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一、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曼[1](2021)在《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胞葬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过程的干预作用,并从胞葬的角度探讨血府逐瘀汤抗AS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制备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府逐瘀汤组、阿托伐他汀组,另设C57BL/6N小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分别按0.6 g/(kg.d)、3.3 mg/(kg·d)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12周后取材做相应指标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四项(TC、TG、LDL-C、HDL-C)观察各组小鼠血脂水平及 TC/HDL-C、LDL-C/HDL-C 和AI的变化情况;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瓣病理形态学改变和脂质沉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CX3CR1、GLUT1、LRP1、C1qA、MFGE8、CD47、SIRPα、NR1H3、PPARγ、DRP1 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TC、LDL-C水平降低(P<0.01);HDL-C水平升高,但阿托伐他汀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TG水平在组间变化不明显。(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TC/HDL-C、LDL-C/HDL-C和AI均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TC/HDL-C、LDL-C/HDL-C和AI均降低,但以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为显着(P<0.01或P<0.05)。(3)正常组小鼠主动脉瓣管壁光滑完整,未见异常的斑块和脂质沉积;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瓣有大量斑块形成及脂质沉积;血府逐瘀汤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主动脉瓣斑块明显减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 CX3CR1、C1qA、MFGE8、GLUT1、LRP1、CD47、SIRPα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MFGE8、LRP1、CD47和SIRP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比较显着(P<0.01或P<0.05),NR1H3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组CX3CR1、C1qA、PPARγ和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PPARγ、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比较明显(P<0.01),MFGE8、GLUT1、LRP1、CD47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其中CD4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显着(P<0.01),SIRPα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CX3CR1、PPARγ和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NR1H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比较显着(P<0.01),C1qA、MFGE8、GLUT1、LRP1、CD47、SIRPα 和 DRP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其中LRP1、CD47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或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有效改善ApoE-/-小鼠血脂水平,降低AS相关指数,减少脂质沉积,抑制斑块形成,防治AS,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D47,上调NR1H3、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李晓琼[2](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Hcy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0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住院部就诊治疗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的Ranki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痰瘀阻络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Rankin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NIHS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IHSS积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ADL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两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残障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Hcy水平有关。

刘智美[3](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谢倩文[4](2020)在《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参考“有效性试验核心结局指标计划”工作组制定的核心结局指标集研制方法,构建适合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选择结局指标提供参考,规范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1)现有临床研究使用结局指标的系统检索: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和临床研究注册平台,收集现有的结局指标;(2)患者调查研究: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家属的调查,收集患者关注的结局指标;(3)建立结局指标遴选清单:整合前两部分收集到的结局指标并归类;(4)遴选结局指标: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评价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筛选结局指标;(5)确定核心结局指标集:通过共识会议,对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中初步确定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和排除的结局指标进行最后的评定。结果:(1)现有临床研究纳入719篇已发表文献和196项临床研究注册方案,共收集到结局指标277个,可归为终点指标、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其它指标11类。在所有报告频次最多的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报告569次,百分比为62.19%),其次是临床有效率(报告493次,百分比为53.88%),报告频次为493(53.88%),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混杂多样。(2)患者调查研究部分:通过对472位卒中患者调查后收集到9类结局指标:患者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身体功能恢复/神经、运动、语言等,住院期间总费用,抑郁、焦虑,护理满意度,复发率,并发症,生存质量。(3)初步筛选后有66个结局指标进入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4)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有56位专家参加,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积极系数较高,权威程度为0.804>0.7,Kendall’s W为0.5,变异系数(CV)0.28>0.25,综合专家可靠性分析发现,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可信度较好。第一轮结局指标重要程度调查结束剩余24个结局指标进入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卒中一年内)、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性颅内出血、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明智力状态测查量表(MMSE)、梗死面积、梗死体积、脑血管再灌注分级(TIMI)、Barthel指数、低密度脂蛋白(LDL)、磁共振(MRI、MRA、DWI、PWI、f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A、CTP)、血管造影(DSA)、颈/椎动脉彩超、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非颅内出血)、血压。(5)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有48位专家参加,专家积极系数为85.71%,权威程度为 0.794>0.7,Kendall’s W 为 0.672,变异系数(CV)为 0.17<0.25,综合专家可靠性分析发现,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可信度较好。经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筛选,纳入初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24个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卒中一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性颅内出血、Essen评分、ABCD2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明智力状态测查量表(MMSE)、梗死体积、Albertu脑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脑血管再灌注分级(TIMI)、低密度脂蛋白(LDL)、磁共振(MRI、MRA、DWI、PWI、f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A、CTP)、血管造影(DSA)、颈/椎动脉彩超、Barthel指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非颅内出血)。(6)共邀请了 11位专家参加了共识会议的问卷调查,最终报告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中包含了6个指标域:终点指标、身体功能受损评价、身体结构受损评价、活动与参与受限评价、安全性指标、中医证候评价(暂不推荐相应的结局指标),12个结局指标: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残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不良事件。结论: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中应用的结局指标种类繁杂,在已发表文献中对终点指标的报告不足;根据核心结局指标集研制标准(COS-STAD)的建议,本研究最后评估初步建立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符合COS-STAD的11项最低报告标准,初步判定本次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的文献或研究质量参差不齐,未对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影响了结局指标的来源;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的评分标准、执行流程等细节问题影响了结局指标的筛选。建议今后相关研究在结局指标的来源和筛选上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初步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未纳入中医证候与症状相关的评价指标,可能需要将中医证候与症状相关的评价指标单独评分,建立中医证候核心结局指标集,包含在最终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中。

