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

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

一、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沈帅[1](2020)在《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CA)所形成的分支,CA的主要分支包括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LGA)和脾动脉(Splenic artery,SA),存在很多变异和侧支。而胃周淋巴结的命名以胃周动脉为主的解剖位置为原则,淋巴结清扫则主要按动脉走行进行。术前评估胃周动脉的变异类型对于计划和实施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手术医师视野比较局限和不能直接触碰手术区的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三维重建来观察胃周动脉的情况,并建立一种新型的胃周动脉分型并讨论它对腹腔镜/机器人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的6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43名患者在术前行CTA评估胃周动脉。根据获得的重建后的CTA图像对胃周动脉进行分型,并统计各类型发生概率。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减少偏倚,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术后并发症情况、30天再入院率、30天内死亡率及术后2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结果:胃周动脉可分为七种类型。I型,CA发出LGA、SA及CHA(294/343,85.7%);II型,CHA与SA共干,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发出LGA(8/343,2.3%);III型,CHA与LGA共干,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发出SA(2/343,0.6%);IV型,CA与SMA共干(5/343,1.5%);V型,SMA发出CHA,SA与LGA共干(11/343,3.2%);VI型,LGA发出迷走肝左动脉(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ALHA),包括副肝左动脉(accessory Left hepatic artery,acc.LHA)和替代肝左动脉(replaced Left hepatic artery,rep.LHA)(21/343,6.1%);VII型,LGA发出CHA(2/343,0.6%)。其中,IV、V、VI、VII型存在术中血管损伤的潜在风险,称为高风险分型。CTA组中检取的淋巴结数量显着高于非CTA组(33.6±12.2枚vs 31.2±13.8枚,P=0.033),并且CT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血管损伤和住院花费明显少于非CTA组(192.8±37.3min vs 207.4±42.5min,72.5±66.4 ml vs 93.5±88.4ml,0.4%vs 3.2%,88265.3±25726.1元vs 96591.4±31410.9元,P<0.05)。CTA组的2年OS高于非CTA组,但无显着差异(86.3%vs 84.1%,P=0.268)。值得注意的是,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0的患者中,CTA组的淋巴结检取数目更多且血管损伤更少(32.2±10.7枚vs 28.7±13.1枚,0.8%vs 6.0%,P<0.05),这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此外,CTA组较非CT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6±5.3d vs 11.5±10.3d,P=0.008)。CTA组的2年OS较非CTA组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92.4%vs 87.4%,P=0.212)。结论:我们建立了新的胃周动脉分型。术前CTA评估胃周动脉的类型可以改善患者的近期临床结局,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Mahmoud M.Al-Hawary,Isaac R.Francis,Suresh T.Chari,Elliot K.Fishman,David M.Hough,David S.Lu,Michael Macari,Alec J.Megibow,Frank H.Miller,Dushyant V.Sahani,Diane M.Simeone,黄翔,孙灿辉[2](2014)在《胰腺导管腺癌放射学报告模板:腹部放射协会和美国胰腺协会的共识声明》文中认为胰腺导管腺癌(PDA)是一种具有侵袭性、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在肿瘤分期时,通过影像学分析,合理判定肿瘤的范围,是患者治疗措施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考虑到不同医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判定有所差异,以及在放射学检查时经常缺乏相关影像学表现的完整报道,有必要采用标准化的影像学报告模板以及大家一致接受和认可的胰腺实性肿瘤术语。在腹部放射协会和美国胰腺协会的共同资助下,胰腺导管腺癌(PDA)多机构专家组(包括放射学专家、胃肠病学和肝胆胰外科学专家)共同发起了一份描述标准化报告模板的共识声明。采用这种标准化的影像学报告模板将能改进PDA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并可通过提供一份完整、相关、精准的疾病分期报告以优化治疗方案。通过对可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恰当、一致的分期,标准化报告模板有助于促进临床和科研实验设计,从而实现在不同机构之间的实验结果的比较。

