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误诊误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论误诊误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论误诊误治研究的纵深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梅[1](2021)在《基于《金匮要略》复杂病症辨治体系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杂病经典《金匮要略》,挖掘临床应对棘手的复杂病症在“因、机、证、治”等方面的内涵、产生的原因、常见类型、应对思路及方法,为中医临床提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本文采用理论探讨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医案搜集、分析总结复杂病症在“因、机、证、治”等方面的复杂难辨内涵,挖掘复杂规律,总结建立复杂类型,探讨应对思路和方法。结果:1.杂病(证)古今含义不一,并非都是复杂病症。2.复杂病症临床广泛存在,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主要围绕杂病、两感、合病和并病、坏病和变证、难治病和疑难病、兼病(证)、慢性病等展开分析讨论,虽然对疾病认识较难统一,但不可否认,都是对复杂病症的一种客观认识,存在“名与实”的问题。3.基于临床需要的客观性、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学在诊治复杂病症方面的优势及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能力存在“继承不够”的客观事实,认识到回归中医学本土环境,继承好中医学原创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4.通过研究,认为造成临床诊治复杂病症困局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诊疗系统的特色决定的,司外揣内和整体审查都偏依赖于医者的主观认识;(2)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是有机体,具备开放、恒动、复杂的特征;(3)中医学理论具备系统的特点;(4)疾病病因多、病机杂、传变方式多、辨治思维活、辨证方法多的特点,使得复杂病症的应对难以把控;(5)患者层面,因其诉求多样性、模糊性而致使医者临证时较难把握;(6)医者层面,受其学识水平的影响,在认识病症本质方面主观性较强,有局限性,对疾病本质不易把控,造成临证复杂难辨。5.以《金匮要略》原文为依据,总结了八大复杂类型:脏腑经络相兼型、寒热错杂型、虚实夹杂型、多层病机型、有形与无形相兼为患型病、因病生变型、因治生变型、症状疑似型。杂病在“因、机、证、治”方面的复杂性存在广泛。6.通过分析《金匮要略》复杂病症类型,明晰诊治复杂病症困局所在,总结启发应对临床复杂病症的原则,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1)务求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2)勿虚虚、勿实实;(3)握好标本先后缓急;(4)把握整体,治未病;(5)有形实邪盘踞,攻所合;(6)整体联系,“辩证”治疗。7.基于《金匮》探讨复杂病症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多种辨证方法综合运用;(2)以常带变,知常达变;(3)整体观下辨病、证、体的有机运用;(4)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结论:复杂病症当代常见,以《金匮》为代表之一的中医学经典在诊治复杂病症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学好复杂病症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对辨治临床复杂病症有重要意义。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基于自身规律发展自己的优势,在追求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同时应不忘“继承”经典,经典之学为临床复杂病症的辨治提供源头活水。

曾思玲[2](2020)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类医案挖掘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两部医案类书中“湿热证”类医案进行筛查整理,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对该类医案的病名、症状、方剂、药物、脉象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尝试提炼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病位、证治规律,探讨古代医家诊疗“湿热证”的临证思路,以期能为以后“湿热证”的诊疗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影印本为底本,初步筛选出关于“湿热证”的医案有262例,其中《名医类案》96例,《续名医类案》166例,加以排除筛选后最终入组病案177例,并以此基础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运算;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然后结合历代医家对“湿热证”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1)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类医案出现的病名有66种,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疾病依次为黄疸、湿、脚气、痢、前阴病、痛痹、暑、痿、泄泻,频率均在4%以上。(2)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病案中出现的症状有92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依次为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纳差、发黄,频率均在23%以上;其次的腹胀、烦躁不安、腹痛、痞闷痞满、身重倦怠、小便不利、泄泻、口渴、恶寒、出汗症状,其频率亦高于12%。(3)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病案中出现的方剂有86首,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补中益气汤、龙胆泻肝汤、二陈汤,频率均在34%以上;其次的归脾汤、加味逍遥散、四物汤、清燥汤、四君子汤、平胃散、温胆汤、五苓散等,频率亦高于12%。(4)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病案中出现的药物有188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有白术、当归、茯苓,频率均在84%以上;其次为人参、炙甘草、甘草、苍术、黄柏、泽泻、黄芩、陈皮、柴胡,频率亦高于51%。