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并文献复习)

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并文献复习)

一、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邹丽君,范宇斌,蒋国良,孟婕[1](2021)在《家族性肺纤维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家族性肺纤维化(FPF)定义为家族中有2个或2个以上成员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为隐匿性遗传病。约半数的FPF患者在第2次就诊时发现, 另有半数病例直到家系内出现第2例患者才得以诊断, 看似散发性的特发性肺纤维化, 而实质上为隐匿性遗传病家系。基因测序是通过血液等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测序的技术, 可用于FPF的诊断及风险预估。研究报道超过20%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有家族史, 但目前中国对于肺纤维化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及家系遗传分析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国尚无大规模的FPF统计, 以病例报道为主。因此, 为了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重视, 本文对FPF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马卓颖,胡燕[2](2020)在《儿童过敏性疾病危险因素及高危儿早期筛查》文中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影响儿童生活质量,早期预防有助于阻断过敏进程。寻找患过敏性疾病高风险儿童是儿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文章综述儿童过敏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早期筛查过敏性疾病高危儿的策略。

庄麦松[3](2020)在《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文中指出淀粉样变性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指自体蛋白及其胞外蛋白的错误折叠,以纤维的形式沉积于组织器官细胞外,从而导致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罕见病的患病率为0.65‰~1‰(占总人口的比率,据统计分析,肺部淀粉样病疾病的年发病率仅仅为0.01 ‰,故肺部淀粉样变疾病归属于罕见病,而其中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临床更罕见。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咯血等,影像学上可出现管壁钙化或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强化,其中管壁钙化为较特异性的特征。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无特异性,局限的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容易漏诊,而病变较弥漫者可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及钙化、肺部结节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容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由于临床医师对其影像学观察及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误诊漏诊常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综合分析,并及时行完善病理学检查,如病理组织涂片显示存在淀粉样物质的沉积,并且存在刚果红染色阳性的现象可以确诊,从而减少误诊。本文报道就诊于山东省省立医院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为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3例病例,追踪他们的结局,并回顾相关国内外文献,探讨呼吸系统淀粉样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分期和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3例病例年龄性别分别为:72(男);75(男);55(女),均经支气管镜检查显示主气道或主支气管狭窄,病理学确诊。淀粉样变疾病出血风险大,检查过程中病变触之易出血,未给予介入治疗,确诊后给予激素治疗,经治疗病情缓解出院,随访出院后症状无反复加重,治疗效果较满意。呼吸道淀粉样变虽为临床疑难少见病例,但因为它可导致心肺衰竭,容易误诊、漏诊,成为临床少见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及早完善病变部位或其他易取得部位(如皮下脂肪、骨髓、唾液腺)的组织活检,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治疗上,大多数无症状病例我们只需要仔细追踪。弥漫性肺泡间隔淀粉样变性病变重者治疗方法通常为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节性肺淀粉样变通常是局灶性的,局部手术切除可治愈,远期预后良好;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通常采用保守或支气管镜介入或外照射治疗。除了传统的化疗药物如马法兰、环磷酰胺等,蛋白酶体抑制剂(PI)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伊沙佐米均已用于临床治疗中;单克隆抗体如雷达木单抗已进入对淀粉样病患者的Ⅲ期试验,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的研究因Ⅲ期临床试验无效以终止。

