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社区护理

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社区护理

一、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的社区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静,李娟,李华飞[1](2021)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评估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研究阐述家庭功能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含义、评估方法、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进行综合叙述,明确了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研究进展,展望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干预,以期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管理提供参考。

徐日[2](2021)在《基于移动医疗的医养结合脑卒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

张珊珊[3](2021)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编制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和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期了解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增加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变量,形成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探讨基于该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1.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2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2.通过查阅文献、德尔菲专家函询、小样本预测试形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于2019年10月至12月选取23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进行检验。3.2020年1月至8月便利选取273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量表、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中文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处理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与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目标与方法管理、内容管理、环境与监测管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412%,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4,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61、0.974、0.976,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21,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53、0.864、0.839;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6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755,RMSEA=0.053,GFI=0.914,NFI=0.963,IFI=0.984,TLI=0.980,CFI=0.983。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问卷共提取2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73%,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80,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82、0.979,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84,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85、0.856;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947,校标关联效度为0.71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c2/df=1.960,RMSEA=0.059,GFI=0.886,NFI=0.959,IFI=0.979,TLI=0.976,CFI=0.979。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为(63.40±16.06)分;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与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均存在正相关(P<0.05)。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解释了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变异量的74%。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278,加入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变量后,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达到0.674,其中,行为意向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间接效应值为0.396。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通过行为意向对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效应值分别为0.073、0.279。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直接效应值为0.139,间接效应值为0.319,总效应值为0.458。结论1.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2.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适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的评估。3.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目前工作状态、个人月收入。4.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意向可以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执行意向、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可以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

吴巧娣[4](2021)在《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依赖程度及发生率,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减少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发生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加科学的循证依据,以帮助其改善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方法:1.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依赖量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中文修订版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对新疆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50名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编码有效问卷后,使用Epidata3.1软件将资料录入、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或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单因素及相关性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探索影响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发生护理依赖的因素。结果:1.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总分为70.00(60.75,73.00)分,生理功能维度条目均分为4.78(4.11,4.89)分,心理社会功能维度条目均分为4.66(4.00,4.83)分;护理依赖检出率为44.29%。2.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主要照顾者类型、脑卒中类型、病程、功能障碍、跌倒史、专业人员康复指导、定期康复锻炼或治疗、抑郁、卒中后疲劳方面独立组与依赖组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卒中康复自我效能得分均呈正相关(r=0.773、0.142、0.751,P<0.05)。3.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照顾者为配偶(OR=3.165,95%CI=1.092~9.177)、出血性脑卒中(OR=3.236,95%CI=1.103~9.491)、留有功能障碍(OR=4.453,95%CI=1.707~11.618)、卒中后疲劳(OR=2.096,95%CI=0.979~4.488)、自我护理能力-技能维度(OR=0.916,95%CI=0.828~1.013)及环境维度(OR=0.880,95%CI=0.784~0.988)、日常生活活动效能(OR=0.907,95%CI=0.855~0.962)7个变量进入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上7个变量对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AUC=0.928,P<0.001)。结论:1.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检出率处于中等水平,有待降低。2.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程度与其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水平、卒中康复自我效能负相关。3.主要照顾者为配偶、出血性脑卒中、留有功能障碍、存在卒中后疲劳是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发生护理依赖的主要危险因素,自我护理能力-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环境提高及日常生活活动效能增强是其主要保护因素。

朱晓萍[5](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武彩庆[6](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7](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安琪,贾书磊,杨雪艳,杨晴[8](2020)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家庭访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家庭访视在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家庭访视对51例55岁以上的脑卒中康复期病人进行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比较。[结果]家庭访视实践后,病人对脑卒中康复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健康行为及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均优于实践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基于Peplau的人际关系理论的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家庭访视效果明显,病人及家属满意度较高,在脑卒中家庭访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振芳[9](2020)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其工作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工作内容也渐渐丰富。其中,医务社会工作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倡导下,各级医院越来越重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一方面,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实务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积极的一面,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既适应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为社会工作理论的扩展和实践提供了思路。本文回顾了医务社会工作、积极心理学以及脑卒中康复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现状和需求,并对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介入与分析,展现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干预过程,最后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实务进行了总结、反思和建议。研究发现,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处于康复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介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自身的优势,由内而外转变患者的康复现状。

喻伟霞[10](2020)在《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以满足其动态需求。方法本研究共分三部分: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采用《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表》为研究工具,通过方便抽样,分别选取166、165、164例急性期、康复期、长期恢复三阶段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现况,从而获得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特征。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纵向变化的质性研究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共选取14位首次患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纵向追踪,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急性发病期、院内稳定期)、康复(初期康复、持续康复)及长期恢复(适应期、功能角色调整期)过程中支持性照护需求体验,从而明确其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的纵向变化特征。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支持性照护理论指导下,基于上述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对量性与质性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初步确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选取15位专家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形成的方案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结果1.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性研究(1)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的现况急性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2.18±0.37)分,其中疾病相关信息需求得分为(2.75±0.40)分;康复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2.24±0.38)分,疾病相关信息需求(2.85±0.41)、社会支持需求(2.56±0.30)、康复护理需求(2.28±0.63)居前3位;长期恢复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为(1.90±0.31)分,其中社会支持需求得分为(2.62±0.36)分。(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程度在疾病不同阶段的比较急性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高于长期恢复IS患者(P<0.001),康复期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标化总分高于长期恢复IS患者(P<0.001)。(3)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急性期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占75%、心理护理需求未满足占36.7%;康复期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达77.6%、社会支持需求未满足者达61.8%、康复护理需求未满足者达39.3%、心理护理需求未满足者达32.7%;长期恢复IS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未满足者占比53.7%、社会支持需求未满足者占比65.2%。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纵向变化的质性研究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纵向质性研究共析出6个阶段的22个主题,依次为:①急性发病期(疾病相关信息、早期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协助日常活动、功能受损管理、早期功能康复);②院内稳定期(主要为出院指导);③初期康复(康复预后相关信息、初期康复指导、持续沟通与支持、心理支持、症状管理);④持续康复(二级预防、持续功能康复、心理疏导);⑤适应期(长期社会支持、心理调适、长期康复指导、日常生活指导、长期症状管理、认知调整);⑥角色功能调整期(功能角色调整)。3.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构建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第一轮专家咨询,1个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0.25、均数<3.5;第二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均满足变异系数≤0.25、均数≥3.5。第一轮专家咨询,删除指标1个,修改2个,增加4个。第二轮专家咨询未做修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结论1.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量性研究急性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高水平,其中疾病相关信息需求最高。康复期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高水平,前3位为疾病相关信息需求、社会支持需求与康复护理需求。长期恢复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社会支持需求程度最高。2.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纵向变化研究IS患者在疾病全程各阶段均存在诸多支持性照护需求;在疾病的每个阶段,其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应提供与各阶段需求相适的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促进IS患者更好地适应慢性带病生存状态。3.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构建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构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专家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各级指标均重要,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可满足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

