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一、非霍杰金淋巴瘤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继军[1](2021)在《黄芩苷干预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肿瘤干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淋巴瘤(lymphoma)是血液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成熟B细胞肿瘤约占所有淋巴肿瘤的80%以上,2012年全球约有566 000新发病例,大约有305 000死亡病例。经济发达地区的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在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从上世纪的2/10万快速上升至6.43/10万,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B细胞淋巴瘤分类繁多,不同的亚型预后差别较大,采取的治疗策略也完全不同。虽然不同亚型的淋巴瘤治疗效果的差距还是很大,但总体疗效却已经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淋巴瘤的治疗模式已从单纯的放疗和化疗进入免疫联合化疗新阶段。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增高,然而中晚期肿瘤治疗后出现耐药与复发且再次治疗效果很差,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干细胞(TSC,tumor stem cell)是存在于恶性肿瘤中数量较稀少但对肿瘤的持续发展却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群细胞。传统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手段对这些肿瘤干细胞几乎毫无作用,这些肿瘤干细胞在治疗后存活下来并富集在微小残存病灶内(MRD),与肿瘤细胞的耐药、复发等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对B细胞淋巴瘤干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分离正常和肿瘤干细胞群能鉴定出不同干细胞群的自我更新机制的区别,也为特异性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线索,这种治疗能更有效的靶向清除癌干细胞同时不影响正常干细胞。与当前的治疗模式相比更低毒、更有效。特异性分离肿瘤干细胞并分析他们的移植瘤生长实验可用于研究致癌基因突变的生物学效应,这对于更好地理解肿瘤干细胞中特定基因突变的生物学功能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一些致癌基因突变,如bmi1的激活或它下游靶点的失活,在维持肿瘤干细胞中有重要作用。某些致癌基因突变在增殖起重要作用,但在干细胞的维持中却不是必需的。研究肿瘤干细胞的某一特定功能突变是重要的,因为针对突变的靶向治疗可打断肿瘤干细胞的维持通路,可能具有彻底治愈作用。相反的,如果只是针对调节增殖的突变的治疗,只是起最好的缓解作用。黄芩苷(Baicalin)是从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提取出的一种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研究报道黄芩苷可以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然而关于黄芩苷对B细胞淋巴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干预作用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模拟人类Burkitt淋巴瘤Myc和P53双重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建立小鼠B细胞淋巴瘤模型;检测并分离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干细胞;研究中药单体黄芩苷对B细胞淋巴瘤干细胞的干预作用。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小鼠B细胞淋巴瘤模型的建立目的:过表达MYC同时P53失活原理建立B细胞淋巴瘤小鼠模型,利用整合的可编码p53和雌激素受体(ER)融合蛋白p53ERTAM(注射他莫昔芬后可激活p53)的等位基因,实现对p53的“失活”与“活化”两种状态的调控。为研究小鼠B细胞淋巴瘤干细胞提供细胞及荷瘤研究模型。方法:构建过表达c-Myc的LMycSN逆转录病毒并转染GP+E86细胞后,分离出p53ERTAM小鼠骨髓组织,两者互相混合,混合物皮下荷瘤,记录成瘤时间,组织切片及HE染色、RT-PCR检测分析及流式检测验证成瘤效果。结果:1、在短时间内小鼠皮下荷瘤成功,且在注射他莫昔芬(TAM)后,肿瘤迅速消失;2、通过组织切片H&E染色、流式细胞检测及RT-PCR检测分析证实,所形成的肿瘤是晚期原始B细胞或前体B细胞淋巴瘤。结论:本模型可为研究人类B细胞淋巴瘤、P53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以及淋巴瘤干细胞等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小鼠模型。第二部分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鉴定目的:研究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并寻找可能的标记物。方法:利用该小鼠肿瘤细胞(P53ER3),通过Brdu标记滞留试验、SP细胞检测探究P53ER3细胞中是否有肿瘤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实施多种抗体及联合抗体群的细胞分选,并进行小鼠荷瘤观察致瘤性。在初步确定肿瘤干细胞群后,进行RT-PCR实验检测干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检测细胞群的细胞周期情况;体外培养,添加多种细胞因子,观察细胞是否有向其他细胞分化现象;小鼠荷瘤模型给予临床化学药物治疗,观察是否有类似肿瘤复发的情况。根据初步肿瘤干细胞标记物分选细胞,通过分析Affymetrix Mouse Gene 2.0 ST Array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1、Brdu标记P53ER3细胞后,对照组和他莫昔芬处理组的Brdu阳性细胞在总肿瘤细胞中的比例不断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细胞明显变多,且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根据DNA永生化链假说,残留的阳性细胞可能为肿瘤干细胞。2、通过检测SP细胞,发现在P53ER3细胞中有SP细胞存在,P53ER3细胞中含有11.79%的SP细胞。3、P53ER3组中有ALDH阳性群细胞11.753%,同时在肿瘤残留病灶组中也发现有10.7%-0.257%=10.443%ALDH阳性细胞。4、分选ALDH+/-群,分别进行荷瘤实验,结果显示ALDH+阳性群细胞干细胞比例1/216,而阴性群细胞的干细胞比例1/23403,其比率是108.347,其次,对CD19+/-进行分选后的细胞荷瘤结果分别是干细胞比例1/4352、1/112133,比率25.766,且CD19阴性群细胞肿瘤出现时间晚于阳性细胞群;在肿瘤残留灶内可见CD19+/ALDH+比例约占4.02%,且荷瘤实验显示其干细胞比率1/42,在对CD19阳性细胞群的分选中发现,CD44+以及CD24+群细胞所占比例极高甚至双阳性群细胞比例可达99%,此俩群阳性细胞中干细胞的比例(1/936、1/429)不仅明显高于阴性标记的细胞群,同时与其他标记分选荷瘤实验(CD19+/CD34、Ckit、CD38、CD44、CD24、CD25、Sca-1、CD40)相比也明显增高,且比率也达到119.800。CD19+/CD44+/CD24+干细胞的比例高达1/87。5、与四抗体阴性组相比,四抗体阳性组的SOX2、Oct4、Nanog的mRNA水平增高。6、四抗体阳性群细胞G0/1期所占比例(83.02%)与四抗体阴性群(62.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P53ER3中肿瘤干细胞无明显向其他细胞分化能力。8、CHOP与他莫昔芬作用于小鼠荷瘤模型时效果类似,均出现肿瘤消退,然后复发的现象。9、P53ER3中四抗体阳性群细胞中有多潜能干细胞的通路及Notch通路的基因的富集。结论:通过Brdu标记滞留试验、检测SP细胞、检测表面抗体、荷瘤实验、检测干细胞相关因子、细胞周期的检测,药物处理实验,初步检测出P53ER3细胞中可能存在肿瘤干细胞及可能的标记物,并发现这群细胞具备了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及耐药特性,通过对转录本测序发现有干细胞信号通路的基因富集。第三部分黄芩苷对P53ER3的肿瘤干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黄芩苷对小鼠B淋巴瘤细胞P53ER3及其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MTT法检测黄芩苷对P53ER3细胞及P53ER3TSC的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运用AnnexinV-PI检测黄芩苷对P53ER3细胞及P53ER3TSC的凋亡作用及DNA分析观察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黄芩苷对P53ER3及P53ER3TSC作用后的周期蛋白情况;注射黄芩苷观察P53ER3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对荷瘤小鼠肿瘤蛋白检测探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黄芩苷作用P53ER3细胞和P53ER3TSC后,P53ER3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呈剂量依赖性,而高浓度黄芩苷可抑制P53ER3TSC的增殖。2)黄芩苷作用P53ER3细胞后细胞发生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周期阻滞于G0/1期,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及CDK6下调,而高浓度黄芩苷可引起P53ER3TSC凋亡发生,但无细胞周期阻滞。