(5)在《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病案中出现的脉象有79种,其中高频率脉象有数、濡、滑、弱、弦、大、缓、涩、滑数,频率均高于5%。2、关联规则运算结果(1)设定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20%,对入组医案的症状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得到症状=>症状关联组有27组,均为二阶关联。(2)设定支持度为5%,置信度为40%,对入组医案的方剂数据库及药物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得到方剂=>药物关联组有27组,均为二阶关联。(3)设定支持度为15%,置信度为90%,对入组医案的药物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得到药物=>药物关联组有18组,其中二项关联有4组,三项关联有11组,四项关联有3组。(4)设定支持度为5%,置信度为15%,对入组医案的症状数据库及方剂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得到症状=>方剂关联组有11组,其中二阶关联有6组,三阶关联有5组。(5)设定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40%,对入组医案的症状数据库及药物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运算,得到症状=>药物关联组有28组,均为二阶关联。结论:认为“湿热证”的病因主要为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所致,途径有外感湿热与湿热内蕴两种。症状表现可分为热象和郁象两方面,病位可在表亦可在里,具体表现为:中气充盛者可御邪于表,常以热象为主,病位以胃腑阳明证多见,症状常见肢体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瘙痒等;脾土运化失调、正气不足者,因素体水湿内蓄,两邪相遇,同气相求,当外感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时可直中于内,故症状常以郁象为主,病位以脾太阴经多见,症状常见有纳差、发黄、腹胀、腹痛、痞闷痞满、身重倦怠、泄泻、呕吐、恶心欲吐、恶寒等。在治疗方面,则按湿热之偏盛来遣方用药,或以清热、泄热为主,辅以燥湿、利湿;或以健脾燥湿为主,辅以清热,或清燥并重、二邪兼清。其论治特色有二:一为湿热兼清,重在祛湿;二为清补兼顾,注重兼护人身气血。

黄种杰[3](2019)在《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以及首次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支气管镜下评分这些指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关系,分析探讨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因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患者59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过程中至少完成1次支气管镜检查,确定其存在吸入性肺损伤。并于发病24小时内抽血查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并行胸部CT平扫检查。分析患者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C-反应蛋白、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支气管镜下评分、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利用Logistic分析及ROC曲线比较上述指标预测患者出现ARDS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诊断价值。结果(1)动脉血气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的pH值、PaCO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aO2方面,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两两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度组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均明显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中度组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重度组,P<0.001;轻度组与重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血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度组与中度组血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3)轻度组的RADS评分及支气管镜下评分均明显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度组的RADS评分及支气管镜下评分均明显低于重度组,P<0.001。经胸部CT与支气管镜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吸入性肺损伤患者,支气管镜及胸部CT表现各有其特点。其中,1例患者支气管镜下表现为轻度吸入性肺损伤的患者很快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ARDS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患者胸部CT影像表现为轻度吸入性肺损伤的患者,入院第1天未行支气管镜检查,第4天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表现为重度吸入性损伤,经积极治疗后仍遗留有主气道狭窄。(4)入院时所有患者的平均支气管壁厚度为(2.35±1.43)mm,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的支气管壁厚度分别为(1.82±0.39)mm、(2.68±0.88)mm、(6.39±1.57)mm。结果显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的支气管壁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明显,P<0.001。