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

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

一、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常铭,刘家军,杨永春,翟德高,周淑敏,王建平[1](2021)在《甘肃省鹿儿坝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西秦岭地区矿产丰富,金资源储量巨大。国内学者对于该区域的众多金矿床开展了大量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的研究工作,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外,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合作—鹿儿坝—崖湾金、汞、锑多金属成矿亚带的成矿流体研究工作比较薄弱。鹿儿坝金矿床为该成矿带的一个代表性金矿床,其赋存于三叠统浊积岩建造中,属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主成矿阶段热液石英脉及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H2O气液两相包裹体,少见纯气相包裹体、纯液相包裹体、CO2-H2O三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81~247℃,盐度范围为1.23%~10.98%。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水为主,还有少量的CH4、CO2、H2等。氢、氧同位素实验数据表明,流体中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84.4‰~-96.0‰、δ18O值的变化范围为-4.20‰~6.45‰,表明成矿流体来源并非单一,可能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来源。此外,构造体制的转换造成流体沸腾,导致了大规模金等物质沉淀、聚集、成矿。

汪超,王瑞廷,刘云华,薛玉山,胡西顺,牛亮[2](2021)在《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官庙金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内,为断裂构造控矿的热液型矿床。热液成矿期划分为成矿早阶段(S1)、主阶段(S2)和晚阶段(S3)。成矿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h为150~420℃,盐度为2.1%~24.1%;成矿晚阶段Th为81~190℃,盐度为5.6%~22.2%。包裹体研究显示,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时,以流体混合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在成矿主阶段温度<250℃及成矿晚阶段,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而导致矿物沉淀。成矿主阶段成矿流体的δDV-SMOW为-84.4‰~-77.0‰,δ18OH2O为5.0‰~5.7‰,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同时混入了外来流体。成矿流体的δ13CΣC为-13.5‰~-5.2‰,反映碳为岩浆来源并受到低温蚀变的影响。黄铁矿单矿物δ34SCDT为-2.73‰~-1.31‰;毒砂单矿物δ34SCDT为-3.36‰~0.03‰,反映成矿物质硫为典型的单一岩浆来源。综上分析,认为三官庙金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其成矿机制为:印支期末,在钠长(角砾)岩形成过程中,含金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在距离钠长(角砾)岩较远地段的层间破碎带内,成矿流体发生混合及沸腾作用,促使成矿物质发生沉淀,最终形成三官庙金矿床。

