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旭东[1](2021)在《人工授粉与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为中药“大芸”的基原植物,专属寄生于藜科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根部,是我国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肉苁蓉研究工作的日渐深入,肉苁蓉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为满足市场供需,推广肉苁蓉进行规模化栽培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肉苁蓉的种子产量和质量则是进行肉苁蓉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长期以来,关于肉苁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栽培、药材产量、质量和活性成分等方面,而对肉苁蓉种子的深入研究则鲜有报道。本试验采用人工介入措施对荒漠肉苁蓉花蕾进行处理,并通过测定肉苁蓉种子基本特征、内含物、生理生化等指标,旨在探明人工授粉和剪枝打顶措施对肉苁蓉种子及梭梭各项指标的影响程度,为肉苁蓉种子的高产优质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肉苁蓉规模化、规范化栽培提供优质种源。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人工授粉可明显提高肉苁蓉种子产量和质量,并能得到苁蓉花序下部的优质种子,同时延长肉苁蓉种植年限可提高肉苁蓉种子抗性和产量,由于肉苁蓉为异花授粉植物,同株异花授粉获得种子质量较差不建议用于生产。2、50%喷雾授粉处理的肉苁蓉结实率高达81.42%,单果数、单果重和种子形态上要明显大于其它处理,单株产量达到了8.987g,大中粒种子占比高达71%,且促进肉苁蓉株高和花序长生长26.75%和27.78%;同时50%喷雾授粉处理能提高下部种子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肉苁蓉种子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并且能显着降低种子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种子中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着提高肉苁蓉种子的抗逆性来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3、初花期50%剪枝打顶处理结实率达到75%,千粒重、单果种子数、单果种子重都明显高于对照,单株产量达到6.432g,所有处理中粒以上种子比例要高于对照组20%左右,种子净率均达到89.26%以上,且能明显促进梭梭株高、茎粗、冠幅、光合枝的生长;初花期剪枝打顶组种子抗逆性强于对照组,上部种子抗逆性低于下部种子。4、现蕾期和初花期对肉苁蓉进行打顶处理能不同程度提高结果率,只进行剪枝处理对肉苁蓉的结果率作用不太明显,且过多的剪枝会降低结实率;50%剪枝打顶处理能把物质能量更多的转移至肉苁蓉花序的发育上。在肉苁蓉盛花期前进行剪枝打顶有助于种子的生长发育,能提升种子质量,在盛花期进行剪枝打顶反而会降低种子质量。剪枝打顶协同处理能明显提高肉苁蓉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剪枝程度越高,可溶性糖含量就越低,而且能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水平,从而提高种子抗逆性。

邢勇翔[2](2021)在《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影响玫瑰抗旱性与花香合成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赏性植物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经济植物。由玫瑰鲜花提取的玫瑰精油,有“液体黄金”的美誉,是制作名贵化妆品的高端原料,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玫瑰鲜花含油量低,仅万分之三左右,如何提高玫瑰精油的产率和品质,一直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此外,当前玫瑰栽培管理相对粗放,栽培过程中经常遭受干旱等逆境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玫瑰花香及精油成分的影响,进而寻找缓解玫瑰干旱胁迫的方法并弄清其机理,对指导玫瑰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外源喷施茉莉酸甲酯的方法,研究其对玫瑰抗旱性及花香合成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建立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玫瑰花朵基因表达谱,筛选受茉莉酸甲酯显着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在矮牵牛中进一步验证相关差异基因的功能,为玫瑰高效栽培、精油生产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0.5mmol/L茉莉酸甲酯溶液喷施干旱胁迫下的‘紫枝玫瑰’,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缓解玫瑰干旱胁迫的影响。形态观察发现,干旱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玫瑰植株长势明显优于未处理的植株。对叶片含水量、总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蛋白的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发现,与未处理的对照植株相比,喷施茉莉酸甲酯的玫瑰植株的叶片含水量、总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蛋白的含量均升高,而丙二醛含量则降低,说明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紫枝玫瑰的损伤。2.以‘丰花玫瑰’为试材,采用GC-MS检测结合转录测序,进一步研究外源喷施茉莉酸甲酯对玫瑰花香成分及花香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明显促进玫瑰花香释放,提高主要花香成分的含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共检测到76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615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51个。结合萜类合酶基因家族特有结构域,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最终筛选出了 2个萜类合酶基因RrAFS1和RrAFS2,可能响应茉莉酸甲酯处理的玫瑰花香合成。3.以‘丰花玫瑰’为试材,克隆获得了RrAFS1和RrAFS2基因的全长序列。RrAFS1基因序列的ORF全长为1743bp,共编码580个氨基酸。RrAFS2基因序列的ORF全长为558bp,共编码186个氨基酸。以花蕾期为参照,检测玫瑰不同花发育时期RrAFS1和RrAFS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相似,均随着玫瑰花朵开放表达量逐渐上升,盛开期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花朵的衰败,表达量逐渐下降,与玫瑰主要花香成分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说明RrAFS1和RrAFS2可能与玫瑰花香成分合成密切相关。4.构建了RrFS1和RrAFS2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成功将RrAFS2基因导入模式植物矮牵牛中进行功能验证。观察并比较野生型和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变化,发现转RrAFS2基因的矮牵牛的花朵略大于野生型植株,转基因植株的花托也更为饱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法测定野生型和转基因矮牵牛盛开期花朵的花香成分及含量,结果显示,与野生型植株相比,RrAFS2转基因矮牵牛植株的主要花香成分均显着提高,其中苯甲酸苄酯的含量变化最为明显,超过野生型植株8.5倍。因此,RrAFS2基因能够显着促进矮牵牛香气的释放,可作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玫瑰精油含量的重要基因资源。

李莉莎[3](2021)在《祁连山高山嵩草抗寒生理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低温是高寒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原气候使植物在生长期间经常遭受夜间零下低温和霜冻侵袭,严重影响牧草的品质和生产。在低温的影响下,植物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其主要表现在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的改变上。高山嵩草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饲用价值较大的优质牧草,具有极高的耐寒性,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高山嵩草形成了适合高寒环境的生理代谢机制。因此,研究不同海拔梯度的高山嵩草生长季期间不同器官的生理特性及低温胁迫下不同生长季其不同器官的抗寒性差异,有助于了解高寒植物的环境适应性,揭示其抗寒的生理机制,为高寒植物的改良驯化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以采集于祁连山黑河流域的高山嵩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生长季(6,7,8,9月)原位实验(海拔3700m-4100m)和控制实验(低温胁迫处理)中高山嵩草叶、根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系统地探究高山嵩草在低温环境下的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系统的响应,旨在明确以高山嵩草为建群种的嵩草属高寒草甸在低温影响下的生理响应特征,探讨植物防御应激机制的影响因素,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嵩草在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理适应情况,从而为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培育耐低温的高寒草甸品种,提高牧草质量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拔升高引起植物生境的改变,导致植物生物量发生改变,但高山嵩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地上生物量随生长季的改变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地下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显着的水热条件改变对高寒地区的植物生长变化影响较大,随海拔变化的小生境的改变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高山嵩草影响较小。(2)原位实验中,高山嵩草的叶片和根中的丙二醛含量受植物发育程度的影响较大,高山嵩草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随植物的生长发育呈增加趋势,根中的丙二醛含量则在植物发育早期含量较高。同样,高山嵩草叶片和根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也受到了生长季的影响。返青期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达到了最高,且叶片中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受海拔的影响也较明显,各生长季下随海拔的升高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而根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植物发育后期有一定的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变化随生长季和海拔的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根中的可溶性糖也在枯黄期整体含量较高。可见,植物在发育后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胁迫,体内的丙二醛含量升高,同时,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增加缓解了丙二醛增加带来的损害。海拔和生长季的改变对高山嵩草体内的酶活性变化影响显着,且高山嵩草的三种酶活性变化都不一致,且随海拔的变化也不具一定的规律性。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不同生长季下活性都较强,而根中的酶活性则在返青后期和枯黄期较强。高山嵩草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根中的酶活性,且叶片中的酶活性随生长季的变化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根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草盛后期明显强于叶片中的酶活性。表明,不同器官的不同酶活性在面对环境胁迫时有不同的启动机制,这也可能与三种酶活性协同作用有关。(3)室内控制实验中,不同生长季下的高山嵩草在随温度的改变时各生理指标的表达不同。电导率的变化为:6月份叶片和根的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7月和8月随温度的改变电导率变化较稳平稳,9月份叶片和根在随温度下降时电导率整体下降。表明,植物的电导率受植物发育程度的影响,在植物生长发育初期,植物体更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为:6月份高山嵩草叶片和根中丙二醛的变化随温度降低整体呈增加趋势,7月和8月较为平缓,9月的0℃整体含量较低。6、7和8月份叶片和根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且波动都较大,9月份叶片和分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整体呈升高趋势。叶片和根的可溶性糖的变化大体上与丙二醛含量变化相似,都是6月份随温度的降低整体升高,而9月份则是随温度的降低整体下降。表明,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受到生长季的影响,且发育成熟的植物体在面对低温胁迫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酶活性的变化为:6月份高山嵩草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叶片的变化波动大,7月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出现明显的降幅,8月根在不同温度下出现明显的降幅,9月份叶片和根随温度的降低整体变化趋势相反。