(5)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PaC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CRP、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支气管镜下评分、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评价患者预后(出现ARDS行有创机械通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420、0.889、0.666、0.891、0.864、0.914、1.000、0.991、0.986,P值分别为:0.598、0.010、0.271、0.010、0.016、0.006、0.001、0.001、0.001。提示在这些早期指标中,RADS、BWT及FOB评分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较高。(6)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胸部CT评分、支气管镜下评分、支气管壁厚度是影响吸入性肺损伤病情程度及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对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更高。结论入院24小时内的动脉血PaO2、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血CRP与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支气管镜下评分、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可作为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指标,其中胸部CT放射科医师评分(RADS)判断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更高。

谢亚可[4](2017)在《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普适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传感技术、认知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以及精准医疗、纳米材料、智能医疗设备和医疗机器人等不断取得新突破,人类正步入普适医疗新时代。普适医疗是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医疗数据感知化、医疗服务透明化、医疗资源共享化、诊疗用药精准化、就医体验便捷化、医疗成本节约化、医患沟通常态化等特点。普适医疗开创了新的医疗时代,拓展了人类健康观念,提升了医疗体系效率,促进了医患生态修复,也为应对当下医疗困境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引发医疗颠覆变革的同时,新的技术生态和时代环境也在冲击、重构现有医疗伦理体系。一方面,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配失衡等传统医疗伦理问题将得到极大纾解。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负效应也不期而至,全时全景隐私监视、医疗数字鸿沟加剧、医患关系物化、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医疗技术风险递增、医疗消费主义兴盛、非现场医疗及智能医疗设备引发新的医疗纠纷等新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风险层出不穷,呼唤建立新时代的医疗伦理体系。本文从医疗隐私与安全、医疗责任、医疗公平、医患关系等四个主要伦理议题出发,探讨普适医疗环境下的伦理风险及应对路径。隐私与安全问题是普适医疗应用推广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适医疗环境下,“在线”和“监视”将成为一种必然和生活状态,个人医疗隐私泄露与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医疗隐私的内涵、形式和种类不断拓展,大数据性、价值性不断增强,与其他个人信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为了获取更便捷、透明、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习惯于让渡更多隐私,导致对医疗隐私控制权的进一步削弱,传统隐私保护体系也开始在大数据技术冲击下土崩瓦解,隐私观或将被彻底颠覆。医疗信息隐私化、医疗隐私数据化、医疗数据开放化之势不可挡,隐私泄露风险从物理空间蔓延至数字空间……。重建新的医疗隐私保护框架迫在眉睫,文章从技术、法律、管理、自律和认知等层面提出了新时代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普适医疗倡导医疗生态圈内的人、财、物、设备等互联互通和信息高度共享,将实现各类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医疗成本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医患权利平等化趋势明显。然而贫富差距、数字素养差异构筑的数字医疗鸿沟,可能导致普适医疗技术、设备和服务不能真正被公平享用;电子医疗ID可能会使患者无法摆脱固化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基于个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偏见与歧视,普适医疗增强技术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机会不平等和代际不平等。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享受公共医疗服务,高端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高成本也将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群体的健康权利鸿沟。文章提出了医疗资源分配应坚持“贵义尚利”、“效率优先、增进公平”、“差别平等”等原则,并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重视弱势群体的健康权益、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等方面推进医疗公平建设。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云医疗、移动医疗等非现场医疗模式将成为主流医疗形态,大量具有上下文感知功能的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参与到健康管理和医疗救护过程中,可能引发新的医疗纠纷与医疗责任认定问题。非现场医疗的法律主体多,涉及到医生(本地医生、远程医生)、患者、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责任认定难度加大。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事故也将面临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的困境。