蔡秋程,杨芳,张小进,吕立志,江艺[3](2014)在《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进行的34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取修肝过程注意保护变异的肝动脉,变异的肝动脉采用显微缝合技术与供受体腹腔动脉干的分支行端端吻合,术中根据变异动脉的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位置合适的腹腔动脉干的属支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 mm采用连续缝合;<3 mm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情况,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结果 340例中出现肝动脉变异64例,其中左肝动脉变异33例,来源于胃左动脉20例、腹腔动脉干11例,腹主动脉2例;右肝动脉变异30例,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0例,腹主动脉1例;肝总动脉变异1例,来源于腹主动脉。误扎变异左肝动脉2例,术后出现左肝管缺血坏死2例。结论供肝肝动脉变异率高,取修肝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异肝动脉的保护,选择供受体合适的腹腔动脉干分支与变异肝动脉吻合是处理肝动脉变异的良好方法。

杨剑[4](2013)在《活人体肝外胆管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 ITBL)、肝外胆管出血、损伤性胆管狭窄和胆道吻合口瘘发生均与胆管血运的破坏相关联。国内外针对肝外胆管血供的研究主要在尸体及动物模型上进行,并且供给肝外胆管血液的动脉均为腹腔动脉各分支的终末支血管,具有来源多、分布复杂和变异情况多的特点。因此,若能在术前获取、构建忠实于患者实际解剖的个体化肝外胆管血供三维立体模型,深刻了解活人体生理及病理情况下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及分布的特点,可为临床胆道外科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个体化形态学依据。亚毫米CT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突破了活人体精细数据获取的瓶颈,基于CT断层图像的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活人体肝外胆管血供三维可视化成为可能。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将二维的断层图像转变为具有直观立体效果的图像,展现人体器官的三维结构形态,从而提供若干传统手法无法获得的解剖信息,不仅解决了尸体解剖标本价格昂贵和来源匮乏的不足,而且为临床外科操作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解剖学指导。其中高质量CT图像数据和精细分割技术则是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国内外的三维可视化软件在图像分割方法上多采用在二维CT图像上选取种子点的区域生长法。这种算法要求三维临近点要符合生长阈值要求,因此,只要在生长过程中有一步不符合生长条件,就立即停止生长,造成分割断裂,从而使得很多组织分割不完整、不精细,特别是管径较小的血管分割提取不出来,对不少应用场合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在二维图像上选取种子点,用户对解剖知识要求高,往往选不到理想的种子点,从而影响了分割的效果。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基于高质量亚毫米CT数据,攻关研究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新方法,改变传统三维可视化软件不能对微细管道进行分割提取的缺陷,并将新的分割算法作为一个插件整合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软件专利号:2008SR18798),程序化构建活人体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并根据肝外胆管血供的来源、分布特点进行数字化分型,探讨其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手术决策中的应用价值。一基于亚毫米CT扫描数据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目的:1.优化CT数据采集方法,获取高质量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2.研究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新算法,构建活人体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3.研究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三维重建模型图像与传统解剖学图像,对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受检者10名,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6-62岁,平均43.2岁。2.数据采集设备:(1)64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64(荷兰PHILIPS公司);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碘比乐370mgI/ml)。(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为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3)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高配置计算机;(4)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3.高质量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采集方法:(1)扫描前准备:扫描前20-30min口服500-1000m清水充盈胃肠道,扫描前立即喝清水500ml,以充盈胃肠道。(2)平扫:常规平扫时患者取仰卧位,头足方向,由膈顶至肾下极,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s、每旋转1周时间为0.5s、螺距(pitch)0.984、层厚5mm,采用0.625×64排探测器组合,扫描视野60-70cm,矩阵512×512。(3)CTA扫描采用试验注射法(小剂量预注射法)。(4)常规增强扫描:CTA扫描结束后,于注射对造影剂开始后30-35s行动脉晚期扫描,50-55s行门静脉期扫描,每期扫描时间约6-8s。(5)CT薄层扫描数据的传送及储存:在Mxview工作站进行CT断面图像数据薄层重建(0.625mm),格式为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3.0,然后通过内部专线网络传输至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并存盘导出。4.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构建方法:(1)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图像分割算法:先进行体绘制重建,通过窗宽和窗位调节,得到所需组织最清晰的三维图像,直接在体绘制图像上取得三维种子点,进行区域生长,同时在体绘制图像上显示生长的过程,当生长停止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在体绘制三维图像上进行修补。特别对于微细血管,通过局部放大,并对断续小血管进行连接,再进行分割,可以把局部小血管提取出来。使得组织分割,特别对血管分割更精细,达到与体绘制相同的分辨率水平。当用户满意当前分割结果时可以立即将当前的分割结果保存,并进行快速的面绘制三维重建。(2)把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算法作为一个分割插件整合到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中,将DICOM格式的亚毫米CT数据导入到MI-3DVS中进行配准、分割、三维重建。①血管三维重建:使用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算法完成对亚毫米CT断层图像中的血管数据分割,采用面绘制方法进行脏器三维重建。②胆道、胰腺等腹腔脏器重建:使用区域生长法完成分割,采用面绘制方法进行脏器三维重建。(3)3D模型的后处理及立体结构观察分析通过MI-3DVS中的面数据图形处理工具对3D模型进行平滑和去噪,然后将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在空间上组合和显示,通过放大、缩小、旋转可视化3D模型来观察、分析肝外胆管供血动脉起源和分布特点。5.与传统的解剖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基于亚毫米CT数据的肝外胆管血供三维可视化模型图像,与传统的解剖学素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使用试验注射法采集的亚毫米CT数据图像质量高,胆道系统、肝外胆管周围动脉、胰腺及壶腹周围病变显示清晰。2.肝外胆管血供的3D模型立体感强,可多方位自由旋转,能清晰显示肝外胆管血供的来源及分布特点,上段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包括肝右动脉、胆囊动脉、肝左动脉和肝固有动脉;下段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包括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囊动脉和门静脉后动脉。3.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真实,立体感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三维空间的解剖关系观察;传统素描解剖学图谱只能显示平面的解剖结构,表现手法单一,但其可根据手术显微镜所观察的尸体标本灌注情况,还原绘制胆管周围动脉丛等3D模型无法显示的血管。结论:1.采集方法优化后的64层螺旋CT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各脉管系统显影良好,能够区分出微细结构的影像学特征,能满足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分割、三维重建的要求。2.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方法能够对肝外胆管供血小动脉进行分割、提取;使用MI-3DVS重建的3D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患者肝外胆管及供血动脉立体解剖结构。