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籽加工工艺现状分析

油菜籽加工工艺现状分析

一、油菜籽现行加工工艺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段丽芳[1](2021)在《7种典型农药在食用油加工过程残留变化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

赵娜,魏金涛,杨雪海,黄少文,张巍,郭万正,陈芳[2](2018)在《不同处理复合油菜籽对蛋鸡的营养价值评定》文中认为通过动物实验测定不同处理的复合油菜籽代谢能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评定其对蛋鸡的营养价值。实验材料为破碎复合油菜籽、熟化复合油菜籽和膨化复合油菜籽。1)真代谢能法(TME)测定油菜籽代谢能与营养物质利用率:将64只30周龄、体重(3. 00±0.03) kg的海兰褐种公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强饲破碎复合油菜籽、熟化复合油菜籽、膨化复合油菜籽或绝食。2)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测定:将48只25周龄、体重(2. 50±0. 02) kg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纯合无氮饲粮、破碎复合油菜籽半纯合饲粮、膨化复合油菜籽半纯合饲粮。实验结果表明:1) TME法测定结果:熟化复合油菜籽和膨化复合油菜籽的TME值分别为14. 41、14. 59 MJ/kg;与破碎复合油菜籽相比,膨化复合油菜籽的粗脂肪和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21. 79%和25. 22%(P <0. 01);除甘氨酸、组氨酸外,膨化复合油菜籽的氨基酸全肠道表观利用率和真利用率高于破碎复合油菜籽(P <0. 01)和熟化复合油菜籽(P <0. 05);熟化复合油菜籽大部分氨基酸全肠道利用率高于破碎复合油菜籽(P <0. 05)。2)氨基酸回肠消化率:与破碎复合油菜籽相比,膨化油菜籽的各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和回肠标准消化率得到了极显着的提高(P <0. 01),除了组氨酸外,膨化复合油菜籽各氨基酸回肠表观消化率、氨基酸回肠标准消化率都大于83%。复合油菜籽经加热处理尤其是135℃膨化后表观代谢能、粗脂肪、粗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梅星星,冯中朝,郑炎成[3](2015)在《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油菜产业链脉络的研究视角,以菜籽油加工产业原料供给、菜籽油加工、菜籽油销售等环节为分析的切入点,阐述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概念,探讨发展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在油菜产业方面所面临的障碍,认为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有益于国内油菜产业发展。最后,从菜籽油国家标准、菜籽油加工工艺、油菜籽目标价格补贴、产业科技创新、油菜种植科学规划等方面,提出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陈静[4](2014)在《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温光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油菜生长,是我国最具油菜种植优势的区域之一。湖北省是我国最大的油菜主产省,一直以来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均占全国总量的1/6。近年来,湖北油菜籽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但现有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面临较大限制,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湖北菜籽油产品在国内的认同度较低,难以匹敌沿海及国外油脂加工企业。双低菜籽油的营养保健价值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被业界誉为“东方橄榄油”,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双低化率居全国第一位,但湖北优质菜籽油多被作为调和油的一种成分加以利用,未能被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充分认识,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在湖北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市场优势,探索出了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组织形式,但仍存在着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易断裂等问题。“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作为国内油菜生产的“龙头”,探索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湖北油菜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期望能为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油菜产业区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希冀能为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案例。本文以湖北油菜的产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线,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农业经济、产业经济、制度经济、博弈论、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层面对湖北油菜产业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剖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各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言。本章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农业(油菜)产业的基本理论。这一章着重阐述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如分工协作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评判标准、局限性以及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概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是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湖北油菜生产的基本状况,本章着力阐述了当前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总量特征、地区分布、生产成本、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情况,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状况。第四章是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的基本概况。首先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接着分析了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研究了小型加工厂的发展情况,最后研究了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情况。第五章是湖北省油菜产品市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湖北省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并对目标市场按照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特征进行了细分,最后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第六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首先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接着从农户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最后指出了当前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在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第八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油菜产业关系到政府、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等多方利益主体,本章利用经济博弈模型,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要在计划决策、服务机制、要素投入整合、利益分配、激励约束、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九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绩效评价。首先研讨了农业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及构成,然后分析了衡量油菜产业水平的指标体系,最后评价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行绩效。第十章是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杨湄,黄凤洪,钮琰星,李文林,邓乾春,刘昌盛,周琦[5](2013)在《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监测分析》文中认为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稳步增长,加工产业集约化格局基本形成,多油并举的态势逐步显现,但国产油料种植面积不断下滑,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禁止散装油进入餐饮企业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散装油质量安全状况堪忧;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迟迟无法出台,地沟油重返餐桌路径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为形成差异化竞争,营养强化油新产品不断推出,概念炒作愈演愈烈;油脂价格稳中有升,但由于原料价格由国际资本市场