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势在必行,应加强而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明确智能医疗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健全医疗技术审查和风险规避制度等。现行医疗环境下,医生被赋予了高角色期待、“关系就医”现象普遍、现代医学技术权利化凸显、医患信任脆弱不堪。普适医疗将彻底改变家长式的医疗模式和医患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赋予患者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医疗的权利,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流程和诊疗决策,与医生开展平等对话并主动管理自身健康,医患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然而,大量先进医疗设备的引入,使得医疗技术风险增加、医疗消费主义兴盛、医患关系物化趋势渐显。应理性认识普适医疗的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警惕医疗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大量社会风险问题的存在体现了普适医疗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但不能以此否定普适医疗的时代价值。面对普适医疗背景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综合平衡个人诉求、公共利益和市场需求,促使政府、技术工程师、医疗机构在政策制定、技术研发、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设计。有效应对和规避伦理风险,需要完善普适医疗技术设计,需要制度和伦理的协同制约,更需要培育一个德性的社会环境。

孟庆义,邱泽武[5](2017)在《2017中国含毒烟雾弹爆炸吸入性损伤医学救治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烟雾弹又称烟幕弹和发烟弹,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造成大范围的化学烟雾,其中部分含毒烟雾弹经常适用于特种作战与军事训练,如人质解救、反劫机、以及反恐等等,用途比较广泛,现为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并且常用的特种装备之一,属于非杀伤性武器[1-3]。烟雾弹使用不慎可致吸入性损伤,轻者可仅有刺激性咳嗽、胸闷等不

邬梦云[6](2016)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病人及国内核心期刊报道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例,了解其发病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提高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认识,积累临床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肉芽肿”、“乳腺炎”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1986-2015年30年间国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肉芽肿性乳腺炎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搜集2009年5月-2015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住院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对比文献报道病例,对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从1986年2015年共选取了98篇关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文献,共报道了2770例病例,其中7例(0.25%)男性,2763例(99.75%)女性,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为33.96岁。本院54病例中均为女性患者,在本院的病例报道中发病年龄在24-50岁之间,以31-35岁多发。2.本院有孕产史的患者占96.3%,有哺乳史的患者占79.6%,文献报道有孕产史的病例为97.8%,有哺乳史的病例为93.2%,且大部分于停止哺乳后3-5年内发病。3.本院的54例病例中有乳腺炎病史有4例,1例有垂体微腺瘤病史。文献回顾中可发现乳腺炎病史有38例文献,42例有乳房外伤史,13例患者有口服精神类药物史,49例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史,5例患者有垂体微腺瘤病史,2例患者高泌乳素血症。4.本院对41例患者行性激素检查,其中12例(29.3%)泌乳素均较正常值高。本院GM患者超重病人19例,占35.2%,肥胖病人12例,占22.2%,35.7%患者血脂异常。5.本院病例中GM的病程从4天到4年,平均5.83±10.18个月,文献报道的病程从2天到10年,平均病程为7.5个月。6.本院双侧发病患者7例,占13.0%,文献23例双侧发病的病例报道。本院累及2个及2个象限以上的有45例,占83.3%,文献报道病变累及2个及2个象限以上的病例122例,占29.4%。本院肿块平均长径为8.36cm,文献报道肿块的平均长径为4.20cm。本院位于左乳44.4%,位于右乳42.6%,文献报道位于左乳56.6%,位于右乳43.3%,本院单纯以肿块就诊的病例仅有10例,占18.5%。本院病例中溃后期患者26例,占48.1%,收集病例中已有窦道形成的病例26例,占48.1%,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的病例18例,占33.3%7.本院报道了16例(29.6%)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文献报道了399例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本院病例中有19例(35.2%)乳头畸形的患者,可见乳头溢液4例(7.4%);文献报道了225例乳头畸形的病例和106例乳头溢液的病例。8.本院24例送检病人中有4例(16.7%)细菌培养阳性,文献也有报道23例菌培阳性的病例。9.文献报道的误诊病例以乳腺癌为多,报道了322例。10.本院54例病例均采用中药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2例(3.7%)复发,复发后均行区段切除术后治愈,未见二次复发。结论:1.近5年病例报道急剧上升,提示本病发病率上升及广大医者对本病的认识日益加深有关。2.GM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GM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青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相对集中于30余岁,考虑与GM的发病因素相关。育龄期经产妇女为GM的主要发病人群。3.催乳素升高、肥胖、血脂异常、乳腺炎病史、药食物过敏史、口服避孕药史、乳房外伤史提示可能为GM发病的相关因素。4.GM的发病较为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并且有延绵难愈的特点。病程3个月内较多。5.病变部位左右相当,外上位置的肿块分布显着多于其余3个象限。6.GM患者可伴有结节性红斑,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畸形,乳头溢液等伴随症状。7.本院GM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复发率低,手术联合中药效果显着。