6-8月下高山嵩草叶片和根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变化趋势出现交替现象,叶片变化平稳时,根则出现波动,而9月份叶片和根在不同温度下过氧化物酶的波动都较大。6月份叶片和根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4℃出现较大波动,7月和8月叶片中的酶活性在0℃处出现升高趋势,9月份叶片和根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波动都较明显。表明,器官和器官的发育程度对影响体内的酶活性变化,从而在不同的温度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的响应。(4)原位实验中对高山嵩草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理指标的相关性不同,且受器官的影响。多因素方差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器官、生长季、器官与生长季、及器官、生长季和海拔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各生理指标都有显着的影响。表明,器官能够积极响应生长季的变化,且两者的交互作用较海拔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大。控制实验中对高山嵩草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同一生理指标和不同生理指标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可知根中的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在第一主成分中占比重较高。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根中的过氧化物酶在第二主成分中占比较高。根中的电导率在第三主成分中占有较高比重。进一步表明,器官对渗透调节物质和酶活性的变化具有显着的影响。叶片中的高山嵩草各生理因子综合效率最高的温度与时间的结合点为4℃胁迫3h。根的为0℃胁迫24h。不同温度胁迫下高山嵩草不同生长季抗寒性的比较结果为:9月>6月>7月>8月。因此,高寒地区植物的正常生理代谢发育在不同时间段的响应不一致,这可能是其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种表现。(5)从环境因子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热图中可以看出,渗透调节物质中可溶性糖、丙二醛和抗氧化系统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多呈正相关关系,与气象因子多呈负相关关系;渗透调节物质中的游离脯氨酸和抗氧化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气象因子多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理化性质多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得到土壤含水率、总氮和p H较其他因子相比对植物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可见,不同生理指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植物体内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的协同作用共同响应环境因子的变化。综上所述,原位实验和控制实验的结果表明植物生理受到了器官、生长季变化和植物发育程度的影响,且较多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对高山嵩草的生理具有显着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山嵩草在应对生长条件改变时其自身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器官间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能够积极响应环境变化,协调植物体内的代谢系统,保证植物的正常发育,且不同的生理指标的变化响应不同环境因子的变化,高寒地区植物的这种变化敏感的生理特征也可能是其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种生理机制。

冯月[4](2021)在《增温与施氮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温度作为植被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其变化必将对植物生理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增暖速率相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高寒地区尤为显着。同时,近几十年,伴随农业和工业集约化,化学肥料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氮沉降的热点区域,且氮沉降量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已受到严重威胁。氮素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其供给水平直接影响植物代谢生理过程。本研究采用OTCs系统模拟增温和外源氮素添加的方式,分析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优势种小嵩草(Kobresia humilis)、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和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 ii)光合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对短期增温、施氮及其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植物对增温和施氮适应性,试图阐明气候变化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产生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调整及适应机制,揭示三者对气温升高的响应模式及差异,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低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叶绿素a相比无增温处理均显着增加(p<0.05),叶绿素b无显着变化(p>0.05),类胡萝卜素显着减少;高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均显着减少,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叶绿素a显着减少,而藏嵩草无显着变化。低氮水平下,3种植物叶绿素a相比无氮添加处理均显着增加,类胡萝卜素显着减少,而3种植物叶绿素b则变化各异,小嵩草无显着变化,藏嵩草显着增加,青藏苔草则显着减少;高氮水平下,仅小嵩草叶绿素a无显着变化,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均显着增加,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叶绿素b无显着变化,而藏嵩草叶绿素b显着增加,且3种植物类胡萝卜素均显着降低。低氮水平下,低增温处理时3种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显着高于无增温和高增温处理;无氮添加和高氮处理下,3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在高增温处理相比低增温处理有所减少。小嵩草和藏嵩草叶绿素含量在同一增温条件下对氮素添加均表现为极为敏感,且3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于低增温高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本研究中发现,在同一增温(氮添加)处理下,不同氮添加(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不一。(2)低增温处理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相比无增温处理无显着变化,可溶性糖显着增加,而藏嵩草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显着增加,可溶性糖无显着变化;高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氨酸均显着增加,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显着减少,而藏嵩草可溶性糖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则无显着变化。低氮水平下,3种植物脯氨酸相比无氮添加处理均显着减少,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显着增加,而小嵩草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减少,3种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增加;高氮水平下,3种植物脯氨酸含量均显着降低,小嵩草和藏嵩草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降低,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则无显着变化,3种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各异,小嵩草可溶性蛋白无显着变化,藏嵩草显着增加,而青藏苔草显着减少。无氮添加处理下,3种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均于高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显着高于无增温和低增温处理;低氮处理时,3种植物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不一,小嵩草脯氨酸含量随温度升高呈减少趋势,藏嵩草则表现为增加趋势,而青藏苔草则是先增加后减少,但3种植物脯氨酸含量于低增温和低氮添加交互作用下与无氮添加处理差异不显着,甚至显着低于无氮添加处理。无氮添加处理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糖含量于增温处理下均显着低于未增温,而藏嵩草于高增温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无增温和低增温处理;低氮和高氮处理下,3种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在低增温处理下均维持于正常处理或显着低于无增温处理。同一处理条件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无氮添加处理下,2种植物均于低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氮素添加处理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可溶性蛋白含量于高增温处理下均达到最大值;无氮添加处理下,小嵩草可溶性蛋白随温度增加呈减少趋势,且于高增温处理下达到实验处理最小值。(3)低增温处理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丙二醛相比无增温处理显着减少,而藏嵩草无显着变化;高增温处理下,小嵩草和藏嵩草丙二醛显着减少,而青藏苔草无显着变化;3种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增温下呈不同变化趋势。低氮水平下,小嵩草和青藏苔草丙二醛含量相比无氮添加处理显着减少,而藏嵩草显着增加,小嵩草和青藏苔草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而藏嵩草显着减少,小嵩草和藏嵩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着变化,而青藏苔草显着增加;高氮水平下,小嵩草和藏嵩草丙二醛含量显着减少,而青藏苔草无显着变化,小嵩草和青藏苔草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而藏嵩草显着减少,3种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各异,小嵩草显着减少,藏嵩草显着增加,青藏苔草无显着变化。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均于高增温和高浓度氮添加交互作用下达到最大值,无氮添加处理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丙二醛含量于低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小嵩草则在低增温处理下较无增温显着下降;无增温和低增温处理下,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对氮素添加极为敏感,且低浓度氮素添加并未对植物产生正向作用,反而一定程度加剧了胁迫;高增温处理下,高浓度氮添加促进了植物抗氧化物和抗氧化酶的合成,使得3种植物丙二醛含量相比低浓度氮添加处理显着下降。在同一氮添加处理下,小嵩草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于低增温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高增温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无增温处理,而藏嵩草和青藏苔草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于低增温和高氮交互处理及高增温和低氮交互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氮添加处理下,藏嵩草和青藏苔草超氧化物歧化酶均随温度上升呈增加趋势。(4)3种植物对增温的适应性,根据不同条件从强到弱依次为:无增温处理下,小嵩草>青藏苔草>藏嵩草;增温条件下,青藏苔草>小嵩草>藏嵩草。3种植物对施氮的适应性,不同氮添加条件下从强到弱次序并未发生改变依次为:小嵩草>青藏苔草>藏嵩草。