曾志刚,张玉祥,陈祖兴,李晓辉,齐海燕,王晓媛,陈帅,殷学博[3](2021)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可为了解西太平洋流固界面跨圈层物质与热交换过程,揭示板块俯冲过程的岩浆活动和资源环境效应提供研究支撑。为此,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活动的岩浆环境、马努斯海盆的热液柱以及弧后盆地和洋中脊背景下的硫化物与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对冲绳海槽热液区附近玄武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基性岩浆包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析,对马努斯海盆PACMANUS和Desmos热液区的热液柱及海水进行了测量,在海底热液区岩浆混合过程及时间尺度、透视冲绳海槽深部岩浆房及岩浆演化过程和岩浆对热液系统物质贡献研究方面获新进展,揭示了俯冲蛇纹岩对琉球构造带南部岩浆活动的影响,论证了熔体包裹体对弧后盆地岩浆演化的指示,获得了冲绳海槽玄武质岩浆来源新证据,揭示了弧后盆地与洋中脊硫化物和玄武岩中铁、铜、锌的来源及其同位素在硫化物形成和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分馏情况,明确了热液柱的物理、化学空间结构与物质组成特征,以及热液柱的扩散受深度和底流流速的影响,且热液柱扩散过程中溶解铁浓度异常比溶解锰的维持时间更长。未来,发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和挥发份测试技术,进一步了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下热液活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将有助于海底热液系统及其成矿过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左银辉,郑紫芸,邵大力,王红平,杨柳,王朝锋,张勇刚[4](2021)在《二氧化碳成因、成藏主控因素及脱气模式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高纯度的CO2气藏不仅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同时也有很重要的地质意义,CO2气藏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对CO2气藏的成因、鉴别方法、成藏主控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结果表明:CO2气藏的成因可以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且以前者为主;CO2气藏成因的判别主要是综合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来分析;高地温场、深大断裂和岩浆活动是CO2气运聚成藏最重要、最直接的三大主控因素;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4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和火山岩吸附气后期脱气模式。但在CO2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CO2释放机理、脱气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尚存一定的争议,将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秦克章,周起凤,唐冬梅,王春龙,朱丽群[5](2021)在《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花岗伟晶岩侵位机制、熔-流体演化、稀有金属富集机理及待解之谜》文中提出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以独特的实心礼帽形态、完美的同心环状结构分带和复杂的稀有金属矿化组合闻名于世,是我国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之一。可可托海3号脉伟晶岩岩浆具有不均一性和高度演化特征。伟晶岩岩浆沿缓倾斜节理上侵,在周缘断裂的帮助下通过岩浆顶蚀形成实心礼帽形态。岩浆就位后经历了岩浆阶段、岩浆-热液阶段和热液阶段,分别伴随Be-Nb-Ta、Li-Be-Nb-Ta和Ta-Cs-Rb-Hf矿化。结晶分异作用和液相不混溶控制着3号脉的稀有金属富集和沉淀序列,流体交代可影响稀有金属再分配。外部带(Ⅰ~Ⅳ带)的强烈结晶分异过程和发生于Ⅳ带与Ⅴ带间的流体大规模出溶,有利于岩浆达到锂饱和浓度,开始锂的大规模沉淀。指出熔-流体演化过程的精细刻画、稀有金属成矿机理的进一步解析、岩浆成因的深入探讨、挥发分P、F、B、Li和CO2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影响以及缓倾斜帽沿深部找矿为未来研究方向。

刘瑞,郭少斌,屈凯旋,郭予斌[6](2021)在《南华北盆地山西组砂岩的气体来源、成岩阶段与成藏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和蚌埠隆起上古生界山西组砂岩的气体来源、成岩阶段与成藏过程,本文采用伊利石的结晶度、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激光拉曼测试技术,结合稀有气体同位素,对砂岩的成岩阶段,致密砂岩气体的成藏过程、气体来源和贡献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砂岩中伊利石结晶度介于0.64~1.06(△2θ)之间,指示早—中成岩阶段;I/S混层中蒙皂石含量范围为0%~50%,指示中成岩阶段A-B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在110~120℃和130~150℃两个范围内,同样指示中成岩阶段A-B期。综合伊利石的结晶度、I/S混层中蒙皂石含量和古温度三种研究方法,共同界定南华北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阶段为中成岩阶段A-B期。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结合显微激光拉曼测试技术,准确确定包裹体的类型、成分和世代关系等,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为1期。利用含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将之"投影"到附有古地温演化的埋藏史图中,确定山西组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时间为印支期末期—燕山期早期。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40Ar/36Ar值,计算气源岩年龄,确定山西组致密砂岩中的天然气来自于石炭—二叠纪。按照泥页岩、煤岩二端元混合模型,计算了不同烃源岩产生的天然气对砂岩样品中天然气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山西组致密砂岩中天然气的主力烃源岩为煤系泥页岩,贡献率约为73.5%;煤岩在整个生烃过程中发挥次要作用,贡献率约为26.5%。

赵宇霆[7](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柏道远,李彬,周超,孙骥,魏方辉,曾广乾,姜文,李银敏,蒋启生[8](2021)在《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矿成矿事件及其构造背景》文中提出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为一重要的金成矿带,目前关于带内金矿形成的时代背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流体来源、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等多方面资料,对带内各主要金矿区的成矿时代逐一进行详细解析,以此为基础重新厘定了区域金矿成矿地质事件及其时代,并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初步形成以下认识。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主要发生了加里东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等3期金成矿事件。加里东期金矿成矿年代为430~410 Ma(志留纪后期),产于同期雪峰冲断带的中段-西南段和东段东部、湘中-湘东南构造岩浆带的东北部等3个地区,各区赋矿地层分别为板溪群、冷家溪群、冷家溪群,前两个地区的成矿与加里东运动变质变形和构造活化作用有关,后一个地区的成矿与志留纪后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提供热能和流体有关。印支晚期金矿成矿年代为227~202 Ma(晚三叠世),主要分布于同期雪峰冲断带东南缘构造岩浆隆起带,与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的热能和热液驱动有关。燕山期金矿成矿年代为152~13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主要分布于同期雪峰冲断带东南部构造岩浆隆起带的东部,与伸展环境下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