廖二元[7](2013)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文中研究表明"做人、做事、做学问"一文,其来由及目的已如作者在前言所述。作为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湘雅名医的廖二元教授,多年在医、教、研、管理和着述上成绩斐然。尤为可贵的是,他对人对事对学问的感悟甚丰。为不使其悟言一室之内,将其成文刊之,这也是此类文章首进本刊专论,看似非专业,但其与学术大有关联,想必惠于未临其境的读者,尤其肩负强国之梦的青年学子。读此文,有感有悟有行,无疑是作者所愿,亦是编者之望。

邓先琴[8](2012)在《PET/CT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据统计,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己升至第四位,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对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意义重大。目的:探讨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显像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及增强CT显像资料。根据PET/CT、CT图像分别对术后吻合口有无复发、其他部位有无转移进行诊断。再根据再次手术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综合做出最终临床确诊。将PET/CT及CT的诊断结果分别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分别计算18F-FDG PET/CT及CT对术后吻合口复发、有无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将两组诊断效能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PET/CT与CT对结直肠癌术后常见转移部位的诊断。患者PET/CT显像前均检测血清CEA水平,按CEA>5ng/ml将患者分为血清CEA正常组和血清CEA升高组,分别计算两组中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结果:42例患者中,最终诊断2例有复发无转移,19例有转移无复发,11例既有复发又有转移,10例既无复发也无转移。以病例数为单位,对于直结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情况的诊断,PET/CT与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9.3%、85.7%、68.4%、100%;61.5%、72.4%、69%、50%、80.8%;其中灵敏性及阴性预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结肠癌术后有无转移的诊断,PET/CT与增强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100%、100%、100%;63.3%、50%、59.5%、76%、40%;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结直肠癌常见转移部位的诊断,PET/CT均优于增强CT,尤其是在发生早期骨转移、大网膜、腹壁转移时。血清CEA正常的患者中,PET/C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37.5%,准确率为68.7%。在血清CEA升高的患者中,PET/C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100%。结论:1、PET/CT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有无吻合口复发、有无转移的诊断优于增强CT,尤其在发生早期骨转移、大网膜、腹壁转移时。2、PET/CT对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血清CEA。在血清CEA升高的情况下,PET/CT的诊断效能尤其高。3、PET/CT易漏诊肾脏病变,在怀疑肾脏转移时应结合其他影像学综合考虑。

陈焕然,郭成森,黄正明[9](2011)在《中国成人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展望》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医药知识普及程度和深度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部分地区还存在缺医少药、有病乱投医、误诊误治、过度医疗、虚假宣传等现象交叉存在。因此,在新形式下,中国成人医药教育将何去何从?本文对我国成人医药教育的现状做了深入分析,并对成人医药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有意探讨。

万胜[10](2011)在《“湖湘五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惟楚有才,於斯为盛”,湖湘大地人才辈出,特别是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层出不穷,世所共知,其间医学名家亦不泛其人,最着者有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欧阳錡五人,民间俗称“湖湘五大名老中医”。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湖湘大地传道、授业、临证,使湖湘中医焕发生机,为后人所景仰。他们集中代表了近、现代湖湘中医的学术成就,但是目前对他们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尚属阙如。目的:系统研究五大名老中医产生的历史背景;系统研究五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五大名老中医的成才规律。方法:主要采取文献整理和口述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语:“湖湘五大名老中医”是近、现代湖湘地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缩影,对“湖湘五大名老中医”的研究,不仅是对五位名医个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近百年来湖湘地区中医药发展的脉络、成就和学术发展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湖湘五大名老中医”的系统研究,对弘扬和继承他们的学术思想、提高当今中医临床水平有重要的意义。此研究填补了近、现代湖湘地区着名中医学家学术思想研究的空白。

