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

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

一、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李劲颐[2](2019)在《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我院近1年来全院收治的年龄>28天的便血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便血病因构成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对儿童便血病因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便血为主诉收治入院的1122例年龄>28天的患儿,利用SPSS 21.0及Excel 2016软件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22例便血患儿中,以LGIB为主,有793例(70.7%),其次为全身疾病223例(19.9%)、UGIB 90例(8.0%)及OGIB 16例(1.4%);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447例(39.8%)、HSP 160例(14.3%)、肠炎115例(10.3%)、肠息肉94例(8.4%)、肛周疾病77例(6.9%)、消化道畸形58例(5.2%)、PU 46例(4.1%)、血液系统疾病43例(3.8%)、EGV27例(2.5%)、OGIB 16例(1.4%)。2.不同年龄段便血儿童出血部位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45.280,P<0.001;?2=791.217,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均以LGIB为主,而学龄期组、青春期组则以全身疾病为主。各年龄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婴儿组:肠套叠、肠炎、消化道畸形;幼儿组:肠套叠、肠息肉、肠炎;学龄前期组:HSP、肠息肉、肛周疾病;学龄期组:HSP、肛周疾病、肠息肉;青春期组:HSP、PU、血液系统疾病。3.性别在出血部位构成和具体病因构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022,P=0.170;?2=15.536,P=0.077),男女便血病因前3位均依次均为肠套叠、HSP、肠炎。4.各年龄组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3.647,P<0.001;H=200.595,P<0.001):婴儿组便血病程短于其余4个组,住院时间短于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组。各病因在便血病程及住院时间长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H=682.423,P<0.001;H=543.089,P<0.001):肠息肉便血病程最长,为165(1730)天,其次为肛周疾病(60(11825)天),两者除消化道畸形和OGIB外,高于其它病因,同时肠套叠患儿便血病程(1(1365)天)均短于其它病因。肠套叠患儿住院时间(2(121)天)与肛周疾病(3(2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短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OGIB、HSP、EGV为住院时间最长的病因。5.各年龄组及性别在发病季节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季节出血部位及便血病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8.928,P<0.001;χ2=63.869,P<0.001):夏季LGIB构成比(81.5%)高于春(68.3%)、秋(65.5%)、冬季(61.4%),全身疾病构成比(11.7%)则低于其它季节。夏季HSP构成比(6.8%)低于春(17.0%)、秋(16.7%)、冬季(20.8%),而春季消化道畸形构成比(7.2%)高于秋季(2.1%),余病因在各季节构成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出血部位其血便性状及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731,P<0.001;χ2=861.337,P<0.001):UGIB中黑便率(64.4%)高于LGIB(3.5%)及全身疾病(46.2%),LGIB中大便带血率(83.7%)及大便带血+便后滴血率(9.8%)均高于UGIB及全身疾病。不同血便性状前3位病因依次为:黑便:PU(73.9%)、HSP(50.6%)、EGV(40.7%),大便带血:肠套叠(96.9%)、肠炎(89.6%)、OGIB(81.3%),便后滴血:肛周疾病(9.1%)、EGV(7.4%)、血液系统疾病(4.7%),黑便+大便带血:消化道畸形(15.5%)、EGV(11.1%)、PU(10.9%),大便带血+便后滴血:肠息肉(40.4%)、肛周疾病(40.3%)、肠炎(5.2%)。7.便血儿童常见伴随症状前10位依次为呕吐(50.3%)、腹痛(29.1%)、发热(19.8%)、呕血(19.4%)、皮疹(19.0%)、腹泻(11.5%)、面色苍白(6.1%)、便秘(4.5%)、头晕(4.3%)、肛门脱出物(2.2%)。各出血部位及病因常见伴随症状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GIB中呕吐率(56.7%)高于UGIB(31.1%)、全身疾病(36.8%);UGIB中呕血率(36.7%)高于LGIB(20.6%)及全身疾病(9.4%),头晕发生率(22.2%)也高于LGIB(2.1%)及全身疾病(3.1%);全身疾病(76.7%)腹痛率高于UGIB(45.6%)、LGIB(13.7%);皮疹发生率(86.5%)也高于其余3组。而常见伴随症状前5位各前3位病因依次为:呕吐:肠套叠(88.6%,396/447例)、HSP(46.9%,75/160例)、PU(34.8%,16/46例);腹痛:HSP(100.0%,160/160例)、OGIB(62.5%,10/16例)、EGV(51.9%,14/27例);发热:肠炎(40.9%,47/115例)、肠套叠(27.5%,123/447例)、EGV(22.2%,6/27例);呕血:肠套叠(36.2%,162/447例)、PU(34.8%,16/46例)、EGV(33.3%,9/27例)皮疹:HSP(98.8%,158/160例)、血液系统疾病(23.3%,10/43例)、OGIB(6.3%,1/16例)。