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道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广大道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一、广大道教徒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指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周其钢[2](2014)在《衡阳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宗教活动场所中的矛盾纠纷,大多数都是因为经济原因引起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不仅直接影响着团体的凝聚力和场所的稳定,也关系着广大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宗教组织的发展,决定了其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和较高的运作效率来使组织完成社会使命。目前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很少,社会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度,而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问题确实是目前宗教活动场所亟需解决的问题。衡阳市是宗教工作的重点市,对衡阳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帮助衡阳乃至全国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人员认清当前宗教场所存在的问题,规范其财务管理行为,提高宗教活动场所社会公信度及其运作效率,保证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良好的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明确界定了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目标、特征及内容,结合衡阳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了衡阳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衡阳市境内的寺庙道观为例,具体说明了衡阳市寺庙道观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刘瑞琳[3](2014)在《价值敏感性的技术设计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突飞猛进的技术变革,有效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涌现的伦理道德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教授芭提雅·弗里德曼(Batya Friedman)等人提出了价值敏感性的技术设计方法:价值敏感性设计(Value Sensitive Design),提倡在技术设计阶段除了考虑技术类的实用性价值之外,还要将更加广泛的人类价值纳入其中,并把这些价值有效地体现于技术产品设计中。这一方法和设计理念同样得到了“荷兰学派”的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领域的学者的关注。价值敏感性的技术设计是一种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全面系统地考量人类福祉、尊严、隐私、安全、知情同意、公正等人类价值的技术设计方法,它的提出起源于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技术哲学研究更加关注与技术有关的技术设计问题,技术设计成为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重要指涉,而技术设计的伦理学诉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对“价值”的解读,是在技术伦理学的视阈下进行的。技术设计活动愈来愈复杂,社会性不断增强,当技术设计中同一价值主体面临价值抉择或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利益诉求发生冲突需要权衡取舍时,技术设计活动中的设计人员应当根据一定的价值级序确定适用价值或优先适用的价值,因此,需要技术设计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设计过程,促进技术设计的人性化和健康发展。价值敏感性设计假设技术设计过程是负载价值和道德相关的,旨在以一种原则的和综合的整体视角方法去说明贯穿设计过程的人的价值,“道德物化”、“劝导技术”和“感性工学”都是价值敏感性设计在当今工业设计领域和社会领域的类比实践理念和方法。价值敏感性设计采用一个综合性的三重方法论,包括概念(conceptual)、经验(empirical)和技术(technical)调查的方法:概念性方法,对涉及的人类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哲学阐释;经验性方法,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使用调研、访谈、观察、实验操作、资料收集、用户行为分析和人体生理测量等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中的技术人工物和评估某个特定技术设计成果;技术调查方法,研究现有技术性能及相关机制如何支持或阻碍人的价值和用系统的主动设计来支持概念研究中的价值考量。价值敏感性设计提倡在技术设计的早期进行主动设计和调整,区分拓宽了技术设计中的价值范畴和利益相关者。尽管还要面对“技术专家统治论”的质疑,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但价值敏感性设计作为技术设计的创新方法,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价值敏感性设计方法分析和改进植入性电子系统的安全设计和网页浏览器中cookies的安全设计,对其他相关技术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价值敏感性设计起源于欧美,鉴于中西技术文化特征和背景的巨大差异,需要对中西技术传统与模式和思维文化传统以及中西方技术革命和现代技术创新进行对比研究,进行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以道驭术”思想与价值敏感性设计的对比观照。儒家智慧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作为具体行为规范的统一,或许可以疏解价值敏感性设计的道德相对主义困境。构建中国情境下的价值敏感性设计研究,必须立足中国技术文化语境,结合“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效指导中国的技术设计实践,才能实现中国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研究的后发优势。