刘昌盛[6](2012)在《冷榨菜籽油低温精炼技术及其品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冷榨油,未经精炼则很难达到食用标准;而传统精炼技术是以化学精炼为主,存在能耗高、炼耗高、品质低等问题,不适用于其适度精炼。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研究以冷榨菜籽油(Cold-pressed rapeseed oils, CROs)为研究对象,拟研究开发一种适用于CROs的低温清洁适度精炼技术,通过研究制备出的磷脂(Phospholipids, PLS)吸附剂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acids, FFA)吸附剂,分别吸附脱除PLS和FFA;并对CROs的关键特性进行剖析,为进一步改善CROs品质及开发以冷榨油为基料的深加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钙基蒙脱石为原料,将其钠化制备成固体脱磷剂(Solid dephosphorization agent, SDPA),采用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微结构分析;重点研究SDPA对PLS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SDPA对PLS的吸附是属于优惠吸附,Freundlich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其静态吸附过程;同时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其吸附动力学特性;另外,此吸附为吸热且自发进行的过程;吸附机理为:SDPA提供了强路易斯酸反应位点,与PLS分子基团上的强路易斯碱进行了配位结合,形成稳定的路易斯酸碱配合物。2、以纤维素基材料制备了纤维素基固体脱酸剂(Cellulose-based deacidfication adsorbent, CDA),着重分析CDA对FFA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CDA对FFA的吸附是属于优惠吸附,Langmuir吸附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其静态吸附过程;同时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其吸附动力学特性;另外,此吸附是放热且自发进行的过程;吸附机理为:CDA表面的纤维素碱、活化羟基能与FFA进行吸附中和反应,生成纤维素脂盐,其连接在纤维素长链上,通过分离可脱除FFA。3、以CROs为原料,进行低温精炼工艺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ROs的精炼得率为98.05%,质量达到三级压榨油标准;其总生育酚、总甾醇和总酚的保留率分别为90.1%、85.4%和88.8%;与传统技术相比,新技术提高了精炼得率,减低了精炼能耗和成本,同时有效减少了三废排放。4、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技术系统分析CROs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风味物质主要由硫甙降解产物、醛、醇、烷烃以及呋喃类化合物等组成,其中硫甙降解产物相对含量占60%以上,主要包括1-丁烯基-异硫氰酸酯、甲基丙烯氰和2-甲基-3-丁烯腈。微波预处理油菜籽,使风味物质中硫甙降解产物以热降解为主,并产生吡嗪化合物。感官分析表明,CROs的风味主要体现为Seed-like、woody、astringent和bitter特性;LRT对CROs的感官风味无显着影响(P>0.01);微波预处理促使CROs产生愉快的坚果味和烤香味。5、系统的研究了CROs流变特性,结果表明CROs属于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而当剪切速率大于5s-1时,CROs表现为牛顿流体行为;甘油酯的碳链长度和温度是影响CROs的粘度、损耗模量(G’’)、塑性稠度系数(ηp)和屈服应力(τo)的主要因素;粘度随芥酸含量增加而提高,而粘度、G’’和ηp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而在相同脂肪酸组成下,粘度差异取决于其所含微量成分含量,且微量成分含量与τo存在正相关性。另外,LRT对CROs的粘度无显着影响(P>0.01)。

陈新华[7](2011)在《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历来是油料作物的种植大国。近年来,国内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明显增长。然而,良好的国内油料产品的需求市场并没能促使我国油料产业取得欣欣向荣的发展。我国油料产品的进口量逐年激增,贸易逆差逐渐扩大。大量的进口转基因油料产品凭借其价格和出油率等方面的优势,严重冲击了国内的油料产品市场。同时,国内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不高,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徘徊不前,生产自给率也逐年降低,目前我国油料产品的生产自给率水平仅为35%。此外,外资也纷纷开始涉足我国的植物油加工行业,目前我国60%以上的大型企业已被外国粮商收购或参股。我国油料的产业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油料产业安全岌岌可危。面对我国油料产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内出现了一种“放弃”论,认为:进口油料产品就是等于进口水和土地,油料产品的大量进口正好弥补了我国耕地资源的不足。诚然,我国的人均农业资源不足是客观的事实,国内油料产品需求和产量的缺口也决定了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从国外进口油料产品。然而,放弃我国的油料产业,任其自生自灭却是万万不能的。食用植物油脂是人类的重要副食品,是人类膳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源;同时,油料产业链可延伸到饲料加工、医药、军事、航空等二十多个领域,油料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油料产业的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保护农民利益、食用油消费者权益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兑现加入WTO之初的承诺,充分行使WTO成员国削减农产品的进口壁垒义务的同时,却未能享受到WTO规则对于我国弱势的油料产业进行保护的权利。WTO现仍在执行的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对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削减的限制方面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农业协议》无法限制一些油料主产国足以严重扭曲油料产品价格的补贴行为,使这些油料产品出口国拥有了向他国低价倾销油料产品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油料产业造成冲击。尽管为了弥补乌拉圭回合的缺陷,世界贸易组织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级会议中开始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然而原定于2005年结束的多哈回合的谈判结果却至今仍遥遥无期。但是,对于我国脆弱的油料产业的保护却迫在眉睫,我国有必要及时的对处在危机状态的油料产业采取积极主动的保护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油料产品贸易救济问题的研究,找到维护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贸易救济措施的经济效应、实施条件等基础性的研究,笔者发现,虽在短期内形成的成本控制和数量控制效应能缓解进口的压力,但同时贸易救济措施也可能产生贸易转移、投资跨越等效应,最终影响其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效果。此外,本研究也关注到了贸易救济对实施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贸易救济的实施会造成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下降、增加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等。因此,贸易救济是一把“双刃剑”,实施国需要对其引发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的考察,否则很可能会使其实施得不偿失。此外,贸易救济的实施还有严格的依据,在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彻底散去,当前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滥用贸易救济极易引起新的贸易争端。因此,对于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油料产业的研究,就要解答以下几个不能回避问题:(1)面对高昂的贸易救济的实施成本,我国油料产业是否有实施贸易救济的必要性?(2)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油料产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它能否有效的保护我国的油料产业?(3)在WTO规则的束缚下,我国是否有的实施贸易救济的合理性?(4)如何完善我国油料产业的贸易救济体系,使其更加有效的保护我国油料产业?本文也将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文章分为八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二章是对贸易救济的理论基础和相关内容的介绍。首先是回顾了重商主义理论、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等五种贸易救济的基础理论。然后是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壁垒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概念、分类、经济效应以及实施条件的概述。其中,重点分析了几种贸易救济措施实施的条件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本文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为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的研究带了一些启示,使接下来的研究更加有的放矢。第三章是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油料产业的实际情况,本章选取了人均油料播种面积、种植比较收益、国际竞争力、生产自给率、进口定价权、加工企业控制率、油料产品品牌控制率、产能提升空间、油料产品升值率等指标,试图从产业的主体功能实现能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我国油料产业的安全状况。以此来分析对我国油料产业保护的迫切性。第四章是对我国油料产业国内外环境的分析,包括:进口油料产品与国产油料产品的优势比较、国内贸易政策以及WTO规则对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影响。其目的是要从国外油料产品存在竞争优势、国内贸易政策存在缺陷和WTO规则不能及时的维护我国油料产业安全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油料产业主动需求保护措施的必要性。第五章是通过分析“两反一保”、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他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来研究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油料产业保护的有效性。本文通过权衡贸易救济措施的成本增加、数量控制、贸易转移等效应对于我国油料产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得出了贸易救济措施能较为有效的保护当前我国脆弱的油料产业的研究结论。第六章是对我国油料产业实施贸易救济合理性的分析。首先,通过损害行为、产业损害事实以及损害行为与产业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实施“两反一保”的合理性。