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顶端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顶端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瀛,冷辉林,万林峰,胡亦蓉[1](2020)在《应用64排螺旋CTA超早期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64排螺旋全身血管成像检查(CTA)超早期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检查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病例入院后均立即行64排螺旋头颅CT检查,检查组同时进行CTA检查,分析CTA诊断结果,结合检查结果给予对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随访患者病死率。结果 CTA诊断结果显示,4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基底动脉狭窄占比最高,为62.5%(25/40),其次为基底动脉瘤,占15.0%(6/40);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对比,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检查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组死亡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能够检出早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为早期发现病灶并及时治疗提供参考,有利于提升患者预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刘彦[2](2019)在《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缺损的改善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并运用中医理论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潍坊市中医院就诊的64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且中医辨证分型符合风痰阻络型,依就诊顺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按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麝香四黄颗粒口服,日一剂,早晚冲服,连续服用7天,共观察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法)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和血常规、肝功、肾功等安全性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临床疗效。所有数据资料用Excel输入,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为双侧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最终完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治疗组96.67%,对照组93.33%,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法)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7天、14天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14天与治疗7天比较,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意义(P<0.01),同时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血常规、肝功等安全性观察指标无显着变化,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麝香四黄颗粒可以改善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改善临床症状和证候,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并深入研究。

鲍翠倩[3](2017)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由Caplan在1980年提出的,是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急性缺血或闭塞所导致的相应供血区的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以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面梗死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TOBS发病率较低,但病情凶险,预后差,死亡率高。本研究通过对TOBS患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并发症、预后等方面的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TOBS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0例TOBS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为TOBS。统计TOBS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点、并发症和预后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TOBS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吸烟或饮酒、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心脏病、脑梗死及TIA病史。TOBS病因最多见为脑栓塞。2临床表现最多见的为意识障碍,其次依次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行为和认知障碍,言语障碍,偏盲或皮质盲,眩晕,感觉障碍。3各解剖部位按发病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丘脑、小脑、中脑、枕叶、颞叶、桥脑。4 TOBS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为感染,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其次依次为低蛋白血症、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激性溃疡,下肢静脉血栓。5 50例患者中21例预后较好,29例预后差,其中8例死亡。结论:1 TOBS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脑栓塞为本病的最主要的病因。2 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部位受累,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者为意识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但以上并非诊断本病的必要条件。3临床医生应注重全面查体,并尽早行MRI、DWI、MRA或CT、CTA检查,做到早期诊断,以免漏诊。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差,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并发症的出现会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袁正光,丁长青,赵辉[4](2017)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MRI特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征与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MRI及MRA表现特点、危险因素或病因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TOBS患者男5例,女11例,发病因素可能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相关。临床上多以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伴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肢体活动障碍等。MRI表现均累及多个脑区的多发病灶,以中脑、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受累最常见,MRA显示基底动脉尖部狭窄或闭塞。本组以溶栓及缺血性卒中的常规综合治疗为主,预后与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及并发症等有关。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及MRA可明确诊断。

王维峰[5](2015)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和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5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以意识障碍及头痛头晕为主要临床症状,以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体征。糖尿病、高血压、慕下、慕上合并幕下、病灶个数>4个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分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不良预后因素。结论通过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不良预后因素及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进而早期全面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金光暐,任歆,邓茂松,王淑斌,陆尤,周卫东[6](2015)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方磊[7](2014)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对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临床表现常先以眩晕起病,伴有眼球运动障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均经头颅MRI确诊,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双侧两处以上梗死灶,病灶分布以丘脑及中脑多见。予抗凝、清除自由基、降纤、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阻止钙离子超载、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等治疗,患者预后良好18例,死亡8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24例。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头颅MRI有确诊价值,可行降颅压、抗凝降纤、对症支持治疗,然预后较差。

王晓川,单昌彤,强伟,傅锦辉[8](2014)在《MRI与减影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症诊断中MRI联合减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症患者30例,行减影CTA及颅脑MRI平扫,分析其MRI及减影CTA图像特点。结果减影CTA显示21例(70%)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异常。其中基底动脉病变19例,包括13例基底动脉局限性狭窄及6例基底动脉瘤。椎动脉病变10例,包括6例椎动脉局限性狭窄狭窄和4例椎动脉瘤。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23.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52.4%)。MRI显示患者脑内存在单发或多发缺血及梗塞病灶,包括双侧丘脑11例,中脑及脑干8例,单侧或双侧枕叶7例,单侧或双侧小脑半球5例,单侧或双侧颞叶3例。结论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中,MRI联合减影CTA可以清晰显示脑实质及脑血管的病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赵桂荣[9](2013)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TOBS)是Caplan[1]于1980年首次提出并命名,临床上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已经单独列出,是一组复杂、危重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占脑梗死的7.6%。本文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预后进行综述如下,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概念

董志军[10](2013)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多见,其病因主要为栓塞、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CT或MRI可以发现基底动脉顶端血管供血区的双侧两处以上梗死灶,以丘脑、中脑多见。结论:TOBS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64排螺旋CTA超早期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检查方法
        1.3.2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结果分析
    2.2 两组NIHSS、ADL评分比较
    2.3 两组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2)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临床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麝香四黄颗粒立方依据
        1.1 麝香四黄颗粒的组成
        1.2 麝香四黄颗粒的组方思想
        1.3 麝香四黄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疗效判定
        2.1 麝香四黄颗粒对TOBS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的影响
        2.2 麝香四黄颗粒对TOBS患者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的影响
        2.3 麝香四黄颗粒对TOB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3 创新与不足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现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MRI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及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2.2 MRI及MRA特点
    2.3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5)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评定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
    2.2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6)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MRI检查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2.2 MRI及MRA特点
3 讨论

(8)MRI与减影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减影CTA
    2.2 MRI结果
3 讨论

(9)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概念
2 病因和危险因素
    2.1 病因
    2.2 临床表现
    2.3 TOBS的影像诊断
3 治疗和预后

(10)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及预后
2 讨 论

四、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64排螺旋CTA超早期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曾瀛,冷辉林,万林峰,胡亦蓉. 中国现代医生, 2020(20)
  • [2]麝香四黄颗粒治疗风痰阻络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D]. 鲍翠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4]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MRI特征[J]. 袁正光,丁长青,赵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1)
  • [5]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王维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18)
  • [6]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影像学分析[J]. 金光暐,任歆,邓茂松,王淑斌,陆尤,周卫东. 中国医疗设备, 2015(04)
  • [7]基底动脉尖综合征50例临床分析[J]. 方磊. 中国基层医药, 2014(15)
  • [8]MRI与减影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 王晓川,单昌彤,强伟,傅锦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04)
  • [9]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治进展[J]. 赵桂荣.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05)
  • [10]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J].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3(01)

标签:;  ;  ;  ;  

基底动脉顶端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