3.三维重建图像更为真实直观,更加便于学习和理解,虚拟重建图像形象逼真,能真实还原组织器官结构的本来面貌,是解剖学研究和学习的新途径。二胆道梗阻性疾病肝外胆管血供三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目的:1.研究胆道梗阻患者肝外胆管血供分布特点并进行分型;2.研究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手术决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46.3岁;肝外胆管平均直径24.3±5.1mm (16-34mm)。临床诊断:胆道结石15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5例,胰头部或壶腹周围肿瘤21例。2.数据采集设备同第一部分。3.亚毫米CT数据收集方法同第一部分。4.肝外胆管血供数据分割及三维重建方法同第一部分。5.根据胆囊管汇入肝外胆管位置将肝外胆管分成上、下段,依据3D模型中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及分布的特点进行数字化分型:上段肝外胆管血供分为2型,Ⅰ型为肝右动脉供血型,再根据是否联合其他动脉供血分出3个亚型;Ⅱ型为肝左动脉联合胆囊动脉供血型。下段肝外胆管血供分成3型,Ⅰ型为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供血型,再根据是否联合其他动脉供血分出3个亚型;Ⅱ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及主要支供血型(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除外);Ⅲ型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胆囊动脉供血型。6.术式决策及手术效果评价:术前通过对41例患者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观察,详细了解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及分布特点,并进行术前规划,包括术中胆总管切开位置、胆肠吻合方式及胆总管横断位置的选择。术后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有无胆道狭窄、胆肠吻合口狭窄、胆瘘、胆道出血等。结果:1.采集的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图像质量高,胆道系统、肝外胆管周围动脉、胰腺及壶腹周围病变显示清晰。2.41例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完全忠实于患者实际解剖特点,清楚显示个体化肝外胆管血供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同时还可以立体显示胆道结石、肿瘤与周围脏器及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3.分别按照上、下段肝外胆管血供特点进行数字化分型:41例患者上段肝外胆管血供IA型6例,占14.6%;IB型17例,占41.5%;IC型12例,占29.3%;Ⅱ型6例,占14.6%。41例下段肝外胆管血供IA型13例,占31.7%;IB型13例,占31.7%;IC型4例,占9.8%;Ⅱ型7例,占17.0%;Ⅲ型4例,占9.8%。4.41例均顺利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5例,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22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胆管空肠侧侧吻合术3例。术中胆道手术方式与术前规划完全符合。术中所见肝外胆管形态,肝外胆管血供走行情况、肝动脉变异情况,结石分布、肿瘤与血管毗邻关系均与术前3D模型相符。全组无术中及术后胆道出血、术后胆瘘发生,全组病人随访3-15个月,无肝外胆管狭窄、胆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1.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分型有助于对上、下段肝外胆管血供类型进行正确诊断,并根据手术主要操作的肝外胆管部位进行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手术方式。2.肝外胆管血供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真实反映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个体化肝外胆管血供特点,为胆道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的胆管血供信息,可以指导术中胆总管切开位置、胆肠吻合方式及胆总管横断位置的选择,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肝动脉变异诊治中的应用目的:研究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肝动脉变异患者诊治决策中的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14例成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或壶腹周围肿瘤患者。2.亚毫米CT数据采集设备及3D重建方法同第二部分,21例CTA扫描采用试验注射法,93例CTA扫描采用团注追踪法。3.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评价:术前通过对3D模型进行多角度旋转观察,详细了解变异肝动脉情况,并结合病史资料进行诊断及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并对变异肝动脉起始部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距离进行测量,最后与术中探查结果和术后腹腔动脉DSA结果相对照。术后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有无肝脓肿、肝功能不全、胆肠吻合口瘘、胰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结果:1.腹部脏器3D模型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及形态、血管的起源及走行、肿瘤与脏器及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共发现变异肝动脉14例(12.3%,14/114),包括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者9例(7.9%,9/114),替代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3例(2.6%,3/114),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2例(1.8%,2/114),其中2例替代肝右动脉经过胰头组织实质,但无肿瘤浸润。3D模型中测量12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变异肝动脉起始部至SMA起始部距离为15.3-38.8mm,平均25.9+6.9mm。2.14例肝动脉变异患者均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术中探查及术后DSA检查对比,MI-3DVS对变异肝动脉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为100%。MI-3DVS指导下的术前规划与术中探查结果均符合。14例肝动脉变异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肝脓肿、胆瘘、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I-3DVS可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对变异肝动脉做出准确诊断,对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的术前指导,能够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蒋健强,施海彬,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周卫忠[5](2010)在《程序性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TACE发现肝癌非常规供血动脉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有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首次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介入手术治疗报告。根据造影程序将其分为两组:A组526例患者常规行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B组850例只行肝总动脉的造影,均在明确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TACE治疗。两组患者动脉造影时均在肿瘤染色不佳或无染色时寻找异位肝癌供血动脉,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为腹腔干-肝总动脉之外的血管分别根据其起源进行分类及统计,并就两组的发现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率的高低并分析产生此统计学差异的原因。结果两组肝癌的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14.1%(74/526)、B组8.9%(76/850);胃左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6.7%(35/526)、B组3.3%(28/850);膈动脉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A组4.6%(24/526)、B组2.6%(22/850);腹腔干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0.5%(3/526)、0(0/850)。此4组侧支血管的发现率A组均高于B组(P<0.05)。而对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右肾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脾动脉的肝癌异常供血的发现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性造影可以提高肝癌侧支供血动脉的发现率,特别是提高副肝动脉对肝癌供血的发现率,在提高肝癌的早期完全栓塞率,控制肿瘤的复发中有一定的意义。