罗中[4](2013)在《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社会研究》文中提出宗教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民族的凝聚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含有民族和宗教两重特性,宗教文化上的统一和认同感,往往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有宗教信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不可回避的因素。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既符合新时期对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论需要,又符合正确处理宗教之间,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关系的现实国情。本论文的题目为《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社会研究》,尝试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中的有益因素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2、从现实层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如何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贡献。3、尝试提出少数民族宗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路径选择。论文共五章,分为导论和正文两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问题。正文部分:第一章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特点作了大致阐述,并结合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鲜明的民族化特征;宗教信仰形态多样同时并存;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文化、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等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二章对和谐社会理论与宗教和谐理论进行探讨,阐述两种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内涵。社会和谐的执政理念是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宗教和谐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把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联系起来,有利于宗教与社会形成协调关系,有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第三章论述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民族即一母所生兄弟的和睦思想;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多元信仰和平相处的思想。少数民族宗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所以,在其原始信仰或宗教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的训导与启示。因此,挖掘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中的和谐资源,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信仰实践加以创新发展,使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成为更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第四章少数民族宗教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层面论述少数民族宗教对国家统一、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处理民族宗教与国家间的关系:既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对宗教进行合法的管理与控制。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和谐,为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理想,需要既有力又理性的社会控制。第五章从现实层面探讨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研究,归根究底是要研究如何使其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所以对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探讨不可或缺。本章首先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内涵,引用宗教学界提出的前沿理论宗教与文化生态平衡观点,来分析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及其在维系中国宗教文化生态平衡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其次尝试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选择:兴边富民的理念、宗教信仰和谐思想的引导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持续的影响着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也应适应社会辅助政治,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不同的民族宗教之间固然有差异,但其追求和谐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历史已充分展现了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为宗教与和谐社会之间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的资源。

韩晓晔[5](2013)在《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既是一项新闻语言学的工作,也是一项语用学和批评语言学的工作。任何学术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中国语言学对新闻语言的研究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语法修辞分析的语料或是语体研究的文本加以分析,但新闻语言也是一种公共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新闻语言的现代性既是社会生活现代性的一种标志,更是对于社会语言生活现代性的一种型塑,新闻语言已经明显承担起为社会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发展导夫先路的任务。因此,本文的基本目标是:第一,通过对于中国新闻语言中指称序列的分析,了解新闻语言在指称序列问题上的性质、类型特征及其形成动因,丰富语言学对于指称序列的认识:第二,更要通过对新闻语言中指称的序列问题的具体考察,有效地认识中国新闻语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识中国新闻语言现代性艰难而有效的进步,认识如何推进中国新闻语言乃至整个社会语言生活的现代化、民主化、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新闻语言是如何揭示着同时也型塑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具有几千年宗法制传统,当代中国正大步迈向现代化;中国的新闻生活是一个具有高度的信息垄断性,中国新闻正在发生强烈的现代变革;汉语是一种孤立语,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序列”正是语序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选择中国新闻语言的指称序列问题,这既是一个中国当代生活中一个非常“自己”的重要问题,也是汉语研究中一个更加“自己”的问题.本文的主要方法是:以批评语言学、“新言语行为分析”、观念史学等为主要理论工具,以创刊至今的《人民日报》为主要语料来源。由此,我们从对“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重新定义出发,讨论了新闻语言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类别,指出“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就是“新闻媒体语言中由若干成员按一定维度在线性过程中排列的集合而构成的一种图式。这一图式不断的强烈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也不断的重塑社会的意识形态”。由此,新闻语言指称序列应该分为两种类型:普通序列和重要序列。他们的语用规律非常不一致,前辈学者研究发现的制约汉语序列的规则,通常只适用于新闻语言中的一般序列,而重要序列则需要另加分析。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值得成为“新闻”传播,只有“目标受众最需要的”的才最有资格成为“新闻”,由此,我们必须首先分析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人物、重要地名、重要机构和重要术语等类指称序列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首先,我们通过分析新闻语言中重要人物指称序列,考察了指称序列与国家民主化进程的关系。指出新闻报道中多是比较僵化、死板、固定的按照官衔或者职衔的高低来排序,忽略了新闻的关联性和易读性等原则。接着,我们通过分析新闻语言中重要争议地名的指称序列,考察了指称序列与外交的主体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对于一个国家间有争议地区的地名,究竟是称为“独岛”、“竹岛”、“独岛(日本称为‘竹岛’)”或“竹岛(韩国称‘独岛’)”,这不仅仅是如何有效地坚持新闻语言客观性的问题,也是如何准确而恰当地表达新闻立场与话语权力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问题。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分析了有争议地区地名指称形式的语用原则应该遵循“新闻客观”、“国家利益”、“语用有序”三大原则,以及“原叙转述分别”、“行为主体与行为匹配”、“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分别”、“标题正文分别”等具体原则。其次,我们通过分析新闻语言中重要权力机构指称序列,考察了我国权力机构指称序列的变化与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提高的关系。再次,我们通过分析政治核心术语指称序列,考察了其变化与我国社会思想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此外,我们还通过对新闻语言中其他的特殊序列,包括我国现代宗教的排序、各民主党派的排序以及国际事务中行为主体的指称序列的分析,考察了序列变化与生活多元化的关系。最后,我们从“新言语行为分析”和范畴化、关联理论等角度讨论制约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动因和语用原则,对如何促进中国新闻语言的现代性提出我们的认识。并汇总出改革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的一系列建言。