然后,通过比较国产油料产品和进口油料产品的技术标准上的差异寻求合理的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标准。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在油料产品的一些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上拥有相当的选择性和合理性。第七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贸易救济体系的现状,并分析了贸易救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组织体系存在缺陷等问题。然后通过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的贸易救济体系的经验,寻求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途径,试图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贸易救济手段保护我国油料产业的安全。第八章是在以上七章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几个基本结论:(1)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处于危机状态;(2)现行国内政策和WTO规则无助于我国油料产业走出困境,我国脆弱的油料产业迫切的需要主动的寻求保护措施;(3)贸易救济能较有效的保护我国油料产业;(4)我国油料产品在一些贸易救济措施上有足够的实施依据;(5)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需要和空间,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的加强、建立预警和效果追踪机制等,应是今后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主要工作方向。同时,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及时的采用合适的贸易救济方式保护国内油料产业;(2)继续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3)加大对国内油料种植的支持力度。

于慧君[8](2011)在《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酶法制油工艺,因提取条件温和,不使用有机溶剂,工艺简单,油脂品质高,所得到的高生物学效价无毒低变性蛋白可以作为良好的食用蛋白资源,越来越受到了大们的关注。但水酶法提油工艺目前仍存在磨细困难,酶的价格比较高等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研究不同前处理方法与不同酶制剂对出油率的影响,优化了双低油菜籽油水酶法提油工艺,从中找出了一些规律,可为水酶法制取“双低”油菜籽油工艺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提供某些参考。l、本试验分别采用干热法和湿热法进行预处理。干热法120。C维持2h,湿热法110℃维持10min。试验得出:湿热法优于干热法,经湿热法预处理后机械研磨时间缩短,乳化率低,出油率明显提高,油的风味更佳。选取处理温度、处理时间、研磨次数对预处理方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并正交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热处理温度为111℃,时间为10min,研磨次数为6次;由正交试验得出影响提油率的因素主次表为:研磨次数>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经过优化后提油率最高可达到84.83%。2、本文对水酶法所使用的酶的种类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提取酶(复合酶)这四种酶中,中性蛋白酶提油率最高为83.51%,其次为纤维素酶为80.3%。在此基础上,对酶的复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蛋白酶与纤维素酶复合使用提取率最高为83.91%,与单一使用中性蛋白酶相比提高0.4%。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中性蛋白酶为首选用酶,并对其进行酶促动力学研究。其最适使用条件为:温度50℃,pH7.5,时间4h,加酶量1.0-1.2‰,底物浓度(料水比)1:4。在此条件下,油菜籽油的一次提取率可达85%以上。3、综合考虑各因素对水酶法提油率的影响,选取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水比,加酶量四个因素对工艺条件进行正交优化。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加酶量这两个因素对提油率的影响显着,料水比影响相对显着,提取时间影响不显着,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4h、料水比为1:4、加酶量为1.2‰。在此优化条件下菜籽油最高提取率为90.39%。4、对水酶法提取的双低油菜籽油的品质研究中可以得出:水酶法菜籽油的固有特性基本无变化,碘值为106.2 g/100g,酸价为1.1 mg/g,过氧化值为0.817mmol/kg,皂化值为186.46mgKOH/g,采用水酶法提取的油菜籽油的接近溶剂浸出法精炼菜籽油的品质。

李然[9](2010)在《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对稻麦等淀粉类食物消费将逐年下降,而植物油脂等食品的需求将逐年上升。近年来,中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与日俱增,国内供需呈极不平衡发展之势。作为弹性极低的一类生活必需品,过度地依赖国外市场势必会“受制于人”且不利于当前国内油料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大豆产业在巨大的冲击下已危机四伏。如何确保中国食用植物油的充分供应及“食物安全”、提振中国油料产业,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菜籽油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居民生活的传统用油,它在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今菜籽油在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中所占比例仅次于大豆油,居第二位,但考虑到大豆油70%以上的原料来自进口及较低的大豆出油率,菜籽油仍是名副其实的最大国产植物油)。油菜是中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中国播种面积过亿亩的五个大宗农产品(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一油菜生产大国,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占世界的1/3。油菜生产不仅关系到亿万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涉及到1亿油农的收入来源、菜籽油加工业1000多万员工的经济利益及国际市场的稳定。因此,油菜生产的增长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未来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且影响到油农增收及菜籽油加工业的发展,进而关系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效率是影响油菜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常青”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经济效率的改进密不可分。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如何、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多大、能否支撑油菜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等,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正确评估未来中国油菜的增产潜力及食用植物油的供需形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过程中,始终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农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以先进的计量分析(如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油菜生产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未来政策取向,力求使分析由表及里。此外,本文还从经济效率角度分析了中国油菜生产的地区差距及未来的发展态势、重新检定了农户规模与农户效率之间的关系等。本文共分为9章,各章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1章是导言部分。为避免写作时的“无的放矢”,开篇之初论文提出了三个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指引论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结合相关的研究背景,论文指出了研究中国油菜生产经济效率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并阐述了论文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为了更好地对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问题进行研究,有必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一方面可以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重复研究。该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经济效率概念的回顾,并给出本文对经济效率的定义;二是有关生产效率的研究动态;三是有关油菜生产的研究综述。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鲜有文献研究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问题,仅有的两篇文献也仅仅是“蜻蜒点水”,未能对产生经济非效率的深层次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第3章是油菜籽生产的基本概况。为了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油菜籽生产的基本概况,本章首先分析了世界油菜籽生产的总量特征、区域特征(包括国别特征)等方面,接下来以油菜籽生产的纵向数据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油菜籽生产的发展历程及生产布局等内容,最后分析了油菜籽生产与加工、消费的互动关系。研究结论为:世界油菜生产正逐步呈现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中国是世界油菜生产大国,油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油菜生产才有了质的飞跃;中国油菜产品的消费需求及加工业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若油菜生产发展滞后必将阻碍油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第4章是油菜籽生产投入产出特征及国际比较。