王玲灵[9](2021)在《高压下文石中氦扩散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文中研究说明定量研究矿物岩石中元素的扩散系数随温度、压力、成分等因素的变化对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各种动力学过程和热演化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稀有气体的俯冲作用在地质时期中地幔的原始同位素比值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氦在地表和地球深部矿物中的扩散特征与封闭温度,对了解地震前兆信息及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氦的异常成因有重要意义,对了解成矿过程及规律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高压下氦在文石中的扩散系数,扩散的各向异性以及与扩散有关的活化参数(活化能)随着温度、压力、晶体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规律,计算了氦在文石中的扩散路径;并探讨了计算得到的扩散数据在地学中的重要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是获得了20-50 GPa高压下氦在文石中的扩散数据。氦在文石中的沿[100]晶向的扩散激活能从20 GPa时的176.02 k J/mol增加到了40GPa的278.75 k J/mol,而沿[001]晶向的扩散激活能从20 GPa的195.89 k J/mol增加到40 GPa时的290.43 k J/mol。在20-40 GPa的压强范围内,扩散激活能增加了100 k J/mol。结果表明高压下文石中氦的扩散是各向异性的。在45 GPa和50GPa下文石中氦的扩散激活能异常高,[100]晶向的45 GPa和50 GPa下氦的扩散激活能分别为1583.76 k J/mol和1829.42 k J/mol;[001]晶向的45 GPa和50 GPa下氦的扩散激活能分别为1645.23 k J/mol和1945.88 k J/mol,相比于40 GPa的氦的扩散激活能增加了6到7倍。对于压强对文石中氦扩散的影响,研究发现氦的扩散激活能随压强的增高而显着增加,氦在文石中的扩散保持着各向异性。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初步分析了矿物晶体结构与氦扩散行为的关系,元素在矿物中的赋存状态不仅与它所处的温度和压力有关,而且与矿物晶体颗粒的半径也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温压条件,还应该考虑矿物晶体颗粒的尺寸。最后对比以及推测了其他稀有气体元素的保存能力。对不同矿物中的稀有气体的赋存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系统性地进行对比,将会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判断此研究中矿物类型对地质作用的影响程度,促进稀有气体同位素化学的发展。

倪培,范宏瑞,潘君屹,迟哲,崔健铭[10](2021)在《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文中认为本世纪第二个十年(2011-2020),我国流体包裹体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重点回顾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流体包裹体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流体包裹体理论、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矿床学和沉积成藏研究进展。流体PVTx性质模拟研究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更加复杂多样的状态方程并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各类天然流体体系中;同时,流体包裹体组合(FIA)概念的使用已深入人心,流体包裹体数据的获取更加科学和规范。国内学者已逐步采用或完善了一些国际前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石英阴极发光技术、不透明矿物的红外显微测温技术、单个包裹体LA-ICP-MS分析技术、融合二氧化硅毛细管合成人工包裹体技术、金刚石对顶及相关水热实验技术、流体包裹体定年技术等,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已被应用于各类地质流体研究中,尤其是在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石盐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越来越受到环境及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在沉积成藏尤其是在古环境和油气充注及成分演化史的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定期召开学术会议,由中国学者创办的ACROFI系列会议已成为国际流体包裹体界的重要系列会议之一,为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学者提供了前沿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本文最后展望了我国包裹体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鹿儿坝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1)I阶段(黄铁矿阶段):
    (2)Ⅱ阶段(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方解石阶段):
    (3)Ⅲ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
3 流体包裹体研究
    3.1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方法
    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1)单一相包裹体包括纯液相包裹体及纯气相包裹体。
        (2)两相包裹体。
        (3)三相包裹体为CO2-H2O包裹体。
    3.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3.4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和深度
    3.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6 氢、氧同位素组成
4 分析与讨论
    4.1 成矿流体性质
    4.2 成矿流体来源与成矿机制
5 结 论