3)体内荷瘤实验证实,黄芩苷可抑制P53ER3细胞荷瘤小鼠模型肿瘤生长,对肿瘤复发的抑制作用明显,能协同其他药物抗肿瘤。4)黄芩苷干预P53ER3TSC的机制可能是抑制其保护性自噬。结论:黄芩苷可通过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凋亡,抑制P53ER3细胞的增殖,并可强化其他药物的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干细胞的保护性自噬有关。综上,我们首先通过过表达c-myc同时利用条件失活的p53可以稳定建立小鼠可调控性B细胞淋巴瘤模型;并探究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P53ER3中有肿瘤干细胞,发现表型为CD19+/ALDH+/CD44+/CD24+细胞群具有干性;黄芩苷通过抑制周期蛋白CDK6、cyclinD1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并诱导小鼠B细胞淋巴瘤P53ER3细胞凋亡,同时通过抑制肿瘤干细胞的保护性自噬而干预P53ER3TSC的生物学行为。本研究探讨了小鼠B淋巴瘤细胞中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初步鉴定出肿瘤干细胞表型,有望为人的B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靶,防治肿瘤的复发提供新的思路,并试图结合中药黄芩苷干预治疗,为中西医结合治疗B淋巴瘤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汪海涓,李刚[2](2014)在《非霍杰金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肝功损害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霍杰金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实体瘤,化疗是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临床上非霍杰金淋巴瘤患者常感染HBV(乙肝病毒),化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重症肝炎。为了探讨非霍杰金淋巴瘤合并HBV感染患者化疗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的防治,选择2009-2012年肿瘤科收治的16例非霍杰金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王伯庆[3](2013)在《CBX4在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肝癌预后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BX4(Chromobox4)最初被证实具有E3连接酶活性,参与了染色质重组与转录抑制,能维持上皮干细胞的干性,阻止其衰老。截至目前,CBX4与肿瘤的关系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检测CBX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BX4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术后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CBX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同时考察敲低CBX4基因对肝癌细胞的哪些恶性表型产生影响,初步阐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原发性肝癌术后标本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组织中CBX4的mRNA丰度和蛋白表达水平;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完整临床预后资料的246例石蜡包埋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标本中CBX4的蛋白表达;3)用Pearson Chi-Square Kruskal-Wallis tests法分析CBX4表达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 method/log-rank test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和预后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4)分别在原发性肝癌的细胞株,BEL7402和QGY7703细胞中,瞬时转染小RNA干扰片段,敲低内源性CBX4。通过MTT细胞增殖活性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5)敲低肝癌细胞内源性CBX4后,用胸腺嘧啶核苷双阻断方法使BEL7402和QGY7703细胞同步化于G1/S交界处,然后释放进入S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不同时间点细胞进入S期的比例;6)敲低内源性CBX4后,Western blot检测下游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靶基因变化。结果:1)CBX4在原发性肝癌组织较癌旁正常肝组织表达上调。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8对配对新鲜标本中,癌组织CBX4的mRNA丰度比癌旁肝组织升高;Western blot检测相同的8对配对标本中,癌组织中CBX4蛋白表达也比癌旁肝组织升高;2)24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用IHC染色评分后分析,发现CBX4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存在表达失调。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CBX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且主要定位在肝癌细胞的胞浆:3)CBX4表达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BX4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血清AFP水平(P=0.036),肿瘤大小(P=0.029),病理分化(P=0.033),临床TNM分期(P=0.032)。原发性肝癌患者胞浆CBX4高表达者预后差,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FS)比CBX4低表达的患者缩短(OS, P=0.003; RFS,P=0.01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BX4浆表达和肝肿瘤数目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4)分别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和QGY7703敲低内源性CBX4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敲低内源性CBX4后,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克隆形成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敲低内源性CBX4后,原发性肝癌细胞由G1/S交界处进入S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细胞由G1/S转换点进入S期的速度减慢:6)CBX4基因可以通过抑制PCNA和cyclinE2,上调p16影响原发性肝癌细胞增殖和G1/S关键点的转换。结论:1)CBX4在原发性肝癌中较癌旁肝组织表达上调;2)CBX4主要定位在肝癌组织的细胞胞浆;3)CBX4胞浆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呈反向相关,CBX4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术后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4)CBX4与原发性肝癌细胞恶性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密切相关;5)CBX4基因可以通过PCNA而维持原发性肝癌细胞的快速增殖活性;6)CBX4可以通过调控cyclinE2和p16影响肝癌细胞的周期进展。

张静静[4](2012)在《Skp2,p27,PTEN在眼部淋巴组织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眼部淋巴组织病变中Skp2,p27和PTEN表达的意义以及三者表达的相关性,探索三者在眼部B细胞非霍杰金氏淋巴瘤表达的特点。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从1995年到2011年手术切除眼部B细胞非霍杰金氏淋巴瘤3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病变增生1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淋巴瘤组按病理类型分类(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修正的欧美淋巴瘤分类),取其中位于眼科前三位的B细胞NHL淋巴瘤类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9例,浆细胞瘤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标本中Skp2,p27禾PPTEN在淋巴瘤和反应性淋巴组织病变增生组的表达,并对两组的表达情况做对比,以病理分级作为淋巴瘤的独立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眼部B细胞非霍杰金氏淋巴瘤Skp2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着增高(P<0.05).淋巴瘤p27kipl,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着降低(P<0.05,P<0.05)。三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淋巴瘤组中,Skp2在MALT,PL,DLBCL细胞核中的表达率是68.4%,83.3%,100%,p27kipl分别是84.2%,66.7%,40%,PTEN在三种淋巴瘤细胞质中的表达率分别是73.7%,33.3%,20%。随淋巴瘤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在MALT, PL, DLBCL中的表达显着增高,而p27kipl和PTEN的表达显着降低。在MALT淋巴瘤中,我们发现Skp2与p27kipl呈负相关(r=—0.134,X2=12.58,p<0.05),Skp2与PTEN呈负相关(r=-0.883,X2=20.52,p<0.05)。而p27kipl与PTEN(r=0.828,X2=20.66,p<0.05)呈正相关。结论:眼部B细胞非霍杰金氏淋巴瘤中,Skp2的表达水平随病理分级恶性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27kipl,PTEN的表达水平水平随病理分级恶性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Skp2高表达,p27kipl和PTEN(?)氐表达分别在眼部B细胞非霍杰金氏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B细胞淋巴瘤中,Skp2与p27kipl,PTE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27kipl与PTEN呈正相关。联合三种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检测眼部B细胞非霍杰金氏淋巴瘤的指标。