宋晓[4](2019)在《从“热痹犯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A-ILD)的中医证型特征及临床指标,分析RA-ILD疾病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724、CA199、AFP)之间的相关性,探讨RA-ILD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风险因素,寻找排查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继发间质性肺病的有效指标,以便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风湿免疫科住院病人618例,筛选出116例RA患者及191例IPF患者,根据RA-ILD西医诊断标准,将RA患者分为单纯RA组和RA-ILD组。回顾性分析单纯RA、RA-ILD及IPF三组在年龄、性别、血清TM水平以及RA-ILD患者5种中医证型间血清TM水平的统计学差异;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血清TM,在RA组内(包含单纯RA及RA-ILD)与患者年龄、ESR、CRP、ACCP、RF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RA继发ILD的风险性及准确性评估;并观察RA-ILD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HRCT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情况:单纯RA、RA-ILD与IPF三组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RA组与RA-ILD组、IPF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5种中医证型性别分布、年龄、吸烟史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室指标比较情况:单纯RA组与RA-ILD组之间的RF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ESR、CRP、ACCP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RA组与RA-ILD组、IPF组的血清CEA、CA199 水平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患者的AFP、CA724水平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5种证型的CA199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血清TM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包含单纯RA组及RA-ILD组)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与发病年龄具有正相关性(P>0.05),与CRP、ESR、ACCP、RF滴度无相关性(P>0.05);3.RA-ILD患者临床表现:46例RA-ILD患者中出现肺部症状和体征者44例(95.6%),胸部CT出现肺间质病变者46例(100%),其中肺泡炎期12例(26.1%),纤维化期27例(58.7%),蜂窝肺期7例(15.2%)。1年后对随访的21例患者的胸部CT进行对比,其中7例(33.3%)患者胸部CT较前未见明显改变,5例(23.8%)较前进展,9例(42.9%)较前减轻,血清CEA、CA199水平在蜂窝肺期最高,三期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胸部CT进展情况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CEA、CA199水平对RA继发ILD的风险性及诊断准确性评估情况:调整性别、年龄后,与RA患者CEA水平处于第1分位数相比,CEA水平处于第2,3,4分位数时RA患者继发间质性肺炎风险分别增加1.596,3.572,4.536倍。与RA患者CA199水平处于第1分位数相比,CA199水平处于第4分位数时RA患者继发间质性肺炎风险增加13.905倍。作为诊断RA继发ILD的风险性指标,血清CEA水平的最佳截断点为2.665ng/mL,此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2%、77.1%,诊断准确度为中等;CA199的最佳截断点为12.105U/mL,此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3%、72.9%,诊断准确度中等。结论:1.RA继发ILD的可能风险因素:男性、高龄、吸烟、高滴度RF水平。2.RA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的升高可能与RA继发的肺间质性改变相关,而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本身无关,因此,血清CEA及CA199 水平可作为RA继发ILD的早期风险性评估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病情轻重程度,有助于RA-ILD的临床诊断,但其是否能够作为预测RA-ILD患者疾病转归情况的实验室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RA-ILD中医发病多见于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认为“热邪”可能是RA患者继发ILD的主要病理因素,而“热痹犯肺”的可能是RA继发ILD的病机演变过程。4.RA-ILD患者临床以咳嗽及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活动期患者胸部CT多表现在纤维化期,在未进行肺组织活检的情况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胸部HRCT亦可明确诊断RA-ILD。

