代码
    3 古代疾病节点代码
    4 现代疾病节点代码
    5 隐喻节点代码
    6 组成关系节点代码
    7 治疗关系节点代码
    8 映射关系节点代码
    9 肿瘤类型关系节点代码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理论与研究动态
        (一) 相关理论
        (二) 研究动态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概述
    五、术语简释
第一章 傣族文化的疾病认知
    第一节 疾病界定:何为病?
        一、疾病表征
        二、疾病分类
    第二节 病因解释:病从何来?
        一、傣族宇宙观、生命观与宗教灵魂观
        二、傣族病因观
    第三节 疾病治疗:病如何消除?
        一、村民的多元医疗
        二、传统傣医治疗
        三、傣族民间口功治疗
    小结
第二章 傣族口功摩雅:谁来治?
    第一节 口功摩雅群体
        一、曼栋龙村口功摩雅
        二、巫医结合:备药、诊断与治疗
    第二节 摩雅的选择
        一、获取摩雅信息的方式
        二、选择摩雅的标准
    小结
第三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疾病:治什么?
    第一节 口功治疗的“常见”疾病
        一、骨折
        二、牙痛
        三、皮肤病
        四、风湿病
    第二节 口功治疗的“非常见”疾病
        一、毒蛇毒虫咬伤
        二、妇科病
        三、精神分裂症
        四、脱发
        五、癫痫
        六、肠胃病
        七、眼病
    小结
第四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过程:如何治?
    第一节 治疗的基本过程
        一、摩雅询问姓名、生辰
        二、请师父、迎神灵
        三、念口功治病
        四、谢师父、送神灵
    第二节 治疗场所、言语与器物
        一、“神”与“口功”
        二、器械与法具
        三、“气”与“水”:自然界的灵物
        四、时间、场所与在场人员
        五、口功之外: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
    第三节 个案调查
    小结
第五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第一节 接受过口功治疗的村民与患者
    第二节 治疗效果
        一、口功治疗的“成功”
        二、口功治疗的“失败”
    小结
第六章 傣族口功治疗的理论分析:为什么?
    第一节 口功治疗的包容性分析
        一、病因诠释多元
        二、巫与医一体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四、神秘性与公开性并存
    第二节 口功治疗的文化基础分析
        一、文化是认识基点
        二、医学信仰是基石
    第三节 口功效力的机理及局限
        一、口功效力的机理
        二、口功效力的局限
    小结
结语
附录
    一、田野访谈和案例
    二、傣汉词语对照表
    三、部分图片资料
    四、民间药方
    五、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儒学与传染病隔离的互动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学与家庭隔离的生成
二、儒学与隔离的对抗
三、儒学与隔离的交融

(6)道教风水与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选题的文献综述
        1.2.1 涉及道教与风水的研究
        1.2.2 涉及风水与美学思想的研究
        1.2.3 涉及道教风水美学实践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4.1 论文框架
        1.4.2 主要创新点
2 道教风水理论
    2.1 道教与风水的关系
        2.1.1 风水与释、儒两家的关系
        2.1.2 风水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2.1.3 道教与风水的共同基础
        2.1.4 道教对风水的促进与贡献
    2.2 道教风水的提出和界说
        2.2.1 道教风水的提出
        2.2.2 道教风水的界说
    2.3 道教风水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2.3.1 道教山岳崇拜与择山之法
        2.3.2 洞天福地信仰与择洞之法
        2.3.3 道教水信仰与择水之法
        2.3.4 道教的环境观念与择境之法
        2.3.5 道教的建筑理念与建造之法
        2.3.6 道教的生活方式与起居之法
    2.4 道教风水理论的特征
        2.4.1 宝地神授、神真卫护
        2.4.2 养生修炼、怡情悦志
        2.4.3 传播过程神秘化
        2.4.4 思维模式身体化
        2.4.5 服务对象政治化
3 道教风水美学
    3.1 道教风水理论何以进入美学范畴?
        3.1.1 天人合一的集体潜意识
        3.1.2 和谐有情的心理诉求
        3.1.3 趋吉避凶的生存本能
        3.1.4 实用功利的生存美学
    3.2 道教风水美学如何归属?