8.不同病因其主要实验室指标有差异(P均<0.001):UGIB入院时首次Hb低于其它3组疾病,而全身疾病D-二聚体高于其它3组;UGIB中BUN、Cr均高于LGIB,但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BUN/Cr是否能判断UGIB、LGIB,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565,95%置信区间为0.4990.630,P=0.045;以BUN/Cr=31.5作为分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最大(相应的约登指数为0.143,所对应的灵敏度为58.9%,特异度为55.4%)。HSP、肠套叠WBC高于其它病因,且HSP的N百分比高于其它病因;血液系统疾病及EGV的PLT明显低于其它病因;消化道畸形、PU、EGV所致Hb均值在90g/L以下,明显低于其它病因,而HSP及肛周疾病Hb均值高于120g/L;肠炎中EOS绝对值计数高于其它病因,其它病因间EOS绝对值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肠套叠患儿年龄为9月(2月14岁2月),74.1%发生在1岁以内,95.1%发生在3岁以内。其中8例继发于轮状病毒肠炎,1例继发于HSP,并于术中发现结肠绒毛管状腺瘤、升结肠肿瘤、降结肠巨大息肉各1例。回回结型肠套叠肠坏死率(33.3%)高于回结型(14.8%)(?2=4.202,P=0.04)。肠坏死组住院时间、WBC及PT高于非坏死组;早产儿、有呕吐或呕血症状的患儿空气灌肠失败率较足月儿、无呕吐或呕血症状患儿高;不同年龄段空气灌肠失败率不一致,婴儿组及青春期组空气灌肠失败率均高于幼儿组;空气灌肠失败组与成功组相比,N百分比、D-二聚体更高,Hb、白蛋白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HSP以学龄期儿童为主,有89例(55.6%)。有110例(68.7%)以双下肢皮疹为首发症状,余50(31.3%)例均以腹痛起病;50例患儿中有48例在腹痛后5(120)天内出现皮疹,2例患儿病程中未出现皮疹。共32例完善了胃镜检查,均有粘膜下充血,大部分有不同程度水肿、糜烂,3例有溃疡表现(2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其中以胃窦、胃体、十二指肠球降部炎症为主,无一例食管受累。共92例(57.5%)合并紫癜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组的年龄、住院时间、WBC、N百分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HSP非肾炎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肠炎病因中以感染性肠炎(47.0%)和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40.0%)为主。在54例感染性肠炎中,28/54例大便培养阳性,25/28例病原为沙门氏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2/25例),1/28例大肠埃希菌,2/28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有2/54例涂片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感染性肠炎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两组均以婴儿组为高发年龄段,但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患儿年龄(1(1138)月)小于感染性肠炎患儿(12.5(1163)月)(P<0.001)。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的便血病程、一级亲属过敏史比例、血小板、EOS百分比、EOS绝对值计数均高于感染性肠炎组;但发热率和N百分比,低于感染性肠炎组。两组患儿过敏史率、皮疹率、WBC、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12.肠息肉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37.2%),其中直肠息肉为63例(67.0%),乙状结肠息肉15例(16.0%),降结肠息肉9(9.6%),横结肠2例(2.1%),余4例(4.3%)为结直肠多发息肉,1例(1.1%)为结肠多发息肉。肠息肉直径为2(0.85)cm。不同年龄段肠息肉好发部位及各部位息肉病例的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6.343,P=0.663;F=1.648,P=0.169)。不同部位息肉其直径不同(P<0.001):降结肠息肉中大息肉(≥2cm)构成比(100.0%)高于直肠(39.0%),肠腔其余部位大息肉构成比无差异;大息肉组N百分比及PT均高于小息肉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58例消化道畸形中MD有46例(79.3%),年龄为4.8岁(3月12.8岁),男女比例为3.18:1,其Hb为82.0±2.8g/L。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的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76.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7.4%,诊断准确度为76.5%;而腹部彩超与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相比,McNemar Test P=0.043<0.05;Kappa=0.062<0.2,P=0.628>0.05,不能认为两种检查方式对MD诊断率有一致性。MD中有26例(56.5%)胃粘膜异位(其中男性21例占80.8%),1例(2.2%)胰腺异位,1例(2.2%)胃粘膜+胰腺异位。而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诊断MD中异位胃粘膜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18.8%,阳性预测值为55.2%,阴性预测值为33.3%,诊断准确度为50.0%。14.PU占UGIB的51.1%,好发于青春期患儿,男女之比为37:9=4.11:1。