陶文强[6](2010)在《腹腔动脉、门静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肝动脉供应其90%-99%的血供,门静脉供应其周围癌细胞的血供。在肝癌切除术中应准确结扎肿瘤正常和异常血供,在肝动脉栓塞化疗时应对肝癌的供血动脉实施超选择插管。肝动脉与门静脉共同包裹于Glisson系统中,而门静脉管径较粗,分支相对较稳定,在肝段切除手术中受到重视。因此,充分认识肝动脉和门静脉起源、走行的解剖变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的手段,但是胰腺癌诊断明确时多有不同程度地累及胰腺供血动脉。因此,在胰腺癌手术前需要详尽了解胰腺周围血管特别是胰腺供血动脉的解剖变异及受累情况。上腹部脏器的主要血供来源于腹腔动脉,肝动脉和大部分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均为其分支。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介入治疗技术在上腹部相关脏器中展开,术前掌握腹腔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成为上腹部脏器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既往研究血管解剖及变异的方法有尸体解剖、术中活体解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row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等。尸体经过各种处理难免会失真且现因尸体来源紧张而受到限制;术中活体解剖因受手术时间、范围及操作等影响而限制了其开展;DSA与操作者经验、导管直径及造影剂量等导致的并发症相关联;MSCT具有各向同性、采集时间短、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其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的血管显影技术,成为文献报道常用的研究方法。三维(Three-dimension,3D)重建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广泛应用于人体骨骼、血管、胃肠道等器官、结构的研究中。用于重建的原材料包括数字人数据集、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图像和MSCTA图像等。其中,数字人数据集精确度高,但重建时需处理的数据量巨大、耗时较长,且不能体现患者的个体化信息;MR在腹部受呼吸、心跳、肠蠕动等影响了显影质量。MSCT增强扫描图像能清晰显示强化的腹腔血管及其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目标区域的分割及提取,且三维重建不同患者的CT数据能反应出个体化解剖信息。文献中血管三维成像均使用CT自带三维重建软件,重建模型不能输出,限制了其在虚拟手术研究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基于64排MSCT增强扫描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软件对腹腔动脉系统、门静脉系统行三维重建,观察、测量模型中血管的相关解剖学数据,以期为外科手术规划及虚拟手术研究提供3D模型,为介入插管治疗提供相关活体解剖学数据,为解剖学教学提供数字化图谱。本课题来源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腹部实质脏器肿瘤64排CT扫描数据3D及可视化手术研究)。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07年1月~2007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上腹部64排MSCT增强扫描检查并排除可能改变血管解剖结构的病理状态的检查者,分别纳入120例、170例、42例和64例,用于腹腔动脉、肝动脉、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和门静脉三维重建研究。2.CT检查方法所有检查者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MSCT扫描机(荷兰),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5mm、间隔5mm、螺距0.984、旋转时间0.5s。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膈顶至双肾下极。常规平扫后,使用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美国),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必乐(370mgI/ml),注射速率为5ml/s,剂量为1.5ml/kg。注射后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0-25s、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为50-55s。扫描完成后将图像数据传至Mxview工作站,利用移动硬盘储存全部数据,格式为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3.0。3.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利用Mimics (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软件分别重建腹腔动脉、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和门静脉3D模型,利用自行设计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PS)重建肝动脉3D模型,观察、测量模型中相关解剖学数据。运用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13.0统计软件计算腹腔动脉长度的均数及标准差,(?)±s形式表示;用配对卡方检验统计轴位CT图像和3D模型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有无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 CA)1.1 3D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真实反映了CA主要分支的解剖结构。