中国道教协会[6](2007)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各省(市、区)道教协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把道教界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现就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张继禹[7](2005)在《爱国爱教 弘道利人 开创道教事业的新局面——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张敏[8](2005)在《努力加强道教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文中研究表明6月22日至24日,盛夏的北京,骄阳似火。北京国谊宾馆内,会议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这是历年来道教界规模最大、代表性最广泛的一次代表会议: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300位代表齐聚北京,为新世纪中国道教事业?

张兴发[9](2004)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闵智亭道长羽化登真》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道教协会[10](2004)在《闵智亭会长生平》文中提出

二、广大道教徒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大道教徒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衡阳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宗教活动场所的概况与财务管理理论
    2.1 我国宗教活动场所的概况
        2.1.1 宗教的基本概况
        2.1.2 宗教活动场所的界定
        2.1.3 宗教活动场所的性质
    2.2 财务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2.2.1 财务管理的内涵
        2.2.2 财务管理的目标
    2.3 我国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工作概念
        2.3.2 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
        2.3.3 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工作的特征
        2.3.4 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
第三章 衡阳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现状
    3.1 衡阳市宗教事业现状
        3.1.1 衡阳市佛教事业发展的现状
        3.1.2 衡阳市道教事业发展的现状
        3.1.3 衡阳市天主教事业发展的现状
    3.2 衡阳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工作状况
        3.2.1 衡阳某寺庙具体的财务报表分析
        3.2.2 衡阳市寺庙整体的财务状况分析
第四章 衡阳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衡阳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4.1.2 宗教活动场所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4.1.3 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漏洞
        4.1.4 收入支出管理松散,资产管理不善
        4.1.5 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
        4.1.6 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
    4.2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4.2.1 宏观原因
        4.2.2 微观原因
第五章 规范衡阳市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借鉴我国古代佛教宗教财产管理的经验
        5.1.1 借鉴历代政府对宗教财产的管理经验
        5.1.2 借鉴寺庙内部的财产管理制度
    5.2 加强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监督管理能力
        5.2.1 政府引导宗教活动场所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5.2.2 推进宗教活动场所财务规范管理全面铺开
        5.2.3 探索推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5.3 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的外部监管制度
        5.3.1 实行统一票据,加强监管
        5.3.2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5.3.3 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
    5.4 立足衡阳,推进全国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工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调查问卷