周亚南[5](2009)在《Notch信号通路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和意义Notch信号通路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讯机制的信号通路之一,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有关,在胚胎发育和决定细胞命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Notch1受体与肿瘤的相关性最初于人类具有t(7;9)染色体易位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被发现,随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异常Notch信号通路有关。有关Notch信号通路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已有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Notch受体突变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方面,在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关系中,有Notch受体可能扮演致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两种截然相反观点。本研究目的:1通过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以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致病机理。2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3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白血病细胞株THP1和SHI-1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对未来急性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有可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第一章采用RT-PCR方法,检测受体Notch1和配基Jagged1以及内参照β-肌动蛋白(β2-actin)在经MICM诊断明确的118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包括T-ALL21例,B-ALL 32例和AML65例)和11例同期正常供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检测基因=(检测基因表达/β2-actin表达)计算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第二、三、四章建立实时定量RT-PCR方法,采用ABI PRISM 7700 PCR仪检测了初诊T-ALL(15例),B-ALL(16例)以及AML(18例)患者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80%)和11例正常骨髓移植供者细胞中Notch1、Notch2、Jagged1、Delta1和Hes1及内参GAPDH的表达水平,以检测基因=(检测基因拷贝数/GAPDH拷贝数)×106计算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第一章将配基Delta1蛋白和对照Human IgG F(c)蛋白分别通过包被固相化在96孔板上,采用MTT法检测,研究Delta1对正常供体骨髓CD34+细胞、脐带血CD34+细胞、JMML患者的CD34+白血病细胞、正常人外周血CD3+细胞和CD20-CD56+细胞是否有促进生长或者抑制增殖作用。第二章采用与第一章相同的方法检测,研究Delta1对细胞株NB4、K562、8266、THP1、SHI-1、MO7E是否有促进生长或者抑制增殖作用。第三部分第一章通过第二部分用MTT法检测发现Delta1对其中的两株细胞株THP1和SHI-1有抑制生长作用后,用MTT法进一步观察采用DAPT(信号通路中γ—分泌酶的阻断剂)能否逆转Delta1对THP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和台盼兰拒染法判断THP1细胞株经Delta1作用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存活力,并且通过瑞特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及计算NBT还原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配基Delta1作用后THP1细胞表面抗原CD13、CD14和CD11b的表达,以及用FCM检测凋亡Annexin V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RT-PCRE测Delta1作用THP1细胞前后靶分子Hes1的表达。第二章除了采用与第一章相同方法检测Delta1对细胞株SHI-1作用前后的上述指标外,还采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加入阻断剂DAPT前后,上述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采用RT-PCR检测发现在T-ALL、B-ALL、AML以及正常供体骨髓中均有Notch1和Jagged1表达。T-ALL组与对照组比较,Notch1表达水平增高,Jagged1表达水平下降;B-ALL组与对照组比较,Notch1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Jagged1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低;AML组与对照组比较,同样Notch1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Jagged1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低。第二、第三和第四章实时定量RT-PCR检测示各白血病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T-ALL中,Notch1表达增高,Jagged1表达降低;Notch2、Delta1和Hes1两组之间三个基因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在B-ALL中,Jagged1表达降低,Delta1表达增高,其余三个基因在两组之间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在AML中,Jagged1和Hes1表达降低,其余三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第一章中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与第二、第三章和第四章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方法所检测的基因表达,其表达趋势一致。第二部分第一章Delta1对正常供体骨髓CD34+细胞、脐带血CD34+细胞、JMML患者的CD34+白血病细胞、正常人外周血CD3+细胞和CD20-CD56+细胞没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或者抑制增殖作用。第二章Delta1对THP1和SHI-1细胞株有抑制生长作用,对NB4、K562、8266和MO7E细胞株没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或者抑制作用。第三部分第一章Delta1对THP-1细胞株具有抑制生长作用,而γ—分泌酶抑制剂DAPT不能逆转Delta1对THP-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Delta1对THP-1细胞作用72小时后,可以明显抑制THP-1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和活力。Delta1诱导THP-1细胞分化,Delta1作用THP1细胞48小时,其NBT还原率为(60±8)%比对照组(19±5)%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改变:Delta1作用于THP1细胞株72小时后,CD11b和CD14有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向单核系方向分化。Delta1作用72小时后,测定THP1细胞Annexin V的表达,由对照组[Human IgG F(c)]组的(10.2±5.4)%下降为(6.6±3.7)%,提示Delta1对THP1没有凋亡作用。Delta1作用THP1 72小时后,靶基因Hes1的表达上调。第二章Delta1能抑制SHI-1细胞的生长,这一抑制作用能部分被DAPT抑制(逆转)。Delta1对SHI-1细胞作用72小时后,可以明显抑制SHI-1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和活力。