该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纵向分析了中国油菜籽生产成本、收益及单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接着比较了中国各地区油菜籽投入产出状况及成本结构差异,最后国际比较了中国与加拿大的油菜籽成本收益差异,揭示了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油菜籽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其原因在于劳动力投入成本的快速增长,油菜籽生产收益亦呈上升态势,但并不稳定,其原因在于油菜籽收购价格的频繁波动;中国各地区油菜籽生产投入产出差异显着,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种植优势明显;中国油菜籽生产的收益要高于加拿大,但过高的生产成本导致中国农户种植油菜的利润要低于加拿大,中国油菜籽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肥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土地费用投入较多。第5章是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本章首先利用DEA模型测算了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一步地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其次,运用DEA成本边界测度了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配置效率,同样采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配置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并分解了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然后利用生产函数法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中国油菜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收敛性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各地区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对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着的正效应;配置效率水平总体偏低,省际间配置效率差异并不明显,灌溉率对中国油菜生产的配置效率具有长远影响;技术进步构成TFP增长的主因,中国油菜生产TFP同时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各油菜主产省的TFP差距不仅可以缩小,而且最终将稳定在相同的水平上第6、7章是中国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分析。第6章从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出发,利用承认随机冲击与技术效率损失共存的边界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并探讨了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农户油菜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效率损失,还存在通过改善管理、完善技术等方式提高效率的空间,人力资本因素对提升油菜生产技术效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第7章利用Cobb-Douglas型随机成本边界联立方程组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的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归纳。研究表明:农户的配置效率总体偏低,若能消除效率损失将会获得更大产出;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油菜良种补贴对配置效率有显着的正效应。第8章是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经济效率比较分析。该章按照油菜种植规模的大小,将农户分为五类,首先分析了五类农户油菜生产的经营状况及单要素生产率,然后比较分析了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亩以下小规模农户并未在经济上表现出高效率的特征,部分单要素生产率及经济效率在不同规模农户间呈同样的倒“U”字型变化,暗示着最优“规模经营点”的存在。第9章是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该章在归纳第二章至第八章主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加大冬闲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充分挖掘冬闲田和滩涂地的生产潜力;继续推动健康食用油宣传,提高对国产非转基因菜籽油的消费;扶持油菜籽加工企业、推动加工业优化重组;深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确保农民的健康权;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油菜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力度;继续加大对油菜生产的政策性补贴与支持;加快油菜优质新品种研发进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切实减轻油菜种植的劳动力投入,提高油菜生产的轻简化程度;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郭贵生[10](2010)在《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籽壳(皮)中含有植酸、单宁、色素、芥子碱等有碍物质。传统的制油工艺采用带壳压榨,既降低油的质量、加重毛油色泽,造成精炼困难,也使菜籽饼粕的品质变差,影响进一步开发利用。所以油菜籽脱壳制油新工艺备受关注,其中,破壳(脱皮)、分选技术与设备的开发,成为新工艺的关键。本论文在研究了油菜籽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菜籽破壳的基本原理;设计试制了破壳机,并进行了破壳性能试验,分析了油菜籽含水率,转速等因素对破壳率、粉末率的影响;根据破壳油菜籽的物料组成及特性,分析了破壳油菜籽分选原理,设计试制了分选样机;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对影响分选机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后风道风速等因素与性能指标—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籽的体积形状系数分别为0.493、0.468和0.513,接近0.5238球形的体积形状系数;三种油菜籽的粒径分布分别服从正态分布X~N(1.49,0.14832)、X~N(1.25,0.14832)和X~N(1.589,0.24172)。(2)单粒油菜籽在挤压过程的受力与变形关系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且第一次峰值具有脆性物料的特性;随着油菜籽粒径的增加,两个屈服点和破裂点的力值增加;随着油菜籽含水率的增加,屈服点的力值减小,第一屈服点的变形量减小,第二变屈服点的变形量增加;随着变形加载速度的增加,屈服点的力值增加。(3)随着油菜籽粒径增加,剪切力增加而剪切强度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剪切力和剪切强度均减小;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加,剪切力和剪切强度均增加。(4)两次撞击的油菜籽破壳方法,能够实现对油菜籽进行破壳加工,其脱壳率大于75%,粉末率小于5%。(5)给出了油菜籽颗粒在离心甩盘加速作用下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提出了油菜籽破裂所需功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所需功之和,得出了油菜籽破壳所需功的计算方程。(6)随着油菜籽含水率的增加,破壳率和粉末率均降低;随着破壳机喂入量的增加,破壳率和粉末率减少。(7)增加破壳机离心甩盘的转速,能增大破壳率,同时粉未率也增大,壳、仁分选的难度增加。(8)在破壳机离心甩盘下方安装复脱打板,能提高脱壳机的脱壳性能,但打板数量不应太多,应以两个为宜;复脱打板安装位置和高度最佳值分别为:15cm、5cm。(9)依据利用气流、振动和筛选相结合的原理设计了破壳油菜籽分选机,采用筛面前后段筛孔直径不等的方法,能够对破壳油菜籽进行有效分选。(10)给出了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喂入量、前吸风道和后风道风速对分选性能指标影响的回归方程;影响壳中含仁率的主次因素为:前吸风道风速、后吸风道风速、喂入量;影响仁中含壳率的主次因素为:前风道风速、喂入量、后风道风速。(11)破壳油菜籽分选机操作参数的最佳组合为:喂入量:650~750kg/h、前风道风速:1.5m/s、后风道风速:5.14m/s。(12)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后风道风速对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特别是后风道风速与前两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提出了两次撞击的油菜籽破壳原理;(2)提出利用气流,振动和筛选相结合的破壳油菜籽分选原理,且筛面采用前后段筛孔直径不同的方法能有效的对破壳油菜籽进行分选;(3)提出了油菜籽破裂所需的功计算方法;(4)建立了喂入量、前吸风道和后风道风速和壳中含仁率、仁中含壳率的回归模型。

二、油菜籽现行加工工艺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籽现行加工工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的含义
2 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障碍
    2.1 生产种植环节存在的障碍
        2.1.1 同一地域的油菜种植
        2.1.2 不同地域的油菜种植分布
        2.1.3 芥菜型油菜(苦油菜)品种种植
    2.2 菜籽油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
        2.2.1 菜籽油加工原料来源及加工产能
        2.2.2 中小型菜籽油加工企业分布与联合
        2.2.3 油菜籽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2.2.4 菜籽油加工工艺
    2.3 菜籽油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2.3.1 菜籽油知名品牌及市场占有率
        2.3.2 菜籽油销售价格
        2.3.3“双低”菜籽油的消费者认可度
3 构建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3.1 健全菜籽油国家标准体系,倡导科学的识油、用油理念
    3.2 依靠科技促进菜籽油加工产业升级
    3.3 改善菜籽油加工企业制油环境,增强行业凝聚力
    3.4 积极探索油菜籽目标价格制度
    3.5 科学规划油菜种植,确保不同地域油菜种植特色
4 结束语

(4)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研究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农业(油菜)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2.1 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2.1.1 分工协作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况