二、论误诊误治研究的纵深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误诊误治研究的纵深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金匮要略》复杂病症辨治体系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复杂病症概述
    一、复杂病症概念认识
        (一)复杂病症相关概念
        (二)有关“复杂”的认识
        (三)复杂病症概念反思
    二、研究复杂病症的必要性
        (一)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三)中医学诊治复杂病症有优势
        (四)中医学存在“继承不够”的客观事实
第二部分 诊治复杂病症困局析因
    一、基于中医诊疗系统的特色
        (一)司外揣内的诊断原理
        (二)整体审查的诊断原则
    二、中医视角下的人体——开放的恒动的复杂巨系统
        (一)有关开放性
        (二)有关动态性
        (三)有关复杂性
    三、中医学理论的系统性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藏象学说
    四、疾病病因多样化
        (一)从单一性转向复杂性
        (二)从生物因素转向多因
        (三)《金匮》中多因杂至的发病观
    五、疾病病机复杂化
        (一)病机的多样性
        (二)病机的矛盾性
        (三)病机的(复合)兼夹性
        (四)病机的潜在性
        (五)病机的真假性
        (六)症机的分离性
    六、疾病传变多样性
        (一)六经辨证下的传变
        (二)脏腑经络辨证下的传变
    七、辨治思维层面
        (一)基于整体观的联系性
        (二)基于恒动观的预知性
        (三)基于辩证观的灵活性
    八、辨证方法多样,难以把握辨证契合点
    九、患者诉求的模糊、多样性
    十、医者层面
        (一)诊疗技术的个体化、能力化
        (二)认识病症主体化
第三部分 基于《金匮要略》探讨复杂病症常见类型
    一、脏腑经络相兼型
        (一)脏腑经络同病型
        (二)脏腑同病型
    二、寒热错杂型
        (一)同部位错杂型
        (二)不同部位错杂型
    三、虚实夹杂型
        (一)虚实互见型
        (二)虚实两端型
    四、多层病机型
        (一)八纲各部相兼型
        (二)气血水俱病型
    五、有形与无形相兼为患型
        (一)气郁致实型
        (二)寒实阻滞型
        (三)热实互结型
    六、因病生变型
    七、因治生变型
        (一)病重药轻型
        (二)热药过用型
        (三)治法与病机相左型
    八、症状疑似型
    九、病案举例
        (一)脏腑经络相兼型
        (二)寒热错杂型
        (三)虚实夹杂型
        (四)多层病机型
        (五)有形与无形相兼为患型
        (六)因病生变型
        (七)因治生变型
        (八)症状疑似型
第四部分 《金匮》中复杂病症的治疗
    一、《金匮》中针对复杂病症的应对原则
        (一)务求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二)勿虚虚、勿实实
        (三)握好标本先后缓急原则
        (四)把握整体,治未病
        (五)有形实邪盘踞,攻所合
        (六)整体联系,“辩证”治疗
    二、基于《金匮》探讨复杂病症的应对方法
        (一)多种辨证方法综合运用
        (二)以常带变,知常达变
        (三)整体观下辨病、证、体的有机运用
        (四)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2)《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类医案挖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湿热证论治源流
    1.1 战国—三国时期
    1.2 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5 近现代
2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类医案挖掘整理
    2.1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及其研究概况
        2.1.1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简介[31]
        2.1.2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研究概况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诊断标准
        2.2.6 数据预处理与录入
        2.2.7 数据的统计方案与挖掘方案
    2.3 研究结果
        2.3.1 频数分析结果
        2.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3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证治及用药规律探讨
    3.1 病因与病机
    3.2 证候与诊断
    3.3 治法与方药
    3.4 配伍用药规律
    3.5 传变与预后
4 《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典型医案分析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从医案方面探讨研究“湿热证”的诊疗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和方法
    1.3 吸入性肺损伤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4 治疗与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组结果及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各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2.3 各组血常规及血清CRP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2.4 各组RADS评分及支气管镜下评分