其中胃溃疡13例(28.3%),十二指肠溃疡33例(71.7%)。各年龄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有差异(?2=18.339,P<0.001):青春期十二指肠溃疡构成比(100.0%)明显高于幼儿组(41.7%)及学龄前期组(0.0%)。胃溃疡的呕血率(69.2%)高于十二指肠溃疡(21.2%);十二指肠溃疡的BUN、Cr值均高于胃溃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Hb、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C-UBT与RUT两种检查方式对针对Hp感染率的检出无一致性(Kappa=-0.070,P=0.361;McNemar Test=0.001<0.05);但RUT和病理检查两种检查方式对Hp感染检出率有较强一致性(Kappa=0.667,P=0.006;McNemar Test=0.5>0.05)。结论本组儿童便血病因以LGIB为主,其次为全身疾病、UGIB,前10位病因依次为肠套叠、HSP、肠炎、肠息肉、肛周疾病、消化道畸形、PU、血液系统疾病、EGV、OGIB。不同年龄段便血病因构成不同,在本组中婴幼儿便血首位病因为肠套叠,但年长儿均为HSP。伴呕血、黑便提示UGIB可能性大,而出现便后滴血并伴便秘或肛门脱出物需考虑肠息肉及肛周疾病,合并呕吐需首先考虑肠套叠而非UGIB。便血患儿,WBC明显升高时需考虑HSP、肠套叠合并肠坏死可能;PLT明显降低时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考虑EGV;若合并中重度贫血需考虑到消化道畸形、PU、EGV,反之若Hb正常应考虑肛周疾病、HSP等出血量常较小的疾病,但BUN/Cr比值是否能鉴别UGIB或LGIB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年长儿肠套叠需考虑继发因素如巨大息肉及肿瘤性疾病;以非皮疹起病的不典型HSP可早期行胃镜检查助诊;肠炎首先考虑感染性因素如沙门氏菌,若EOS百分比或绝对值计数升高需与食物蛋白过敏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鉴别;肠息肉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以直肠息肉为主;99mTcO4-异位胃粘膜显像为疑诊MD的首选检查;PU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患儿,呕血更可能提示胃部溃疡而非十二指肠溃疡,RUT和病理检查诊断Hp感染率有较强一致性。为减少漏诊、误诊,加强对可引起便血的疾病的认识,经适当评估后,尽早行内镜检查对明确病因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秦鸣[3](2019)在《不同病理诱发点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差异性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继发性肠套叠与特发性肠套叠之间以及不同病理诱发点(pathologic lead point,PLP)继发肠套叠之间的临床特点差异,评价局灶性PLP继发肠套叠的超声诊断效能,并探讨其声像图特征。方法:1、收集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PLP,分为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组和特发性肠套叠患儿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差异。2、根据病理分类,选择继发组中五种主要的PLP,比较不同PLP继发肠套叠患儿之间的临床特点差异。3、以局灶性PLP继发肠套叠的患儿为病例组,手术复位的特发性肠套叠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资料的差异。将超声检查阳性结果与病理阳性结果进行对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ive,AUC),评价局灶性PLP继发肠套叠的超声诊断效能,并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1、继发组各年龄段分布无明显差异,特发组2岁以下的占76.5%;继发组的空气灌肠失败率为48.0%,肠坏死率为10.8%,复发率为45.9%,均高于特发组的9.1%、2.2%和 11.2%(P<0.05)。2、Meckel’s憩室、肠息肉、肠重复畸形、淋巴瘤和过敏性紫癜是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主要PLP。继发于Meckel’s憩室和淋巴瘤者男性多见,继发于肠息肉者女性多见。继发于Meckel’s憩室者2岁以下占56.3%,继发于肠重复畸形者2岁以下占66.7%,继发于肠息肉者在2~6岁的占53.8%。继发于Meckel’s憩室者空气灌肠失败率和复发率分别为72.1%、37.5%,肠息肉为4.2%、73.1%,肠重复畸形为50.0%、33.3%,淋巴瘤为40.0%、80.0%,过敏性紫癜为57.1%、0.0%。3、病例组肠套叠的直径、长径及位置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超声在76例患儿中发现局限性异常,病理证实了 66例,10例误诊,37例漏诊。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64.1%,特异度为97.8%,AUC为0.809。异常声像图中,10例有盲端的厚壁样结构均被手术及病理证实为Meckel’s憩室继发肠套叠。结论:1、儿童继发性肠套叠容易复发,空气灌肠失败率和肠坏死率高,各年龄段分布没有明显差异。2、不同PLP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3、超声检查对于局灶性PLP继发肠套叠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李思遥[4](2019)在《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2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其它病因导致的肠套叠31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的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本组资料中21名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其中20例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1例结果提示“小肠内强化结节,血管畸形”。