林程[5](2021)在《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调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交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提高杂交水稻陈种子利用价值和直播过程对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的抗性,对杂交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可以提高田间成苗率、田间逆境的抵抗能力,继而提高杂交水稻产量。通过种子处理可以提高种子活力,种子引发是种子处理中一种发展较快的方法。本文以杂交水稻Y两优689陈种子(YLY689)和领优华占(LYHZ)种子为材料,开展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下种子活力、生理生化和蛋白质组学影响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Y两优689陈种子活力和生活力。与未引发对照比,发芽率从77.9%提高至87.4%,发芽指数从11.48提高至16.99。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过氧化物酶(P OD)、过氧化氢酶(CAT)、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合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POD、CAT、APX活性和蔗糖、葡萄糖、G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ABA和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RNA转运、蛋白质加工、蛋白质泛素化水解、吞噬体、过氧化酶体和氨基酸、核苷酸、脂类、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糖酵解、TCA循环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核糖体蛋白、水通道蛋白、丝氨酸羧肽酶、ɑ,β-淀粉酶、蔗糖合酶、β-1,3-葡聚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精氨酸脱羧酶、脂氧合酶、异柠檬酸裂解酶、POD、CAT等蛋白的上调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可以提高杂交水稻陈种子的活力和生活力。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低温逆境下(5℃)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领优华占种子低温逆境后恢复生长的种子活力和生活力。与未引发对照比,发芽率从82.7%提高至96.0%,发芽指数从18.41提高至31.73。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POD、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A和生长素(IAA)代谢和低温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POD、APX和SOD活性和可溶性糖、GA、IA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过氧化氢(H2O2)含量。蛋白组分析发现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过程中对低温抗性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蛋白质加工和氨基酸、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木质素合成、线粒体电子传递、发酵作用、TCA循环、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RNA、NAD、ATP结合蛋白、核糖体蛋白、G-box因子、乙醇脱氢酶、丝氨酸羧肽酶、己糖激酶、几丁质酶、丙酮酸脱氨酶、果糖激酶、POD、APX和ɑ-淀粉酶等蛋白的上调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对低温逆境的抗性,以及复合逆境后恢复生长的能力。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淹水逆境下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淹水逆境后恢复生长种子的活力和生活力。与未引发对照比,发芽率从67.0%提高至93.3%,发芽指数从17.63提高至27.88。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β-淀粉酶、POD、GA和ABA代谢和淹水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β-淀粉酶、POD活性和可溶性糖、G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ABA、超氧阴离子(O2-)和MDA含量。蛋白组分析发现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淹水抗性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和氨基酸、核苷酸、脂类、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糖酵解、TCA循环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RNA、ATP结合蛋白和NAD H脱氢酶、几丁质酶、丝氨酸羧肽酶、天冬氨酸肽链内切酶、脂肪氧化酶、β-葡糖苷酶、丙酮酸激酶、ɑ-淀粉酶、β-淀粉和POD等蛋白的上调及其编码基因的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能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对淹水逆境的抗性,以及淹水逆境后恢复生长的能力。研究了锌铁螯合物引发对低温-淹水复合逆境下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机理。锌铁螯合物引发显着提高了复合逆境后恢复生长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相对未引发,发芽率从81.0%提高至93.2%,发芽指数从19.79提高至28.43。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了ɑ-淀粉酶、POD、CAT、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A、ABA代谢和低温、淹水逆境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提高了ɑ-淀粉酶、POD、CAT、APX、SOD活性和可溶性糖、G A含量及GA/ABA比率,显着降低MDA和ABA含量。蛋白组分析发现锌铁螯合物引发调控种子萌发过程中对低温-淹水复合逆境抗性的差异蛋白主要与核糖体构成、蛋白质加工和脂类、酚类、氨基酸、蔗糖和淀粉新陈代谢、木质素合成、线粒体电子传递和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反应相关。锌铁螯合物引发促进金属阳离子结合、钙离子结合蛋白、细胞色素c和S-腺苷甲硫氨酸合酶、泛素化酶、苯丙氨酸脱羧酶、β-葡萄糖苷酶、果糖激酶、几丁质酶、丝氨酸羧肽酶、细胞色素氧化酶、ɑ-淀粉酶、β-淀粉酶、P OD和APX等蛋白的上调和编码基因表达。表明,锌铁螯合物引发能提高杂交水稻种子对复合逆境的抗性,以及复合逆境后恢复生长的能力。总之,锌铁螯合物引发后,随着杂交水稻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减弱,淀粉、GA代谢水平的增强,最终提高了杂交水稻陈种子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下种子的活力和生活力,提高了杂交水稻种子对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

单旭东[6](2020)在《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具有美观、耐践踏、养护成本低等优良特征,结缕草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多变的环境因素影响,尤其在北方冬季低温和干旱交叉胁迫下,结缕草较早进入枯黄期,这限制了结缕草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当前国内外通过地下水暖、电暖和风暖的方法给草坪加热,推迟草坪的枯黄期或使草坪提早返青,从而提高草坪的应用性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耗时、耗力、耗钱的问题。结缕草的逆境生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工低温和干旱的胁迫条件,而自然条件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缕草的越冬性能,结缕草冬季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结缕草‘Zenith’为研究材料,分别进行了保温和浇水处理(TW)、浇水处理(W)、保温处理(T)和不保温不浇水处理(CK),测定其在冬季胁迫下的单位面积叶片枯黄比例、Grass Index值、NDVI值、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电解质渗透率(EL)、丙二醛含量(MDA)、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ro)、可溶性蛋白含量(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温度和水分因素在冬季胁迫中的作用,探究冬季低温和干旱交叉胁迫下结缕草生理生化响应机制,探索一种省时、省力、省钱的方法缓解结缕草冬季胁迫,推迟结缕草枯黄期。研究结果表明:(1)在冬季胁迫下,单位面积叶片枯黄比例上升,Grass Index与NDVI均逐渐降低,保温处理(T)和浇水处理(W)能减缓冬季胁迫下结缕草Grass Index和NDVI的下降的速度,减缓叶片枯黄的速度,推迟枯黄期。11月19日,浇水处理(W)的单位面积叶片枯黄比例(91.25%)与对照组接近(96.68%),浇水处理(W)的NDVI值(0.300)与对照组接近(0.295),由此可知,冬季胁迫的后期水分不再是影响结缕草枯黄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因素是温度。(2)结缕草电解质渗透率与丙二醛含量随冬季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冬季胁迫持续的加重,结缕草细胞膜透性加大,电解质渗透加剧,细胞膜损伤加重。保温处理和浇水处理均缓解电解质渗透,缓解冬季胁迫对细胞膜的损伤。在11月6日前,各处理对结缕草细胞膜损伤的缓解效果为:保温浇水(TW)>浇水(W)>保温(T)。在11月6日后,各处理对结缕草细胞膜损伤的缓解效果为:保温浇水(TW)>保温(T)>浇水(W)。(3)随着冬季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重,结缕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都逐渐降低,保温(W)和浇水(W)处理均能减缓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下降的速度,保温浇水同时处理(TW)的缓解效果最佳。(4)冬季胁迫下结缕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出现显着变化(P<0.05),脯氨酸(Pro)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可溶性蛋白(SP)呈逐渐降低趋势。保温处理(T)的结缕草叶片细胞在冬季胁迫下倾向于合成并累积可溶性蛋白,而不是大量积累脯氨酸。而浇水处理(W)的结缕草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都有大量积累。(5)在冬季胁迫下,各处理组结缕草的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显着变化,不同处理下的结缕草的SOD、POD、CAT和APX活性变化趋势不同。通过对照组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表明4种酶的响应对冬季胁迫都较为敏感,SOD、POD、CAT和APX在冬季胁迫的不同阶段对温度和水分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冬季胁迫的前期,水分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大于温度,冬季胁迫的后期,温度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大于水分。综上所述,温度和水分因素根据冬季胁迫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主要表现为冬季胁迫的前期,水分发挥的作用大于温度,冬季胁迫的后期,温度发挥的作用大于水分。保温处理和浇水处理都能缓解结缕草冬季胁迫,保温浇水同时处理对冬季胁迫的缓解效果最好,能够对结缕草起到良好的保温保绿的作用,推迟结缕草枯黄期。

赵艳宁[7](2020)在《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及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也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增强植物的耐寒性(抗寒性)是现阶段提高越冬作物产量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植物抗寒性是由多种代谢调控的复杂性状,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调节相关抗逆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来适应逆境。随着冬油菜北移计划的成功推行,白菜型冬油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作为我国北方新的越冬作物,白菜型冬油菜则表现出良好的抗寒性。因此,研究白菜型冬油菜逆境应答的生理和分子机理,对植物抗寒育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及弱抗寒白菜型冬油菜天油2号为研究材料,对其生理特征、光合特性、蛋白组学、转录组学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陇油7号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细胞损伤较小,有利于抵御低温逆境;ABA含量积累有利于促进细胞休眠,减少物质消耗,二者是冬油菜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冷害条件下,冬油菜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影响;冻害条件下,光合速率降低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冻害胁迫后,叶绿体结构被严重破坏,叶绿体中淀粉粒不规则地分布在细胞质中,其数量和体积均显着增加,强抗寒性材料叶绿体损伤程度小于弱抗寒性材料。2.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得出:叶片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出表达丰度变化在2倍以上蛋白点40个,与应激反应相关蛋白25个,其中与温度刺激反应相关蛋白质8个,冷冻胁迫后,5个蛋白点在抗寒性材料中上调表达,弱抗寒材料中未表达;根系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出表达丰度变化在2倍以上蛋白点20个,5℃胁迫后,陇油7号中5个蛋白点诱导表达,天油2号中6个蛋白点诱导表达;-5℃胁迫后,陇油7号中4个蛋白点诱导表达,天油2号中10个蛋白点诱导表达;主要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解毒与防御等过程。3.RNA-seq分析得出:叶片中鉴定出939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619个基因下调表达,320个基因上调表达;根系鉴定出967个DEGs,其中542个基因下调表达,425个基因上调表达。叶片中显着富集的通路有23条,根中显着富集的途径有14条,主要包括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生物合成、苯丙氨酸生物合成和黄酮类生物合成等途径。叶片和根系分别鉴定出71和78个TFs家族,其中,在叶片响应低温胁迫中起关键作用TFs分为19类,根中关键TFs分为16类,包括AP2/EREBP、C2H2、bHLH、MADS、MYB和MYB related等家族。4.