李玉[5](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以“气血—脑髓”相关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课题组前期SCF/c-kit信号通路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之上,对具有差异的结果深入探究;选用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给药后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动态检测,模型大鼠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及GRB7、VEGFR2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欣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实验一与实验二。共选用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300±20g,按照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假手术组(J组)、模型组(M组)、通心络组(T组)和脑络欣通组(N组),每组共24只,再分设3d、7d、14d三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了大鼠大脑右侧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并从局部脑血流量、神经功能体征等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造模成功结束2h后拔鱼线行脑缺血再灌注,根据Zea Longa评价标准,选用2分或3分者。以脑络欣通5.04g/kg及通心络0.50g/kg剂量每天灌胃2次,第3d、7d、14d后?进行4%多聚甲醛心脏内灌注固定后,开颅取脑。实验一: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法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及治疗后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r CBF变化。实验结果,显微镜400倍视野下皮质区选4个相近区域摄片,采用南京捷达DP801形态学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Mean±S表示,每个时间点各组之间比较用多变量方差分析,P<0.05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实验一1.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位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胞核及胞浆中。J组有少量表达,与J组相比较,M组GRB7阳性表达量增加,且表达的阳性面积有差异(P<0.05);与M组相比较,N组GRB7表达增多,阳性表达面积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T组比较,N组GRB7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及神经元细胞胞浆和突起中。J组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均有少量阳性表达,与J组相比,M组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N组VEGFR2蛋白相应时间点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与T组比,N组VEGFR2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与J组比较,M组、T组、N组相应的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均P<0.01);而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AO/R大鼠治疗干预后,J组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均较前轻微升高,而M组、T组、N组较治疗前三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治疗后M组仍显着低于J组,而J组与T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N组相应三个时间点均显着升高(P<0.01);与T组相比,N组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可以通过上调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蛋白的表达,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提高脑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脑血流量,抗脑缺血损伤。

刘旺华[6](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黄慈辉,庄振杰,张泽鑫,林云鑫,沈丹婷,孙伟鹏,王嵩[7](2019)在《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探索通心络胶囊对血液流变学的调节机制及明确其在冠心病治疗中具体作用机制。

鞠军亮,孟令坡,董晓波,安航,宋晶晶[8](2019)在《通心络胶囊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现状分析》文中指出通心络胶囊有益气通络、辛香通络、化淤通络、搜风通络等通络药物有机组方,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最重要的类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通心络胶囊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脂、抗凝、消斑、稳定斑块等多种药理

熊美珍[9](2019)在《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系统检索与整理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CA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计算及手工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中文文献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英文文献选择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期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12月截止。手工检索:在我校图书馆对相关医学核心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所有杂志检索时间从建刊到2018年,收集灰色文献及相关会议论文集。语言限定为中英文论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搜集、筛选、纳入及整理,使用软件RevMan5.3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资料用相对危险度(RR)或优势比(OR)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做为分析统计量,两者均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估。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性指标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颈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等。本研究通过对已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从临床有效率、血脂、血液流变学、TCD改善情况等方面,对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地评价,从而为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研究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22篇,最终纳入文献26篇,均为国内中文研究。在这26项研究中,共包含3200名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平均样本量为123。其中有关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总有效率共纳入22篇文献,涉及病例数共758例;共7项研究报告了药物是否发生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或合用西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治疗,异质性分析结果为Chi2=25.84,df=20,P=0.17,I2=23%<50%,表明各研究间异质性较低,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55,95%CI(3.63,5.71),Z=13.11(P<0.00001)],合并后的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有7项研究报告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共发生4例,对照组7例。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出现2例恶心、纳差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继续服药后症状消失。对各项研究进行合并,异质性分析结果为(I2=78%,P=0.03),存在高度异质性,不适宜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都具安全性。3.血脂水平改善方面:纳入文献中有10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胆固醇水平,1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水平,4项研究报告了患者低密度脂蛋白,中药或联合西药在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与对照组有差异存在。4.从TCD检查来看,纳入文献中3项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中药可有益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增高,且疗效优于西药治疗。5.根据血液流变学指标,6项研究记录了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粘度,其中5项研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硬化症对于降低血浆粘度较单纯西药有优势。此外,本研究共统计中药方26个,共包括84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3次及3次以上的中药32味。对中药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经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方药组成主要由活血化瘀类中药、平肝熄风类中药、补气血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四大类药物组成。其中活血化瘀类中药有13味,平肝熄风类中药有10味,补气血类中药有10味,补益肝肾药有8味。结论:中药对于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总体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半数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中药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黏度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治疗过程中多数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药与西药常规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通过对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用药分析发现,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方药组成主要由活血化瘀类中药、补益肝肾类中药、平肝熄风类中药、补气血类中药四大类药物组成。中药常用药物前五位是川芎、黄芪、芍药、水蛭、地龙。