熊俊慧[5](2019)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CTD-ILD)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CTD-ILD患者血清SP-D及KL-6的水平与临床特点相关性,以此为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CTD-ILD患者146例,同期住院的无伴发ILD的CTD(CTD-nonILD组)患者30例,院内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HC组)27例,详细记录所有入选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HRCT、肺功能检查等资料,检测各组患者血清SP-D以及KL-6水平,采用SPSS19.0进行组间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CTD-ILD组与CTD-nonILD组常规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CTD-ILD组血红蛋白(117.35±12.43g/L)、血清 CRP 水平(45.29±4.90mg/L)均高于 CTD-nonIL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CTD-ILD患者中,肺部表现为磨玻璃病变的占38.3%,表现为实变的占34.8%,有牵拉性支扩的占32.8%,蜂窝肺改变占14%。3.CTD-ILD 组 SP-D 水平(90.29±10.29ng/l)、CTD-nonILD 组 SP-D 水平(80.11 ±8.12ng/l)均高于HC组SP-D水平(50.73±5.6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 组患者 KL-6 水平(567.39±58.29u/ml)、CTD-nonILD组患者 KL-6 水平(236.60±35.29u/ml)均高于 HC 组 KL-6 水平(137.30±16.29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组血清SP-D及KL-6水平高于CTD-nonILD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TD-ILD各疾病亚组中SP-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6在PM/DM-ILD 中水平最高(779.20±78.29u/ml),其次分别为是 pSS-ILD、MCTD-ILD,在SSc-ILD及血管炎-ILD中水平最低;肺CT评分在pSS-ILD中最高(241.42±25.39),其次为RA-ILD,其余各病种均低于上述两种病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TD-ILD患者血清SP-D水平与血小板、ESR呈负相关(r=-0.030,p=0.016;r=-0.332,p=0.014),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KL-6水平与IgG、IgM、IgG4 呈正相关(r=0.284,p=0.012;r=0.211,p=0.045;r=0.244,p=0.018),与血红蛋白、ESR 呈负相关(r=-0.277,p=0.041;r=-0.388,p=0.010),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肺CT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6.CTD-ILD 患者血清 SP-D 水平与 FVC 呈负相关(r=-0.039,p=0.005),与 DLCO无明显相关性(P>0.05);KL-6水平与FVC、DLCO呈负相关(r=-0.359,p=0.008;r=0.083,p=0.558);肺 CT 评分与 FVC、DLCO 呈负相关(r=-0.253,p=0.033;r=-0.029,p=0.011)。结论:CTD-ILD患者血清SP-D、KL-6水平显着增高,其中血清KL-6水平在不同疾病亚组中具有差异,提示与原发病或肺部病变类型可能相关。血清SP-D及KL-6水平升高与肺功能具有相关性,但与影像学评分无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祝洪梅[6](2018)在《224例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防范不良反应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以"伊马替尼"、"格列卫"、"不良反应"、"致"为检索词,检索CNKI 2000年1月至2018年3月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55篇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提取与统计分析。结果提取224例病例,病例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老年患者比例较高,原患疾病主要为慢性髓系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不良反应涉及血液、皮肤及附件、全身、心血管、泌尿、肝胆以及呼吸等多个系统损害,主要涉及血液系统临床表现有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SGOT/SGPT升高等,其他临床表现有多形红斑疹,水肿、体液潴留、肌痛、肌肉痛性痉挛以及肝肾功能异常等。结论临床应用伊马替尼应高度警惕不良反应发生,加强用药监测、风险沟通及合理用药指导,提高用药安全性。

马云飞,杨霖,于明薇,王笑民[7](2017)在《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致间质性肺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致间质性肺炎(ILD)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以及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吉非替尼致ILD是其治疗NSCLC罕见却致命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需了解与其相关的高危因素。当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确诊后,必须立即停用吉非替尼,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抑制ILD向肺纤维化转变;症状较严重者可先选择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而后改为常规剂量并逐渐减量;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并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为了增加疗效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可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肺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治疗,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论:临床应重视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的严重不良反应,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夏惠红[8](2016)在《82例吉非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吉非替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规律和特点,发现吉非替尼使用风险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照。方法以"吉非替尼"、"不良反应"、"致"、"gefitinib"等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57篇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提取82例病例,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以腹泻、痤疮样皮疹、咳嗽、间质性肺炎等最为常见,严重可致死亡;病例多为男性中老年患者。结论重视吉非替尼在抗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加强老年肺癌患者的用药监测,防范严重和罕见的不良反应发生。

李建东,郝淑玲[9](2015)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对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多样性的认识。方法分析2012年7月收治的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文献复习。结果因发热、咳嗽、咳痰1月,呼吸困难1周于2012-7-26住院。肺部可闻及velcro啰音,胸部CT为双肺散在分布的小结节,斑片模糊影,可见充气支气管征,血气分析为Ⅰ型呼吸衰竭,经甲强龙及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呼衰减轻。后经皮肺活检病理检查为肺泡细胞癌。EGFR基因检测外显子EXON 21突变。化疗效果欠佳,给予吉非替尼治疗,患者气短消失,肺部Velcro消失,肺部病变明显吸收。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呈多样性,极易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从痰病理学检查或经皮肺活检明确诊断。