        2.2.1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界定
        2.2.2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2.2.3 农业产业化的评判标准
        2.2.4 农业产业化的局限性
        2.2.5 我国油菜产业概况
第3章 湖北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3.1 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
        3.1.1 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动态调整
        3.1.2 耕地面积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3.1.3 油菜总产与单产呈强线性关系
    3.2 湖北油菜生产概况
        3.2.1 总量特征
        3.2.2 地区分布
        3.2.3 湖北油菜生产的主要特征
    3.3 湖北油菜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变量与数据
        3.3.2 理论与方法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4 湖北油菜生产成本状况分析
        3.4.1 生产成本构成
        3.4.2 生产成本变动及其结构变化
    3.5 湖北油菜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
        3.5.1 研究方法
        3.5.2 变量与数据
        3.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3.5.4 湖北油菜生产单要素贡献率分析
    3.6 湖北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分析
        3.6.1 油菜种植户样本特征
        3.6.2 油菜新品种的技术选择
        3.6.3 油菜新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3.6.4 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分析
    4.1 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
        4.1.1 油脂加工企业概况
        4.1.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4.2.1 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4.2.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状况
        4.3.1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现状
        4.3.2 当前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存在的原因
    4.4 湖北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分析
        4.4.1 油菜产业标准化和食用油安全技术
        4.4.2 油菜精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
        4.4.3 产业信息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4.4.4 油菜加工节本增效技术
第5章 湖北省油菜销售市场研究
    5.1 湖北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
        5.1.1 油菜籽市场销售状况
        5.1.2 加工产品市场销售状况
    5.2 目标市场细分
        5.2.1 地理细分
        5.2.2 人口细分
        5.2.3 心理细分
        5.2.4 行为细分
    5.3 市场结构分析
        5.3.1 市场集中度
        5.3.2 产品差异化
    5.4 市场行为分析
        5.4.1 投资策略
        5.4.2 研发策略
        5.4.3 产品经营策略
    5.5 市场绩效
        5.5.1 市场供需规模与供需缺口
        5.5.2 行业利润与企业盈利水平
        5.5.3 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
第6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
    6.1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1.1 国家经济技术服务机构
        6.1.2 龙头企业兴办的服务机构
        6.1.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服务机构
        6.1.4 个人兴办的服务机构
        6.1.5 合作、入股模式构建的服务机构
    6.2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6.2.1 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分析
        6.2.2 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分析
    6.3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7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7.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
        7.1.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7.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横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7.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7.3 湖北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8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8.1 油菜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
        8.1.1 企业与农户的博弈
        8.1.2 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博弈
        8.1.3 政府与农户的博弈
        8.1.4 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
        8.1.5 龙头企业之间的博弈
    8.2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8.2.1 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
        8.2.2 产业链主体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8.2.3 油菜产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8.3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
        8.3.1 计划决策与服务机制创新
        8.3.2 要素投入整合机制创新
        8.3.3 利益分配与约束机制创新
        8.3.4 制度和组织机制创新
第9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评价
    9.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9.2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9.2.1 规模体系
        9.2.2 产业一体化体系
        9.2.3 产业链体系
        9.2.4 效益体系
        9.2.5 社会化服务体系
        9.2.6 其他相关体系
    9.3 衡量油菜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9.3.1 油菜产业规模体系
        9.3.2 油菜产业一体化体系
        9.3.3 油菜产业链体系
        9.3.4 效益体系
        9.3.5 社会化服务体系
        9.3.6 其他相关体系
        9.3.7 油菜产业化水平变化值的度量
    9.4 湖北油菜产业化水平的绩效分析
        9.4.1 效率绩效分析
        9.4.2 交易成本绩效分析
        9.4.3 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9.4.4 信息化绩效分析
        9.4.5 城市化绩效分析
        9.4.6 乡镇企业活力绩效分析
第10章 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0.1 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10.1.1 发展原则
        10.1.2 总体思路
    10.2 加快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0.2.1 科学布局,推进板块基地建设
        10.2.2 落实惠农政策,推动冬闲耕地开发
        10.2.3 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10.2.4 以品牌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
        10.2.5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5)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发展特点
    (一) 原料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 供给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1. 主要油料种植比较效益偏低, 面积和产量呈减缩趋势, 国产油料供应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小品种油料的供给占比逐步提高
        2. 原料进口量持续增长, 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40%上升到60%以上, 超过国际安全预警线
    (二)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稳步增长, 加工产业集约化格局基本形成, 多油并举的态势逐步显现
        1. 行业总体稳步发展, 产值和利润进一步增长
        2. 压榨产能进一步增加, 加工产业集约化格局基本形成
        3. 为形成差异化竞争, 新的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品牌不断形成, 食用植物油新产品不断推出
        4.“禁散令”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散装油质量安全状况堪忧