        3.2.1 道教风水美学属于道教美学
        3.2.2 道教风水美学属于生态美学
        3.2.3 道教风水美学属于生命美学
        3.2.4 道教风水美学的三大理论构成
    3.3 道教风水美学的内在基础
        3.3.1 道教风水美学之内在的逻辑性
        3.3.2 道教风水美学之潜在信仰性
        3.3.3 道教风水美学之方法论价值
    3.4 道教风水美学的外在表现
        3.4.1 化善为美:道教风水美学的基本内涵
        3.4.2 隐喻象征:道教风水美学的主题思想
        3.4.3 以术体道:道教风水美学的实践方式
        3.4.4 虚实结合:道教风水美学的操作理念
4 道教风水美学实践
    4.1 历代道士的道教风水美学实践
    4.2 道教宫观风水的美学实践
        4.2.1 道教宫观概述
        4.2.2 道教宫观美学的风水追求
        4.2.3 道教宫观风水的美学追求
5 道教风水美学的当代价值
    5.1 生态保护价值
    5.2 休闲养生价值
    5.3 建筑规划价值
    5.4 思想观念价值
    5.5 旅游开发价值
    5.6 道教风水美学之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第一节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节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所引起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 明清珠三角城镇的发展
    第二节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所引起的区域水环境的变化
    第三节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所引起的区域其他自然环境变化
第三章 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所引起的区域人文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 治安混乱
    第二节 火灾频繁
    第三节 瘟疫流行
第四章 明清时期珠三角城镇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第一节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
    第二节 改善人文生态环境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8)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第一章 南北战争中战俘战俘问题的形成
    一、南北内战中的伤亡人数及战俘数量
    二、造成战俘数量巨大的诸多因素
        (一) 军事战略因素
        (二) 北方的征兵制度与休假因素
        (三) 宗教信仰因素——南方军队的宗教复兴运动
        (四) 武器装备因素
    三、小结
第二章 南北战争中的战俘营
    一、战俘营的建立与类型划分
        (一) 北方建立的战俘营
        (二) 南方建立的战俘营
        (三) 战俘营的分类
    二、战俘营的的日常饮食生活与住宿状况
        (一) 北方战俘营的状况
        (二) 南方战俘营的状况
    三、战俘营的医疗卫生状况
        (一) 北方战俘营的医疗卫生
        (二) 南方战俘营的医疗卫生
    四、战俘营的日常管理
        (一) 北方战俘营的管理
        (二) 南方战俘营的管理
    五、战俘心理研究
    六、小结
第三章 南北战争中的战俘交换与战俘审判
    一、南北双方的战俘交换
        (一) 传统的战俘假释
        (二) “官方性”的战俘交换
        (三) “非官方性”的战俘交换
        (四) 阻碍战俘交换的主要因素
        (五) 战俘交换与1864 年的总统选举
    二、战后对南方战俘惠兹上尉和戴维斯总统的审判
        (一) 上绞刑架的惠兹上尉
        (二) 无罪释放的戴维斯总统
第四章 战俘问题对美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一、美国处理战俘问题的历史经验
    二、美国内战对国际战俘问题处理的影响
    三、战后美国对敌国战俘的处理政策
    四、美国对待本国战俘的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统计图表
致谢

(9)论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希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与古希腊社会之间的关系
        0.1.1 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对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的记载
        0.1.2 近现代西方学者对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的研究
        0.1.3 国内学者对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的研究
1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概况
    1.1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词源
    1.2 引起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的原因
        1.2.1 希波克拉底的观点
        1.2.2 修昔底德的观点
        1.2.3 近现代研究的观点
        1.2.4 我的观点
2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希腊政治的影响
    2.1 伯罗奔尼撒战争引发瘟疫
    2.2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代雅典和斯巴达的影响
3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希腊社会生活的影响
    3.1 对信仰和道德的影响
    3.2 对人口和生产力的影响
    3.3 对公共建设的影响
    3.4 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3.4.1 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方面
        3.4.2 体现在建筑方面
        3.4.3 体现在史学理论方面
        3.4.4 医学道德规范的确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与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文献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与文献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研究框架