Delta1能促进SHI-1细胞凋亡。Delta1作用SHI-1细胞48小时,其NBT还原率为(17.6±5.2)%与对照组(15.2±4.6)%无明显差异。Delta1对SHI-1作用后,SHI-1细胞表面CD13,CD11b和CD14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加入DAPT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样没有改变。SHI-1细胞经过Delta1作用72小时后,Annexin V上升为(39.1±6.7)%,明显增高,提示Delta1对SHI-1细胞有凋亡作用。加入DAPT 72小时后,Annexin V下降至(21.0±2.8)%,说明DAPT有逆转Delta1对SHI-1的凋亡作用。SHI-1经Delta1作用72小时后,靶分子Hes1约上调10倍(134.5±23.7 vs1375.1±612.1),加入DAPT后,Hes1又回落(1126.5±402.2 vs 375.1±121.3)。结论(1)在T-ALL,B-ALL,AML中均存在异常Notch信号通路。(2) T-ALL发病可能与Notch信号途径中Notch1表达增高,Jagged1表达降低有关;B-ALL发病可能与Notch信号途径中配基Delta1表达增高,Jagged1表达降低有关;AML的发病可能与配基Jagged1降低,靶分子Hes1的表达降低有关。(3)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Notch信号通路中,不仅与受体Notch1有关,配基Jagged1和Delta1在异常信号通路中也可能起重要作用。(4)配基Delta1对白血病细胞株THP1和SHI-1有增殖抑制作用;对细胞株NB4、MO7E、K562和8266等细胞株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生长以及促进凋亡和诱导分化等作用。对骨髓CD34+等细胞没有明显促进生长或促进凋亡等作用。(5)配基Delta1对THP1细胞株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分化作用,该作用不能被γ—分泌酶的抑制剂DAPT抑制(逆转)。(6)配基Delta1对SHI-1细胞株有促进凋亡作用,该作用能部分被γ—分泌酶的抑制剂DAPT抑制(逆转)。综上所述:T-ALL、B-ALL和AML中均存在异常Notch信号通路,各白血病类型中,Notch受体、配基和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推测Notch信号通路中各相关分子的不同表达水平与各白血病的发病有关。配基Delta1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和SHI-1均有抑制生长作用,但是Delta1对此两株细胞株抑制增殖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

聂廷芬[6](2008)在《乳房外Paget病中Survivin蛋白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乳房外Paget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为EMP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EMPD)由Crocker于1889年首次报告。本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表皮内腺癌。好发于老年人,常见于肛门生殖区和其他大汗腺分布区。部分可继发于临近器官的肿瘤在上皮内的播散。特征是皮损呈湿疹样变和病理出现Paget细胞,其组织学来源历来有争议。肿瘤细胞可以侵入真皮,或通过淋巴系统发生转移。Survivin蛋白是最近发现的一种结构独特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y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是一类高度保守的抗凋亡基因家族表达产物,能够保护特定的细胞抵抗一系列刺激原诱导,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研究发现,Survivin表达于胚胎和发育的胎儿组织,但不见于成人终末分化组织(胸腺、生殖腺除外),而在各种肿瘤组织中则有Survivin的广泛表达,这一特点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乳房外Paget病、10例脂溢性角化病、20例肛门生殖区的慢性湿疹、20例来自整形美容科术后的正常皮肤中的Survivin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32例乳房外Paget病组织中有22例呈不同程度的Survivin阳性着色,阳性率为68.8%(22/32),明显高于Survivin蛋白在脂溢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20%(2/10),两者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Survivin蛋白在慢性湿疹和正常皮肤组织均无阳性表达;Survivin蛋白表达与乳房外Paget病患者年龄、性别、真皮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2例乳房外Paget病组织中有18例呈不同程度的p53阳性着色,阳性率为56.3%(18/32),明显高于在脂溢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10%(1/10),两者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53蛋白在慢性湿疹和正常皮肤组织均无阳性表达;p53蛋白表达与乳房外Paget病患者年龄、性别、真皮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Survivin蛋白在p53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和42.9%(6/1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房外Paget病组织中Survivin蛋白高表达导致的凋亡抑制可能在乳房外Paget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在组织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即表达于乳房外Paget病组织而不表达于正常皮肤组织,有望成为乳房外Paget病诊断的标记物,并为乳房外Paget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Survivin的表达与乳房外Paget病患者年龄、性别、真皮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Survivin的表达上调主要与乳房外Paget病的发生有关,仅是反应乳房外Paget病生长的生物学指标。P53蛋白在乳房外Paget病组织中高表达及P53蛋白的表达与乳房外Paget病患者年龄、性别、真皮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复发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突变型P53与乳房外Paget病的发生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在乳房外Paget病组织中的表达与P53突变密切相关,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构成抑制Paget细胞凋亡的多种途径。P53突变可能是survivin异常表达的原因之一。

刘思管[7](2007)在《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p63是p53肿瘤抑制因子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与p53有结构上的同源性,但从功能方面看,与p53有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p53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已被广泛研究,然而p63是癌基因还是抑癌基因仍在争论中。凋亡抑制蛋白(IAP)是一个凋亡负性调控因子家族,Survivin是IAP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以细胞周期依赖的方式表达于有丝分裂期,在有丝分裂调控点可能起到调控染色体分离和细胞分裂的作用。Survivin在绝大多正常成人组织中是检测不到的,而在胚胎形成过程中和大多数肿瘤中高表达,在肿瘤中的这种高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和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以探讨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材料和方法:以60例NHL患者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NHL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石蜡标本中的表达率,用卡方检验和等级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p63蛋白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无表达。2.p63蛋白在NHL中表达阳性率为33.3%(20/60例),其中DLBCL为71.4%(15/27例),MCL为50.0%(1/2例),T-LBL为28.6%(2/7例),FL为33.3%(2/6例),在MALT、PTCL、ALCL、MZL中均呈阴性表达。p63蛋白的表达率在NHL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Survivin蛋白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表达阳性率为40%。4.Survivin蛋白在NHL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1.7%(43/60例),其中DLBCL为81.5%(22/27例),FL为33.3%(2/6例),MCL为50.0%(1/2例),T-LBL为85.7%(6/7例),MALT为42.9%(3/7例),PTCL为85.7%(6/7例)、ALCL为100%(2/2例)、MZL为50.0%(1/2例)。