        5. 小品种油料发展迅猛, “多油并举”的格局逐步显现
    (三) 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在总量上保持刚性增长的趋势, 大豆油和棕榈油消费比重偏高, 短期内食用油市场和价格受制于人的局面难以改变
        2. 我国大豆油消费比重超过40%, 棕榈油消费量近全球的20%, 油脂消费结构不够合理
        3. 品牌小包装食用植物油产品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高, 高档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
        4. 大豆产业丧失话语权, 国际大豆价格演绎“过山车”, 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受制于人的局面严重, 但与2004年相比, 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提高
    (四) 食用植物油加工装备的进口替代已基本实现, 但现有技术存在能耗炼耗高、产品单一和附加值低等问题, 亟需研究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油料高效加工技术
        1. 针对传统大规模预榨-浸出技术的主要加工装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2. 现有油料加工技术存在能耗炼耗高、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应加大投入, 支持油料脱皮 (壳) -低温压榨制油-适度精炼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五)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维护食用植物油价格和市场稳定, 促进油料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1. 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良好, 收购市场平稳有序, 价格基本稳定, 但由于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 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对油脂市场价格平抑作用有限
        2. 油菜籽压榨厂向非油菜主产区布局, 限制进口政策的调控作用减弱
        3. 进口食用植物油实施新的商检政策, 其调控效果有待密切关注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 主要问题
        1. 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 且压榨产能过剩严重, 中小企业开工率不足, 生存困难
        2. 食用植物油普遍过度加工, 能耗、炼耗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3. 食用植物油新型高效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滞后, 产品附加值挖掘不足, 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4. 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修订进展缓慢, 不能有效规范生产与市场
    (二) 政策建议
        1. 加大对油料产业链的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油料产业健康发展
        2. 完善避险平台, 提高避险能力
        3. 加强对新型加工技术的推广, 提升加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水平

(6)冷榨菜籽油低温精炼技术及其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菜概述
    1.2 油菜籽制油技术
        1.2.1 传统制油工艺
        1.2.2 膨化制油工艺
        1.2.3 水酶法制油工艺
        1.2.4 冷榨制油工艺
        1.2.5 其他制油工艺
    1.3 菜籽油精炼技术
        1.3.1 脱胶工艺
        1.3.2 脱酸工艺
    1.4 加工过程与菜籽油品质、安全
        1.4.1 加工过程与菜籽油品质
        1.4.2 加工过程与菜籽油安全
    1.5 立题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SDPA 对 PLS 的吸附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DPA 的微结构分析
        2.3.2 SDPA 的吸附平衡试验
        2.3.3 SDPA 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2.3.4 SDPA 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2.3.5 SDPA 吸附 PLS 机理探讨
    2.4 结论
第三章 CDA 对 FFA 的吸附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DA 的吸附平衡试验
        3.3.2 CDA 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3.3.3 CDA 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3.3.4 CDA 吸附 FFA 机理探讨
    3.4 结论
第四章 低温精炼工艺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低温精炼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
        4.3.2 菜籽油质量分析
        4.3.3 LRT 与传统精炼技术的比较
    4.4 结论
第五章 CROs 挥发性风味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ROs 的 VFC 分析
        5.3.2 不同菜籽油的 VFC 比较
        5.3.3 微波预处理油菜籽对 CROs 的 VFC 影响
        5.3.4 不同菜籽油的感官评价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CROs 流变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油流变特性的影响
        6.3.2 LRT 对 CROs 流变特性的影响
        6.3.3 CROs 的流变特性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结构框架
        1.3.1 论文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之处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1.6.1 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1.6.2 贸易救济经济效应方面的相关研究
        1.6.3 Atpsm模型在研究消减补贴的影响方面的运用
        1.6.4 倾销与产业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第2章 贸易救济的理论基础与概述
    2.1 贸易救济的理论基础
        2.1.1 重商主义的理论
        2.1.2 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2.1.3 凯恩斯的保护贸易学说
        2.1.4 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
        2.1.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2 贸易救济的概述
        2.2.1 贸易救济的含义
        2.2.2 贸易救济的分类、实施条件及比较
        2.2.3 贸易救济的经济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现状分析
    3.1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3.1.1 产业主体功能
        3.1.2 产业控制力
        3.1.3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状况评价
        3.2.1 产业主体功能分析
        3.2.2 产业控制业力分析
        3.2.3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2.4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状况的指标体系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油料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 进口油料产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4.1.1 进口油料产品价格较低
        4.1.2 进口油料在出油率等品质方面存在优势
    4.2 国内贸易政策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分析
        4.2.1 我国油料贸易政策回顾以及解读
        4.2.2 现行贸易政策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
    4.3 WTO规则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分析
        4.3.1 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
        4.3.2 多哈回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救济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分析
    5.1 "两反一保"及技术壁垒的贸易限制效应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
        5.1.1 积极影响
        5.1.2 消极影响分析
    5.2 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调查效应对我国油料产业安全的影响
    5.3 其它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油料产业的影响
        5.3.1 消费者行为模型
        5.3.2 基于我国大豆油市场调查数据的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油料产品实施贸易救济的合理性分析
    6.1 对油料产品进口实施"两反一保"的合理性分析
        6.1.1 损害行为
        6.1.2 国内产业损害
        6.1.3 因果关系
    6.2 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合理性分析
        6.2.1 转基因成分
        6.2.2 其他指标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完善
    7.1 我国现行贸易救济体系存在的问题
        7.1.1 法律体系不完善
        7.1.2 组织体系存在缺陷
        7.1.3 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缺陷