结合RNA-seq和差异蛋白质组学克隆筛选到参与冷胁迫应答(GO:0009409)的2个基因-低温调节蛋白low-temperature regulated protein BN115基因COR15b和ABA受体蛋白基因PYL1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中首次鉴定出BN115蛋白并克隆得到编码该蛋白质基因COR15b。克隆获得长度为429 bp的COR15b基因ORF,编码14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保守区属于Chlorophyll A-B binding超家族,MW为14.8 kDa,pI为7.79,为稳定亲水性蛋白质;存在第12、27、46、75位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疏水性活性中心三级结构。克隆获得ABA受体蛋白基因PYL11完整ORF为489 bp,编码162个氨基酸;存在一个跨膜的结构域,MW为17.8 kDa,pI为5.40,是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质;该酶蛋白属于脱落酸结合蛋白PYR/PYL/RCAR-like家族,存在结构域疏水配体、蛋白界面及蛋白开关等与ABA结合相关的位点。以上结果初步阐明了白菜型冬油菜抗寒适应性机制,丰富了抗寒相关蛋白和基因资源,为冬油菜抗寒育种及抗寒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鲜靖苹[8](2020)在《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的分子响应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工矿三废”过度排放,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已刻不容缓。植物修复是一种节能环保、环境友好型重金属清除技术,因其具有安全、环保、美观等优势而成为具有极大潜力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我国广泛种植的多年生冷季型草坪草,根系发达,对重金属镉(Cadmium,Cd)有良好的吸收和积累能力,是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在植物。本研究通过对抗逆性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评价不同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对Cd的耐受能力和响应机理,研究重金属Cd对草地早熟禾在转录层面的影响,同时探讨施加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草地早熟禾Cd耐受性的调节机理。本研究中,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不同浓度Cd处理(0、200、400和600μmol·L-1)下10个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幼苗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抗氧化酶等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对10份材料的耐Cd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午夜’(Poa pratensis cv.Midnight)为耐Cd材料,‘橄榄球2号’(Poa pratensis cv.Rugby2)为Cd敏感材料。2.根施1000μmol·L-1氯化Cd(Cadmium chloride,CdCl2·2.5H2O),草地早熟禾内源NO含量增加,添加一氧化氮清除剂(4-羧基苯-4,4,5,5-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PTIO))、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钨酸钠(Tungstate))可增加SOD、CAT和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POD活性,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丙二醛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和干物质量(Dry matter content)。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合酶途径可能是早熟禾合成NO的主要途径,内源NO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途径缓解Cd胁迫。3.与1000μmol·L-11 Cd处理14 d的草地早熟禾相比,施加低浓度(即25、50、75μmol·L-1)的NO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Cd对植物造成的伤害,而高浓度NO(即250、500μmol·L-1)对Cd胁迫的缓解效果不明显,即外源NO对Cd胁迫的缓解具有浓度效应,本试验中50μmol·L-1的NO效果最显着。进一步研究表明,1000μmol·L-1的Cd处理可降低草地早熟禾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增加MDA和脯氨酸的积累,抑制根系生长;施加50μmol·L-1的NO能有效缓解Cd对幼苗的胁迫,可增加相对含水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MDA和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尖数、分支数、交叉数,降低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Cd积累量。表明Cd胁迫可加重草地早熟禾氧化损伤程度,抑制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外源NO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游离脯氨酸的累积、促进根系生长等途径缓解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的生长抑制。4.Cd胁迫下,选取耐Cd型(M)和Cd敏感型(R)草地早熟禾材料,对其幼苗进行了比较转录组(transcriptome)分析。M型材料共检测到7022个上调转录本和1033个下调转录本,而R型材料仅检测到850个上调转录本和846个下调转录本。进一步对M型材料的转录调控分析发现,Dof、MADS25、BBR-BPC、B3、bZIP23、MYB30可能是其应对Cd胁迫的枢纽转录因子,它们与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次级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多功能基因协同作用。参与生长素、乙烯、油菜素甾体和ABA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与枢纽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信号转导级联,从而最终协调了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稳定性、细胞伸长和Cd耐受性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包括IAAs,ARFs,SnRK2,PP2C,PIFs,BES1/BZR1,CCR,CAD,FATB,fabF and HACD。此外,还发现了CIPKs、MAPKs、WAXs、UBCs和E3泛素连接酶的转录后修饰,并参与了植物信号通路和非生物抗性相关的代谢过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草地早熟禾与Cd耐性相关的转录调控和响应Cd胁迫的复杂的内部网络。5.研究施加外源NO对草地早熟禾Cd耐性在转录层面的调节机理,结果显示,4个处理组(CK、Cd、NO、Cd+NO)共有22 73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5 332个上调基因和7 398个下调基因。KEGGs和GO分析发现,Cd与Cd+NO处理相比,DEGs主要参与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转运与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生物合成相关通路。通过分析Cd处理与Cd+NO处理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通路,筛选出谷氨酰胺-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蛋氨酸-γ-裂合酶、谷氨酰胺合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腺苷蛋氨酸合酶、过氧化物酶(POD)、udp-葡萄糖-6脱氢酶等一系列由NO信号介导的草地早熟禾响应Cd胁迫的关键基因,并将其列为缓解草地早熟禾Cd应激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挖掘草地早熟禾耐Cd相关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潘高[9](2020)在《苍耳锰耐性的生理机制及转录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锰污染是全球酸性土壤上主要的植物生长限制因子,它不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植物修复技术是治理锰污染土壤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优选适合的修复植物则是应用该技术的关键。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具有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和生态适应性广等优点,并且锰耐性强,是锰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候选材料。虽然植物锰耐性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但植物整个生活史对锰胁迫的响应以及锰胁迫下锰累积与解毒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论文以矿山生态型苍耳(ME)和非矿山生态型苍耳(NME)为材料,结合室内盆栽和水培实验,采用显微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常规理化分析手段以及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锰胁迫下苍耳的物候特征与生物量分配策略、叶片和根系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生理响应特点、锰在各器官和亚细胞水平的积累分布规律及赋存形态、叶片在转录水平上对锰胁迫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1)锰胁迫下苍耳物候和生物量分配策略在2种生态型之间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存在显着差异。与NME相比,锰胁迫下ME的抽薹、开花和结实时间分别提前了1.50~3.50d、2.50~3.25d和7.00~12.50d,花期和果期持续时间延长了3.00~3.50d和4.50~9.00d,开花数、果实数、种子数以及果实长度、宽度和种子长度、宽度分别增加了30.00~60.71%、21.05~52.63%、21.05~55.41%、0.52~6.62%、0.21~8.89%、1.57~10.74%和1.75~13.33%。随着锰浓度的升高,各生长发育时期ME的植株高度、分枝数、根冠比、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根直径在低浓度时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01~1.06倍、1.05~1.17倍、1.03~1.41倍、1.04~1.14倍、1.06~1.29倍、1.01~1.21倍、1.03~1.17倍、1.07~1.21倍、1.07~1.18倍和1.04~1.25倍,且在相同锰浓度下明显高于NME。锰胁迫改变了各生长发育时期苍耳器官间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ME较NME分配更多的生物量至根系,生殖生长期ME和NME的地上部分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6.89~30.36%和5.04~35.29%,ME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生殖器官,生殖分配和收获指数逐渐增加,分别为NME的1.09~1.38倍和1.07~1.38倍。(2)锰胁迫下ME叶片和根系的表观形态、解剖结构无显着变化,当锰浓度达到20000μM时,NME叶片和根尖结构严重受损,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零散,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较对照下降了74.30%,薄壁细胞层数和导管数量减少,气孔长度、宽度、张开度和密度显着降低了26.03%、38.72%、25.18%和20.50%;根尖表皮细胞和外皮层细胞扭曲变形且部分破裂、脱落,维管柱部分出现明显空缺。随着锰浓度的升高,NME叶绿体肿胀变形,淀粉和嗜锇颗粒显着增大变多,类囊体片层结构紊乱;根尖细胞核核仁解体、质壁分离、染色质凝聚且细胞大面积空泡化。ME在锰胁迫下叶绿体和根尖细胞仍维持正常形态且结构完整、清晰。(3)高浓度锰胁迫下幼苗期和营养生长期NME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分别较对照下降了5.67~14.29%和43.11~62.22%、16.67~33.33%和50.00~58.33%、3.00~6.18%和17.24~25.36%,气孔限制值增加了4.00~6.00%和34.38~53.13%,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限制因素影响;生殖生长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进一步下降至5.08~7.39μmol m-2 s-1,气孔导度减少了33.33~58.33%,非气孔限制因素成为抑制植株光合作用的主导因素;而锰胁迫对ME各生长发育时期叶片光合作用无显着影响。锰胁迫下各生长发育时期ME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高于NME,分别为NME的1.01~1.32倍、1.01~1.73倍、1.02~1.74倍、1.01~3.03倍和1.01~2.94倍;而NME在锰浓度超过5000μM时叶片PSⅡ光化学反应受到明显抑制,光合电子传递受阻,植株光合能力减弱,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2.36~37.93%、6.25~42.86%、3.45~39.07%和4.35~41.67%。幼苗期2种生态型苍耳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锰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加剧,生殖生长期NME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8.23~104.41%和8.00~71.44%、13.61~92.40%和10.60~78.80%、2.00~17.10%和2.00~18.15%,而ME体内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NME,分别为NME的1.04~1.87倍、1.08~1.44倍、1.04~1.25倍、1.06~1.55倍、1.15~2.14倍和1.25~2.45倍,表明ME对锰胁迫具有更强的耐性。