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在NHL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共表达于13例DLBCL,2例FL,2例T-LBL,在NHL中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6.p63蛋白、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和年龄、性别、LDH、临床分期和分组、结外病变范围、IPI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而二者的表达在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在可评价临床疗效的55例患者中,均经至少2个疗程化疗后评价疗效,p63蛋白阳性组CR率和PD率与p63蛋白阴性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阳性组和Survivin蛋白阴性组CR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NHL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性,检测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对两种疾病的鉴别有临床价值。2.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因此,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对判断淋巴瘤的恶性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3.在NHL中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特征之间没有相关性,而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两种蛋白阳性组的CR率分别较阴性组低,在NHL中检测p63蛋白、Survivin蛋白的表达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有意义。

刘新[8](2007)在《Survivin、Ki-67和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受阻是肿瘤发生的基础,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肿瘤细胞进行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NHL发生发展的机制,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指标。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成员之一,其在大多数肿瘤组织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参与血管生成,并与某些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本研究针对国人NHL的流行病学特点,选取了我国NHL患者好发的病理类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urvivin在NHL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基因在不同恶性程度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提高对NHL患者预后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揭示淋巴瘤的分子发病机制,为NHL的诊断、预后判断及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资料完整的住院NHL患者石蜡标本52例,另取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的石蜡包埋组织块作为对照组。应用兔抗人Survivin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检测52例NHL及12例RH 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RH中Survivin的表达率为1.25%,惰性淋巴瘤Survivin表达率为7.15%,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惰性淋巴瘤中Survivin表达率明显低于侵袭性淋巴瘤50.14%的阳性表达率(P<0.01)。2.年龄<50岁NHL 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34.02%,与年龄>50岁NHL的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37.86%)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男性NHL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33.71%,低于女性NHL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39.91%),但统计学分析Survivin的表达与性别无关(P>0.05)。4.Ⅰ期、Ⅱ期NHL Survivin表达率为32.10%,低于Ⅲ期、Ⅳ期NHL的表达率(40.74%),但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5.A组NHL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33.07%,B组NHL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39.12%,Survivin的表达与全身症状有无无关(P>0.05)。6.Survivin表达与NHL免疫分型无关,T细胞NHL表达率为31.16%,B细胞NHL表达率为38.92%,二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原发于淋巴结的NHL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37.08%,结外NHL患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34.74%,Survivin的表达与淋巴瘤首发部位无关(P>0.05)。8.LDH<250u/L NHLSurvivin表达率为20.38%,明显低于LDH>250u/LNHLSurvivin表达率48.56%(P<0.01)。9.按Survivin表达率结果分组,Survivin表达率<25%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0.2月,Survivin表达率>25%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7.6月;统计分析表明,Survivin表达率>25%NHL与表达率<25%NHL相比较,平均生存期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明显不同。结论:Survivin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NHL,侵袭性NH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惰性NHL。Survivin在NHL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患者临床分期、有无全身症状、患者淋巴瘤细胞来源及首发部位无关。Survivin的表达与NHL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低有关。Survivin阳性表达率高的NHL患者与阳性表达率低的NHL患者相比较,平均生存期短。Survivin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对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目的:细胞克隆的无限制扩增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直接因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对NHL肿瘤细胞进行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NHL发生发展的机制。Ki-67抗原为一种细胞核抗原,仅在增殖细胞核中表达,是目前被公认的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物,Ki-67的表达与细胞周期密切相连,对细胞增殖必不可少。PCNA是一种核内蛋白质,参与DNA复制与细胞周期调控,与细胞的增殖周期密切相关。本研究选取了我国NHL患者好发的病理类型共52例病例,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Ki-67、PCNA在NHL中的表达,探讨他们在不同恶性程度NH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提高对NHL患者预后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揭示淋巴瘤的分子发病机制,为NHL的诊断、预后判断及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资料完整的住院NHL患者石蜡标本52例,另取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的石蜡包埋组织块作为对照组。应用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检测52例NHL及12例RHKi-67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RH中Ki-67的表达率为10.11%,明显低于惰性淋巴瘤中Ki-67表达率18.4%,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侵袭性淋巴瘤Ki-67表达率为46.14%,明显高于惰性淋巴瘤(P<0.01)。RH中PCNA的表达率为14.22%,惰性淋巴瘤中PCNA表达率为25.95%,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侵袭性淋巴瘤PCNA表达率为50.64%,明显高于惰性淋巴瘤(P<0.01)。2.