黄琛凯,陈卫银,陈湘东,王洪继[10](2018)在《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药物选择》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已有大量针对此病的研究数据。西医方面已成型多版指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中医方面的研究常呈现百家争鸣局面,各类研究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中医药对此病的确切疗效。为方便临床医生对各类型中药的选择,从常用注射药剂、有效中药方剂及口服中成药物选择数种,总结最近两年此类最新研究,作一综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二、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胞葬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活血化瘀方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2 活血化瘀方药防治AS的现状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二、胞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 胞葬的基本概念
        2 胞葬功能障碍对AS的影响
        3 改善胞葬功能治疗AS应用前景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一、血府逐瘀汤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血府逐瘀汤对ApoE~(-/-)小鼠AS斑块胞葬作用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文献研究
        1.1 病名初探
        1.2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分型
        1.5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法
        1.6 中成药治疗
        1.7 导师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2.1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风病类型诊断
        1.5 中风病分期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和脱落标准
        1.9 研究中止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一般资料分析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论扶阳理论三焦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1.1 扶阳思想概述
        1.2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与中风病
        1.3 阳虚为本,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1.4 论三焦气机不畅与中风病
        1.5 痰瘀互结,中风病发病之标实
        1.6 桂枝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理论探讨
        1.7 桂陈宣化汤的立方依据
    2 桂陈宣化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2.1 组成及方解
        2.2 药物分析
        2.3 现代药理分析
    3 血浆Hcy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4 观察指标分析
    5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研究记录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表述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3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4 中医药临床研究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研究现状
    1.5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系统评价
        2.2.3 患者调查
        2.2.4 构建结局指标清单
        2.2.5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2.2.6 共识会议
        2.2.7 统计分析
    2.3 研究注册
    2.4 伦理审查
    2.5 结果
        2.5.1 文献检索结果
        2.5.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基本特征
        2.5.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系统评价(SR)的基本情况
        2.5.4 主要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2.5.5 RCT中有效率报告情况
        2.5.6 全部结局指标分析
        2.5.7 各类研究中结局指标应用对比
        2.5.8 患者调查的结果
        2.5.9 结局指标遴选清单
        2.5.10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2.5.11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2.5.12 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结果
        2.5.13 共识会议的结果
        2.5.14 最终的核心结局指标集
    2.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实验一、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和分组
        2.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2.1.3 实验器材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2.2.2 组织取材
        2.2.3 组织处理
        2.2.4 免疫组化检测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表达的影响
        2.3.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3 实验二、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与分组
        3.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3.2.2 rBCF检测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 r CBF结果
        3.3.2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治疗后rCBF结果
4 讨论
    4.1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病理生理机制
    4.2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治疗
    4.3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4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治法
    4.5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病机
    4.6 益气活血通络法
    4.7 脑络欣通中药复方
    4.8 SCF/C-kit信号通络与脑缺血血管再生
    4.9 实验结果分析
5 总结
6 存在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筛选方法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1.7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1 材料与方法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2 结果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观辨证
        3.2 取象比类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
2 血液流变学
3 通心络胶囊
4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机制
    4.1 血细胞比容
    4.2 红细胞沉降率
    4.3 血液黏度
    4.4 血浆黏度
    4.5 纤维蛋白原
5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6 小 结

(8)通心络胶囊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
    1.1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理
    1.2 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基础
2 通心络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现状分析
    2.1 保护血管内皮
    2.2 调脂
    2.3 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2.4 对血小板的影响

(9)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范围
    2.2 文献的循证检索原则
    2.3 文献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标准
    2.5 文献收集偏倚控制
    2.6 文献质量控制
    2.7 文献数据资料提取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总体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疗效评价
    3.5 不良反应报告
    3.6 纳入研究的用药频次统计
4 讨论
    4.1 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分析
    4.2 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安全性分析
    4.3 中西医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机理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4.5 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10)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药物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
    1.1 灯盏花素灯盏花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 其中主要成分是灯盏乙素。
    1.2 醒脑静注射液
2 传统中药方剂
    2.1 血府逐瘀汤
    2.2 镇肝熄风汤
3 口服中成药
    3.1 通心络胶囊
    3.2 银杏酮酯分散片
4 讨论

四、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胞葬作用机制研究[D]. 王曼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晓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D]. 谢倩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进展[J]. 黄慈辉,庄振杰,张泽鑫,林云鑫,沈丹婷,孙伟鹏,王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10)
  • [8]通心络胶囊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现状分析[J]. 鞠军亮,孟令坡,董晓波,安航,宋晶晶.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14)
  • [9]中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Meta分析[D]. 熊美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中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药物选择[J]. 黄琛凯,陈卫银,陈湘东,王洪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17)

标签:;  ;  ;  ;  ;  

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