(4)2种生态型苍耳各器官的锰含量与锰胁迫呈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增加。ME叶、茎、根和果实中的锰含量分别为1149.13~44838.35 mg kg-1、595.95~14183.08 mg kg-1、1811.34~27184.15 mg kg-1和170.28~317.39 mg kg-1,均高于NME相应器官中的锰含量,且2种生态型苍耳的转运系数、地上部分生物富集系数和根部生物富集系数均大于1。各生长发育时期ME亚细胞中的锰含量均为细胞壁组分(32.81~84.83%)>核糖体组分(8.37~31.81%)>叶绿体和细胞核组分(4.80~21.11%)>线粒体组分(2.00~17.98%),而NME则有较高比例(18.11~50.68%)的锰进入叶绿体、细胞核和线粒体。此外,ME中18.52~55.43%的锰为锰果胶酸盐和蛋白质结合态锰,9.21~39.29%的锰为锰磷酸盐,3.20~22.19%的锰为草酸锰,其他分别以残留态、乙醇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存在;而NME根中则有29.68~65.38%的锰以迁移性和毒性较强的可溶态赋存于细胞中。(5)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71,127条unigenes,其中90959条被成功注释,构建了苍耳的转录组数据库。不同生态型苍耳叶片在转录水平对锰的响应不同:ME有18302条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0073条上调表达,8229条下调表达;而NME的差异表达基因为3326条,上调表达基因2222条,下调表达基因1104条。2种生态型苍耳叶片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富集的代谢通路相似,可能在苍耳体内存在整体性、系统性的基因网络调控其应对锰胁迫,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通路-植物、ABC转运体和谷胱甘肽代谢等通路则是该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筛选、鉴定了11种信号感知与转导蛋白基因、10种重金属胁迫相关转录因子基因、24种编码金属转运蛋白相关基因、13种螯合物生物合成和谷胱甘肽代谢过程相关基因以及10种氧化胁迫防御机制相关的候选基因,初步构建了ME叶片锰防御和解毒的基因网络,为进一步揭示富集植物对锰累积与解毒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飞[10](2020)在《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基因BvGT708和BvGT74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赏甜菜(Beta vulgaris var.cicla),外观艳丽,色泽诱人,是潜在的观叶类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及长江黄河部分流域,在东北地区露地栽培不能越冬。如果培育适应东北地区气候的园林绿化新品种,则需评估多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并研究耐寒相关分子调节机制。本研究测定了低温胁迫下两种观赏甜菜叶片电导率、SOD、CAT、POD的活性、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评估了两种观赏甜菜的抗寒性。通过低温胁迫下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筛选获得冷胁迫响应的糖基转移酶基因Bv GT708和Bv GT74。糖基转移酶(GT)是甜菜素糖基化过程的一类重要修饰酶,参与甜菜素的合成途径,是甜菜呈现红色并具有观赏性的重要因素。同时,糖基转移酶基因调控植物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特别是低温胁迫。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预测Bv GT708、Bv GT74的生化特性并克隆两个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将Bv GT708基因转入模式植物烟草和拟南芥中,以期在模式植物中研究基因功能,最终为开发耐寒观赏甜菜新品种及观赏植物色素合成途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10℃下,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红甜菜和黄甜菜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SOD、CAT、POD的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红甜菜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而黄甜菜可溶性糖含量则逐渐下降。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红甜菜的抗寒性强于黄甜菜,为观赏甜菜抗寒性提供参考数据。(2)通过连续6周测定红甜菜叶片中甜菜素含量,发现随着红甜菜不断生长发育,甜菜素含量逐渐增加。q PCR结果显示Bv GT708相对表达量随着红甜菜发育期的逐渐增加而逐渐上升,Bv GT74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Bv GT708与甜菜素积累呈正相关,而Bv GT74与甜菜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推测Bv GT708可能参与甜菜素的合成。(3)通过测定观赏甜菜在-10℃甜菜素含量,发现甜菜素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甜菜素可能响应低温胁迫。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低温处理下,红甜菜Bv GT708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和甜菜色素相似,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测Bv GT708可能通过参与甜菜色素合成来响应低温胁迫。(4)为了进一步分析Bv GT708、Bv GT74基因在甜菜色素合成中的作用,从红甜菜叶片中克隆Bv GT708、Bv GT74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分析。Bv GT708开放阅读框共49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20,分子量为38450.37 KD。总平均疏水指数(GRAVY)为-0.255,属于亲水蛋白。Bv GT74开放阅读框共471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21;分子量为36.1116 KD脂肪数为72.66,总平均疏水指数(GRAVY)为-0.130,亲水性蛋白。(5)成功构建了Bv GT708、Bv GT74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Bv GT708、p BI121-Bv GT74,以及Bv GT708的荧光蛋白双元表达载体p BI121-GFP-GT708。通过花序侵染法将Bv GT708转入拟南芥,通过抗性筛选初步筛选出转基因拟南芥幼苗T0代4株,阳性率为57.1%,为该基因的抗寒性研究奠定基础。利用农杆菌介导将Bv GT708转入烟草,获得T0代转基因烟草6株,阳性率为75.0%,为该基因在植物中甜菜素合成研究提供基础。

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授粉与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肉苁蓉研究进展
        1.1.1 肉苁蓉概述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肉苁蓉种子的研究
    1.2 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路线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1 肉苁蓉株高、花序长的测定
        2.4.2 种子净度的测定
        2.4.3 千粒重的测定
        2.4.4 种子分级
        2.4.5 形态比较
        2.4.6 种子萌发测定
        2.4.7 MDA、SOD、POD、CAT含量测定
        2.4.8 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4.9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4.10 梭梭株高、光合枝长测定
        2.4.11 梭梭茎粗、冠幅测定
        2.4.1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人工授粉对肉苁蓉种子质量、产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人工授粉对肉苁蓉花序上下部种子基本特征的影响
        3.1.2 人工授粉对肉苁蓉花序上下部种子内含物的影响
        3.1.3 人工授粉对肉苁蓉种子抗逆性的影响
    3.2 小结
第四章 喷雾授粉对肉苁蓉种子质量、产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喷雾授粉对肉苁蓉种子基本特征及其质量、产量的关系研究
        4.1.2 喷雾授粉对肉苁蓉种子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4.1.3 喷雾授粉对肉苁蓉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4.2 小结
第五章 初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梭梭复合体系的影响研究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初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基本特征及其质量、产量的关系研究
        5.1.2 初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5.1.3 初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5.1.4 初花期剪枝打顶对梭梭树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
    5.2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梭梭复合体系的影响研究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基本特征及其质量、产量的关系研究
        6.1.2 不同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内含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6.1.3 不同花期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6.1.4 不同花期剪枝打顶对梭梭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
        6.1.5 不同花期剪枝打顶对寄主梭梭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2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影响玫瑰抗旱性与花香合成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玫瑰概述
        1.1.1 玫瑰生态习性
        1.1.2 玫瑰利用价值
    1.2 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代谢
        1.2.1 植物萜类化合物的重要作用
        1.2.2 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
    1.3 植物萜类合成酶及其功能
        1.3.1 萜类合成酶的分类
        1.3.2 萜类合成酶结构特点
        1.3.3 萜类合酶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4 外源激素茉莉酸甲酯与植物抗逆性
    1.5 α-法尼烯及α-法尼烯合酶与植物萜类合成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紫枝玫瑰生理特性的影响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试剂与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生化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茉莉酸甲酯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2.2.2 植株形态观察
    2.3 试验结果
        2.3.1 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玫瑰植株形态的变化
        2.3.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2.3.3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4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3.5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3.6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玫瑰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3.7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玫瑰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下玫瑰花香合成与代谢的转录组分析
    3.1 试剂与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生化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处理
        3.2.2 香气成分测定
        3.2.3 转录组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香气成分分析
        3.3.2 转录组分析
        3.3.3 萜类合成酶(TPS)基因的筛选
    3.4 讨论
第四章 玫瑰RrAFS1和RrAFS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生化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克隆
        4.2.2 内含子扩增