年龄≤50岁NHL 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36.20%,与年龄>50岁NHL的Ki-67的阳性表达率(37.81%)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年龄≤50岁NHL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43.37%,与年龄>50岁NHL的PCNA的阳性表达率(41.88%)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男性NHL患者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35.35%和40.69%,低于女性NHL患者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39.82%和45.57%),但统计学分析Ki-67和PCNA的表达与性别无关(P>0.05)。4.Ⅰ期、Ⅱ期NHL Ki-67和PCNA表达率为35.99%和39.34%,低于Ⅲ期、Ⅳ期NHL的表达率(38.33%和46.33%),但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Ki-67和PC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5.A组NHL患者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35.68%和40.10%,B组NHL患者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38.46%和45.03%。Ki-67和PCNA的表达与全身症状有无无关(P>0.05)。6.Ki-67表达与NHL免疫分型无关,T细胞NHL Ki-67和PCNA表达率为39.24%和42.57%,B细胞NHL Ki-67和PCNA表达率为35.82%和42.56%。7.原发于淋巴结的NHL患者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37.60%和46.05%,结外NHL患者Ki-67和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36.35%和37.81%,Ki-67和PCNA的表达与淋巴瘤首发部位无关(P>0.05)。8.LDH<250u/L NHL Ki-67和PCNA表达率为27.19%和30.97%,明显低于LDH>250u/L NHL Ki-67和PCNA表达率(44.90%和51.76%)。9.Ki-67表达率<25%的NHL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8.8月,Ki-67表达率>25%的NHL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8.4月。PCNA表达率<25%的NHL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9.5月,PCNA表达率>25%的NHL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8.9月;统计分析表明,Ki-67、PCNA表达率高的NHL与表达率<25%NHL相比较,平均生存期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明显不同。10.Ki-67、PCNA在NHL中的表达存在同步变化趋势,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显示Ki-67的LI与PCNA的LI呈正相关(r=0.7886)。结论:Ki-67和PCNA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NHL,侵袭性NH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惰性NHL。Ki-67和PCNA在NHL的表达成正相关。Ki-67和PCNA在NHL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患者临床分期、有无全身症状、患者淋巴瘤细胞来源、首发部位无关。Ki-67和PCNA的表达与NHL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低有关。Ki-67和PCNA阳性表达率高的NHL患者与阳性表达率低的NHL患者相比较,平均生存期短。Ki-67和PCNA与NHL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对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邓昊[9](2006)在《STAT1和Survivin及相关蛋白在胃癌中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存在细胞凋亡明显受阻现象。Survivin是IAP家族的成员,具有较强抑制凋亡功能。Survivin在胎儿组织中大量表达,然而在正常的分化成熟的组织中无表达。Survivin同时也在大量恶性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已有研究证实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胃癌凋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其临床意义较少文献报告。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 STAT1)是新近发现的具有信号传导和转录调控双重功能的细胞凋亡促进因子。STA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胃癌中的作用、作用机制以及其临床意义尚未发现文献报告。我们推测两者有可能通过相同的调控点调控凋亡,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该方面研究尚未发现文献报告。淋巴结转移是胃癌预后中重要指标,而胃癌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查数量不足将影响淋巴结检查结果的准确性。AJCC/UICC推荐胃癌淋巴结检查数应≥15枚。当前胃癌淋巴结的检查较少能达到这一标准,而获取全数淋巴结的就更少,由此而获得的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并首次提出STAT1和Survivin存在相关性的推测,拟通过通过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首次在有完整淋巴结检查数据和有完整临床病理学检查资料的胃腺癌组织中,观察STAT1和Survivin及其相关蛋白在人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研究STAT1和Survivin及其相关蛋白表达与人胃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探讨STAT1和Survivin的临床意义,两者在胃腺癌凋亡调控中可能存在的路径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在人胃腺癌组织中初步探讨了STAT1和Survivin的相关性后,选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和/或同时使用IFN-γ、不同浓度的STAT1反义寡核苷酸和不同浓度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在STAT1和Survivin表达水平改变的情况下,两者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进行Hoeche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进一步探询STAT1与Survivin在胃癌中的作用、可能存在的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STAT1在胃癌凋亡调控中可能存在的分子通路,本研究可望为探讨胃癌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进而为胃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干预靶点。方法:收集1989~2001年江汉大学附属医院行胃腺癌手术标本140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选用胃癌细胞系SGC7901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胃腺癌手术标本经过溶脂法检查获取全数淋巴结,行4μm间断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和CK18+EMA免疫组化染色以获取完整的淋巴结检查资料,同时收集完整的病理学检查资料。通过电话形式随访,所有随访者至少接受一次胃镜检查进行临床复查。建立胃癌组织芯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查胃癌原发灶中STAT1、Survivin、caspase3、caspase7、p53和PTEN等蛋白表达的情况。全部数据均经SAS 8.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各分子指标之间以及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卡方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及精确概率法分析;生存曲线通过life-table法进行绘制,各分子指标和病理学指标与生存之间的关系通过Cox模型回归分析。在SGC7901胃癌细胞中,分别和/或同时使用IFN-γ、不同浓度的STAT1反义寡核苷酸和不同浓度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平均光密度分析,观察STAT1、Survivin以及相关凋亡调节因子caspase7和p21WAF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通过Hoechest33258染色,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亮度及形态学变化以检测凋亡,并随机数取1000个细胞进行凋亡细胞记数。数据均经SAS 8.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平均光密度值之间的差异通过t检验分析。结果:1. 140例胃腺癌制成288点组织芯片一枚。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结果判读,组织芯片平均利用率为83.3%。