余瑜曼[10](2015)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3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临床病例报道,并对我国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转归与预后等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研究方法:报道了3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经肺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明确的COP病例,并检索2006年3月至2015年3月我国报道的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25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COP,其中男13例,女12例,性别比例男:女约1.1:1;年龄为30-79岁,平均年龄为54.2±14.1岁;起病至确诊时间为1.77±1.77月,最短15天,最长9月;与吸烟的关系不甚密切。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主要为咳嗽咳痰、气促、发热等症状,少数有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查体可闻及爆裂音或湿罗音。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弥散功能下降。血气分析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大部分患者血沉和CRP升高。胸部高分辨CT以双肺多发斑片影和实变影较多见。光镜下最具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为沿着小气道周围呈斑片状分布的远端气道和肺泡腔内的息肉状肉芽组织形成,这些肉芽组织主要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和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25例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研究结论:COP的预后良好,但容易漏诊和误诊。尽早确诊、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减少复发率。掌握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一影像学特征一病理表现并综合分析,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过敏性疾病危险因素及高危儿早期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过敏性疾病发生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2.1过敏原暴露
        1.2.2微生态
        1.2.3空气污染
2 过敏性疾病高危儿筛查

(3)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背景
案例报道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呼吸系统淀粉样变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辨情况表

(4)从“热痹犯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排除标准
        (四) 观察项目
        (五)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一般资料
        1. 性别分布
        2. 发病年龄
        3. 吸烟情况
        (二) 实验室指标
        1. 炎性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及阳性率比较
        2. 肿瘤标志物比较
        (三) 临床表现
        1. RA-ILD患者症状及体征
        2. 胸部CT分期及各期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
        3. 随访1年后RA-ILD患者胸部CT表现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
        (四) 风险性评估
        1. 基于血清肿瘤标志物分析RA继发ILD的风险性
        2. ROC曲线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RA-ILD的价值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一、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中医研究进展
    三、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及分组
    1.2 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收集
    1.4 标本采集与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D-ILD组与CTD-nonILD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对比
    2.2 不同CTD-ILD肺部影像表现
    2.3 CTD-ILD组、CTD-nonILD组、HC组血清SP-D、KL-6与肺HRCT评分比较
    2.4 CTD-ILD组患者血清SP-D、KL-6、肺CT评分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2.5 CTD-ILD组患者血清SP-D、KL-6、肺CT评分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224例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
    2.2 原患疾病
    2.3 用量与ADR发生时间
    2.4 ADR的发生
    2.5 ADR结局
3 讨论
    3.1 性别与年龄
    3.2 原患疾病与用法用量
    3.3 ADR临床表现
4 建议
    4.1 合理用药
    4.2 用药指导
    4.3 风险沟通

(7)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致间质性肺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
2 吉非替尼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
3 吉非替尼治疗NSCLC致ILD
    3.1 发病率
    3.2 发病机制
    3.3 临床诊断
    3.4 治疗及预后
4 结语

(8)82例吉非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收集方法
    1.2纳入排除标准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原患疾病
    2.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2.4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 器官及临床表现
    2.5 联合用药
    2.6 不良反应转归
3 讨论
    3.1 性别与年龄
    3.2 原患疾病与发生时间
    3.3 ADR累及系统- 器官及临床表现
    3.4 严重ADR表现
4 建议
    4.1 皮肤反应
    4.2胃肠系统反应
    4.3 呼吸系统反应

(9)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讨论

(10)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目录 1
    前言 2
    病例报道 3
    对象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家族性肺纤维化研究进展[J]. 邹丽君,范宇斌,蒋国良,孟婕. 国际呼吸杂志, 2021(21)
  • [2]儿童过敏性疾病危险因素及高危儿早期筛查[J]. 马卓颖,胡燕. 临床儿科杂志, 2020(12)
  • [3]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D]. 庄麦松. 山东大学, 2020(02)
  • [4]从“热痹犯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D]. 宋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D]. 熊俊慧. 浙江大学, 2019(03)
  • [6]224例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祝洪梅. 中国药物警戒, 2018(12)
  • [7]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致间质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 马云飞,杨霖,于明薇,王笑民. 中国药房, 2017(05)
  • [8]82例吉非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 夏惠红. 中国药物警戒, 2016(02)
  • [9]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文献复习[J]. 李建东,郝淑玲. 临床肺科杂志, 2015(11)
  • [10]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 余瑜曼. 浙江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急性间质性肺炎(附三例并文献复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