        4.2.3 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rAFS1和RrAFS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3.2 RrAFS1和RrAFS2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4.3.3 RrAFS1和RrAFS2基因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玫瑰RrAFS2基因的功能验证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目的基因的获取
        5.2.2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和转化
        5.2.3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5.2.4 矮牵牛的遗传转化
    5.3 结果分析
        5.3.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5.3.2 侵染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祁连山高山嵩草抗寒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1.1 植物抗寒生理机制
        1.1.2 环境因素与植物抗寒性
    1.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原位实验样品采集
        2.2.2 生物量样品采集
        2.2.3 控制实验样品采集
        2.2.4 土壤样品采集
    2.3 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
        2.3.1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3.2 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2.3.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4 植物生物量测定
    2.5 环境因子数据的收集与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位实验中高山嵩草生物量及生理的变化特征
        3.1.1 生物量变化特征
        3.1.2 高山嵩草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特征
        3.1.3 高山嵩草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特征
        3.1.4 不同海拔梯度各生理指标的差异分析
        3.1.5 讨论
        3.1.6 小结
    3.2 室内控制实验高山嵩草生理变化特征
        3.2.1 高山嵩草相对电导率变化特征
        3.2.2 高山嵩草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特征
        3.2.3 高山嵩草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特征
        3.2.4 不同温度梯度各生理指标的差异分析
        3.2.5 讨论
        3.2.6 小结
    3.3 环境因子对高山嵩草抗寒性生理的影响
        3.3.1 不同海拔梯度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3.3.2 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3.3.3 环境因子对高山嵩草抗寒性生理的影响
        3.3.4 讨论
        3.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增温与施氮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模拟增温方式
        1.2.2 外源氮素添加方式
        1.2.3 增温、施氮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1.2.4 增温、施氮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5 增温、施氮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6 适应性综合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侧重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
        2.4.1 光合色素指标测定
        2.4.2 渗透调节物质指标测定
        2.4.3 抗氧化系统指标测定
    2.5 统计分析
        2.5.1 综合评价
        2.5.2 数据处理
3 增温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光合色素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增温处理后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分析
        3.1.2 施氮处理后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分析
        3.1.3 增温施氮交互处理后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变化分析
    3.2 小结与讨论
        3.2.1 增温对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3.2.2 施氮对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3.2.3 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3 种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4 增温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增温处理后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
        4.1.2 施氮处理后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
        4.1.3 增温施氮交互处理后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分析
    4.2 小结与讨论
        4.2.1 增温对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2 施氮对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2.3 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3 种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5 增温和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增温处理后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分析
        5.1.2 施氮处理后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分析
        5.1.3 增温施氮交互处理后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分析
    5.2 小结与讨论
        5.2.1 增温对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2 施氮对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3 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3 种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6 增温和施氮下3 种植物适应性综合评价
    6.1 结果与分析
        6.1.1 3 种植物对增温的适应性分析
        6.1.2 3 种植物对施氮的适应性分析
    6.2 小结与讨论
        6.2.1 3 种青藏高寒草甸植物增温适应性评价
        6.2.2 3 种青藏高寒草甸植物施氮适应性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陈种子活力研究
        1.1.1 水稻陈种子活力变化机理
        1.1.2 提高水稻陈种子活力的措施
    1.2 水稻直播的研究
        1.2.1 水稻直播的利弊
        1.2.2 低温对水稻直播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提高水稻直播过程中种子低温抗性的措施
        1.2.4 淹水对水稻直播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提高水稻种子直播过程中淹水抗性的措施
    1.3 锌铁元素和烟酰胺对水稻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1.3.1 锌元素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1.3.2 铁元素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1.3.3 烟酰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4 种子引发方式与效应
        1.4.1 水引发
        1.4.2 渗调引发
        1.4.3 激素引发
    1.5 水稻蛋白质组学研究
        1.5.1 水稻种子活力蛋白质组学研究
        1.5.2 水稻低温、淹水逆境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二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不同引发处理效果比较
        2.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模拟田间生长的影响
        2.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2.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陈种子和幼苗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陈种子差异蛋白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抗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3.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淀粉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3.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低温逆境下差异蛋白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抗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4.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4.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淹水逆境下淀粉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4.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淹水逆境下差异蛋白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淹水复合逆境抗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2.1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种子活力和生活力的影响
        5.2.2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5.2.3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2.4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淀粉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2.5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活性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2.6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2.7 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或淹水逆境响应基因表达的影响
        5.2.8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复合逆境下差异蛋白分析
        5.2.9 锌铁螯合物引发的杂交水稻种子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下共表达蛋白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6)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冬季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1.1.1 电解质渗透率
        1.1.2 丙二醛含量
        1.1.3 脯氨酸含量
        1.1.4 可溶性蛋白含量
        1.1.5 叶片相对含水量
        1.1.6 抗氧化酶活性
    1.2 增温保温对草坪草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增温保温的方法
        1.2.2 增温保温对草坪草的影响
    1.3 浇水对草坪草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1 土壤含水量与气温
        2.4.2 单位面积叶片枯黄比例
        2.4.3 Grass Index与 NDVI
        2.4.4 叶片相对含水量
        2.4.5 电解质渗透率
        2.4.6 丙二醛含量
        2.4.7 叶绿素含量
        2.4.8 游离脯氨酸含量
        2.4.9 可溶性蛋白含量
        2.4.10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长的影响
        3.1.1 土壤含水量和气温的变化
        3.1.2 单位面积叶片枯黄比例
        3.1.3 Grass Index
        3.1.4 NDVI
    3.2 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叶片相对含水量
        3.2.2 电解质渗透率
        3.2.3 丙二醛含量
        3.2.4 叶绿素含量
        3.2.5 游离脯氨酸含量