各分子指标之间关系如下:Survivin和STAT1(χ2=4.11,P=0.043)、caspase3(χ2=5.76,P=0.02)负相关,与PTEN(χ2=4.17,P=0.04)正相关;STAT1和caspase3(χ2=13.33,P<0.001)、caspase7(χ2=5.84,P=0.016)正相关;caspase3和caspase7正相关(χ2=23.98,P<0.001);p53和PTEN正相关(P=0.048)。2. 140例胃腺癌中,男性99例,女性41例(构成比分别是71%和29%)。年龄26~72岁,中位年龄58岁。肿块大小0.8~15cm,中位大小5.4cm。浸润深度按照UICC分期,T1:16例,T2:22例,T3:45例,T4:57例。高分化型腺癌52例,低分化型腺癌88例。有异质性胃腺癌84例,无异质性胃腺癌56例。共获取淋巴结共8892枚,63.5枚/例(17~157枚,中位数:61枚,95%CI:59-68)。其中10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共检出转移淋巴结1824枚(1824/8892,20.5%)。按照AJCC/UICC淋巴结分期标准,N0期38例,N1期34例,N2期30例,N3期38例。各分子指标与病理学指标关系如下:UICC淋巴结分期: 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与UICC淋巴结分期负相关(P=0.04)。其他分子指标与UICC淋巴结分期无关。浸润深度: STAT1表达阳性率(r=-0.21,P=0.03)与浸润深度负相关;PTEN表达阳性率(P=0.02)与浸润深度正相关。其他分子指标与浸润深度无关。组织学分型: Survivin在高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高于低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χ2=4.83,P=0.03)。STAT1在高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低于低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χ2=10.2,P=0.0001)。p53在高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低于低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χ2=7.21,P=0.007)。PTEN在高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高于低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χ2=5.47,P=0.02)。其他分子指标与组织学分型无关。异质性: caspase3在有异质性胃癌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异质性胃癌中表达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χ2=7.36,P=0.007)。其他分子指标与异质性无关。年龄: p53在<60岁年龄组表达阳性率低于≥60岁年龄组表达阳性率,有显着性差异(χ2=7.20,P=0.007)。PTEN在<60岁年龄组中表达阳性率低于≥60岁年龄组中表达阳性率(χ2=4.37,P=0.04)。其他分子指标与年龄无关。性别:各分子指标与性别均无关。3.通过电话及临床复查形式随访病例共110例,随访时间截至于2005年7月,所有随访者至少接受过一次胃镜检查。胃癌浸润深度(χ2=7.26,P=0.007)以及UICC淋巴结分期(χ2=4.01,P=0.045)与生存时间有关。其他分子指标和病理学指标与生存无关。4.在IFN-γ刺激SGC7901胃癌细胞时,STAT1、caspase7和p21WAF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 ;Survivin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在IFN-γ刺激SGC7901胃癌细胞的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STAT1反义寡核苷酸抑制STAT1的表达,STAT1、caspase7和p21WAF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均P<0.05);Survivin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P<0.05)。5.在使用不同浓度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抑制Survivin的表达时,Survivin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STAT1表达水平出现上调(P<0.05);caspase7和p21WAF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胃癌SGC7901细胞株在各处理组中,凋亡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胃腺癌组织中,STAT1表达与caspase3、7表达正相关。Survivin表达与caspase3表达正相关。STAT1表达与Survivin表达负相关。提示胃腺癌组织中STAT1和Survivin均可通过caspase3等凋亡调节点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而STAT1和Survivin之间存在相关性。2、STAT1和Survivin在胃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TAT1蛋白表达是推测进展期胃癌的分子标志物。Survivin蛋白表达是推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程度的分子标志物。3、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与UICC淋巴结分期负相关,在高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高;STAT1表达阳性率与浸润深度负相关,在高分化型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低。在不同恶性程度的胃癌组织中,凋亡调节蛋白STAT1和Surv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提示胃癌恶性程度越高,其凋亡水平可能越高。4、胃腺癌中,按照淋巴结转移数目进行的分期和浸润深度是重要的预后指标。5、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STAT1的上调可促进caspase7和p21WAF表达的上调。进一步证实胃癌细胞中STAT1可通过对caspase7和p21WAF表达的调控发挥其生物学作用。Survivin表达量的改变未引起caspase7和p21WAF表达量的变化。提示Survivin并不能通过对caspase7和p21WAF的转录调节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该结果与文献报告Survivin通过与caspase7和p21WAF结合而发挥抑制凋亡作用的机制一致。6、在分别改变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STAT1和Survivin表达量的时候,两者表达水平负相关,提示胃癌细胞中STAT1发挥促凋亡作用的调节点,不仅包括caspase3、caspase7和p21WAF还可能包括Survivin。该现象为我们首次发现。7、胃癌SGC7901细胞株在各处理组中,凋亡无明显变化,提示SGC7901细胞中可能存在多条凋亡调控途径。

刘金英[10](2006)在《P53基因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P53基因及P53蛋白诱导产物P21,MDM2在间变性大细胞瘤(ALCL)中的突变和表达。研究P53在ALCL中的状况及功能,为临床治疗ALCL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首先采用PCR—SSCP分析技术检测P53基因在ALCL中是否存在突变。然后针对突变病理采用PCR产物亚克隆及直接测序技术检测进一步确定突变。使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检测ALCL中P53,P21,磷酸化P53及MDM2基因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检测AR(apototic rate)。 结果:36例ALCL(1/14ALK+,2/22ALK-)中3例经检测存在P53基因的突变。作为对照55例ALCL(16ALK+,20ALK-)中36例(65%)均显示P53蛋白过度表达。P53同MDM2的表达相关。P21作为P53基因的指标,在31例ALCL患者中有15例(48%)表达,其中7例(47%,15例)P53+肿瘤。Ser15P53同ser20P53的表达分别为65%和50%。P53+肿瘤的凋亡率显着高于P53-肿瘤(平均值2.78 VS 0.91%,P=0.0003)。 结论:1.P53基因在ALCL中较少突变,但P53蛋白常过度表达,两者之间无相关联系。2.通过对P53及相关基因的检测及调亡率的测定可以说明在ALCL中P53能够保持稳定并发挥正常功能。3.通过本实验,对于利用P53,P53—MDM2反馈环治疗ALCL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二、非霍杰金淋巴瘤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霍杰金淋巴瘤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苷干预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肿瘤干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鼠B细胞淋巴瘤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与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资料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53功能缺失同时过表达c-Myc使正常骨髓细胞恶变成为肿瘤细胞
        2.2 小鼠肿瘤细胞来源于早期的B淋巴细胞
        2.3 通过注射药物可实现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的p53状态的调控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与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相关实验试剂配置