该21名患者明确诊断后均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20名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名患者行回肠部分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确诊小肠肿瘤及肠套叠,并切除肿物送检。术后石蜡病理诊断: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5例,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1例,小肠脂肪瘤3例,小肠肉瘤样癌2例,小肠脂肪肉瘤2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小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小肠纤维瘤1例,小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小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给予相应患者抗肿瘤辅助治疗。结论: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症状,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导致较易出现漏诊情况。CT对诊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对于怀疑肠套叠的患者应积极行CT等辅助检查。手术解除肠套叠并切除肿物后,患者症状缓解,恢复良好。

张军[5](2018)在《儿童过敏性紫癜60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临床治疗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择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60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对这些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患儿发病年龄、性别、诱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情况作为定量分析指标,通过EXCEL及SPSS19.0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60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最小年龄为2岁,最大年龄为13岁,平均年龄(6.69)岁;男性324例(53.6%),女性280例(46.4%),男女比例为1.14:1。2)病因和诱因:604例患儿中有244例发病前有明确病因,其中184例患儿发病前2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占30.4%;肺炎有2列,占0.3%;食物过敏者48例,占7.9%,起病前有食用海鲜、蛋黄、大豆、牛奶等制品;泌尿道感染6例(1%),花粉过敏2例,疫苗接种诱发2例。上呼吸道感染中,男性108例,女性有76例。食物过敏男性20例,女性28例。95例再入院HSP患儿中有明确的主要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者32例,占再入院例数33.6%,食物过敏者11例(11.5%),食物过敏主要是海鲜类食物,其他有豆制品及其他高蛋白食物,热带水果也有2例。3)临床表现:604例患儿在病程中出现关节症状的有196例,婴幼儿及学龄前组42例(21.4%),学龄组137例(69.8%),青春期组(8.6%),学龄儿童关节更容易受到侵害(p<0.05)。604例患儿出现了典型的紫癜皮疹有572例。14例患儿以呕血、腹痛入院,经胃镜检查确诊。604例患儿中164例合并有消化道症状(27%),既有关节症状又有消化道症状者98例(16.5%),有12例患儿因既往有过敏性紫癜病史尿检异常入院。4)肾脏损害:60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有168例(27.8%)患儿出现紫癜性肾炎。168例紫癜性肾炎中,其中男72例,女性96例,男女比例约为1:1.3。168例紫癜性肾炎中,合并关节症状有39例(23.2%),合并消化道症状49例(29.1%),同时合并关节症状及消化道症状52例(30.9%)。皮肤紫癜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儿肾脏更易受累。5)紫癜性肾炎临床类型及肾脏病理分型:168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48例进行肾穿刺活检。其中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为23例,占47.9%,急性肾炎型3例(6.25%),急进性肾炎型1例(2.1%),肾病综合征型6例(12.5%),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型14例(29.1%),慢性肾炎型1例(2.1%)。48例肾小球病理分级以Ⅱb级最多见达14例(29.1%)图1,Ⅱa级11例(20.9%),Ⅲa级8例(16.6%),Ⅲb 级 8 例(16.6%)图 2,Ⅳb 级 7 例(14.6%)图 3。无Ⅰ级、Ⅴ级、Ⅵ级病例。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中78%(22/28)为病理Ⅱ级。血尿和蛋白尿型病理Ⅱ、Ⅲ级多见,分别占52%(12/23)、43.4%(10/23)。急性肾炎型多表现为Ⅱb级为67%(2/3),肾病综合征型病理以Ⅲ、Ⅳ级为主,分别为50%(3/6)、50%(3/6),1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型病理损害是Ⅳb级。1例慢性肾炎型为Ⅲb级。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有1例病理为Ⅳb,慢性肾炎型1例为Ⅲb级。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类型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平行。6)IgA水平:60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血液IgA升高者共184例(30.4%),其中紫癜性肾炎组升高112例(60.8%),非紫癜性肾炎组升高72例(39.2%)。IgA水平与肾损伤关系密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上呼吸道感染是过敏性紫癜患儿常见诱因,且肾损害发生率高。2、首发症状为消化道症状的过敏性紫癜容易出现误诊。3、血IgA升高及伴有消化道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其肾脏更易受累。4、紫癜性肾炎临床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基本一致,但并不完全平行。