(2)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
    2.1 矿区地质
    2.2 矿体地质
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3.1 包裹体显微测温
    3.2 C、H、O同位素
    3.3 S同位素
4 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
    4.1 岩相学特征
    4.2 显微测温
5 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
    5.1 石英H、O同位素
    5.2 方解石C、O同位素
    5.3 硫化物S同位素
6 讨 论
    6.1 金沉淀机制
    6.2 成矿流体来源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模式
7 结 论

(4)二氧化碳成因、成藏主控因素及脱气模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CO2成因类型
    1.1 有机成因气
        (1)有机质微生物降解作用生成CO2气。
        (2)有机质被氧化形成的CO2气。
        (3)有机质热降解生成CO2气。
        (4)有机质裂解生成的CO2。
    1.2 无机成因CO2
        (1)上地幔岩浆脱气。
        (2)中下地壳或消减带上地幔楔形体中的熔化岩石熔融脱气。
        (3)岩石化学成因(碳酸盐变质成因)。
2 CO2气藏成因判别方法
    2.1 CO2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
    2.2 碳同位素系列
    2.3 稀有气体
    2.4 CO2/3He
    2.5 综合鉴别法
3 CO2成藏主控因素
    3.1 地热活动
    3.2 断层活动
    3.3 岩浆活动
        (1)岩浆活动为无机成因CO2气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2)火山活动可为CO2提供储集空间以及运移通道。
        (3)火山活动为岩石变质提供了热源。
4 CO2脱气模式
    (1)地幔物质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
    (2)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
    (3)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
    (4)火山岩吸附气后期脱气。
5 展望
    (1)CO2流体与油气成藏的耦合性。
    (2)壳源以及壳幔混合型CO2的脱气模式。

(5)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花岗伟晶岩侵位机制、熔-流体演化、稀有金属富集机理及待解之谜(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概况
2 内部结构分带
3 岩体侵位机制
4 熔-流体演化与稀有金属成矿机理
    4.1 熔-流体演化过程
        (1)结晶条件:
        (2)化学演化:
        (3)物理化学条件:
    4.2 稀有金属成矿机理
        (1)结晶分异作用:
        (2)液相不混溶:
        (3)流体交代:
5 对全脉锂矿化伟晶岩的启示
6 未解之谜与研究展望
    (1)熔-流体演化过程的精细刻画:
    (2)稀有金属富集机制的进一步解析:
    (3)岩浆成因的深入探讨:
    (4)CO2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影响:
    (5)P、F、B、Li等挥发分对稀有金属有富集作用:
    (6)深部找矿:

(7)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3 典型矿床地质
    3.1 棉花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1.3 围岩蚀变
    3.2 书楼丘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2.3 围岩蚀变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3.4 水石矿床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3.4.3 蚀变特征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3.5.2 论文采样情况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4.1.1 蚀变分带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4.5 小结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5.1 H-O同位素特征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H-O同位素特征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5.2 C-O同位素特征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C-O同位素特征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5.5.1 成矿流体演化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5.6 小结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6.2 铀成矿模式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矿成矿事件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金矿基本特征
3 成矿地质事件
    3.1 金矿成矿时代研究的资料应用和分析方法
    3.2 主要金矿区成矿时代的厘定
        3.2.1 雁林寺金矿区成矿时代
        3.2.2 黄金洞-万古金矿区成矿时代
        3.2.3 半边山金矿区成矿时代
        3.2.4 板溪-符竹溪金矿区成矿时代
        3.2.5 柳林汊-沃溪金矿区成矿时代
        3.2.6 渣滓溪-大溶溪金矿区成矿时代
        3.2.7 古台山-龙王江-铲子坪金矿区成矿时代
        3.2.8 漠滨-平茶金矿区成矿时代
        3.2.9 金坑冲矿区成矿时代
    3.3 成矿地质事件的厘定
4 多阶段金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
    4.1 加里东期金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
    4.2 印支晚期金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
    4.3 燕山期金成矿事件的构造背景
5 结论