        3.2.6 可溶性蛋白含量
    3.3 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3.3.2 过氧化物酶
        3.3.3 过氧化氢酶
        3.3.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4 讨论
    4.1 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长的影响
    4.2 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4.2.1 叶片相对含水量
        4.2.2 电解质渗透率
        4.2.3 丙二醛含量
        4.2.4 叶绿素含量
        4.2.5 游离脯氨酸
        4.2.6 可溶性蛋白含量
    4.3 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4.3.2 过氧化物酶
        4.3.3 过氧化氢酶
        4.3.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抗寒生理研究进展
        1.1.1 抗氧化系统与抗寒性
        1.1.2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
        1.1.3 膜氧化损伤与抗寒性
        1.1.4 激素与抗寒性
        1.1.5 光合作用与抗寒性
    1.2 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研究
        1.2.1 植物抗寒相关基因
        1.2.2 蛋白质与植物抗寒性
    1.3 植物抗逆性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逆性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 冬油菜抗寒研究进展
    1.6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温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生理特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生理参数的影响
        2.2.2 低温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内源激素的影响
        2.2.3 低温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生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2.3.2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光合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药品配置
        3.1.3 三氯乙酸-丙酮(TCA-丙酮)沉淀法提取冬油菜总蛋白
        3.1.4 双向电泳分离蛋白及凝胶染色
        3.1.5 图像采集和凝胶保存
        3.1.6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3.1.7 质谱鉴定
        3.1.8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菜型冬油菜叶片响应低温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
        3.2.2 白菜型冬油菜根系响应低温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
    3.3 讨论
        3.3.1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叶片差异蛋白点的影响
        3.3.2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根系差异蛋白点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响应低温胁迫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RNA提取、检测与RNA-seq文库制备
        4.1.3 RNA-Seq测序及分析
        4.1.4 qRT-PCR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Illumina测序和组装评估
        4.2.2 叶片和根部的差异表达基因
        4.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pathway富集分析
        4.2.5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对冷应激的响应
        4.2.6 qRT-PCR验证(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相关基因克隆及定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蛋白质组及转录组分析
        5.1.3 总RNA提取
        5.1.4 反转录
        5.1.5 基因克隆及相对定量
        5.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7 相对定量结果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OR15b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分析
        5.2.2 PYL11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分析
        5.2.3 基因定量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BN115 蛋白及COR15b基因表达的影响
        5.3.2 低温胁迫对冬油菜ABA受体基因PYL11 表达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8)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的分子响应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附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Cd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 Cd胁迫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1.1.1 Cd胁迫对植物的生长抑制
        1.1.2 Cd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Cd胁迫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1.4 Cd胁迫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2 植物对Cd的吸收、转运及积累
        1.2.1 植物对Cd的吸收
        1.2.2 植物体的Cd转运
        1.2.3 植物体内的Cd分布
    2 Cd介导的信号转导及基因表达
        2.1 Cd诱导的信号转导
        2.1.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级联
        2.1.2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信号
        2.1.3 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信号
        2.1.4 钙离子信号
        2.1.5 植物激素信号
        2.2 响应Cd胁迫的转录因子
    3 植物对Cd的解毒途径
        3.1 苯丙烷代谢
        3.2 谷胱甘肽代谢
        3.3 植物螯合素的合成
        3.4 金属硫蛋白合成
    4 NO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4.1 NO性质及产生途径(酶促途径和非酶促途径)
        4.1.1 NO化学性质
        4.1.2 NO产生途径
        4.2 NO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4.2.1 NO与植物种子萌发
        4.2.2 NO与植物生长发育
        4.2.3 NO与植物衰老
        4.3 NO对Cd胁迫的缓解效应
        4.4 NO调控的植物转录组研究概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幼苗的Cd耐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来源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1.3.2 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1.3.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1.3.4 酶活性测定
        1.3.5 脯氨酸含量测定
        1.3.6 丙二醛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相对干物质含量及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2 Cd胁迫10个草地早熟禾材料光合色素差异
        2.3 Cd胁迫下综合评价指标的耐Cd系数
        2.4 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草地早熟禾耐Cd性
        2.5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叶片中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2.6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叶片中脯氨酸及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指标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3.2 Cd胁迫草地早熟禾幼苗质膜过氧化和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内源NO对草地早熟禾Cd胁迫的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 内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内源NO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2.4 内源NO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2.5 内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2.6 Cd胁迫下NO合成抑制剂及清除剂对草地早熟禾叶片内源NO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NO介导的草地早熟禾Cd耐性的生理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培养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一
        1.2.2 试验二
        1.3 测定方法
        1.3.1 发芽相关指标计算
        1.3.2 根系形态的扫描
        1.3.3 Cd含量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
        2.1.1 对发芽率、胚根胚芽长度的影响
        2.1.2 对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6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7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丙二醛的影响
        2.8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抗氧化酶的影响
        2.9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10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形态的影响
        2.11 NO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Cd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耐Cd型与敏感型草地早熟禾品种的Cd耐性分子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培养和处理
        1.2 RNA提取、Illumina测序和从头组装
        1.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鉴定和功能注释
        1.4 转录调控因子的预测和分类
        1.5 中枢TFs与监管互动之间的网络分析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 结果分析
        2.1 2个品种响应Cd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表型特征
        2.2 Cd胁迫诱导的DEGs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耐Cd型对Cd胁迫的转录调控概况
        2.4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DETs)
        2.5 差异表达的受体激酶、蛋白修饰和降解基因
        2.6 植物激素和钙信号相关的DEGs
        2.7 DEGs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关键代谢途径及其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的调控
        3.2 通过植物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的转录调控
        3.3 翻译后修饰与蛋白质降解的调控
        3.4 描述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反应的转录调控网络假想模型
    4 结论
第六章 外源NO介导的草地早熟禾Cd耐性的分子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和处理
        1.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RNA-Seq
        1.3 序列拼接和注释