高峰[6](2018)在《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T与超声对成人肠套叠诊断价值比较、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分析、初步探讨CT对成人肠套叠治疗评估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南开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临床拟诊为肠套叠病例共141例。依据试验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年龄在18岁及以上,有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完整的治疗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并经临床确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选94例,再分别对其CT与超声影像资料做分析研究。结果入选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94例,其中70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肠道超声与CT检查,将术前进行超声与CT检查70例进行分组并与术后诊断进行比较,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如下:CT诊断正确率91.4%(64/70),其中漏诊3例(4.3%),误诊3例(4.3%)。漏诊病例3例,其中2例CT诊断为内疝,1例CT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误诊病例3例为小肠内疝。超声诊断正确率75.7%(53/70),漏诊10例(14.3%),误诊7例(10.0%),超声漏诊10例病例:5例为结肠癌;5例为阑尾炎并刺激回盲部造成肠套叠;超声误诊的7例病例中:3例误诊为内疝;2例为盆腔的小肠粘连,2例为腹膜炎。通过试验诊断证明两组检查均对成人肠套叠有诊断价值,CT较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入组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94例,全部都进行了CT扫描,其中单纯CT平扫33例;CT平扫+增强36例;单纯CT增强25例。通过与术后诊断进行比较,CT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如下:CT诊断正确率90.4%(85/94),其中误诊6例(6.4%),漏诊3例(3.2%)。单纯CT平扫诊断正确率87.8%(29/33),漏诊2例(6.1%),误诊3例(6.0%);CT平扫+增强诊断正确率91.7%(33/36),漏诊1例(2.8%),误诊2例(5.6%);单纯CT增强诊断正确率92.0%(23/25),误诊2例(8.0%)。对于入选94例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经术后诊断确诊为成人肠套叠72例。72例成人肠套叠中皆存在原发病因;小肠套叠25例(34.7%),回盲部套叠27例(37.5%),结肠套叠20例(27.8%)。在原发病因中,良性病变34例(47.2%),恶性病变38例(52.7%)。小肠套叠原发病灶中良性病变更多见19例(76.0%),息肉6例最多见;恶性病变6例(24.0%),转移瘤4例最多见。结肠套叠原发病灶中恶性病变17例(85.0%)更多见,结肠癌14例最多见。回盲部成人肠套叠原发病灶中良性病变12例(44.4%),恶性病变15例(55.6%),恶性病变发病率更高;恶性原发病因中以结肠癌6例最多见,良性原发病因中炎症刺激8例常见。在此组72例成人肠套叠中。良性原发病变主要包括息肉、炎症及脂肪瘤;恶性原发病变主要包括结肠癌、转移瘤和淋巴瘤。对于此72例成人肠套叠通过CT影像资料进行原发病因诊断分析:CT扫描对于成人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诊断正确率77.8%(56/72),16例(22.2%)未能发现原发病因,其中4例(5.5%)为小肠癌,6例(8.3%)为小肠息肉,2例(2.8%)小肠腺瘤,粘连2例(2.8%),炎症刺激1例(1.4%),小肠克罗恩病1例(1.4%)。其中单纯CT平扫25例,CT平扫原发病因检出率是60%(15/25);CT平扫+增强28例,CT平扫+增强原发病因检出率是89.3%(25/28),单纯CT增强19例,CT增强原发病因检出率是84.2%(16/19)。本组中12例肠套叠患者未经手术治疗,经肠镜检查后确认肠套叠已经恢复。其中4例为肠腔内导管置入后的患者;4例为炎症刺激造成的回盲部肠套叠;4例息肉患者经肠镜治疗后,肠套叠部位松解复位。在本组余下58例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其中有24例患者在手术前明确诊断肠套叠,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套叠区的肠管已经自行松解复位,成人肠套叠松解率40.0%(24/60)。这其中良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19例,良性病变自行松解率为22.7%(5/22),恶性病变自行松解率为50.0%(19/38)。结论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均有诊断价值及诊断正确性且MSCT优于超声。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存在原发器质病变,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的原发病因检出及评价有诊断价值,单纯CT增强与CT平扫+增强诊断更准确。成人肠套的治疗与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及肠套叠部位相关,可去除病因的良性病变肠套叠可经治疗后先经肠镜检查。在不同良恶性原发病因所导致的成人肠套叠中,恶性病因的肠套叠更容易发生套叠肠管自行松解。但由于成人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多为肿瘤性病变,恶性肿瘤更多见,所以即使肠套叠区肠管已经松解,仍需要临床进行肿瘤分期并手术治疗。