各分支显示率分别为: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 CHA) 100%,脾动脉(Splenic artery, SA) 100%,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 LGA) 78.3%,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 GDA)100%,肝固有动脉(Proper hepatic artery, PHA)98.3%,肝左动脉(Left hepatic artery, LHA)79.2%,肝右动脉(Right hepatic artery, RHA) 95%。1.2在CA分支类型中,胃肝脾共干型107例:CA分出LGA、CHA和SA,占89.2%;胃脾共干型6例:CA分出LGA和SA、CHA发自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占5%;胃肝共干型1例:CA分出LGA和CHA、SA发自SMA,占0.8%;胃肝脾肠共干型2例:LGA、CHA、SA和SMA共同发自一短干,占1.7%;CA分出第四分支——替代肝右动脉型3例,占2.5%;SA与一短干共干,短干再分出CHA和LGA型1例,占0.8%。1.3 CA开口在脊柱上的投影位置:96.7%位于胸12~腰1之间,走行方向83.3%向右。CA长度测量为胃肝脾共干型中从CA起始部到肝脾动脉分又点的距离,(2.76±0.60)cm。2.肝动脉2.1 MIPS软件重建的3D模型能清楚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形态结构,但其表面尚不光滑,带有许多不规则碎片。经自由设计造型系统(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平滑和去噪后,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可以对模型放大、缩小、旋转等,全方位观察。2.2在170例肝动脉模型中,MichelsⅠ型113例,占66.5%; MichelsⅡ型14例,占8.2%; MichelsⅢ型7例,占4.1%; MichelsⅣ型4例,占2.4%;MichelsⅤ型4例,占2.4%; MichelsⅥ型2例,占1.2%; MichelsⅦ型和Ⅷ型未查见;MichelsⅨ型6例,占3.5%; MichelsⅩ型1例,占0.6%。未列入Michels分型的少见变异15例,占8.8%。3.胰腺直接供血动脉3.1轴位CT图像和3D模型对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terior sup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ASPDA)是100%、88.1%,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osterior sup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PSPDA)是100%、85.7%,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IPDA)是97.1%、79.4%,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Aterior 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AIPDA)是92.9%、59.5,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 PIPDA)是90.5%、45.2%,胰背动脉(Dorsal pancreatic artery, DPA)是95.2%、81%,胰大动脉(Magnificent pancreatic artery, PMA)是83.3%、52.4%,胰横动脉(Transverse pancreatic artery, TPA)是71.4%、47.6%。经配对卡方检验,两种方法对PSPDA、IPDA、AIPDA、PIPDA、DPA、PMA和TPA显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在42例模型中,有8例IPDA缺如(AIPDA和PIPDA直接发自SMA),IPDA的出现率为80.1%。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起源解剖变异15例,其中7例为DPA发自SMA,占16.7%;其余8例各有不同。4.门静脉系统4.13D模型对门静脉4级分支的显示率为100%,对5级分支的显示率为90.6%,对6级以上(包括6级)分支的显示率为53.1%。4.2对门静脉系统各支的显示质量分别为:门静脉主干(Main portal vein, MPV)达Ⅰ级的10例(15.6%),Ⅱ级39例(60.9%),Ⅲ级15例(23.4%),Ⅳ级无。门静脉右支(Right branch of portal vein, RPV)缺如11例,达Ⅰ级的21例(39.6%),Ⅱ级26例(49.1%),Ⅲ级6例(11.3%),Ⅳ级无。门静脉左支(Left branch of portal vein, LPV)达Ⅰ级的25例(39.1%),Ⅱ级33例(51.6%),Ⅲ级6例(11.3%),Ⅳ级无。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SMV)达Ⅰ级的6例(9.4%),Ⅱ级34例(53.1%),Ⅲ级22例(34.4%),Ⅳ级2例(3.1%)。脾静脉(Splenic vein, SPV)达Ⅰ级的9例(14.1%),Ⅱ级32例(50%),Ⅲ级22例(34.4%),Ⅳ级1例(1.6%)。4.3在64例门静脉3D模型中,常见型50例,占78.1%;Ⅰ型9例,占14.1%;Ⅱ型2例,占3.1%;Ⅲ型1例,占1.6%;Ⅳ型2例,占3.1%。结论:上腹部64排MSCT增强扫描数据清晰显示腹腔血管正常解剖及变异,管道边界清晰,容易实现分割提取。Mimics和MIPS软件三维重建腹腔动脉、门静脉系统,可真实反应血管的形态结构,并可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为肝脏和胰腺手术提出了相关注意事项,为虚拟手术研究提供了腹腔血管解剖变异各种类型的3D模型,为上腹部脏器介入插管治疗提供了相关活体解剖学数据,为解剖学教学提供了相关数字化图谱。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7](2009)在《血管超声检查指南》文中认为 第二部分腹部血管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1.评估腹主动脉瘤部位、类型、大小、瘤内情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腹主动脉瘤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二、适应证1.腹主动脉瘤的诊断。2.腹主动脉瘤的监测。3.腹主动脉瘤术后评估。三、禁忌证和局限性一般无禁忌证。四、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2~5 MHz。