        1.4 基因表达水平的量化和差异表达分析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2.2 R型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3 Cd胁迫下外源NO诱导的R型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4 外源NO介导的R型Cd解毒相关途径
        2.5 外源NO介导的R型响应Cd胁迫关键功能基因
        2.6 M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7 Cd胁迫下外源NO诱导的M型 GO富集分析
        2.8 Cd胁迫下外源NO诱导的M型 KEGG富集分析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 讨论
        3.1 外源NO诱导木质素合成代谢响应Cd胁迫
        3.2 外源NO诱导氨基酸的合成和代谢响应Cd胁迫
        3.3 ROS、Ca~(2+)和NO信号之间的互作是植物Cd胁迫响应机制之一
        3.4 外源NO诱导生长素合成响应Cd胁迫
        3.5 外源NO诱导植物激素合成响应Cd胁迫
        3.6 外源NO诱导草地早熟禾糖代谢及信号转导是其适应Cd胁迫的策略之一
        3.7 外源NO诱导脂质代谢及脂肪酸代谢响应Cd胁迫
    4 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潜在下游基因与TFS相互作用的KEGG功能总结
附表2 差异表达的蛋白降解基因
附表3 差异表达的蛋白修饰基因
附表4 差异表达的受体激酶基因
附表5 植物激素和钙信号相关的DEGS
附表6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的KEGG通路分析
附表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附表8 氨基酸运输和代谢中的COG分析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苍耳锰耐性的生理机制及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锰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锰污染现状
        1.1.2 锰污染的危害
    1.2 生态型的定义与分类
    1.3 锰对植物的影响
        1.3.1 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锰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1.3.3 锰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4 锰对植物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1.4 植物体内锰的累积、分布和赋存形态
        1.4.1 锰在植物体内的累积
        1.4.2 锰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
        1.4.3 锰在植物体内的赋存形态
    1.5 植物对锰的分子响应机制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问题提出
        1.6.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锰胁迫对苍耳物候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植物培养与实验处理
        2.1.3 种子萌发和生长指标的测定
        2.1.4 物候期的观测
        2.1.5 生物量的测定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锰胁迫对苍耳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锰胁迫对苍耳物候的影响
        2.2.3 锰胁迫对苍耳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的种子萌发特性
        2.3.2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的物候特征
        2.3.3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的生物量分配策略
    2.4 小结
3 锰胁迫对苍耳叶片和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培养与实验处理
        3.1.2 显微结构观察
        3.1.3 表皮气孔观察
        3.1.4 超微结构观察
        3.1.5 测量与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锰胁迫对苍耳叶片形态与结构的影响
        3.2.2 锰胁迫对苍耳根系形态与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叶片的形态结构变化
        3.3.2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根系的形态结构变化
    3.4 小结
4 苍耳对锰胁迫的光合及生理生化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植物培养与实验处理
        4.1.3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4.1.4 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锰胁迫对苍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2.2 锰胁迫对苍耳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的光合生理特性
        4.3.2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的抗逆生理特性
    4.4 小结
5 锰在苍耳器官和亚细胞水平的积累分配规律及赋存形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植物培养与实验处理
        5.1.3 植物收获与分析
        5.1.4 锰的亚细胞组分测定
        5.1.5 锰的化学形态测定
        5.1.6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锰胁迫下苍耳各器官锰的积累分配规律
        5.2.2 锰在苍耳中的亚细胞分布
        5.2.3 锰在苍耳中的化学形态
    5.3 讨论
        5.3.1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对锰的累积和转运特征
        5.3.2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中锰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5.3.3 锰胁迫下2种生态型苍耳中锰的化学形态特征
    5.4 小结
6 苍耳叶片响应锰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植物培养与实验处理
        6.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6.2.2 cDNA文库构建与RNA-Seq测序
        6.2.3 数据组装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6.2.4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
        6.3.2 Unigenes功能注释与分析
        6.3.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6.3.4 苍耳可能参与锰胁迫防御和解毒机制的候选基因及其表达
        6.3.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6.4 讨论
        6.4.1 苍耳转录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6.4.2 2种生态型苍耳在锰胁迫下的转录水平差异
        6.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6.4.4 锰胁迫防御和解毒相关基因及功能预测
    6.5 小结
7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基因BvGT708和BvGT74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2.1 低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甜菜抗寒性研究进展
        1.2.3 低温对甜菜素合成的影响
    1.3 甜菜素研究进展
        1.3.1 植物色素与甜菜素
        1.3.2 甜菜素理化性质
        1.3.3 甜菜中甜菜素的研究进展
        1.3.4 甜菜素合成及关键酶研究进展
    1.4 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1.4.1 糖基转移酶简介
        1.4.2 糖基转移酶与花青素的合成
        1.4.3 糖基转移酶与甜菜素的合成
        1.4.4 糖基转移酶与植物抗逆性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引物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低温胁迫下观赏甜菜生理指标的测定
        2.2.2 红甜菜BvGT708、BvGT74 基因序列的获得
        2.2.3 BvGT708、BvGT74 基因克隆
        2.2.4 BvGT708、BvGT7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 BvGT708、BvGT74 基因表达分析
        2.2.6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
        2.2.7 农杆菌介导BvGT708、BvGT74 转化拟南芥
        2.2.8 农杆菌介导BvGT708转化烟草
3 结果与分析
    3.1 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
        3.1.1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的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3.1.2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1.3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3.1.4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1.5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1.6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可溶性糖的影响
        3.1.7 低温胁迫对观赏甜菜脯氨酸的影响
        3.1.8 隶属函数法评价植物抗寒性
    3.2 低温胁迫下观赏甜菜甜菜素含量变化
    3.3 红甜菜叶片总RNA提取
    3.4 红甜菜BvGT708、BvGT74 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4.1 红甜菜BvGT708、BvGT74 基因的克隆
        3.4.2 BvGT708、BvGT74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BvGT708、BvGT74 表达分析
        3.5.1 BvGT708、BvGT74 不同时期表达分析
        3.5.2 低温胁迫下BvGT708、BvGT74 表达分析
    3.6 表达载体构建
        3.6.1 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 BI121-GFP-BvGT708 构建
        3.6.2 pBI121-BvGT708 表达载体构建
        3.6.3 pBI121-GT74表达载体构建
    3.7 BvGT708基因转入模式植物
        3.7.1 BvGT708转化拟南芥
        3.7.2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鉴定
        3.7.3 BvGT708转化烟草
        3.7.4 转基因烟草的PCR鉴定
4 讨论
    4.1 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评价
    4.2 甜菜素响应低温胁迫
    4.3 BvGT708、BvGT74 响应低温胁迫
    4.4 BvGT708、BvGT74 基因表达与甜菜素积累的相关性
    4.5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筛选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授粉与剪枝打顶对肉苁蓉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影响研究[D]. 马旭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影响玫瑰抗旱性与花香合成的机理研究[D]. 邢勇翔. 扬州大学, 2021(08)
  • [3]祁连山高山嵩草抗寒生理特性研究[D]. 李莉莎.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增温与施氮对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冯月.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锌铁螯合物引发对杂交水稻种子活力和低温、淹水及其复合逆境抗性调控的研究[D]. 林程. 浙江大学, 2021(07)
  • [6]保温和浇水处理对冬季胁迫下结缕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单旭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及转录组分析[D]. 赵艳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8]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的分子响应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研究[D]. 鲜靖苹.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9]苍耳锰耐性的生理机制及转录组学研究[D]. 潘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10]两种观赏甜菜抗寒性分析及糖基转移酶基因BvGT708和BvGT74克隆[D]. 王飞.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超氧化物歧化酶与植物抗逆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