方慧[7](2015)在《超声诊断184例儿科急腹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儿科急腹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急腹症患儿184例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及内镜检查作为最终明确诊断标准。结果 184例患儿经超声诊断总体符合165例,诊断符合率为89.7%,急性阑尾炎患儿中1例误诊为急性腹膜炎;急性肠系淋巴结炎患儿中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例误诊为急性肠套叠,2例出现漏诊;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3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误诊为蛔虫性肠梗阻,2例出现漏诊;急性胰腺炎患儿中2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患儿中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儿中1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误诊为胆囊结石,1例出现漏诊。结论超声诊断儿科急腹症符合率高,临床医师应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史及其它必要的辅助检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率。

美合日阿依·麦麦吐孙[8](2014)在《肠套叠超声诊断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研究超声诊断与X线诊断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5年在我院临床上怀疑有肠套叠的患者,入选标准如下:(1)有肠套叠临床表现(2)均行腹部平片与腹部超声(3)临床资料全面且能提供金标准的患者(金标准包括:手术病理,灌肠,随访),分别计算其US及X线诊断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似然比、约登指数、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诊断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结果:总共纳入了95例患者,其中男为53(55.8%)例,女为42(44.2%)例。金标准确诊为肠套叠病人共有81例,确诊不是为肠套叠的病人共有14例,其中手术确诊为肠套叠病人有53例,空气灌肠21例,随访病人(自行解套)7例。腹部平片敏感度为70.4%(95%confidence interVal[CI],60.4%~80.3%),特异度为57.1%(95%CI,31.2%~83.1%),腹部超声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5.1%(95%CI,90.3%~99.8%)及78.6%(95%CI,57.1%~100%),腹部超声较腹部平片有很好的阴性预测值(73%vs25%)及阳性预测值(96.3%vs90.5%),腹部平片较腹部超声有更大的假阳性率(42.9%vs21.4%)及假阴性率(29.6%vs4.9%)。结论:超声检查在诊断肠套叠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故超声检查在肠套叠的诊断及筛选中优于腹部X线平片检查,超声可作为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

周永静,王进,杨丽敏,刘丽,李山林[9](2011)在《成人回盲部肠套叠误诊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成人回盲部肠套叠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成人回盲部肠套叠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33例的误诊原因。结果 33例中误诊21例,误诊率为63.6%,以肠梗阻、阑尾炎误诊率最高。结论认识成人肠套叠、正确选用辅助检查、了解回盲部的特殊解剖结构可减少误诊。

常爱林[10](2008)在《婴幼儿肠套叠33例误诊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婴幼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并探讨降低婴幼儿肠套叠误诊率与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和治愈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4年1月~2007年12月共诊治97例婴幼儿肠套叠患者,发现其中33例误诊,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97例婴幼儿肠套叠病例中,误诊33例,误诊率为34.0%。33例误诊病种分别为: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急性菌痢10例,急性胃肠炎6例,肠寄生虫病3例,过敏性腹型紫癜2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胆道蛔虫病1例。在33例误诊患儿中,因误诊失治,死亡6例,误诊死亡率为18.2%。结论:婴幼儿肠套叠较常见,若能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合理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如因误诊而延误正确治疗,病死率较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增强责任心,提高诊断水平,充分掌握婴幼儿生理和患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特点。采取细致、科学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尽量防止和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