        1.5 实验方法
        1.6 磁珠分选
        1.7 Affymetrix Mouse Gene 2.0 ST Array
        1.8 资料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P53ER3中存在DNA永生化链细胞
        2.2 P53ER3中含有SP细胞
        2.3 P53ER3有ALDH阳性细胞群
        2.4 P53ER3中的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可能为CD19+/ALDH+/CD44+/CD24+
        2.5 P53ER3的CD19+/ALDH+/CD44+/CD24+细胞群干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的表达增高
        2.6 P53ER3的CD19+/ALDH+/CD44+/CD24+细胞群G0/1期细胞比例增加
        2.7 P53ER3的CD19+/ALDH+/CD44+/CD24+细胞群无向其他细胞分化能力
        2.8 P53ER3的CD19+/ALDH+/CD44+/CD24+细胞群具有耐药性
        2.9 P53ER3的CD19+/ALDH+/CD44+/CD24+细胞群的干细胞的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基因富集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黄芩苷对P53ER3的肿瘤干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相关实验试剂的配置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黄芩苷对P53ER3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
        2.2 黄芩苷诱导P53ER3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
        2.3 黄芩苷下调P53ER3的周期蛋白CDK6、cyclin D1水平
        2.4 黄芩苷抑制P53ER3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
        2.5 黄芩苷抑制P53ER3肿瘤干细胞的保护性自噬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B细胞淋巴瘤的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2)非霍杰金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肝功损害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1.3 检测方法
    1.4 结果
2 讨论

(3)CBX4在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肝癌预后的影响和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BX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CBX4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
引言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Skp2,p27,PTEN在眼部淋巴组织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标本获取
        1.1.2 实验主要试剂及耗材
        1.1.3 所需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切片的制备
        1.2.2 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
        1.2.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2.4 结果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Notch信号通路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Notch基因家族和信号通路
    二、Notch在造血中的作用
    三、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第一章 RT-PCR检测Notch1和Jagged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时定量RT-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时定量RT-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实时定量RT-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研究对象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体外作用研究
    第一章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正常细胞和白血病原代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白血病细胞株的体外作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白血病细胞株THP1和SHI-1的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章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白血病细胞株THP1的作用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otch受体配基Delta1对白血病细胞株SHI-1的作用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与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6)乳房外Paget病中Survivin蛋白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乳房外Paget病中Survivin 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1 对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乳房外 Paget病免疫组化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Survivin、Ki-67和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Survivin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Ki-67和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9)STAT1和Survivin及相关蛋白在胃癌中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正文
    人胃腺癌组织中STAT1 和Survivin 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 中STAT1 和Survivin 相关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近期发表的的主要论文

(10)P53基因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仪器
试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四、非霍杰金淋巴瘤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苷干预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肿瘤干细胞的机制研究[D]. 王继军. 扬州大学, 2021(02)
  • [2]非霍杰金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肝功损害的探讨[J]. 汪海涓,李刚.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4(05)
  • [3]CBX4在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肝癌预后的影响和分子机制[D]. 王伯庆.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4]Skp2,p27,PTEN在眼部淋巴组织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D]. 张静静. 青岛大学, 2012(04)
  • [5]Notch信号通路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周亚南. 苏州大学, 2009(06)
  • [6]乳房外Paget病中Survivin蛋白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聂廷芬.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7]P63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思管. 山东大学, 2007(03)
  • [8]Survivin、Ki-67和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刘新. 山东大学, 2007(03)
  • [9]STAT1和Survivin及相关蛋白在胃癌中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的研究[D]. 邓昊.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P53基因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意义[D]. 刘金英. 兰州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