二、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的社区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的社区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评估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庭功能的概念
2 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评估
    2.1 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AD)
    2.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
    2.3 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
    2.4 家庭环境量表(FES)
3 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3.1 家庭结构
    3.2 家庭经济收入
    3.3 社会支持
    3.4 家庭发展阶段与突发生活事件
4 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的护理干预
    4.1 护理干预时机及场所
    4.2 护理干预持续时间
    4.3 护理干预模式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界定
    4 理论依据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形成条目池
        2 专家函询
        3 小样本预试验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6 资料收集
        7 统计学方法
        8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专家函询
        2 小样本预试验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讨论
        1 问卷编制的必要性
        2 问卷编制的过程科学合理
        3 专家函询结果可靠
        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第二部分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形成条目池
        2 专家函询
        3 小样本预试验
        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5 验证性因素分析
        6 资料收集
        7 统计学方法
        8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专家函询
        2 小样本预试验
        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讨论
        1 问卷编制的重要性
        2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统计学分析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原则
    结果
        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描述
        2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及其各变量的描述
        3 不同特征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4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路径分析
    讨论
        1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现状
        2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现状
        3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现状
        4 不同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影响
        5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行为的模型解释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4)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回顾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收集
    2.7 数据整理与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第三章 结果
    3.1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现状
    3.3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及卒中康复自我效能现况
    3.4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单因素分析
    3.5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卒中康复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3.6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多因素分析
    3.7 验证模型对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临床预测能力
第四章 讨论
    4.1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2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抑郁、卒中后疲劳状况
    4.3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现状
    4.4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卒中康复自我效能现况
    4.5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的影响因素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的创新性
    5.4 研究的局限性
    5.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护理依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系统评价法
        (二)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运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文献检索策略
        (一)纳入排除标准
        (二)数据提取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三、森林图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二)抑郁水平
    四、偏倚检验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一)案主的选择
        (二)案主自述
        (三)案主家属描述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一)负性情绪严重
        (二)日常生活失序
        (三)社会支持不足
    四、小结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一、介入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研究局限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家庭访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评估工具
        1.2.1 脑卒中康复期家庭访视量表
        1.2.2 家庭访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量表
    1.3 家庭访视流程的制定
    1.4 实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家庭访视效果分析
    3.2 脑卒中病人及家属对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家庭访视的满意度较高
    3.3 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及不足之处

(9)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理论基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与研究
    2.2 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和需求研究
    2.3 社会工作介入脑卒中患者的实务研究
    2.4 小结
3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实务研究
    3.1 个案的来源与筛选
    3.2 个案一
    3.3 个案二
    3.4 服务效果评估
4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总结
    4.1 结论
    4.2 反思
    4.3 建议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相关概念界定
        4.1 脑卒中
        4.2 支持性照护
        4.3 支持性照护需求
        4.4 混合方法研究
        4.5 专家咨询
    5. 研究设计
    6. 理论基础
        6.1 慢性疾病轨迹理论
        6.2 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
    7. 伦理学考量
    8.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问卷完成情况
        3.2 IS患者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
        3.3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情况
        3.4 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得分在疾病不同时期的比较
        3.5 IS患者疾病不同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
    4. 讨论
        4.1 本研究中IS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的现况分析
        4.3 IS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在疾病不同阶段比较分析
        4.4 IS患者疾病各阶段支持性照护需求未满足情况分析
    5. 小结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质性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支持性照护需求内容
    4. 讨论
        4.1 IS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需求的动态变化分析
        4.2 提供与各阶段需求相适的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
    5. 小结
第三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初步构建
        1.1 支持性照护方案的构建方法
        1.2 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初步形成
    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修订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过程
        2.4 结果
    3. 讨论
        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必要性
        3.2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科学性
        3.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护理需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调查工具
    附录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方案(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支持性照护手册(部分)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的社区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脑卒中患者家庭功能评估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孔祥静,李娟,李华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6)
  • [2]基于移动医疗的医养结合脑卒中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D]. 徐日. 燕山大学, 2021
  •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自我管理路径分析[D]. 张珊珊. 青岛大学, 2021(02)
  • [4]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依赖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巧娣.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6]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7]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8]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家庭访视实践[J]. 安琪,贾书磊,杨雪艳,杨晴. 全科护理, 2020(21)
  • [9]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个案研究[D]. 张振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基于支持性照护理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全程照护方案的构建[D]. 喻伟霞.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期社区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