        7.1.4 缺乏大量与贸易救济工作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7.1.5 农业贸易救济工作明显滞后
    7.2 国际贸易救济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7.2.1 美国的贸易救济体系
        7.2.2 日本的贸易救济体系
        7.2.3 加拿大的贸易救济体系
        7.2.4 印度的贸易救济体系
        7.2.5 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印度的贸易救济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3 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原则与途径
        7.3.1 贸易救济体系的完善途径
        7.3.2 完善我国油料产业贸易救济体系的原则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1.1 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处于危机状态
        8.1.2 现行国内政策和WTO规则无助于我国油料产业走出困境
        8.1.3 贸易救济措施能较有效的保护我国油料产业
        8.1.4 我国油料产品在一些贸易救济措施上有足够的实施依据
        8.1.5 我国油料产业的贸易救济体系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8.2 政策建议
        8.2.1 及时采取适合的贸易救济方式保护国内油料产业
        8.2.2 不断完善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体系
        8.2.3 加大对国内油料生产的扶持力度
        8.2.4 加强我国油料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8.2.5 完善油料产品的市场调控,科学引导社会消费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双低油菜籽概述
    2 双低油菜籽制油工艺
        2.1 传统工艺
        2.1.1 压榨法
        2.1.2 预榨-浸出法
        2.2 传统工艺的改进
        2.2.1 脱皮-冷榨-浸出法
        2.2.2 脱皮-挤压膨化法
        2.3 新型制油工艺
        2.3.1 双液相萃取法
        2.3.2 水剂法
        2.4 水酶法概述
    3 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4.1 双低油菜籽的主要成分分析和前处理条件对提油率的影响
        4.2 酶种类的筛选及其最适使用条件的研究
        4.2.1 酶种类的筛选
        4.2.2 酶促动力学研究
        4.3 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4.4 水酶法制取双低油菜籽油品质的测定
第二章 双低油菜籽基本成分测定和前处理条件对提油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双低油菜籽中主要成分测定
        1.2.2 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1.2.3 影响前处理因素的研究
        1.2.4 前处理方法的正交优化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双低油菜籽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2.1.1 基本成分分析
        2.1.2 双低油菜籽脂肪酸成分分析
        2.2 最佳热处理方法的确定
        2.3 处理方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2.3.1 不同处理温度对出油率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
        2.3.3 研磨次数对提油率的影响
        2.4 热处理方法最佳条件的确定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酶的选择及最适使用条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酶种类的筛选
        1.2.2 酶的复配
        1.2.3 影响中性蛋白酶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研究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酶种类筛选的结果
        2.2 酶的复配效果
        2.3 影响中性蛋白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2.3.1 温度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2.3.2 pH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2.3.3 底物浓度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2.3.4 酶用量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2.3.5 酶作用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酶法提取油菜籽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酶法对双低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的测定
        1.2.2 折光指数的测定
        1.2.3 比重的测定
        1.2.4 酸值的测定
        1.2.5 碘值的测定
        1.2.6 过氧化值的测定
        1.2.7 皂化值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感官评价
        2.2 理化指标评价
    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发现
    2 主要创新点
    3 存在的不足之处
    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油菜生产的快速增长?
        1.1.2 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不平衡发展
        1.1.3 中国农户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如何?影响微观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小规模农户油菜生产在经济上是否更加有效率?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经济效率的概念界定
        2.1.1 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效率的解释
        2.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效率的解释
        2.1.3 已有研究对经济效率的定义
        2.1.4 对经济非效率的解释
        2.1.5 本文对经济效率的定义
    2.2 关于生产效率的研究动态
    2.3 有关油菜生产的研究动态
        2.3.1 关于世界油菜生产的研究
        2.3.2 关于中国油菜生产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菜籽生产的基本概况
    3.1 世界油菜籽生产状况
    3.2 中国油菜籽的生产状况分析
        3.2.1 中国油菜生产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油菜生产的区域分布
    3.3 油菜产品消费、加工状况及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3.3.1 油菜产品消费状况
        3.3.2 油菜产品加工状况
        3.3.3 油菜产品消费、加工及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菜籽生产投入产出特征及国际比较
    4.1 油菜籽生产投入产出特征
        4.1.1 油菜籽生产成本变化
        4.1.2 油菜籽生产收益变化
        4.1.3 油菜籽单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
        4.1.4 油菜籽生产投入产出的区域特征
    4.2 油菜籽成本收益的国际比较——基于中国和加拿大的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
    5.1 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
        5.1.1 规模收益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BCC模型)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1.3 中国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5.1.4 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基于Tobit模型分析
    5.2 中国各地区油菜生产的配置效率
        5.2.1 成本最小化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2.3 中国油菜生产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变模式
        5.2.4 影响各地区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5.3 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分解
        5.3.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5.3.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与计算
        5.3.3 油菜籽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时序变动趋势
        5.3.4 各地区油菜籽的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
    5.4 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5.4.1 经济收敛理论
        5.4.2 基于Cobb-Douglas型生产函数的TFP测算
        5.4.3 σ收敛检验
        5.4.4 β收敛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户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6.1 模型与方法
        6.1.1 理论模型
        6.1.2 估算模型
    6.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6.2.1 变量选择
        6.2.2 数据来源
    6.3 估计结果及分析
        6.3.1 随机边界生产函数分析
        6.3.2 效率损失模型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户油菜生产配置效率分析