(3)价值敏感性的技术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学者的探讨
        1.2.3 评价
        1.2.4 研究的理论空间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价值敏感性视角技术设计的缘起
    2.1 技术设计的哲学追思
        2.1.1 兴起背景
        2.1.2 视角分化与融合
        2.1.3 技术设计的伦理学诉求和价值追问
    2.2 技术设计的价值敏感性向度
        2.2.1 价值的多维阐释
        2.2.2 技术设计的价值敏感性旨趣
    2.3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理论背景和历史嬗变
        2.3.1 理论背景
        2.3.2 历史嬗变
第3章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理论解读
    3.1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概念界定和解析
        3.1.1 价值敏感性的界定
        3.1.2 价值敏感性设计的含义
    3.2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实践观照
        3.2.1 实践观照之一:道德物化
        3.2.2 实践观照之二:劝导技术
        3.2.3 实践观照之三:感性工学与情感设计
    3.3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三重方法论研究范式
        3.3.1 概念诉求
        3.3.2 实证支撑
        3.3.3 技术检视
    3.4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特点与创新
        3.4.1 积极主动地影响设计
        3.4.2 兼具互动与协调
        3.4.3 价值范畴的区分与拓展
        3.4.4 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区分
    3.5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理论辨析
        3.5.1 质疑:技术专家统治论?
        3.5.2 应用局限
第4章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实证研究
    4.1 植入性电子系统安全设计的伦理审视: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为例
        4.1.1 案例简介
        4.1.2 ICD安全设计的价值考量
        4.1.3 我国ICD临床应用的伦理现状
        4.1.4 ICD安全技术机制设计
    4.2 网页浏览器中的Cookies与知情同意
        4.2.1 案例简介
        4.2.1.1 Cookies技术分析
        4.2.1.2 Cookies技术的应用
        4.2.2 Cookies安全设计的预设价值
        4.2.3 Cookies安全设计的现状审查
        4.2.4 构建网页浏览器Cookies安全机制
第5章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中国实践
    5.1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中国情境
        5.1.1 中西技术传统与模式的区别
        5.1.2 中西思维文化传统的差异
        5.1.3 技术革命和现代技术创新的不同步
    5.2 从“以道驭术”到价值敏感性设计
        5.2.1 “道”论
        5.2.2 “术”论
        5.2.3 以道驭术
        5.2.4 以道驭术与价值敏感性设计
    5.3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中国观照
        5.3.1 “人本”的技术设计
        5.3.2 技术设计的民主
    5.4 追赶与超越:中国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研究的后发优势
        5.4.1 立足中国本土的追赶之路
        5.4.2 超越:中国智慧的积极面向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1.1 价值敏感性设计是价值导向的实践性创新技术设计方法
        6.1.2 价值敏感性设计的验证和应用
        6.1.3 重视价值敏感性设计研究的中国本土化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2.1 价值敏感性技术设计的实践应用
        6.2.2 技术设计中的价值预设和实践偏离
        6.2.3 对普适的预设价值和价值共识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4)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0.2 相关研究动态
    0.3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1章 传统延续: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1.1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的分布
        1.1.1 原始宗教
        1.1.2 道教
        1.1.3 佛教
        1.1.4 伊斯兰教
        1.1.5 基督教
    1.2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1.2.1 宗教信仰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1.2.2 宗教信仰形态多样同时并存
        1.2.3 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文化、风俗习惯融为一体
第2章 继承创新:和谐社会与宗教和谐理论
    2.1 和谐社会理论
        2.1.1 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
        2.1.2 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
        2.1.3 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2.2 宗教和谐理论
        2.2.1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和谐理论的探索实践历程
        2.2.2 宗教和谐理论的逐步形成
        2.2.3 宗教和谐理论的内涵
第3章 各美其美:少数民族宗教中的和谐思想
    3.1 民族即一母所生兄弟的和睦思想
        3.1.1 各族关于民族即同胞兄弟的传说
        3.1.2 同族异姓为一母所生兄弟的观念
    3.2 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思想
        3.2.1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认识观
        3.2.2 取舍有度保护自然的生存观
        3.2.3 顺应自然美化环境的居住观
    3.3 多元宗教信仰和平相处的思想
        3.3.1 多种宗教信仰寺庙相邻而处的建筑布局
        3.3.2 多种宗教神祗共居一寺同享祭祀的习俗
        3.3.3 对不同宗教不予以区别对待的朴实信仰现象
第4章 美美与共:少数民族宗教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1 少数民族宗教与国家统一
        4.1.1 历代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的促进作用
        4.1.2 少数民族宗教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社会功能
    4.2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4.2.1 “多族多教一国”的民族国家模式
        4.2.2 多元宗教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4.3 正确处理民族宗教与国家间的关系
        4.3.1 坚持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3.2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第5章 美在和谐: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5.1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内涵
        5.1.1 融洽的民族关系是建设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前提
        5.1.2 宗教生态平衡是维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条件
        5.1.3 文化生态平衡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动力
    5.2 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5.2.1 兴边富民理念的确立
        5.2.2 宗教信仰和谐思想的引导
        5.2.3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新闻指称序列的研究现状、分析思路和论文框架
    1.1 研究现状
        1.1.1 新闻语言问题的研究现状
        1.1.2 指称问题的研究现状
        1.1.3 序列问题的研究现状
    1.2 分析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理论资源
        1.2.3 技术路径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新闻语言中指称序列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类型
    2.1 序列的基本性质
        2.1.1 序列的基本要素
        2.1.2 序列的一般特性
        2.1.3 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特殊属性
    2.2 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基本类型
        2.2.1 一般序列与重要序列
        2.2.2 固化序列、半固化序列、非固化序列
        2.2.3 显性序列和非显性序列
        2.2.4 单一序列和非单一序列
    2.3 小结