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向明,赵中伟,王祖飞,徐民[8](2009)在《腹腔动脉的三维成像与解剖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成像,和尸体标本上观察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方法选取正常人220例,上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观测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然后对正常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活体扫描成像测量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②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起始位置、分支类型、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③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分支级别。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方法优于传统的尸体解剖方法,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数据测量研究。

陈文华[9](2005)在《多层螺旋CT腹腔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 CT血管成像(CTA,CT angiography)已成为评价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影像学方法。事实上,CTA在许多方面诊断优于传统的数字血管减影术(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CTA检查创伤小、费用少,同时显示血管外的病变,而DSA不能显示。 近几年多层螺旋CT(MSCT,multislice spiral CT)扫描技术的应用比单层螺旋CT扫描速度明显加快,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CTA图像质量明显改善。4层螺旋CT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四层图像,探测器的宽度决定扫描层厚,进床速度明显加快,螺距为6.0,而单层螺旋CT螺距为2.0。 本课题旨在探讨不同重叠率和重建方法对腹腔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以期获得较为理想的重建参数,以及腹腔血管MSCTA在腹腔动脉成像、门静脉造影、活体肝移植供体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1) 随机选择45例临床推荐行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选择3.0mm×2.5mm的扫描参数,对横断面扫描图像的原始数据分别用重叠率0%,50%和75%进行层厚3.0mm轴面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腹腔动脉及分支血管边缘的清晰度、腹腔动脉的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双盲法评分,所有统计工作应用SPSS软件完成;(2) 随机选择65例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选择5.0×2.5mm的扫描参数,行层厚3.0mm间隔1.5mm的轴面