    2.5 各组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的支气管壁厚度(BWT)结果比较
    2.6 ROC曲线比较各指标预测患者出现ARDS行气管插管的诊断价值
    2.7 Logistic结果分析
    2.8 各组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行医疗体系困境重重
        二、大技术引发医疗大变革
        三、医改加速重塑医疗生态
        四、医疗革命重构医疗伦理
    第二节 研究意义、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四、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普适计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二、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三、普适医疗发展概述
第一章 普适医疗:开创未来医疗新图景
    第一节 普适医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普适医疗的技术框架
        一、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二、物联网(IOT)
        三、云计算与云存储(Cloud Computing&Cloud Storage)
        四、大数据(Big Data)
        五、人工智能与认知计算(AI&Cognitive Computing)
        六、电子病历与电子医疗档案(EMR&EHR)
        七、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
    第三节 普适医疗的内涵与价值
        一、普适医疗的内涵
        二、普适医疗的价值
第二章 普适医疗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第一节 透明社会的隐私悖论
        一、信息与隐私
        二、个人医疗信息、医疗隐私、医疗数据与医疗大数据
    第二节 普适医疗时代的隐私与安全困境
        一、全时全景隐私监视
        二、隐私边界无限延展
        三、隐私数字化之困
        四、隐私财产属性增强
        五、隐私遗忘机制失效
        六、隐私控制权弱化
        七、传统隐私保护体系解体
    第三节 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框架构建
        一、国内外个人健康医疗数据保护立法实践
        二、普适医疗隐私与安全保护要点
第三章 普适医疗的公平问题
    第一节 医疗公平之伦理纷争
        一、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二、道义优先还是功利优先
        三、机会平等还是比例平等
    第二节 普适医疗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
        一、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化
        二、医患权利平等化
    第三节 普适医疗引发公平伦理新危机
        一、医疗数字鸿沟加剧
        二、电子医疗ID与基因歧视
        三、医疗增强技术引发伦理危机
    第四节 促进普适医疗公平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二、重视弱势群体健康权益
        三、抵制电子医疗ID歧视
第四章 普适医疗的责任问题
    第一节 责任与医疗责任
    第二节 传统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第三节 普适医疗环境下的责任困境
        一、非现场医疗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二、智能医疗设备引发的医疗责任问题
        三、普适医疗数据的权属界定问题
    第四节 建立普适医疗责任落实机制
        一、加强非现场医疗立法和监管
        二、明确医疗智能设备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三、明晰医疗数据权属关系
第五章 普适医疗的医患关系问题
    第一节 现行医疗体系下的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定义与模式解读
        二、医患危机与中国式医患关系
    第二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民主化趋向
        一、患者主动管理健康
        二、患者参与医疗流程
        三、患者就医方式重构
    第三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新危机
        一、医疗技术风险增加
        二、医疗消费主义兴盛
        三、医患物化问题渐显
    第四节 普适医疗医患关系的重塑
        一、理性认识技术风险、建立技术监管机制
        二、完善伦理监管内容、健全法律调解机制
        三、警惕医患物化倾向、构建人文沟通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二
致谢

(6)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病机
        2.1 免疫
        2.2 炎性
        2.3 超敏
        2.4 避孕药
        2.5 其他
        2.6 中医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3.1 主要症状
        3.2 伴随症状
    4 辅助检查
        4.1 实验室检查
        4.2 影像学检查
    5 病理
        5.1 细胞学
        5.2 冰冻
        5.3 组织病理学
    6 鉴别诊断
        6.1 浆细胞性乳腺
        6.2 乳腺癌
        6.3 良性乳腺肿块
        6.4 乳腺结核
        6.5 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
        6.6 乳腺脂肪坏死
        6.7 结节病
        6.8 韦格氏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
        6.9 猫抓病
    7 治疗
        7.1 手术
        7.2 激素
        7.3 抗生素
        7.4 抗结核
        7.5 免疫抑制剂
        7.6 病因治疗
        7.7 针吸
        7.8 观察
        7.9 中医治疗