第2章 殡葬建筑及其生态伦理的解析
    2.1 殡葬建筑的源起
        2.1.1 死亡观念与死亡文化
        2.1.2 殡葬建筑与原始崇拜观念
        2.1.3 殡葬建筑与宗教观念
    2.2 殡葬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2.2.1 中国古代殡葬理念的诠释
        2.2.2 西方殡葬建筑的发展
    2.3 殡葬建筑的生态伦理思想
        2.3.1 我国传统殡葬建筑的生态伦理思想
        2.3.2 西方殡葬建筑生态伦理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阐释
    3.1 理论基础
        3.1.1 可持续发展战略
        3.1.2 生态学基本理论
        3.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 殡葬建筑生态化的提出
        3.2.1 殡葬建筑生态化发展的现存问题
        3.2.2 我国殡葬建筑生态化的影响因素
        3.2.3 殡葬建筑生态化的内涵
        3.2.4 殡葬建筑生态化的特征
    3.3 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原则
        3.3.1 系统整体性原则
        3.3.2 适应性再利用原则
        3.3.3 渗透性原则
        3.3.4 文化性原则
        3.3.5 健康化原则
        3.3.6 经济性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的生态化设计
    4.1 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的特质分析
        4.1.1 殡葬建筑与生态景观的联系
        4.1.2 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的生态化影响
        4.1.3 殡葬建筑外部生态环境的特性
    4.2 殡葬建筑外环境生态化的选址
        4.2.1 选址的相关规定
        4.2.2 基于“生态位”策划的选址
        4.2.3 基于“风水理论”的选址
    4.3 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的空间景观结构
        4.3.1 殡葬建筑外部空间景观环境的结构组成
        4.3.2 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的景观格局要素的空间联系
        4.3.3 殡葬建筑外部空间景观结构的生态交错
    4.4 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的生态化设计取向
        4.4.1 设计理念
        4.4.2 设计手法
    4.5 殡葬建筑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化设计策略
        4.5.1 节约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土地
        4.5.2 提高绿化率,建设多层级绿化体系
        4.5.3 景观水环境的生态净化策略
        4.5.4 葬式多样性的生态化策略
        4.5.5 景观环境铺地的生态化策略
        4.5.6 多种经营的发展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设计
    5.1 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因素剖析
        5.1.1 自然因素与内部物理因素
        5.1.2 殡葬建筑内部功能因素
        5.1.3 使用者的自身因素
        5.1.4 社会经济因素
    5.2 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生态理性的彰显
        5.2.1 背离传统殡葬建筑设计观念
        5.2.2 提升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品质
    5.3 殡葬建筑内部环境气氛的营造
        5.3.1 精神空间的构建
        5.3.2 仪式空间的组织
        5.3.3 主题空间的表现
    5.4 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技术应用
        5.4.1 构造技术
        5.4.2 机械设备技术
        5.4.3 智能化技术
        5.4.4 仿生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引导机制
    6.1 市场导向
        6.1.1 市场认定制度
        6.1.2 市场导向的作用
    6.2 政策导向
        6.2.1 政府导向的作用
        6.2.2 国外生态政策的借鉴
    6.3 法规控制
        6.3.1 设计法规的概念
        6.3.2 设计法规的控制作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抵挡“将死者”病毒侵袭(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港检疫研究(1930-1937)[D]. 姜兴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D]. 刘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舟城文本[J]. 苍耳. 百花洲, 2016(05)
  • [4]傣族传统口功治疗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段忠玉. 云南大学, 2016(01)
  • [5]儒学与传染病隔离的互动发展[J]. 王洪车. 甘肃理论学刊, 2013(02)
  • [6]道教风水与美学[D]. 王巧玲. 浙江大学, 2012(06)
  • [7]明清珠三角城镇发展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D]. 王新茹. 暨南大学, 2011(01)
  • [8]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战俘问题研究[D]. 罗超.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7)
  • [9]论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瘟疫对古希腊的影响[D]. 宋长嬿. 辽宁大学, 2011(01)
  • [10]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 李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防御“将死”病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