二、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2 不同年龄组儿童便血病因构成
    2.3 性别与便血病因构成
    2.4 便血病程
    2.5 住院时间
    2.6 发病季节
    2.7 血便性状
    2.8 常见伴随症状
    2.9 主要实验室指标
    2.10 肠套叠
    2.11 过敏性紫癜
    2.12 肠炎
    2.13 肠息肉
    2.14 美克尔憩室
    2.15 消化性溃疡
    2.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3)不同病理诱发点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差异性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继发性肠套叠与特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的差异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病理诱发点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差异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局灶性病理诱发点继发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超声检查在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检查
    2.4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儿童过敏性紫癜60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发病年龄、性别与季节
    3.2 发病诱因
    3.3 临床表现
    3.4 其他辅助检查
    3.5 误诊
4 讨论
    4.1 发病特点及诱因
    4.2 临床表现
    4.3 相关辅助检查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入组标准
        1.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1.3 病例临床资料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资料
    1.4 检查设备
    1.5 检查前准备
    1.6 检查方法
    1.7 图像后处理
    1.8 图像分析
    1.9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MSCT与超声对成人肠套叠诊断情况
        2.1.1 超声与MSCT诊断价值比较
        2.1.2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分析
    2.2 成人肠套叠原发病因及发病部位的分析
    2.3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原病因的检出及判断
    2.4 MSCT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对成人肠套叠后期治疗的意义
3.讨论
    3.1 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
        3.1.1 肠套叠分型
        3.1.2 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与分析
    3.2 成人原发病因
    3.3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病因的检出与性质的分析
    3.4 CT平扫、CT平扫+增强、CT增强三组检查技术的比较
    3.5 MSCT肠套叠原发病检出情况
    3.6 MSCT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对成人肠套叠后期治疗的意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超声诊断184例儿科急腹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肠套叠超声诊断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2]1122例年龄>28天的住院儿童便血病因构成临床分析[D]. 李劲颐.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不同病理诱发点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差异性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研究[D]. 秦鸣. 苏州大学, 2019(08)
  • [4]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D]. 李思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儿童过敏性紫癜604例临床分析[D]. 张军. 苏州大学, 2018(04)
  • [6]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D]. 高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7]超声诊断184例儿科急腹症的临床分析[J]. 方慧. 哈尔滨医药, 2015(06)
  • [8]肠套叠超声诊断与腹部X线平片诊断的对比研究[D]. 美合日阿依·麦麦吐孙.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9]成人回盲部肠套叠误诊分析及对策[J]. 周永静,王进,杨丽敏,刘丽,李山林. 中国实用医刊, 2011(22)
  • [10]婴幼儿肠套叠33例误诊原因分析[J]. 常爱林. 中国医药导报, 2008(10)

标签:;  ;  ;  ;  ;  

误诊肠套叠19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