    8 随访与复发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临床资料来源
        1.3 疾病诊断标准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分析方式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发表数量及病例数分析结果
        2.2 一般资料
        2.3 临床症状及体征
        2.4 辅助检查
        2.5 分期分型
        2.6 诊断
        2.7 治疗
        2.8 随访
    3 讨论
        3.1 文献及病例数
        3.2 一般资料
        3.3 临床症状及体征
        3.4 辅助检查
        3.5 分期分型
        3.6 诊断
        3.7 治疗
        3.8 随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做人做事做学问(论文提纲范文)

诚信做人
    心怀坦荡宽厚待人
    操守职业医德至上
    彰显本事秀出才华
    贡献知识服务社会
    强科强人坚守四气
踏实做事
    倾注深情克服过失
    艰辛付出无怨无悔

(8)PET/CT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结直肠癌概述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病理
        三、结直肠癌转移途径及常见部位
    第二节 临床各种诊断方法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价值
        一、肿瘤标志物
        二、电子肠镜
        三、B超
        四、CT
        五、MR
        六、PET/CT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临床资料
        三、显像仪器及显像剂
        四、显像前准备
        五、显像方法
        六、图像重建与融合
        七、图像分析及诊断标准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PET/CT及CT的诊断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有无复发诊断结果
        二、PET/CT及CT对结直肠癌术后有无转移诊断结果
        三、PET/CT及CT对直肠癌术后常见转移部位的诊断价值比较
        四、PET/CT与CEA对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
        五、病例介绍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湖湘五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湖湘五大名老中医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 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1.1 西学东渐,中医处境维艰
        1.2 振兴中医,探索学术革新之路
        1.3 湖南的特殊历史背景
第二篇 湖湘五大名老中医的生平传略
    1 李聪甫生平
    2 刘炳凡生平
    3 夏度衡生平
    4 谭日强生平
    5 欧阳锜生平
第三篇 五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1 李聪甫的学术思想
        1.1 学术内容
        1.2 临证特色
        1.3 临床经验
    2 刘炳凡的学术思想
        2.1 学术内容
        2.2 临证特色
        2.3 经验方
    3 夏度衡的学术思想
        3.1 治疾病,重调慎补
        3.2 平阴阳,动静求衡
        3.3 理脾胃,同疏肝木
        3.4 遣方药,细辨三宜
        3.5 经验方
    4 谭日强的学术思想
        4.1 研究经典,重在发挥
        4.2 辨证论治,不拘一体
        4.3 不断学习,洋为中用
        4.4 经验方
    5 欧阳锜的学术思想
        5.1 学术内容
        5.2 临证特色
        5.3 经验方
第四篇 湖湘五大名老中医的成才规律
    1 立志中医而心存救济,勤奋刻苦以博采沉奥
    2 打好传统文化基础,提高中医古文水平
    3 立足经典医籍,博采百家之论
    4 在临证实践中读书,在良师指导下深研
    5 师古不泥古,推陈以出新
第五篇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论误诊误治研究的纵深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金匮要略》复杂病症辨治体系的理论研究[D]. 杨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湿热证”类医案挖掘整理研究[D]. 曾思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烟雾弹致吸入性肺损伤早期评估严重程度的临床评价[D]. 黄种杰.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普适医疗伦理问题研究[D]. 谢亚可.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2017中国含毒烟雾弹爆炸吸入性损伤医学救治专家共识[J]. 孟庆义,邱泽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03)
  • [6]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D]. 邬梦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做人做事做学问[J]. 廖二元.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03)
  • [8]PET/CT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D]. 邓先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中国成人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展望[A]. 陈焕然,郭成森,黄正明. 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 2011
  • [10]“湖湘五大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D]. 万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论误诊误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