(9)高压下文石中氦扩散的第一性原理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氦气资源现状与成矿模式
        1.1.2 氦扩散与热年代学
        1.1.3 幔源流体释放和地震的发生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矿物的基本情况
        1.2.2 实验与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扩散理论与计算原理
    2.1 扩散理论
    2.2 第一性原理计算
        2.2.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2.2 Hartree-Foek近似
        2.2.3 密度泛函理论
        2.2.4 布里渊区和k点取样
    2.3 过渡态理论与CI-NEB法
    2.4 计算软件
        2.4.1 VASP软件包
        2.4.2 结构优化
    2.5 氦在矿物中的占位能
    2.6 氦的扩散激活能与扩散速率
    2.7 氦在矿物中的封闭温度
    2.8 氦在矿物中的保存时间
第三章 高压下氦在文石中的扩散
    3.1 高压下文石的结构优化
    3.2 高压下氦在文石中的扩散机制
        3.2.1 高压下氦在文石中的占位能
        3.2.2 高压下氦在文石中的扩散路径
        3.2.3 高压氦在文石中的扩散速率
    3.3 压力效应
第四章 结果讨论
    4.1 氦在不同矿物中的扩散激活能
    4.2 氦在不同矿物中的封闭温度
    4.3 矿物晶体结构与氦扩散行为的关系
    4.4 其他稀有气体元素的保存能力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流体包裹体理论研究进展
    1.1 流体包裹体PVTx性质研究
    1.2 流体包裹体组合的应用
2 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进展
    2.1 阴极发光技术
    2.2 红外显微镜技术
    2.3 单个包裹体LA-ICP-MS分析技术
    2.4 金刚石压腔及相关水热实验技术
    2.5 人工合成包裹体技术
    2.6 流体包裹体定年技术
3 在矿床学研究中的进展
    3.1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造山型金矿床
    3.5 与花岗岩有关钨锡矿床
    3.6 稀土矿床
4 在沉积成藏研究中的进展
    4.1 古沉积环境
    4.2 油气成藏
5 学术组织的作用
6 结语与展望

四、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鹿儿坝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对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的探讨[J]. 常铭,刘家军,杨永春,翟德高,周淑敏,王建平. 现代地质, 2021
  • [2]陕西商南三官庙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研究[J]. 汪超,王瑞廷,刘云华,薛玉山,胡西顺,牛亮. 现代地质, 2021
  • [3]西太平洋弧后盆地的热液系统及其岩浆环境研究[J]. 曾志刚,张玉祥,陈祖兴,李晓辉,齐海燕,王晓媛,陈帅,殷学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05)
  • [4]二氧化碳成因、成藏主控因素及脱气模式研究综述[J]. 左银辉,郑紫芸,邵大力,王红平,杨柳,王朝锋,张勇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9)
  • [5]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花岗伟晶岩侵位机制、熔-流体演化、稀有金属富集机理及待解之谜[J]. 秦克章,周起凤,唐冬梅,王春龙,朱丽群. 地质学报, 2021(10)
  • [6]南华北盆地山西组砂岩的气体来源、成岩阶段与成藏过程研究[J]. 刘瑞,郭少斌,屈凯旋,郭予斌. 石油科学通报, 2021(03)
  • [7]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8]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矿成矿事件及其构造背景[J]. 柏道远,李彬,周超,孙骥,魏方辉,曾广乾,姜文,李银敏,蒋启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5)
  • [9]高压下文石中氦扩散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 王玲灵.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1(01)
  • [10]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与展望(2011-2020)[J]. 倪培,范宏瑞,潘君屹,迟哲,崔健铭.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4)

标签:;  ;  

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氦同位素分析及地质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