    7.1 研究方法
        7.1.1 成本边界的提出与分解
        7.1.2 单方程成本边界模型
        7.1.3 联立方程成本边界模型
        7.1.4 Cobb-Douglas型随机成本边界模型定式
    7.2 估计结果与分析
    7.3 影响配置效率的因素分析
    7.4 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比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8.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8.1.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
        8.1.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依据
    8.2 农户油菜经营规模现状
    8.3 不同土地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经营状况
    8.4 不同规模农户油菜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8.5 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经济效率分析
        8.5.1 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
        8.5.2 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生产的配置效率
    8.6 不同规模农户油菜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政策设计的理论逻辑
        9.2.2 具体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籽生产
    1.2 油菜籽脱壳的意义
        1.2.1 提高菜油的品质
        1.2.2 提高油菜饼粕蛋白的利用率
        1.2.3 扩大菜籽种壳的综合利用
    1.3 国内外油菜籽脱壳技术的研究动态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2.1 油菜籽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
        1.4.2.2 油菜籽破壳方法研究与破壳机试制
        1.4.2.3 油菜籽破壳机性能试验研究
        1.4.2.4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设计与运动参数分析
        1.4.2.5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性能试验研究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目标和预期结果
第二章 油菜籽的物料特性研究
    2.1 油菜籽的生物学特性
        2.1.1 油菜籽的类型、形态和结构
        2.1.2 油菜籽的生化组成
    2.2 油菜籽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2.1 油菜籽的形状和尺寸
        2.2.1.1 油菜籽的形状
        2.2.1.2 油菜籽的粒径
        2.2.1.3 油菜籽颗粒粒径分布函数
        2.2.2 油菜籽的挤压力-变形特性
        2.2.2.1 油菜籽的挤压力-变形曲线
        2.2.2.2 油菜籽的粒径对挤压力-变形屈服点和破裂点的影响
        2.2.2.3 油菜籽粒径对屈服点Y1 和Y2 处变形量的影响
        2.2.2.4 含水率对油菜籽屈服点的影响
        2.2.2.5 压缩速度对挤压力—变形曲线屈服点Y1 和Y3 的影响
        2.2.3 油菜籽剪切变形特性研究
        2.2.3.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2.3.2 油菜籽剪切曲线
        2.2.3.3 粒径对剪切力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2.2.3.4 含水率对剪切力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2.2.3.5 剪切速度对剪切力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籽破壳机结构设计与破壳机理分析
    3.1 油菜籽破壳方法
        3.1.1 湿法破壳
        3.1.1.1 水浸压碎法
        3.1.1.2 电击法
        3.1.1.3 真空法
        3.1.2 干法破壳
        3.1.2.1 剪切式破壳
        3.1.2.2 搓碾破壳
        3.1.2.3 挤压破壳
        3.1.2.4 撞击破壳
        3.1.2.5 能量法破壳
        3.1.2.6 复合法破壳
        3.1.2.7 搓撕法破壳
        3.1.2.8 压力膨胀法破壳
        3.1.2.9 超声波法破壳
    3.2 影响油菜籽破壳的因素
        3.2.1 油菜籽壳的性质
        3.2.2 油菜籽壳的状态
        3.2.3 油菜籽壳的粒度
        3.2.4 破壳能力
    3.3 破壳方法比较
    3.4 油菜籽破壳装置设计
        3.4.1 方案的确定
        3.4.2 工作原理及主要零部件
    3.5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3.5.1 喂入量调节装置
        3.5.2 甩盘结构设计
    3.6 油菜籽的运动及力学分析
        3.6.1 喂料机构设计
        3.6.2 油菜籽在甩盘流道的运动分析
        3.6.3 油菜籽与齿板撞击运动分析
        3.6.4 油菜籽颗粒与复脱打板的撞击
    3.7 油菜籽破壳机理分析
        3.7.1 油菜籽的破坏、破碎和粉碎
        3.7.2 裂纹及其扩展条件
        3.7.3 被粉碎物料的基本物性
        3.7.3.1 物料强度
        3.7.3.2 强度随加荷速度而变化
        3.7.3.3 易碎性
        3.7.4 粉碎的三种假说
        3.7.4.1 雷廷智假说
        3.7.4.2 基尔壳切夫假说
        3.7.4.3 邦德假说
        3.7.5 油菜籽破壳所需功的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籽破壳机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油菜籽含水率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2 喂入量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3 甩盘转速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4 复脱打板数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5 复脱打板位置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6 复脱打板高度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7 齿圈的齿距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结构设计与运动参数分析
    5.1 破壳油菜籽的物料特性
        5.1.1 破壳油菜籽的组分
        5.1.2 破壳油菜籽各组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5.1.3 破壳油菜籽混和物的物理特性
    5.2 常见分选方法比较
        5.2.1 几何特性分选
        5.2.2 空气动力学特性分选
        5.2.3 重力特性分选
        5.2.4 表面特性分选
        5.2.5 电特性特性分选
    5.3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基本原理的确定
        5.3.1 总体方案的确定
        5.3.2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5.4 振动筛的结构及运动分析
        5.4.1 振动筛的结构分析
        5.4.2 筛面上物料的运动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性能试验研究
    6.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6.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6.1.2 实验方法
        6.1.3 试验设计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回归模型的检验与建立
        6.2.2 主效应分析
        6.2.3 单因素效应分析
        6.2.4 双因素效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菜籽破壳分选机中试及结果分析
    7.1 中试公司概况
    7.2 设备中试过程及结果
    7.3 脱壳油菜籽饼粕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希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油菜籽现行加工工艺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7种典型农药在食用油加工过程残留变化规律及膳食风险评估[D]. 段丽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不同处理复合油菜籽对蛋鸡的营养价值评定[J]. 赵娜,魏金涛,杨雪海,黄少文,张巍,郭万正,陈芳. 中国粮油学报, 2018(11)
  • [3]菜籽油加工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分析[J]. 梅星星,冯中朝,郑炎成. 中国油脂, 2015(06)
  • [4]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陈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5]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监测分析[J]. 杨湄,黄凤洪,钮琰星,李文林,邓乾春,刘昌盛,周琦.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13(03)
  • [6]冷榨菜籽油低温精炼技术及其品质特性研究[D]. 刘昌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我国油料产品的贸易救济问题研究[D]. 陈新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8]双低油菜籽水酶法制油工艺的研究[D]. 于慧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9]中国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 李然.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10]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D]. 郭贵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油菜籽加工工艺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