第三章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与国家的民主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一
    3.1 新闻语言中人物身份指称常见类型
        3.1.1 单纯性指称
        3.1.2 复合性指称
    3.2 新闻语言中人物复合身份指称序列研究
    3.3 新闻语言中不同人物身份指称序列研究
        3.3.1 对新闻报道中两份名单序列的解析
        3.3.2 中央领导层指称序列的一般语用规则
        3.3.3 中央领导层指称序列的最新语用规则
    3.4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和建言
        3.4.1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3.4.2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3.4.3 人物身份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四章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与外交的主体——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二
    4.1 与中国主权相关的有争议地名序列研究
        4.1.1 “钓鱼岛”与“尖阁群岛”指称分析
        4.1.2 “南沙群岛”与“斯普拉特利群岛”指称分析
        4.1.3 有关“黄岩岛”指称分析
        4.1.4 “中国南海”与“南中国海”指称分析
    4.2 与中国主权无关的有争议地名序列问题研究
        4.2.1 “北方四岛”与“南千岛群岛”指称分析
        4.2.2 “独岛”与“竹岛”指称分析
        4.2.3 “马岛”与“福克兰群岛”指称分析
    4.3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和建言
        4.3.1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4.3.2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4.3.3 争议地名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五章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与社会的法治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三
    5.1 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指称序列
        5.1.1 “党政军”与“四大班子”指称序列
        5.1.2 “党委”与“人大”指称序列
        5.1.3 “党委”与“政府”指称序列
        5.1.4 “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指称序列
    5.2 国家司法机构的指称序列
        5.2.1 国家司法机构指称序列的类型
        5.2.2 国家司法机构指称序列的解释
    5.3 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指称序列
        5.3.1 国务院组成部门指称序列的变化
        5.3.2 国务院组成部门指称序列的基本规律
    5.4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与建言
        5.4.1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5.4.2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5.4.3 权力机构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六章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与思想的现代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四
    6.1 中共指导思想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1.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6.1.2 邓小平理论
        6.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1.4 科学发展观
    6.2 国家建设目标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2.1.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并列指称的四个现代化
        6.2.2. 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并列指称的四个现代化
        6.2.3.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指称的新四化
    6.3 社会发展目标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3.1. “民主”、“文明”两项并列核心术语序列
        6.3.2. 富强、民主、文明三项并列核心术语序列
        6.3.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项并列核心术语序列
    6.4. 社会发展总布局并列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分析
        6.4.1.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4.2.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4.3.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4.4.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核心术语序列
    6.5 价值观核心术语序列的变化
        6.5.1. “五讲四美三热爱”指称序列
        6.5.2. “三讲”与“两个治国方略”指称序列
        6.5.3. “八荣八耻”指称序列
        6.5.4. “24字”核心价值观指称序列
    6.6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和建言
        6.6.1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6.6.2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6.6.3 核心术语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七章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与生活的多元化——中国新闻语言重要指称序列分析之五
    7.1 新闻语言中宗教指称序列研究
    7.2 新闻语言中民主党派指称序列研究
        7.2.1 民主党派指称序列的特殊现象
        7.2.2 民主党派指称序列特殊性的成因
    7.3 国际事务中行为主体指称序列
    7.4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问题与建言
        7.4.1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价值
        7.4.2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问题
        7.4.3 其他特殊指称序列变革的建言
第八章 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认知分析
    8.1 空间及其在时间上的投射:新闻语言指称序列排序的基本原则
        8.1.1 制约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一般原则
        8.1.2 制约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特殊原则
    8.2 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新闻语言指称序列的认知心理
        8.2.1 新闻指称的范畴化
        8.2.2 新闻指称序列的重新范畴化
    8.3 型塑与被型塑:新闻语言指称序列意识形态功能
结语:本文的主要贡献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附录:重要指称序列改革的建言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6)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一思想, 深刻领会学习十七大精神的重大意义
二、提高认识, 正确把握十七大基本精神
三、学以致用, 用实际行动实践十七大精神

四、广大道教徒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衡阳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现状研究[D]. 周其钢. 南华大学, 2014(05)
  • [3]价值敏感性的技术设计探究[D]. 刘瑞琳. 东北大学, 2014(03)
  • [4]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社会研究[D]. 罗中.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6)
  • [5]中国新闻语言中的指称序列研究[D]. 韩晓晔.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8)
  • [6]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的通知[J].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2007(06)
  • [7]爱国爱教 弘道利人 开创道教事业的新局面——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 张继禹. 中国道教, 2005(04)
  • [8]努力加强道教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N]. 张敏. 人民政协报, 2005
  • [9]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会长闵智亭道长羽化登真[J]. 张兴发. 中国道教, 2004(01)
  • [10]闵智亭会长生平[J].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 2004(01)

标签:;  ;  ;  ;  ;  

广大道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