刘茂生,张永,杨方玖[10](2004)在《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文中认为

二、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案
    2 影像学技术与分析
        2.1 检查方法
        2.2 图像处理
    3 手术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 胃周动脉的分型及概率
    2 临床病理学资料
    3 临床结局
第三章 讨论
    1 相关研究背景
    2 胃周动脉高风险分型的提出依据及意义
    3 临床结局的探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3)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
2 结果
3 讨论

(4)活人体肝外胆管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亚毫米CT扫描数据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胆道梗阻性疾病肝外胆管血供三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肝动脉变异诊治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基金项目、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6)腹腔动脉、门静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腹腔动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CT数据三维重建肝动脉解剖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CT数据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三维重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门静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8)腹腔动脉的三维成像与解剖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正常腹腔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表现
    2.2 腹腔动脉及分支的影像学解剖测量
    2.3 腹腔动脉 (CA) 起始部与脊柱的对应关系
    2.4 不同重建方法显示腹腔动脉吻合支的情况结果见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对腹腔动脉增强扫描的优点
    3.2 腹腔动脉的影像学解剖观察与测量
    3.3 腹腔动脉分支之间与肠系膜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支情况
        3.3.1 重建后各种吻合支的情况
        3.3.2 腹腔动脉螺旋CT图像不同重建方法的比较
    3.4 腹腔动脉的影像学解剖研究的数据可提供介入插管的指导作用

(9)多层螺旋CT腹腔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成像在不同重叠率与成像方法的相关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SCT血管成像在活体肝移植供体评价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D]. 沈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2]胰腺导管腺癌放射学报告模板:腹部放射协会和美国胰腺协会的共识声明[J]. Mahmoud M.Al-Hawary,Isaac R.Francis,Suresh T.Chari,Elliot K.Fishman,David M.Hough,David S.Lu,Michael Macari,Alec J.Megibow,Frank H.Miller,Dushyant V.Sahani,Diane M.Simeone,黄翔,孙灿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04)
  • [3]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处理[J]. 蔡秋程,杨芳,张小进,吕立志,江艺. 肝胆外科杂志, 2014(02)
  • [4]活人体肝外胆管供血动脉三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杨剑.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4)
  • [5]程序性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蒋健强,施海彬,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周卫忠.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12)
  • [6]腹腔动脉、门静脉CT数据三维重建与相关解剖学研究[D]. 陶文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7]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9(11)
  • [8]腹腔动脉的三维成像与解剖对照研究[J]. 陈吴兴,陈光平,纪建松,王向明,赵中伟,王祖飞,徐民. 解剖学研究, 2009(05)
  • [9]多层螺旋CT腹腔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陈文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05(05)
  • [10]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J]. 刘茂生,张永,杨方玖.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4(06)

标签:;  ;  ;  ;  ;  

腹腔动脉变异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